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15篇文章
< 1 2 1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 被引量:524
1
作者 屠国元 朱献珑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14,共7页
本文从对现代哲学阐释学中的理解的历史性、偏见观和视域融合几个核心概念的分析入手,由此论证误读存在的合理性。误读的存在使读者对文本意义的阐释呈现多元开放的趋势。在文学翻译过程中,作为第一读者的译者不可避免地对原作产生误读... 本文从对现代哲学阐释学中的理解的历史性、偏见观和视域融合几个核心概念的分析入手,由此论证误读存在的合理性。误读的存在使读者对文本意义的阐释呈现多元开放的趋势。在文学翻译过程中,作为第一读者的译者不可避免地对原作产生误读;由于理解的历史性,特殊历史时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目的性翻译;偏见的存在说明翻译不是对原作的简单复制,而是译者对原作创造性的叛逆;译者的当下视域与原作的视域永远都无法完全融合,因此翻译中的文化过滤就不可避免。在翻译研究中,译者的主体性应该受到重视。同时文中对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也做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主体性 误读 阐释学 目的性翻译 创造性叛逆 文化过滤 翻译学
原文传递
谁是翻译主体 被引量:256
2
作者 陈大亮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7,共5页
在原文作者,译者和读者三个“人”当中,谁能称得上是翻译主体?目前国内外对这一问题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本文从这一问题出发阐明了作者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重点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否定原作者是翻译主体;二是批判了把 翻译看作是原... 在原文作者,译者和读者三个“人”当中,谁能称得上是翻译主体?目前国内外对这一问题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本文从这一问题出发阐明了作者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重点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否定原作者是翻译主体;二是批判了把 翻译看作是原作者与译者对话的错误观点;三是翻译主体间性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主体 翻译主体性 翻译主体间性 原文作者 译者 对话
原文传递
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 被引量:244
3
作者 胡庚申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16,共7页
翻译理论的根本问题之一是如何描述和解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文在现有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观,从“三元”关系、诸“者”关系、译者功能、译品差异、意义构建、适应选择、翻译实践等不同... 翻译理论的根本问题之一是如何描述和解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文在现有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观,从“三元”关系、诸“者”关系、译者功能、译品差异、意义构建、适应选择、翻译实践等不同角度对之加以论述,从而为“译有所为”找到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 中心地位 主导作用 译者中心
原文传递
翻译主体的“发现”与研究——兼评中国翻译家研究 被引量:101
4
作者 穆雷 诗怡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4-20,共7页
20世纪70年代之后,西方翻译研究开始出现了重要转折,扩大了翻译研究的对象,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范围。随着七八十年代描述翻译学的兴起,继而文化研究取向的盛行,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逐渐凸显。译入语中制约、影响翻译的诸因素... 20世纪70年代之后,西方翻译研究开始出现了重要转折,扩大了翻译研究的对象,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范围。随着七八十年代描述翻译学的兴起,继而文化研究取向的盛行,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逐渐凸显。译入语中制约、影响翻译的诸因素都是通过翻译家来体现的,而翻译家的选择、翻译的方式、翻译策略,反过来又折射出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语境。要深入、细致地探讨翻译与译入语文化的关系,就绕不开对翻译家本身的探讨。可以说,翻译研究的转向,“发现”了翻译家,翻译家的主体性成为翻译研究的新课题。我国对翻译家比较有意识的系统研究,也是从80年代才开始。近20年来,我国在翻译家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也还存在有待深耕远拓的领域。本文重点回顾了80年代之后我国的翻译家研究发展状况,评述其得失,并对今后翻译家研究的深入开展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家 主体性 翻译家研究 翻译文学史 翻译研究
原文传递
语言的评价意义与译者的价值取向 被引量:101
5
作者 张美芳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15-18,27,共5页
评价意义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人际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及态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文中的评价意义的理解以及在译文中的表达,往往带着自己的价值取向,因而有时会产生"不忠实"于原文的译作.本文以系... 评价意义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人际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及态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文中的评价意义的理解以及在译文中的表达,往往带着自己的价值取向,因而有时会产生"不忠实"于原文的译作.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探讨产生"不忠实"译本的各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意义 译者 价值取向
下载PDF
从莫言英译作品译介效果看中国文学“走出去” 被引量:96
6
作者 鲍晓英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17,126,共5页
本文通过对莫言英译作品受众的问卷调查,借用EBSCO、WORLDCAT、OCLC等搜索系统,直接联系英言作品出版机构等方法,挖掘收藏莫言作品的世界图书馆馆藏量、莫言作品发行量、西方媒体莫言提及率等数据,在这些数据基础上推导、分析和判断莫... 本文通过对莫言英译作品受众的问卷调查,借用EBSCO、WORLDCAT、OCLC等搜索系统,直接联系英言作品出版机构等方法,挖掘收藏莫言作品的世界图书馆馆藏量、莫言作品发行量、西方媒体莫言提及率等数据,在这些数据基础上推导、分析和判断莫言英译作品译介效果,提出为加强中国文学对外传播应采取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介效果 莫言英译作品 译介主体 内容 途径 受众
原文传递
拿汉语读,用英文写——说说葛浩文的翻译 被引量:77
7
作者 张耀平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5-77,共3页
本文介绍了美国翻译家葛浩文在现、当代汉语文学作品英译工作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概述了他的翻译观,并通过具体译例分析了他的翻译风格。
关键词 美国 翻译家 中译英
原文传递
论译者身份——从翻译理念的演变谈起 被引量:49
8
作者 廖晶 朱献珑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4-19,共6页
本文对中外翻译史上翻译理念的演变做了整体上的梳理,揭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身份的变迁历程,认为译者的主体性经历了一个由蒙蔽到彰显的过程,并对译者身份的变化做了哲学层面上的剖析,正本清源,认为应该恢复译者在文化构建中应有的、... 本文对中外翻译史上翻译理念的演变做了整体上的梳理,揭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身份的变迁历程,认为译者的主体性经历了一个由蒙蔽到彰显的过程,并对译者身份的变化做了哲学层面上的剖析,正本清源,认为应该恢复译者在文化构建中应有的、与作者平等的地位。我们认为在翻译研究与批评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应该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 身份 翻译理念 主体性
原文传递
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被引量:44
9
作者 文军 高晓鹰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48-52,共5页
本文以<苔丝>的两个译本为例,探讨了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文章认为:功能翻译理论坚持翻译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以翻译目的为总则,把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都纳入了研究范畴,从而为文学翻译批评提... 本文以<苔丝>的两个译本为例,探讨了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文章认为:功能翻译理论坚持翻译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以翻译目的为总则,把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都纳入了研究范畴,从而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动态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批评 功能翻译理论 译者 读者 翻译 文化
下载PDF
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主体作用的必然性 被引量:39
10
作者 王文斌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55-57,61,共4页
本文以接受美学为视野,探讨译者在文学翻译中主体作用的必然性.作者认为,作为接受主体的不同译者,总是随己之意去认知和体味文本客体,从中获致不同的信息,作出不同的审美判断,将文本中的未定部分具体化,而这种具体化必然带有主观印痕,... 本文以接受美学为视野,探讨译者在文学翻译中主体作用的必然性.作者认为,作为接受主体的不同译者,总是随己之意去认知和体味文本客体,从中获致不同的信息,作出不同的审美判断,将文本中的未定部分具体化,而这种具体化必然带有主观印痕,体现在翻译时自然产生不同的译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 译者 主体作用 必然性
下载PDF
译者的诞生与原作者的“死亡” 被引量:36
11
作者 谢天振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2002年第4期24-42,共19页
传统翻译研究中最为关注的问题是:原文是什么意思?也即原作者想说什么?为了追寻原作者的本意,传统的翻译研究一直在围绕'直译'、'意译'、'可译'、'不可译'等问题展开. 然而,翻译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最... 传统翻译研究中最为关注的问题是:原文是什么意思?也即原作者想说什么?为了追寻原作者的本意,传统的翻译研究一直在围绕'直译'、'意译'、'可译'、'不可译'等问题展开. 然而,翻译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文化交际行为之一,它还涉及到其它诸多因素,既有译者本人的语言能力和知识装备,更有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语境,包括政治气候、意识形态、时代风尚、读者趣味等等. 本文借鉴了解构主义等当代西方文化理论,对译者与原作者、译文与原文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独特的研究,同时也展示了当前翻译研究的新的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 翻译研究 原作者 原文 可译 直译 意译 追寻 当代 独特
原文传递
论译者的译材选择与翻译策略取向——利玛窦翻译活动个案研究 被引量:46
12
作者 屠国元 王飞虹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25,共6页
本文以传教士译者利玛窦的翻译活动为个案,试从历史与文化交流的角度探讨译者在特定社会历史文化大背景下的译材选择与翻译策略取向,说明译者选择的被动性和适应性,提出为促进文化交流与进步,创造适宜翻译运作的社会文化大环境的重要性。
关键词 利玛类 译者 译材选择 翻译策略
原文传递
我行我素:葛浩文与浩文葛 被引量:45
13
作者 葛浩文 史国强(译)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7-49,10,共14页
我得到的关注,比我应该得到的或希望得到的要多,这让我在工作时如履薄冰。我比较乐意看到从更宽的视角评论我的译作。对我来说,译者总是现身的,也总是隐身的。我做翻译不须借助高深的理论,而是像作家或诗人那样,一边写,一边摸索最恰当... 我得到的关注,比我应该得到的或希望得到的要多,这让我在工作时如履薄冰。我比较乐意看到从更宽的视角评论我的译作。对我来说,译者总是现身的,也总是隐身的。我做翻译不须借助高深的理论,而是像作家或诗人那样,一边写,一边摸索最恰当的表达方式。我们选择作品来翻译时,不能仅仅以我们自己文化里通行的文学标准来判断,而不从中国文化的角度评估他们的作品。唯我为大对译者是不适用的。中国小说在西方并不特别受欢迎,可能是与不少中国小说人物缺少深度有关,中国当代小说有着太大的同一性。但一些年轻作家已经开始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创新,这是可喜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翻译 翻译理论 译者 葛浩文
原文传递
我国近十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32
14
作者 侯林平 姜泗平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00-104,共5页
近十年译者主体性问题成了中国译学界研究的新趋势和热点问题之一。它深化了翻译的文化研究,这必然促使二十一世纪的翻译研究由以语言和文化为本体的研究转向以人为主体的研究,即“译者转向”。译者主体性研究对探讨翻译的本质、过程、... 近十年译者主体性问题成了中国译学界研究的新趋势和热点问题之一。它深化了翻译的文化研究,这必然促使二十一世纪的翻译研究由以语言和文化为本体的研究转向以人为主体的研究,即“译者转向”。译者主体性研究对探讨翻译的本质、过程、批评以及学科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此项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着概念界定不清,缺乏系统有效研究方法等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 主体 主体性 回顾与反思
下载PDF
论译者作为文化操作者 被引量:26
15
作者 沈育英 王和平 《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3-86,共4页
本文拟从文化交流的宏观角度来研究译者的身份。文章认为 ,翻译的过程是一个译者不断在两种文化间进行选择的过程 ,而译者作为这一过程的活动主体 ,应是一位文化操作者。因为译者的文化背景、文化倾向、文化能力无时不影响着整个翻译过... 本文拟从文化交流的宏观角度来研究译者的身份。文章认为 ,翻译的过程是一个译者不断在两种文化间进行选择的过程 ,而译者作为这一过程的活动主体 ,应是一位文化操作者。因为译者的文化背景、文化倾向、文化能力无时不影响着整个翻译过程中的理解、抉择及信息传递 ,进而影响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 文化操作者 文化
下载PDF
论文学翻译批评的多元功能 被引量:24
16
作者 刘云虹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8-30,共3页
本文以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为视野,探讨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与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及带给翻译批评的启示。文章认为:文学翻译批评仅仅立足于从文本到文本的单一模式是远远不够的,而应在深切关注译者与读者的主体性的基... 本文以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为视野,探讨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与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及带给翻译批评的启示。文章认为:文学翻译批评仅仅立足于从文本到文本的单一模式是远远不够的,而应在深切关注译者与读者的主体性的基础上走向多元化与建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 读者 主体性 多元功能
原文传递
文学语篇的多重结构与译者的多重角色 被引量:24
17
作者 封宗信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31,共3页
本文从文学语篇的多层次交流模式出发,分析和探讨了译者的多重角色。认为译者是读者和再作者的结合,译者与译文读者的关系应该上升到作者-读者关系来研究。文学翻译批评应该从文学语篇交流的特点出发,把语言形式与文学意义结合起来研究... 本文从文学语篇的多层次交流模式出发,分析和探讨了译者的多重角色。认为译者是读者和再作者的结合,译者与译文读者的关系应该上升到作者-读者关系来研究。文学翻译批评应该从文学语篇交流的特点出发,把语言形式与文学意义结合起来研究译者在跨文化语境下话语过程中的参与者角色和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篇 话语过程 作者 译者 读者 文本
原文传递
再论翻译语境 被引量:33
18
作者 彭利元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3-37,共5页
针对李运兴教授"论翻译语境"一文在"翻译语境"概念界定上的不足,结合中西翻译语境研究历史,对"翻译语境"的内涵及其本质属性展开深入探讨,明确了"翻译语境"的定义,揭示了译者的第三人称主体特... 针对李运兴教授"论翻译语境"一文在"翻译语境"概念界定上的不足,结合中西翻译语境研究历史,对"翻译语境"的内涵及其本质属性展开深入探讨,明确了"翻译语境"的定义,揭示了译者的第三人称主体特性以及翻译语境的三大本质属性:主观性、动态性、对话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语境 译者第三人称主体性 主观性 动态性 对话性
原文传递
朱生豪翻译手稿描写性研究——以《仲夏夜之梦》为例 被引量:34
19
作者 张汨 文军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0-128,148,共9页
本文通过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从词汇和句子两个层面对朱生豪《仲夏夜之梦》翻译手稿中的修改处进行统计与描写性分析,进而发掘其翻译手稿中表现出的特点并做出相应的解释。通过描写翻译学"描写-解释"的研究途径,本研究发现... 本文通过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从词汇和句子两个层面对朱生豪《仲夏夜之梦》翻译手稿中的修改处进行统计与描写性分析,进而发掘其翻译手稿中表现出的特点并做出相应的解释。通过描写翻译学"描写-解释"的研究途径,本研究发现朱生豪翻译手稿修改处表现出其对于译文"可读性"和"可表演性"的追求,而这也是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个体惯习所共同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手稿 翻译规范 个体惯习 翻译家 朱生豪
原文传递
中国翻译的赞助问题 被引量:33
20
作者 王友贵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5-20,共6页
本文考察中国翻译的赞助问题。上篇考察从东汉末佛籍翻译至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两次翻译高潮期间,翻译活动的赞助问题,下篇讨论从晚清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首30年翻译活动的赞助问题,集中考察以下几个具体问题:这四个时期里谁是翻译活动的... 本文考察中国翻译的赞助问题。上篇考察从东汉末佛籍翻译至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两次翻译高潮期间,翻译活动的赞助问题,下篇讨论从晚清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首30年翻译活动的赞助问题,集中考察以下几个具体问题:这四个时期里谁是翻译活动的赞助人?若赞助呈多元形态,其主要构成是什么?以什么方式资助?其基本运作方式是什么?赞助人和译者是什么关系(赞译关系)?赞助是否有条件?其条件是指令性的,还是建议性的?本文在尝试观察、回答上述问题的同时,兼述其赞助的动机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赞助人构成 赞译关系 翻译活动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