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关藤总皂苷通过IL-6/STAT3/NF-κB信号通路改善肝癌H22小鼠肿瘤炎症的研究
1
作者 蒋境兴 李宁 +6 位作者 康瑞霞 赵琳儒 李杰 张雅筠 倪艳 郝旭亮 李媛媛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1期30-35,共6页
目的探讨通关藤总皂苷对H22荷瘤小鼠抗肿瘤炎症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H22荷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组(阿霉素),联合给药组(阿霉素+通关藤总皂苷中剂量),通关藤总皂苷低(62.5 mg/kg)、中(125 mg/kg)、高(250 mg/kg)剂量组,另设空... 目的探讨通关藤总皂苷对H22荷瘤小鼠抗肿瘤炎症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H22荷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组(阿霉素),联合给药组(阿霉素+通关藤总皂苷中剂量),通关藤总皂苷低(62.5 mg/kg)、中(125 mg/kg)、高(250 mg/kg)剂量组,另设空白对照组。给药14 d。观察各组小鼠的行为学变化;剥离肿瘤组织进行称重,计算抑瘤率。采用HE染色、流式细胞术、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反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对H22荷瘤小鼠的肝脏组织和肿瘤组织病理形态、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血清炎症因子、STAT3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相关基因和蛋白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通关藤总皂苷能够明显改善H22荷瘤小鼠的精神、行为等状态;各给药组抑瘤率明显,联合给药的抑瘤率高于通关藤总皂苷和阿霉素单独给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小鼠肝脏组织肝窦可见肿瘤细胞,且有炎症细胞浸润现象,各给药组情况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模型组小鼠肿瘤组织内肿瘤细胞生长密集,可见异型性和病理性核分裂现象,炎细胞浸润,各给药组肿瘤细胞出现大片坏死现象;相较于模型组,各给药组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升高,CD8^(+)T淋巴细胞百分率降低,CD19^(+)、CD20^(+)B淋巴细胞和CD3^(-)CD16^(+)NK细胞百分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关藤总皂苷中、高剂量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较模型组降低(P<0.01);各给药组中STAT3、MCL-1、XIAP、BCL-2、NF-κB mRNA的表达和STAT3、p-STAT3、MCL-1、XIAP、BCL-2、NF-κB蛋白的表达均较模型组降低(P<0.01)。结论通关藤总皂苷对H22荷瘤小鼠的肿瘤炎症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通关藤总皂苷下调STAT3和NF-κB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关藤总皂苷 肿瘤炎症 免疫功能 信号通路 作用机制
下载PDF
通关藤总皂苷对LPS诱导的HepG2细胞炎症改善作用研究
2
作者 蒋境兴 李宁 +3 位作者 李媛媛 康瑞霞 倪艳 郝旭亮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50-54,共5页
目的探讨通关藤总皂苷(MaT)对脂多糖(LPS)诱导的HepG2细胞炎症模型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四氮唑盐(MTT)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筛选出最适LPS造模浓度和诱导时间,建立LPS诱导的HepG2细胞炎症模型;MTT法、ELISA法筛选出MaT干预炎症HepG... 目的探讨通关藤总皂苷(MaT)对脂多糖(LPS)诱导的HepG2细胞炎症模型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四氮唑盐(MTT)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筛选出最适LPS造模浓度和诱导时间,建立LPS诱导的HepG2细胞炎症模型;MTT法、ELISA法筛选出MaT干预炎症HepG2细胞浓度范围。采用反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不同浓度MaT干预后炎症信号通路STAT3和NF-κB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以2μg/mL LPS与HepG2细胞在37℃,5%CO_(2)的条件下共培养24 h,建立LPS诱导的HepG2细胞炎症模型。相较于正常组,模型组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分泌水平显著提高(P<0.01);MaT干预后,IL-6、IL-8、TNF-α浓度呈剂量依赖性下降,并且下调了炎症信号通路中STAT3、MCL-1、XIAP、BCL-2、NF-κB mRNA的表达。结论通关藤总皂苷对LPS诱导的HepG2细胞炎症模型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为通关藤总皂苷通过抑制STAT3/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关藤总皂苷 肿瘤炎症 脂多糖 信号通路 炎症因子
下载PDF
HMGB1/RAGE轴在肿瘤炎症中的作用及其治疗药物罂粟碱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范桉萁 汤绪桓 +4 位作者 郑芳 王晨晨 龚权 刘莲 高梦祥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16-920,共5页
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在肿瘤中的作用复杂多样,它结合不同的受体发挥不同生物学功能。其中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end products,RAGE)定位于细胞膜,与释放至胞外的HMGB1相... 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在肿瘤中的作用复杂多样,它结合不同的受体发挥不同生物学功能。其中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end products,RAGE)定位于细胞膜,与释放至胞外的HMGB1相结合。已知HMGB1/RAGE轴在肿瘤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而肿瘤的发展及其耐药强弱与炎症密切相关。本文主要综述了HMGB1/RAGE轴在胰腺癌、结直肠癌和肝癌炎症中起到促炎促瘤作用的分子机制,总结了针对肿瘤炎症中HMGB1/RAGE轴的治疗药物罂粟碱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探究肿瘤炎症中分子作用机制提供新思路,为针对HMGB1/RAGE轴治疗药物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族蛋白1 晚期终糖基化产物受体 肿瘤炎症 罂粟碱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免疫相关基因预后指数模型的构建
4
作者 赵丽娟 徐彩虹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3年第7期1005-1011,共7页
目的探讨免疫相关基因预后指数(IRGPI)模型的构建,以提高子宫内膜癌(UCEC)预后预测的准确性,并为其诊治提供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分子治疗靶点。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获得UCEC数据集用于分析。使用Cox回归分析和加权基因共表... 目的探讨免疫相关基因预后指数(IRGPI)模型的构建,以提高子宫内膜癌(UCEC)预后预测的准确性,并为其诊治提供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分子治疗靶点。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获得UCEC数据集用于分析。使用Cox回归分析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鉴定免疫相关枢纽基因并构建IRGPI模型,通过Kaplan-Meier(K-M)生存曲线分析验证IRGPI模型的准确性。利用R软件将IRGPI组分为高、低IRGPI亚组,分析两亚组之间免疫细胞浸润和免疫功能的差异。结果从TCGA数据库获得UCEC数据集(23例正常组织和554例肿瘤组织)。共筛选出31个免疫相关基因用于构建IRGPI模型。在554例肿瘤组织中剔除无效组织11例,K-M生存曲线分析显示,高IRGPI亚组(n=271)的总生存期显著低于低IRGPI亚组(n=272,P<0.01)。ROC曲线表明,IRGPI模型预测UCEC预后的AUC(0.885)显著大于肿瘤免疫功能障碍及免疫排斥(TIDE)模型(0.490)和肿瘤炎症特征(TIS)模型(0.427)。IRGPI亚组之间的免疫细胞浸润和免疫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RGPI模型可以准确预测UCEC患者的预后,可为UCEC的治疗提供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分子治疗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免疫相关基因 预后模型 癌症基因组图谱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肿瘤免疫功能障碍和免疫排斥 肿瘤炎症特征
原文传递
颞下间隙病变的CT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1
5
作者 韩方凯 王铁梅 +2 位作者 林梓桐 陆东辉 陈菲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33-835,838,共4页
目的:探讨螺旋CT对颞下间隙病变应用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ITF病变,应用螺旋CT及全景片、华氏位对ITF病变进行影像学诊断研究,并与病理诊断及临床特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本组113例ITF病变经临床、X线、病理组织学证实分为肿... 目的:探讨螺旋CT对颞下间隙病变应用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ITF病变,应用螺旋CT及全景片、华氏位对ITF病变进行影像学诊断研究,并与病理诊断及临床特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本组113例ITF病变经临床、X线、病理组织学证实分为肿瘤及炎症两大类,肿瘤97例(97/113),炎症16例(16/113)。肿瘤中原发恶性肿瘤19例(19/97),原发良性肿瘤9例(9/97),继发性肿瘤为邻近部位肿瘤侵犯ITF69例(69/97),其中包括恶性61例(61/69),良性8例(8/69)。ITF恶性肿瘤CT征象大多为:窝内肿块,咽旁间隙受压移位,邻近骨质破坏,CT增强瘤体呈不均匀强化,ITF炎症CT征象:窝内弥漫性密度增高,脂肪带消失,骨质破坏少见。结论:临床上ITF肿瘤与炎症均为开口受限、面部肿胀,影像学上又都表现为窝内占位效应,常导致误诊,仅靠临床诊断非常困难,螺旋CT影像学的应用为ITF病变的诊断提供了重要指导意见,为ITF病变的治疗计划制定及预后评估提供了重要信息。其诊疗阳性率与全景片华氏位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诊断 颞下间隙病变 肿瘤 炎症
下载PDF
60例腮腺肿块CT特征的诊断意义
6
作者 宋大庆 杨继虎 +3 位作者 张堂士 王生杰 代幼华 张丽荣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1997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用CT扫描获得不同类型腮腺肿块的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60例腮腺肿块患者,其中良性肿瘤23例,恶性肿瘤29例,炎性病变8例。用CT进行扫描,结果:肿块的CT特征为:良性肿瘤表现为边缘清楚、锐利,并有1/3的病例伴有肿块内圆形液化;恶性肿... 目的:用CT扫描获得不同类型腮腺肿块的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60例腮腺肿块患者,其中良性肿瘤23例,恶性肿瘤29例,炎性病变8例。用CT进行扫描,结果:肿块的CT特征为:良性肿瘤表现为边缘清楚、锐利,并有1/3的病例伴有肿块内圆形液化;恶性肿瘤表现为1/3的病例边缘模糊、有树枝状突起、基突显著移位,肿块内不规则液化,钙化呈砂粒状,肿瘤较大时侵及邻近肌肉,增强扫描时密度低于正常肌肉等;炎性肿块表现为3/4以上的病例边缘树根状突起,未见边缘清楚、基突显著移位等特征,肿块圆形液化仅占1/8,钙化为块条状,占2/8,侵及肌肉时增强扫描密度高于正常肌肉。结论:腮腺肿块CT检查平扫与增强扫描并结合腮腺导管造影CT,诊断符合率可达97%,被认为目前腮腺检查的最好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腮腺肿块 良性-恶性肿瘤 炎症
下载PDF
炎症细胞因子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及其作为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1
7
作者 马守宝 林丹丹 刘海燕 《生命科学》 CSCD 2016年第2期182-191,共10页
肿瘤相关炎症是近年来肿瘤免疫领域的研究热点。炎症被称为恶性肿瘤的第八大生物学特征,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侵袭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肿瘤微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炎症细胞因子,如IL-1、IL-6、IL-12、IL-17、TNF-α和TGF-β,它们不仅可... 肿瘤相关炎症是近年来肿瘤免疫领域的研究热点。炎症被称为恶性肿瘤的第八大生物学特征,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侵袭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肿瘤微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炎症细胞因子,如IL-1、IL-6、IL-12、IL-17、TNF-α和TGF-β,它们不仅可以募集炎症细胞到肿瘤部位,放大炎症效应,还可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促进肿瘤血管、淋巴管生成。现主要从炎症细胞因子及肿瘤微环境入手,旨在探讨炎症细胞因子介导的慢性炎症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作为肿瘤治疗靶点的转化医学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 肿瘤 肿瘤微环境 细胞因子 治疗
原文传递
不同方法提取的蜂胶液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及抗肿瘤与抗炎作用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胡福良 李英华 +2 位作者 朱威 陈民利 应华忠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1-15,共5页
目的:探明不同方法提取的蜂胶液中总黄酮含量及药理作用的差异。方法:测定了不同方法提取的蜂胶液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观察了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较高的蜂胶醇提液和水提液对小鼠S180实体瘤模型、小鼠肉芽肿模型、大鼠急性关节炎模型和... 目的:探明不同方法提取的蜂胶液中总黄酮含量及药理作用的差异。方法:测定了不同方法提取的蜂胶液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观察了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较高的蜂胶醇提液和水提液对小鼠S180实体瘤模型、小鼠肉芽肿模型、大鼠急性关节炎模型和大鼠急性胸膜炎模型的影响。结果:在用乙醇提取时,80%的乙醇提取液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最高,达51.4mg/mL;特有水提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是普通水提含量的6.7倍。在相同剂量的情况下,蜂胶水提液的抗炎和抗肿瘤效果与醇提液相比差异不大,甚至优于醇提液。结论:特有水提是一种理想的蜂胶提取方法。由于水提蜂胶易被机体吸收,副作用小且容易调味,故极具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胶 提取 黄酮类化合物 抗肿瘤 抗炎 乙醇提取液 总黄酮含量 抗炎作用 蜂胶液 测定
原文传递
金葡菌及其L型感染荷瘤小鼠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汪万英 何杰 +2 位作者 张世馥 姚敏 唐素兰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5期38-39,49,共3页
本文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及L型分别感染肿瘤和非肿瘤C_(57)BL/6N小鼠,病理学和细菌学检测发现细菌及L型感染种植肿瘤的小鼠组,肿瘤转移率和诱癌能力均显著提高。此外金葡菌及其L型感染还可引起小鼠多器官间质性炎,尤以... 本文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及L型分别感染肿瘤和非肿瘤C_(57)BL/6N小鼠,病理学和细菌学检测发现细菌及L型感染种植肿瘤的小鼠组,肿瘤转移率和诱癌能力均显著提高。此外金葡菌及其L型感染还可引起小鼠多器官间质性炎,尤以肺、肝、肾、脑及生殖器官等为著。结果表明细菌及L型感染与肿瘤转移和肿瘤的发生可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金葡菌L 病理
下载PDF
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与炎症的关系 被引量:18
10
作者 吉登波 崔景荣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1551-1555,共5页
炎症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它们通过内源性及外源性两条通路相互联系。炎症调节因子和效应细胞是肿瘤组织局部微环境的重要组成,它们在炎症与肿瘤相互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肿瘤微环境中的炎症有多种促肿瘤作用,可以促进恶性细... 炎症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它们通过内源性及外源性两条通路相互联系。炎症调节因子和效应细胞是肿瘤组织局部微环境的重要组成,它们在炎症与肿瘤相互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肿瘤微环境中的炎症有多种促肿瘤作用,可以促进恶性细胞的增殖和存活,促血管新生和转移,削弱机体的获得性免疫反应,改变机体对激素和化疗药物的反应。肿瘤相关性炎症的通路的揭示,可以为进一步改进肿瘤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靶分子。理想的靶向于肿瘤相关性炎症的药物可以转化促肿瘤炎症浸润,阻止炎症细胞移行到肿瘤灶,将促肿瘤微环境调整为抑制肿瘤的微环境,增强特异的获得性免疫反应,抑制肿瘤生长、存活和转移播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炎症 肿瘤相关性炎症
原文传递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判断的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傅郗雨菁 杨顺娥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4162-4166,共5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对初治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6...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对初治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65例初治DLBCL患者,确定了NLR(>2.77)在预后预测中的最佳临界值,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进行分析,评价治疗前NLR对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time,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rate,OS)的影响。结果:在入选的165例患者中,有67例患者治疗前NLR升高(>2.77),NLR升高与PFS和OS较短的患者明显相关(P<0.001和P=0.003)。多变量分析进一步表明,NLR>2.77是PFS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治疗前NLR升高提示DLBCL患者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肿瘤相关炎症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预后
下载PDF
B7-H3在涎腺肿瘤和炎症中的表达
12
作者 罗娟 孟玉生 +3 位作者 杨辉俊 沈时岳 王锋 杨宏宇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2期20-22,共3页
目的研究B7-H3在涎腺良、恶性肿瘤组织和涎腺炎症中的表达特征。方法聚合酶链反应(PCR)、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组化检测B7-H3mRNA和蛋白在涎腺良、恶性肿瘤组织、炎症组织和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PCR结果显示,B7-H3... 目的研究B7-H3在涎腺良、恶性肿瘤组织和涎腺炎症中的表达特征。方法聚合酶链反应(PCR)、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组化检测B7-H3mRNA和蛋白在涎腺良、恶性肿瘤组织、炎症组织和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PCR结果显示,B7-H3在涎腺良、恶性肿瘤组织、炎症组织和正常涎腺组织中均有表达。RT-PCR结果显示,与涎腺正常组织组比较,良性肿瘤组B7-H3mRNA表达量为其4.2106倍,显著高于涎腺正常组织组(P<0.05);恶性肿瘤组为其3.216倍,也高于涎腺正常组织组(P<0.05);涎腺炎症组为1.812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中B7-H3的表达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炎性组织中的B7-H3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涎腺肿瘤组织B7-H3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正常涎腺组织;涎腺炎症组织B7-H3表达与在涎腺正常组织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7-H3 涎腺肿瘤 涎腺炎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