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静电喷雾研究与应用综述 被引量:39
1
作者 金晗辉 王军锋 +1 位作者 王泽 罗惕乾 《江苏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年第3期16-19,共4页
综述了静电喷雾研究与应用现状,主要就液体雾化、雾滴充电。
关键词 静电喷雾 农药 静电喷洒 静电喷涂 涂装
下载PDF
浅谈陆相湖盆深水重力流沉积研究中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32
2
作者 杨田 操应长 田景春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8-111,共24页
与海相盆地重力流沉积研究理论的快速发展相比,陆相湖盆重力流沉积的相关认识还存在着一定差距。综合国内、外重力流沉积相关研究成果,总结湖盆重力流沉积的相关认识,以明确湖盆重力流沉积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增强不同术语内涵及相互关... 与海相盆地重力流沉积研究理论的快速发展相比,陆相湖盆重力流沉积的相关认识还存在着一定差距。综合国内、外重力流沉积相关研究成果,总结湖盆重力流沉积的相关认识,以明确湖盆重力流沉积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增强不同术语内涵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增加不同术语的解释说明,是减少术语混淆的有效途径;流体转化、流态转化和润滑作用是湖盆重力流搬运的主要动力学过程;受阻沉降、湍流抑制和牵引毯作用是湖盆重力流沉积物沉降的重要动力学过程。沉积物再搬运、洪水持续供给、漂浮羽流卸载是陆相湖盆重力流沉积主要的成因机制;重力流沉积相域类型、块状砂岩内部沉积特征和逆正粒序沉积特征精细解析可揭示重力流沉积成因。超临界浊流侵蚀作用形成重力流水道,盆地外部因素主控重力流物质成分和来源,盆地内部因素主控重力流分异效率,其综合表现形式即“源—汇”系统控制下的重力流砂体形成演化过程。洪水持续供给成因重力流沉积模式以重力流水道—堤岸沉积、水道—朵叶转换带和朵叶沉积依次过渡构成其典型沉积构型要素组合;沉积物再搬运成因沉积模式以三角洲前缘垮塌带、混杂沉积和朵叶沉积依次过渡构成其典型沉积构型要素组合。湖盆重力流沉积是非常规油气赋存的重要场所,流体转化成因的细粒沉积具有易于油气生成和富集,且易于压裂的先天优势,可能是页岩油气中的“甜点”区发育的优势沉积岩相组合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搬运过程 沉降过程 成因机制 沉积模式 浊流 碎屑流 重力流沉积 非常规油气 陆相湖盆
下载PDF
XW铀矿床成矿机理 被引量:22
3
作者 胡瑞忠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89年第3期1-9,共9页
本文探讨了成矿热液中水、铀和∑CO_2的来源,铀迁移沉淀的微观机理,以及矿岩时差的实质等问题。研究表明,由晚期花岗岩浆分异出的初始热液,是一种贫铀贫∑CO_2的热液。成矿热液中的铀主要是在煌斑岩浆贯入并为原来的贫∑CO_2热液提供了... 本文探讨了成矿热液中水、铀和∑CO_2的来源,铀迁移沉淀的微观机理,以及矿岩时差的实质等问题。研究表明,由晚期花岗岩浆分异出的初始热液,是一种贫铀贫∑CO_2的热液。成矿热液中的铀主要是在煌斑岩浆贯入并为原来的贫∑CO_2热液提供了大量∑CO_2之后,从已固结的花岗岩中浸取而来。由于形成铀含量较高的成矿热液,有赖于因煌斑岩贯入所发生的加气作用,故铀矿床的形成不是紧接着花岗岩成岩之后,而是在煌斑岩贯入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矿 成矿 机理
下载PDF
尾矿高浓度排放技术的发展概况及展望 被引量:21
4
作者 杨盛凯 王洪江 +1 位作者 吴爱祥 艾纯明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8-33,共6页
对于尾矿传统湿排技术来说,不仅坝体的稳定性差,对环境也有极大的影响,然而高浓度排放技术有效地缓解或解决了这些问题。文章从尾矿脱水、料浆输送和尾矿沉积等多方面,介绍了高浓度排放国内外发展情况,如多段式到一段式脱水和脱水设备... 对于尾矿传统湿排技术来说,不仅坝体的稳定性差,对环境也有极大的影响,然而高浓度排放技术有效地缓解或解决了这些问题。文章从尾矿脱水、料浆输送和尾矿沉积等多方面,介绍了高浓度排放国内外发展情况,如多段式到一段式脱水和脱水设备的发展、泵压输送中泵送设备的类型,以及尾矿沉积中排放口的布置方式等。介绍了边坡角预测理论,主要包括Blight和Bentel边坡角预测模型、Kupper提出的边坡角经验公式,以及Sofra和Boger提出的边坡角经验公式。指出了高浓度排放技术存在的问题,如膏体的定义不清晰、高浓度排放的适用条件、沉积裂缝和边坡角预测模型不精确。最后总结了高浓度排放的发展趋势,如膏体排放模式、排放口的中央式布置和设备选型,如高浓度底流和处理量的脱水设备,以及高压高效率的泵送设备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体排放 尾矿脱水 料浆输送 尾矿沉积 边坡角预测
下载PDF
高凝原油管道输送蜡沉积规律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王志华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6年第5期91-93,共3页
针对高凝原油在管道输送过程中管壁结蜡等问题,通过室内建立的小型管流结蜡环道实验装置,模拟输油管道运行中某一管段的蜡沉积情况,研究了含蜡原油的蜡沉积速度,考察了蜡的沉积规律受温度的影响。通过计算,确定了实验条件下的结蜡量,并... 针对高凝原油在管道输送过程中管壁结蜡等问题,通过室内建立的小型管流结蜡环道实验装置,模拟输油管道运行中某一管段的蜡沉积情况,研究了含蜡原油的蜡沉积速度,考察了蜡的沉积规律受温度的影响。通过计算,确定了实验条件下的结蜡量,并利用差热扫描量热仪从微观角度分析测试了蜡沉积物的特性,进而探讨了结蜡机理和影响管壁结蜡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蜡高凝原油 管道输送 蜡沉积规律 管壁温度 结蜡速率
下载PDF
粒径对多孔介质中悬浮颗粒迁移—沉积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6
作者 刘泉声 崔先泽 +1 位作者 张程远 占婷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777-1783,共7页
粒径变化对悬浮颗粒在多孔介质中迁移—沉积过程影响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利用自主研发的砂层迁移—沉积模拟试验系统,研究不同粒径的悬浮颗粒在不同尺寸多孔介质中的迁移—沉积特性。结果表明,对于相同尺寸的多孔介质,随着悬浮颗粒粒径... 粒径变化对悬浮颗粒在多孔介质中迁移—沉积过程影响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利用自主研发的砂层迁移—沉积模拟试验系统,研究不同粒径的悬浮颗粒在不同尺寸多孔介质中的迁移—沉积特性。结果表明,对于相同尺寸的多孔介质,随着悬浮颗粒粒径的增加,到达相对浓度峰值时间增加,而对应的相对浓度峰值降低;同时,对于相同粒径的悬浮颗粒,随着多孔介质尺寸增大,相对浓度峰值增加;另外,相对于多孔介质,悬浮颗粒粒径的变化对其迁移—沉积过程影响更为显著;随着多孔介质与悬浮颗粒粒径比增大,相对浓度的峰值和终值增大;根据粒径比不同将悬浮颗粒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沉积类型划分为"滤饼过滤型"、"迁移—沉积型"、"自由迁移型"3种。研究结果为水源热泵回灌过程中悬浮颗粒在地层中的迁移—沉积特性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热泵 粒径 悬浮颗粒 多孔介质 迁移—沉积
下载PDF
家禽脂肪酸代谢及其在禽蛋中的沉积和营养调控 被引量:14
7
作者 陈伟 林映才 +3 位作者 张罕星 马现永 阮栋 王爽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4-211,共8页
在肝脏中载脂蛋白作用下,内源合成或外源获取的脂肪酸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同胆固醇及其他脂类组装形成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VLDL经血液循环到达卵巢,穿过卵母细胞外层屏障后,经卵母细胞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卵母细胞发生沉积。而机体... 在肝脏中载脂蛋白作用下,内源合成或外源获取的脂肪酸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同胆固醇及其他脂类组装形成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VLDL经血液循环到达卵巢,穿过卵母细胞外层屏障后,经卵母细胞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卵母细胞发生沉积。而机体的营养状况或饲粮中营养成分的改变可通过影响脂肪酸的从头合成或VLDL结构直接或间接影响禽蛋中脂肪酸的最终沉积。本文阐述了家禽体内脂肪酸的来源、转运与沉积过程,并探讨了脂肪酸代谢及其在禽蛋中沉积的营养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蛋 脂肪酸 从头合成 转运 沉积 营养调控
下载PDF
一些有机物对Ph、Zn、Cu迁移与沉积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姚志健 肖宗峰 韩蔚田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94年第1期94-99,共6页
根据一些有机物在成矿溶液中存在的可能性,作者相继就中性、酸性与碱性氨基酸,以及酒石酸在铅、锌、铜迁移与沉积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从90~210℃范围内,酸性氨基酸在热卤水中的存在,比中性和碱性... 根据一些有机物在成矿溶液中存在的可能性,作者相继就中性、酸性与碱性氨基酸,以及酒石酸在铅、锌、铜迁移与沉积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从90~210℃范围内,酸性氨基酸在热卤水中的存在,比中性和碱性氨基酸更有利于铅、锌、铜的活化、迁移。而酒石酸在热卤水中的存在,只在90℃或更低时,才是铅、锌等金属活化、迁移的最佳温度条件。且无论哪种有机物在热卤水中的存在,随作用时间及温度的变化,不同金属的活化、迁移明显不同。这表明,金属与氨基酸或其它有机物形成的易溶络合物,其稳定性不仅与金属、氨基酸等有机物的种类有关,而且还受温度的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 迁移 矿床成因论
下载PDF
树脂涂层在原油管输中的防结蜡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张学俊 周兆福 +1 位作者 田军 高忆慈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8-30,共3页
从蜡与固体壁面间的界面性能考虑,在管道内壁涂覆一层低表面能的树脂涂层,可以改变管壁表面性质,减小管壁与蜡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达到防止结蜡的目的。为改善高含蜡原油在管道输送时易凝和粘滞的状况,在实验室用自行设计的结蜡器评价了... 从蜡与固体壁面间的界面性能考虑,在管道内壁涂覆一层低表面能的树脂涂层,可以改变管壁表面性质,减小管壁与蜡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达到防止结蜡的目的。为改善高含蜡原油在管道输送时易凝和粘滞的状况,在实验室用自行设计的结蜡器评价了硅、氟树脂以及丙烯酸树脂等涂层在青海原油、胜利原油和辽河原油输送中的防结蜡效果。结果表明,它们有不同程度的防结蜡作用,其中硅树脂的最大防蜡率可达7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脂涂层 特种涂料 油气管道 原油管输 蜡沉积
下载PDF
管壁剪切应力对蜡沉积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穆昕 黄启玉 张劲军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4,共4页
根据Fick扩散方程 ,提出了管流条件下扩散至管壁处可析出蜡分子的沉积系数 ,用该系数描述了管流中油流的冲刷作用对蜡沉积的影响。通过对新疆的几种油样进行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当温度或流速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管壁剪切应力变化时 ,沉积... 根据Fick扩散方程 ,提出了管流条件下扩散至管壁处可析出蜡分子的沉积系数 ,用该系数描述了管流中油流的冲刷作用对蜡沉积的影响。通过对新疆的几种油样进行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当温度或流速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管壁剪切应力变化时 ,沉积系数随着管壁剪切应力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壁 剪切应力 蜡沉积 影响 管道输送 石蜡基原油 分子扩散
下载PDF
偏岩子金矿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金的迁移和沉淀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保华 蔡建明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5年第2期89-95,共7页
偏岩子金矿床为产于灯影组白云岩中的氟镁石-石英脉型金矿床。该文运用包裹体地球化学和热力学方法,研究了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以及金的迁移形式和沉淀机制。结果表明,金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中温(220~280℃)、中低压(... 偏岩子金矿床为产于灯影组白云岩中的氟镁石-石英脉型金矿床。该文运用包裹体地球化学和热力学方法,研究了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以及金的迁移形式和沉淀机制。结果表明,金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中温(220~280℃)、中低压(26.847~57.543MPa)、中等盐度(13.9%)、弱碱性(pH=7.21)、弱还原(Eh=-0.334V)条件下。在含H2S的中温弱碱性溶液中,金主要以AU(HS)形式迁移,而促使金沉淀的主要机制是含矿热液与围岩(白云岩)发生反应以及pH值和还原硫活度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迁移形式 沉淀机制 成矿 物理化学条件
下载PDF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wind turbine operation on sand-dust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12
作者 Gaosheng Ma Hong Han +5 位作者 Ye Li Deshun Li Yan Wang Ning Fu Quan Zheng Rennian Li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4期97-113,共17页
Given factors such as reduced land availability for onshore wind farms,wind resource enrichment levels,and costs,there is a growing trend of establishing wind farms in deserts,the Gobi,and other arid regions.Therefore... Given factors such as reduced land availability for onshore wind farms,wind resource enrichment levels,and costs,there is a growing trend of establishing wind farms in deserts,the Gobi,and other arid regions.Therefor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anddust weather environments and wind turbine operations has garnered significant attention.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wind turbine wakes on sand-dust transportation,this study employs large eddy simulation to model flow fields,coupled with an actuator line model for simulating rotating blades and a multiphase particle in cell model for simulating sand particles.The research focuses on a horizontal axis wind turbine model and examines the motion and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our typical sizes of sand particles in the turbine wake.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sand particles of varying sizes exhibit a spiral settling pattern after traversing the rotating plane of wind turbine blades,influenced by blade shedding vortex and gravity.Sand particles tend to cluster in the peripheries of the vortex cores of low vorticity in the wind turbine wake.The rotation of wind turbines generates a wake vortex structure that causes a significant clustering of sand particles at the tip vortex.As the wake distance increases,the particles that cluster at the turbine's tip gradually spread outward to approximately twice the rotor diameter and then begin to mix with the incoming flow environment.Wind turbines have a noticeable impact on sand-dust transportation,hindering their movement to a significant extent.The average sand-blocking rate exhibits a trend of initially increasing and then decreasing as the wake distance increases.At its peak,the sand-blocking rate reaches an impressive 67.55%.The presence of wind turbines induces the advanced settling of sand particles,resulting in a“triangular”distribution of the deposition within the ground projection area of the w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d turbine particle transportation actuator line model dry deposition particle clustering
原文传递
氨基酸对铅迁移与沉积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姚志健 韩蔚田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89年第4期438-444,共7页
根据氨基酸在成矿溶液中存在的可能性,本文提出了氨基酸(氨基乙酸和氨基丙酸)与铅形成易溶络合物,成为铅迁移的重要形式。通过实验证明,在150℃左右是该络合物存在和迁移的最为有效的温度范围。但在200℃以上,络合物将明显地分解,方铅... 根据氨基酸在成矿溶液中存在的可能性,本文提出了氨基酸(氨基乙酸和氨基丙酸)与铅形成易溶络合物,成为铅迁移的重要形式。通过实验证明,在150℃左右是该络合物存在和迁移的最为有效的温度范围。但在200℃以上,络合物将明显地分解,方铅矿则得以沉积。考虑到方铅矿与闪锌矿能紧密共生,因此,方铅矿迁移与沉积的实验结果应与闪锌矿迁移与沉积的机理相符合。笔者的实验结果和其他学者关于有机锌络合物在超过190℃时分解而使锌得以沉积的结论,正好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铅矿 闪锌矿 迁移 沉积 氨基酸
下载PDF
典型自然源气溶胶沉降引起的海洋初级生产响应
14
作者 刘畅 毛志华 +1 位作者 陈焕焕 王云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3-374,共12页
大气沉降是陆源物质向海洋输入营养盐的重要方式,沙尘、野火和火山喷发均能够产生气溶胶,这些典型的自然源气溶胶在风场的作用下,能够进行远距离的输运,期间由于沉降作用进入海洋,为上层海洋提供限制性营养盐促进海洋浮游植物生长,提升... 大气沉降是陆源物质向海洋输入营养盐的重要方式,沙尘、野火和火山喷发均能够产生气溶胶,这些典型的自然源气溶胶在风场的作用下,能够进行远距离的输运,期间由于沉降作用进入海洋,为上层海洋提供限制性营养盐促进海洋浮游植物生长,提升海洋的初级生产力,促进碳循环过程。以海表叶绿素浓度作为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重要指标,通过海表叶绿素浓度的响应,探究沙尘、野火和火山这三种典型自然源气溶胶的传输路径及其沉降对海洋初级生产的影响。结果显示,海洋初级生产对气溶胶沉降的响应不仅与气溶胶排放类型有关,也与温度、动力过程、光合有效辐射等海域初级生产影响因素有关,体现了海洋初级生产对自然源气溶胶的敏感性,自然源气溶胶沉降所驱动的海洋初级生产在全球碳循环中具有重要的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源气溶胶 传输与沉降 营养盐 海表叶绿素浓度 海洋初级生产力
下载PDF
基于变孔隙率的多孔介质中悬浮颗粒沉积渗透率衰减模型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泉声 崔先泽 张程远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A01期3308-3314,共7页
研究多孔介质中悬浮颗粒沉积引发渗透率衰变过程对地下水回灌、石油开采、污染物迁移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理论分析和室内砂箱试验,对基于变孔隙率的多孔介质中悬浮颗粒沉积渗透率衰减模型进行研究。首先,考虑颗粒沉积引起的孔隙率... 研究多孔介质中悬浮颗粒沉积引发渗透率衰变过程对地下水回灌、石油开采、污染物迁移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理论分析和室内砂箱试验,对基于变孔隙率的多孔介质中悬浮颗粒沉积渗透率衰减模型进行研究。首先,考虑颗粒沉积引起的孔隙率变化,通过Kozeny-Carman方程建立孔隙率与渗透率之间关系,并使用持续注入下颗粒对流–弥散方程确定颗粒分布规律;其次,利用自主研发的砂层迁移–沉积系统进行不同条件下颗粒注入试验,并将试验结果与渗透率衰减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最后,对模型计算值和试验值之间的误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基于变孔隙率的渗透率衰减模型较好地反映颗粒沉积过程对孔隙结构及渗透率的影响;模型计算的渗透率衰减规律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模型的合理性;模型预测的渗透率衰减值与试验值存在一定误差,主要原因包括模型本身缺陷及试验方法导致的缺陷。研究成果为定量分析颗粒沉积引发地层渗透率变化规律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流力学 多孔介质 悬浮颗粒 迁移-沉积 变孔隙率 渗透率衰减 砂箱试验
原文传递
酸性氨基酸在铜、铅、锌迁移与沉积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姚志健 韩蔚田 刘贵平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49-355,共7页
对酸性氨基酸(谷氨酸)在铜、铅、锌迁移与沉积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酸性氨基酸在热卤水中的存在,比中性氨基酸更有利于铜、铅、锌的活化迁移。但是,随作用时间,特别是随温度的变化,不同金属在热液中的活化迁移情... 对酸性氨基酸(谷氨酸)在铜、铅、锌迁移与沉积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酸性氨基酸在热卤水中的存在,比中性氨基酸更有利于铜、铅、锌的活化迁移。但是,随作用时间,特别是随温度的变化,不同金属在热液中的活化迁移情况则明显地不同。这表明金属与氮基酸形成的易溶络合物,其稳定性不仅与金属和氨基酸的种类有关,而且还受温度的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 酸性 迁移
下载PDF
Late Quaternary sedimentary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fshore of the Hangzhou Bay,East China——implications for sea level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Changjiang alongshore current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昕 石学法 +4 位作者 王国庆 乔淑卿 王昆山 姚政权 王旭晨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3期748-763,共16页
This study focuses o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al changes offshore of Hangzhou Bay, East China, since the Late Quaternary. AMS ^14C ages from core CJK10, lithologies, distribution of foraminifera, heavy minerals, and S ... This study focuses o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al changes offshore of Hangzhou Bay, East China, since the Late Quaternary. AMS ^14C ages from core CJK10, lithologies, distribution of foraminifera, heavy minerals, and S and C1 elements show a fluvial terrace environment during -23.2-11.0 cal ka BP; a littoral to tidal-flat environment during 11.0-10.2 cal ka BP; and a shallow marine environment with a relatively low sedimentation rate (0.1-0.22 cm/a) since 4.3 cal ka BP. High depositional rates (-1.6 cm/a) from 10.9 to 10.2 cal ka BP resulted from sufficient accommodation space created by rapid sea level rise from -44 m to -33 m, from high sediment delivery by local rivers, and effective trapping of sediments by tidal-flat vegetation. The rate of sea level rise was variable; relatively high from 10.9 to 10.6 cal ka BP (2.1 cm/a), and lower since 10.6 cal ka BP (1.2 cm/a). The Changjiang alongshore current crossed the Hangzhou Bay to form the mud wedge on the inner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later than 9.4 cal ka BP. The CJK10 site was a tide-dominated shelf environment and experienced erosion from approximately 9.4-9.2 cal ka BP to 4.3 cal ka BP. The depositional hiatus was caused by the Changjiang alongshore current, which was relatively weak during 9.4-7.5 cal ka BP and increased in strength during -7.5-4 cal ka BP. From -4.3 cal ka BP, a large amount of sediment from the Changjiang River was partly deposited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 Hangzhou Bay with some transported southward. Therefore, this study clarifies the history of Changjiang-derived sediment dispersal and deposition, although a detailed record of the changes in the Chang3iang alongshore current since 4.3 cal ka BP is difficult to obtain because of the scarcity of evid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ental shelf off Hangzhou Bay East China Sea mud wedge Changjiang alongshore current sediments transportation and deposition postglacial sea level
下载PDF
土壤侵蚀对陆地碳源汇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冯棋 汪亚峰 +3 位作者 杨磊 王林华 鄂馨卉 陈利顶 《土壤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05-1512,共8页
土壤碳库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侵蚀作为重要的地表过程,每年导致大量陆地生态系统内碳发生迁移,显著改变碳在地表的空间分布格局,影响植物初级生产力与土壤呼吸。然而,因欠缺对侵蚀与碳循环过程的了解、被侵蚀碳去向的不确... 土壤碳库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侵蚀作为重要的地表过程,每年导致大量陆地生态系统内碳发生迁移,显著改变碳在地表的空间分布格局,影响植物初级生产力与土壤呼吸。然而,因欠缺对侵蚀与碳循环过程的了解、被侵蚀碳去向的不确定性以及研究手段与所关注侵蚀过程的差异,目前土壤侵蚀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贡献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从侵蚀过程、迁移过程与沉积过程的角度分别探讨了土壤侵蚀过程中影响碳动态的主要机制及影响碳收支的主要环境因素,总结当前研究的主要问题与发展方向。分析认为,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深入研究侵蚀过程中的碳动态,探讨多因素交互作用过程,明确合理的时间和空间研究尺度,对认识土壤侵蚀在碳源汇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汇 土壤侵蚀 碳迁移 沉积 全球变化
原文传递
等离子-物理气相沉积(PS-PVD)的材料输运行为与沉积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璐 刘梅军 杨冠军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24,共15页
等离子-物理气相沉积(PS-PVD)具有制备层柱等多结构可控涂层的优异特性,但针对PS-PVD涂层结构调控的研究多局限于试错性试验,缺乏对涂层沉积与调控理论的研究,因此亟需对现有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以对PS-PVD沉积原理与涂层结构调控... 等离子-物理气相沉积(PS-PVD)具有制备层柱等多结构可控涂层的优异特性,但针对PS-PVD涂层结构调控的研究多局限于试错性试验,缺乏对涂层沉积与调控理论的研究,因此亟需对现有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以对PS-PVD沉积原理与涂层结构调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针对PS-PVD所特有的涂层材料长距离输运、气液固多相态沉积过程,从涂层结构特征出发,综述PS-PVD沉积单元在经历喷枪内瞬时蒸发和喷枪外持续蒸发行为后,所进行的长距离输运行为与沉积行为的完整过程。此外,结合输运行为与沉积行为分析参数调控对沉积单元及涂层结构的影响规律,并对PS-PVD柱状结构涂层沉积机理的研究以及涂层制备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物理气相沉积(PS-PVD) 输运行为 沉积机理 结构调控
下载PDF
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中柴油蜡沉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卫东 王文达 +3 位作者 张宇凡 张翰卿 滕霖 黄鑫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9-33,62,共6页
在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过程中,当环境温度较低时,柴油可能形成蜡沉积物,污染后行汽油,造成混油损失。开展柴油蜡沉积研究,对保障成品油管道经济高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总结了现有的主要蜡沉积理论;从静态实验和动态实验两个方面梳... 在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过程中,当环境温度较低时,柴油可能形成蜡沉积物,污染后行汽油,造成混油损失。开展柴油蜡沉积研究,对保障成品油管道经济高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总结了现有的主要蜡沉积理论;从静态实验和动态实验两个方面梳理了柴油蜡沉积实验研究现状;分析了基于分子扩散和剪切弥散两种理论建立的柴油蜡沉积速率预测模型。指出加强对柴油结蜡机理的研究,建立柴油蜡沉积模型,定量表征后行汽油溶蜡后主要质量参数的变化规律,是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的重要研究方向。通过对柴油蜡沉积研究进展的系统阐述,为将来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图1,参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品油 顺序输送 柴油 蜡沉积 汽油质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