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研究综述 被引量:22
1
作者 吕仕洪 向悟生 +1 位作者 李先琨 唐润琴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3-89,共7页
植被恢复是红壤侵蚀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有效途径。二十多年来,红壤侵蚀区的植被恢复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不少学者对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的关键、原则、途径、步骤、模式及生态过程和机理等内容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在实际应用中... 植被恢复是红壤侵蚀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有效途径。二十多年来,红壤侵蚀区的植被恢复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不少学者对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的关键、原则、途径、步骤、模式及生态过程和机理等内容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亚热带 红壤侵蚀区 植被恢复 综述
下载PDF
广东省水库枝角类组成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陈绵润 赵帅营 +1 位作者 林秋奇 韩博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7-86,共10页
于2000年丰水期和枯水期调查了广东省19座典型大中型水库枝角类,随后对其中3座代表性水库进行了4年的枝角类种类定性调查.在鉴定出的枝角类16属24种中有13个广温种、7个嗜暖种、3个嗜寒种和1个特有种;每个水库的平均种类数5-6种.从... 于2000年丰水期和枯水期调查了广东省19座典型大中型水库枝角类,随后对其中3座代表性水库进行了4年的枝角类种类定性调查.在鉴定出的枝角类16属24种中有13个广温种、7个嗜暖种、3个嗜寒种和1个特有种;每个水库的平均种类数5-6种.从个体大小来看,水库枝角类以小个体种类为主,有14种的体长小于1mm,它们分布广且数量多,其中优势种主要为长额象鼻溞、秀体溞、微型裸腹溞、颈沟基合溞和角突网纹溞等.透明溞和透明薄皮溞是主要的大个体种类,出现在4座贫、中营养水库的水样中.水库枝角类的丰度较低,在丰水期,平均丰度小于10ind./L和10-20ind./L的水库分别为14座和5座,在枯水期,为12座和5座,而高州水库和河溪水库中的平均丰度达67 ind./L.主要优势种在不同营养类型水库中分布差别不大.枝角类的丰度受水力滞留时间影响,直流型水库的枝角类种群丰度的分布明显受到水流速度的影响,湖泊区枝角类个体及其食物均随水库放水输出而减少.由于采样点主要位于大坝附近,枝角类以敞水区的种类为主.从种类组成和数量来看,广东省水库枝角类具有明显的热带特点,枝角类的生物量小,以个体较小的种类优势种,大型种类的个体数量极低且身体透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枝角类 热带亚热带 水库 分布
下载PDF
Barotropic Process Contributing to the Formation and Growth of Tropical Cyclone Nargis 被引量:6
3
作者 毛江玉 吴国雄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3期483-491,共9页
This study reveals the barotropic dynamics associated with the formation and growth of tropical cyclone Nargis in 2008,during its formation stage.Strong equatorial westerlies occurred over the southern Bay of Bengal i... This study reveals the barotropic dynamics associated with the formation and growth of tropical cyclone Nargis in 2008,during its formation stage.Strong equatorial westerlies occurred over the southern Bay of Bengal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arrival of an intraseasonal westerly event during the period 22-24 April 2008. The westerlies,together with strong tropical-subtropical easterlies,constituted a large-scale horizontal shear flow,creating cyclonic vorticity and thereby promoting the incipient disturbance that eventually evolved into Nargis.This basic zonal flow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was barotropically unstable,with the amplified disturbance gaining more kinetic energy from the easterly jet than from the westerly jet during 25-26 April. This finding suggests that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unstable easterly jet when monitoring and pred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opical cyclones.Energetics analyses reveal that barotropic energy conversion by the meridional gradient of the basic zonal flow was indeed an important energy source for the growth of Narg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pical cyclone tropical-subtropical easterlies barotropic instability
下载PDF
套袋对热带亚热带果树果实品质影响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肖靖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5期535-538,共4页
果实套袋栽培技术作为生产优质高档无公害果品的有效途径之一,越来越受到果树生产者重视,关于套袋对果树品质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文章综述了套袋对热带亚热带果树果实外观品质(果面光洁度、果实着色、果实大小和单果重)、内在品质(可溶... 果实套袋栽培技术作为生产优质高档无公害果品的有效途径之一,越来越受到果树生产者重视,关于套袋对果树品质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文章综述了套袋对热带亚热带果树果实外观品质(果面光洁度、果实着色、果实大小和单果重)、内在品质(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和成熟期)、耐贮性、病虫害和农药残留的影响,并提出了果实套袋中存在的问题和主要解决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亚热带 果树 套袋 品质 展望
下载PDF
中国热带、亚热带栎属植物花粉形态多样性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郝清和 戴璐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0-150,共11页
本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栎属(Quercus L.)植物中18个种[10种属于栎亚属(Quercus),8种来源于青冈亚属(Cyclobalanopsis)]的花粉进行了详细的外壁纹饰研究。这些栎属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结果显示,落叶类型栎亚属花... 本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栎属(Quercus L.)植物中18个种[10种属于栎亚属(Quercus),8种来源于青冈亚属(Cyclobalanopsis)]的花粉进行了详细的外壁纹饰研究。这些栎属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结果显示,落叶类型栎亚属花粉外壁具有瘤状或分散的瘤状纹饰,常绿类型栎亚属花粉具有棒状或聚合棒状纹饰,青冈亚属花粉具有皱波状、刺状或聚合棒状纹饰。花粉外壁纹饰特征可为栎属花粉化石的属内种级分类提供有效的鉴定依据。大量的现代栎属花粉研究显示,具有棒状纹饰的花粉多源自于分布在高海拔地区的常绿类型栎亚属植物,而具有皱波状和刺状纹饰的花粉多来源于相对低海拔地区分布的青冈亚属植物。在古环境重建中,栎属化石花粉的形态多样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可靠地区分关键地层中的常绿和落叶栎属植物,也可能成为指示不同海拔高度的潜在的古气候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栎亚属花粉 青冈亚属花粉 古气候 热带和亚热带 扫描电子显微镜
原文传递
49份CIMMYT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苗期耐旱性鉴定 被引量:2
6
作者 苏桂华 臧宏图 +3 位作者 孙传波 李春雷 孙志超 苏义臣 《东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6期7-13,共7页
本研究以10份东北骨干玉米自交系和49份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为试验材料,在田间和实验室内分别设置自然干旱和聚乙二醇(PEG)模拟干旱胁迫,基于东北骨干玉米自交系分析苗期耐旱指数与产量耐旱指数的相关性,并通过苗期耐旱指数评价49份热... 本研究以10份东北骨干玉米自交系和49份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为试验材料,在田间和实验室内分别设置自然干旱和聚乙二醇(PEG)模拟干旱胁迫,基于东北骨干玉米自交系分析苗期耐旱指数与产量耐旱指数的相关性,并通过苗期耐旱指数评价49份热带、亚热带种质的耐旱性。研究认为,郑58达到1级耐旱性,PH6WC和吉853达到3级耐旱性,444和吉V203达到5级耐旱性,4112、K10、8902、99060达到7级耐旱性,红玉米达到9级耐旱性。以苗高耐旱指数为标准筛选49份热带、亚热带种质耐旱性,最终CML322、CML172等10份种质的苗高耐旱指数高于郑58,达到1级耐旱性。CML223、CML145等10份种质的苗高耐旱指数高于吉853,达到3级耐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热带、亚热带 耐旱指数 苗期性状
原文传递
热带亚热带玉米新品种桂单655的选育 被引量:2
7
作者 谢小东 周海宇 +7 位作者 程伟东 江禹奉 周锦国 覃兰秋 谢和霞 曾艳华 谭贤杰 梁忠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21期49-52,共4页
桂单655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选育的高产稳产、优质广适、综合抗性较好的杂交玉米新品种,2018—2019年参加国家热带亚热带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9300 kg/hm^(2),比对照品种桂单162(平均产量8366.3 kg/hm^(2))... 桂单655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选育的高产稳产、优质广适、综合抗性较好的杂交玉米新品种,2018—2019年参加国家热带亚热带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9300 kg/hm^(2),比对照品种桂单162(平均产量8366.3 kg/hm^(2))平均增产11.16%,两年分别比对照品种增产7.07%和15.42%,在28个有效试验点中,增产点比例为71.43%。品质分析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较高的粗蛋白质和粗淀粉含量,优质性状突出,说明该品种在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具有极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亚热带 玉米新品种 桂单655 选育
下载PDF
热带亚热带果树资源在园林植物品种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周婧 韦持章 +5 位作者 谢江辉 徐健 卢艳春 陈明侃 冯芹 邓旭 《热带农业科学》 2012年第6期37-41,48,共6页
介绍热带亚热带果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及评价情况,阐明作为园林植物的果树品种资源应具备的特性及应用功能。根据资源评价结果,筛选出适用于园林绿化的热带亚热带果树品种资源,并提出热带亚热带果树品种资源作为园林植物应用的可持续... 介绍热带亚热带果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及评价情况,阐明作为园林植物的果树品种资源应具备的特性及应用功能。根据资源评价结果,筛选出适用于园林绿化的热带亚热带果树品种资源,并提出热带亚热带果树品种资源作为园林植物应用的可持续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亚热带 果树资源 园林应用
下载PDF
Litterfall seasonality and adaptive strategies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evergreen forests in China 被引量:1
9
作者 Yuhang Dai Fanxi Gong +6 位作者 Xueqin Yang Xiuzhi Chen Yongxian Su Liyang Liu Jianping Wu Xiaodong Liu Qingling Sun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CSCD 2022年第2期320-334,共15页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EBFs)and needle-leaved forests(ENFs)in China exhibit complex leaf shedding strategies in responses to soil water availability,vapor pressure deficits(VPDs)and su...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EBFs)and needle-leaved forests(ENFs)in China exhibit complex leaf shedding strategies in responses to soil water availability,vapor pressure deficits(VPDs)and sunlight availability.However,the seasonal variations and triggers of litterfall differ significantly in tropical/subtropical forests,and there are still many uncertainties.Herein,we aim to explore the distinct climatic factors of seasonal litterfall in a climate–phenology correlation framework.We collected seasonal litterfall data from 85 sites across tropical/subtropical China and used linea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sunlight and rainfall to partition synchronous/asynchronous climates.Additional phase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to model the climatic triggers of tropical phenology.Results indicated two types of tropical litterfall phenology under two types of climates.In synchronous climates,where seasonal sunlight and rainfall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the litterfall peak of the unimodal phenology and the first litterfall peak of the bimodal phenology both happen at the end of dry season.The second litterfall peak of the bimodal phenology occurs at the end of rainy season due to water stress.In asynchronous climates,where seasonal sunlight and rainfall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VPD shows consistent seasonal variations with incoming sunlight.The leaf senescence is accelerated at the end of dry season by higher VPD;while soil water deficit is in anti-phase with sunlight and mainly controls the second litterfall peak of the bimodal phenology in EBF.Our findings provid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modeling tropical phenology in Earth system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pical/subtropical forests PHENOLOGY leaf shedding strategy LITTERFALL water stress REJUVENATION
原文传递
Biomarkers reveal the terrigenous organic matter enrichment in the late Oligocene-early Miocene marine shales in the Ying-Qiong Basin,South China Sea
10
作者 Wenjing Ding Youchuan Li +4 位作者 Lan Lei Li Li Shuchun Yang Yongcai Yang Dujie Hou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3期31-53,共23页
The increase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the late Oligocene-early Miocene terrigenously-dominated marine shales in the shallower depth intervals was reported in the Ying-Qiong Basin,South China Sea.The organic ... The increase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the late Oligocene-early Miocene terrigenously-dominated marine shales in the shallower depth intervals was reported in the Ying-Qiong Basin,South China Sea.The organic enriched lower Sanya Formation shales(early Miocene)have biomarker characteristics of tropical/subtropical plants,with abundant high molecular weight n-alkanes,angiosperm-derived oleanane,rearranged oleananesⅠ,Ⅱ,Ⅱ,tricyclic/tetracyclic terpanes including des-A-oleanane,X,*,Y,Z,Z1 and bicadinanes W,T,T1,R.The biomarker characteristics are suggestive of larger influx of the dominant tropical/subtropical angiosperms in flora under a warming and more humid climate during depositions of the lower Sanya Formation(early Miocene)than the older Lingshui Formation(late Oligocene).The tropical/subtropical angiosperm input was thought as the prime control of terrigenous organic matter enrichment relative to the redox condition,and the coeval sea level changes and seafloor spreading in the South China Sea.Enrichment of the terrigenous organic matter in the early Miocene shales is likely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coeval peak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tensit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tal organic carbon higher plant-derived biomarkers tropical/subtropical plants East Asian monsoonal climate
下载PDF
火龙果果实氨基酸含量及组成分析 被引量:75
11
作者 王彬 蔡永强 郑伟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10-214,共5页
以火龙果和9种常见热带、亚热带水果为材料,对比分析了氨基酸含量及组成。结果表明:火龙果含有17种氨基酸,种类较齐全。其氨基酸总量排名第4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和儿童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排名第2位和第4位。火龙果的E/T值为35.07%,E/... 以火龙果和9种常见热带、亚热带水果为材料,对比分析了氨基酸含量及组成。结果表明:火龙果含有17种氨基酸,种类较齐全。其氨基酸总量排名第4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和儿童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排名第2位和第4位。火龙果的E/T值为35.07%,E/N值为0.54,基本符合理想蛋白质的要求。火龙果中各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蛋氨酸+胱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苏氨酸、缬氨酸的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比例,与1973年FAO/WHO修订的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模式谱基本一致,仅赖氨酸中度缺乏。火龙果中鲜味类、芳香族、甜味类氨基酸含量分别居第6、2、2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龙果 氨基酸 热带、亚热带水果 分析
下载PDF
热带、亚热带外来玉米种质的利用 被引量:51
12
作者 番兴明 谭静 杨峻芸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07-111,共5页
我国近几年平均每年种植玉米 2 45 0万公顷 ,平均产量为每公顷 4 96吨 ,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但 70年代以来我国玉米增产率呈下降趋势 ,玉米生产一直处于徘徊状态 ,其主要原因是国内种质资源匮乏 ,缺乏新的杂种优势群和杂种... 我国近几年平均每年种植玉米 2 45 0万公顷 ,平均产量为每公顷 4 96吨 ,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但 70年代以来我国玉米增产率呈下降趋势 ,玉米生产一直处于徘徊状态 ,其主要原因是国内种质资源匮乏 ,缺乏新的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分析热带、亚热带外来玉米种质在我国玉米育种中的作用后 ,指出利用玉米起源中心的热带、亚热带种质可以拓宽温带种质的玉米遗传基础 ,构建新的杂种优势模式 ,产生出超强优势的杂交玉米新组合 ;提出了热带、亚热带外来玉米种质的利用途径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热带 亚热带 种质资源 利用 育种
下载PDF
10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配合力效应研究 被引量:50
13
作者 李新海 徐尚忠 李建生 《玉米科学》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5,共5页
以 5个中国主要玉米自交系为测验种 ,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 ,对 10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的配合力效应及利用潜力进行评价。两年研究结果表明 ,群体 2 1、群体 43和群体StayGreen的产量一般配合力依次最高 ,利用潜力较大 ;参试的 5 0... 以 5个中国主要玉米自交系为测验种 ,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 ,对 10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的配合力效应及利用潜力进行评价。两年研究结果表明 ,群体 2 1、群体 43和群体StayGreen的产量一般配合力依次最高 ,利用潜力较大 ;参试的 5 0个顶交组合中 ,Mo17×群体 43、自 330×群体 43、丹 34 0×群体 2 1和Mo17×群体StayGreen4个组合特殊配合力较大 ,产量最高 ,对照优势最大。根据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结合一般配合力效应 ,将 10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初步划分 5群 ,其中Tuxpeno群、StayGreen群和P5 0 0群一般配合力较高 ,为我国温带玉米育种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 3个杂种优势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杂种优势群 一般配合力 特殊配合力 热带种质 亚热带种质 杂种优势利用
下载PDF
广西九万山藓类植物区系分析及其对划分热带、亚热带分界线的意义 被引量:29
14
作者 贾渝 吴鹏程 罗健馨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1995年第5期461-468,共8页
九万山位于广西北部的中央(25°10’~25°25’N,108°27’E),界于泛北极植物区和古热带植物区的交汇处。其主要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最高海拔为1693m,最低处仅170m。经对1850号标本的鉴定,共计有藓类植物35科、101属和... 九万山位于广西北部的中央(25°10’~25°25’N,108°27’E),界于泛北极植物区和古热带植物区的交汇处。其主要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最高海拔为1693m,最低处仅170m。经对1850号标本的鉴定,共计有藓类植物35科、101属和189种。本文分析了九万山的藓类植物区系成分,将其划分为 10种类型。其中东亚成分最为丰富(39.33%),热带、亚热带成分次之(38.20%),而温带成分居第三位(18.54%)。本文选择了九万山临近的五个地区加以比较。其中,金佛山与九万山藓类植物的属和种的相似性系数分别为60.68%和36.87%,神农架为57.29%和33.13%。尖峰岭为48.83%和22.29%,西双版纳为57.29%和29.63%。而我国东部的武夷山则为69.86%和39.57%,其相似性系数在相比较的五个山区中为最高。九万山区有4个特有属并明显受喜马拉雅的影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九万山区藓类区系中约有7%的种类是典型的热带成分。根据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笔者认为九万山的藓类区系表现出由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特性,其分界线可能位于九万山的南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藓类植物 植物区系 广西九万山
下载PDF
云南热区几种阔叶人工林C储量的研究 被引量:26
15
作者 李江 陈宏伟 冯弦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94-298,共5页
为了研究云南热区几种主要阔叶人工林分的固碳能力,利用实际测定生物量的方法对西双版纳的几种阔叶人工林生态系统的C储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山桂花纯林,西南桦纯林,高阿丁枫纯林,马尖相思纯林以及西南桦+山桂花混交林和西南桦+... 为了研究云南热区几种主要阔叶人工林分的固碳能力,利用实际测定生物量的方法对西双版纳的几种阔叶人工林生态系统的C储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山桂花纯林,西南桦纯林,高阿丁枫纯林,马尖相思纯林以及西南桦+山桂花混交林和西南桦+马尖相思混交林几种7年生人工林生态系统的C密度为109.37~136.97 t/hm2。几种人工林分的年固C量在3.97~7.03 t/hm2·a之间。表明:这些树种都是开展以固C为目标的生态造林项目的适合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热区 阔叶人工林 C密度 年固C量 生态系统 二氧化碳
下载PDF
中国南方灌丛优势木本植物叶的氮、磷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4
16
作者 李家湘 徐文婷 +5 位作者 熊高明 王杨 赵常明 卢志军 李跃林 谢宗强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1-42,共12页
探索植物器官中氮(N)、磷(P)含量沿环境梯度的分异规律,有助于揭示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植物养分适应策略的过程和机制。该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中国南方12个省市区布设462个灌丛样点,对其中193种优势木本植物叶N、P含量进行调查... 探索植物器官中氮(N)、磷(P)含量沿环境梯度的分异规律,有助于揭示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植物养分适应策略的过程和机制。该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中国南方12个省市区布设462个灌丛样点,对其中193种优势木本植物叶N、P含量进行调查取样。结果表明:1)南方灌丛优势木本植物叶的N、P含量几何均值分别为16.57 mg·g^(–1)和1.02 mg·g^(–1);其中,落叶木本植物(17.91 mg·g^(–1)、1.14 mg·g^(–1))显著高于常绿木本植物(15.19 mg·g^(–1)、0.89 mg·g^(–1));叶P含量较N含量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和环境依赖性。2)随年平均气温(MAT)的升高,常绿木本植物叶N、P含量降低,落叶木本植物叶N、P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随年降水量(MAP)的增加,常绿木本植物叶N含量降低,落叶木本植物叶N含量增加,两者P含量下降。3)土壤N含量的增加对两者叶的N含量无显著影响;但随土壤P含量的增加,常绿和落叶木本植物叶P含量均显著增加。4)广义线性回归显示,植物生活型分别可解释叶N、P变异的7.6%和14.4%,MAP和土壤P含量分别解释了0.8%和16.4%的叶P变异。结果表明,中国南方灌丛中优势植物叶的N含量主要受不同生活型植物生长需求所决定,而P含量则受气候、土壤和植物生活型共同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亚热带 植物功能性状 植物生活型 生态化学计量
原文传递
DNA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热带亚热带果树上的应用 被引量:11
17
作者 陈桂信 潘东明 +2 位作者 吕柳新 赖钟雄 王凤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76-182,共7页
首先介绍了热带亚热带果树常用的三种DNA分子标记技术 ,并对其优缺点进行比较 ;其次对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热带亚热带果树的品种鉴定与分类、系谱分析、体细胞杂种鉴定、嵌合体与芽变的鉴定、珠心苗与合子苗的鉴定、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首先介绍了热带亚热带果树常用的三种DNA分子标记技术 ,并对其优缺点进行比较 ;其次对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热带亚热带果树的品种鉴定与分类、系谱分析、体细胞杂种鉴定、嵌合体与芽变的鉴定、珠心苗与合子苗的鉴定、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基因标记与分子辅助育种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最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分子标记技术 热带亚热带果树 遗传育种 应用
下载PDF
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猕猴的食性 被引量:15
18
作者 王骏 江海声 +1 位作者 刘振河 冯敏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2期167-171,共5页
采用跟踪观察法对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的猕猴种群的食性及其与植被类型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猕猴主要选择季雨林或次生季雨林为其觅食场所,栖息地植物的地理分布和种类直接影响其食性,猕猴对植物各部位的采食频度随植物生长期... 采用跟踪观察法对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的猕猴种群的食性及其与植被类型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猕猴主要选择季雨林或次生季雨林为其觅食场所,栖息地植物的地理分布和种类直接影响其食性,猕猴对植物各部位的采食频度随植物生长期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 食性 热带-亚热带 森林
下载PDF
果实采前套袋对热带亚热带果树果实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9
作者 郑金水 林河通 +2 位作者 林文忠 庄卫东 赵云峰 《包装与食品机械》 CAS 2009年第4期42-45,共4页
果实采前套袋是提高果品的品质和商品价值的有效方式。本文综述了热带、亚热带果树果实采前套袋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果实采前套袋对果实品质、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成熟期和采后果实耐贮性的影响,同时指出了果实采前套袋存在的问题... 果实采前套袋是提高果品的品质和商品价值的有效方式。本文综述了热带、亚热带果树果实采前套袋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果实采前套袋对果实品质、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成熟期和采后果实耐贮性的影响,同时指出了果实采前套袋存在的问题和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和亚热带果树 果实 采前套袋 品质 农药残留 成熟期 耐贮性
下载PDF
含热带亚热带种质玉米自交系的杂优潜势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何海军 寇思荣 +2 位作者 周玉乾 王振军 王国华 《甘肃农业科技》 2005年第7期10-12,共3页
以含热带、亚热带血缘的优良玉米自交系沈137、齐205、黄C、8085泰和我国近年来生产上应用的骨干温带玉米自交系掖478、Mo17、自330、黄早四、丹340、综31自交系,按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配置组合,研究了含热带、亚热带种质玉米自交系的... 以含热带、亚热带血缘的优良玉米自交系沈137、齐205、黄C、8085泰和我国近年来生产上应用的骨干温带玉米自交系掖478、Mo17、自330、黄早四、丹340、综31自交系,按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配置组合,研究了含热带、亚热带种质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效应及杂优潜势。试验结果表明,含热带、亚热带种质玉米自交系的平均一般配合力效应值(0.071)较温带自交系的平均配合力效应值(-0.047)高;含热带、亚热带血缘玉米自交系与温带自交系杂交,基因加性效应及互作效应加强,产生较高的杂种优势。热/温组合的SCA平均值(0.385)明显较热/热组合(0.108)和温/温组合(-1.620)高,45个组合中SCA达显著水平的共有9个,其中热/温组合8个,温/温组合1个,热/热组合均未达显著水平。因此选择一般配合力好,优良等位基因多态性高的含热带、亚热带种质玉米自交系与温带自交系杂交,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亚热带种质 自交系 一般配合力 特殊配合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