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粗死木质物动态研究——以中美两个温带天然林生态系统为例 被引量:70
1
作者 陈华 M.E.Harmon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2期99-104,共6页
通过对我国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红松针阔混交林和美国Andrews试验林异叶铁杉林的林木死亡量、粗死木质物(CWD)贮量、分解速率和它们在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等方面动态研究表明,CWD是温带天然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生态系统功能方面... 通过对我国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红松针阔混交林和美国Andrews试验林异叶铁杉林的林木死亡量、粗死木质物(CWD)贮量、分解速率和它们在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等方面动态研究表明,CWD是温带天然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生态系统功能方面的重要性,因森林类型的不同而不尽相同,CWD在针叶林中比针阔混交林中更为重要。CWD在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很可能在于系统遭受重大外界扰动后,起到贮藏养分,增加系统稳定性的作用。未来全球森林凋落物C贮量估测时,应该包括CWD,否则将低估全球森林凋落物C贮量2.0—16×10^(13)kg,系统相对误差达2—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粗死木质物
下载PDF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树木短期死亡动态 被引量:36
2
作者 王利伟 李步杭 +7 位作者 叶吉 白雪娇 原作强 邢丁亮 蔺菲 师帅 王绪高 郝占庆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0-270,共11页
树木死亡是森林群落动态的重要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基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5ha样地2004年和2009年两次调查数据,从物种组成、数量特征、径级结构和空间分布等方面分析了5年间样地中死亡树木的特征。结果表明:5年间样地DB... 树木死亡是森林群落动态的重要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基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5ha样地2004年和2009年两次调查数据,从物种组成、数量特征、径级结构和空间分布等方面分析了5年间样地中死亡树木的特征。结果表明:5年间样地DBH≥1cm的独立个体树种数由52变为51,3个树种因仅有的1个个体死亡而消失,新增2个树种;独立个体数从36,908变为34,926,死亡个体数为4,030,死亡个体数占2004年个体总数的10.9%,新增个体数为2,048,独立个体数净减少1,982;死亡量大的树种其新增量也较大,灌木树种的死亡量和新增量均多于乔木树种;有5个树种的平均胸径减小,44个树种平均胸径增加;从死亡个体的径级结构来看,小径级个体死亡较多,大径级个体死亡少,5cm以下的死亡个体占总死亡量的81.5%,不同林层的优势树种死亡个体的径级分布与2004年该树种的径级分布基本相同;不同树种死亡个体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大差异,不同林层的优势树种死亡个体空间格局主要以聚集分布为主,小径级死亡个体在小尺度呈聚集分布,在其他尺度呈随机分布,中径级和大径级死亡个体在各尺度上都呈不同程度的随机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死亡 生长 更新 径级结构 空间分布 阔叶红松林 长白山
原文传递
干旱导致树木死亡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3
作者 代永欣 王林 万贤崇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228-3236,共9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气温上升,干旱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干旱导致树木死亡现象的发生也越来越普遍,但干旱导致树木死亡确切的生理学机制还未完全解决,目前仍是研究的热点。近来提出的干旱导致树木死亡的假说主要有:水力学失败假说,认为干旱...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气温上升,干旱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干旱导致树木死亡现象的发生也越来越普遍,但干旱导致树木死亡确切的生理学机制还未完全解决,目前仍是研究的热点。近来提出的干旱导致树木死亡的假说主要有:水力学失败假说,认为干旱导致的低水势阻碍植物体内水分的长距离运输,使植物因组织脱水干燥而死亡;碳饥饿假说,认为干旱过程中发生的气孔关闭会限制碳摄取,导致植物体内可利用碳的耗竭;生物攻击假说,认为干旱中的植物易受生物因子(昆虫和病原体)的攻击而死亡。3种假说各自都能解释一定的现象,但又都存在缺陷,主要问题是不能解释所有干旱导致树木死亡的现象。近来的研究越来越关注这些机制之间的共同作用或相互作用,水力学失败、碳饥饿和生物因子之间会相互影响而加重干旱对植物的作用,尤其是水力学失败和碳饥饿相耦合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本文主要综述这几种致死机制的试验证据及存在的问题,同时综述当前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并讨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树木死亡 水力学失败 碳饥饿 生物攻击 水碳互作
原文传递
长白山红松针阔混交林林木死亡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6
4
作者 陈华 徐振邦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1年第1期89-91,共3页
1引言 森林衰亡是全球关注的林业问题,尤其在欧洲地区,大片森林死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 红松 针阔混交林 林木死亡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段山杨径向生长和死亡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3
5
作者 贺敏 魏江生 +2 位作者 石亮 周梅 赵鹏武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237-3244,共8页
为探究气候变化是否影响半干旱区树木的生长和死亡,应用年轮气候学及相关分析方法,对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赛罕乌拉地区山杨的生长和死亡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54—2012年间,研究区内的山杨径向生长与平均气温及最低气... 为探究气候变化是否影响半干旱区树木的生长和死亡,应用年轮气候学及相关分析方法,对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赛罕乌拉地区山杨的生长和死亡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54—2012年间,研究区内的山杨径向生长与平均气温及最低气温呈负相关(P<0.05),1993年以后气温显著上升,树木径向生长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山杨径向生长只与当年5月的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其他月份降水量呈正相关但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气温升高是导致山杨径向生长量降低和死亡率增加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树木死亡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长白山红松针阔混交林中倒木的分布格局 被引量:18
6
作者 赵秀海 《吉林林学院学报》 1995年第4期200-204,共5页
红松针阔混交林是我国东北东部山地稳定的地带性天然森林植被.开展其倒木的研究,不仅能有效地监测红松针阔混交林的动态,而且能加深倒木生态功能的认识,为合理管理倒木资源提出对策.通过研究得知,风害是长白山红松针阔混交林林木... 红松针阔混交林是我国东北东部山地稳定的地带性天然森林植被.开展其倒木的研究,不仅能有效地监测红松针阔混交林的动态,而且能加深倒木生态功能的认识,为合理管理倒木资源提出对策.通过研究得知,风害是长白山红松针阔混交林林木死亡的主要原因,红松阔叶林有50%的死亡木是由于根拔、干折和冠折等风害造成的;阔叶红松林风害导致的死亡占36.84%,倒木的年输入量,红松阔叶林小于阔叶红松林.倒木的分布方向与主风方向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倒木 红松针阔混交林 林木死亡量 分布格局
下载PDF
锐齿栎幼苗生长、光合作用和非结构性碳对遮阴和模拟光斑的响应 被引量:21
7
作者 陈志成 刘晓静 +1 位作者 刘畅 万贤崇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35-943,共9页
近年发现宝天曼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成熟林难以更新,通过对锐齿栎幼苗不同遮阴处理下生长、非结构性碳(NSC)和光合作用进行研究,为理解宝天曼锐齿栎树种的更新困难和加强锐齿栎林的科学抚育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通... 近年发现宝天曼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成熟林难以更新,通过对锐齿栎幼苗不同遮阴处理下生长、非结构性碳(NSC)和光合作用进行研究,为理解宝天曼锐齿栎树种的更新困难和加强锐齿栎林的科学抚育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搭建遮阴棚对盆栽锐齿栎幼苗设置遮阴处理,并用中午开放遮阴网的方法模拟光斑,设置了对照(自然光照)、遮阴80%中午开放1 h(T80-1)、一直遮阴80%(T80)、遮阴98%中午开放1 h(T98-1)、一直遮阴98%(T98)5处理,测定了遮阴后锐齿栎幼苗的干物质量、比叶面积、NSC浓度、存活率、光合光响应曲线参数、光合日变化、荧光参数等指标。结果表明:遮阴处理的幼苗干物质量和NSC浓度都显著低于对照,模拟光斑处理使幼苗NSC浓度显著高于一直遮阴处理的幼苗;遮阴严重的T98处理使幼苗出现了较高的死亡率;在高光强下,T80、T98-1、T98的净光合速率(P_n)因非气孔限制显著低于对照;且T98的光化学反应能力最低;遮阴后锐齿栎幼苗表现出一定的遮阴适应性,如光饱和点(LCP)和暗呼吸速率(R_d)降低,T98的P_n高于T98-1。本研究证明,在严重遮阴环境下锐齿栎幼苗易因难以维持碳的收支平衡而死亡,但光斑缓解了遮阴对幼苗碳储备的不利影响,对塑造幼苗在高光照条件下的光合能力也有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演替 碳饥饿 非气孔限制 树木死亡 遮阴忍耐 碳平衡
原文传递
木本植物水力系统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 被引量:19
8
作者 罗丹丹 王传宽 金鹰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25-941,共17页
干旱导致树木死亡对生态系统功能和碳平衡有重大影响。植物水分运输系统失调是引发树木死亡的主要机制。然而,树木对干旱胁迫响应的多维性和复杂性,使人们对植物水分运输系统在极端干旱条件下的响应以及植物死亡机理的认识还不清楚。该... 干旱导致树木死亡对生态系统功能和碳平衡有重大影响。植物水分运输系统失调是引发树木死亡的主要机制。然而,树木对干旱胁迫响应的多维性和复杂性,使人们对植物水分运输系统在极端干旱条件下的响应以及植物死亡机理的认识还不清楚。该文首先评述衡量植物抗旱性的指标,着重介绍可以综合评价植物干旱抗性特征的新参数——气孔安全阈值(SSM)。SSM越高,表明气孔和水力性状之间的协调性越强,木质部栓塞的可能性越低,水力策略越保守。然后,阐述木本植物应对干旱胁迫的一般响应过程。之后,分别综述植物不同器官(叶、茎和根)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植物达到死亡临界阈值的概率和时间,取决于相关生理和形态学特征的相互作用。最后,介绍木本植物水力恢复机制,并提出3个亟待开展的研究问题:(1)改进叶片水分运输(木质部和木质部外水力导度)的测量方法,量化4种不同途径的叶肉水分运输的相对贡献;(2)量化叶片表皮通透性变化,以便更好地理解植物水分利用策略;(3)深入研究树木水碳耦合机制,将个体结构和生理特征与群落/景观格局和过程相关联,以便更好地评估和监测干旱诱导树木死亡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旱性 木质部栓塞 气孔调节 树木死亡 水力性状
原文传递
八大公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枯立木物种组成、大小级与分布格局 被引量:18
9
作者 卢志军 刘福玲 +1 位作者 吴浩 江明喜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7-173,共7页
枯立木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数量特征(如物种组成和大小级)与分布格局的研究是认识这个特殊类群的起点。本文以湖南八大公山25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该样地第一次木本植物(DBH≥1 cm)调查数... 枯立木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数量特征(如物种组成和大小级)与分布格局的研究是认识这个特殊类群的起点。本文以湖南八大公山25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该样地第一次木本植物(DBH≥1 cm)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枯立木的物种组成、径级结构、分布格局以及生境关联。结果表明,样地内共有枯立木(DBH≥1 cm,高度≥130 cm,完全死亡)8,947株。其中,1 cm≤DBH<5 cm枯立木4,258株(47.59%),5 cm≤DBH<10 cm枯立木2,132株(23.84%),10 cm≤DBH<30 cm枯立木2,377株(26.57%),DBH≥30 cm枯立木180株(2%);平均DBH为8.0 cm,最大DBH为83.5 cm。从分布格局来看,0–50 m的尺度上,样地内枯立木主要呈现聚集分布,但在接近40 m的尺度上,逐渐变为随机分布。利用多元回归树(multivariate regression tree,MRT)将样地生境分为3类,运用Torus转换比较某类生境中枯立木密度与物种零分布模型中的期望密度,结果显示枯立木在山谷中分布较少,山脊较多,而在山坡生境则呈现随机分布。鉴定到种的枯立木有724株(8.1%),隶属于26科84种;其中,杜鹃花科、壳斗科和樟科枯立木最多。在物种水平上,多脉青冈(Cyclobalanopsis multinervis)、长蕊杜鹃(Rhododendron stamineum)和黄丹木姜子(Litsea elongata)枯立木最多;而优势树种亮叶水青冈(Fagus lucida)的枯立木并不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格局分析 径级结构 生境关联 树木死亡 物种组成
原文传递
虫害叶损失造成的树木非结构性碳减少与树木生长、死亡的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0
作者 陈志成 万贤崇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58-968,共11页
大规模虫害爆发可造成区域森林死亡,近年的气候变化进一步增加了虫害的频度和危害程度。森林和林地植物死亡会导致植被生产力降低,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使森林由一个净的碳汇转变为一个碳源。因此,加深虫害对树木危害机制的认识有重... 大规模虫害爆发可造成区域森林死亡,近年的气候变化进一步增加了虫害的频度和危害程度。森林和林地植物死亡会导致植被生产力降低,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使森林由一个净的碳汇转变为一个碳源。因此,加深虫害对树木危害机制的认识有重要意义。虫害造成的叶损失(虫害叶损失)降低树木光合作用能力,增加非结构性碳(NSC)消耗,使得树木体内碳储备降低,NSC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树木因碳饥饿而死亡。外部环境和树木自身的补偿性机制也会对这个过程产生正或负的影响。在近年气候变化背景下,树木死亡在全球尺度上增多,重新激起了人们对碳饥饿的重视,碳饥饿被视为解释树木死亡的主要生理机制之一。该文介绍了碳饥饿的定义,综述了虫害叶损失减少树木NSC储备与树木生长、死亡的关系,以及树木虫害和叶损失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饥饿 非结构性碳 树木死亡 气候变化 干旱 昆虫 防御
原文传递
Changes in forest structure, species diversity and spatial pattern following hurricane disturbance in a Piedmont North Carolina forest, USA 被引量:12
11
作者 Weimin Xi Robert K.Peet Dean L.Urban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2008年第1期43-57,共15页
Aims Large hurricanes have profound impacts on temperate forests,but owing to their infrequent nature these effects have rarely been examined in detail.In 1996,Hurricane Fran significantly damaged many long-term tree ... Aims Large hurricanes have profound impacts on temperate forests,but owing to their infrequent nature these effects have rarely been examined in detail.In 1996,Hurricane Fran significantly damaged many long-term tree census plots in the Duke Forest on the North Carolina Piedmont,thereby providing an exceptional opportunity to examine pre-and post-hurricane forest compositional trajectories.Our goal was to examine immediate,short-term(0–4 years)and longer term(;5 year)hurricane-induced structural,spatial and compositional changes in the tree population(stem d.b.h>1 cm)in the context of our detailed,long-term knowledge of the dynamics of these forests.Methods We surveyed stem damage and tree mortality in 34 long-term permanent plots(ca.70-year record;404–1012 m^(2))and 7 large mapped tree stands(ca.20-year record;5250–65000 m^(2))representing both transition-phase,even-aged pine stands and uneven-aged upland hardwood forests.We employed three types of damage measures to quantify stand-level damage severity:percentage of stems damaged,percentage of basal area lost and a‘stand-level damage index’.Second-order spatial analysis(Ripley’s K-function)was used to investigate patterns in tree mortality.Important findings Our study found hurricane effects on the structural attributes of Piedmont forests to be variable and patchy.Changes in tree species composition,however,were modest.Uprooting was the major damage type for the overstory trees[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d.b.h.)>10 cm]apparently due to the exposure of the crowns to high wind combined with heavy rainfall prior to and during the storm.Saplings,juvenile trees and small trees(1–10 cm d.b.h.)of the understory and midstory were mainly damaged by being pinned or bent by their damaged large neighbors.Hurricane-induced tree mortality varied weakly among species,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re-hurricane tree size and remained up to 2-fold higher than pre-hurricane background mortality 5 years after the hurricane.Spatial point pattern analysis revealed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layed tree mortality disturbance ecology hurricane damage d Hurricane Fran spatial point pattern analysis stand dynamics structural heterogeneity
原文传递
海南中部山区天然林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变化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晨笛 杨小波 +6 位作者 李东海 史建康 赵俊福 李龙 陈琳 张培春 田璐嘉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3-523,共11页
为了解海南中部山区天然林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变化规律,对五指山山地雨林原始林、尖峰岭低地雨林、吊罗山山地雨林、霸王岭云雾林次生林内建成的各1600 m2样地进行常年监测,基于2012—2020年监测数据,从群落结构、树木生长、树木死亡、物... 为了解海南中部山区天然林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变化规律,对五指山山地雨林原始林、尖峰岭低地雨林、吊罗山山地雨林、霸王岭云雾林次生林内建成的各1600 m2样地进行常年监测,基于2012—2020年监测数据,从群落结构、树木生长、树木死亡、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分析群落近8年动态特征。结果表明:2012—2020年,(1)五指山山地雨林、尖峰岭低地雨林的径级结构与树高结构均呈倒“J”型,吊罗山山地雨林、霸王岭云雾林的径级结构呈倒“J”型,树高结构呈近“L”型;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结构更加复杂。(2)小径级个体树高生长速率较快,随胸径增加树高生长速率降低,胸径生长速率升高;死亡个体数量随胸径的增加而减少,表现出小径级个体对阳光等资源的强烈竞争。(3)翻白叶(Pterospermum heterophyllum)、岭南山竹子(Garcinia oblongifolia)、四蕊三角瓣花(Prismatomeris tetrandra)、海南山矾(Symplocos hainanensis)种群变化率分别为-6.07%、+7.10%、+12.52%、+14.29%,种群变化率均大于5%,属于快速变动种群,表现出喜阳先锋种逐渐被耐阴演替过渡种取代。(4)五指山山地雨林α物种多样性的平均变化率为+1.48%,尖峰岭低地雨林为+1.59%,吊罗山山地雨林为+4.19%,霸王岭云雾林为+12.26%;进入和退出树种多为偶见种,是引起物种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原因。对于海南中部山区受破坏的生态系统,通过有效的封山育林,群落演替均能得到较好的恢复,结构复杂性、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得到有效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树木生长 树木死亡 群落更新 植被恢复
原文传递
基于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蒙古栎林单木枯损建模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春明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5-113,共9页
[目的]通过基于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方法,建立枯损模型,提高枯损模拟和预测精度。[方法]以1995年在吉林省布设的295块蒙古栎永久样地作为研究对象,基于logistic回归及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方法,考虑单木、林分、气象及立地等因子对... [目的]通过基于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方法,建立枯损模型,提高枯损模拟和预测精度。[方法]以1995年在吉林省布设的295块蒙古栎永久样地作为研究对象,基于logistic回归及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方法,考虑单木、林分、气象及立地等因子对枯损的影响,构建单木水平枯损模型。并与传统广义线性模型方法进行比较,采用验证数据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与固定效应模型相比,考虑样地水平随机效应后,模型的模拟精度获得极大的提高,并且达到极显著程度;在截距和胸径变量上考虑随机效应的模型模拟精度最高;对单木枯损有重要影响的因子中,林分公顷断面积、林分平均年龄及年平均夏季(5—9月)降水量(MSP)与单木枯损概率呈负相关,大于对象木断面积、林分公顷株数、气象因子中的年平均温度(MAT)及上一年8月至当年7月的降雪量(PAS)与单木枯损概率呈正相关,初始单木胸径对枯损的影响比较复杂,要和其他因子结合起来分析。[结论]甄别影响单木枯损的不同来源及重要影响因素,有助于进一步制定科学的森林经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单木 枯损 蒙古栎 LOGISTIC模型
下载PDF
森林树木死亡的判定方法及其应用综述 被引量:7
14
作者 鲁芮伶 杜莹 +1 位作者 晏黎明 夏建阳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2395-2409,共15页
森林覆盖了地球陆地面积的30%左右,约占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储存总量的45%.因此,森林植被的生长与死亡动态对全球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来,气候变化与其他干扰因子的耦合作用加剧了树木死亡和森林衰退,对森林生态系... 森林覆盖了地球陆地面积的30%左右,约占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储存总量的45%.因此,森林植被的生长与死亡动态对全球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来,气候变化与其他干扰因子的耦合作用加剧了树木死亡和森林衰退,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目前,从个体、生态系统、区域到全球等不同尺度进行控制实验、长期监测以及计算机建模是研究树木死亡的主要手段.然而,几乎所有对树木死亡的研究都涉及一个基本问题,即如何判定树木是否死亡.考虑到树木死亡的复杂性、特殊性以及调控机理的跨学科性,目前仍未形成对树木死亡的统一定义和判定标准.本文旨在整合表观诊断、遥感监测与模型模拟等研究中采用的树木死亡判定方法,并归纳总结各类方法的优缺点,以期为未来开展树木死亡的观测与预测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死亡 森林消失 判断方法 水力失衡 碳饥饿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北长山岛人工林健康状况评价 被引量:6
15
作者 池源 郭振 +1 位作者 石洪华 高莉媛 《生态科学》 CSCD 2017年第1期215-223,共9页
人工林对维护海岛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恶劣的环境条件和频繁的自然灾害,海岛人工林健康状况受到较大威胁。以山东省长岛县北长山岛为研究区,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结合GIS技术,评价其人工林健康状况。结果显示:(1)北长山岛... 人工林对维护海岛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恶劣的环境条件和频繁的自然灾害,海岛人工林健康状况受到较大威胁。以山东省长岛县北长山岛为研究区,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结合GIS技术,评价其人工林健康状况。结果显示:(1)北长山岛树木总体死亡率达31.4%,黑松和刺槐是人工林建群种,二者死亡率分别为33.5%和29.8%,北长山岛人工林健康状况已经面临严重问题。(2)树木死亡率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总体呈上升趋势;随着胸径的增大,黑松死亡率总体上升,刺槐则逐渐减小;海拔、坡向、坡位对树木死亡率没有显著影响,坡度与死亡率呈显著正相关;(3)风电场对海岛人工林健康状况未见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人工林 树木死亡率 风电场 海岛生态脆弱性 北长山岛
下载PDF
Disparities in tree mortality among plant functional types(PFTs)in a temperate forest:Insights into size-dependent and PFT-specific patterns
16
作者 Man Hu Hang Shi +6 位作者 Rui He Bingbin Wen Haikun Liu Kerong Zhang Xiao Shu Haishan Dang Quanfa Zhang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24年第4期480-490,共11页
Tree mortality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forest structure and function,yet our understanding of its dynamic patterns among a range of tree sizes and among different plant functional types(PFTs)remains incomplete.This s... Tree mortality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forest structure and function,yet our understanding of its dynamic patterns among a range of tree sizes and among different plant functional types(PFTs)remains incomplete.This study analysed size-dependent tree mortality in a temperate forest,encompassing 46 tree species and 32,565 individuals across different PFTs(i.e.,evergreen conifer vs.deciduous broadleaf species,shade-tolerant vs.shade-intolerant species).By employing all-subset regression procedures and logistic generalized linear mixed-effects models,we identified distinct mortality patterns influenced by biotic and abiotic factors.Our results showed a stable mortality patte rn in eve rgreen conifer species,contrasted by a declining pattern in deciduous broadleaf and shadetolerant,as well as shade-intolerant species,across size classes.The contribution to tree mortality of evergreen conifer species shifted from abiotic to biotic factors with increasing size,while the mortality of deciduous broadleaf species was mainly influenced by biotic factors,such as initial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DBH)and conspecific negative density.For shade-tolerant species,the mortality of small individuals was mainly determined by initial DBH and conspecific negative density dependence,whereas the mortality of large individuals was subjected to the combined effect of biotic(competition from neighbours)and abiotic factors(i.e.,convexity and pH).As for shade-intolerant species,competition from neighbours was found to be the main driver of tree mortality throughout their growth stages.Thus,these insights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forest dynamics by revealing the size-dependent and PFT-specific tree mortality patterns,which may inform strategies for maintaining forest diversity and resilience in temperate forest eco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ze-dependent tree mortality Plant functional type Neighbourhood competition Topography variables Soil properties
下载PDF
基于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森林树木死亡研究
17
作者 闫明 陈艳梅 +1 位作者 闫静 奚为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20-2436,共17页
基于计数模型方法,同时考虑样地的随机效应,构建林分水平死亡模型,探究影响树木死亡的因素,以期为森林资源的监测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以美国德州东部森林连续清查的样地数据为数据源,按4∶1的比例将其进行随机抽样,划分为训练集和验证... 基于计数模型方法,同时考虑样地的随机效应,构建林分水平死亡模型,探究影响树木死亡的因素,以期为森林资源的监测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以美国德州东部森林连续清查的样地数据为数据源,按4∶1的比例将其进行随机抽样,划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数据,将立地因子、林分因子和气候因子作为模型的自变量,林木死亡株数则作为模型的因变量,运用计数模型和混合效应模型方法进行模型的构建,并分析影响林木死亡株数的因子。使用赤池信息准则(AIC)、贝叶斯信息准则(BIC)和-2倍对数似然函数值(-2logL)3种模型评价指标评估各模型间的拟合效果;采用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均方根误差(RMSE)2种评价指标评估其预测效果,以便筛选出最佳的林分水平死亡模型。结果表明:立地因子方面,林木死亡株数与海拔(P<0.01)呈显著的负效应,与坡度(P<0.05)呈显著的正效应,说明林木死亡株数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多;林分因子方面,林木死亡株数与林分年龄(P<0.001)和树木基面积(P<0.001)呈显著的正效应,与林分平方平均胸径(P<0.001)和林分密度(P<0.05)呈显著的负效应,说明林木死亡株数随林分年龄的增加和树木基面积的增大而增加,随林分平方平均胸径和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少;气候因子方面,林木死亡株数与SPEI(P<0.05)、干旱长度(P<0.001)、年平均温度(P<0.001)和夏季平均降雨量(P<0.05)均呈显著的负效应,与夏季平均温度(P<0.001)呈显著的正效应,说明林木死亡株数随干旱强度和夏季平均温度的增加而增多,随干旱长度、年平均温度和夏季平均降雨量的增加而减少。在基础计数模型中,零膨胀负二项(ZINB)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而加入样地随机效应后,混合效应模型的拟合精度明显有所提高。基于所有模型模拟结果的比较,得出德州东部森林的林分水平死亡模型以ZINB-mixed模型为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死亡 计数模型 混合效应模型 影响因子
下载PDF
Seedling dynamics differ between canopy species and understory species in a tropical seasonal rainforest,SW China
18
作者 Libing Pan Xiaoyang Song +2 位作者 Wenfu Zhang Jie Yang Min Cao 《Plant Diversity》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5期671-677,共7页
We used 11 years of census data from 450 seedling quadrats established in a 20-ha forest dynamics plot to study seedling dynamics in tree species of a tropical seasonal rainforest in Xishuangbanna,southwestern China.W... We used 11 years of census data from 450 seedling quadrats established in a 20-ha forest dynamics plot to study seedling dynamics in tree species of a tropical seasonal rainforest in Xishuangbanna,southwestern China.We found that overall seedling recruitment rate and relative growth rate were higher in the rainy season than in the dry season.Both the recruitment rate of seedlings from canopy tree species(two species)and the relative growth rate of seedlings from understory species(nine species)were higher in the rainy season than in the dry season.However,in the rainy season,the recruitment rate of seedlings was higher for canopy tree species than for understory tree species.In addition,relative growth rate of seedlings was higher in the canopy species than in understory seedlings in the dry season.We also observed that,in both rainy and dry seasons,mortality rate of seedlings was higher for canopy species than for understory species.Overall,canopy tree species appear to have evolved a flexible strategy to adapt to the seasonal changes of a monsoon climate.In contrast,understory tree species seem to have adopted a conservative strategy.Specifically,these species mainly release seedlings in the rainy season and maintain relatively stable populations with a lower mortality rate and recruitment rate in both dry and rainy seasons.Our study suggests that canopy and understory seedling populations growing in forest understory may respond to future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with distinct regeneration strateg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pical forest tree seedling SEASONALITY RECRUITMENT mortality Relative growth rate
下载PDF
宝天曼三桠乌药对降雨减少后的生理生态响应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志成 陆海波 +3 位作者 刘晓静 刘畅 刘世荣 万贤崇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30-435,共6页
[目的]在宝天曼森林原位建立降水减少(截雨)样地后,样地内的三桠乌药出现了顶端枯死,本研究从水和碳的角度,探讨三桠乌药顶端枯死的原因。[方法]2013年4月在宝天曼锐齿栎林原位建立了3块截雨样地,在2014年生长季干旱时,采用压力室、低... [目的]在宝天曼森林原位建立降水减少(截雨)样地后,样地内的三桠乌药出现了顶端枯死,本研究从水和碳的角度,探讨三桠乌药顶端枯死的原因。[方法]2013年4月在宝天曼锐齿栎林原位建立了3块截雨样地,在2014年生长季干旱时,采用压力室、低压液流系统和蒽酮硫酸法测定了三桠乌药的水力系统特征和非结构性碳等指标。[结果]显示:(1)三桠乌药在截雨处理后出现了顶端枯死;三桠乌药最大导管长度约为60 cm,栓塞50%时的水势(P50)为-1.43 MPa,其木质部栓塞脆弱性较大。在截雨处理1年后生长季较干旱时,净光合速率、凌晨水势、中午水势显著低于对照,中午栓塞显著高于对照,且水力安全边际为负值。(2)三桠乌药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叶面积、导管直径、边材比导率、叶片比导率显著下降,Huber值、导管密度显著升高;而叶片、韧皮部、木质部3个器官的可溶性糖、淀粉、总非结构性碳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结论]水力失衡是三桠乌药顶端枯死的主要原因,而蒸腾面积、水分输导系统等的变化表明三桠乌药在缺水环境下进行了一定的适应性调节,但这些调节不足以使三桠乌药在缺水情况下避免水力失衡而导致的顶端枯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失衡 碳饥饿 树木死亡 气孔调节 栓塞脆弱性 水力安全边际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树木对干旱胁迫及复水的生理生态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游韧 邓湘雯 +3 位作者 胡彦婷 欧阳帅 陈亮 项文化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4-136,共13页
树木在干旱胁迫下的死亡是一个重要的生理生态过程,不仅可以改变森林的结构和功能,还可能影响森林管理决策。在干旱胁迫条件下,树木体内水分代谢与碳代谢会出现失效现象,从而导致树木的死亡。但是在干旱胁迫环境下,树木死亡的生理机制... 树木在干旱胁迫下的死亡是一个重要的生理生态过程,不仅可以改变森林的结构和功能,还可能影响森林管理决策。在干旱胁迫条件下,树木体内水分代谢与碳代谢会出现失效现象,从而导致树木的死亡。但是在干旱胁迫环境下,树木死亡的生理机制以及干旱—复水过程中树木各个器官的生理生态响应还未探明,这一科学问题也是当前世界的前沿问题。树木的干旱致死机制至少有3种假说:水力失效、碳饥饿和生物攻击假说。水力失效假说认为在干旱胁迫环境下,树木木质部栓塞达到阈值后无法恢复水分传导从而使得树木脱水干燥死亡;碳饥饿假说认为树木在干旱胁迫环境下,气孔紧缩甚至关闭,树木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但树木为了维持自身正常的生长发育及新陈代谢,使得树木自身可利用碳耗竭;生物攻击假说认为干旱胁迫影响生物因子的分布及生长速率等,使得树木易受到昆虫和病原体的攻击,从而导致树木的死亡。3种假说都已经被证实可以解释一部分树木死亡的现象,但是又不足以解释所有树木在干旱胁迫环境下死亡的现象,特别是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损耗在死亡过程中的作用仍不清楚。本文介绍干旱胁迫下的水分关系,对水力失效假说中木质部栓塞具体的生理过程进行整体阐述。然后,讨论长期干旱胁迫对树木生长发育、蒸腾作用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动态变化,探讨干旱致死过程中树木各个器官生理机制,并总结干旱—复水过程中树木的生理生态变化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水力失效假说仍然是干旱胁迫下树木死亡的主要假说,而树木体内非结构性有机碳的变化对树木死亡的贡献率未确定。干旱后复水能够使植物的生理功能得到恢复,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干旱对植物造成的伤害,对树木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都造成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死亡 干旱胁迫 水力失效 复水 碳饥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