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国学考据学的证据法研究及展望——从一重证据法到四重证据法 |
叶舒宪
|
《证据科学》
|
2009 |
31
|
|
2
|
古代文学研究二重、三重证据法及其他 |
邓乔彬
|
《洛阳大学学报》
|
2004 |
4
|
|
3
|
三重证据法探知古蜀史事 |
冯广宏
|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
2
|
|
4
|
潜意识对第三重证据的建构 |
刘晓霜
|
《百色学院学报》
|
2017 |
0 |
|
5
|
论“三重证据法”在展览中的应用——以“幽香氤氳——香具·香品·香文化”展为例 |
孟倩
|
《博物院》
|
2019 |
0 |
|
6
|
沈从文与服饰史研究的三重证据法 |
杨道圣
|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
2021 |
8
|
|
7
|
沈从文物质文化史研究与三重证据法的理论与实践 |
张鑫
李建平
|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2 |
6
|
|
8
|
中国远古美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
刘成纪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5
|
|
9
|
论三重证据法与三星堆的意义——饶宗颐先生三文“读后记” |
李学勤
|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5
|
|
10
|
东周文献对炎黄以前古史体系的构拟——兼论科学的中国古史体系重建的方法和理论 |
周书灿
|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4
|
|
11
|
新时代高职教师职称制度建设现状调查:基于三重证据法 |
王为民
|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
2023 |
2
|
|
12
|
论徐中舒的“澄滤”说与古史建设理论 |
周书灿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3
|
|
13
|
孙作云与中国古代神话研究 |
朱仙林
曹书杰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1 |
3
|
|
14
|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三重证据”法 |
吕慧敏
|
《艺术与民俗》
|
2020 |
1
|
|
15
|
扬之水“名物新证”的研究方法小议 |
周斌斌
|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2 |
0 |
|
16
|
“三重证据法”的应用——论沈从文1949年后的文物研究与文学“考古” |
周斌斌
|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
2022 |
0 |
|
17
|
汉语史前语言关系的最新探索——读何九盈先生《重建华夷语系的理论和证据》 |
高永安
|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
2021 |
0 |
|
18
|
从“二重证据法”到“三重证据法”——闻一多古代文学研究之于出土文献研究的启示 |
陈良武
|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1 |
0 |
|
19
|
“蜃炭”详解——兼及《左传》“书法”与商周文化之异 |
彭华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0
|
设计范式构建与设计思想研究的价值与依据 |
董占军
|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