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战略 被引量:19
1
作者 邹应猛 《东南亚纵横》 CSSCI 2010年第10期85-90,共6页
中国在国际体系转型的大背景下,提升国际话语权显得非常必要。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国家强劲崛起为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提供了条件。中国可以从"中国特色"范式的形成、中国理论水平的提高、外交政策的调整及国际传播能... 中国在国际体系转型的大背景下,提升国际话语权显得非常必要。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国家强劲崛起为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提供了条件。中国可以从"中国特色"范式的形成、中国理论水平的提高、外交政策的调整及国际传播能力的增强等四个方面入手,提高自身的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体系转型 国际话语权 中国模式
下载PDF
当前东亚国际体系转型的特点及趋势 被引量:5
2
作者 刘雪莲 《战略决策研究》 2013年第1期3-11,52,共10页
东亚国际体系在冷战结束前曾经历过朝贡体系、殖民体系和两极体系三次大的转型过程,这个体系演进的历史轨迹为现今东亚国际体系转型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产,并最终形成当前东亚国际体系转型的独特之点,表现为中国作为新兴国家与地区各种... 东亚国际体系在冷战结束前曾经历过朝贡体系、殖民体系和两极体系三次大的转型过程,这个体系演进的历史轨迹为现今东亚国际体系转型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产,并最终形成当前东亚国际体系转型的独特之点,表现为中国作为新兴国家与地区各种力量之间关系的持续调整,美国作为区域外国家在东亚地区影响力的持续存在,区域经济整合与权力结构调整对东亚国际体系的共同塑造,东亚在体系转型过程中稳定性与对抗性的持续并存等,在这些特征基础上,东亚国际体系转型的趋势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即"两国关系的调整,两种体系的博弈,一个共识的构建"。也就是中美关系将是东亚国际体系转型的主线,以经济来塑造政治将是体系转型的重要方式,利益协调与共识的建立将是努力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国际体系转型 特点 趋势
下载PDF
从三强并立到帝国秩序——西汉时期东亚国际体系的演变 被引量:3
3
作者 苗中泉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0-88,157-158,共29页
兼用政治学与历史学研究的方法,可以得出结论,在长达两百多年的整个西汉时期,东亚地区既不存在朝贡体系,也不存在两极格局。准确地说,这两百年中,东亚政治形势呈现出从多国并立到汉帝国统治其余的演变趋势:从公元前200年左右开始,直到... 兼用政治学与历史学研究的方法,可以得出结论,在长达两百多年的整个西汉时期,东亚地区既不存在朝贡体系,也不存在两极格局。准确地说,这两百年中,东亚政治形势呈现出从多国并立到汉帝国统治其余的演变趋势:从公元前200年左右开始,直到公元前110年左右,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东亚地区乃是多国林立,匈奴、西汉、南粤三强并立的政治格局。随着武帝朝汉廷战略能力的不断提升,汉借由强化内部统治、组建和维持超大规模的战略征伐力量,接连战胜另外两大地区霸权匈奴与南粤,在汉廷周边开始了大规模且基本不受阻挡的帝国扩张,陆续取得对南粤、西南夷、朝鲜、西域诸国和匈奴的帝国统治权。汉廷独大、汉帝国不断战胜、帝国权势急剧扩张,这便是从大约公元前110年至公元前36年之间整个东亚所呈现出来的基本政治特点。而从公元前36年往后直至西汉政权结束,汉帝国统治已经完全覆盖整个东亚地区,帝国秩序由此形成。汉廷战略能力的急剧提升正是这一演变的直接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国际格局 体系演变 帝国秩序 战略能力
原文传递
体系转换理论视角下的朝鲜半岛安全问题 被引量:1
4
作者 于海洋 《东北亚论坛》 CSSCI 2008年第1期18-22,共5页
体系结构主要包括权力分配和"交往力度"两个变量。在东北亚区域权力结构失衡的条件下,实现整个地区由消极的权力结构向积极的权力结构的转换,是由两个相互叠加的进程共同构建的。一个是东北亚地区各国交往力度加深并逐渐建立... 体系结构主要包括权力分配和"交往力度"两个变量。在东北亚区域权力结构失衡的条件下,实现整个地区由消极的权力结构向积极的权力结构的转换,是由两个相互叠加的进程共同构建的。一个是东北亚地区各国交往力度加深并逐渐建立积极的体系结构的过程;另一个就是在区域各国自制的条件下朝韩两国的合作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极权力结构 积极权力结构 体系转换 交往力度 朝鲜半岛 安全问题
下载PDF
国际行为范式的演变与当代国际关系
5
作者 金强一 《东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4-62,112,共9页
国际行为范式是指某种得到国际社会认同的思维定式所引发的思维模式,它的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当代国际行为范式有鲜明的特点;国际行为范式与当代人们的角色及观念错位有着密切关系;正确理解国际行为范式,可以提供处理现实国际关系... 国际行为范式是指某种得到国际社会认同的思维定式所引发的思维模式,它的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当代国际行为范式有鲜明的特点;国际行为范式与当代人们的角色及观念错位有着密切关系;正确理解国际行为范式,可以提供处理现实国际关系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行为范式 大国角色定位 主导型大国 霸权模式
下载PDF
中国金融崛起的国际环境与战略应对 被引量:7
6
作者 李巍 《国际安全研究》 2013年第4期44-63,157,共20页
新兴国家的快速崛起和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作为两股重要的力量,正在推动国际金融体系发生一场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意义最为深远的变革。未来10–15年,全球金融体系将出现如下变化:国际金融治理机制实现从八国集团到二十国集团的彻... 新兴国家的快速崛起和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作为两股重要的力量,正在推动国际金融体系发生一场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意义最为深远的变革。未来10–15年,全球金融体系将出现如下变化:国际金融治理机制实现从八国集团到二十国集团的彻底转变,而二十国集团的根本缺陷将意味着一个制度更加虚弱的金融治理时代的来临;主权财富基金和信用评级公司将成为全球金融体系新的重要行为体,进而加剧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权力冲突;国际社会将加强对资本跨国流动的监管,新凯恩斯主义将取代"华盛顿共识",成为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主流意识形态;而国际货币体系将出现从"美元独霸"向"一超多强"的转变,新兴国家将加快推动其货币的国际化进程,国际货币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这个转变过程将充满各种新旧力量的争夺和竞争,从而导致全球金融体系的动荡和不安。与此同时,中国逐渐进入从贸易崛起到金融崛起的新阶段,并开始深度介入国际金融关系,因此积极维护自身日益扩大的国际金融利益和国际金融安全逐渐成为中国对外战略的重要内容。对此,中国应该借助当下国际金融体系变革的各种有利时机,采取积极的金融外交手段来提升自身的国际金融地位,夯实自身的金融安全保障,以实现大国金融崛起的宏伟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金融变革 中国金融崛起 中国金融外交 中国金融安全 国际金融治理
下载PDF
“中国和平崛起”与“国际体系和平变迁”——以建构主义“国际体系变迁”理论为依据 被引量:1
7
作者 姜瑶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63-72,共10页
2005年4月23日,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在博鳌亚洲年会上作了“为中国和平崛起而实现的共赢方针”的主旨演讲①,这暗示着我们的一些邻国开始正视并参与中国和平崛起的过程。如果这一过程能够顺利进行,中国及其所带动的其它发展中国家,如... 2005年4月23日,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在博鳌亚洲年会上作了“为中国和平崛起而实现的共赢方针”的主旨演讲①,这暗示着我们的一些邻国开始正视并参与中国和平崛起的过程。如果这一过程能够顺利进行,中国及其所带动的其它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国的崛起将必然给现有的国际体系带来深刻变革。②在主流国际体系变迁理论中,无论是肯尼思·华尔兹的“权力分配论”,还是吉尔平的“权力转换理论”,抑或是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都是聚焦在如何通过霸权战争等非和平方式完成国际体系的变迁。如果只把这些理论作为“中国威胁论”的理论依据而加以否认,不跳出其分析框架来重塑国际体系和平变迁的途径,那么中国和平崛起的理论构建中就存在着不足与缺陷。笔者认为,建构主义的“国际体系和平变迁”理论更适于为中国和平崛起及其导致的国际体系和平变迁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和平崛起 国际体系和平变迁 建构主义 政治文化
原文传递
促进国际体系文化转型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
8
作者 扈红英 张俊桥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30,共8页
国际体系文化转型是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互动、交往的必然结果。时代的变迁要求新型国际体系文化应该具有包容性、差异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的典型特征。各个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利益共融、文化共生是新型国际体系文化建构的原则,也是以&q... 国际体系文化转型是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互动、交往的必然结果。时代的变迁要求新型国际体系文化应该具有包容性、差异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的典型特征。各个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利益共融、文化共生是新型国际体系文化建构的原则,也是以"相互尊重、互利互惠、公平正义"为价值导向的新型国际关系建构的现实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自在形式到自为形式的发展过程中,国际体系文化转型和新型国际体系文化建构可以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应然到实然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体系文化转型 人类命运共同体
原文传递
美国国债的嚣张特权与新时代的中国选择 被引量:2
9
作者 翟东升 王雪莹 《现代国际关系》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5,138,共22页
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美国国债取代黄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价值基准,获得了嚣张的特权。之后,美国国债总额呈现指数型扩张趋势,不再有实质性约束,所谓债务上限只是党争游戏,而非美国财政的硬约束。只要国际货币体系不发生根本性变革... 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美国国债取代黄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价值基准,获得了嚣张的特权。之后,美国国债总额呈现指数型扩张趋势,不再有实质性约束,所谓债务上限只是党争游戏,而非美国财政的硬约束。只要国际货币体系不发生根本性变革,美国国债的国际信用就长期稳固,其规模的无穷膨胀趋势就是可持续的,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也未能对其产生实质性动摇,所谓全球投资者抛售美国国债是一种错觉而非事实。美国国债的嚣张特权赋予美国联邦政府以“借债自由”,让全球金融危机中的金融部门免受应有的惩罚,并帮助美国在全球资本循环中获取超额收益。在资本和经常项目“双顺差”时代,为扶持东南沿海的出口制造部门,中国长期将人民币汇率维持在低位,因而积累了以美国国债为主的巨额外汇储备,到如今这一做法已不再必要,不仅收益率低,还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国债 债务上限 去美元化 外汇储备 国际货币体系变革
原文传递
国际体系转型中缓冲国的双重地缘作用探究
10
作者 杨飞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共15页
缓冲国和被缓冲国(“两强夹一弱”)共同构成一个特殊的地缘安全结构,其中缓冲国既被视为维持大国和平的和平区,又被认为是加剧大国冲突的竞技场,关于其地缘作用学界始终存在非此即彼的分歧与争论。本研究选取国际体系转型中(从维也纳体... 缓冲国和被缓冲国(“两强夹一弱”)共同构成一个特殊的地缘安全结构,其中缓冲国既被视为维持大国和平的和平区,又被认为是加剧大国冲突的竞技场,关于其地缘作用学界始终存在非此即彼的分歧与争论。本研究选取国际体系转型中(从维也纳体系到雅尔塔体系,1871—1945年)的三个缓冲国:阿富汗(英俄博弈,1873—1917年)、暹罗(英法博弈,1896—1918年)和波兰(苏德博弈,1918—1945年),系统探究国际体系转型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缓冲国地缘作用的动态变化。研究发现缓冲国具有维持大国和平与加剧大国冲突的双重地缘作用,其地缘作用随着地缘身份在和平区、竞技场、势力范围和战略纵深之间的变化而变化。“缓冲国”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存在一定的“历史包袱”,但其反映出的“缓冲思维”对管控大国冲突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为中国借鉴历史经验,努力塑造时空维度的战略缓冲,为管控大国战略竞争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体系转型 缓冲国 大国和平 大国冲突 地缘作用
下载PDF
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的中东外交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伟建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2008年第6期19-23,共5页
国际体系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历史时刻,单极秩序在削弱,多极力量在崛起,中国成为新的世界秩序构建过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越来越深地融入国际体系的过程中,中国的外交理念与实践也发生变革。在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中东地区政治格局也发... 国际体系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历史时刻,单极秩序在削弱,多极力量在崛起,中国成为新的世界秩序构建过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越来越深地融入国际体系的过程中,中国的外交理念与实践也发生变革。在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中东地区政治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在外部势力影响有所减弱的情况下,多支力量兴起并日趋活跃。欧美等大国之间的关系演变及政策变化将对中东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中国的中东外交将变得更加积极和富有进取性,同时也更加重视多边合作及与欧美等大国的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体系转型 中东政治格局 中国中东外交 中东政治 国际安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