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学考据学的证据法研究及展望——从一重证据法到四重证据法 被引量:31
1
作者 叶舒宪 《证据科学》 2009年第4期389-404,共16页
本文论述人类学对传统的国学方法之开拓与更新:文学人类学和历史人类学作为现代以来的人文研究新范式。在方法论上与国学考据学相对接,经历了从 20 世纪初期的二重证据说,到 90 年代的三重证据说,人类学视野与方法的介入给国学带来的格... 本文论述人类学对传统的国学方法之开拓与更新:文学人类学和历史人类学作为现代以来的人文研究新范式。在方法论上与国学考据学相对接,经历了从 20 世纪初期的二重证据说,到 90 年代的三重证据说,人类学视野与方法的介入给国学带来的格局变化;再到 21 世纪初的四重证据说,描述跨学科潮流影响之下的文化整合认知范式出现及其意义,侧重在古史研究方面,梳理出从信古、疑古、释古到立体释古的四阶段发展演变轨迹。对立体释古范式的现阶段应用实践及其前景,结合人类学中新兴的物质文化研究和新史学发展潮流,作出学术评估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方法 三重证据 四重证据 立体释古 物的叙事
原文传递
古代文学研究二重、三重证据法及其他 被引量:4
2
作者 邓乔彬 《洛阳大学学报》 2004年第1期5-9,共5页
王国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以作为文献的"纸上材料"与考古所得的"地下之新材料"相结合,将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的科学新方法相结合,"不屈旧以就新,亦不绌新以从旧",取得... 王国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以作为文献的"纸上材料"与考古所得的"地下之新材料"相结合,将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的科学新方法相结合,"不屈旧以就新,亦不绌新以从旧",取得了杰出的学术成就。当代学者叶舒宪提出了"三重证据法",即用人类学研究的成果来论证古代文化,用外国的、世界的东西来论证中国的情况。笔者认为"三重证据法"的名词或可质疑,但用文化人类学来"破译"古代文化所取得的实绩确实是令人振奋的。若不为名词所限,本着闻一多、郑振铎等前辈学者的开创精神,在当代学者勇于探索的启发下,尽管不采用"三重证据法"的说法,或不限于文化人类学的方法,但沿着文化学的研究路子,应该可以在古代文学的研究中继续有所创造,有所建树。梁启超、王国维、鲁迅、陈寅恪等学术大师们研究古代文学的方法和成就,给了我们足够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二重证据法 三重证据法 文化学研究 乾嘉学派
下载PDF
三重证据法探知古蜀史事 被引量:2
3
作者 冯广宏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36-40,共5页
利用文献、考古、社会性历史信息三重证据,证实《蜀王本纪》中古蜀时间跨度3500年的合理性,其中蚕丛至鱼凫三代约跨越2000年。由此发现鱼凫与杜宇王朝之间至少有800年的历史空白。根据地名线索,得知蚕丛、鱼凫属于氐人,处于酋邦体制下,... 利用文献、考古、社会性历史信息三重证据,证实《蜀王本纪》中古蜀时间跨度3500年的合理性,其中蚕丛至鱼凫三代约跨越2000年。由此发现鱼凫与杜宇王朝之间至少有800年的历史空白。根据地名线索,得知蚕丛、鱼凫属于氐人,处于酋邦体制下,未有巩固的基地,最后南下转移,销声匿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蜀史 三重证据法 考古文化 地名信息
下载PDF
潜意识对第三重证据的建构
4
作者 刘晓霜 《百色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16-24,共9页
文学人类学的"四重证据法"于2005年正式提出,在破解上古之谜、文明起源等方面多有建树。经研究笔者认为,具有活态文化还原性的第三重证据为四重证据法中最重要的证据。但随着如今原住民的口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受到... 文学人类学的"四重证据法"于2005年正式提出,在破解上古之谜、文明起源等方面多有建树。经研究笔者认为,具有活态文化还原性的第三重证据为四重证据法中最重要的证据。但随着如今原住民的口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其阐释效力的正确性也已渐渐受到质疑。据此,笔者提出把冥想、梦境、幻觉等源于人内心潜意识所开启的本我智慧,作为第三重证据的补充,继续破解上古奥秘。并以史前玉器为例子,通过源于内心潜意识的回溯性神秘知识,对玉的通灵、治病等功能作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重证据法 第三重证据 潜意识
下载PDF
论“三重证据法”在展览中的应用——以“幽香氤氳——香具·香品·香文化”展为例
5
作者 孟倩 《博物院》 2019年第4期107-111,共5页
借鉴历史学研究中运用的'三重证据法',以安徽博物院策划的'幽香氤氳——香具·香品·香文化'展为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器物类展览内容设计中'器物''传世文献''承载展览主题情节的书... 借鉴历史学研究中运用的'三重证据法',以安徽博物院策划的'幽香氤氳——香具·香品·香文化'展为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器物类展览内容设计中'器物''传世文献''承载展览主题情节的书画、雕刻及其他器物'相结合的展览表现方法,着重论述第三种证据在展览情境展示中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以期为器物类展览的内容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物类展览 内容设计 三重证据法 情境展示
原文传递
沈从文与服饰史研究的三重证据法 被引量:8
6
作者 杨道圣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1年第2期44-48,共5页
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实际上已意识到服饰史料的三个种类:实物、图像、文献,惜其未能详尽其言。本文从其中分析出最适合服饰史研究的三重证据法,并结合罗兰·巴特对于服饰符号体系的三分进行了进一步阐述,参照西方服装史的... 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实际上已意识到服饰史料的三个种类:实物、图像、文献,惜其未能详尽其言。本文从其中分析出最适合服饰史研究的三重证据法,并结合罗兰·巴特对于服饰符号体系的三分进行了进一步阐述,参照西方服装史的研究,提出运用三重证据法研究中国服饰史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服饰史研究 三重证据法
下载PDF
沈从文物质文化史研究与三重证据法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6
7
作者 张鑫 李建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8-33,共6页
从文学转治文物的沈从文是三重证据法(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与出土文物相结合)的最早倡导者与实践者之一。他不仅在理论上阐述了文史研究必须结合文物,而且熟练运用这一方法取得了文献、文物研究的辉煌成果,并进一步阐述了深入研究与人才... 从文学转治文物的沈从文是三重证据法(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与出土文物相结合)的最早倡导者与实践者之一。他不仅在理论上阐述了文史研究必须结合文物,而且熟练运用这一方法取得了文献、文物研究的辉煌成果,并进一步阐述了深入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方法。沈从文的文学成就掩盖了其物质文化研究的卓越贡献,以后的沈从文研究应当还原他作为一名史学家的真实面目和历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三重证据法 物质文化史研究 考古学
下载PDF
中国远古美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5
8
作者 刘成纪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5-52,共8页
近年来,学界关于中国远古美学问题的探讨有渐趋复苏之势,这使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有了重新订正的必要:首先是中国美学的远古发端问题,其次是美与中国史前文明的共生关系以及审美共同体的形成。以此为背景,中国社会早期的天下观为... 近年来,学界关于中国远古美学问题的探讨有渐趋复苏之势,这使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有了重新订正的必要:首先是中国美学的远古发端问题,其次是美与中国史前文明的共生关系以及审美共同体的形成。以此为背景,中国社会早期的天下观为远古美学勾勒出了初始范型,原始农耕文明确立的人地关系为其提供了本质规定,器物纹饰强烈的视觉表现意图则意味着美的呈现在当时具备了自觉性。对于这一独特历史时段的美学考察,单纯依靠传世文献和考古资料的互参互证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哲学对材料使用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并为美的演进史建立逻辑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研究 远古美学 多元一体 三重证据法
下载PDF
论三重证据法与三星堆的意义——饶宗颐先生三文“读后记”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学勤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7-39,共3页
三星堆的考古发现验证了中国古代文明多元性、广泛性和开放性的认识,使我们对殷代历史文化的理解大为改观。饶宗颐先生倡导甲骨文、田野考古与传世文献并重的"三重证据法",使古文字的重要性得以凸显。饶先生关于三星堆的研究... 三星堆的考古发现验证了中国古代文明多元性、广泛性和开放性的认识,使我们对殷代历史文化的理解大为改观。饶宗颐先生倡导甲骨文、田野考古与传世文献并重的"三重证据法",使古文字的重要性得以凸显。饶先生关于三星堆的研究,皆以甲骨文与文献、考古彼此证明,是"三重证据法"的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重证据法 三星堆 饶宗颐
原文传递
东周文献对炎黄以前古史体系的构拟——兼论科学的中国古史体系重建的方法和理论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书灿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15-30,共16页
三皇合称始见于《周礼》,但最初三皇只是一种极笼统的总称或泛称,并无具体所指。直到北宋,三皇人物并未统一,统一的三皇古史体系尚未形成。从《左传》、《国语》等更早的东周文献,不难看出,汉人将祝融、共工纳入三皇古史体系,疑窦丛生,... 三皇合称始见于《周礼》,但最初三皇只是一种极笼统的总称或泛称,并无具体所指。直到北宋,三皇人物并未统一,统一的三皇古史体系尚未形成。从《左传》、《国语》等更早的东周文献,不难看出,汉人将祝融、共工纳入三皇古史体系,疑窦丛生,破绽百出。东周文献所记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的传说,明显具有人神不分、年代不明确、地点不固定、世系不清晰、史事自相矛盾等突出的特点,不可将其视为实录。然而结合考古学、民族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则不难发现,东周文献所记三皇传说仍从一个侧面揭示出远古社会的某些真实可信的历史信息。由于东周文献和田野考古资料固有的复杂性,依靠田野考古资料和传统文献记载,试图重建中国上古时期尤其是远古时期的古史体系,迄今还面临着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徐中舒先生开创并积极实践的,将文献记载、考古学材料和民族学资料有机结合的"古史三重证"法,对于科学的中国古史体系的重建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周 三皇 编排 二重证据法 古史三重证
下载PDF
新时代高职教师职称制度建设现状调查:基于三重证据法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为民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23年第5期1-7,共7页
利用具有三角互证功能的三重证据法,对高职教师职称制度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其主要成绩包括:基本建成“四层级、六环节”的评审组织流程,职称评审的内容设计日趋符合高职教育特点,职称评审方式方法呈现诸多基层首创特色,评审与聘任相... 利用具有三角互证功能的三重证据法,对高职教师职称制度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其主要成绩包括:基本建成“四层级、六环节”的评审组织流程,职称评审的内容设计日趋符合高职教育特点,职称评审方式方法呈现诸多基层首创特色,评审与聘任相结合成为职称制度的重要原则。同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学术导向的职称评审模式依然处于主导地位,职称评审指标的量化赋分方法不够公平合理,职称评审流程设计不够周全易滋生不正之风,师德考核负面清单等配套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重证据法 高职院校 高职教师 职称制度 职称评审 “双师型”教师
下载PDF
论徐中舒的“澄滤”说与古史建设理论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书灿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29,共7页
徐中舒先生的史学,直接继承了中国传统史学的考据方法,并受到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李济等学术思想的深刻影响。他运用"澄滤"说和"素地"论对于上古时期文献记载和古史传说的发生及其演变过程进行分析,更具科学... 徐中舒先生的史学,直接继承了中国传统史学的考据方法,并受到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李济等学术思想的深刻影响。他运用"澄滤"说和"素地"论对于上古时期文献记载和古史传说的发生及其演变过程进行分析,更具科学和理性。"古史三重证"的方法论为"澄滤"说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中舒 疑古辨伪 澄滤说 素地论 古史三重证 古史重建
下载PDF
孙作云与中国古代神话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仙林 曹书杰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4期114-119,共6页
孙作云的神话研究,在理论与方法上,既有对闻一多的全面继承,又有一定的突破。在研究理论方面,他批判地吸收了疑古辨伪思想、图腾遗痕理论以及语言学派神话学说;在研究方法上,他在对古史材料进行审慎利用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三重证据法、... 孙作云的神话研究,在理论与方法上,既有对闻一多的全面继承,又有一定的突破。在研究理论方面,他批判地吸收了疑古辨伪思想、图腾遗痕理论以及语言学派神话学说;在研究方法上,他在对古史材料进行审慎利用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三重证据法、文字音韵学等方法,拓展了中国神话研究的视野,在神话传说研究领域有着重大的建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作云 中国神话 神话研究 神话理论 闻一多 三重证据法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三重证据”法 被引量:1
14
作者 吕慧敏 《艺术与民俗》 2020年第1期63-68,共6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21世纪初新兴的学术领域,属于人文学科的一个新方向。现代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经历了由"一重证据"法向"三重证据"法的演变,现更为重视多学科的交叉互证。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对象具有历史...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21世纪初新兴的学术领域,属于人文学科的一个新方向。现代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经历了由"一重证据"法向"三重证据"法的演变,现更为重视多学科的交叉互证。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对象具有历史性、以人为载体和活态传承等特点,其研究可采用古典文献资料、口述史资料和活态表现形式调查相结合的"三重证据"法,以更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重证据”法 古典文献 口述史资料 活态表现
原文传递
扬之水“名物新证”的研究方法小议
15
作者 周斌斌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102-108,共7页
近年来,扬之水的“名物新证”为学界所瞩目。围绕扬之水“名物新证”的研究方法,学界产生了多种说法。辨析这些说法的根据,以及扬之水学人养成的学术谱系,可以探知,扬之水的“名物新证”通过师承关系继承了沈从文的“三重证据法”。表... 近年来,扬之水的“名物新证”为学界所瞩目。围绕扬之水“名物新证”的研究方法,学界产生了多种说法。辨析这些说法的根据,以及扬之水学人养成的学术谱系,可以探知,扬之水的“名物新证”通过师承关系继承了沈从文的“三重证据法”。表现在“名物新证”的研究中,扬之水以文献为主,通过文献与图像、实物的比对、互证,持文献之“名”找“古典”所属之“物”,完成真实历史的考证与叙述。扬之水运用“三重证据法”的“名物新证”,在研究实践层面取得了不少实绩。同时,在研究理论层面,扬之水以“定名与相知”补充沈从文“三重证据法”指向的理论范畴,做出了自己的理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之水 名物新证 三重证据法
下载PDF
“三重证据法”的应用——论沈从文1949年后的文物研究与文学“考古”
16
作者 周斌斌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第9期58-62,共5页
1949年,沈从文由文学创作转向文物研究。沈从文在研究中逐步形成实物、图像、文献三重史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比之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更关注于物的本体,以物见文、为物作传,具有文物考古学的特征。在30多年的研究活动里,沈从文应用... 1949年,沈从文由文学创作转向文物研究。沈从文在研究中逐步形成实物、图像、文献三重史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比之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更关注于物的本体,以物见文、为物作传,具有文物考古学的特征。在30多年的研究活动里,沈从文应用“三重证据法”进行文物研究、文学“考古”,取得了大量实绩,彰示了“三重证据法”的范式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重证据法 沈从文 文物研究 文学考古
下载PDF
汉语史前语言关系的最新探索——读何九盈先生《重建华夷语系的理论和证据》
17
作者 高永安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2021年第2期36-47,257-258,共14页
《重建华夷语系的理论和证据》通过口传历史、考古学、语言学结合的“三重证据法”,考证华夷语系的历史主人。得出的四个语族的格局,与李方桂的汉藏语系的格局基本一致:苗蛮语族——苗瑶语族;百越语族——侗台语族;华夏语族——汉语;姜... 《重建华夷语系的理论和证据》通过口传历史、考古学、语言学结合的“三重证据法”,考证华夷语系的历史主人。得出的四个语族的格局,与李方桂的汉藏语系的格局基本一致:苗蛮语族——苗瑶语族;百越语族——侗台语族;华夏语族——汉语;姜戎语族——藏缅语族。但是两个语系又有本质的不同:第一,范围不同,华夷语系中还曾经存在过东夷语族、北狄语族,可惜它们在后来或者分裂,或者消失。第二,依据不同,华夷语系采用“三重证据法”,汉藏语系假说是基于现代语言面貌而构拟的原始语。第三,时地不同,华夷语系存在于五帝时代的黄河流域,而汉藏语系则无法确定时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夷语系 汉藏语系 三重证据法 化石词
原文传递
从“二重证据法”到“三重证据法”——闻一多古代文学研究之于出土文献研究的启示
18
作者 陈良武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41-45,共5页
闻一多是现代著名诗人,也是学贯中西的学者。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其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研究领域,尤其表现在上古及先秦文学研究上。闻一多学术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对新出文献的重视和多重文献的自觉运用。其之所以能够成... 闻一多是现代著名诗人,也是学贯中西的学者。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其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研究领域,尤其表现在上古及先秦文学研究上。闻一多学术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对新出文献的重视和多重文献的自觉运用。其之所以能够成功运用出土文献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既得力于其对朴学传统的继承,也与其对近、现代西方学术方法的自觉借用息息相关。闻一多的这种研究进路已由"二重证据"发展为"三重证据",具有重要的学术典范意义。所有这些,无疑对今天的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史研究具有很好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新出材料 朴学传统 西方方法 “三重证据法”
下载PDF
“蜃炭”详解——兼及《左传》“书法”与商周文化之异
19
作者 彭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39,177,178,共17页
历代人士对《左传·成公二年》所说“蜃炭”有不同的理解。结合传世文献、考古资料和生活阅历考察,“蜃炭”当指蜃灰与木炭。蜃炭用于墓葬时具有杀菌、防潮和防盗的功能。考古资料显示,墓葬之用蜃炭,产生于西周中期,流行于东周以降... 历代人士对《左传·成公二年》所说“蜃炭”有不同的理解。结合传世文献、考古资料和生活阅历考察,“蜃炭”当指蜃灰与木炭。蜃炭用于墓葬时具有杀菌、防潮和防盗的功能。考古资料显示,墓葬之用蜃炭,产生于西周中期,流行于东周以降,而商人与殷遗墓葬则不见使用蜃炭的葬俗,反映了商周文化之间的差异。《左传》关于宋文公丧礼的记载,实则具有“微言大义”,隐含着对宋文公的贬斥,除从历史角度揭示其事实外(“秉笔直书”),尚可从经学角度分析其“大义”(“蕴含褒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蜃炭 三重证据 经史视角 商周文化
下载PDF
设计范式构建与设计思想研究的价值与依据
20
作者 董占军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9-83,共5页
设计学科的发展和完善与新文科建设密切相关,新文科建设应立足于打通传统与现代学术之间的脉络,构建新的学术话语体系。本文在阐述设计思想的基本内涵、研究目的和意义的基础上,结合一般史学二重证据、三重证据方法,尝试探索中国古代设... 设计学科的发展和完善与新文科建设密切相关,新文科建设应立足于打通传统与现代学术之间的脉络,构建新的学术话语体系。本文在阐述设计思想的基本内涵、研究目的和意义的基础上,结合一般史学二重证据、三重证据方法,尝试探索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研究的概念范式、应用价值、学科体系构建价值及其主要依据,为中国设计学科的发展提供思想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思想 三重证据 范式 设计学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