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被引量:2
1
作者 陈木茵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97-98,107,共3页
文学翻译是对原作的再创造 ,就必然存在叛逆。创造性叛逆不是误译。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的表现形式是翻译中的删减、增加和意译。这在诗歌翻译中尤为突出。
关键词 文学翻译 创造性叛逆 汉诗英译
下载PDF
翟理斯的汉诗翻译 被引量:3
2
作者 吴伏生 《铜仁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22-33,共12页
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1845-1935),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英国乃至整个西方影响最大的汉学家。他一生著述及译作很多,书籍文章多达百余种,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他所翻译的汉诗在当时影响深远,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韵体翻译的典范... 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1845-1935),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英国乃至整个西方影响最大的汉学家。他一生著述及译作很多,书籍文章多达百余种,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他所翻译的汉诗在当时影响深远,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韵体翻译的典范。文章系统讨论分析他汉诗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翟理斯 汉学 汉诗翻译 韵体翻译 素体翻译
下载PDF
有关诗词外译的若干探讨——卓振英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3
3
作者 王芳 卓振英 《中国外语研究》 2019年第1期128-131,142,共5页
本文是对著名翻译家卓振英教授的访谈。在访谈中,卓教授结合其长期的典籍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就诗词外译的意义、历史和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介绍了有关课程的教学实践。访谈对于诗词外译以及该领域的人才培养都具有... 本文是对著名翻译家卓振英教授的访谈。在访谈中,卓教授结合其长期的典籍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就诗词外译的意义、历史和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介绍了有关课程的教学实践。访谈对于诗词外译以及该领域的人才培养都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词外译 理论研究 人才培养
原文传递
中国诗歌的具身隐喻英译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潘震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4-68,94,112,共7页
具身性意象是贯穿中国诗歌发展史的主流意象之一,该类意象蕴含着丰富的生命体验与哲学思考。本研究从认知隐喻的视角,详细解读中国诗歌具身性意象的基本类型及其内涵,对比分析其哲学思想及情感色彩的传译过程与传译效果,以利于译者对中... 具身性意象是贯穿中国诗歌发展史的主流意象之一,该类意象蕴含着丰富的生命体验与哲学思考。本研究从认知隐喻的视角,详细解读中国诗歌具身性意象的基本类型及其内涵,对比分析其哲学思想及情感色彩的传译过程与传译效果,以利于译者对中国诗歌深层心理、文化成因以及审美价值等要素的进一步考量与哲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歌英译 具身隐喻 认知隐喻 情感 哲思
下载PDF
唐代律诗语言独特性探索:还原虚境的翻译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钰禛 余力涵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中法文)》 2021年第3期43-51,91,92,共11页
目前,许多译者在翻译唐代律诗时都缺乏对其特殊形式与内容的考量,导致译诗与原诗的意境有所出入。本文选取三首典型律诗中的名句,以其不同法译本为例,分析译诗对原诗实境的保留情况以及对原诗虚境的还原程度;揭示律诗独特的形式内容,如... 目前,许多译者在翻译唐代律诗时都缺乏对其特殊形式与内容的考量,导致译诗与原诗的意境有所出入。本文选取三首典型律诗中的名句,以其不同法译本为例,分析译诗对原诗实境的保留情况以及对原诗虚境的还原程度;揭示律诗独特的形式内容,如语词、对仗结构和意象等在诗词由实境转化为虚境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并提出还原虚境的译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翻译 法译本 还原虚境 唐诗
下载PDF
意美、音美、形美——陆游《钗头凤》英译赏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吴天慧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139-141,共3页
本文通过从"意"、"音"、"形"三个方面赏析陆游《钗头凤》的两种英译版本,分析不同译者的翻译特点以及创造性,探讨中国诗歌的翻译艺术。
关键词 诗歌翻译
下载PDF
从《子夜吴歌》韩译看金亿的汉诗翻译
7
作者 李星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第35期52-57,共6页
韩国诗人金亿在韩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从同一原诗《子夜吴歌》的3个韩译文出发,探讨3个译文的翻译及特征,旨在找出不同译文的差异与进步性,从而归纳出金亿翻译汉诗的翻译观。研究发现,在翻译汉诗方面,金亿通过“创造性意译”... 韩国诗人金亿在韩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从同一原诗《子夜吴歌》的3个韩译文出发,探讨3个译文的翻译及特征,旨在找出不同译文的差异与进步性,从而归纳出金亿翻译汉诗的翻译观。研究发现,在翻译汉诗方面,金亿通过“创造性意译”重现诗的“诗想”,在“本土化意识”下,将汉诗翻译为更具韩民族特征的诗歌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亿 汉诗翻译 《子夜吴歌》 翻译特征 翻译观
下载PDF
古诗中“象”的动态意义建构与翻译策略
8
作者 易佳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1年第7期70-75,85,共7页
中国传统古诗不乏以物言志,但学者们对该类诗象的解读并不统一,这对旨在保留文化和艺术完整性的诗歌翻译提出挑战。在概念整合理论的框架中深入探究诗歌“象”的动态意义建构过程,解释说明“象”及“象外之象”意义建构的动态性和理据... 中国传统古诗不乏以物言志,但学者们对该类诗象的解读并不统一,这对旨在保留文化和艺术完整性的诗歌翻译提出挑战。在概念整合理论的框架中深入探究诗歌“象”的动态意义建构过程,解释说明“象”及“象外之象”意义建构的动态性和理据性。据此,提出在不同意义输入条件下的“从虚”“从实”“从直”三方面翻译策略,为中华诗歌外译中诗象意义生成的描述及其翻译策略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整合 诗歌外译
下载PDF
汉诗英译理论框架的构建——简评《汉诗英译论要》
9
作者 张若兰 刘筱华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99-101,共3页
该文对《汉诗英译论要》一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进行了简单的评介。
关键词 汉诗英译 理论框架 概念体系
下载PDF
去国怀乡身是客 译笔寻梦写乡情——福建籍旅美华人学者罗郁正汉诗英译中的乡土情结
10
作者 何晓花 《新余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101-104,共4页
福建籍美华学者罗郁正毕生专于中国古典文学与比较文学的研究与翻译,著译成果丰硕,翻译理念独特,为中国文化的域外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汉诗译本通过对地域语言的截取和运用,折射出译者的乡土情结,主要体现为在源文本的选择和对拟... 福建籍美华学者罗郁正毕生专于中国古典文学与比较文学的研究与翻译,著译成果丰硕,翻译理念独特,为中国文化的域外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汉诗译本通过对地域语言的截取和运用,折射出译者的乡土情结,主要体现为在源文本的选择和对拟声词的音译上都透露着闽地的乡土气息和方言特色。鉴于此,从文本选择和拟声音译两个维度分析罗郁正汉诗译本中的乡土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郁正 汉诗翻译 地域语言 乡土情结 文本选择 拟声词
下载PDF
马礼逊汉诗英译活动考略
11
作者 王亮 林益弘 王海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10期88-96,共9页
英国伦敦布道会遣华传教士马礼逊在中国的翻译活动对于19世纪来华传教士的传教事业及其翻译活动影响深远。出于现实需求,马礼逊的翻译活动主要集中于汉语研究、《圣经》翻译及报刊译稿等。马礼逊的诗歌翻译文本散见于各类文章中,主要作... 英国伦敦布道会遣华传教士马礼逊在中国的翻译活动对于19世纪来华传教士的传教事业及其翻译活动影响深远。出于现实需求,马礼逊的翻译活动主要集中于汉语研究、《圣经》翻译及报刊译稿等。马礼逊的诗歌翻译文本散见于各类文章中,主要作为正文内容的例证,目前学界尚无系统研究。本文从马礼逊在华翻译活动出发,整合分析马礼逊英译的各类中文诗歌,总结其语用特征,为在华传教士汉学家的汉诗英译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礼逊 汉诗英译 语用特征
下载PDF
庞德的《华夏集》探源 被引量:43
12
作者 蒋洪新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6-59,共4页
庞德的《华夏集》是西方现代诗歌史上划时代的作品,本文从翻译的缘起,庞德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例对该作品进行研究。
关键词 庞德 《华夏集》 中诗英译
原文传递
中国诗歌英译文如何在美国成为本土化传统:以简·何丝费尔吸纳杜甫译文为例 被引量:23
13
作者 钟玲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1-52,共12页
由20世纪初开始,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文在美国形成一个文学小传统。这些英译文则是这个小传统的经典,其文本改写的成分相当大,包括适合本土的选择,注入本土的因素,及对中国文化的想象与憧憬。这个小传统的经典本身倒成为一些美国作家... 由20世纪初开始,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文在美国形成一个文学小传统。这些英译文则是这个小传统的经典,其文本改写的成分相当大,包括适合本土的选择,注入本土的因素,及对中国文化的想象与憧憬。这个小传统的经典本身倒成为一些美国作家的重要读物,也成为他们诗歌创作的灵感和诗作的基本内容。本文以简·何丝费尔的诗作为例,说明她如何吸纳王红公的杜甫诗英译文,创作出打破时空,具特殊美感经验的诗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歌英译 本土化 简·何丝费尔 王红公
原文传递
英译汉诗经典化 被引量:9
14
作者 朱徽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1-28,共8页
在中国与西方的文学文化交流中,汉诗英译经过了百年历程,为弘扬中华文明,沟通与增进中西跨文化交流起到很大作用。经过数代学者译家的努力,英译汉诗以多种形式(如多位诗人选集、个人全集或收入文学作品选集等)被西方读者和学界接受,... 在中国与西方的文学文化交流中,汉诗英译经过了百年历程,为弘扬中华文明,沟通与增进中西跨文化交流起到很大作用。经过数代学者译家的努力,英译汉诗以多种形式(如多位诗人选集、个人全集或收入文学作品选集等)被西方读者和学界接受,产生了相当影响。至20世纪后半叶,由著名学者翻译家英译的优秀中国传统诗歌在欧美逐渐被经典化,在世界文学宝库中享有崇高地位。本文论述英译中国古诗在西方“经典化”的概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诗 英译汉诗 经典化
原文传递
从《长干行》三译文看汉诗英译中的模糊美再现 被引量:7
15
作者 谢辉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73-76,共4页
随着模糊美学的发展,模糊概念引入了美学领域,模糊美成为模糊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不确定性是模糊美的主要特点。中国古典诗歌讲求“意境”、“情景交融”,体现了丰富的模糊美特性。英语诗歌虽然具有较严格的语法规范和严谨的逻辑关系,... 随着模糊美学的发展,模糊概念引入了美学领域,模糊美成为模糊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不确定性是模糊美的主要特点。中国古典诗歌讲求“意境”、“情景交融”,体现了丰富的模糊美特性。英语诗歌虽然具有较严格的语法规范和严谨的逻辑关系,仍然把对模糊美的追求作为最高境界,这使得英汉诗歌翻译成为可能。不过由于不同层次的语言规则和文化背景,英汉诗歌中的模糊美再现具有相当难度。通过对比李白所作的《长干行》的三首译文,阐述了汉诗英译中模糊美再现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再现模糊美的一些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干行》 汉译英 模糊美 汉语诗歌 文学翻译 中国古典诗歌 意境 李白
下载PDF
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读者意识研究——以美国汉学家华兹生译诗选本为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红绿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106-113,共8页
读者是译作的接受者和评判者。译作通过读者传播原作之文学精神和文化内涵,发挥其文学影响力,彰显其价值。中国文学走出去应该考虑西方读者的审美情趣、阅读品味以及西方读者时下所处的文化语境。美国著名汉学家华兹生在翻译选本时具有... 读者是译作的接受者和评判者。译作通过读者传播原作之文学精神和文化内涵,发挥其文学影响力,彰显其价值。中国文学走出去应该考虑西方读者的审美情趣、阅读品味以及西方读者时下所处的文化语境。美国著名汉学家华兹生在翻译选本时具有强烈的读者意识,注重原作的文学性、趣味性和时代性,对中国文学走出去之翻译选本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兹生 汉诗英译 翻译选本 读者意识
下载PDF
从文体学角度看唐诗《送元二使安西》的翻译 被引量:5
17
作者 万兵 《沈阳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5期84-87,共4页
从文体学角度出发,通过从语音手段等方面对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的原文及四种不同的英译文进行探讨,运用相关的文体学理论分析汉诗英译现象,以期给近体诗翻译及其研究提供一些新的启迪。
关键词 文体学 语音手段 汉诗英译
下载PDF
诗体仿效:中诗英译实证研究
18
作者 朱华 《译苑新谭》 2024年第2期141-149,共9页
本文以笔者中国诗歌英译为例,根据“形式突出型文本”对翻译的要求,以实证研究的方式,探索中国古典诗歌外译的策略和方法。研究表明,中诗英译需“仿效”中诗的音律、节奏、对称、“齐言”等形式审美,而不可“仿效”英诗的风格,将中诗译... 本文以笔者中国诗歌英译为例,根据“形式突出型文本”对翻译的要求,以实证研究的方式,探索中国古典诗歌外译的策略和方法。研究表明,中诗英译需“仿效”中诗的音律、节奏、对称、“齐言”等形式审美,而不可“仿效”英诗的风格,将中诗译为颂歌体、三拍子体、阿纳克利翁体、十四行诗等英诗诗体。在“西方文化中心论”的今天,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诗歌文化的对外传播,需以中诗译英诗,尽可能地凸显中国诗歌审美特征在西方世界的存在,体现中国诗歌词汇的内涵美、对仗的工整美、音韵的和谐美、节奏的错落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类型 诗体仿效 翻译方法 中诗英译
原文传递
从主体间性理论看庞德译汉诗的独特审美价值 被引量:4
19
作者 何晓嘉 王珏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9-93,共5页
在二十世纪诗歌发展史上,庞德所译汉诗有过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从不同侧面分析了这些译诗内各诗歌主体间的互动、东西文化元素的并存与交织、以及由庞译引发的东西方诗学思想的融汇,指出庞译尽管瑕瑜互现,但体现了东西方诗歌与文化的... 在二十世纪诗歌发展史上,庞德所译汉诗有过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从不同侧面分析了这些译诗内各诗歌主体间的互动、东西文化元素的并存与交织、以及由庞译引发的东西方诗学思想的融汇,指出庞译尽管瑕瑜互现,但体现了东西方诗歌与文化的主体间性关系,因而具备独特的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庞德 汉诗英译 主体间性
原文传递
论“借鉴”之于汉诗英译 被引量:3
20
作者 宋元康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49-51,共3页
汉诗英译始于19世纪,迄今已有诸多译本,其中不乏优秀译作,深为英语读者喜之、乐之、好之。这些佳作有一共同特点,即对英诗表现手法的巧妙借鉴。本文以部分中外学者的译文为例,探讨借鉴在汉诗英译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汉诗英译 诗歌手法 意象 格律 诗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