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整合面的结构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191
1
作者 何登发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2-149,201,共9页
以准噶尔盆地白垩系底部不整合面为例,剖析了不整合面的结构特征。若不整合面之上无风化黏土层而为砂岩,不整合面多为流体输导体;发育风化黏土层时不整合面多形成圈闭。不整合面、断层和输导体构成优势运移网络,在断陷盆地表现为“近源... 以准噶尔盆地白垩系底部不整合面为例,剖析了不整合面的结构特征。若不整合面之上无风化黏土层而为砂岩,不整合面多为流体输导体;发育风化黏土层时不整合面多形成圈闭。不整合面、断层和输导体构成优势运移网络,在断陷盆地表现为“近源”油气运聚,有陡坡带断层运移-不整合面分配和缓坡带不整合面运移-断层调整分配2种成藏模式;坳陷盆地多为“远源”油气运聚,不整合面与断裂构成的输导体系呈阶梯状逐渐升高,导致油气呈阶梯状运移聚集;前陆盆地冲断带主要为“源上”油气成藏,断层沟通上、下不整合面“系统”,油气呈“之”字形运移。不整合面的结构对油气运移和聚集有较强的控制作用,且随时间而逐渐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面 结构 油气运移通道 圈闭机制 油气成藏模式 油气分布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成藏研究进展及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57
2
作者 郭迎春 庞雄奇 +2 位作者 陈冬霞 姜福杰 汤国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17-724,共8页
连续型致密砂岩气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为了解该类气藏成藏地质研究进展,总结了其储层划分标准、分类、地质特征、成藏要素及封闭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认为,现有致密储层的划分标准不具有成藏内涵,连续型致密砂岩气... 连续型致密砂岩气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为了解该类气藏成藏地质研究进展,总结了其储层划分标准、分类、地质特征、成藏要素及封闭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认为,现有致密储层的划分标准不具有成藏内涵,连续型致密砂岩气的临界条件是随成藏条件而变化的。连续型致密砂岩气的成藏要素包括烃源岩、与源邻接的致密储层以及稳定的构造环境。需要注意的是,储层致密的本质是储层具有纳微观尺度的孔喉,且喉道与孔隙比例非常接近;异常压力属性不是致密砂岩气藏和常规气藏的区别点。文中提出了连续型致密砂岩气成藏机理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一是致密砂岩气藏封闭的动力学机理研究,气、水倒置界面处存在动力(气体压力)与阻力(毛细管力、粘滞力及地层水压力)的力平衡关系,如何定量表征和模拟各种力的演化过程显得尤为重要;二是致密砂岩气藏的调整改造机理和过程及原型致密砂岩气藏恢复的研究,原型气藏的恢复可以通过气、水界面处的力平衡关系实现,后期不同的调整改造作用都是通过改变气、水倒置的临界条件而实现的;三是致密砂岩储层中"相对高孔渗体"的控藏作用研究,"相对高孔渗体"的存在改变了连续型致密砂岩气成藏条件,使得其成藏过程更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机制 成藏要素 研究进展 成藏机理 致密砂岩气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深盆气藏研究 被引量:41
3
作者 张金亮 常象春 王世谦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33,共5页
川西前陆盆地的盆地演化、盆地结构和相对稳定的斜坡构造有利于深盆气的形成和聚集。上三叠统为海陆过渡相和陆相湖盆沉积 ,以三角洲沉积为主的砂体十分发育 ,晚侏罗世中期至早白垩世末期储层开始致密化 ,早白垩世以后储层进入超致密阶... 川西前陆盆地的盆地演化、盆地结构和相对稳定的斜坡构造有利于深盆气的形成和聚集。上三叠统为海陆过渡相和陆相湖盆沉积 ,以三角洲沉积为主的砂体十分发育 ,晚侏罗世中期至早白垩世末期储层开始致密化 ,早白垩世以后储层进入超致密阶段 ,但对于深盆气仍是十分有效的储层。砂体的上覆和下伏层均为暗色泥岩夹薄煤层的气源岩 ,因此对深盆气的聚集和富集成藏十分有利。煤系气源岩分布广、厚度大、生气潜力高、热演化程度高 ,从而为川西坳陷深盆气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气源。在早白垩世—晚白垩世中期 ,源岩进入生气高峰 ,为深盆气形成的重要时期 ,造成孔隙中流体体积急剧膨胀 ,引起川西区处于超压环境。喜山运动后盆地大范围仍处于水动力交替停滞带 ,上三叠统深盆气藏大面积具有整体封存条件。因此 ,上三叠统形成了一个几乎覆盖全盆地的特大型深盆气藏。通过对深盆气藏的主控地质因素的分析 ,可将川西坳陷划分为深盆气分布区、气水过渡带和上倾含水区(常规气藏分布区 )等三个区带。从全盆地看 ,气水分布具有明显的倒置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上三叠统 深盆气藏 研究 致密砂岩 气水倒置 运聚机理
下载PDF
泡沫陶瓷过滤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资新运 宁智 +2 位作者 吴良勤 贺宇 张春润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56-160,共5页
建立了泡沫陶瓷的三维物理模型和气粒两相流模型。该模型着重考虑了泡沫陶瓷对柴油机排气微粒的扩散拦截和惯性碰撞拦截 ,对三维模型中的气粒两相流进行了模拟计算。通过模拟计算 ,分析了气体流速、微粒粒径、泡沫陶瓷微孔参数对微粒扩... 建立了泡沫陶瓷的三维物理模型和气粒两相流模型。该模型着重考虑了泡沫陶瓷对柴油机排气微粒的扩散拦截和惯性碰撞拦截 ,对三维模型中的气粒两相流进行了模拟计算。通过模拟计算 ,分析了气体流速、微粒粒径、泡沫陶瓷微孔参数对微粒扩散拦截和惯性碰撞拦截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泡沫陶瓷的过滤机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陶瓷 过滤机理 流速 排气微粒 柴油机
下载PDF
Ca_xSr_(1-x)S: Bi,Tm,Cu和CaS: Eu荧光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贾冬冬 姜联合 +1 位作者 刘玉龙 朱静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12-316,共5页
所作的一部分工作是对长余辉的荧光材料CaxSr1-xSBi,Tm,Cu(x=0,0.75,1)进行了研究.CaS和SrS两种基质材料高温互溶后,因为基质的晶体微结构上的变化引起Bi3+离子荧光效应的变化,即发光的发射... 所作的一部分工作是对长余辉的荧光材料CaxSr1-xSBi,Tm,Cu(x=0,0.75,1)进行了研究.CaS和SrS两种基质材料高温互溶后,因为基质的晶体微结构上的变化引起Bi3+离子荧光效应的变化,即发光的发射波数发生改变.另一部分工作是对CaSEu加入陷阱机制后发光效应的研究.新的陷阱机制的引进,使得其余辉效应有较大的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材料 混合基质 硫化钙
下载PDF
变质岩流体包裹体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综述 被引量:10
6
作者 徐启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6年第4期216-221,共6页
变质岩中流体包裹体研究主要能够获得变质地体从变质峰期至退变质出露地表期间参与了一系列构造一热事件流体的成分和主要物理化学参数的部分信息。由于变质作用本身的特殊性和具长期的演化时限,研究富流体环境中形成的流体包裹体所得... 变质岩中流体包裹体研究主要能够获得变质地体从变质峰期至退变质出露地表期间参与了一系列构造一热事件流体的成分和主要物理化学参数的部分信息。由于变质作用本身的特殊性和具长期的演化时限,研究富流体环境中形成的流体包裹体所得到的许多成因认识不能照搬。多侧面地评估流体包裹体捕获后的改造效应对流体包裹体成分和体积的影响程度,全面测试获得完整的流体包裹体数据,并与其它相关但独立取得的流体成分与性质的资料互相限制,才能正确地阐述具体流体包裹体资料的岩石学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 流体 液包体 问题探讨
下载PDF
缝管原子捕集法中的原子化机理 被引量:12
7
作者 杨海燕 黄淦泉 钱沙华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85-188,共4页
本文用X射线衍射分析法研究了11个元素在开缝石英管中原子捕集与释放机理。Ag和 Bi以金属形式被捕集,而 Cd、Cu、In、Ni、Sb、Zn、Pb、Co、Ga则以氧化物或硅酸盐形式捕集.这些元素在释放时直接从熔融物蒸发原子化。5%乙醇或丙酮能提... 本文用X射线衍射分析法研究了11个元素在开缝石英管中原子捕集与释放机理。Ag和 Bi以金属形式被捕集,而 Cd、Cu、In、Ni、Sb、Zn、Pb、Co、Ga则以氧化物或硅酸盐形式捕集.这些元素在释放时直接从熔融物蒸发原子化。5%乙醇或丙酮能提高大多数元素的灵敏度。大多数元素在Al2o3涂层管上的灵敏度较高,在La2O3涂层管上的检出限较低,精密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吸收光谱法 原子化机理 缝管原子捕集法
下载PDF
造锍捕金机理及富氧熔炼过程贵金属分配行为 被引量:10
8
作者 郭学益 王松松 +5 位作者 王亲猛 田庆华 王智 王拥军 彭国敏 ZHAO Bao-jun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951-2962,共12页
贵金属在高温熔锍中分配行为受熔炼体系和组元热力学性质影响,高温熔锍捕集贵金属有利于降低体系总吉布斯自由能;Au、Ag在渣中损失形式,与Cu损失类似,除少量溶解外,大部分为机械夹杂,占总渣损失的90%以上;引入分配系数和机械悬浮率对贵... 贵金属在高温熔锍中分配行为受熔炼体系和组元热力学性质影响,高温熔锍捕集贵金属有利于降低体系总吉布斯自由能;Au、Ag在渣中损失形式,与Cu损失类似,除少量溶解外,大部分为机械夹杂,占总渣损失的90%以上;引入分配系数和机械悬浮率对贵金属多相平衡模型进行修正,并利用修正模型计算了富氧熔炼铜锍和炉渣中贵金属含量,铜锍中Au、Ag的含量分别为13.29 g/t、825.84 g/t,炉渣中Au、Ag的含量分别为0.53 g/t、33.29 g/t,与实际生产结果一致;入炉精矿成分(Cu、S)和工艺参数(铜锍品位、氧矿比)波动时,对Au、Ag在富氧熔炼过程中分配行为有影响,随着精矿中Cu含量的升高和S含量的降低以及铜锍品位和氧矿比的升高,Au、Ag在铜锍中的分配比例降低,渣中损失增加;降低铜锍机械悬浮率,有利于减少贵金属在渣中的损失、提高贵金属的回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氧熔炼 熔锍 贵金属 捕集机理 分配行为
下载PDF
杨树枝把诱集棉铃虫作用与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8
9
作者 刘宁 刘小宁 +1 位作者 李娜 边洋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9-23,共5页
杨树枝把是棉铃虫预测预报和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使用效果在棉铃虫的3、4代发生期更优于性诱剂。概述了诱集棉铃虫的杨树枝把的作用、效果,分析了杨树枝把诱集棉铃虫的性别、代次差异、作用机理、诱集时间的特异性,以及杨树枝叶挥发... 杨树枝把是棉铃虫预测预报和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使用效果在棉铃虫的3、4代发生期更优于性诱剂。概述了诱集棉铃虫的杨树枝把的作用、效果,分析了杨树枝把诱集棉铃虫的性别、代次差异、作用机理、诱集时间的特异性,以及杨树枝叶挥发性物质的分离提取、室内分析与田间诱集测试进展,并分析了杨树枝把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枝把 棉铃虫 诱集 机理
原文传递
CO_(2)在咸水层的地质封存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8
10
作者 朱佩誉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33-38,共6页
CO_(2)在咸水层(盐沼池构造)中的封存是地质封存技术中封存量最大、最有前景的途径。总结了咸水层中封存CO_(2)机理及其在工程应用方面的主要进展。咸水层中CO_(2)地质封存的俘获机理比较复杂,是由一系列物理和地球化学的俘获机理共同... CO_(2)在咸水层(盐沼池构造)中的封存是地质封存技术中封存量最大、最有前景的途径。总结了咸水层中封存CO_(2)机理及其在工程应用方面的主要进展。咸水层中CO_(2)地质封存的俘获机理比较复杂,是由一系列物理和地球化学的俘获机理共同作用的结果。论述了CO_(2)在咸水层地质封存的主要封存机理,如构造地层封存机理、水力学封存机理、束缚气封存机理、溶解封存机理和矿物化封存机理。现有的CO_(2)地质封存项目的顺利运行证明了其在咸水层中封存技术上的可行性。CCUS技术成功应用于咸水层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地质封存项目广泛分布在全球不同地质条件,需要不同的监测技术、法律监管问题及经济效益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咸水层 封存机理 封存能力
下载PDF
碳酸盐岩流体包裹体(NaCl-H_2O)的合成及捕获机理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超英 周瑶琪 +1 位作者 杜玉民 陈勇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29,35,共6页
对碳酸盐岩原生、次生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分别在压力为100MPa、温度为400—300℃和350℃条件下,利用高温高压釜合成了碳酸盐岩原生、次生流体包裹体(NaCl-H2O),模拟了包裹体的形成过程,并利用激光拉曼光谱及显微... 对碳酸盐岩原生、次生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分别在压力为100MPa、温度为400—300℃和350℃条件下,利用高温高压釜合成了碳酸盐岩原生、次生流体包裹体(NaCl-H2O),模拟了包裹体的形成过程,并利用激光拉曼光谱及显微测温技术对合成包裹体的成分、均一温度、盐度等参数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合成的原生、次生包裹体气相与空气成分相符,其均一温度分别为372.8℃和321.02℃,盐度分别为23.22%和19.54%.与实验前设定的条件相符,从而验证了合成包裹体的准确性,并为进一步分析包裹体相态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流体包裹体 人工合成 捕获机理
下载PDF
界面裂纹扩展与分叉对ECC-混凝土叠层修补体系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俞家欢 牛宏 +2 位作者 包龙生 丁鑫 贾连光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4-50,共7页
采用超强韧性聚丙烯、聚乙烯醇纤维混凝土进行叠层修补体系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利用材料的韧性及断裂力学中能量释放率的关系对界面裂纹扩展与分叉的发生准则进行解释,描述在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ECC)修补试验中观察到的界面裂纹扩展... 采用超强韧性聚丙烯、聚乙烯醇纤维混凝土进行叠层修补体系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利用材料的韧性及断裂力学中能量释放率的关系对界面裂纹扩展与分叉的发生准则进行解释,描述在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ECC)修补试验中观察到的界面裂纹扩展和分叉裂纹的独有捕获过程及其产生机理。结果表明:超强韧性纤维混凝土叠层修补体系的承载能力和延性相对于传统混凝土修补体系有明显改善;不同于传统的脱层失效模式或剥落失效模式,当超强韧性聚丙烯纤维混凝土作为叠层修补材料时会产生独特的多重裂纹破坏模式,该特征使其成为路面工程所需要的具有优良耐久性的理想修补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 试验研究 叠层修补 界面裂纹 扩展与分叉 捕获机理
原文传递
基于诱骗机制的网络容侵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丽 刘传忠 +1 位作者 王宏 张勇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435-1438,共4页
目前的网络安全机制存在很多缺陷,而入侵容忍的出现弥补了现有网络安全机制的不足,因此建立容侵机制非常必要。对于容侵机制所关注的两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与设计,并完成了一个完整容侵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关键词 诱骗机制 触发器 入侵容忍 模型 系统实现
下载PDF
Electro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the rice striped stem borer Chilo suppressalis to volatiles of the trap plant vetiver grass (Vetiveria zizanioides L.) 被引量:3
14
作者 LU Yan-hui LIU Kai +1 位作者 ZHENG Xu-song Lü Zhong-xi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1期2525-2533,共9页
Vetiver grass (Vetiveria zizanioides L.) was previously found to effectively attract female adults of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an important pest of rice. To determine the volatile compounds involved in this at... Vetiver grass (Vetiveria zizanioides L.) was previously found to effectively attract female adults of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an important pest of rice. To determine the volatile compounds involved in this attraction, electroantennography (EAG) responses to seven synthetic volatiles released from vetiver plants were examined.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esponses of C. suppressalis adult antennae to the different compounds varied widely. The compounds elicited strong EAG responses in female antennae were subsequently selected for further EAG response tests, namely, caryophyllene, β-ocimene, linalool and a-pinene. EAG responses to a combination of these four compounds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from the individual compounds. However, pair combination tests indicated that 0.01μg μL-1linalool and 50 μg μL-1 α-pinene, 50 μgμL-1 caryophyllene and 0.01μg μL-1 linalool, 0.01 μg μL-1 13-ocimene and 0.01 μg μL-1 linalool, and 0.01μg μL-1 β-ocimene and 50 μg μL-1 caryophyllene elicited significantly greater EAG responses in 3-day female moths compared to the 1-day female. These compound combinations and the corresponding ratios are probably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attracting female adults of C. suppressalis to the vetiver gra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lo suppressalis electroantennography (EAG) VOLATILES vetiver grass trapping mechanism ATTRACTION
下载PDF
Laboratory core flooding experimental systems for CO_2 geosequestration: An updated review over the past decade 被引量:3
15
作者 Yankun Sun Qi Li +1 位作者 Duoxing Yang Xuehao Liu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16年第1期113-126,共14页
Carbon dioxide(CO2) geosequestration in deep saline aquifers has been currently deemed as a preferable and practicable mitigation means for reducing anthropogenic greenhouse gases(GHGs) emissions to the atmosphere, as... Carbon dioxide(CO2) geosequestration in deep saline aquifers has been currently deemed as a preferable and practicable mitigation means for reducing anthropogenic greenhouse gases(GHGs) emissions to the atmosphere, as deep saline aquifers can offer the greatest potential from a capacity point of view. Hence,research on core-scale CO2/brine multiphase migration process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ecisely estimating storage efficiency, ensuring storage security, and predicting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the sequestered CO2in subsurface saline aquifers. This review article initially presents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essential aspects of CO2subsurface transport and geological trapping mechanisms, and then outlines the state-of-the-art laboratory core flooding experimental apparatus that has been adopted for simulating CO2injection and migration processes in the literature over the past decade. Finally, a summar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components and applications of publicly reported core flooding equipment as well as major research gaps and areas in need of further study are given in relevance to laboratory-scale core flooding experiments in CO2geosequestration under reservoir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 Geosequestration trapping mechanism Core flooding Saline aquifer Experimental apparatus
下载PDF
微粒捕集器捕集效率影响因素的模糊综合评价 被引量:4
16
作者 龚金科 陈韬 +1 位作者 鄂加强 左青松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5-30,共6页
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综合考虑柴油机微粒捕集器捕集机理各项影响因子对捕集机理的相互影响,将相互关联的复杂评价系统分解成若干独立分层的系统,建立了柴油机微粒捕集器捕集机理的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壁厚、孔隙率和微孔孔径对主要... 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综合考虑柴油机微粒捕集器捕集机理各项影响因子对捕集机理的相互影响,将相互关联的复杂评价系统分解成若干独立分层的系统,建立了柴油机微粒捕集器捕集机理的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壁厚、孔隙率和微孔孔径对主要捕集机理影响最显著,而孔密度、直径和长度对主要捕集机理的影响属于次要因素.孔隙率对扩散机理的影响占绝对主导地位,约占60%的影响权重;微孔孔径是影响惯性碰撞机理的首要因素,约占39%的影响权重;而孔隙率和微孔孔径是拦截机理两大同等重要的影响因素,二者占60%的影响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层次分析法 柴油机 微粒捕集器 捕集机理
下载PDF
细颗粒物过滤过程中沉积与捕集机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添颢 王雪 +1 位作者 朱廷钰 赵毅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507-511,共5页
国家针对细颗粒物的排放制定出愈发严苛的排放标准,这也掀起了相关领域对细颗粒物高效捕集研究的热潮。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纤维过滤细颗粒物的研究,包括单纤维捕集理论、颗粒物滤料捕集的模拟研究、静电增强纤维对亚微米颗粒的捕集效果、... 国家针对细颗粒物的排放制定出愈发严苛的排放标准,这也掀起了相关领域对细颗粒物高效捕集研究的热潮。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纤维过滤细颗粒物的研究,包括单纤维捕集理论、颗粒物滤料捕集的模拟研究、静电增强纤维对亚微米颗粒的捕集效果、细颗粒物在滤料中的沉积与穿透特性以及纳米纤维对细颗粒物的捕集研究等,旨在为探索细颗粒物的滤料捕集机理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模拟 沉积 静电 纳米纤维 捕集机理
原文传递
直流GIL微粒陷阱的捕获机理分析与优化设计 被引量:3
18
作者 律方成 马康 +2 位作者 刘华琦 王胜辉 詹振宇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5751-5762,共12页
微粒陷阱是直流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as insulated metal-enclosed transmission line,GIL)中抑制金属微粒运动的主要手段,对其结构参数进行优化可以提高微粒捕获的效果。基于此,该文首先建立微粒运动的动力学模型,分析陷阱捕获... 微粒陷阱是直流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as insulated metal-enclosed transmission line,GIL)中抑制金属微粒运动的主要手段,对其结构参数进行优化可以提高微粒捕获的效果。基于此,该文首先建立微粒运动的动力学模型,分析陷阱捕获微粒的机理,得到影响陷阱捕获效果的电场特征值,进而研究陷阱参数对电场特征值的影响;最后,基于鲸鱼优化算法对微粒陷阱的参数进行优化,并通过试验验证优化方案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陷阱底部的电场强度随着槽宽的减小、厚度和槽数的增大而降低,且当厚度与腔体内径的比值大于0.16,槽数大于15后,逐渐趋于饱和;当陷阱厚度与腔体外壁内径的比值小于0.20时,厚度增大,其前方轴向的电场值变大。此外,微粒与高压电极碰撞后受到的朝向陷阱的电场力和电场梯度力是陷阱捕获微粒的关键,且陷阱厚度越大,微粒捕获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 微粒陷阱 捕获机理 鲸鱼优化算法
下载PDF
利用有机磁效应探究基于DCJTB电荷转移态发光器件的微观机制 被引量:3
19
作者 许静 汤仙童 +4 位作者 邓金秋 潘睿亨 屈芬兰 赵茜 熊祖洪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94-704,共11页
能量转移(energy transfer,ET)和直接电荷捕获(direct charge trapping,DCT)是掺杂型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中两种相互竞争的微观过程.最近研究表明,磁电致发光(magnetoelectroluminescence,MEL)可作为探测... 能量转移(energy transfer,ET)和直接电荷捕获(direct charge trapping,DCT)是掺杂型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中两种相互竞争的微观过程.最近研究表明,磁电致发光(magnetoelectroluminescence,MEL)可作为探测OLED中微观机制的有效手段.本文以电荷转移(charge transfer,CT)态材料4-(二氰基亚甲基)-2-叔丁基-6-(1,1,7,7-四甲基久罗尼定基-4-乙烯基)-4H-吡喃(4-(dicyanomethylene)-2-tert-butyl-6-(1,1,7,7-tetramethyljulolidin-4-yl-vinyl)-4H-pyran,DCJTB)为客体,以具有不同三重态激子能量的三(8-羟基喹啉)铝、4,4-二(9-咔唑)联苯(4,4′-bis(N-carbazolyl)-1,1′-biphenyl,CBP)和2,4,6-三[3-(二苯基膦氧基)苯基]-1,3,5-三唑(2,4,6-tris[3-(diphenylphosphinyl)phenyl]-1,3,5-triazine,PO-T2T)为主体制备了3种OLED,并测量了它们的MEL.实验发现器件的MEL都由低场(|B|<5 mT)和高场(5 mT≤|B|<300 mT)两部分组成,其高场部分均表现为由三重态激子-电荷反应和三重态激子对湮灭导致的随磁场正相关或负相关的MEL.但它们的低场变化则完全不同:Alq3:DCJTB器件表现为主体极化子对(polaron-pair,PP)的系间窜越过程(PPT)导致的正MEL,而CBP:DCJTB器件和PO-T2T:DCJTB器件则表现为客体电荷转移态的反向系间窜越过程导致的负MEL.这两类器件分别对应ET和DCT过程,再加之主体三重态能级的高低对反向系间窜越过程的影响,从而导致不同器件中多变的MEL线型;另外,低温环境更有利于DCJTB中三重电荷转移态参与的反向系间窜越和三重态激子对湮灭过程的发生.本研究工作对基于DCJTB发光器件的内部微观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荷转移态 磁电致发光 能量转移 电荷捕获 微观过程
原文传递
2-苯基吲哚单重态氧反应机理 被引量:3
20
作者 凌可庆 刘志滨 胡宏纹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530-535,共6页
本文比较了在甲醇介质下,2-苯基吲哚(1)单重态氧反应中的捕捉反应以及2-苯基-3H-吲哚-3-酮(4)的亲核加成反应特征。结果显示,在1的单重态氧反应中.捕捉反应主要发生于两性离子(2)阶段,而4并非导致捕捉产物的重要中间体。根据上述事实,... 本文比较了在甲醇介质下,2-苯基吲哚(1)单重态氧反应中的捕捉反应以及2-苯基-3H-吲哚-3-酮(4)的亲核加成反应特征。结果显示,在1的单重态氧反应中.捕捉反应主要发生于两性离子(2)阶段,而4并非导致捕捉产物的重要中间体。根据上述事实,结合有关反应溶剂极性效应的研究结果,对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基吲哚 单重态氧反应 反应机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