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uture of anti-PD-1/PD-L1 applications: Combinations with other therapeutic regimens 被引量:17
1
作者 Mengjia Song Xinfeng Chen +1 位作者 Liping Wang Yi Zhang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2期157-172,共16页
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PD-L1) blockade has shown promising effects in cancer immunotherapy. Removing the so-called "brakes" on T cell immune responses by blocking the PD-1/P... 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PD-L1) blockade has shown promising effects in cancer immunotherapy. Removing the so-called "brakes" on T cell immune responses by blocking the PD-1/PDL1 check point should boost anti-tumor immunity and provide durable tumor regression for cancer patients.However, 30%–60% of patients show no response to PD-1/PD-L1 blockade. Thus, it is urgent to explore the underlying resistance mechanisms to improve sensitivity to anti-PD-1/PD-L1 therapy. We propose that the mechanisms promoting resistance mainly include T cell exclusion or exhaustion at the tumor site,immunosuppressive factors in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 and a range of tumor-intrinsic factors. This review highlights the power of studying th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resistance to improve the rational design of combination therapeutic strategies that can be translated to the clinic. Here, we briefly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PD-1/PD-L1 blockade agents and focus on the current issues and future prospects for potential combinatorial therapeutic strategies that include anti-PD-1/PD-L1 therapy, based upon the available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ncer immunotherapy combination therapy PD-1 PD-L 1 resistanc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下载PDF
微创介入技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现状和展望 被引量:16
2
作者 冯丽帅 马旭 +2 位作者 田庆华 王建波 吴春根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38-742,共5页
脊柱转移瘤是恶性肿瘤晚期常见并发症之一。因肿瘤生长引起椎体骨质破坏,间接导致的脊柱病理性骨折是使晚期肿瘤患者产生剧烈疼痛、生存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临床上,对脊柱转移瘤进行有效的治疗,提高椎体稳定性,减少病理性骨折及肿... 脊柱转移瘤是恶性肿瘤晚期常见并发症之一。因肿瘤生长引起椎体骨质破坏,间接导致的脊柱病理性骨折是使晚期肿瘤患者产生剧烈疼痛、生存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临床上,对脊柱转移瘤进行有效的治疗,提高椎体稳定性,减少病理性骨折及肿瘤压迫导致的神经症状发生,现已成为研究热点。介入治疗技术因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逐渐成为治疗脊柱转移肿瘤的重要手段。本文对目前临床上针对脊柱转移瘤常用的介入治疗方法进行综述,并进一步展望多种微创治疗手段联合使用对缓解肿瘤脊髓压迫,减少骨性疼痛,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瘤 脊柱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碘放射性核素 介入治疗 联合治疗
下载PDF
循环肿瘤细胞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联合治疗中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2
3
作者 胡亚锋 屈志刚 +2 位作者 李金波 伍光 田彦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0年第2期173-176,共4页
目的分析循环肿瘤细胞(CTCs)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联合分子靶向治疗过程中的疗效评价能力。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8年2月河北省涿州市医院收治的采用吉西他滨加顺铂(GP)化疗、联合吉非替尼靶向治疗... 目的分析循环肿瘤细胞(CTCs)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联合分子靶向治疗过程中的疗效评价能力。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8年2月河北省涿州市医院收治的采用吉西他滨加顺铂(GP)化疗、联合吉非替尼靶向治疗的中晚期NSCLC患者共33例,共观察4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以及治疗2、4个疗程后按照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检测肿瘤直径及肿瘤标志物变化;并通过免疫磁珠法富集、Envision法检测外周血CTCs的变化,分析CTCs标准与RECIST标准的异同。结果联合治疗前,33例中晚期NSCLC患者均检测出CTCs,检测阳性率为100%,而基线CTCs数量在不同年龄、性别、肿瘤类型和临床分期和吸烟史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直径越大,CTCs数量越多(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第2疗程后CTCs变化与治疗效果具有相关性(r=0.832,P=0.000)。按照RECIST标准分为有效组(n=19)和无效组(n=14),有效组治疗第2疗程和第4疗程后CTCs计数分别为8.0(3.0,15.0)个/5 ml及5.0(3.0,10.0)个/5 ml与治疗前12.0(7.0,18.0)个/5ml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3.427、-3.876,P<0.05);无效组治疗第2疗程和第4疗程后CTCs计数分别为16.5(12.0,20.0)个/5 ml,18.5(14.0,22.0)个/5 ml与联合治疗前14.5(10.0,18.0)个/5 ml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Z=-3.126、-2.897,P<0.05)。采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评价两种疗效判定方法,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晚期NSCLC联合治疗过程中,CTCs测定可以实现早期、有效的疗效评价,是RECIST标准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循环肿瘤细胞 联合治疗 RECIST标准
下载PDF
雷公藤红素单用和联用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徐资怡 石金凤 +2 位作者 鲜静 张晨 章津铭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4372-4385,共14页
雷公藤红素是雷公藤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现代研究表明,雷公藤红素具有广谱、高效的抗肿瘤活性,其抗肿瘤作用机制包括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抑制肿瘤细胞转移、诱导肿瘤细胞自噬等作用,同时雷公藤红素联合用药还具有协同增敏、逆转肿瘤多... 雷公藤红素是雷公藤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现代研究表明,雷公藤红素具有广谱、高效的抗肿瘤活性,其抗肿瘤作用机制包括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抑制肿瘤细胞转移、诱导肿瘤细胞自噬等作用,同时雷公藤红素联合用药还具有协同增敏、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作用。综述了近几年雷公藤红素单用及联合用药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此外还总结了目前用于雷公藤红素药物递送系统,并对未来研究方向加以讨论,旨在探明雷公藤红素作用机制,通过联合用药以及改变递药系统提高雷公藤红素抗肿瘤效果,为今后雷公藤红素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以促进雷公藤红素的研究和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 雷公藤红素 抗肿瘤活性 作用机制 联合用药 纳米载药系统
原文传递
Biomimetic albumin-modified gold nanorods for photothermo-chemotherapy and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modulation 被引量:9
5
作者 Dongdong Li Meng Zhang +6 位作者 Fan Xu Yingzhi Chen Binfan Chen Ya Chang Huihai Zhong Hongyue Jin Yongzhuo Huang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期74-84,共11页
Nanotechnology-based photothermal therapy has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in the past decade. Nevertheless, photothermal therapy has some inherent drawbacks, such as the uneven heat production and limited laser penetrat... Nanotechnology-based photothermal therapy has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in the past decade. Nevertheless, photothermal therapy has some inherent drawbacks, such as the uneven heat production and limited laser penetration, often leading to insufficient treatment outcomes. Here, we developed a combination strategy to improve cancer therapy. The biomimetic albumin-modified gold nanorods(AuNRs) were prepared with incorporation of paclitaxel(PTX). This therapeutic system was characterized by several features. First, the albumin modification enhanced the biocompatibility and colloidal stability. Second, the surface-coated albumin promoted cellular uptake via the albumin-binding protein pathway. Third, PTX was incorporated via hydrophobic interaction between PTX and the albumin lipophilic domain. Fourth, the system can be used for combined photothermo-chemotherapy for yielding synergistic effects. The antitumor activity of the system was evaluated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using the HCT116 colon cancer cell and tumor model. The combination therapy was found with an enhanced treatment efficiency and no obvious side effect. Most importantly, the thermal effect was also discovered with the ability to modulate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s and suppress the macrophages polarization towards the M2 pro-tumor phenotype. It could be a mechanism for photothermal immunotherapy. The combination strategy and the system provide a potential method for cancer thera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thermal therapy PACLITAXEL combination therapy Gold nanorods ALBUMIN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
原文传递
肿瘤化疗协同光动力疗法联合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樊帆 朱敦皖 张琳华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262-268,I0005,I0006,共9页
近几十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发病年龄逐渐低龄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目前,临床上有多种抗肿瘤治疗方法,但单一治疗方法往往达不到最佳治疗效果,因此常采用联合治疗的方法。联合治疗在增强治疗效果的同时还能... 近几十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发病年龄逐渐低龄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目前,临床上有多种抗肿瘤治疗方法,但单一治疗方法往往达不到最佳治疗效果,因此常采用联合治疗的方法。联合治疗在增强治疗效果的同时还能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且可减轻患者痛苦。化学治疗(化疗)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其副作用较大,对肿瘤细胞造成损伤的同时也会对人体正常细胞造成不可逆损伤。光动力疗法是利用特定波长的光激发富集在肿瘤局部的光敏剂,光敏剂被活化,在组织内氧的存在下可发生光动力反应直接或间接杀伤肿瘤细胞。化疗或光动力治疗肿瘤后会产生肿瘤相关抗原,免疫系统识别肿瘤相关抗原后会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在化疗协同光动力疗法的同时联合免疫治疗,能够有效地提高化疗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药物毒副作用,同时能抑制肿瘤转移,并可诱导机体产生长期抗肿瘤免疫反应,实现最大化的治疗效果。对近年来化疗、光动力疗法以及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化疗 光动力治疗 免疫治疗 联合治疗
原文传递
PD-1/PD-L1抑制剂联合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7
作者 郭晓玉 温倜 曲秀娟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13-518,共6页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的发展显著改善了肿瘤患者的预后,但仍然有大部分的无效和获得性耐药人群。为了提高临床获益,已有多项研究对ICIs联合治疗展开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随着ICIs联合...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的发展显著改善了肿瘤患者的预后,但仍然有大部分的无效和获得性耐药人群。为了提高临床获益,已有多项研究对ICIs联合治疗展开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随着ICIs联合治疗在临床中的逐步应用,ICIs联合治疗的安全性及相关不良反应的管理也越来越受关注。本文论述了以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ligand 1, PD-1/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ICIs联合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特点,以期为临床实践中ICIs联合治疗前评估相关毒性、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PD-1/PD-L1抑制剂 联合治疗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共载姜黄素和IR780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评价 被引量:4
8
作者 黄华婷 吴念 +7 位作者 蔡梦如 尹东阁 付婷婷 朱荣玥 尹兴斌 梁潇 倪健 董晓旭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98-508,共11页
目的 制备共载姜黄素和IR780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acid,PLGA)纳米粒(curcumin/IR780 PLGA nanoparticles,Cur/IR780-NPs)并对其进行表征和体外抗肿瘤评价。方法 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Cur/IR780-NPs,用马尔... 目的 制备共载姜黄素和IR780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acid,PLGA)纳米粒(curcumin/IR780 PLGA nanoparticles,Cur/IR780-NPs)并对其进行表征和体外抗肿瘤评价。方法 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Cur/IR780-NPs,用马尔文激光粒度仪、X射线粉末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表征;HPLC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姜黄素和IR780载药量,并考察Cur/IR780-NPs稳定性和体外释药性能;利用人肝癌HepG2细胞模型考察Cur/IR780-NPs的细胞摄取和体外抗肿瘤效果。结果 Cur/IR780-NPs形态呈球形,平均粒径为(224.10±7.06)nm、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为0.081±0.013、ζ电位为(-9.84±0.16)mV,具有良好的稳定性。Cur/IR780-NPs能够有效负载姜黄素和IR780,载药量分别为(2.21±0.07)%、(2.35±0.31)%,具有近红外光谱响应性释药性能。Cur/IR780-NPs能够被HepG2细胞有效摄取,经808 nm激光(2.0 W/cm^(2)、5 min)照射后产生光热效应,与姜黄素发挥联合抗肿瘤作用。结论 Cur/IR780-NPs有助于将姜黄素和IR780共递送至HepG2细胞内,发挥化疗-光热治疗联合抗肿瘤作用,提高肝癌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IR780 纳米粒 PLGA 抗肿瘤 联合治疗 化疗-光热治疗 乳化溶剂挥发法
原文传递
细菌介导的肿瘤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史恩宇 王宁 +3 位作者 赵溪悦 陈博 曹鸣芯 李长义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123,共12页
癌症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现代医学在癌症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由于癌症的异质性、耐药性和治疗副作用等问题,传统治疗手段仍存在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细菌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细菌因其... 癌症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现代医学在癌症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由于癌症的异质性、耐药性和治疗副作用等问题,传统治疗手段仍存在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细菌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细菌因其生存特性具有天然的肿瘤靶向能力,并含有大量免疫激活物质,可调节肿瘤微环境并激活免疫系统以达到杀伤肿瘤的目的。部分细菌还能通过多种途径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并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此外,科学家们在深入探索过程中发现,细菌联合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等方法逐渐成为细菌治疗的主流策略。并可根据临床需求,将外源性基因导入细菌以发挥特定功能。细菌疗法通过与多种治疗方式联用来克服各自的治疗缺陷,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并降低其毒性副作用。从细菌治疗的基本原理、常用于肿瘤治疗的细菌种类、细菌治疗的优化策略及临床试验和案例等方面进行综述。希望通过充分发挥细菌的治疗潜力,为癌症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细菌疗法 肿瘤联合治疗 细菌 细菌工程化
原文传递
中药纳米载药系统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0
作者 庞晓晨 柴仲秋 +1 位作者 李玥 马坤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5321-5323,共3页
文章参考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就抗肿瘤常用中药纳米载药系统进行阐述,并对该系统的肿瘤靶向性以及联合给药进行探讨。中药纳米载药系统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肿瘤的疗效,实现药物对肿瘤的主动或被动靶向治疗,减少给药剂量和不良反应,提高... 文章参考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就抗肿瘤常用中药纳米载药系统进行阐述,并对该系统的肿瘤靶向性以及联合给药进行探讨。中药纳米载药系统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肿瘤的疗效,实现药物对肿瘤的主动或被动靶向治疗,减少给药剂量和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通过联合用药达到减毒增效和逆转药物多药耐药性的目的。文章通过对中药纳米载药系统抗肿瘤应用研究阐述,以期为今后中药纳米载药系统用于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更理想的治疗方案,为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和机制探索开拓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纳米载药系统 肿瘤靶向性 联合用药 减毒增效 多药耐药性
原文传递
多肽AP25与多西他赛联合用药对人乳腺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活性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佳艺 何俊劲 +2 位作者 郝静超 程昊冉 徐寒梅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233-1238,共6页
目的检测多肽AP25与多西他赛联合使用治疗实验性乳腺癌的活性是否优于单用两种药物的活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建立人乳腺癌MDA-MB-231裸鼠移植瘤模型,以多西他赛(10 mg·kg-1)和多西他赛(5 mg·kg-1)为阳性对照,观察A... 目的检测多肽AP25与多西他赛联合使用治疗实验性乳腺癌的活性是否优于单用两种药物的活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建立人乳腺癌MDA-MB-231裸鼠移植瘤模型,以多西他赛(10 mg·kg-1)和多西他赛(5 mg·kg-1)为阳性对照,观察AP25单用及与多西他赛联合应用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用金氏公式计算Q值,评价联合用药的作用效果。结果动物实验表明,AP25与多西他赛联合使用抑瘤率明显提高,AP25(20 mg·kg-1)与多西他赛(10 mg·kg-1)联合使用具有较明显的抑制MDA-MB-231肿瘤生长的作用,0.85<Q=0.99<1.15,联合作用为相加;AP25(20 mg·kg-1)与多西他赛(5 mg·kg-1)联合使用具有明显抑制MDA-MB-231肿瘤生长的作用,Q=1.18>1.15,联合作用为协同。结论多肽AP25与多西他赛联合用药明显抑制肿瘤生长,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可以降低多西他赛的给药剂量,从而降低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25多西他赛 抗肿瘤多肽 乳腺癌 金氏公式 协同作用 联合给药
下载PDF
肿瘤治疗电场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和机制研究进展
12
作者 王潇 邓小宝 +2 位作者 于海文 王安奇 杜丹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6-798,共13页
[背景]肿瘤治疗领域缺乏高效、安全的非侵入式治疗方法.近年来,肿瘤治疗电场(tumor treating fields,TTFields)作为一种新兴的非侵入性物理治疗技术,通过释放中频、低强度的交变电场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引发的副作用较小.[进展]目前TTFie... [背景]肿瘤治疗领域缺乏高效、安全的非侵入式治疗方法.近年来,肿瘤治疗电场(tumor treating fields,TTFields)作为一种新兴的非侵入性物理治疗技术,通过释放中频、低强度的交变电场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引发的副作用较小.[进展]目前TTFields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肿瘤治疗的临床研究中,包括脑胶质瘤、间皮质瘤、非小细胞肺癌、胰腺癌、卵巢癌、肝癌及胃癌等.TTFields通过向生物分子施加生物物理力,扰乱肿瘤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从而抑制其生长,但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明确.为研究TTFields在肿瘤治疗中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通过设计和搭建不同电极和交变电场发生平台,在体外研究TTFields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TTFields干扰细胞分裂、DNA修复、自噬、细胞迁移和细胞膜通透性等生物学过程,也影响血脑屏障、血管生成和肿瘤免疫等肿瘤微环境.[展望]本文回顾了近年来TTFields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用于体外研究的电极设计和电场发生平台,及其潜在的抗肿瘤机制.然而,TTFields抑制肿瘤生长的分子机制仍需深入研究,评估其对能够自我更新的非肿瘤细胞和终端分化细胞的影响,以减少可能的副作用.这些研究将有助于提升TTFields的治疗潜力,为更多恶性肿瘤的治疗开辟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频交流可变电场 肿瘤治疗电场 肿瘤治疗方法 电极设计 联合治疗
下载PDF
金纳米颗粒负载光敏剂在改善恶性肿瘤光动力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孙倩 王茜 +1 位作者 吕好选 索玉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60-65,共6页
金纳米颗粒(AuNPs)是纳米医学中常用的纳米材料之一。AuNPs作为载体可以将药物精确地输送至靶细胞或靶组织,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率。光动力疗法(PDT)在治疗肿瘤上拥有巨大潜力,是被批准用于临床治疗的新方法。有证据表明,光敏剂(PS)... 金纳米颗粒(AuNPs)是纳米医学中常用的纳米材料之一。AuNPs作为载体可以将药物精确地输送至靶细胞或靶组织,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率。光动力疗法(PDT)在治疗肿瘤上拥有巨大潜力,是被批准用于临床治疗的新方法。有证据表明,光敏剂(PS)通过共价键或者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包被在AuNPs上,不仅能提高肿瘤细胞对PS的有效摄取,增强PDT的效率,还可以克服单纯PDT的局限性。该文综述了AuNPs的类型、特点及其应用,着重介绍了AuNPs与PDT相结合的抗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金纳米颗粒 光动力疗法 光敏剂 联合治疗
下载PDF
基于肿瘤乏氧增效光动力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尹小杰 王晓倩 张凤玲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618-2627,共10页
光动力治疗(PDT)由于其微创、高效和较高的选择性,且能够诱导抗肿瘤免疫响应等独特的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但其治疗过程严重依赖于治疗部位的氧含量,而恶性肿瘤中广泛存在乏氧现象,因而严重限制了其疗效。此外,PDT介导的氧消耗加剧了肿... 光动力治疗(PDT)由于其微创、高效和较高的选择性,且能够诱导抗肿瘤免疫响应等独特的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但其治疗过程严重依赖于治疗部位的氧含量,而恶性肿瘤中广泛存在乏氧现象,因而严重限制了其疗效。此外,PDT介导的氧消耗加剧了肿瘤乏氧,进一步降低了其治疗效果。近年来,许多研究致力于克服该问题,本文总结了基于肿瘤乏氧增效PDT的各种策略,探讨了这些策略的优缺点,分析了PDT治疗肿瘤的主要挑战和未来方向,以期为光动力治疗肿瘤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治疗 肿瘤 乏氧 氧气运输 复氧 联合治疗
原文传递
光动力疗法治疗神经胶质瘤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杨田田 常婧 胡美纯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1期83-87,共5页
神经胶质瘤因其恶性程度及复发率较高,已逐渐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目前针对神经胶质瘤的手术、化、放疗等治疗手段都存在局限性。近年来,光动力疗法(PDT)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受到极大关注并已取得显著进步。本文介绍了PDT单独疗... 神经胶质瘤因其恶性程度及复发率较高,已逐渐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目前针对神经胶质瘤的手术、化、放疗等治疗手段都存在局限性。近年来,光动力疗法(PDT)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受到极大关注并已取得显著进步。本文介绍了PDT单独疗法、PDT联合其他疗法应用于神经胶质瘤的治疗现状,提出将PDT开发成为神经胶质瘤患者的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疗法 神经胶质瘤 抑制肿瘤 联合治疗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基于纳米医学的光热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何祥 荆慧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22-427,共6页
光热治疗(photothermal therapy,PTT)是一种非侵入性新型肿瘤治疗方式,通过利用光热转换剂(photothermal agent,PTA)在近红外光(near-infrared,NIR)外部光源照射下将光能转换为热能杀伤肿瘤细胞,与传统的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相比,PTT... 光热治疗(photothermal therapy,PTT)是一种非侵入性新型肿瘤治疗方式,通过利用光热转换剂(photothermal agent,PTA)在近红外光(near-infrared,NIR)外部光源照射下将光能转换为热能杀伤肿瘤细胞,与传统的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相比,PTT具有靶向性强、不良反应小等优势。快速发展的纳米医学带动了PTA的进步,且PTA作为PTT产生作用的核心部件,其水溶性、生物安全性、光热转换效率等特性直接影响了PTT的效果。此外,PTT还可以联合化疗、光动力治疗、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协同治疗肿瘤。本文对PTA进行总结,并就PTT在肿瘤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热治疗 肿瘤 光热转换剂 联合治疗 纳米医学
下载PDF
DNA损伤与肿瘤免疫治疗的联合策略——现状与展望
17
作者 王琦 严俊芳 胡步荣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7期1-11,21,共12页
免疫治疗,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已成为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然而,大多数癌症中仅有少数患者对免疫检查点阻断有反应。随着对肿瘤免疫治疗认识的深入,DNA损伤与修复机制在肿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愈发显著。基因组不稳定性和DNA损伤应答的... 免疫治疗,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已成为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然而,大多数癌症中仅有少数患者对免疫检查点阻断有反应。随着对肿瘤免疫治疗认识的深入,DNA损伤与修复机制在肿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愈发显著。基因组不稳定性和DNA损伤应答的缺陷,尤其是在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的背景下,能够增强免疫检查点阻断的疗效。尽管研究已取得积极进展,但如何精准地调控DNA损伤应答以及优化联合治疗策略,提高疗效和减少毒副作用,仍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本文详细讨论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传统基因毒性治疗与免疫检查点阻断联合治疗策略的免疫调节机制,探讨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激动剂和DNA损伤应答抑制剂在联合治疗中的潜力,还提出基于DNA损伤应答靶向抑制与免疫治疗联合应用的新策略,强调了结合传统治疗和新型免疫调节策略以及开发生物标志物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损伤应答 免疫检查点阻断 肿瘤免疫治疗 联合治疗 放射治疗 化学治疗 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
下载PDF
热疗与化疗联合应用抑制肝癌细胞DNA损伤修复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18
作者 字光慧 陈瑾 +1 位作者 王越 彭保卫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4期129-132,共4页
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热疗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辅助手段,在临床上可与化疗发挥协同作用,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但是,其中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在热疗促进caspase-8积累的基础上,结合化疗药物顺铂(CDDP),我们探索了热疗联合顺铂促进... 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热疗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辅助手段,在临床上可与化疗发挥协同作用,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但是,其中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在热疗促进caspase-8积累的基础上,结合化疗药物顺铂(CDDP),我们探索了热疗联合顺铂促进癌细胞死亡的分子机制。即最佳处理条件下联合应用诱导caspase-8的积累和激活,同时使caspase-3的激活增加,细胞活力下降,细胞凋亡增加。进一步探讨得出CUL3作为E3连接酶与caspase-8通过K63连接泛素化积累有关。另外,我们的结果表明,联合应用诱导HepG2细胞中DNA-PK的降解,抑制DNA-PKcs、Ku80活性,抑制DNA修复,提高CDDP化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热疗 联合应用 DNA损伤 细胞凋亡 化疗
下载PDF
PD-1/PD-L1在治疗三阴性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9
作者 林炳静 徐寒梅 +1 位作者 孙晴波 胡加亮 《药物生物技术》 CAS 2019年第1期69-72,共4页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机体的免疫系统在乳腺癌的治疗和预后中起重要作用,其中免疫检查点阻滞剂是免疫疗法中快速发展的领域。迄今为止乳腺癌的研究中备受关注的是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治疗,这是一种基因组不稳定的乳腺癌亚型,被认为是最...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机体的免疫系统在乳腺癌的治疗和预后中起重要作用,其中免疫检查点阻滞剂是免疫疗法中快速发展的领域。迄今为止乳腺癌的研究中备受关注的是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治疗,这是一种基因组不稳定的乳腺癌亚型,被认为是最具有免疫原性的乳腺癌,其患者只有有限的治疗选择,并且预后较差。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其他亚型,协助肿瘤实现免疫逃逸,所以相应的阻滞剂更能在该亚型中发挥抗肿瘤的作用。文章从单一疗法和组合疗法两个方面阐述了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及其配体的免疫检查点阻滞剂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免疫检查点阻滞剂 免疫治疗 程序性死亡因子1 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 组合疗法
原文传递
抗肿瘤药物联合治疗早期临床研发中对于关键要素的审评考量
20
作者 仝昕 吕俊 +3 位作者 郝瑞敏 宋媛媛 胡文娟 杨志敏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联合治疗是抗肿瘤药物增加疗效和克服耐药的重要手段。随着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不断出现,不同作用机制和不同类型的药物联合越来越多。从单药扩展到联合用药,对于临床研究的关键要素,如用药人群、给药策略等可能会有所调整,因此在临床研究... 联合治疗是抗肿瘤药物增加疗效和克服耐药的重要手段。随着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不断出现,不同作用机制和不同类型的药物联合越来越多。从单药扩展到联合用药,对于临床研究的关键要素,如用药人群、给药策略等可能会有所调整,因此在临床研究早期阶段就应该思考如何进行探索,以提高关键注册研究的成功概率,也是业界关注的热点。本文结合既往新药审评经验,阐述当下在早期临床研究时对于联合用药的关键问题或要点的综合考量,以供业界同仁研发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肿瘤药物 联合治疗 给药剂量 安全性 有效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