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6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沉降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63
1
作者 鲁显楷 莫江明 董少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532-5548,共17页
从3个方面论述了氮沉降对森林生物多样性影响:(1)森林植物多样性,包括乔木层植物、林下层植物和隐花植物;(2)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主要是细菌和真菌;(3)森林动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地下土壤动物和地上草食动物。综合来看,氮沉降改变了物种组成... 从3个方面论述了氮沉降对森林生物多样性影响:(1)森林植物多样性,包括乔木层植物、林下层植物和隐花植物;(2)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主要是细菌和真菌;(3)森林动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地下土壤动物和地上草食动物。综合来看,氮沉降改变了物种组成,过量氮沉降降低了生物多样性。同时,也对氮沉降影响生物多样性的机理进行了分析。最后,还探讨了当前在氮沉降对森林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森林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 全球变化 热带森林 鼎湖山
下载PDF
木质藤本及其在热带森林中的生态学功能 被引量:21
2
作者 陈亚军 陈军文 蔡志全 《植物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0-249,共10页
木质藤本是热带森林的一个重要组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森林中树木的生长和更新,改变森林树木的种类组成,并且可以通过改变森林碳固定量等方式在生态系统水平上发挥作用。全球气候的变化,以及热带森林片断化程度的加剧,将很大程度上影... 木质藤本是热带森林的一个重要组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森林中树木的生长和更新,改变森林树木的种类组成,并且可以通过改变森林碳固定量等方式在生态系统水平上发挥作用。全球气候的变化,以及热带森林片断化程度的加剧,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木质藤本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其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将在森林动态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国内外目前木质藤本研究现状,概述了木质藤本的一般知识(包括木质藤本的定义和生物学特性等),介绍了木质藤本全球分布格局、其多样性维持机理以及木质藤本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作用,并就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展开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样性 功能 木质藤本 热带森林
下载PDF
西双版纳地区南酸枣与野生动物的关系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直军 陈进 +4 位作者 邓晓保 白智林 杨清 刘志秋 刘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5-57,共3页
研究了西双版纳地区的南酸枣与野生动物.特别是食果动物的关系、认识了其间的发展历史及人类影响下的动态变化。热带雨林中南酸枣为多种动物食用。其中鹿科动物和犀鸟是它的专食和种子传播者.它们使一部分南酸枣种子得以自然更新。然... 研究了西双版纳地区的南酸枣与野生动物.特别是食果动物的关系、认识了其间的发展历史及人类影响下的动态变化。热带雨林中南酸枣为多种动物食用。其中鹿科动物和犀鸟是它的专食和种子传播者.它们使一部分南酸枣种子得以自然更新。然而.由于鹿科动物和犀鸟数量锐减.目前很多地区仅有赤麂能行使这一种子传播功能。研究认为、热带森林的种子传播系统、动植物之间的和谐关系需要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热带森林 南酸枣 动植物关系 种子传播
下载PDF
热带森林植被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4
作者 臧润国 丁易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6292-6304,共13页
热带森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高和生态功能最为强大的植被类型之一,在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人类社会提供着多种多样的物质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然而热带森林是目前生物多样性消失最快和生态功能退化最为严重... 热带森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高和生态功能最为强大的植被类型之一,在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人类社会提供着多种多样的物质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然而热带森林是目前生物多样性消失最快和生态功能退化最为严重的生态系统之一,如何有效地保护现存的热带森林不再进一步退化,以及如何使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尽快得到恢复是生态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议题。不同方式、规模和强度的干扰对热带林的破坏程度及其以后的恢复过程产生的影响不同。除少数大型自然干扰事件外,采伐、刀耕火种、农业开发用地等人为干扰是造成当前热带森林植被大面积退化的主要原因。多种干扰交互作用、杂草与外来物种入侵、退化植被和土壤状况、残存植被组分及土壤种子库、退化植被周围的景观格局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都能够影响热带森林植被恢复的速度和方向。基于功能群的研究思想将可能为物种丰富的热带森林植被恢复的研究提供一个全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森林 植被恢复 次生演替 干扰体系
下载PDF
不同恢复阶段热带森林土壤nirS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12
5
作者 曹乾斌 王邵军 +5 位作者 陈闽昆 曹润 王平 左倩倩 赵爽 杨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26-636,共11页
探明热带森林土壤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对于理解反硝化引起的N2O排放及缓解全球变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西双版纳3个不同恢复阶段热带森林类型[即白背桐(Mallotus paniculatus,MP)、崖豆藤(Millttia leptobotrya,ML)群落、... 探明热带森林土壤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对于理解反硝化引起的N2O排放及缓解全球变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西双版纳3个不同恢复阶段热带森林类型[即白背桐(Mallotus paniculatus,MP)、崖豆藤(Millttia leptobotrya,ML)群落、群落及高檐蒲桃(Syzygium oblatum,SO)群落]为研究对象,揭示土壤nirS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干湿季变化,分析热带森林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环境变化对nirS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相对丰度表现为恢复前期高于恢复后期,而脱氯单胞菌属(Dechloromonas)、嗜盐单胞菌属(Halomonas)和罗思河小杆菌属(Rhodanobacter)表现为恢复后期高于恢复前期;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均随恢复年限增加而增加,而贪铜菌属(Cupriavidu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的相对丰度表现为随恢复年限增加而降低。9月份各样地新检测出的属数量表现为:SO(19种)>MP(13种)>ML(7种)。土壤nirS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表现为:高檐蒲桃群落>崖豆藤群落>白背桐群落,且9月(湿季)>3月(干季)。相关分析表明,热带森林恢复引起土壤N库(全氮、NH_(4)^(+)、NO_(3)^(-))、C有效性(微生物量碳、易氧化碳)及微气候(土壤含水率与温度)的改变,能够显著影响nirS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的结构及多样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硝态氮、微生物量碳、全氮及易氧化碳是调控不同恢复阶段热带森林土壤nirS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的主控因子,其次为土壤水分、温度、水解氮、pH、铵态氮、有机碳、容重及C/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rS基因 反硝化细菌 微生物多样性 热带森林
下载PDF
A New Function for Modelling Diameter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 the Tropical Rain Forest of Xishuangbanna,Southwest of China 被引量:6
6
作者 LuYuanchang LeiXiangdong JiangLei 《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 CAS 2003年第2期1-6,共6页
Permanent plots in the montane tropical rain forests in Xishuangbanna, southwest China, were established, and different empirical models, based on observation data of these plots in 1992, were built to model diameter ... Permanent plots in the montane tropical rain forests in Xishuangbanna, southwest China, were established, and different empirical models, based on observation data of these plots in 1992, were built to model diameter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The focus of this study is on predicting accuracy of stem number in the larger diameter classes, which is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that of the smaller trees, from the view of forest management, and must be adequately considered in the modelling and estimate. There exist 3 traditional ways of modelling the diameter frequency distribution: the negative exponential function model, limiting line function model, and Weibull distribution model. In this study, a new model, named as the logarithmic J-shape function, together with the others, was experimented and was found as a more suitable model for modelling works in the tropical fore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pical forests diameter distribution modelling logarithmic J-shape function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积累-分配动态对蚂蚁筑巢活动的响应
7
作者 王郑钧 王邵军 +11 位作者 肖博 解玲玲 郭志鹏 张昆凤 张路路 樊宇翔 郭晓飞 罗双 夏佳慧 李瑞 杨胜秋 兰梦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4,共10页
蚂蚁筑巢能够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及理化环境而直接或间接调控土壤有机碳各组分积累及分配动态。以西双版纳崖豆藤热带森林群落为研究样地,测定蚁巢和非巢地土壤碳库组分(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及分配(易氧化有机... 蚂蚁筑巢能够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及理化环境而直接或间接调控土壤有机碳各组分积累及分配动态。以西双版纳崖豆藤热带森林群落为研究样地,测定蚁巢和非巢地土壤碳库组分(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及分配(易氧化有机碳/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总有机碳)的时空动态,分析蚂蚁筑巢引起热带森林土壤性质改变对有机碳组分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蚂蚁筑巢显著促进土壤总有机碳及各组分含量的积累(P<0.01)。相较于非巢地,蚁巢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19.7%、35.4%和153.3%。2)蚂蚁筑巢显著影响土壤碳库各组分含量的时空变化(P<0.050)。其中,相较于非蚁巢,蚁巢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季节变化的增幅分别为11.4%-30.1%、13.6%-72.3%、53.4%-212.2%;蚁巢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沿土层降幅(43.1%-422.4%)显著高于非蚁巢(38.1%-111.4%)。3)蚁巢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15.2%)和易氧化有机碳(36.9%)在总有机碳中分配均值均显著高于非巢地(7.5%-31.6%),蚁巢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分配沿土层降幅(63.1%)小于非蚁巢(75.2%),易氧化有机碳分配(277.2%)则大于非蚁巢(53.4%)。4)主成分分析表明,温湿度、pH、氨氮是调控蚁巢土壤有机碳组分积累的主要协同因子,温度和容重是蚁巢土壤有机碳组分分配的主控因子。蚂蚁筑巢主要通过改变土壤物理环境(微气候、酸碱性、通气性)和土壤氮库(铵氮)的状况,进而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积累及组分分配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蚂蚁筑巢 活性碳组分 碳积累 碳分配 西双版纳 热带森林
下载PDF
华南热带森林两种林下植物氮磷比对氮磷添加的响应 被引量:6
8
作者 莫其锋 陈瑶 +5 位作者 王法明 邹碧 李应文 余世钦 李晓波 李志安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19-925,共7页
基于华南热带次生林长达3年的氮(N)磷(P)添加实验,测定两种分布较广的林下乡土树种大青(Clerodendrum cyrtophyllum)和紫玉盘(Uvaria microcarpa)地上部(叶片和枝条)的N、P含量,试图阐明该热带森林的养分限制问题.结果显示:(1)两种植物... 基于华南热带次生林长达3年的氮(N)磷(P)添加实验,测定两种分布较广的林下乡土树种大青(Clerodendrum cyrtophyllum)和紫玉盘(Uvaria microcarpa)地上部(叶片和枝条)的N、P含量,试图阐明该热带森林的养分限制问题.结果显示:(1)两种植物的N、P含量差异极显著(P<0.001);同一植物中不同组织的N、P含量也存在差异;N、P添加对枝条的N、P含量影响最大,其次为新叶,对老叶的影响较小;(2)+N处理对大青和紫玉盘的N、P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地降低了N:P(P=0.001),降低幅度分别为9%和50%;(3)+P处理对植物组织的N含量影响不显著,但极显著地提高了植物的P含量(P<0.001),分别提高了大青和紫玉盘P含量的54%和88%;+P处理极显著地降低了植物的N:P(P<0.001),其值分别为28%和60%;(4)+N或+P处理下,两种植物组织的P变化量与N:P变化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01),可见植物P含量的变化是驱动N:P变化的主要因子.本研究表明,N、P添加对两种植物不同组织的N、P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且+P处理的影响要大于+N处理,枝条比新叶、老叶对N、P添加的响应更敏感.因此,P素有效性可能是该热带地区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热带森林 氮磷添加 氮磷比 磷限制
原文传递
海南省大敢森林景观恢复示范区退化原始林特征 被引量:6
9
作者 张晓红 邵景安 +1 位作者 张超 马志波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2-69,共8页
对海南省大敢森林景观恢复示范区退化原始林调查的结果表明:退化原始林群落结构较为完整,明显分乔木层、灌木层及草本层。乔木层树种丰富,表现出较高的物种多样性(SW为3.61~4.46);4个群落主要优势树种分别为岭南山竹子和无翼坡垒、黄... 对海南省大敢森林景观恢复示范区退化原始林调查的结果表明:退化原始林群落结构较为完整,明显分乔木层、灌木层及草本层。乔木层树种丰富,表现出较高的物种多样性(SW为3.61~4.46);4个群落主要优势树种分别为岭南山竹子和无翼坡垒、黄杞和岭南山竹子、细子龙和岭南山竹子,以及水石梓、海南黄檀和海南暗罗。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密度和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为10.2~14.3 cm、8.50~13.39 m、2 321~3 545株/hm2和142.51~199.44 m/hm2;林分直径分布均呈反J型。由于反复的人为择伐利用等干扰,乔木层第Ⅰ亚层价值较高的和干形较好的树木大部分已被利用,但是第Ⅱ亚层中仍然有干形较好、生长正常、经济价值较高的珍贵树种,如降香黄檀、无翼坡垒、青皮、野生荔枝等。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有价值较高的珍贵的乔木幼树和幼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原始林 原始林 林分特征 海南 热带森林
下载PDF
树种菌根类型通过细根生物量和凋落物动态影响土壤呼吸和土壤碳储存 被引量:2
10
作者 Guodong Zhang Guiyao Zhou +8 位作者 Xuhui Zhou Lingyan Zhou Junjiong Shao Ruiqiang Liu Jing Gao Yanghui He Zhenggang Du Jianwei Tang Manuel Delgado-Baquerizo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CSCD 2023年第1期229-240,共12页
热带森林是高生产力但同时也是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一些全球范围的造林项目计划未来十年在热带地区种植数百万棵树。树种菌根类型影响森林土壤碳储存已成为共识,但在热带地区,树种菌根类型如何影响土壤呼吸(Rs)和碳储存,目前仍知之甚... 热带森林是高生产力但同时也是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一些全球范围的造林项目计划未来十年在热带地区种植数百万棵树。树种菌根类型影响森林土壤碳储存已成为共识,但在热带地区,树种菌根类型如何影响土壤呼吸(Rs)和碳储存,目前仍知之甚少。为研究树种菌根类型对Rs和土壤碳储存的影响,本实验在一个近30年热带同质园的3种丛枝菌根(AM)树种和3种外生菌根(EM)树种的单种林中,测量了其Rs和表层20 cm的碳含量,以及有关的生物因子(如根生物量、凋落物动态、土壤微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如微气候)。研究结果表明,AM单种林的Rs、土壤碳含量,以及凋落物周转速率和细根生物量显著高于EM单种林。分析表明,与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因子比较,树种菌根类型对Rs和土壤碳含量的影响最大。进一步分析表明,菌根类型是通过细根生物量和凋落物动态(凋落物产量、凋落物现存量、凋落物周转速率)直接和间接影响Rs和土壤碳含量。本研究结果强调了树种菌根类型对森林碳循环的影响,表明在热带地区种植AM树种可能比种植EM树种更能促进土壤固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根 土壤呼吸 热带森林 碳储存 造林
原文传递
Forest carbon budgets in Southeast Asia following harvesting and land cover change 被引量:4
11
作者 Rodel D. Lasco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02年第z1期55-64,共10页
Terrestrial ecosystem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lobal carbon (C)cycle. Tropical forests in Southeast Asia are constantly changing as a result of harvesting and conversion to other land cover. As a result of thes... Terrestrial ecosystem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lobal carbon (C)cycle. Tropical forests in Southeast Asia are constantly changing as a result of harvesting and conversion to other land cover. As a result of these changes, research on C budgets of forest ecosystems has intensified in the region over thelast few years. This paper reviews and synthesizes the available information. Natural forests in SE Asia typically contain a high C density (up to 500 Mg/ha). Logging activities are responsible for at least 50% decline in forest C density.Complete deforestation (conversion from forest to grassland or annual crops) results in C density of less than 40 Mg/ha. Conversion to tree plantations and other woody perennial crops also reduces C density to less than 50% of the originalC forest stocks. While much information has been generated recently, there are still large gaps of information on C budgets of tropical forests and its conversion to other land uses in SE Asia. There is therefore a need to intensify research in this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budgets tropical forests SOUTHEAST Asia land COVER change.
原文传递
海南岛尖峰岭林区近50年的热量因子变化特征 被引量:5
12
作者 周璋 林明献 +3 位作者 李意德 陈德祥 骆土寿 许涵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75-582,共8页
全球气候变暖已得到充分证实。区域气候条件的变化必然影响该区域植物的生理活动,进而影响该区域植被的结构和功能。尖峰岭热带森林作为中国典型的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之一,其长期的气候变化特征在评价森林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中具... 全球气候变暖已得到充分证实。区域气候条件的变化必然影响该区域植物的生理活动,进而影响该区域植被的结构和功能。尖峰岭热带森林作为中国典型的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之一,其长期的气候变化特征在评价森林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中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尖峰气象观测场1957─2005年的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选用气候趋势系数和气候倾向率定量分析了尖峰岭林区热量条件的变化特征,讨论热量条件的变化对主要热带森林植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尖峰岭林区50年的多年平均气温和平均地温分别为24.7和29.0℃。50年来,林区热因子(平均温度和极端温度)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地温、平均最低地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极端最高地温升高趋势都显著(P<0.05),每10年分别增加0.17、0.29、0.35、0.30、0.53、1.93℃,尖峰岭热带林区气候变暖来自于最低气温和最高地温升高的贡献。1、2、8、10和11月的平均气温升高趋势显著(P<0.05),每10年分别增加0.27、0.28、0.14、0.12、0.24℃;1、2、3月的平均地温升高趋势显著(P<0.05),每10年分别增加0.47、0.82、4.56℃,旱季对年平均气温和地温的增温贡献值大于雨季。尖峰岭地处热带北缘,其有效积温远低于赤道地区,因此,变暖的气候条件将通过改变尖峰岭热带森林植物的物候期而影响其生长与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森林 尖峰岭 气温 地温 气候趋势
下载PDF
云南西双版纳不同林型的鸟类变化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直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71-75,共5页
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原始森林面积逐渐减小,人口及人为活动不断增加,鸟种趋于减少,但各林型鸟种变化有异同。热带雨林和常绿阔叶林维持着多样的鸟种;次生灌木林鸟类群落呈现动态发展的趋势;原始热带森林被毁坏后,经重建而成的人工林... 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原始森林面积逐渐减小,人口及人为活动不断增加,鸟种趋于减少,但各林型鸟种变化有异同。热带雨林和常绿阔叶林维持着多样的鸟种;次生灌木林鸟类群落呈现动态发展的趋势;原始热带森林被毁坏后,经重建而成的人工林,特别是橡胶纯林中维持的鸟种类少,鸟类群落组合也简单。人工林中鸟类群落抗干扰能力很弱,在不利条件作用下,鸟种类和数量减少更突出,而且人工林中的鸟类还与大环境有关。人工林的多层次有利于维持较多的鸟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热带森林 鸟类
下载PDF
土壤碳矿化对西双版纳热带森林恢复演替的响应 被引量:5
14
作者 左倩倩 王邵军 +5 位作者 陈闽昆 曹润 王平 曹乾斌 赵爽 杨波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318-1325,共8页
为探明土壤有机碳矿化对热带森林恢复演替的响应,以西双版纳热带森林不同恢复阶段(白背桐Mallotus paniculatus群落、崖豆藤Mellettia leptobotrya群落、高檐蒲桃Syzygium oblatum群落)为对象,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不同恢复阶段热带森林... 为探明土壤有机碳矿化对热带森林恢复演替的响应,以西双版纳热带森林不同恢复阶段(白背桐Mallotus paniculatus群落、崖豆藤Mellettia leptobotrya群落、高檐蒲桃Syzygium oblatum群落)为对象,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不同恢复阶段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时空动态特征,结合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探讨热带森林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及理化性质变化对有机碳矿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恢复阶段、季节和土层对土壤碳矿化速率具有显著影响,且三者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热带森林恢复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P<0.01),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大小顺序为:高檐蒲桃群落(19.09 mg·kg−1·d−1)>崖豆藤群落(16.93 mg·kg−1·d−1)>白背桐群落(15.35 mg·kg−1·d−1);不同恢复阶段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月份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6月>9月>3月>12月;不同恢复阶段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均沿土层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热带森林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易氧化有机碳的变化是影响土壤碳矿化的主控因子,而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铵氮、硝氮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贡献次之。西双版纳热带森林恢复演替主要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而调控有机碳矿化的时空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演替 有机碳矿化 微生物生物量碳 热带森林 时空动态
下载PDF
蚂蚁活动对小果野芭蕉群落土壤呼吸季节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樊宇翔 杨波 +7 位作者 李艳梅 王邵军 张路路 张昆凤 解玲玲 肖博 王郑钧 郭志鹏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02-510,共9页
【目的】揭示蚂蚁活动对热带森林土壤呼吸的影响,为探索土壤动物介导“地—气”碳交换的生物学机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西双版纳小果野芭蕉Musa acuminata群落为研究对象,设置蚂蚁巢穴与非蚁巢地2种处理,采用Li-6400-09测定土壤呼... 【目的】揭示蚂蚁活动对热带森林土壤呼吸的影响,为探索土壤动物介导“地—气”碳交换的生物学机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西双版纳小果野芭蕉Musa acuminata群落为研究对象,设置蚂蚁巢穴与非蚁巢地2种处理,采用Li-6400-09测定土壤呼吸速率,并分析蚂蚁筑巢引起土壤温湿度、微生物生物量碳及碳氮库组分的改变对土壤呼吸动态的影响。【结果】①蚁巢地土壤呼吸速率(7.19μmol·m^(-2)·s^(-1))是非蚁巢地(5.24μmol·m^(-2)·s-1)的1.37倍;②蚁巢地与非蚁巢地土壤呼吸均呈单峰型季节波动,其中最大值出现在9月(10.64,7.90μmol·m^(-2)·s^(-1));③蚁巢地不同土层土壤温度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变化对土壤呼吸的平均解释率(82.32%、70.85%)均显著高于非蚁巢地(73.20%、52.50%)(P<0.05),但蚁巢地水分对土壤呼吸速率的解释率低于非蚁巢地;④蚂蚁活动增加土壤碳氮库各组分含量达5.29%~65.95%,并显著促进土壤呼吸速率;⑤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蚁巢地土壤温湿度、微生物生物量碳、总有机碳、铵态氮变化是土壤呼吸的主控因子。【结论】蚂蚁筑巢主要改变土壤微气候及碳氮库组分含量,进而驱动热带森林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图5表2参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蚁巢 小果野芭蕉 热带森林 土壤呼吸 季节波动
下载PDF
中国热带次生林生产潜力与经营模式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何波祥 曾令海 +1 位作者 王洪峰 钟伟华 《广东林业科技》 2008年第2期74-81,共8页
在完成对中国热带地区次生林现状、经营情况的相关资料分析和重点地区的实地调查后认为:从目前次生林的生态效益来看,对比人工林,次生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地力等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效益;与原始林比较,次生林在吸收CO2和释放O2和... 在完成对中国热带地区次生林现状、经营情况的相关资料分析和重点地区的实地调查后认为:从目前次生林的生态效益来看,对比人工林,次生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地力等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效益;与原始林比较,次生林在吸收CO2和释放O2和改良土壤的功能相对强,而固土效益和蓄水效益则较低。在经济效益方面,通过样地的调查分析,由于缺乏经营,次生林的木材生产能力相当低,单位面积平均蓄积量约仅78 m3/hm2,为世界平均森林蓄积水平的68%左右。通过经营,中国次生林有较大的生态和经济潜力开发空间。由于中国经济仍然比较落后,特别是在农村,环境保护和生存问题都很突出。因此,要保护和发展次生林,只有选择生态和经济效益同时兼顾的经营模式,才能实现其可持续性。通过一年的调研,根据中国的经营传统和结合现实状况,归纳出目前在中国可以普遍推广的三个主要经营模式,即:社区综合经营模式、天然林的恢复与重建模式和经济物种套种经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森林 次生林 森林经营
下载PDF
中国热带次生林分布、类型与面积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洪峰 何波祥 +2 位作者 曾令海 周庆 钟伟华 《广东林业科技》 2008年第2期65-73,共9页
热带林的保护问题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由于占世界热带林面积约三分之一的热带次生林,其经济和生态效益通常较差,处于相对被忽视的状态,因此也往往被进一步破坏。将次生林经营纳入可持续经营的轨道,是实现热带林可持续经营目标的... 热带林的保护问题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由于占世界热带林面积约三分之一的热带次生林,其经济和生态效益通常较差,处于相对被忽视的状态,因此也往往被进一步破坏。将次生林经营纳入可持续经营的轨道,是实现热带林可持续经营目标的重要战略。通过对中国热带森林研究、经营和统计资料的分析,结合本项目实施过程的实地调研取得的结果,文章对中国热带地区次生林分布、面积和类型作了阐述。热带森林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台湾,以及福建和西藏的部分地区,包括124个县市的全部和50个县市的部分地区。据可认可的资料统计,中国热带林地面积(不含台湾省)约1 125.66万hm2。其中有林地面积1 074.49万hm2,次生林面积544万hm2。次生林占热带地区林地面积的48.33%,占有林地总面积的50.63%。中国热带林地和次生林的实际数字估计要比这一数值大6%以上,因为中国这几年高度重视林业建设,森林植被特别是热带森林植被恢复得很快,林地和次生林一直在不断增加。热带森林类型主要有:热带雨林(包括湿润雨林、山地雨林);热带季雨林(包括半常绿季雨林、落叶季雨林、石灰岩季雨林);南海珊瑚岛植被;海岸红树林等。从森林经理的角度,中国热带次生林的类型可分为:(1)次生阔叶林,包括次生常绿阔叶雨林、次生季雨林和次生季风常绿阔叶林;(2)次生灌木林;(3)次生针叶林;(4)次生红树林及次生珊瑚岛林等四大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森林 次生林 森林面积 森林类型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in three major tropical forests based on MODIS data 被引量:2
18
作者 Siyang Yin Wenjin Wu Xinwu Li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603-1617,共15页
Numer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ntact tropical forests account for half of the total terrestrial sink for anthropogenic carbon dioxide.Here,we analyzed and compared changes in three main tropical forest regions from... Numer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ntact tropical forests account for half of the total terrestrial sink for anthropogenic carbon dioxide.Here,we analyzed and compared changes in three main tropical forest regions from 2000 to 2014,based on time-series analysis and landscape metrics derived from 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data.We examined spatialpattern changes in percentage of tree cover and 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for three tropical forest regions—Amazon basin,Congo basin,and Southeast Asia.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Amazon basin region had the largest tropical forest area and total NPP and a better continuity of TC distribution;the Southeast Asia region exhibited a sharp decrease in NPP and had comparatively separate spatial patterns of both TC and NPP;and the Congo basin region exhibited a dramatic increase in NPP and had better aggregation of forest NPP distribution.Results also show that aggregative patterns likely correlate with high NPP val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pical forests Global forest change LANDSCAPE analysis
下载PDF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Bitterlich Sampling for Estimating Basal Area in Sparse Boreal Forests and Dense Tropical Forests
19
作者 Wei Yang Hideki Kobayashi +2 位作者 Kenlo Nishida Nasahara Rikie Suzuki Akihiko Kondoh 《Open Journal of Forestry》 2017年第2期143-156,共14页
Bitterlich sampling is an extensively used technique in worldwide forest inventories. Although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estimates of basal area from Bitterlich sampling are mathematically unbiased, its precision for in... Bitterlich sampling is an extensively used technique in worldwide forest inventories. Although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estimates of basal area from Bitterlich sampling are mathematically unbiased, its precision for individual forest stands may be fairly poor. An extension of validation efforts to different forest biomes could therefore provide mor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Bitterlich sampling technique. In this study, this technique was quantitatively evaluated by using simulated sparse boreal forests and dense tropical forests from an empirical forest structure model (EFSM). Theoretical estimation of basal areas and practical estimation influenced by the hidden-tree effect were both compared with true basal areas of the simulated forests. The evaluat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Bitterlich sampling can yield acceptable accuracy and precision when the count number (CN) of trees was set to 10 for the studied boreal and tropical forests with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2) the theoretical estimation of basal area can be improved by increasing the CN values for both forests, and 3) when the hidden-tree effect is encountered, the accuracy for tropical forests will be decreased by increasing the CN values, whereas the accuracy for boreal forests can still be improved. Accordingly, a relatively high CN, at a reasonable cost, is recommended for sparse boreal forests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basal area estimation. In contrast, for dense tropical forests, a CN of ten is appropriate to mitigate the hidden-tree ef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le-Count Sampling BASAL Area forest Structure Modeling BOREAL forests tropical forests
下载PDF
全球热带森林分布区NPP变化及其气候响应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瑞芳 尹思阳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9-53,110,共6页
本文基于MODIS遥感数据,利用掩膜分析提取了研究区的NNP数据;并结合气象因子数据,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及数学统计方法,对比分析了2001—2013年全球3个主要热带森林分布区森林NPP变化及其气候响应的异同。结果表明,研究区NPP总量整体呈减少... 本文基于MODIS遥感数据,利用掩膜分析提取了研究区的NNP数据;并结合气象因子数据,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及数学统计方法,对比分析了2001—2013年全球3个主要热带森林分布区森林NPP变化及其气候响应的异同。结果表明,研究区NPP总量整体呈减少趋势。对比3个区域NPP与温度、降水和光合有效辐射(PAR)的相关关系,亚马孙流域研究区和刚果河流域研究区NPP对PAR变化更为敏感,东南亚研究区NPP对降水变化更为敏感;东南亚研究区NPP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较高,刚果河流域研究区次之,亚马孙流域研究区最低。该研究对于进一步了解全球热带森林变化与气候的相关关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森林 NPP MODIS 气候变化 对比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