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髂腰韧带CT三维显示及其在腰椎节段定位中的作用 被引量:8
1
作者 刘庆余 陈健宇 +2 位作者 陈燕涛 梁碧玲 刘尚礼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40-643,共4页
目的:研究髂腰韧带能否在CT上显示以及髂腰韧带在腰椎节段定位中的作用。方法:128例腰椎患者进行了CT容积扫描检查,采用横断、矢状、冠状多平面重建图像分析髂腰韧带的结构特点。128例患者中有11例为移行椎患者,均经X线片证实。结果:11... 目的:研究髂腰韧带能否在CT上显示以及髂腰韧带在腰椎节段定位中的作用。方法:128例腰椎患者进行了CT容积扫描检查,采用横断、矢状、冠状多平面重建图像分析髂腰韧带的结构特点。128例患者中有11例为移行椎患者,均经X线片证实。结果:117例腰骶正常节段的患者髂腰韧带均起自L5横突。83%的髂腰韧带前、后束之间间隔脂肪组织,前、后束可分辨,横断位上前束较扁,向外侧走行止于髂棘后1/3内侧缘,后束较短而厚,向外后侧走行止于髂后上棘内侧骨面,冠状位上髂腰韧带前、后束均呈类三角形改变,尖端指向髂棘,底边与L5横突相连,矢状位上髂腰韧带前束呈薄条带状或小点状,后束呈宽厚条带状或结节状。17%的髂腰韧带前、后束之间缺乏脂肪组织,前、后束不能分辨,横断位上韧带呈宽厚条带状或扇形向外后方行走,止于髂棘,冠状位上韧带呈类三角形改变,矢状位上韧带呈结节状或不规则条带状改变。以髂腰韧带作为L5椎体水平的定位标记,11例移行椎均准确定位。结论:CT三维多平面重建可准确显示髂腰韧带的形态和走行特点。髂腰韧带起自L5横突,根据这一特点能对腰椎节段进行准确的定位,特别是在合并有腰骶部移行椎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腰韧带 腰椎 计算机断层摄影 移行椎
下载PDF
Kiran Nandivada’s Stuck Blade in a Grinder Jar Degenerative Cascade by LSTV at L5-S1
2
作者 Venkata Satya Kumar Kiran Nandivada Nadavinamani Shivanand Raghavendra +2 位作者 Nandivada Nikhil Bharadwaja Moola Sohith Mahadeva Reddy Ahmed Usama Rizvi 《Open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24年第1期12-21,共10页
Background: Mario Bertolotti, (1917) described LSTV-Lumbar spinal transitional vertebra as Bertolotti Syndrome a century ago and associated low back pain with it. Yet, it needs to be given significance in general orth... Background: Mario Bertolotti, (1917) described LSTV-Lumbar spinal transitional vertebra as Bertolotti Syndrome a century ago and associated low back pain with it. Yet, it needs to be given significance in general orthopaedic practice even now, and radiologists underreport it. LSTV is a congenital anatomical anomaly that Castellvi classified into four varying types. Purpose: I titled this phenomenon “Kiran Nandivada’s stuck blade in a grinder jar degenerative cascade by LSTV at L5-S1” to clearly explain how an abnormal mega-transverse apophysis with its various variations affects the weight-bearing mechanics as the L5-S1 which is a vital junction where the maximum body weight is directed into both the sacroiliac joints and if a transitional vertebra occurs it becomes detrimental and abnormally redirects the load-bearing forces and leads to a progressive degenerative cascade both proximally and distally. As the L5 vertebral rotations and other movements of flexion, extensions, lateral flexion are stuck like a bent grinder blade, the other areas of the region are damaged progressively as the pelvis, just like the grinder motor tries to move it, resulting in overheating and maybe even a burnout results in the form of facet arthritis, disc degeneration in the normal disc above, the transitional disc at L5-S1, foraminal osteophytes causing radiculopathy, sacroiliac joint arthritis. Material and Methods: Around 200 X-rays of children and adults with this congenital anomaly have been studied between 2020 and 2023. This is a retrospective study. Results: 1) Our study showed an Increased incidence of LSTV at 15%. 2) Patients ranged from asymptomatic, atypical lumbago to classical lumbago with sciatica and claudication. Findings supported facet and sacroiliac joint arthritis and the pain, relieved with physiotherapy, posture corrections, weight reduction, and lifestyle precautions, negating the need for local steroid injection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r surgical excision as per our experience. Conclusion: Other dy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STV Bertolotti Syndrome transitional vertebra Facet Tropism Congenital Dysplasia
下载PDF
腰椎骶化者腰椎矢状曲度的测量及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陈崇文 佟斌 +3 位作者 王宇飞 刘凯东 张露 韩爽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3年第2期126-129,共4页
目的测量腰椎骶化者及正常人的腰椎矢状曲度,探讨腰骶部移行椎更具临床意义的分型。方法根据Castellvi分型方法选出Ⅰ型37例(A组),Ⅱ、Ⅲ及Ⅳ型45例(B组),正常人50例(C组),在腰椎侧位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angle,LLA)、... 目的测量腰椎骶化者及正常人的腰椎矢状曲度,探讨腰骶部移行椎更具临床意义的分型。方法根据Castellvi分型方法选出Ⅰ型37例(A组),Ⅱ、Ⅲ及Ⅳ型45例(B组),正常人50例(C组),在腰椎侧位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angle,LLA)、骶骨水平角(sacrum horizontal an-gle,SHA)、腰骶角(lumbosacral angle,LSA)和腰椎曲线指数(lumbar curvature index,LCI),并对三组间各参数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 B组与A组LLA、SHA和LC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B组LLA、SHA及LCI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A组与C组各参数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LSA在三组间相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astellvi分型中Ⅰ型无具体临床意义,并提出新的分型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部 移行椎 矢状曲度 分型
下载PDF
Ⅱ、Ⅲ、Ⅳ型腰骶部移行椎X线诊断(附32例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郑国 平阳 +1 位作者 崔东晖 贾微霞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年第1期63-65,共3页
目的:旨在提高对腰骶部移行椎的认识程度及诊断水平。方法:对32例Ⅱ、Ⅲ、Ⅳ型腰骶部移行椎患者的X线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腰椎骶化25例,骶椎腰化7例,其中Ⅱa型13例,Ⅱb型13例,Ⅲa型2例,Ⅳ型4例。X线见病变椎横突与骶骨翼骨性融合... 目的:旨在提高对腰骶部移行椎的认识程度及诊断水平。方法:对32例Ⅱ、Ⅲ、Ⅳ型腰骶部移行椎患者的X线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腰椎骶化25例,骶椎腰化7例,其中Ⅱa型13例,Ⅱb型13例,Ⅲa型2例,Ⅳ型4例。X线见病变椎横突与骶骨翼骨性融合或形成假关节;移行椎下方椎间隙变窄或形成;合并骶髂关节炎、致密性骨炎、椎间盘突出及一些发育畸形。结论:要对腰骶部移行椎引起足够重视,而X线检查是重要的检查手段,有助于临床诊断及脊柱手术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行椎 X线诊断
下载PDF
Ndrg1基因缺失对腰椎到骶椎结构转换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慧慧 朱煌 郭熙志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5年第3期202-206,217,共6页
目的研究Ndrg1和Ndrg2基因在老鼠脊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Ndrg1-/-鼠和Ndrg1/2-/-鼠为模型,取胚胎期10.5 d野生型胚胎,应用整体胚胎原位杂交技术确定Ndrg1、Ndrg2基因在小鼠体节的表达谱。取10.5 d的Ndrg1-/-和野生... 目的研究Ndrg1和Ndrg2基因在老鼠脊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Ndrg1-/-鼠和Ndrg1/2-/-鼠为模型,取胚胎期10.5 d野生型胚胎,应用整体胚胎原位杂交技术确定Ndrg1、Ndrg2基因在小鼠体节的表达谱。取10.5 d的Ndrg1-/-和野生型鼠胚胎,应用整体胚胎原位杂交技术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技术检测 Hoxc8、Hoxc9、Hoxc10、Hoxc11基因在体内的表达。将出生后6 d的Ndrg1-/-、Ndrg1/2-/-、野生型鼠窒息处死后,去除皮肤、内脏及结缔组织,对骨架进行阿尔新蓝和茜红素染色,观察小鼠椎体同源转换情况。结果在胚胎期10.5 d ,Ndrg1在颈椎和胸椎体节处显著表达,在腰椎和骶椎体节处表达相对较弱,而Ndrg2在腰椎和骶椎体节处有较强表达,在颈椎和胸椎体节处表达较弱。Ndrg1-/-鼠可育,且无明显生长缺陷。骨架染色结果表明,Ndrg1-/-鼠在L6~S1过渡区域发生椎体同源转变,而在 Ndrg1/2-/-鼠中也发生类似转变。与 Ndrg1-/-或Ndrg2-/-鼠相比,Ndrg1/2-/-鼠在脊椎特性上无叠加缺陷表现。此外,与野生型鼠相比,Ndrg1-/-鼠Hoxc8~11基因表达水平改变。结论 Ndrg1基因在腰椎到骶椎体节过渡区域特化过程中起一定作用,且与Ndrg2基因在脊椎分化过程中无冗余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RG1 体节 脊椎 椎骨同源转换
下载PDF
髂腰韧带在胸腰骶移行椎CT定位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
6
作者 邱小琴 杨华岳 覃奇宁 《右江医学》 2015年第1期71-75,共5页
目的探讨髂腰韧带在胸腰骶移行椎CT定位诊断中的价值,以提高定位准确性和阅片效率。方法通过对1291例脊柱下胸段-腰骶区域螺旋CT三维图像,观察髂腰韧带的正常起源及位置,找出正常序列脊椎及移行椎与髂腰韧带正常起源的关系,并与腰骶部... 目的探讨髂腰韧带在胸腰骶移行椎CT定位诊断中的价值,以提高定位准确性和阅片效率。方法通过对1291例脊柱下胸段-腰骶区域螺旋CT三维图像,观察髂腰韧带的正常起源及位置,找出正常序列脊椎及移行椎与髂腰韧带正常起源的关系,并与腰骶部移行椎或合并腰肋时的常规定位法及金标准定位法进行比较。结果髂腰韧带正常起源于L5椎体横突,在CT横断、冠状面上均能清晰显示,位置恒定,易于分辨,不论脊椎序列正常与否,以及是否合并腰肋的存在,均不影响利用髂腰韧带对腰椎节段的正确定位。结论以髂腰韧带正常起点来定位第5腰椎,可作为对胸腰骶节段快速、准确定位的依据,方法简单易行、准确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腰韧带 移行椎 腰肋 胸腰骶节段定位
下载PDF
MRI在年轻人腰骶移行椎伴椎间盘退变中的评估价值
7
作者 王振波 邹月芬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2年第9期1596-1599,1610,共5页
目的:探讨年轻人腰骶移行椎(LSTV)与椎间盘退变MRI征象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病例组74例LSTV(男性45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28±5岁)和对照组75例非LSTV(男性34例,女性41例,平均年龄28±4岁)均伴有下腰痛患者的所有资料。... 目的:探讨年轻人腰骶移行椎(LSTV)与椎间盘退变MRI征象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病例组74例LSTV(男性45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28±5岁)和对照组75例非LSTV(男性34例,女性41例,平均年龄28±4岁)均伴有下腰痛患者的所有资料。观察最下两个腰椎间盘MR征象特点,记录Pfirrmann分级、Modic改变(MC)、椎间盘局限性高信号区(HIZ)和椎间盘突出(LDH),并与对照组作比较。结果:LSTV组移行椎间盘退变(Pfirrmann 3-5级32.4%,HIZ6.8%,LDH14.9%),比对照组L5-S1椎间盘退变(Pfirrmann 3-5级49.3%,HIZ18.7%,LDH73.3%)更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STV组移行椎间盘退变(MC8.1%)与对照组L5-S1(MC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7)。LSTV组上位椎间盘退变(Pfirrmann 3-5级52.7%,MC28.4%,LDH82.1%),比对照组L4-5椎间盘退变(Pfirrmann 3-5级29.3%,MC1.3%,LDH48.0%)更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STV组上位椎间盘退变(HIZ20.3%)与对照组L5-S1(HIZ1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9)。此外,LSTV组上位椎间盘退变(Pfirrmann 3-5级,HIZ,LDH)与对照组L5-S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1,P=0.805,P=0.260)。而LSTV组上位椎间盘退变(MC)比对照组L5-S1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轻人LSTV容易引起上位椎间盘提早退变,MRI可以准确评估椎间盘退变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移行椎 LSTV 腰骶移行椎 Pfirrmann分级
下载PDF
退化性脊椎病变前方入路手术适应证探讨
8
作者 张辰光 柯智仁 +1 位作者 吕绍仁 刘汝孔 《临床骨科杂志》 1998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探讨退化性脊椎病变前方入路手术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接受过前方手术的病例,根据不同病情,划分出不同组别,分别讨论其预后。结果总体疗效评价优等者占82%,一般者占15%,不好者占3%。结论总结出4项适应证... 目的探讨退化性脊椎病变前方入路手术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接受过前方手术的病例,根据不同病情,划分出不同组别,分别讨论其预后。结果总体疗效评价优等者占82%,一般者占15%,不好者占3%。结论总结出4项适应证:(1)椎间盘突出症,尤其是中央型突出者以及椎间盘伴有过渡型腰骶变形者。(2)脊椎骨关节病变为主的病灶。(3)Ⅰ度脊椎前倾滑脱症者,或其合并有椎间盘病变者。(4)曾接受椎间盘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前方脊椎融合术 手术失败后综合征 先天性腰骶椎过渡型脊椎变形
下载PDF
成人最大腰椎前凸预测公式的建立及评价
9
作者 牛升波 杨桓 +5 位作者 陈绍丰 杨明园 陈凯 白玉树 杨长伟 李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76-982,共7页
目的:建立一个新的预测成人最大腰椎前凸的公式,评价其可靠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311例健康成人的一般资料与站立位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在X线片上测量最大腰椎前凸(maximal lumbar lordosis,maxLL)、最大胸椎后凸(maximal thoracic kypho... 目的:建立一个新的预测成人最大腰椎前凸的公式,评价其可靠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311例健康成人的一般资料与站立位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在X线片上测量最大腰椎前凸(maximal lumbar lordosis,maxLL)、最大胸椎后凸(maximal thoracic kyphosis,maxTK)、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在其中220例研究对象中分析maxLL与maxTK、SS、PT和PI之间的相关关系,利用与maxLL相关的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腰椎前凸预测公式;利用建立的公式对其余91例研究对象的maxLL进行预测,并与实际测量的maxLL进行比较,验证预测公式的可靠性与有效性。结果:maxLL与maxTK(r=0.564,P<0.001)、SS(r=0.783,P<0.001)、PT(r=-0.155,P=0.021)和PI(r=0.483,P<0.001)有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maxLL与maxTK、PI显著相关性(P<0.001),建立预测公式为:maxLL=0.6×maxTK+0.5×PI+3(R2=0.55)。用公式预测的maxLL为49.32°±7.06°,实际测量的maxLL为48.70°±9.46°,差异无显著性(P=0.408)。结论:maxTK与PI是maxLL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的预测公式预测成人最大腰椎前凸具有良好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前凸 预测公式 交界椎体
下载PDF
腰骶移行椎髂腰韧带的MRI表现
10
作者 吕亚萍 黄宇 +1 位作者 林薇 马雪梅 《微创医学》 2016年第6期834-836,共3页
目的利用中高场MRI对腰骶移行椎人群髂腰韧带的解剖、形态学表现及其与腰椎节段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分析261例腰骶移行椎人群的MRI影像资料,其中S1腰化153例,L5骶化108例,利用冠状位及轴位MRI图像观察髂腰韧带的解剖、形态表现及与腰... 目的利用中高场MRI对腰骶移行椎人群髂腰韧带的解剖、形态学表现及其与腰椎节段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分析261例腰骶移行椎人群的MRI影像资料,其中S1腰化153例,L5骶化108例,利用冠状位及轴位MRI图像观察髂腰韧带的解剖、形态表现及与腰椎节段的关系。结果解剖形态走行:1单束走行63例;2双束走行182例;3少见型11例,其均发自横突末端、止于髂脊内后缘或髂后上棘内缘。S1腰化人群中有146例双侧髂腰韧带发自L6横突,7例双侧髂腰韧带发自L5横突。L5骶化人群中有94例双侧髂腰韧带发L4横突,9例双侧髂腰韧带发自骶化的L5横突,5例显示不清。结论腰骶移行椎中髂腰韧带多发自移行的椎体,中高场MRI腰椎轴位及冠状位成像能清晰显示其解剖、形态学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行椎 髂腰韧带 MRI
下载PDF
腰骶部移行椎与椎间盘突出症关系探讨 被引量:16
11
作者 王东来 黄士中 乐林山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2年第3期110-113,共4页
通过对200例下腰痛患者及78例经手术证实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X线学调查,发现在下腰病和椎间盘突出症中腰椎部移行椎的发生率高,按Castellvi分类,Ⅱ型最多,在有移行谁的椎间盘突出症中。70%的椎间盘突出发生在移行... 通过对200例下腰痛患者及78例经手术证实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X线学调查,发现在下腰病和椎间盘突出症中腰椎部移行椎的发生率高,按Castellvi分类,Ⅱ型最多,在有移行谁的椎间盘突出症中。70%的椎间盘突出发生在移行椎的上一间隙,脊柱侧弯也明显多于无移行椎的对照组,髂嵴间线的高度在Ⅱ型中倾向较低.我们认为腰骶部移行椎从多方面影响脊柱的稳定。是引起下腰痛和椎间盘突出的一个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行椎 腰椎 椎间盘突出
下载PDF
腰骶部移行椎与腰椎管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于彬 吴德升 +2 位作者 林研 李立钧 谭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13-717,共5页
[目的]探讨腰骶部移行椎和腰椎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因各种原因行腰椎X线平片和CT扫描检查者121例,发现有移行椎(A组)34例,无移行椎(B组)87例,对两组CT扫描腰椎管狭窄各参数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并对两组病变节段进行比较。[结... [目的]探讨腰骶部移行椎和腰椎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因各种原因行腰椎X线平片和CT扫描检查者121例,发现有移行椎(A组)34例,无移行椎(B组)87例,对两组CT扫描腰椎管狭窄各参数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并对两组病变节段进行比较。[结果]有移行椎组合并腰椎管狭窄23例(占67.65%),无移行椎组发现腰椎管狭窄37例(占42.53%),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A组椎间盘退变突出、黄韧带肥厚、小关节退变及侧椎管狭窄的发生率皆与B组存在显著差异,中央椎管狭窄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腰骶部移行椎可以影响腰骶椎的退行性改变,加速椎间盘退变突出、黄韧带肥厚、小关节退变及侧椎管狭窄,且退变多位于移行椎的上一间隙,对中央椎管的骨性狭窄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部移行椎 腰椎管狭窄
原文传递
伴腰骶部移行椎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淼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3年第3期154-155,共2页
本文分析讨论了29例经手术治疗的伴腰骶部移行椎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认为该症特点是椎间盘突出发生在L_(5~6)或L_5~移行椎椎间最常见,多数发生在移行椎的上椎间。移行椎的腰骶部神经根走行可有变异,也可不对称;它在解剖上的定位与机能... 本文分析讨论了29例经手术治疗的伴腰骶部移行椎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认为该症特点是椎间盘突出发生在L_(5~6)或L_5~移行椎椎间最常见,多数发生在移行椎的上椎间。移行椎的腰骶部神经根走行可有变异,也可不对称;它在解剖上的定位与机能有时不相符合,其感觉和肌力可呈分离现象。临床上往往表现为非单根神经根受损害的症状,在诊断和定位时应充分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部移行椎 椎间盘突出
下载PDF
横突成形术治疗腰骶移行椎综合征 被引量:6
14
作者 龙厚清 刘少喻 +3 位作者 李佛保 廖威明 沈靖南 万勇中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3期1767-1769,共3页
目的探讨腰骶移行椎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观察末位腰椎横突成形术治疗腰骶移行椎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1例腰骶移行椎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切除移行椎增大并与骶/髂骨形成假关节的横突远端,保留其基底部。... 目的探讨腰骶移行椎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观察末位腰椎横突成形术治疗腰骶移行椎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1例腰骶移行椎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切除移行椎增大并与骶/髂骨形成假关节的横突远端,保留其基底部。根据术后患者疼痛改善、功能状况及X线检查结果等评价横突成形术的疗效。结果21例患者随访6个月~4年(平均2年8个月),术后下腰痛症状消失,恢复正常生活,X线复查无继发性改变,疗效满意。结论横突成形术是一种治疗腰骶移行椎综合征的有效方法,特别适于I型患者;对于同时合并椎间盘突出症者可I期手术处理这两种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移行椎 横突成形术 腰骶移行椎综合征
下载PDF
脊柱全长X线片对非矩形化腰椎骶化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15
作者 崔洪鹏 侯黎升 +5 位作者 阮狄克 白雪东 何勍 史丽静 李海峰 赵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脊柱全长X线片对非矩形化腰椎骶化的诊断价值。方法:2008年8月~2009年7月共153例腰腿痛并颈部或胸背部不适的患者接受脊柱全长X线片检查,男84例,女69例,年龄14~82岁,平均47.9±13.7岁。观察其脊柱全长X线片,明确是否有腰... 目的:探讨脊柱全长X线片对非矩形化腰椎骶化的诊断价值。方法:2008年8月~2009年7月共153例腰腿痛并颈部或胸背部不适的患者接受脊柱全长X线片检查,男84例,女69例,年龄14~82岁,平均47.9±13.7岁。观察其脊柱全长X线片,明确是否有腰椎X线平片难辨出的腰椎骶化。结果:共发现7例腰椎X线平片难辨出的非矩形化完全型腰椎骶化,男5例,女2例,年龄21~60岁,平均39.7±13.7岁。所有骶化的椎体均为正常S1椎体矩形化表现,下方椎间隙为正常S1/2椎间融合表现。合并颈肋2例,第12肋骨缺如4例。结论:脊柱全长X线片能确诊单纯腰椎X线平片难以明确的非矩形化腰椎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移行椎 腰椎骶化 非矩形化 腰椎X线平片 脊柱全长X线片
下载PDF
腰椎骶化者腰椎生理曲度差异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6
作者 汪翔 谢玮慧 +2 位作者 白萌 谭永明 何来昌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6年第5期63-66,72,F0003,共6页
目的比较分析Ⅱ、Ⅲ、Ⅳ型腰椎骶化者与无腰椎骶化者的腰椎生理曲度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随机选取腰椎骶化患者216例及对照组(无腰椎骶化者)1412例。腰椎骶化患者根据Castellvi分型方法分为Ⅱ、Ⅲ... 目的比较分析Ⅱ、Ⅲ、Ⅳ型腰椎骶化者与无腰椎骶化者的腰椎生理曲度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随机选取腰椎骶化患者216例及对照组(无腰椎骶化者)1412例。腰椎骶化患者根据Castellvi分型方法分为Ⅱ、Ⅲ及Ⅳ型。比较腰椎骶化患者与对照组间、男女间腰骶角(Ferguson法,F)、腰骶角(Wiltse法,LSA)、腰骶角(Grogkopff法,G)和腰椎前突指数的差异性。结果腰椎骶化患者与对照组腰骶角(F)、腰骶角(G)和腰椎前突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腰骶角(F)、腰骶角(G)和腰椎前突指数男性与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骶化患者腰骶角(F)和腰椎前突指数男性与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和Ⅲ型间腰骶角(F)、腰骶角(G)和腰椎前突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和Ⅳ型间腰骶角(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骶化者腰椎生理曲度发生改变,且男女之间腰椎生理曲度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移行椎 腰骶角 腰椎前突指数 腰椎生理曲度
下载PDF
脊柱全长片在腰骶移行椎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侯黎升 白雪东 +7 位作者 阮狄克 史丽静 崔洪鹏 何勍 林井副 李威 惠战强 赵程 《解剖与临床》 2010年第2期84-87,共4页
目的:探讨脊柱全长片判定腰骶移行椎的准确性.方法:采用143例脊柱全长影像资料,分析其腰椎骶化(SZ)与骶椎腰化(LZ)分布情况,L5椎体与Tuffier线的关系及矩形化表现.结果:L5椎体在Tuffier线以下者男82.1%,女 79.7%.6例 IIIB型SZ椎... 目的:探讨脊柱全长片判定腰骶移行椎的准确性.方法:采用143例脊柱全长影像资料,分析其腰椎骶化(SZ)与骶椎腰化(LZ)分布情况,L5椎体与Tuffier线的关系及矩形化表现.结果:L5椎体在Tuffier线以下者男82.1%,女 79.7%.6例 IIIB型SZ椎体无矩形化表现,7例完全型LZ双侧横突高度小于19 mm.12例T12肋缺如单凭腰椎平片可能误为存在腰骶移行椎(LSTV).结论:单纯腰椎平片无法避免漏误诊LSTV.只有脊柱全长片才能准确判定LST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全长片 腰骶移行椎 腰椎骶化 骶椎腰化
原文传递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孔镜术后复发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文猛 魏腾飞 +1 位作者 万云峰 邓博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第2期15-18,22,共5页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PELD)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6年7月~2019年3月我院脊柱外科收治的单一节段PELD术后复发患者46例(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的PELD术后未复发患者46例(对照组),对照...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PELD)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6年7月~2019年3月我院脊柱外科收治的单一节段PELD术后复发患者46例(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的PELD术后未复发患者46例(对照组),对照组均为我院同期PELD手术小组行手术治疗,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体质指数(BMI)、腰骶部移行椎(LSTV)、突出节段、病理分型、腰椎矢状面运动范围(SROM)并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各因素与PELD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年龄≥60岁、BMI>25kg/m2、LSTV、病理分型(突出型)、SROM≥10°均为PELD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但性别、吸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STV的Ⅰb型在L4~5、Ⅲb型在L5S1的突出率最高。结论LSTV是PELD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之一,明确PELD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对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进行早期干预及个体化分析,有助于减少手术复发率、预估并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孔镜手术 复发 腰骶部移行椎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两种腰椎间盘切除手术对合并腰骶部移行椎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智 陈锦鸿 +1 位作者 吴文涛 娄朝晖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2年第6期992-995,共4页
目的比较对于合并腰骶部移行椎(LSTV)患者,传统手术方式与经皮内镜手术切除腰椎间盘并植入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65例合并LSTV的LDH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比较对于合并腰骶部移行椎(LSTV)患者,传统手术方式与经皮内镜手术切除腰椎间盘并植入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65例合并LSTV的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传统手术方式组(A组,35例)和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手术组(B组,30例)。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腰椎前凸角(LLA)、手术椎体椎间隙高度、过L1中心垂线与S1后缘顶点距离(LASD)、骶骨前倾角(SSA)、下肢及腰背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LLA、SSA、椎间隙高度、LA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7dLLA、SSA大于术前,椎间隙高度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7d两组患者LA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腰背部及下肢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a,两组患者下肢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背部VAS评分比较,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a两组患者腰背部及下肢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有LSTV患者,经皮内镜下腰椎手术与传统手术方式均能改善患者腰背部及下肢症状,传统手术方式术后1a腰背部症状改善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部移行椎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
下载PDF
正清风痛宁定点注射联合冲击波治疗腰骶部移行椎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文龙 何祥伟 +3 位作者 陈欢 邹琼 李秋菊 黄宗菊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1年第6期33-35,共3页
目的:观察正清风痛宁定点注射联合冲击波治疗腰骶部移行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9月~2017年12月腰骶部移行椎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共60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A、B、C三组,A组(16例)予曲安奈德注射液封闭治... 目的:观察正清风痛宁定点注射联合冲击波治疗腰骶部移行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9月~2017年12月腰骶部移行椎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共60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A、B、C三组,A组(16例)予曲安奈德注射液封闭治疗,B组(24例)予正清风痛宁定点注射治疗,C组(20例)采用正清风痛宁定点注射联合冲击波治疗。比较三组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下腰痛JOA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且C组治疗后的VAS、JOA评分显著改善于A组(P<0.05),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P<0.05),A、B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清风痛宁定点注射联合冲击波治疗可有效缓解腰骶部移行椎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腰骶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清风痛宁 定点注射 冲击波 腰骶部移行椎 VAS JO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