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谁是翻译主体 被引量:256
1
作者 陈大亮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7,共5页
在原文作者,译者和读者三个“人”当中,谁能称得上是翻译主体?目前国内外对这一问题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本文从这一问题出发阐明了作者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重点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否定原作者是翻译主体;二是批判了把 翻译看作是原... 在原文作者,译者和读者三个“人”当中,谁能称得上是翻译主体?目前国内外对这一问题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本文从这一问题出发阐明了作者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重点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否定原作者是翻译主体;二是批判了把 翻译看作是原作者与译者对话的错误观点;三是翻译主体间性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主体 翻译主体性 翻译主体间性 原文作者 译者 对话
原文传递
再谈文学翻译主体 被引量:67
2
作者 杨武能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0-13,共4页
作者在文章中强调,中国译学观念的现代化,要保持和发扬中国译论的传统和特色;文学翻译研究要紧密结合文学翻译的实践;文学翻译家是文学翻译的主体,译著即原著,译家研究应成为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家的著作权和其他种种权益必须... 作者在文章中强调,中国译学观念的现代化,要保持和发扬中国译论的传统和特色;文学翻译研究要紧密结合文学翻译的实践;文学翻译家是文学翻译的主体,译著即原著,译家研究应成为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家的著作权和其他种种权益必须受到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主体
原文传递
“翻译伦理”概念试析 被引量:73
3
作者 王大智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1-63,共3页
近年来,有关"翻译伦理"的研究正逐渐成为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之一。然而,无论是对外国翻译伦理思想的译介与评价,还是对"翻译伦理模式"的探索抑或建构翻译伦理学的有益尝试,似乎都不曾对"翻译伦理"这一概念本身展开深... 近年来,有关"翻译伦理"的研究正逐渐成为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之一。然而,无论是对外国翻译伦理思想的译介与评价,还是对"翻译伦理模式"的探索抑或建构翻译伦理学的有益尝试,似乎都不曾对"翻译伦理"这一概念本身展开深入的研究。对"翻译伦理"概念简单、机械、主观的理解与挪用,不可避免地会导向对国外翻译伦理思想的曲解甚至歪批,导向对本土丰富翻译伦理思想的漠视。这种自说自话的研究模式既不利于当下翻译伦理研究的展开,同时也给未来的翻译伦理研究埋下了隐患。鉴于此,本文试图从"伦理"和"翻译"这两个同样具有多义性的概念入手,对"翻译伦理"概念予以解析,以期厘定翻译伦理研究的研究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伦理 翻译行为 翻译主体 翻译规范
原文传递
再论翻译语境 被引量:33
4
作者 彭利元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3-37,共5页
针对李运兴教授"论翻译语境"一文在"翻译语境"概念界定上的不足,结合中西翻译语境研究历史,对"翻译语境"的内涵及其本质属性展开深入探讨,明确了"翻译语境"的定义,揭示了译者的第三人称主体特... 针对李运兴教授"论翻译语境"一文在"翻译语境"概念界定上的不足,结合中西翻译语境研究历史,对"翻译语境"的内涵及其本质属性展开深入探讨,明确了"翻译语境"的定义,揭示了译者的第三人称主体特性以及翻译语境的三大本质属性:主观性、动态性、对话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语境 译者第三人称主体性 主观性 动态性 对话性
原文传递
论概念整合模式下翻译的主体间性 被引量:30
5
作者 尹富林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41-44,共4页
本文采用概念整合理论探讨了翻译中的主体以及其主体间性关系。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概念整合模式下的翻译主体既包括了原作者、译者、读者,也包括文本所涉及的源语和译语,他们之间呈现对话交流、相互转换和相互映射三种主体间性关系... 本文采用概念整合理论探讨了翻译中的主体以及其主体间性关系。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概念整合模式下的翻译主体既包括了原作者、译者、读者,也包括文本所涉及的源语和译语,他们之间呈现对话交流、相互转换和相互映射三种主体间性关系。各主体间的相互交往以概念映射作为交流的“中介”,以和谐的主体间性作为目标,完成翻译的整合和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整合 翻译主体 主体间性 映射
下载PDF
翻译过程中翻译主体的思维活动过程 被引量:19
6
作者 肖辉 《语言与翻译》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4-38,共5页
翻译过程就是译者的特殊思维活动过程。在翻译过程中主体——译者运用自身的思维能力首先解析原文的语言材料 ,追寻原作者的思路 ,然后综合译语的语言表达手段再现原文。无论在理解阶段 ,还是在表达阶段 ,翻译活动总是与主体的抽象、形... 翻译过程就是译者的特殊思维活动过程。在翻译过程中主体——译者运用自身的思维能力首先解析原文的语言材料 ,追寻原作者的思路 ,然后综合译语的语言表达手段再现原文。无论在理解阶段 ,还是在表达阶段 ,翻译活动总是与主体的抽象、形象思维能力紧紧相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过程 翻译主体 思维活动
下载PDF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移情作用刍议 被引量:19
7
作者 潘卫民 钱妮娜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1-54,共4页
本文从中西交叉视角出发,探讨翻译过程中审美移情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确立译者在翻译移情中的主体地位;分析移情过程中译者无法隐形的原因,并试图对译者的主体作用提出了“度”的限定;指出翻译中的审美移情是作者、作品、译者和读者... 本文从中西交叉视角出发,探讨翻译过程中审美移情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确立译者在翻译移情中的主体地位;分析移情过程中译者无法隐形的原因,并试图对译者的主体作用提出了“度”的限定;指出翻译中的审美移情是作者、作品、译者和读者四方面的有机统一。最后,以庞德的《地铁站》为例,分析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同一作品所产生的移情差异,进一步证明译者的移情作用在翻译中的主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移情 译者 主体
下载PDF
翻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被引量:20
8
作者 张立波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32,共9页
文章从翻译的视角入手,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接受,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译介,经由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摘译、节译特别是转译值得细致考察。翻译发挥了历史规划和主体召唤的巨大作用。从对等词的选择和思想的... 文章从翻译的视角入手,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接受,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译介,经由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摘译、节译特别是转译值得细致考察。翻译发挥了历史规划和主体召唤的巨大作用。从对等词的选择和思想的把握等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是晚清以来西学东渐过程的有机组成和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历史 主体
下载PDF
翻译主体地位的模糊化——析“文革”时期文学翻译中译者的角色 被引量:13
9
作者 马士奎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135-141,共7页
译者是翻译行为的主体,通常在译作文本形成的整个过程中起中心作用。但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行为更趋政治化的“文革”时期,代表主流意识形态声音的翻译组织者取代译者成为翻译活动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该时期译者的翻译主体地位更趋模... 译者是翻译行为的主体,通常在译作文本形成的整个过程中起中心作用。但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行为更趋政治化的“文革”时期,代表主流意识形态声音的翻译组织者取代译者成为翻译活动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该时期译者的翻译主体地位更趋模糊化,具体表现在译者署名方式的改变、译作稿酬的取消和译者在译作文本形成过程中相对独立性的部分丧失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主体 文学翻译 "文革" 署名 稿酬
下载PDF
关于翻译批评的主体 被引量:16
10
作者 杨晓荣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126-129,共4页
翻译批评活动中涉及的几个要素构成了批评的不同视角,翻译批评的主体因此有双语专家、读者、译者三种类型。文章分析了这三种类型翻译批评各自的价值和批评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重点指出:就文学翻译作品而言,专家批评关乎作品作为翻译作品... 翻译批评活动中涉及的几个要素构成了批评的不同视角,翻译批评的主体因此有双语专家、读者、译者三种类型。文章分析了这三种类型翻译批评各自的价值和批评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重点指出:就文学翻译作品而言,专家批评关乎作品作为翻译作品的价值,而读者批评关乎作品作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后者同样决定着作品的生存。专家批评、读者批评和译者互评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批评 主体 读者批评
下载PDF
中华典籍翻译主体辨——兼评《〈楚辞〉英译的中国传统翻译诗学观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许多 许钧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6-82,共7页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华典籍由谁来翻译,这个问题还存在多元声音。针对该现状,本文结合《〈楚辞〉英译的中国传统翻译诗学观研究》一书,对"翻译主体"进行分析与探讨,侧重比较中国翻译家和...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华典籍由谁来翻译,这个问题还存在多元声音。针对该现状,本文结合《〈楚辞〉英译的中国传统翻译诗学观研究》一书,对"翻译主体"进行分析与探讨,侧重比较中国翻译家和西方汉学家在典籍翻译中的翻译选择、翻译策略和特色、译出效果等问题,提出三方面观点:一是谋求多元互补译者模式;二是用"送出主义"和"拿来主义"的双向思维考察翻译动因;三是从"文化传真"和"文化改写"角度透视翻译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主体 《楚辞》英译 翻译动因 翻译诗学 翻译策略
原文传递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 被引量:15
12
作者 宫军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8-130,共3页
蒯因是二战后美国最负盛名的哲学家之一,也是继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之后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他有关翻译不确定性的理论引起学界很大的反响,为原本复杂的翻译现象添加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多年来,国内外虽然不断有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问题,... 蒯因是二战后美国最负盛名的哲学家之一,也是继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之后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他有关翻译不确定性的理论引起学界很大的反响,为原本复杂的翻译现象添加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多年来,国内外虽然不断有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问题,但是结果却差强人意。本文尝试另辟蹊径,从人与世界的关系出发,探讨译者在具有不确定性翻译现象中的主体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蒯因 不确定性 译者主体 语言哲学
原文传递
中国古典诗歌翻译叙事“主体”符码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被引量:16
13
作者 庞秀成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6-94,共9页
中国古典诗歌极少使用人称代词,而翻译成英语则将诗中隐含的叙事者或主体(主语)填充,原诗的含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特征削弱了。本文论述了这一问题的意义,分析了这种翻译倾向的文学背景和所关涉的理论,考察了中国古诗叙事主体代词符码... 中国古典诗歌极少使用人称代词,而翻译成英语则将诗中隐含的叙事者或主体(主语)填充,原诗的含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特征削弱了。本文论述了这一问题的意义,分析了这种翻译倾向的文学背景和所关涉的理论,考察了中国古诗叙事主体代词符码化的实践倾向,总结了约束这一倾向的技术手段。本文认为将主体"我"实现代词符码化是破坏原诗审美价值的主要原因。为了保持原诗的含蓄性,应抑制将隐含的主语符码化为代词或将叙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用句法、逻辑手段明晰化的欲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翻译 人称代词 主体 符码化
原文传递
我对当前译学问题讨论的看法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杨自俭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5-48,F003,共5页
本文针对当前译界讨论的问题,重点论述了①学术讨论中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②翻译科学的性质及其在科学体系中的位置;③对Nida那封信的看法;④译学建设中的5项任务:用现代科学精神研究传统译论、外国译论和翻译实践,吸取相关学科的营养... 本文针对当前译界讨论的问题,重点论述了①学术讨论中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②翻译科学的性质及其在科学体系中的位置;③对Nida那封信的看法;④译学建设中的5项任务:用现代科学精神研究传统译论、外国译论和翻译实践,吸取相关学科的营养,加强译学自身的理论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讨论 翻译科学 学科建设
下载PDF
论翻译的主观性 被引量:11
15
作者 程平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0-104,共5页
长期以来,翻译理论一直倡导翻译应客观忠实地再现原文而反对主观性。然而,诸多翻译理论的逻辑指向、翻译主体的自然属性、翻译语言的主观性以及翻译过程的主观性识解都表明翻译存在不可避免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主要通过翻译主体意识的... 长期以来,翻译理论一直倡导翻译应客观忠实地再现原文而反对主观性。然而,诸多翻译理论的逻辑指向、翻译主体的自然属性、翻译语言的主观性以及翻译过程的主观性识解都表明翻译存在不可避免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主要通过翻译主体意识的选择性、情感性和创造性等形式表现出来。承认主观性并不是对翻译客观性的否定,而是对翻译本质的一种辩证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主观性 翻译理论 主体 语言 识解 表现形式
下载PDF
英汉语篇结构差异的探讨——浅析《红楼梦》中的译例 被引量:8
16
作者 宁玲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10-13,共4页
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 ,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 ,因此两者在语篇结构的安排上存有很大的差异性。汉语重逻辑 ,以曲线思维为特质 ,在语篇结构上显主题、略主语 ,强调意合 ,少用功能词 ;而英语则以直... 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 ,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 ,因此两者在语篇结构的安排上存有很大的差异性。汉语重逻辑 ,以曲线思维为特质 ,在语篇结构上显主题、略主语 ,强调意合 ,少用功能词 ;而英语则以直线思维为特质 ,语言脉络清晰 ,在篇章结构上突出主语 ,以功能词连接句子。本文以杨宪益夫妇的《红楼梦》译本为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篇语言学 翻译 主题 主语 功能词
下载PDF
从《红楼梦》翻译看模糊语美学意蕴的艺术再现 被引量:9
17
作者 陈洁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49-152,共4页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客观属性。模糊语言表情达意的作用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文学语言的模糊化是作家对语言艺术处理的结果,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本文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探讨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与大卫.霍克斯译本对《红楼梦》...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客观属性。模糊语言表情达意的作用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文学语言的模糊化是作家对语言艺术处理的结果,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本文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探讨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与大卫.霍克斯译本对《红楼梦》中模糊语的美学意蕴的艺术再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模糊语 翻译美学 审美主体 艺术再现
下载PDF
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外译主体 被引量:9
18
作者 任增强 《学术探索》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36-140,共5页
外译主体是关系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关键性问题,外国学者垄断中国文化外译的局面亟待打破。目前国内外学界几乎众口一词地视外国学者为中国文化外译的主体,此实为长期以来文化自信力不足而引致的一种迷思,而其所谓的三点理由... 外译主体是关系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关键性问题,外国学者垄断中国文化外译的局面亟待打破。目前国内外学界几乎众口一词地视外国学者为中国文化外译的主体,此实为长期以来文化自信力不足而引致的一种迷思,而其所谓的三点理由亦值得商榷。由长远的战略眼光观之,中国学者应为中国文化外译的主体,外国学者只应起语言润色等方面的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外译主体 外国学者 中国学者
下载PDF
中医术语英译标准的回顾与前景 被引量:7
19
作者 徐丽 张喆 +2 位作者 闵玲 姚秋慧 张玥 《西部中医药》 2021年第3期158-161,共4页
对已有的中医术语英译标准与中医术语英译标准的构成原则进行总结,指出根据已有的认识提出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应当基于中医学科自身的特点来确定,应建立中医英语语料库来研究中医术语英译的标准。
关键词 中医英语 中医术语 英译 标准 学科特点 语料库
下载PDF
医学汉语无主句的英译 被引量:7
20
作者 邓高胜 吕世生 《中国科技翻译》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7,共4页
本文以《新冠肺炎防治手册》为例,对其128个汉语无主句进行探讨,直观量化各种译法所占的比率。结论表明,医学汉语无主句的英译更多依赖于中英句式之间的转换,被动句、祈使句的使用更能体现出医学英语句式干练、用语客观的特点。
关键词 汉语无主句 医学翻译 话题与主题 意合与形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