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赤道西非科特迪瓦—加纳转换边缘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21
1
作者 刘剑平 潘校华 +2 位作者 马君 田作基 万仑坤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3-50,共8页
科特迪瓦—加纳转换边缘是世界上典型的转换型边缘,沿边缘不同区段形成了伸展型边缘(阿比让—三尖角区段和阿克拉—贝宁区段)和转换型边缘(三尖角—阿克拉区段),表现为不同的边缘形态、结构、构造特征,沿罗曼彻转换断层形成了隆升很高... 科特迪瓦—加纳转换边缘是世界上典型的转换型边缘,沿边缘不同区段形成了伸展型边缘(阿比让—三尖角区段和阿克拉—贝宁区段)和转换型边缘(三尖角—阿克拉区段),表现为不同的边缘形态、结构、构造特征,沿罗曼彻转换断层形成了隆升很高的科特迪瓦—加纳边缘脊。转换边缘经历了前转换、同转换和后转换阶段等,不同构造阶段控制了不同构造样式和沉积特征。阿比让盆地和贝宁盆地边缘的陆架较窄、斜坡很宽、盆地范围较广,发育比较明显的沉积中心,沉积了前转换阶段、同转换阶段海相、非海相和浊流沉积,烃源岩成熟度高,而加纳台地区边缘陆架较宽、斜坡陡峻,没有发育明显的沉积中心,沉积负载较小,古生代泥盆系烃源岩也只部分成熟。据沉积分布、构造特征及烃源岩成熟度等方面综合分析,阿比让盆地和贝宁盆地的半深水—深水区为最佳勘探前景地区,加纳台地区应当重视古生代—早白垩世早期的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型边缘 转换型边缘 油气地质特征 勘探方向 科特迪瓦—加纳转换边缘
下载PDF
东北亚中生代洋陆过渡带的研究及启示 被引量:16
2
作者 邵济安 唐克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147-3154,共8页
从中生代起,亚洲大陆作为一个统一的大陆岩石圈板块,开始了大陆边缘的组建和改造。本文采用构造地层-地体观点,依据生物地层学和碰撞造山带的不同特征,将东北亚洋陆过渡带从西到东分成了7个带:(1)受郯庐断裂系改造的华北克拉通东缘带;(2... 从中生代起,亚洲大陆作为一个统一的大陆岩石圈板块,开始了大陆边缘的组建和改造。本文采用构造地层-地体观点,依据生物地层学和碰撞造山带的不同特征,将东北亚洋陆过渡带从西到东分成了7个带:(1)受郯庐断裂系改造的华北克拉通东缘带;(2)以近陆缘物质为主的增生带I;(3)以异源混杂堆积为主的增生带II;(4)新西伯利亚-楚科奇-阿拉斯加陆缘增生带III;(5)陆缘火山-深成岩带;(6)科里亚克增生带IV;(7)堪察加-萨哈林-东北日本增生带V。其中自早白垩世末至古新世初形成的楚科奇海-东锡霍特阿林的火山-深成岩带作为太平洋板块开始正向俯冲并导致弧岩浆活动的重要标志。此前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末,在转换大陆边缘活动背景下,大量低纬度的外来地体以左旋平移断裂作用向北迁移并斜拼贴在陆缘。时空格局的分带性和阶段性清晰地展示了东北亚大陆边缘洋陆演化的关系。作者基于上述研究,并结合其他学科近期研究成果,对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作用与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认为中国东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大规模岩浆活动的高峰期正值东北亚洋陆过渡带转换大陆边缘活动和地体拼贴增生的阶段。然而太平洋板块正向俯冲主要发生在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此时我国东部的大规模岩浆活动业已结束。因此难以将中国东部的岩浆活动与太平洋板块的正向俯冲作用相联系。以年轻陆壳组成的大兴安岭为例,作者提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不同深度的两种地质作用同时控制着中国东部岩浆活动的源区特征和侵位的空间:即深部软流圈底辟上涌与中-上部地壳受到的洋陆之间的剪切走滑作用形成的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亚 中生代 洋陆过渡带 转换大陆边缘 正向俯冲
下载PDF
大型走滑转换带对油气分布差异性控制作用: 以西非科特迪瓦盆地为例
3
作者 饶勇 程涛 +3 位作者 赵红岩 李全 吕彩丽 刘正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8-119,共12页
科特迪瓦盆地位于西非赤道段,发育大型走滑转换带,为典型的转换型被动陆缘盆地,是当前油气勘探热点区域,勘探潜力巨大,但油气平面分布、纵向富集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基于前人研究,利用井、震资料并结合近年来新发现油气藏数据,重点从... 科特迪瓦盆地位于西非赤道段,发育大型走滑转换带,为典型的转换型被动陆缘盆地,是当前油气勘探热点区域,勘探潜力巨大,但油气平面分布、纵向富集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基于前人研究,利用井、震资料并结合近年来新发现油气藏数据,重点从构造和沉积2个方面阐述了走滑转换带对油气分布差异性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洋陆转换和被动陆缘3个主要的构造-沉积演化阶段,形成了总体上“西窄东宽”的斧型构造格局特征,西部为陡窄转换边缘,东部为宽缓离散边缘,中部为过渡边缘,宏观上控制了油气“西少东多”的分布规律。走滑转换作用应力主要响应区为中部过渡边缘,中部隆起马尾带发育大量的构造圈闭,具有南北双向供烃特征,控制了北部凸起阿尔比构造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走滑转换作用形成的古地貌对转换早期上阿尔比-森诺曼和转换晚期土伦阶储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均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内斜坡洼陷(盆地)往往是最为有利的富砂处,同时也是最有利的地层-岩性圈闭发育区,油气分布与沉积体系展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即转换控储,分布控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特迪瓦盆地 转换型被动陆缘盆地 走滑转换带 转换边缘 离散边缘 过渡边缘
下载PDF
转换型陆缘——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成因类型再认识 被引量:2
4
作者 冯志强 郭丰涛 +5 位作者 张忠民 殷进垠 田纳新 苏玉山 郭荣涛 吴高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565-2580,共16页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油气最为富集的陆缘三角洲盆地之一,过去普遍被认为是起源于白垩纪三叉裂谷的伸展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本文综合前人研究,剖析贝努埃槽和非洲陆上断裂体系及其相关盆地构造-地层结构,认为冈瓦纳大陆...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油气最为富集的陆缘三角洲盆地之一,过去普遍被认为是起源于白垩纪三叉裂谷的伸展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本文综合前人研究,剖析贝努埃槽和非洲陆上断裂体系及其相关盆地构造-地层结构,认为冈瓦纳大陆裂解前(侏罗纪-早白垩世)陆内存在巨型走滑断裂系,先期裂开的南大西洋和中大西洋沿该断裂系贯通形成赤道大西洋;提出了尼日尔三角洲盆地为受先存大型走滑断裂体系影响的转换型陆缘盆地,具有明显的窄洋陆过渡带特征,致使现今三角洲主体沉积于新生洋壳之上;重建了尼日尔三角洲盆地裂陷期、过渡期和陆缘期的形成演化历程,提出因边缘脊和洋底转换脊的遮挡作用,在过渡期转换型陆缘更有利于形成局限的海洋环境,为形成大面积优质烃源岩创造了良好条件,大幅度地提升了转换型陆缘盆地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 贝努埃槽 伸展型陆缘 转换型陆缘 被动陆缘 盆地成因
下载PDF
中生代东亚大陆边缘构造演化 被引量:42
5
作者 刘德来 马莉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44-451,共8页
根据东亚陆缘增生带生物古地理、放射虫时代研究的进展并结合同位素年代及东亚地区火山活动、构造演化探讨了中生代东亚大陆与古太平洋板块之间的运动学关系及俯冲带后退特征。中、晚三叠世那丹哈达岭、美浓等地体还位于北纬12°... 根据东亚陆缘增生带生物古地理、放射虫时代研究的进展并结合同位素年代及东亚地区火山活动、构造演化探讨了中生代东亚大陆与古太平洋板块之间的运动学关系及俯冲带后退特征。中、晚三叠世那丹哈达岭、美浓等地体还位于北纬12°以内及赤道附近,晚侏罗世到达中高纬度。东亚活动大陆边缘开始于中侏罗世末,在此之前属转换大陆边缘。洋壳板块向大陆下俯冲之后,由于地体拼贴引起俯冲带快速、长距离后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东亚地区 大陆边缘 构造演化
下载PDF
飞机稳定裕度试飞评估及激励信号优化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导 杨伟 +1 位作者 杨朝旭 李建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4838-4842,共5页
介绍了目前飞行试验对飞行控制系统的评估方法。依据稳定裕度试飞对实时性和精确性的要求,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对试飞数据进行准实时处理,分析了激励信号对于辨识结果的影响。采用混频激励的方法,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大大减少了激励所需... 介绍了目前飞行试验对飞行控制系统的评估方法。依据稳定裕度试飞对实时性和精确性的要求,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对试飞数据进行准实时处理,分析了激励信号对于辨识结果的影响。采用混频激励的方法,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大大减少了激励所需的时间。并且,通过控制离散频率步长消除了高频段出现的剧烈相位震荡,有助于减轻试飞数据处理的负担和飞行员的操作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傅里叶变换 稳定裕度 准实时 激励信号 混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