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审判中心与相关诉讼制度改革初探 被引量:159
1
作者 陈光中 步洋洋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0-128,共9页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审判中心不仅是刑事司法规律的体现,也是对现行公、检、法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关系的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以审判为中心,我们首先应当对...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审判中心不仅是刑事司法规律的体现,也是对现行公、检、法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关系的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以审判为中心,我们首先应当对审判中心的内涵及意义进行阐述,并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相关诉讼制度的改革:保证审判权依法独立行使,完善辩护制度、特别是法律援助制度,完善证人出庭制度、探索贯彻直接言词原则以及保证侦查、审查起诉质量,为公正审判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审判为中心 诉讼制度改革 审判独立 直接言词原则
原文传递
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 被引量:146
2
作者 魏晓娜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6-104,共19页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这触及了中国刑事诉讼结构中一个由来已久的症结。"以审判为中心"观念的缺失,造成了同一审级诉讼流程中审判的"离心化"和实际上的"侦查中...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这触及了中国刑事诉讼结构中一个由来已久的症结。"以审判为中心"观念的缺失,造成了同一审级诉讼流程中审判的"离心化"和实际上的"侦查中心主义",进而导致垂直审级结构中第一审的"失重",在实践中引发了较为严重的后果和特殊的政治风险。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应当在两个方向上着手:在水平方向上,首先应当在宏观的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的关系上实现"以审判为中心",其中的关键在于抑制案卷移送制度的不良影响,同时为"审判中心主义"发掘更大的制度空间;其次在审判阶段应当做到"以庭审为中心",其核心要求是保护被告方的对质权;法院判决的权威性来自公正的庭审,法院自身也不能脱离庭审来进行事实认定。在纵向的审级结构上,在打造坚实的第一审的基础上,确立第一审在事实认定方面的权威地位,同时合理界定和调整第二审和死刑复核程序的功能,确保第一审在整个刑事程序体系中居于"重心"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讼阶段 以审判为中心 侦查案卷 以庭审为中心 对质权
原文传递
以审判为中心:内涵解读及实现路径 被引量:128
3
作者 闵春雷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43,共9页
"以审判为中心"是针对我国"以侦查为中心"的刑事诉讼现实提出的极具时代意义的理论命题。"以审判为中心"应以审判活动为中心,而不是以审判权、法官或以审判阶段为中心,侦查、提起公诉等活动应围绕审判进... "以审判为中心"是针对我国"以侦查为中心"的刑事诉讼现实提出的极具时代意义的理论命题。"以审判为中心"应以审判活动为中心,而不是以审判权、法官或以审判阶段为中心,侦查、提起公诉等活动应围绕审判进行并接受审判活动的审查和检验,其重心在于保障被告人的公正审判权。"以审判为中心"通过"庭审中心主义"得以实现,即通过贯彻证据裁判原则实现庭审的实质化,发挥庭审防止错判、保护无辜的功能。不仅被告人有罪的判决需由审判做出最终裁决,在审前程序中关涉被追诉人基本权利的强制性措施的采用亦应接受司法审查,构建"以裁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侦查中心主义 以审判为中心 以庭审为中心 以裁判为中心 公正审判权
原文传递
“以审判为中心”视野下的诉讼关系 被引量:82
4
作者 卞建林 谢澍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3-42,172,共10页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需要首先厘清诉审、诉侦、诉辩的相互关系。新型诉审关系,应当以控审分离为前提,以不告不理为原则,从而推动庭审实质化;新型诉侦关系,应当将侦查阶段视为公诉职能延伸与拓展的主要方向,探索检察介...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需要首先厘清诉审、诉侦、诉辩的相互关系。新型诉审关系,应当以控审分离为前提,以不告不理为原则,从而推动庭审实质化;新型诉侦关系,应当将侦查阶段视为公诉职能延伸与拓展的主要方向,探索检察介入侦查、公诉指导侦查制度,明确检察机关在审前程序中的主导地位,强化侦查监督与动态制约机制;新型诉辩关系,应当在合理的诉讼构造之下各尽其职、各负其责,达成对抗而不对立之共识,在诉讼进程中形成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监督的良性互动,并进一步落实检察机关维护律师合法权益之重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审判为中心 庭审实质化 诉审关系 诉侦关系 诉辩关系
原文传递
检察主导:认罪认罚从宽程序模式的构建 被引量:45
5
作者 闫召华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7-51,共15页
与世界范围内刑事司法权力的结构性变革相呼应,伴随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建立健全,我国也出现了"检察官法官化"的权力转移现象,并在实质上形成了一种检察主导的刑事案件处理模式。该模式由控辩沟通机制、从宽兑现机制、案件... 与世界范围内刑事司法权力的结构性变革相呼应,伴随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建立健全,我国也出现了"检察官法官化"的权力转移现象,并在实质上形成了一种检察主导的刑事案件处理模式。该模式由控辩沟通机制、从宽兑现机制、案件速办机制和审查监督机制四个基本要素构成。不管最终适用何种审判程序,其"公安记录、检察建议、法院核准"的程序内核具有普适性。检察主导的程序模式既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层层把关诉讼模式的优势,又可以尽早实现繁简分流,推动认罪认罚案件的高效处理,但其在实施中也面临着权力失序的潜在风险。检察主导程序模式的构建不是否定审判中心,恰是要维护审判中心诉讼结构的有效运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认罚从宽 检察主导 替代程序 审核制 以审判为中心
下载PDF
新刑事诉讼法背景下认罪认罚从宽的程序模式 被引量:43
6
作者 马静华 李科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41,共11页
新刑诉法确立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将"认罪从宽"制度扩展为"认罪从宽+认罚从宽"制度,实现"以认罪为中心"到"以认罚为中心"的诉讼模式的结构性变革。认罪认罚程序体现出三方面的模式特征:其一是... 新刑诉法确立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将"认罪从宽"制度扩展为"认罪从宽+认罚从宽"制度,实现"以认罪为中心"到"以认罚为中心"的诉讼模式的结构性变革。认罪认罚程序体现出三方面的模式特征:其一是职权主导,其二是以审查起诉为中心,其三是量刑建议的有效性。长远地看,认罪认罚程序应当成为检察机关、法院处理无争议案件的常规化程序性机制。只有当该项制度全面、有效地运行之后,立法上正式确立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的条件才会真正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刑事诉讼法 认罪认罚从宽 程序模式 以审判为中心
下载PDF
职务犯罪调查中的检察引导问题研究 被引量:40
7
作者 李奋飞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8-40,共13页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完成后,监察机关既承担着违纪违法的调查职责,也拥有了对职务犯罪的调查权,监察调查因被认为"不是侦查",使得职务犯罪的追诉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调查—公诉"模式。该模式可能存在多种隐患,尤其是监...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完成后,监察机关既承担着违纪违法的调查职责,也拥有了对职务犯罪的调查权,监察调查因被认为"不是侦查",使得职务犯罪的追诉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调查—公诉"模式。该模式可能存在多种隐患,尤其是监察机关的刑事调查或将游离于"诉讼"之外,甚至有诱发"调查中心主义"的危险。要使"调查—公诉"模式得以优化升级,特别是在"以审判为中心"的统辖下,应考虑确立职务犯罪调查中的检察引导制度。作为公诉的准备活动,监察机关的刑事调查与公安机关的侦查一样,也是国家追诉犯罪机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要确保追诉能够取得成功,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和疏漏,实现惩治腐败的有效性,应让检察机关介入监察机关的刑事调查,使其能够动态地了解整个刑事调查过程,并可以运用自己的诉讼经验,就证据的收集、固定、审查和运用向监察机关提出意见。尽管监察体制改革对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地位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这并不妨碍其通过提前介入、决定逮捕、退回补充调查、非法证据排除、不起诉等多种方式,来引导乃至监督监察机关的刑事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查—公诉”模式 监察机关 检察机关 职务犯罪调查 引导调查取证 “以审判为中心”
原文传递
论刑事庭审实质化的理念、制度和技术 被引量:38
8
作者 孙长永 王彪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3-145,共23页
刑事庭审形式化是我国刑事诉讼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必须改变庭审走过场的局面,努力实现庭审实质化。庭审实质化改革是我国刑事审判领域乃至整个刑事诉讼领域的一场革命性变革,其本质是以... 刑事庭审形式化是我国刑事诉讼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必须改变庭审走过场的局面,努力实现庭审实质化。庭审实质化改革是我国刑事审判领域乃至整个刑事诉讼领域的一场革命性变革,其本质是以公正审判取代不公正的审判,因而需要以司法理念的更新为前提,以制度变革为保障,而不仅仅是庭审技术的完善。只有以公正司法的理念为指导,以有助于实现公正审判的制度保障为条件,以具体展示公正审判的程序和证据规则为支撑,协同推进理念更新、制度变革和技术改良,才能实现刑事庭审实质化的改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审判为中心 刑事庭审实质化 理念 制度 技术
下载PDF
“以审判为中心”:域外经验与本土建构 被引量:36
9
作者 卞建林 谢澍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2-117,共6页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司法改革方向。但"以审判为中心"并非发源于本土语境的理论话语。德国、日本、韩国等现代法治国家,均经历了确立审判中心的改革历程,特别是"审...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司法改革方向。但"以审判为中心"并非发源于本土语境的理论话语。德国、日本、韩国等现代法治国家,均经历了确立审判中心的改革历程,特别是"审判中心主义"这一术语就源于日本;而以美国为典型的英美法系国家,其"审前""审判""审后"的程序设置本身便具有审判中心之传统。有必要在梳理域外经验进行理论溯源的基础上,进而结合中国语境,建构"以审判为中心"的本土概念。"以审判为中心"的前提是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权力运行,核心在于"以庭审为中心",强调重视第一审程序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方面的重要作用,注意发挥审后程序对一审的救济和监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审判为中心 以庭审为中心 刑事司法改革
下载PDF
“侦查重心主义”研究——对“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的反思与拓展 被引量:27
10
作者 秦宗文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1-152,共12页
"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推进庭审实质化,但庭审实质化仅单向强化了错案过滤功能,加之审判者的深层认知心理因素、证据信息在诉讼进程整合中的有罪强化趋势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实质化的庭审程序仅能适用于少量... "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推进庭审实质化,但庭审实质化仅单向强化了错案过滤功能,加之审判者的深层认知心理因素、证据信息在诉讼进程整合中的有罪强化趋势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实质化的庭审程序仅能适用于少量案件等,其对实体公正的整体保障作用将是有限的。英美对抗式审判仍产生了大量错案即为明证。解说当前改革的两种代表性意见都高估了庭审实质化的作用,提升实体公正水平应贯彻"侦查重心主义"。此概念与传统的"侦查中心主义"不同,可以融入当前改革,并要求深化改革。贯彻"侦查重心主义"要求对侦查行为进行程序控制;防止以虚假供述为主要目标强化辩护人的监督权;并强化侦查录音录像,为还原侦查过程提供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审判为中心 庭审实质化 侦查中心主义 侦查 司法改革
下载PDF
论庭审实质化 被引量:22
11
作者 卫跃宁 宋振策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7-139,172,共13页
"以审判为中心"有两层基本内涵:一是从外部关系来看,审判相较于侦查、起诉处于中心地位,侦查、起诉应当服务于审判;二是从内部关系来看,庭审尤其是第一审法庭审理在整个审判阶段处于中心地位。首先要实现庭审的实质化,先从内... "以审判为中心"有两层基本内涵:一是从外部关系来看,审判相较于侦查、起诉处于中心地位,侦查、起诉应当服务于审判;二是从内部关系来看,庭审尤其是第一审法庭审理在整个审判阶段处于中心地位。首先要实现庭审的实质化,先从内部确立并巩固审判的中心地位,进而扩展到审判与侦查、起诉外部关系的调整,从小到大、由里及外、以点带面,最终在整体上确立审判的中心地位。为此,要对公诉审查程序、庭前准备程序、人民陪审员制度、证据裁判原则、直接言词原则、证据规则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判中心 庭审实质化 三机关关系 证据裁判 直接言词原则
原文传递
推进监察体制改革应当坚持以审判为中心 被引量:23
12
作者 陈邦达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0-178,共9页
监察体制改革是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以来,又一次重大的政治体制改革和司法制度变革。《监察法》赋予监察委员会的调查职能使其实质性地介入刑事诉讼前置程序,推进监察体制改革仍须遵循审判中心... 监察体制改革是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以来,又一次重大的政治体制改革和司法制度变革。《监察法》赋予监察委员会的调查职能使其实质性地介入刑事诉讼前置程序,推进监察体制改革仍须遵循审判中心诉讼制度改革的规律。尽管这两项改革提出的背景、初衷、进路略有不同,但必须坚持二者内在的逻辑自洽统一。在推进监察体制改革过程中,同样应当坚持审判中心改革的基本要求,实现二者并驱齐驾。监察体制改革可能对审判中心改革带来一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改革对国家司法权力配置格局的影响、对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影响以及对贯彻"分工负责、配合制约"原则的影响。应积极应对上述变化,方能稳妥推进监察体制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察体制改革 以审判为中心 监察法
原文传递
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下鉴定人出庭制度研究 被引量:20
13
作者 樊崇义 李思远 《中国司法鉴定》 2015年第4期1-7,共7页
鉴定人出庭作证,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落实直接言词原则,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实现审判的实质公开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鉴定人出庭率过低,既有鉴定人权利和义务失衡导致不愿意出庭的... 鉴定人出庭作证,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落实直接言词原则,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实现审判的实质公开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鉴定人出庭率过低,既有鉴定人权利和义务失衡导致不愿意出庭的原因,也有着法官出于种种考虑不愿意鉴定人积极出庭的原因。推进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庭审实质化改革,就要建立庭前鉴定意见开示制度,科学规定鉴定人出庭的范围和不出庭责任,强化法官对鉴定意见和判决结论的说理,激活"专家辅助人"出庭制度对鉴定意见进行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审判为中心 鉴定人出庭 实质化改革 专家辅助人
下载PDF
论刑事庭审实质化的制约要素 被引量:18
14
作者 李奋飞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9-71,共13页
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最终被落脚在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上。面对中国刑事庭审始终无法走出"虚化"的困境,与其提出主观性过强的理论方案,不如揭示其背后的制约要素。通过对近30名法律从业者的深度访谈发现,目前制约... 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最终被落脚在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上。面对中国刑事庭审始终无法走出"虚化"的困境,与其提出主观性过强的理论方案,不如揭示其背后的制约要素。通过对近30名法律从业者的深度访谈发现,目前制约刑事庭审实质化的制度和程序要素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其一,司法决策的卷宗依赖,仍然是导致刑事庭审流于形式的"元凶";其二,庭前会议的功能异化,本应在庭审环节解决的事项被前移到了庭前会议阶段,导致法庭审理被虚置乃至被替代;其三,当庭讯问的程序不当,对举证、质证环节造成了"喧宾夺主"的影响;其四,控辩对抗的效果不彰,特别是被告人难以获得有效的辩护,使得控辩双方在法庭上的"你来我往"效果非常有限;其五,审理期限的巨大压力,客观上也使得法官难以进行从容不迫的实质化审理。不仅如此,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法体制,实际也构成了庭审实质化的关键制约因素。通过揭示庭审实质化的各种制约因素,或可为未来的司法改革提供符合本土资源的建设性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庭审实质化 “以审判为中心” 制约要素 司法体制
原文传递
我国刑事司法制度中的卸责机制——以法院和法官为中心 被引量:17
15
作者 高童非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2-119,共18页
由司法行为带来的责任包括法律责任、政治责任、道德责任等,这些责任在不同主体之间流动。司法规律和司法体制塑造了将责任汇集于法院最终由法官个人承担的责任分配体系。成为归责中心的法院和法官往往将自身压力往他处转移,形成以法院... 由司法行为带来的责任包括法律责任、政治责任、道德责任等,这些责任在不同主体之间流动。司法规律和司法体制塑造了将责任汇集于法院最终由法官个人承担的责任分配体系。成为归责中心的法院和法官往往将自身压力往他处转移,形成以法院和法官为中心向四周其他主体扩散的卸责机制。卸责的手段主要有诉诸权威、规则依赖、对外转移和集体承担等。从机构层面看,法院通常将责任转移给检察机关和上下级法院;在个人层面上,法官则将责任转移给合议庭其他法官、陪审员、审判委员会以及被告人本人等。司法责任制改革在落实如何追责的前提下应当探索构建合理的卸责机制。相比于遇到瓶颈的“实体控制模式”,发挥程序功能对责任进行转移分担的“程序控制模式”效果更加显著且更易被法官所感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责任 以审判为中心 人工智能 认罪认罚从宽 陪审制 避责
下载PDF
庭审实质化与鉴定意见的有效质证 被引量:15
16
作者 卞建林 谢澍 《中国司法鉴定》 2016年第6期1-5,共5页
"以审判为中心"的核心在于"以庭审为中心",重在落实"庭审的实质化"和加强控辩对抗和有效质证。但在以往的司法实践中,庭审形式化却直接导致了鉴定意见审查的形式化,为解决这一问题,2012年我国对《刑事诉... "以审判为中心"的核心在于"以庭审为中心",重在落实"庭审的实质化"和加强控辩对抗和有效质证。但在以往的司法实践中,庭审形式化却直接导致了鉴定意见审查的形式化,为解决这一问题,2012年我国对《刑事诉讼法》中有关司法鉴定问题有针对性地作了多处重大修改,取得了一定效果。未来的司法实践中,在保障新的《刑事诉讼法》贯彻落实的同时,需要有针对性地对相关制度加以完善,进一步端正对鉴定意见的认识、落实鉴定人出庭的规定、明确"有专门知识的人"的法律定位、实现对鉴定意见的有效质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庭审实质化 以审判为中心 鉴定意见 有专门知识的人 质证
下载PDF
刑事冤错案件的制度防范与纠正——基于聂树斌案的思考 被引量:15
17
作者 汪海燕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9,共19页
聂树斌案再次引发各界对于刑事冤错案件的警醒与反思。鉴于冤错案件成因的复杂性,应当秉持立体化思路,从司法体制、诉讼制度和证据制度以及法律适用等"多重面向"完善冤错案件的防范与纠正机制。在保障审判权独立运行的基础上... 聂树斌案再次引发各界对于刑事冤错案件的警醒与反思。鉴于冤错案件成因的复杂性,应当秉持立体化思路,从司法体制、诉讼制度和证据制度以及法律适用等"多重面向"完善冤错案件的防范与纠正机制。在保障审判权独立运行的基础上,应当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在法律上确立无罪推定原则,完善刑事再审启动程序,探索启动模式的法治化转型,并明确刑事诉讼法适用遵循"从新兼有利"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聂树斌案 刑事冤错案件 审判中心 无罪推定 再审启动
原文传递
论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程序改革与刑事司法职权优化配置 被引量:14
18
作者 张能全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9-32,共14页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新目标。实施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程序改革需要全面把握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目标提出的时空维度,准确理解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含义和内容,深入分析以审判为中心的刑...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新目标。实施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程序改革需要全面把握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目标提出的时空维度,准确理解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含义和内容,深入分析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程序改革所面临的机制困境及体制难题。刑事司法职权配置优化应当成为我国当前刑事司法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在调整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职权配置的同时,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建立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司法体制及司法权运行机制的前提条件及制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审判为中心 刑事程序改革 机制困境 体制难题 职权配置优化
下载PDF
法治现代化视野下《刑事诉讼法》再修改 被引量:8
19
作者 谢佑平 《政法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66,共10页
《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应该坚持和恪守《刑事诉讼法》的中国特色与自主知识体系,加强和完善相关制度的政治性、人民性、专业性和民主集中性。认识和尊重《刑事诉讼法》的个性与刑事司法规律,关注刑事诉讼法的国际法属性,确立程序法定... 《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应该坚持和恪守《刑事诉讼法》的中国特色与自主知识体系,加强和完善相关制度的政治性、人民性、专业性和民主集中性。认识和尊重《刑事诉讼法》的个性与刑事司法规律,关注刑事诉讼法的国际法属性,确立程序法定、无罪推定原则和沉默权制度,完善控辩平等与控审分离,建立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直面和回应刑事司法实务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健全立案监督机制,防范错误立案;细化管辖规定,阻断逐利执法;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废除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完善强制措施;将法援律师纳入司法责任制主体;将认罪认罚从宽定位为诉辩协商制度;设立单位犯罪合规案件特别程序;完善录音录像和证据制度;明确二审案件开庭审理要求;规范诉讼期限延长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修改 程序法定原则 以审判为中心 刑事司法规律 法典化
原文传递
论“以审判为中心”视野下新型检律关系之构建 被引量:13
20
作者 秦国文 董邦俊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2015年第3期60-69,共10页
重视检律关系,关注检律之间的职业协调性,是世界各国刑事司法实践的共识,亦是当前我国中央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在此背景之下,检律关系也需要重建。因此,这就需要探讨构建新型... 重视检律关系,关注检律之间的职业协调性,是世界各国刑事司法实践的共识,亦是当前我国中央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在此背景之下,检律关系也需要重建。因此,这就需要探讨构建新型检律关系的基础与价值,分析构建过程当中存在的诸如司法理念滞后、检律互信缺失等障碍,提出构建与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相适应的新型检律关系路径:必须更新执法理念,着力构建六大机制——检察制度文化与律师制度文化互动机制、检律间优秀人才交流机制、检律参与刑事诉讼保障机制、及时规范化解检律冲突的常态机制、多元监惩机制、律师评估检察官执法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审判为中心 诉讼改革 新型检律关系 构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