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70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胺氧化酶在创伤后肠道损伤中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47
1
作者 黎君友 吕艺 +4 位作者 付小兵 晋桦 胡森 孙晓庆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0年第8期482-484,共3页
目的 :探讨血二胺氧化酶 (DAO)在严重创 (烧 )伤后肠粘膜屏障功能损伤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测定多种创 (烧 )伤动物模型和烧伤患者血或 (和 )组织 DAO活性 ,结合相关指标和小肠组织病理变化探讨肠粘膜屏障功能损伤。结果 :1严重创伤... 目的 :探讨血二胺氧化酶 (DAO)在严重创 (烧 )伤后肠粘膜屏障功能损伤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测定多种创 (烧 )伤动物模型和烧伤患者血或 (和 )组织 DAO活性 ,结合相关指标和小肠组织病理变化探讨肠粘膜屏障功能损伤。结果 :1严重创伤后的前 2 4小时即见血 DAO显著升高 ,表明创伤早期即有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损伤。 2血浆 DAO的变化与小肠组织 DAO的变化呈负相关 ,与内毒素 (L PS)、血乳酸 (L ac)、D乳酸、肿瘤坏死因子 (TNF)、尿乳果糖 /甘露醇 (L / M)和组织病理变化基本一致 ,提示 DAO是具高度活性的细胞内酶 ,是判断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敏感指标。结论 :DAO是敏感的肠上皮细胞内酶 ,其活性变化能反映创伤后小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和修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动物模型 血浆 小肠 二胺氧化酶
下载PDF
我国八个大中城市院前急救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被引量:94
2
作者 张在其 骆福添 +23 位作者 陈兵 陈锋 公保才旦 黄力 柯俊 赖欣 李继良 李金年 林才经 刘向 陆家韬 孟庆华 宁哗 裴雅春 孙文会 熊悦安 张斌 赵兴吉 欧阳文伟 陈文标 陈玮莹 郭彦池 杨正飞 黄子通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130-1136,共7页
目的 调查我国大中城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急救病例特点.方法 从我国8个大中城市急救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数据,就其有完整记录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院前急救组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返... 目的 调查我国大中城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急救病例特点.方法 从我国8个大中城市急救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数据,就其有完整记录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院前急救组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返回时间、出车总时间、急救半径分别为(2.16±1.10)min,(14.01±6.82)min,(12.12±5.96)min,(14.08±6.85)min,(42.34±20.21)min和(8.50±4.18)km,院前非死亡组分别为(2.19±1.13)min,(14.15±7.14)min,(11.60±6.72)min,(14.92±6.89)min,(41.86±19.53)min和(8.63±4.31)km,院前死亡组分别为(2.10±1.08)min,(13.68±7.14)min,(25.25±12.34)min,(13.75±6.48)min,(54.74±25.47)min和(7.86±3.91)km,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分别为(2.09±1.03)min,(13.58±6.78)min,(25.53±12.34)min,(13.60±6.54)min,(53.79±23.77)min和(7.67±3.86)km,院前心脏性猝死组分别为(2.12±1.02)min,(14.10±7.05)min,(24.79±12.08)min,(13.79±6.61)min,(54.80±25.36)min和(7.90±3.92)km.院前死亡组的调度时间、到达时间、返回时间、急救半径均明显小于院前非死亡组,前组的现场时间、出车总时间均明显大于后者(P<0.05或P<0.01).院前心脏性猝死组的调度时间、返回时间与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组的到达时间、出车总时间、急救半径均明显大于后组,而现场时间明显小于后组(P<0.05或P<0.01).(2)院前急救组、院前非死亡组、院前死亡组、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院前心脏性猝死组的病例数均以第一季度为最多,其最少时间段分别是4:00-6:00、4:00-6:00、4:00-6:00、22:00-24:00、2:00-4:00,其最多时间段分别是20:00-22:00、20:00-22:00、8:00-10:00、2:00-4:00、8:00-10:00.(3)在241 876例院前急救病例中,创伤类患者是院前急救中最多的,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院前死亡 心脏性猝死 流行病学分析 大中城市 创伤 神经系统 循环系统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中毒
原文传递
创伤后成长:概念、影响因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被引量:90
3
作者 涂阳军 郭永玉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4-122,共9页
创伤后成长是指在与生活中具有创伤性质的事件或情境进行抗争后体验到的心理方面的正性变化。许多因素,包括人口统计学、创伤事件的特征、人格与认知、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等都对创伤后成长有影响。创伤后成长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未有一致... 创伤后成长是指在与生活中具有创伤性质的事件或情境进行抗争后体验到的心理方面的正性变化。许多因素,包括人口统计学、创伤事件的特征、人格与认知、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等都对创伤后成长有影响。创伤后成长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未有一致的结论,两者间关系的不一致有四种可能的解释。未来研究应注意创伤后成长与相关概念的区别,探寻确证成长有效性的新证据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长 创伤 创伤后成长
下载PDF
负压封闭技术治疗创伤后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89
4
作者 姚元章 黄显凯 +5 位作者 麻晓林 蒋耀光 周健 沈岳 庞典付 解光艾 《创伤外科杂志》 2002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技术 (VS)治疗创伤后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42例 (48个创面 )接受VS治疗 ,清创后将威克伤 (Vacuseal)材料覆盖在相应大小的创面上或创腔内 ,维持负压在 50~ 60kPa之间 ,5~ 7天后二期缝合、植皮或皮瓣转移。结果...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技术 (VS)治疗创伤后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42例 (48个创面 )接受VS治疗 ,清创后将威克伤 (Vacuseal)材料覆盖在相应大小的创面上或创腔内 ,维持负压在 50~ 60kPa之间 ,5~ 7天后二期缝合、植皮或皮瓣转移。结果  42例完全治愈 ,无全身和局部并发症。与传统换药方法比较 ,在二期缝合的时间、换药次数、创面缩小程度及总体治疗费用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1 )。 48个创面中 ,直接通过VS治愈 6个 ,采用游离皮瓣关闭 4个 ,局部转移皮瓣关闭 8个 ,植皮关闭 2 5个 ,二期缝合 5个。结论 VS治疗能防止创面污染、充分引流、剌激创面肉芽生长、缩短疗程和消除感染。对创伤后急、慢性软组织缺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负压封闭技术 软组织缺损
下载PDF
创伤后早期炎症因子TNF-a、IL-1、IL-6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7
5
作者 乐海浪 罗国强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4年第4期763-765,共3页
创伤是各种致伤因素造成的人体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严重创伤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 syndrome,SIRS)的发生。当机体受到创伤等严重打击后,体内相续启动一系列复杂的细胞生物学效应,包括应激信号的激活... 创伤是各种致伤因素造成的人体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严重创伤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 syndrome,SIRS)的发生。当机体受到创伤等严重打击后,体内相续启动一系列复杂的细胞生物学效应,包括应激信号的激活和传递、炎症反应失衡、各种有害因素的释放等。现代研究发现,创伤后患者体内p38MAPK(丝裂原激活的蛋白酶)的激活以及TNFα和IL-6等的表达水平都迅速上调,且都与创伤程度呈正相关。炎症反应在创伤的病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可能是部分创伤并发症(脓毒症、多器官衰竭、高代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的诱因。TNFα、IL-1、IL-6、C-反应蛋白等均是创伤后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能反应创伤患者的病情,评价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通过早期监测这些重要指标,采取适当的措施阻止炎症反应的进一步发展,以有效降低MODS发生率,减少创伤患者死亡率。本文就创伤后早期炎症因子TNF-a、IL-1、IL-6变化情况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炎症因子 TNF-A IL-1 IL-6
下载PDF
创伤叙事与“不及物写作” 被引量:80
6
作者 林庆新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3-31,共9页
创伤者对过去创伤性情景的强迫性召回常常以记忆的变形、扭曲和伪装的形式出现,这就给如何评价创伤叙事带来了难度,也把创伤研究和历史叙事及文学叙事联系在了一起。本文讨论一种被认为适合于创伤叙事的写作方法,即"不及物写作&quo... 创伤者对过去创伤性情景的强迫性召回常常以记忆的变形、扭曲和伪装的形式出现,这就给如何评价创伤叙事带来了难度,也把创伤研究和历史叙事及文学叙事联系在了一起。本文讨论一种被认为适合于创伤叙事的写作方法,即"不及物写作",对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贝雷尔.兰(Berel Lang)、海登.怀特(Hayden White)、多米尼克.拉卡普拉(Dominick LaCapra)、卡西.卡鲁思(Cathy Caruth)、安妮.怀特黑德(Anne Whitehead)等学者的相关论述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探讨了创伤研究的文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不及物写作 证词 中间语态
原文传递
真空负压封闭技术加外固定器治疗肢体开放性骨折 被引量:76
7
作者 姚元章 李英才 +2 位作者 王韬 黄显凯 麻晓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8期867-870,共4页
目的探讨真空负压封闭技术(VS)加外固定器治疗四肢严重开放性骨折的效果。方法近4年来收治63例四肢严重开放性骨折患者,采用VS加外固定器治疗,清创后骨折用Orthofix单边外固定器固定,创面或创腔内用Vacuseal材料覆盖,接负压封闭吸引,6~... 目的探讨真空负压封闭技术(VS)加外固定器治疗四肢严重开放性骨折的效果。方法近4年来收治63例四肢严重开放性骨折患者,采用VS加外固定器治疗,清创后骨折用Orthofix单边外固定器固定,创面或创腔内用Vacuseal材料覆盖,接负压封闭吸引,6~10d后二期缝合、植皮或皮瓣转移。结果63例患者创面均愈合,浅表感染3例(4.8%)和针道感染13例19针(7.5%);骨折愈合53例(84.1%),延迟愈合或不愈合10例(15.9%)。平均愈合时间6.5个月。结论VS技术结合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四肢严重开放性骨折,在迅速有效地稳定骨折的同时,能安全有效地封闭创面,缩短二期创面修复时间,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其方法简单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负压封闭技术 外固定器 治疗 肢体开放性骨折
原文传递
多发伤院内紧急救治规范探讨 被引量:75
8
作者 程晓斌 赵先柱 +1 位作者 张连阳 姚元章 《创伤外科杂志》 2010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院内紧急救治规范对于多发伤救治效果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6年来收治的178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制定院内紧急救治规范前2年内的46例为对照组,规范制定后的4年内的132例为绿色通道组。分析两组的年龄、致伤机制、ISS评分、院内各救... 目的探讨院内紧急救治规范对于多发伤救治效果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6年来收治的178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制定院内紧急救治规范前2年内的46例为对照组,规范制定后的4年内的132例为绿色通道组。分析两组的年龄、致伤机制、ISS评分、院内各救治环节时间、死亡率。结果两组年龄、致伤机制、ISS评分无显著差异;绿色通道组在急诊科处理、放射影像科检查和入院至手术室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绿色通道组死亡6例,死亡率为4.55%;对照组46例死亡5例,死亡率为10.70%(P<0.05)。结论基于多学科外科医师组成的多发伤急救团队制定的多发伤院内救治规范可显著缩短院内救治时间,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多发伤 急救 规范
下载PDF
反植皮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肢体大面积皮肤撕脱伤 被引量:59
9
作者 杨越涛 张晓华 +3 位作者 李英才 姚元章 麻晓林 张连阳 《创伤外科杂志》 2007年第3期231-233,共3页
目的 探讨反植皮联合应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肢体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的效果。方法 对近2年来收治的肢体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患者16例采用筛孔状中厚皮片反取皮原位移植法修复,皮片表面用多聚乙烯醇明胶海绵... 目的 探讨反植皮联合应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肢体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的效果。方法 对近2年来收治的肢体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患者16例采用筛孔状中厚皮片反取皮原位移植法修复,皮片表面用多聚乙烯醇明胶海绵材料(商品名为“威克伤”)覆盖封闭,24小时不间断负压吸引。结果 平均使用VSD7天,12例皮片全部存活,创面愈合。4例皮片存活90%~95%,经换药后,创面愈合,患肢运动功能及外观恢复良好。结论 筛孔状中厚皮片反取皮原位移植法修复联合VSD处理肢体撕脱创面能在Ⅰ期关闭创面的同时更好地进行全创面引流,降低感染的发生,促进皮片与创面的良好贴附,有利于皮片存活,是治疗肢体撕脱伤较好的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撕脱伤 反植皮 负压封闭引流
下载PDF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骨科创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61
10
作者 牟秀华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对骨科创伤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骨科创伤患者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给予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统计2组患者的有效抢救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相关并发症、抢救... 目的探讨对骨科创伤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骨科创伤患者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给予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统计2组患者的有效抢救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相关并发症、抢救成功率,并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亦明显减少;观察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而抢救成功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对骨科创伤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和住院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见性护理 骨科 创伤
原文传递
千例眼外伤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60
11
作者 李淑珍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0-21,共2页
目的 通过对眼外伤患者各相关因素的分析 ,探讨眼外伤防治的方法及其意义。方法 对 12 2 6例住院眼外伤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受伤地点、外伤性质、致伤原因、就诊时间、并发症及后果等因素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 ,... 目的 通过对眼外伤患者各相关因素的分析 ,探讨眼外伤防治的方法及其意义。方法 对 12 2 6例住院眼外伤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受伤地点、外伤性质、致伤原因、就诊时间、并发症及后果等因素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 ,男∶女 =4 89∶1,右眼∶左眼 =1∶1 16 ,多发年龄 10~ 40岁 ,高峰年龄 2 0~ 30岁。职业依次为工人、农民、学生及学龄前儿童。受伤地点多见于工作场所、家庭、公共环境 ;致伤物种类主要为异物 ;致伤性质主要为挫伤、穿孔伤 ;并发症最常见和较为重要的有葡萄膜炎、白内障、前房积血。出院裸眼视力低于 0 0 5者 412眼 ,占 31 16 %。眼球摘除者占 4 5 4%。且就诊时间越晚致盲率越高。结论 眼外伤是主要的致盲原因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外伤 相关因素 并发症
下载PDF
思维导图结合情景模拟用于急诊护士创伤急救规范化培训 被引量:59
12
作者 徐永娟 刘志梅 +3 位作者 王淑娟 韩欢 邢卿 位兰玲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57-59,65,共4页
目的探讨思维导图结合情景模拟在急诊护士创伤急救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培训时间将急诊科规培护士分为两组,将2017年1~12月的30名护士设为对照组,按传统培训方式进行创伤急救规范化培训;2018年1~12月的32名护士为观察组,采... 目的探讨思维导图结合情景模拟在急诊护士创伤急救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培训时间将急诊科规培护士分为两组,将2017年1~12月的30名护士设为对照组,按传统培训方式进行创伤急救规范化培训;2018年1~12月的32名护士为观察组,采用思维导图结合情景模拟方法进行创伤急救规范化培训。结果培训后观察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和7个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思维导图结合情景模拟的培训方式有助于提高急诊科规培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增强培训效果,从而使护士能更好地配合创伤急救,提高创伤急救护理工作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科 护士 创伤 急救护理 规培化培训 思维导图 情景模拟
下载PDF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免疫功能和炎症介质的影响 被引量:57
13
作者 汤华林 王亮 +1 位作者 刘振新 左荣跃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93-395,400,共4页
目的 观察限制性液体复苏(LFR)对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免疫功能和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02例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FR组及早期充... 目的 观察限制性液体复苏(LFR)对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免疫功能和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02例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FR组及早期充分常规液体复苏(RFR)组,每组51例.两组入院后均对患者创面进行包扎止血,并做好术前准备.RFR组患者实施早期充分RFR,LFR组患者实施LFR.观察两组患者复苏后4 h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血乳酸、免疫细胞、炎症介质及微小RNA-155(miR-155)等的变化.结果 与RFR组比较,LFR组复苏时间(h:3.67±1.45比5.14±1.61)、PT(s:11.43±2.21比15.73±2.52)、血乳酸(mmol/L:3.35±0.15比3.81±0.2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ng/L):14.10±3.39比16.28±3.47〕、白细胞介素〔IL-10(ng/L):31.43±10.51比40.09±13.23,IL-6(ng/L):490.10±55.13比610.30±63.15〕、内皮素-1〔ET-1(pg/L):183.35±30.51比250.01±31.23〕含量均明显降低(均P〈0.01),PLT(×109/L:134.58±28.13比108.12±30.35)、HCT(×10-2:0.34±0.04比0.24±0.05)、miR-155(0.15±0.02比0.08±0.02)、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10-2):2.28±0.47比2.10±0.39〕均明显升高(均P〈0.01).结论 LFR在抢救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时能有效缩短复苏时间,调节患者凝血功能,减少不必要的液体过多输注,改善机体免疫状态和炎症反应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骨折 失血性休克 限制性体液复苏 炎症反应
下载PDF
文学中的创伤心理和创伤记忆研究 被引量:55
14
作者 王欣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5-150,共6页
创伤是一个现代性的话题。伴随着战争、屠杀等造成的身体和心理创伤的出现,现代文艺作品开始思索创伤和意识,创伤和身份、生存相关的问题,并展现了创伤人物心理的困扰。创伤意味着意识保护屏障的撕裂及对象征系统的破坏。在心理机制上,... 创伤是一个现代性的话题。伴随着战争、屠杀等造成的身体和心理创伤的出现,现代文艺作品开始思索创伤和意识,创伤和身份、生存相关的问题,并展现了创伤人物心理的困扰。创伤意味着意识保护屏障的撕裂及对象征系统的破坏。在心理机制上,创伤以噩梦、闪回等方式重复地、逼真的出现,使创伤人物再次经历痛苦、失去甚至死亡。创伤的延宕性、潜伏期、无时性和重复等特质,决定了创伤是一种孤独的情感体验。创伤记忆有别于日常生活记忆,创伤人物通过行为重演等方式再现创伤情景。创伤同时也是社会性的,当社会、集体遭遇历史性创伤时,个人创伤的证词和见证成为联系伤痛集体的纽带。通过口头讲述、倾听、文字等方式,创伤记忆参与对过去的集体重建,是文化记忆的特殊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重复 延宕 潜伏期 见证 创伤小说
下载PDF
一体化的创伤急诊模式在突发灾害事故急救中的优越性 被引量:54
15
作者 孙志扬 刘中民 +6 位作者 唐伦先 刘建军 陈国庭 李侠 刘养洲 崔世涛 许国强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7期549-551,共3页
目的探讨新的急诊模式在突发灾害事故急救,尤其是创伤中的应用。方法在一体化急诊医学模式下,采用急诊医学系统、损伤控制外科和整体监护治疗等对多发伤进行整体化治疗。结果5年内我院共收治创伤患者1764例,其中1256例为多发伤,402例为... 目的探讨新的急诊模式在突发灾害事故急救,尤其是创伤中的应用。方法在一体化急诊医学模式下,采用急诊医学系统、损伤控制外科和整体监护治疗等对多发伤进行整体化治疗。结果5年内我院共收治创伤患者1764例,其中1256例为多发伤,402例为严重多发伤,死亡32例,救治存活率为97.5%,严重多发伤的抢救成功率为91%。结论新的急诊医学模式明显提高了多发伤尤其是严重多发伤的救治成功率,降低了创伤等突发灾害事故对人民群众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灾害事故 急诊模式 一体化 急救 优越性 急诊医学模式 严重多发伤 损伤控制外科 抢救成功率 救治成功率 监护治疗 创伤患者 人民群众 化治疗 存活率 整体
原文传递
无痛病房规范化疼痛管理对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控制的效果 被引量:56
16
作者 王峻 廖鹏 +3 位作者 车美华 段宝凤 李靖忠 张艳华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年第23期2738-2741,共4页
目的探讨按无痛病房规范化疼痛管理对创伤骨科患者手术后疼痛控制的效果。方法将2个骨科病区入组的112例手术患者按住院号的单双分为对照组47例和研究组65例,对照组进行传统术后疼痛控制,研究组采用无痛病房规范化的疼痛管理,比较两... 目的探讨按无痛病房规范化疼痛管理对创伤骨科患者手术后疼痛控制的效果。方法将2个骨科病区入组的112例手术患者按住院号的单双分为对照组47例和研究组65例,对照组进行传统术后疼痛控制,研究组采用无痛病房规范化的疼痛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疼痛控制的效果。结果术后第1天研究组患者疼痛评分(2.51±1.37)分,对照组(3.79±1.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82,P〈0.01);研究组患者术后夜间睡眠时间比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5.734,5.074,2.711,2.194,P〈0.05),患者对疼痛控制满意度高于对照组(Z分别为-5.839,-6.34,-4.50,-7.23,-6.88,P〈0.01)。结论在创伤骨科按无痛病房规范化的疼痛管理能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患者住院满意度和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疼痛 疼痛管理 无痛病房
原文传递
小腿骨骼与皮肤复合缺损感染性创面治疗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54
17
作者 范启申 周祥吉 +6 位作者 郭德亮 李庆喜 魏海温 王剑利 张树明 王成琪 张开刚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 探讨小腿骨骼与皮肤复合缺损感染性创面治疗的方法。 方法 对 6 8例伴有骨骼与皮肤复合缺损的感染创面 ,在充分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 ,先进行彻底清创 ,切除感染与坏死的骨骼与皮肤 ,采用血运丰富的皮瓣覆盖全部创面 ,术后继续抗... 目的 探讨小腿骨骼与皮肤复合缺损感染性创面治疗的方法。 方法 对 6 8例伴有骨骼与皮肤复合缺损的感染创面 ,在充分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 ,先进行彻底清创 ,切除感染与坏死的骨骼与皮肤 ,采用血运丰富的皮瓣覆盖全部创面 ,术后继续抗感染治疗 ,使创面愈合 ;在创面感染彻底治愈与皮肤完全正常覆盖的基础上 ,行骨骼缺损的修复 ,用单腓骨移植修复 35例 ,双腓骨移植修复 2 8例。 结果  6 8例移植的皮瓣全部成活 ,伤口覆盖的皮肤正常 ;移植的骨骼经 4~ 5年随访完全愈合 ,无因伤口感染或骨骼与皮肤缺损而截肢。 结论 在感染创面彻底清创的基础上 ,用血运丰富的皮瓣修复皮肤缺损 ,使伤口能正常愈合 ;在感染彻底治愈的基础上 ,行长段骨缺损的修复 ,能保住肢体 ,为功能修复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腿骨骼 皮肤复合缺损 感染性创面 治疗
原文传递
急症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影响因素评估及个体化护理 被引量:54
18
作者 蒙小燕 湛琅 张雪梅 《齐鲁护理杂志(下半月刊)(外科护理)》 2008年第2期19-20,共2页
目的:探讨急症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及个体化护理效果。方法:将250例急症创伤骨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5例,对观察组分析其影响术后疼痛的因素,并按VRS标准做出疼痛评估,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体化护理;对照组按常规护... 目的:探讨急症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及个体化护理效果。方法:将250例急症创伤骨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5例,对观察组分析其影响术后疼痛的因素,并按VRS标准做出疼痛评估,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体化护理;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方法进行,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疼痛缓解情况。结果:两组术后疼痛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采取不同护理方法后,观察组缓解率为72.8%,对照组为55.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急症创伤骨科患者,术后根据疼痛评估进行个体化护理,可有效缓解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创伤 疼痛 评估 个体化护理
下载PDF
急救护理流程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抢救效果分析 被引量:52
19
作者 张梅 孙琦 +1 位作者 许月琼 许讯 《西部医学》 2016年第3期421-423,共3页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流程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抢救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接受治疗的创伤性休克患者82例,根据抢救模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采用急救护理流程模式进行抢救,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抢救,观...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流程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抢救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接受治疗的创伤性休克患者82例,根据抢救模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采用急救护理流程模式进行抢救,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抢救,观察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以及病人及家属对抢救的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抢救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满意率(97.6%)显著高于对照组(85.4%),抢救后的QOL评分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创伤性休克患者在抢救过程中实施急救护理模式,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大大缩短抢救时间及住院时间,还能显著改善患者抢救后的日常生活质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救护理流程 创伤 休克 抢救
下载PDF
丹参对创伤性急性肺损伤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2
20
作者 虎晓岷 尹文 +4 位作者 梁继河 张金山 姚兵 宋祖军 蔡春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0年第9期515-518,共4页
目的 :探讨丹参对创伤性急性肺损伤 (AL I)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的治疗效应及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家兔创伤性 AL I模型 ,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8只 )、创伤性 AL I组 (8只 )和丹参治疗组(8只 ) ,进行各组动物动脉血气 ... 目的 :探讨丹参对创伤性急性肺损伤 (AL I)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的治疗效应及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家兔创伤性 AL I模型 ,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8只 )、创伤性 AL I组 (8只 )和丹参治疗组(8只 ) ,进行各组动物动脉血气 ,血浆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 F)中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含量及 BAL F中白细胞数量、补体 C3a、C5 a、白蛋白含量的测定。用免疫组织化学结合原位定量分析方法检测肺、肝、心、肾组织 TNFα蛋白表达、分布及相对含量 ,并进行各组织的病理学光镜检查。结果 :丹参能改善创伤性 AL I动物的血气 ,不同程度降低外周血 TNFα及 BAL F中 TNFα、C3a、C5 a和白蛋白含量 ,抑制肺、肝、心、肾组织中TNFα的蛋白表达 ,减轻内脏组织的损伤程度。结论 :丹参能减少组织及血浆 TNFα的生成及含量 ,降低TNFα等细胞因子介导的多器官组织损害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 AL I和 MOD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损伤 创伤性 TNF-Α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