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树轮重建秦岭地区历史时期初春温度变化 被引量:57
1
作者 刘洪滨 邵雪梅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79-884,共6页
采用树木年轮气候学方法,利用秦岭地区树轮长年表资料重建秦岭地区历史时期初春温度,表明各气象站点重建序列与器测序列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重建序列与实测记录的相关系数最高可达0.7以上,其他站的相关系数取值也均接近或超过0.6... 采用树木年轮气候学方法,利用秦岭地区树轮长年表资料重建秦岭地区历史时期初春温度,表明各气象站点重建序列与器测序列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重建序列与实测记录的相关系数最高可达0.7以上,其他站的相关系数取值也均接近或超过0.6,说明重建序列能较好地反映秦岭地区的初春温度变化.对重建序列的分析结果表明,近300年来秦岭地区的初春温度变化存在明显的冷暖时段:1715~1740年、1773~1804年和1893~1958年三个时段的初春温度相对较高,持续时间分别为26年、32年和66年;而1741~1772年、1805~1892年、1959~1992年三个时段的初春温度相对较低,持续时间分别为32年、88年和34年,在整体上具有升温快速降温缓慢的特征.重建结果的变化趋势与其他相关研究结果极为一致.但是在20世纪后期,无论是在重建序列还是在器测序列中至少到1992年均未反映出明显的增温趋势.秦岭西部地区初春季节变冷与增暖的幅度均大于秦岭中东部地区.此外,秦岭地区初春温度变化具有100年左右、50~60年、7~8年以及2~3年等准周期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轮 秦岭地区 历史时期 初春温度 温度变化 年轮气候学 准周期变化
下载PDF
Annual temperatures during the last 2485 years in the mid-eastern Tibetan Plateau inferred from tree rings 被引量:64
2
作者 Hans W. LINDERHOLM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3期348-359,共12页
By combining living trees and archaeological wood, 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s were reconstructed based on ring-width indices of the mid-eastern Tibetan Plateau for the past 2485 years. The climate variations reveale... By combining living trees and archaeological wood, 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s were reconstructed based on ring-width indices of the mid-eastern Tibetan Plateau for the past 2485 years. The climate variations revealed by the reconstruction indicate that there were four periods to have average tem- peratures similar to or even higher than that mean of 1970 to 2000 AD. A particularly notable rapid shift from cold to warm, we call it the "Eastern Jin Event", occurred from 348 AD to 413 AD. Calculation re- sults show that the temperature variations over the mid-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re not only repre- sentative for large parts of north-central China, but also closely correspond to those of the entire Northern Hemisphere over long time scales. During the last 2485 years, the downfall of most major dynasties in China coincides with intervals of low temperature. Compared with the temperature records in other regions of China during the last 1000 years, this reconstruction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 shows a significant warming trend after the 1950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eastern TIBETAN PLATEAU tree rings temperature variations dynasty’s DOWNFALL
原文传递
阿尼玛卿山地不同海拔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树轮生长特性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52
3
作者 彭剑峰 勾晓华 +3 位作者 陈发虎 刘普幸 张永 方克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3268-3276,共9页
利用位于同一坡面的青海云杉树芯样本,建立了4个海拔高度的树轮宽度指数年表。分析结果表明年表序列特征值大都因海拔而不同,各年表序列对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在不同高度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树木生长都与前一年10月份月均温显著正相关,与... 利用位于同一坡面的青海云杉树芯样本,建立了4个海拔高度的树轮宽度指数年表。分析结果表明年表序列特征值大都因海拔而不同,各年表序列对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在不同高度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树木生长都与前一年10月份月均温显著正相关,与前一年8月份和当年5、6月份月均温显著负相关;与前一年9、10月份和当年5月份的降水量都呈显著正相关,但都随海拔升高呈波状变化。树轮宽度指数与不同时段的温度和温暖指数都呈负相关,表明5~9月是该地区青海云杉生长较为活跃的季节。响应函数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低海拔生长的青海云杉受温度和降水的影响都比高海拔生长的更显著,显然不同于以前研究的森林上下限树木的生长模式。4a表主成分中的第一主分量贡献率为81.071%,表明同一坡面影响树木生长的大环境因子是一致的。第一主分量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同样显示出前一年生长季末和当年生长季初的水热组合是树木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区域模拟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并认清了同一坡面青海云杉树轮记录的共性和差异,为今后树轮采样和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云杉 海拔梯度 树木年轮 气候响应
下载PDF
Variations of the spring precipitation day numbers reconstructed from tree rings in the Urumqi River drainage,Tianshan Mts.over the last 370 years 被引量:49
4
作者 YUANYujiang JINLiya +2 位作者 SHAOXuemei HEQing LIZhizho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3年第14期1507-1510,共4页
The tree-ring cores of Tianshan spruces collected from nine sites in the Urumqi River drainage of the middle Tianshan Mountains were used to establish three types of the tree-ring width chronologies over the last 370 ... The tree-ring cores of Tianshan spruces collected from nine sites in the Urumqi River drainage of the middle Tianshan Mountains were used to establish three types of the tree-ring width chronologies over the last 370 years, using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method of dendrochronology. Our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dendrochronology can be better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number of the precipitation day than to reconstruct the precipitation amount in middle Tianshan Mountains. It is found that the residual chronology among the three tree-ring width chronologies has the best relationship with number of spring precipitation days from May 20 to June 8. The chronologies at Haxionggou B site and Zaierdegou site in the Urumiqi drainage have the highest correlation with the observed number of spring precipitation days at Daxigou meteorological station, and are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spring precipitation days over the last 370 years in the drainage. The main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rend of the number of the spring precipitation days occurred during 1665—1717, while the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s happened during 1805—1841 and 1914—1943. The reconstructed series of the number of spring precipitation days has quasi-periodic variations of 3.3, 2.1, 2.5, 12.3 and 32.0 years with the dominated short periodical changes. The long cycle of 32 years is shown quite clearly in the 10-year smoothed sequence. The maximum spring precipitation days occurred mainly in the 1630s, 1840s and 1940s, while the lowest number of spring precipitation days for the 10-year average occurred in the 1710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山脉 乌鲁木齐河流域 春季 降水天数 年轮
原文传递
Tree-ring based PDSI reconstruction since AD 1842 in the Ortindag Sand Land,east Inner Mongolia 被引量:41
5
作者 LIANG ErYuan SHAO XueMei +1 位作者 LIU HongYan ECKSTEIN Dieter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7年第19期2715-2721,共7页
epartment of Wood Science, University of Hamburg, Hamburg D-21031, GermanyBased on three Chinese pine (Pinus tabulaeformis Carr.) and one Meyer spruce (Picea meyeri Rehd. et Wils.) ring-width chronologies, a 163-year ... epartment of Wood Science, University of Hamburg, Hamburg D-21031, GermanyBased on three Chinese pine (Pinus tabulaeformis Carr.) and one Meyer spruce (Picea meyeri Rehd. et Wils.) ring-width chronologies, a 163-year drought history was reconstructed in the eastern Ortindag Sand Land. All tree-ring chronologies show larg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and strong common signals and fairly consistent vari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hronologies, indicating that they are excellent proxy of regional climate. A regional chronology (RC) was established by averaging the four standard chronologies and further employed for the analysis and climatic reconstruction. Th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ree growth is primarily limited by low precipitation in February-March and June-July and high temperature in May-July. In addition, RC has high correlations with the monthly 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 (PDSI) prior to and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because the PDSI considers the accumulation of the droughts. Response funct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RC only exhibit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ith the PDSI in June and July (close to the 95% significance level in May). Because May―July is a critical period for tree growth, the average May-July PDSI (PDSI5-7) was reconstructed back to 1842 using RC in the Ortindag Sand Land. The reconstruction can explain 52% of the PDSI variance and the equation was rather stable over time. It agrees well with the variation of the average dryness/wetness indices in North China,and captures the decline process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since the mid-1960s.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he Ortindag Sand Land has experienced the most severe drought in the recent 40 years based on the 163-year drought reconstruction. Like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North China the reconstructed PDSI5-7 also displays a 20-year oscil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沙地 环境 地质
原文传递
川西米亚罗林区不同海拔岷江冷杉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9
6
作者 徐宁 王晓春 +1 位作者 张远东 刘世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742-3751,共10页
为分析青藏高原东缘半湿润区树木生长与气候关系随海拔变化的规律,于川西米亚罗林区分别在高、中、低海拔选取3个采样点,共采集132棵岷江冷杉年轮样芯,建立了最长达170a(1842—2011年)3个海拔高度的差值年表。岷江冷杉年轮指数与气候因... 为分析青藏高原东缘半湿润区树木生长与气候关系随海拔变化的规律,于川西米亚罗林区分别在高、中、低海拔选取3个采样点,共采集132棵岷江冷杉年轮样芯,建立了最长达170a(1842—2011年)3个海拔高度的差值年表。岷江冷杉年轮指数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随海拔高度降低,温度与生长的负相关呈增加趋势。高海拔岷江冷杉径向生长与前一年冬季最低温呈显著正相关,中低海拔与当年春季均温、最高温和年均最高温呈显著负相关。低海拔岷江冷杉与当年4月降水呈显著正相关,随海拔升高降水与岷江冷杉生长的相关性降低。中低海拔岷江冷杉年表与4、5月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在中低海拔存在春季干旱胁迫,抑制了岷江冷杉的生长。另外,大龄树木比小龄树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冷杉 树木年轮 气候响应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树木年轮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及其应用 被引量:32
7
作者 侯爱敏 彭少麟 周国逸 《生态科学》 CSCD 1999年第3期16-23,共8页
树木年轮的宽度、密度、亮度和同位素含量等都与气候因子光、温和湿度等的变化有复杂的相关关系, 对这种相关生理机理的研究也有较大的进展。综述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及这些成果在古气候和环境研究、生理生态学、林学、群落学甚至历史... 树木年轮的宽度、密度、亮度和同位素含量等都与气候因子光、温和湿度等的变化有复杂的相关关系, 对这种相关生理机理的研究也有较大的进展。综述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及这些成果在古气候和环境研究、生理生态学、林学、群落学甚至历史社会学等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年轮 气候变化 响应 应用
下载PDF
树木年轮δ^(13)C值及其对我国北方大气CO_2浓度变化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27
8
作者 蒋高明 黄银晓 +4 位作者 万国江 陈业材 耿龙年 曾毅强 王宏卫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55-160,共6页
本文采样分析了承德市油松年轮中δ13C值自工业革命以来的变化,用以揭示我国北方大气CO2浓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承德市油松年轮中的δ13C值自1810年以来平均下降了0.839‰,下降范围0.682‰~1.120‰... 本文采样分析了承德市油松年轮中δ13C值自工业革命以来的变化,用以揭示我国北方大气CO2浓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承德市油松年轮中的δ13C值自1810年以来平均下降了0.839‰,下降范围0.682‰~1.120‰,指示了大气CO2浓度逐渐升高的特点。δ13C值与历史时期全球大气CO2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r=-0.5609,P<0.01)。应用树木年轮δ13C值与大气CO2浓度之间的关系式,推测出我国北方大气CO2浓度从工业革命以前的约278.4μmolmol-1上升到目前的340μmolmol-1。从而为我国的全球变化研究提供了CO2浓度历史变迁方面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13C 油松 年轮 全球变化 二氧化碳
下载PDF
芦芽山阳坡不同海拔华北落叶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4
9
作者 张文涛 江源 +2 位作者 王明昌 张凌楠 董满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6481-6488,共8页
为研究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状况,选取芦芽山阳坡的3个海拔高度建立了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的树轮宽度年表。年表的统计参数表明,3条年表均为研究气候信息的可靠资料。结果表明,芦芽山阳坡华北落叶松的径向生长... 为研究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状况,选取芦芽山阳坡的3个海拔高度建立了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的树轮宽度年表。年表的统计参数表明,3条年表均为研究气候信息的可靠资料。结果表明,芦芽山阳坡华北落叶松的径向生长和生长与气候的关系均具有海拔差异,中海拔(2440 m)和高海拔(2540 m)的华北落叶松具有相似年际生长变化,而二者均与低海拔(2330 m)华北落叶松的年际生长不同。低海拔华北落叶松的生长与4月平均气温和上一年11月降水量显著负相关,而中海拔和高海拔的生长均与上一年10月平均气温和6月降水量显著负相关。通过年表与气候因子之间的滑动相关分析发现,3个海拔高度华北落叶松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均不稳定,生长与气温条件之间的显著相关关系是随着气温升高而出现的。气温的升高引起了华北落叶松生长与气温因子关系的海拔差异,以及径向生长的海拔差异。这一结果对于气候变化对植被垂直梯度影响的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树木年轮 海拔梯度 芦芽山 华北落叶松
下载PDF
滇西北玉龙雪山不同海拔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25
10
作者 杨绕琼 范泽鑫 +1 位作者 李宗善 温庆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8983-8991,共9页
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是重要的造林树种,在我国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研究不同海拔云南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助于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云南松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在滇西北丽江玉龙雪山不同海拔采集了云南松树木年轮样品,采用传... 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是重要的造林树种,在我国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研究不同海拔云南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助于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云南松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在滇西北丽江玉龙雪山不同海拔采集了云南松树木年轮样品,采用传统的树木年轮方法制作了不同海拔云南松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并分析了不同海拔云南松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低海拔样点云南松具有较快的年平均生长速率。2)不同海拔云南松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模式一致,树轮宽度与当年5—6月的降水量、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和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同期温度呈负相关。3)不同海拔的云南松径向生长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程度不一样,即低海拔样点云南松树轮宽度与当年5月份的干旱指数、相对湿度、降水量相关系数较高;而高海拔样点的云南松树轮宽度与5—6月的降水、相对湿度、干旱指数的相关系数较低。研究表明春末夏初的水分条件是玉龙雪山云南松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且低海拔地区云南松生长受水分限制更为严重,区域气候变暖和干旱化趋势可能对低海拔地区云南松的生长产生持续的负面效应。研究结果可为探讨气候变化下云南松的适宜分布区、以及云南松人工林的经营和可持续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年轮 气候响应 海拔梯度 干旱 云南松
下载PDF
关于青藏高原2485年温度的季节和空间代表性问题 被引量:25
11
作者 刘禹 蔡秋芳 宋慧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8-114,共7页
利用树轮宽度重建的青藏高原东北部2485年年均温度曲线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学界很大关注。本文就该温度曲线的空间代表性问题进行了再次分析,该研究的样本来自青海乌兰和都兰地区,有一定的空间覆盖度。尽管宽度年表用于年均温度重建,但是... 利用树轮宽度重建的青藏高原东北部2485年年均温度曲线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学界很大关注。本文就该温度曲线的空间代表性问题进行了再次分析,该研究的样本来自青海乌兰和都兰地区,有一定的空间覆盖度。尽管宽度年表用于年均温度重建,但是我们也指出,它与冬半年(上年9月~当年3月)平均温度也显著高相关(r=0.686,p<0.0001)。重建温度曲线不仅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而且与我国中北部地区的气象台站同期平均温度记录显著相关。本文进一步通过重建曲线与不同时空尺度CRU TS3.1网格点资料的相关分析,证明2485年年均温度曲线具有一定的全球空间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树轮 2485年年均温度曲线 空间代表性
原文传递
以树木年轮宽度资料重建湟水河过去248年来6-7月份河流径流量 被引量:23
12
作者 刘禹 杨银科 +2 位作者 蔡秋芳 马海洲 史江峰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9-73,共5页
基于树轮宽度指标,精确重建了黄河上游一级支流湟水河过去248年来6-7月份河流径流量,发现湟水河6-7月份径流量有明显的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变化。重建结果与历史记载的相对旱涝时期比较吻合,证明了重建结果的可靠性。其中枯水期为:1753-176... 基于树轮宽度指标,精确重建了黄河上游一级支流湟水河过去248年来6-7月份河流径流量,发现湟水河6-7月份径流量有明显的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变化。重建结果与历史记载的相对旱涝时期比较吻合,证明了重建结果的可靠性。其中枯水期为:1753-1766年、1785-1802年、1815-1832年、1861-1887年、1918-1941年、1963-1978年、1993-1998年;丰水期为:1767-1784年、1803-1814年、1834-1860年、1891-1916年、1944-1961年、1979-1992年。周期分析表明,湟水河过去近250年6-7月份径流量有明显的2.00a、2.29a、2.31a、2.33a、2.35a、34.29a、40.00a和48.00a的变化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年轮 湟水河 径流量重建
下载PDF
Reconstructing mean maximum temperature of growing season from the maximum density of the Schrenk Spruce in Yili,Xinjiang,China 被引量:23
13
作者 CHEN Jin1,2,3,WANG LiLi1,4,5,ZHU HaiFeng1 & WU Pu1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 +2 位作者 3 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4,China 4 Institute of Tibetan Plateau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85,China 5 Institute of Desert and Meteorology,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ürümqi 830002,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13期2300-2308,共9页
To study the historical temperature variation in Yili of Xinjiang,the tree-ring chronologies of maximum density(MXD) and tree-ring width(TRW) were established with the Schrenk Spruce(Picea schrenkiana Fisch.et Mey) co... To study the historical temperature variation in Yili of Xinjiang,the tree-ring chronologies of maximum density(MXD) and tree-ring width(TRW) were established with the Schrenk Spruce(Picea schrenkiana Fisch.et Mey) collected from six site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bility of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MXD chronology of the Schrenk Spruce from different sampling sites responded to climate change well and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mean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the mean temperature from April to August in the study area.The mean maximum temperature anomaly from April to August,spanning the years from 1848 to 2000,was reconstructed by three MXD chronologies which were selected by stepwise regression.The reconstructed function was stable and explained 56.2% of the variance.The reconstructed results indicated a cold span of 153 years in spring and summer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1950s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1970s in the Yili valley.No strongly increasing tendency was detected in the mean maximum temperature anomaly from April to August during this reconstructed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最高气温 伊犁谷地 最大密度 云杉 胡杨 生长季节 新疆 树木年轮宽度
原文传递
山西芦芽山地区树木年轮记录的1676 AD以来5~7月温度变化 被引量:17
14
作者 易亮 刘禹 +4 位作者 宋惠明 李强 蔡秋芳 杨银科 孙军艳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0-336,共7页
在山西芦芽山地区采取了符合国际树轮库要求的油松样本,通过交叉定年和应用区域生长模型,建立长度为328 a的标准宽度年表.根据RCS序列所揭示的气候低频变化特征,确定1676 AD以来夏季温度可划分为两个时段:1676—1865 AD和1866—2003 AD.... 在山西芦芽山地区采取了符合国际树轮库要求的油松样本,通过交叉定年和应用区域生长模型,建立长度为328 a的标准宽度年表.根据RCS序列所揭示的气候低频变化特征,确定1676 AD以来夏季温度可划分为两个时段:1676—1865 AD和1866—2003 AD.在1676—1865 AD时期,夏季温度变化主要表现为“冷强暖弱”,其中1710—1720s为最冷时段.1866—2003 AD时期,夏季温度呈现出“总体持续变暖,冷暖交替频繁”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芦芽山 树木年轮 区域生长模型(RCS) 夏季温度 北半球温度
下载PDF
过去2000年温度集成重建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1
15
作者 杨保 王鑫 +3 位作者 宋苗 王江林 史锋 方苗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45-962,共18页
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研究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不仅可以提供20世纪气候增暖的自然背景,也是最终揭示20世纪气候变暖机理并预估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关键途径,是国际大型计划(如PAGES,过去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的优先研究时段。... 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研究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不仅可以提供20世纪气候增暖的自然背景,也是最终揭示20世纪气候变暖机理并预估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关键途径,是国际大型计划(如PAGES,过去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的优先研究时段。近20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代用资料的不断积累和气候重建方法的改进和发展,过去2000年大尺度气候重建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区域和北半球气候集成重建方法,年际、年代、百年乃至千年时间尺度上的气候时空变化特征和机制,及最近几十年气候增暖的历史地位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重要科学认识,形成了现代气候增暖机理和未来气候趋势预估的科学基础。本文主要从方法学、研究历史回顾和现阶段形成的科学认识等3个方面论述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研究取得的成就,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去2000年 北半球 温度重建 气候变化 中世纪暖期 小冰期 树轮
原文传递
基于树轮稳定碳同位素的张北杨树防护林退化原因解析 被引量:21
16
作者 孙守家 李春友 +2 位作者 何春霞 张劲松 孟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119-2127,共9页
三北防护林是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但近十年来张北县4/5的杨树防护林出现退化现象,接近1/3的杨树濒临死亡或枯死,导致杨树防护林生态功能下降.本研究用稳定碳同位素方法追溯研究了退化与未退化杨树年轮中δ^(13)C值和内在水分利用... 三北防护林是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但近十年来张北县4/5的杨树防护林出现退化现象,接近1/3的杨树濒临死亡或枯死,导致杨树防护林生态功能下降.本研究用稳定碳同位素方法追溯研究了退化与未退化杨树年轮中δ^(13)C值和内在水分利用效率(WUE_i)的差异,分析导致杨树退化和死亡的原因及其来源.结果表明:相同年龄杨树的直径随着退化程度增加而下降,退化杨树树轮的δ^(13)C值变化范围为-25.26‰^-22.97‰,未退化杨树为-26.15‰^-23.50‰,从1997年开始,退化杨树δ^(13)C值高于未退化杨树.退化与未退化杨树WUE_i值从1997年开始出现差异但不显著,2002年后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退化与未退化WUE_i的差值ΔWUE_i连续正值可能是退化与未退化杨树产生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退化和未退化杨树WUE_i与降雨量、相对湿度和潜在蒸散量(ET_0)的相关关系均不显著,但与气温和地下水埋深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1997年极端干旱事件是杨树林退化的起点,随后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导致地下水的过度使用,加剧了干旱持续时间和强度,进而加速杨树防护林的退化和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杨 树轮 稳定碳同位素 内在水分利用效率 土地利用方式
原文传递
祁连圆柏中稳定碳同位素分布特征 被引量:18
17
作者 陈拓 秦大河 +2 位作者 何元庆 任贾文 刘晓宏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71-573,共3页
树皮、树叶和木质间的δ13 C有明显的差异 ,树皮最低 ,木质最高 .树木不同方位的δ13 C也有明显的不同 .但木质δ13 C随高度而没有不同 ,说明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质在沿树干向下运输时不存在同位素的分馏效应 .近 6 0a来木质δ1... 树皮、树叶和木质间的δ13 C有明显的差异 ,树皮最低 ,木质最高 .树木不同方位的δ13 C也有明显的不同 .但木质δ13 C随高度而没有不同 ,说明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质在沿树干向下运输时不存在同位素的分馏效应 .近 6 0a来木质δ13 C有明显的降低趋势 ,而与树高和方位没有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碳同位素 树轮 树木 碳13 树皮 树叶 柏树 光合作用
下载PDF
行道树毛白杨树干中重金属元素分布 被引量:20
18
作者 王荣芬 邱尔发 唐丽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4212-4222,共11页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测定分析首都机场高速公路旁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树干中Pb、Cd、Cr、Cu、Zn、Ni和Mn 7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及积累量,比较分析树干不同组织、不同方位、不同龄级年轮重金属含量差异及与...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测定分析首都机场高速公路旁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树干中Pb、Cd、Cr、Cu、Zn、Ni和Mn 7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及积累量,比较分析树干不同组织、不同方位、不同龄级年轮重金属含量差异及与交通量、关键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树干木质部中各重金属平均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Zn、Cu、Cr、Mn、Ni、Pb、Cd,树皮中依次为Zn、Mn、Cr、Pb、Cu、Cd、Ni,树皮中各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木质部;同一树干木质部中,各重金属元素在不同方位的分布有所差异,其中,靠近车道一侧的各重金属元素含量均高于背离车道一侧,南北向比较中,Ni、Zn为南侧含量高于北侧,其他5种重金属元素均为北侧高于南侧;以5a为一个龄级将年轮划分为5个龄组,各龄级年轮中重金属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各异,其中Pb、Cd、Cu、Zn总体呈递减趋势,且与年降水量、最低气温、日照时数、雨天日数和大风日数呈正相关趋势,与年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呈负相关趋势;各元素在毛白杨树干木质部中的积累量表现为Zn>Cr>Cu>Mn>Pb>Ni>C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白杨 年轮 重金属
下载PDF
典型阔叶红松林干扰历史重建及干扰形成机制 被引量:19
19
作者 朱良军 金光泽 王晓春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5-139,共15页
该文依托于小兴安岭典型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9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对样地内林窗边缘主要树种红松和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进行生长释放判定分析,重建了冠层树木的干扰历史。结果表明:整体上林窗木与非林窗木的生长变化... 该文依托于小兴安岭典型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9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对样地内林窗边缘主要树种红松和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进行生长释放判定分析,重建了冠层树木的干扰历史。结果表明:整体上林窗木与非林窗木的生长变化百分率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而不同林窗间生长变化百分率存在明显的差异,林窗干扰及其产生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变异性。在1733–1738、1748–1752、1769–1771、1798–1801、1827–1833、1841–1844、1935–1939及1968–1973年间红松生长释放较强,其中1752、1770、1800、1830、1842、1937及1970年出现了明显的干扰峰;在1889–1904、1932–1938、1947–1973和1986–2005年间臭冷杉生长释放较强,其中1894、1934、1951、1968和1990年出现了明显的干扰峰。红松干扰存在2.0 a、3.5 a、3.8 a、7.3–7.9 a和9.1–18.2 a的显著周期,臭冷杉干扰存在3.5–3.6 a、7.5–48.8 a和65–85 a的显著周期。风干扰是典型阔叶红松林干扰释放的主要因子,异常温度也影响该地区树木生长释放事件。太阳活动通过影响局地风速、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以及其他大尺度气候模态影响林窗动态,可能是小兴安岭典型阔叶红松林的干扰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历史 生长释放 树木年轮 阔叶红松林 小兴安岭
原文传递
树木年轮资料的可靠性分析——以陕西华山松为例 被引量:14
20
作者 吴祥定 邵雪梅 《地理译报》 CSCD 1997年第1期51-56,共6页
依据陕西华山的华山松树木年轮宽度、最大密度与最小密度年表,以及对树木生长模拟结果,本文分析了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气温和降水)的响应状况。结果表明树木年轮生长的多种指标均能相互印证,并具有生理学意义,从而证实了它们... 依据陕西华山的华山松树木年轮宽度、最大密度与最小密度年表,以及对树木生长模拟结果,本文分析了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气温和降水)的响应状况。结果表明树木年轮生长的多种指标均能相互印证,并具有生理学意义,从而证实了它们作为气候变化的代用资料是可靠的。这不仅强调了树木年轮多途径分析的必要性,而且为重建过去气候变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年轮 气候 华山松 松树 可靠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