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远震层析成像中的地壳校正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江国明 赵大鹏 张贵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08-1514,共7页
远震层析成像是研究一个地区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的有力手段.但由于远震射线在地壳内的交叉较差,因此无法准确约束地壳内的三维速度结构.为了消除地壳内横向不均匀性对深部速度成像产生的影响,必须进行地壳校正.本文详细描述了地壳校正... 远震层析成像是研究一个地区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的有力手段.但由于远震射线在地壳内的交叉较差,因此无法准确约束地壳内的三维速度结构.为了消除地壳内横向不均匀性对深部速度成像产生的影响,必须进行地壳校正.本文详细描述了地壳校正的基本原理和步骤,主要包括三维地壳模型的选取、地壳内走时差的计算以及校正后的相对走时差的计算.以勘察加地区为例,通过计算各台站的平均相对走时差和远震层析成像结果分析了地壳校正的实际效果,同时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校正 远震层析成像 走时差 三维地壳模型
下载PDF
Deep dynamical processes in the central-sou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Receiver functions and travel-time residuals analysis of north Hi-Climb 被引量:5
2
作者 LI HaiOu XU XiWei JIANG Me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8年第9期1297-1305,共9页
Teleseismic receiver functions and travel-time residuals along the north Hi-Climb broadband seismic array in the central-sou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show that the lithosphere structures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Q... Teleseismic receiver functions and travel-time residuals along the north Hi-Climb broadband seismic array in the central-sou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show that the lithosphere structures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are different. In the central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Indian Plate is northward subducted beneath the Qiangtang block and arrives at the greatest depth beneath the central-southern Qiangtang block. The delaminated Indian lithospheric slab remains beneath the central Lhasa block to a depth possibly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upper interface of the mantle transform zone. In the we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Indian lithospheric plate is gently northward subducted and may have arrived to the south of Tarim plate. Due to the resistance from the gently northward subduction of the Indian mantle lithosphere in the we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upwelling mantle material be-neath the Qiangtang block moves mostly toward the east to bring about the lateral eastward flow of the deep mantle hot material in the central Qinghai-Tibet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vel-time residual receiver function LITHOSPHERE structure delamination QIANGTANG block Bangong-Nujiang SUTURE
原文传递
北天山中段地震精定位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奎 刘立霞 +1 位作者 曹昌军 张青远 《内陆地震》 2023年第1期91-98,共8页
为探究北天山中段主要发震构造,进一步明确重点监视区域。利用双差定位法对2010年6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北天山中段发生的M_(S)≥1.5的1439个地震事件进行重定位。得到结果:①走时残差均值由-0.22 s变为0.0066 s,震源位置测定误差在东... 为探究北天山中段主要发震构造,进一步明确重点监视区域。利用双差定位法对2010年6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北天山中段发生的M_(S)≥1.5的1439个地震事件进行重定位。得到结果:①走时残差均值由-0.22 s变为0.0066 s,震源位置测定误差在东西向上平均为1.1 km,在南北向上平均为1.4 km,在垂直深度上平均为2.0 km。②地震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山前坳陷及南部区域,并未向准噶尔盆地延伸;局部地震震中向构造带趋近,呈现出一条走向近280°、一条近300°的地震活动带,分别与准噶尔南缘断裂带、亚马特断裂带走向基本一致。③由深度剖面显示,震源深度分散程度增加,0-50 km均有分布。以乌鲁木齐为界,东西两侧地震震源深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呈现出东深西浅的现象。通过对该区域精定位研究,初步探明准噶尔南缘断裂带、亚马特断裂带为该区域主要发震构造,盆山结合部地震较为活跃,因此准噶尔南缘断裂带及乌鲁木齐山前坳陷区将作为今后震情跟踪工作的重点监视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天山中段 双差定位 走时残差 重定位
下载PDF
城市快速路网行程时间计算与最优路径选择算法 被引量:4
4
作者 闫茂德 常楠楠 张昌利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11-816,共6页
为提高城市快速路网的整体功能和运行效益,利用实时动态交通数据,根据动态交通因素对路段通行时间的影响,将城市快速路网划分为非拥塞和拥塞两种情况,基于安全停车距离和剩余通行能力,分别计算了两种情况的路段通行时间,提出了以行程时... 为提高城市快速路网的整体功能和运行效益,利用实时动态交通数据,根据动态交通因素对路段通行时间的影响,将城市快速路网划分为非拥塞和拥塞两种情况,基于安全停车距离和剩余通行能力,分别计算了两种情况的路段通行时间,提出了以行程时间最短为目标的城市快速路网行程时间计算与最优路径选择算法.将该算法应用于西安城市快速路网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该算法的最优路径计算结果与实际相符,误差在15%以内;最优路径的距离约为最短路径的1.8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快速路网 行程时间计算 最优路径选择 安全停车距离 剩余通行能力
下载PDF
基于人工地震测深数据建立地壳一维速度结构 被引量:4
5
作者 蔡辉腾 金星 王善雄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7-272,共6页
设计适用于人工地震宽角折射/反射测深数据,以走时残差为阈值迭代计算一维速度结构的线性反演流程,并编制相应程序LIAE1D。其特点:1)建立自适应的初始模型;2)运用广义逆矩阵法求解线性方程。该方法和程序可行有效,其结果可为后续二维反... 设计适用于人工地震宽角折射/反射测深数据,以走时残差为阈值迭代计算一维速度结构的线性反演流程,并编制相应程序LIAE1D。其特点:1)建立自适应的初始模型;2)运用广义逆矩阵法求解线性方程。该方法和程序可行有效,其结果可为后续二维反演提供较为优化的初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地震测深 一维速度结构 线性反演 走时残差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北部的远震S波走时层析成像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胡刚 滕吉文 +1 位作者 何正勤 丁志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703-1712,共10页
华北克拉通是近年来我国地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利用布设在华北东北部地区的华北地震科学台阵所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用波形互相关方法拾取了9105条S波走时残差数据,进而用体波走时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获得了研究区从地表至600 km深度的... 华北克拉通是近年来我国地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利用布设在华北东北部地区的华北地震科学台阵所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用波形互相关方法拾取了9105条S波走时残差数据,进而用体波走时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获得了研究区从地表至600 km深度的S波速度结构.所获得的S波层析成像结果表明,华北克拉通中部块体的山西断陷带低速异常一直从地面延伸至上地幔约300 km深处,推测该低速异常体可能与中、新生代的大同火山群的形成与活动有关.研究发现华北东部存在一高速异常体由东部渤中凹陷的地壳一直向西延伸至太行山山前断裂下方地幔转换带410 km附近,推测该高速异常体可能为太平洋板片向西俯冲在华北克拉通东部块体下方地幔过渡带内的滞留.研究结果显示华北克拉通东部的华北盆地表现为高低速相间分布,表明该地区下方的岩石圈发生了破坏,而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的燕山造山带显示为高速异常,表明燕山造山带下方的岩石圈没有明显的破坏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波层析成像 波形互相关 走时残差 华北克拉通 S波速度结构
下载PDF
西藏西部地区的远震P波层析成像研究
7
作者 樊杰 杨文采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67-580,共14页
采用快速行进法正演计算了西藏西部地区的远震P波理论走时,随后基于该地区台阵提取到的相对到时残差利用子空间迭代算法反演得到该地区的地壳上地幔速度相对分布。层析成像结果显示:西藏西部地区在下地壳深度显示高速异常,上地幔深度该... 采用快速行进法正演计算了西藏西部地区的远震P波理论走时,随后基于该地区台阵提取到的相对到时残差利用子空间迭代算法反演得到该地区的地壳上地幔速度相对分布。层析成像结果显示:西藏西部地区在下地壳深度显示高速异常,上地幔深度该地区内部的高速异常范围从西往东逐渐减小,且研究区域东部存在高低速异常相间分布。据此认为印度板块在青藏高原内部近水平俯冲,西部俯冲范围较大,且俯冲过程中存在板块撕裂现象,撕裂的印度板块拆沉进入上地幔,而撕裂产生的间隙由于应力释放导致了西藏西部地区新生代裂谷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西部 到时残差 层析成像 印度板块
下载PDF
大同地震台远震波形走时残差的计算和应用
8
作者 白伟利 郝雪景 +2 位作者 高存英 苏燕红 彭丽娟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年第5期30-35,共6页
选取大同地震台记录的2010—2019年531个M_(S)≥5.0地震事件,根据发震区域的不同对其波形走时残差进行分析,得到不同发震区域地震波形的平均走时残差。结果表明,日本、喜马拉雅地区地震波形的走时残差总体为负值,平均残差分别为-1.51 s... 选取大同地震台记录的2010—2019年531个M_(S)≥5.0地震事件,根据发震区域的不同对其波形走时残差进行分析,得到不同发震区域地震波形的平均走时残差。结果表明,日本、喜马拉雅地区地震波形的走时残差总体为负值,平均残差分别为-1.51 s、-0.70 s;斐济、中国台湾地区、南美洲西海岸地区大多为正值,平均残差为0.79 s、1.83 s、1.86 s。同时发现,在有干扰的情况下参考不同区域平均走时残差计算结果,通过判断实际初至震相与理论初至震相的位置关系,可以更好地开展初至波震相识别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走时 走时残差
下载PDF
小湾水库库区最小一维速度模型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柯乃琛 华卫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8-47,共10页
从小湾水库台网2005—2008年记录的众多地震中,挑选出最少被4个台站接收到的高质量地震数780个,一共5 230条P波和4 883条S波到时资料。利用Kissling方法得到了小湾水库库区最小一维P波和S波速度模型以及台站校正值。反演后的最小一维P... 从小湾水库台网2005—2008年记录的众多地震中,挑选出最少被4个台站接收到的高质量地震数780个,一共5 230条P波和4 883条S波到时资料。利用Kissling方法得到了小湾水库库区最小一维P波和S波速度模型以及台站校正值。反演后的最小一维P波速度模型走时均方根残差从0.81s减少到0.12s,数据方差从1.64s2减少到0.04s2;地震震源深度比原来增加大约1公里,震源分布更加集中;不同台站的校正值差异表征了小湾库区速度结构存在横向不均匀性。最后利用得到的最小一维速度模型和台站校正值进行重定位,结果地震的走时均方根残差明显减少,表明得到的最小一维速度模型可信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维速度模型 台站校正 走时均方根残差 小湾水库
下载PDF
辽宁地区最小一维速度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戴盈磊 刘晓丹 +2 位作者 张文静 王承伟 李子昊 《华南地震》 2023年第2期35-45,共11页
根据辽宁测震台网最近10年的观测资料,从中筛选出2851个地震事件的Pg、Sg走时数据,使用Velest程序,反演了辽宁地区P波和S波最小一维速度模型及台站校正值,并对震源位置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显示走时数据方差和走时残差均方根分别下降70%... 根据辽宁测震台网最近10年的观测资料,从中筛选出2851个地震事件的Pg、Sg走时数据,使用Velest程序,反演了辽宁地区P波和S波最小一维速度模型及台站校正值,并对震源位置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显示走时数据方差和走时残差均方根分别下降70%和45%以上。台站校正的分布情况体现出辽宁地区地下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重定位后的震源位置更加集中,与震群和发震构造的对应关系更明显,平均震源深度为10.16 km。经过正负扰动测试和震源位置恢复性测试检验,证明此研究所得最小一维速度模型较为稳定并具备一定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一维速度模型 走时残差均方根 台站校正 地震定位 辽宁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