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50
1
作者 吕祥龙 李婧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71-274,共4页
目的探讨TIA后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84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TIA后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无缺血性脑梗死组比较,缺血性脑梗死组高龄(≥60岁)、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有吸烟、饮酒史的比率显著升高(P<0.05~0.0... 目的探讨TIA后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84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TIA后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无缺血性脑梗死组比较,缺血性脑梗死组高龄(≥60岁)、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有吸烟、饮酒史的比率显著升高(P<0.05~0.01),性别及高血脂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无缺血性脑梗死组比较,缺血性脑梗死组发作时间≥30 min、发作次数≥3次、病程≥24 h(P<0.05~0.01),而TIA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史与TIA进展为缺血性脑卒中呈正相关(OR=29.799,95%CI:2.189~405.569,P=0.011;OR=0.649,95%CI:0.038~6.850,P=0.005;OR=8.569,95%CI:1.314~55.862,P=0.025;OR=0.158,95%CI:0.025~0.980,P=0.048)。结论高龄、高血压、糖尿病、有吸烟饮酒史是TIA发展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危险因素 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血流灌注和葡萄糖代谢显像的影像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何洁 张人玲 +1 位作者 翟勇 许英路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年第9期895-898,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单侧或以单侧血管受累为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脑血流灌注和葡萄糖代谢的变化,了解不同发病时期脑血流灌注及葡萄糖代谢的特点。方法:将27例患者根据发病时间不同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三组,比较三组患者的脑... 目的:通过观察单侧或以单侧血管受累为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脑血流灌注和葡萄糖代谢的变化,了解不同发病时期脑血流灌注及葡萄糖代谢的特点。方法:将27例患者根据发病时间不同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三组,比较三组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显像及脑葡萄糖代谢显像的结果。将27例患者按照有无侧枝代偿分为两组,比较侧枝代偿与脑损伤的关系。结果:三组中脑血流灌注和葡萄糖代谢均减低的患者占51.85%,除此之外,血流灌注和葡萄糖代谢还可表现为增高、正常或接近正常。有无侧枝代偿两组患者间脑受累程度分布无显著差异(χ2=6.750,P=0.009)。结论:低灌注、低代谢是脑缺血患者的主要表现,检查距发病时间长短及是否有侧枝循环建立与灌注及代谢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符合线路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脱氧葡萄糖
下载PDF
ABCD^2评分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蔡艳丽 罗勇 秦文熠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275-279,共5页
ABCD2评分主要用于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后脑卒中风险、TIA患者分层。已有不少研究对其预测能力进行验证。为使其更适应于临床,学者对其改良。目前,ABCD2评分已逐渐被学者、临床医生接受,并将其用... ABCD2评分主要用于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后脑卒中风险、TIA患者分层。已有不少研究对其预测能力进行验证。为使其更适应于临床,学者对其改良。目前,ABCD2评分已逐渐被学者、临床医生接受,并将其用于临床工作中。文章就ABCD2评分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以期让临床医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它,从而在临床工作中合理使用该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CD2评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预测 改良
原文传递
贝前列素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TIA合并颈动脉斑块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郑静红 吴文君 +2 位作者 佘子瑜 梁群娣 潘军利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5-126,129,共3页
目的探讨贝前列素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TIA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接受贝前列素钠和阿托伐他汀钙... 目的探讨贝前列素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TIA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接受贝前列素钠和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照组单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12个月后比较两组颈动脉斑块面积变化和凝血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斑块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lutination test,PAg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3 C—reaction protein,hsCRP)、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TIA复发率及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前列素钠联合阿托伐他汀在减小颈动脉斑块面积、调节血脂和预防TIA及缺血卒中发生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前列素钠 阿托伐他汀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颈动脉斑块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期进展至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裴晓蕊 《中国现代医生》 2015年第19期36-38,共3页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期(30 d内)进展至脑梗死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分析我院神经内科16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至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脑梗死,将其分为进展组及非进展组,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期(30 d内)进展至脑梗死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分析我院神经内科16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至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脑梗死,将其分为进展组及非进展组,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脑卒中家族史、既往脑梗死病史、高血压病史、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糖尿病史、空腹血糖、心脏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单次发作持续时间>30 min、发作次数>3次、颈动脉斑块、脑血管狭窄进行比较,并采用ABCD2评分法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30 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情况。结果进展组患者中有高血压、糖尿病史以及单次发作持续时间>30 min者较非进展组多见(P<0.05),进展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较非进展组高(P<0.05),TIA患者不同ABCD2评分值的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空腹血糖水平、TIA单次发作持续时间>30 min、ABCD2评分≥4分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至脑梗死的发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危险因素 ABCD2评分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性质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d内进展至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吴跃华 路雅宁 +2 位作者 肖雅娟 赵雪霞 冯树森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第32期7-8,共2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性质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 d内进展至脑梗死相关性。方法分析我科20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例,按7 d内是否发生脑梗死,将其分为进展组及非进展组。对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大小、性质进行比较。结果进展...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性质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 d内进展至脑梗死相关性。方法分析我科20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例,按7 d内是否发生脑梗死,将其分为进展组及非进展组。对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大小、性质进行比较。结果进展组患者颈动脉大斑块、软斑块及混合性斑块比率高(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性质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 d内进展至脑梗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软斑块 混合性斑块 斑块大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