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带转载系统气动喷雾降尘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荆德吉 马明星 +3 位作者 葛少成 黄志辉 任帅帅 徐阿猛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166-2172,共7页
为解决输煤系统转载点处导料槽内粉尘向外逸散而造成巷道粉尘严重污染的问题,运用Fluent软件对整个输煤皮带转载区域粉尘污染进行数值模拟,模拟得出导料槽内粉尘向外逸散过程和粉尘质量浓度分布规律。依据模拟结果提出气动喷雾降尘方案... 为解决输煤系统转载点处导料槽内粉尘向外逸散而造成巷道粉尘严重污染的问题,运用Fluent软件对整个输煤皮带转载区域粉尘污染进行数值模拟,模拟得出导料槽内粉尘向外逸散过程和粉尘质量浓度分布规律。依据模拟结果提出气动喷雾降尘方案并进行现场试验,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对该喷雾方案效果及喷雾后粉尘扩散规律进行模拟。现场试验和模拟结果表明,此方案能有效降低转载点整个区域范围内的粉尘质量浓度,降尘率达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卫生工程 转载点 粉尘逸散 数值模拟 粉尘质量浓度 气动喷雾
下载PDF
气水喷雾除尘效果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波 蒋仲安 +1 位作者 段志博 汲银凤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73-178,共6页
在矿山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严重污染了工作面的环境,对工作面工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在大部分的金属矿山中,落矿点和转载点是主要的粉尘产生源,而气水喷雾对于治理落矿点与转载点的粉尘有着十分有效的效果。实验以紫金山... 在矿山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严重污染了工作面的环境,对工作面工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在大部分的金属矿山中,落矿点和转载点是主要的粉尘产生源,而气水喷雾对于治理落矿点与转载点的粉尘有着十分有效的效果。实验以紫金山铜矿为背景,对气水喷雾的喷头型号以及口径进行了优化实验研究,得出了口径为1.5 mm可调广角的喷头雾化效果最好,气雾的平均粒径基本上在15~30μm之间,能够有效地扑集工作面空间飞扬的粉尘。1.5 mm口径的可调广角喷嘴在气雾的雾化角为47.5°时最佳除尘距离为270 cm,非常适合矿山井下的除尘系统。为验证1.5 mm口径的可调广角喷嘴的除尘效果,选择在紫金山铜矿进行现场实验,验证了该喷头的除尘效果,除尘效率在90%以上,能够极大地改善矿山工人的工作环境,使得工人的身体健康得到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矿山 落矿点 转载点 粉尘控制 气水喷雾 喷嘴选型
下载PDF
带式输送机转载点粉尘浓度分布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3
作者 秦翥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0-74,共5页
针对目前带式输送机转载点粉尘治理的研究主要限于除尘或降尘等具体措施且粉尘治理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从转载点粉尘形成诱因出发,分析了煤料在转载点运输过程中形成的诱导气流、剪切气流和牵引气流对粉尘析出的影响;以直线型转载点煤料... 针对目前带式输送机转载点粉尘治理的研究主要限于除尘或降尘等具体措施且粉尘治理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从转载点粉尘形成诱因出发,分析了煤料在转载点运输过程中形成的诱导气流、剪切气流和牵引气流对粉尘析出的影响;以直线型转载点煤料受力为例,得出影响粉尘浓度分布的转载点结构参数;利用Fluent软件对不同转载点倾角、截面积及截面形状下粉尘浓度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转载点倾角越大,粉尘分布范围越大,转载点出口处粉尘浓度越高;转载点截面积越大,转载点出口处粉尘浓度越低;转载点截面积相同但截面形状不同时,圆形截面转载点粉尘浓度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式输送机 转载点 粉尘浓度 粉尘治理
下载PDF
带式输送机转载点锥形空心喷嘴喷雾降尘技术 被引量:8
4
作者 陈颖兴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1-33,共3页
根据带式输送机转载点产尘特点,设计出低水压、低耗水、高雾化且适宜带式输送机转载点喷雾降尘的锥形空心喷嘴,并在实验室验证了其在低压力、低耗水情况下的雾化效果。通过在山西国阳新能公司一矿带式运输转载点现场试验和应用,证明锥... 根据带式输送机转载点产尘特点,设计出低水压、低耗水、高雾化且适宜带式输送机转载点喷雾降尘的锥形空心喷嘴,并在实验室验证了其在低压力、低耗水情况下的雾化效果。通过在山西国阳新能公司一矿带式运输转载点现场试验和应用,证明锥形空心喷雾降尘技术能有效地治理转载点的粉尘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嘴 低压喷雾 转载点 降尘 带式输送机
原文传递
带式输送机自动喷雾降尘装置的研制 被引量:8
5
作者 田盛时 舒适 王维威 《机械制造》 2020年第12期12-14,共3页
针对带式输送机人工喷雾降尘操作存在的不足,设计了带式输送机自动喷雾降尘装置。介绍了这一装置的结构、电气原理与制造过程,并给出了这一装置的应用效果。这一装置能够在煤流经过时实现转载点自动喷雾降尘,控制可靠,节约成本,在矿山... 针对带式输送机人工喷雾降尘操作存在的不足,设计了带式输送机自动喷雾降尘装置。介绍了这一装置的结构、电气原理与制造过程,并给出了这一装置的应用效果。这一装置能够在煤流经过时实现转载点自动喷雾降尘,控制可靠,节约成本,在矿山企业中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式输送机 转载点 喷雾 降尘 设计
下载PDF
综放工作面转载破碎点粉尘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郝永江 郭玉峰 +1 位作者 郭伟强 庞杰文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62-569,共8页
为了研究综放工作面转载破碎点的粉尘分布特征,对进风顺槽沿程粉尘分布进行了现场实测,得到主要产尘点为转载机机头1 m处、破碎机处和前溜及后溜处。进一步分析了主要产尘点的分散度和粉尘浓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转载机机头1 m处以5μm... 为了研究综放工作面转载破碎点的粉尘分布特征,对进风顺槽沿程粉尘分布进行了现场实测,得到主要产尘点为转载机机头1 m处、破碎机处和前溜及后溜处。进一步分析了主要产尘点的分散度和粉尘浓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转载机机头1 m处以5μm以下呼吸性粉尘为主,PM5粉尘质量浓度呈现先高后低的趋势,PM10粉尘质量浓度变化与之相反,治理时尘源处要以呼吸性粉尘为主,还需关注扩散滞留的可吸入粉尘;破碎机处主要为10μm以下可吸入粉尘,PM5粉尘质量浓度开始波动较小,一段时间后升高,PM10粉尘质量浓度表现为先高后低的趋势,治理时尘源处要以可吸入粉尘为主,还应关注呼吸性粉尘的扩散;前后溜区域粉尘颗粒分布比较均匀,PM5粉尘质量浓度呈间歇性波动,PM10粉尘质量浓度变化比较平稳,治理时除考虑呼吸性粉尘和可吸入粉尘外,还应注重风流的影响,后溜处还需考虑粉尘粒径分布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卫生工程 转载 破碎 呼吸性粉尘 可吸入粉尘 分散度
下载PDF
Modeling Study of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of Radiative Forcing by Dust Aerosol 被引量:5
7
作者 张华 马井会 郑有飞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10年第5期558-570,共13页
To quantitatively understand the dust aerosol effects on climate change, we calculated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of direct radiative forcing due to dust aerosol under clear and cloudy skies in both winter and summer, b... To quantitatively understand the dust aerosol effects on climate change, we calculated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of direct radiative forcing due to dust aerosol under clear and cloudy skies in both winter and summer, by using an improved radiative transfer model and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of dust mass concentra-tion given by GADS (Global Aerosol Data Se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lobal means of the solar forcing due to dust aerosol at the tropopause for winter and summer are -0.48 and -0.50 W m-2, respectively; the corresponding values for the longwave forcing due to dust are 0.11 and 0.09 W m-2, respectively. At the surface, the global means of the solar forcing clue to dust are -1.36 W m-2 for winter and -1.56 W m-2 for summer, whereas the corresponding values for the longwave forcing are 0.27 and 0.23 W m-2, respectively. This work points out that the absolute values of the solar forcing due to dust aerosol at both the tropopause and surface increase linearly with the cosine of solar zenith angle and surface albedo. The solar zenith angle influences both the strength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solar forcing greatly. Clouds exert great effects on the direct radiative forcing of dust, depending on many factors including cloud cover, cloud height, cloud water path, surface albedo, solar zenith angle, etc. The effects of low clouds and middle clouds are larger than those of high clouds. The existence of clouds reduces the longwave radiative forcing at the tropopause, where the influences of low clouds are the most obvious. Therefore, the impacts of clouds should not be ignored when estimating the direct radiative forcing due to dust aeros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st aerosol radiative forcing radiative transfer model surface albedo zenith angle CLOUDS
原文传递
宝鸡城市街尘、土壤及河流沉积物重金属形态迁移特征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利军 卢新卫 雷凯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CD 2011年第1期22-26,共5页
在宝鸡城市街尘、土壤及河流沉积物基本理化性质和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重金属元素在街尘、土壤及河流沉积物中的赋存形态和迁移特征。结果表明:在街尘中Cu主要以可氧化态和残余态形式存在,Pb主要以可还原态和可氧化... 在宝鸡城市街尘、土壤及河流沉积物基本理化性质和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重金属元素在街尘、土壤及河流沉积物中的赋存形态和迁移特征。结果表明:在街尘中Cu主要以可氧化态和残余态形式存在,Pb主要以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形式存在,Zn和Cd主要以乙酸可提取态形式存在,Mn、Fe、Co、Ni和Cr主要以残余态形式存在,迁移顺序是Cd>Pb>Zn>Cu>Mn>Co>Ni>Cr>Fe;在土壤中Cu、Zn、Fe、Ni和Cr主要以残余态形式存在,Pb和Mn主要以可还原态和残余态形式存在,Co主要以可还原态和残余态形式存在,Cd主要以乙酸可提取态、可还原态和残余态形式存在,迁移顺序是Pb>Cd>Co>Mn>Zn>Cu>Ni>Cr>Fe;在河流沉积物中Cu、Zn、Fe、Co、Ni和Cr主要以残余态形式存在,Pb主要以可还原态和残余态形式存在,Mn和Cd主要以乙酸可提取态和残余态形式存在,迁移顺序是Mn≈Pb>Cd>Co>Cu>Zn>Ni>Cr>Fe。在宝鸡城市街尘、土壤及河流沉积物中,Cu、Pb、Mn、Co和Cd易迁移,易被生物利用,危害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形态迁移 街尘 土壤 河流沉积物
下载PDF
斜巷转载点粉尘污染规律及多断面雾幕控尘技术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荆德吉 鲍春花 +2 位作者 刘鸿威 阚琦笙 杜鹏宇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8-125,共8页
针对斜巷转载点粉尘污染严重的问题,运用COMSOL软件对棋盘井煤矿3号转载点进行了几何建模,并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粒子追踪模型、有限元法和k-ε湍流模型,计算了3号转载点风流流线分布、速度多切面分布以及粉尘粒子运动轨迹,研究了生... 针对斜巷转载点粉尘污染严重的问题,运用COMSOL软件对棋盘井煤矿3号转载点进行了几何建模,并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粒子追踪模型、有限元法和k-ε湍流模型,计算了3号转载点风流流线分布、速度多切面分布以及粉尘粒子运动轨迹,研究了生产工作时3号转载点处风流变化及粉尘运移规律,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种多断面雾幕控尘技术。该技术基于螺旋雾幕控尘、超音速隔尘原理,可形成距离长、覆盖范围广的雾幕以最大限度包裹粉尘颗粒,实现粉尘高效净化。最后通过控尘试验及在棋盘井煤矿3号转载点现场应用,验证了该技术的高效降尘特性以及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风流分布主要受皮带速度、牵引力和诱导气流的综合作用影响,沿水平和垂直方向分层分布,形成密集且平均速度为0.5 m/s的涡流;粉尘易受涡流影响向四周扩散,主要分布在下风侧,粒径为5~15μm更容易受风流牵引扩散,聚集于工人呼吸带高度,污染严重。将该技术进行控尘试验和现场应用后,全尘和呼尘降尘效率分别高达93.65%、85.59%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载点 数值模拟 多断面雾幕 粉尘运移 降尘效率
下载PDF
极寒地区室内矿石转运产尘密封净化性能研究
10
作者 朱国燕 卜步龙 +3 位作者 张龙 姚溪蕊 魏涛 李小川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0-214,共5页
极寒地区选矿车间密闭性强,室内矿石转运环节产尘聚集度高,威胁作业人员职业健康和电器设备运行安全。以我国东北某金属矿磨浮车间矿石转运过程为例,在研究矿石粉尘理化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导料槽密闭抽尘与气液卷吸除尘器除尘协同... 极寒地区选矿车间密闭性强,室内矿石转运环节产尘聚集度高,威胁作业人员职业健康和电器设备运行安全。以我国东北某金属矿磨浮车间矿石转运过程为例,在研究矿石粉尘理化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导料槽密闭抽尘与气液卷吸除尘器除尘协同的粉尘控制方案,研究了导料槽密闭抽尘系统对转运扬尘的封闭性能,探讨了气液卷吸除尘器对收集的含尘气流的净化能力。结果表明:钼矿石转运点外逸粉尘粒径集中分布于0.2~3.0μm,且具有较强的亲水性,游离二氧化硅含量高达48.6%,属于矽尘范畴;导料槽密闭抽尘系统在过料口风幕隔离和导流作用下,有效抑制了转运点粉尘外逸,转运点附近全尘和呼尘浓度较使用前分别下降了61.1%和50.0%;气液卷吸除尘器在剪切液幕和卷吸气泡2种流型下具有较好的除尘效果,对转运点钼矿石粉尘的除尘效率可达92.8%~96.3%。研究成果和现场实施经验可为我国北方极寒地区封闭车间粉尘治理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寒地区 选矿厂 转运产尘 导料槽密闭抽尘 气液卷吸除尘
下载PDF
井下转载破碎点粉尘分布特征及降尘系统研究
11
作者 郝永江 折瀚东 赵振保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3-150,共8页
为了改善综放工作面转载破碎区域的工作环境,结合粉尘分散度分析和现场实测得出转载机机头前1 m处、破碎机处及前刮板机和后刮板机处是四个主要的产尘位置。其中,转载机机头前1 m处持续不断地产生呼吸性粉尘,其PM5占比高达85.19%,原因... 为了改善综放工作面转载破碎区域的工作环境,结合粉尘分散度分析和现场实测得出转载机机头前1 m处、破碎机处及前刮板机和后刮板机处是四个主要的产尘位置。其中,转载机机头前1 m处持续不断地产生呼吸性粉尘,其PM5占比高达85.19%,原因在于煤块与带式输送机猛烈撞击后产生大量呼吸性粉尘;破碎机处也产生大量呼吸性粉尘,但积累呼尘的速率相对较慢,其PM10占比可达98%,这些粉尘主要来源于两防护罩间由于连接不吻合而产生的缝隙;前刮板机和后刮板机处可吸入粉尘占比相对稳定且比例较高,粉尘粒度分布相对均匀,这是由于此处煤块普遍较大且携带较高的势能,下落后产生大量微细粉尘。并根据每个产尘点的特性采用不同的喷雾降尘技术并设计相应的降尘系统:转载点喷雾形成全断面喷雾抑尘,破碎机喷雾将粉尘封闭在破碎机内部并沉降,前后刮板机喷雾利用雾群将粉尘完全覆盖。最后通过现场检验,PM5和PM10粉尘的降尘率都达到85%左右,降尘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载 破碎 呼吸性粉尘 粉尘分布 降尘系统
下载PDF
转载溜槽控尘结构优化及其机理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晓玲 张永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3期14666-14672,共7页
为解决转载溜槽粉尘排放问题,基于现场转载溜槽的结构特点,提出了4种溜槽结构优化设计方案,通过建立实验室模型,对5种转载溜槽结构进行了粉尘排放水平测量实验,分析评价了不同优化方案的粉尘排放水平。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对不同结构的控... 为解决转载溜槽粉尘排放问题,基于现场转载溜槽的结构特点,提出了4种溜槽结构优化设计方案,通过建立实验室模型,对5种转载溜槽结构进行了粉尘排放水平测量实验,分析评价了不同优化方案的粉尘排放水平。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对不同结构的控尘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溜槽垂直段引入限流板能减少70%的粉尘排放,交错排布挡尘板的沉降室可以减少72%的粉尘排放,限流板叠加沉降室的方案具有最佳的控尘效果,能减少95%的粉尘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载溜槽 结构优化 粉尘排放 限流板 沉降室
下载PDF
煤炭港口转接机房粉尘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和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周合亭 胡艳 《中国港湾建设》 2016年第8期54-57,共4页
随着散货港口的发展,在以煤炭作为散货物种的装卸和存储作业中产生的粉尘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根据港口现状研究煤炭港口粉尘治理技术,尤其是转接机房内的粉尘综合治理技术尤为重要。通过对各种设备在不同作业工况下的特点,不断优化设... 随着散货港口的发展,在以煤炭作为散货物种的装卸和存储作业中产生的粉尘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根据港口现状研究煤炭港口粉尘治理技术,尤其是转接机房内的粉尘综合治理技术尤为重要。通过对各种设备在不同作业工况下的特点,不断优化设计、采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等措施,设计经济实用的煤炭港口粉尘综合治理方案。从源头消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避免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减轻或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港口 转接机房 粉尘 综合治理
下载PDF
自循环抑尘除尘装置设计与研究
14
作者 李嘉鹏 《煤矿机械》 2024年第9期27-29,共3页
为满足高落差、大运量转运的需求,缓解传统设计下转运站点粉尘超标的问题,研发设计了一种自循环抑尘除尘装置,旨在从源头上减少粉尘的产生。详细介绍了自循环抑尘除尘装置的结构,对其工作原理和特点进行了分析。该装置能够有效地降低粉... 为满足高落差、大运量转运的需求,缓解传统设计下转运站点粉尘超标的问题,研发设计了一种自循环抑尘除尘装置,旨在从源头上减少粉尘的产生。详细介绍了自循环抑尘除尘装置的结构,对其工作原理和特点进行了分析。该装置能够有效地降低粉尘浓度和压力,满足严格的降尘降压要求,具有维护简便、无二次污染、能耗低及无需人工操作等特点。在当前强调节能减排的背景下,作为一种新型节能技术,在除尘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循环 除尘 转运站 粉尘防治
下载PDF
Experiment on Dust Flux During Duststorm Periods over Desert Area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宏升 朱好 +3 位作者 彭艳 康凌 陈家宜 Soon-Ung PARK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08年第2期239-247,共9页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urbulent transfer and the conditions for dust emission and transport using the dust concentration and micrometeorological data obtained during dust events occurri...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urbulent transfer and the conditions for dust emission and transport using the dust concentration and micrometeorological data obtained during dust events occurring in the spring of 2004 over the Hunshandake desert area. The turbulent exchange coefficients and turbulent fluxes of momentum and heat are calculat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ust flux, friction velocity, and wind speed are also explo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mal turbulence is dominant during daytime of non-dusty days. The dynamic turbulence increases obviously and the sensible heat flux reduces by different degrees during dust events. There is an efficient downward transfer of momentum before duststorm occurrence, and both the dynamic turbulence and the thermal turbulence are important in the surface layer. The dynamic turbulence even exceeds the thermal turbulence during severe duststorm events. The values of dust flux vary in the range of -5 5, -30 30, and -200-300 μg m^-2 s^-1 during non-dusty days, blowing dust, and duststorm events, respectively. A slight upward transport of dust is observed during non-dusty days. The dust flux gradually varies from positive to negative during duststorm periods, which indicates the time evolution of dust events from dust rising to stably suspending and then deposition. The dust flux is found to be proportional to u*^3. The threshold values of wind speed and friction velocity are about 6 and 0.4 m s^-1,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rbulent transfer dust flux threshold friction velocity dust event Hunshandake desert area
原文传递
KXJW6-660S型带式输送机转运点除尘问题探析
16
作者 白峻瑞 《能源与节能》 2024年第12期90-92,共3页
以KXJW6-660S型带式输送机为例,分析了造成其转运点扬尘的主要原因,并从收尘系统优化、收尘管道施工、收尘罩布设、导料槽优化等方面对输送机转运点除尘系统的改进进行了研究。从除尘效果可以看出,转运点除尘系统改进后,粉尘质量浓度普... 以KXJW6-660S型带式输送机为例,分析了造成其转运点扬尘的主要原因,并从收尘系统优化、收尘管道施工、收尘罩布设、导料槽优化等方面对输送机转运点除尘系统的改进进行了研究。从除尘效果可以看出,转运点除尘系统改进后,粉尘质量浓度普遍降至26.9~32.3 mg/m^(3),除尘率提升至94%左右,除尘降尘效果明显改善,可在煤矿井下生产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式输送机 转运点 除尘 导料槽
下载PDF
转载点密闭触控自动喷雾降尘技术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彭业升 徐明 《煤矿机械》 2016年第7期139-141,共3页
针对新桥煤矿2107综采工作面回风顺槽转载点产生的高浓度粉尘,分析了转载点粉尘产生来源及产生特点,提出采用密闭触控自动喷雾降尘技术对其进行治理,介绍了密闭触控自动喷雾降尘系统组成及运作原理。降尘系统在该地点应用期间,设备运行... 针对新桥煤矿2107综采工作面回风顺槽转载点产生的高浓度粉尘,分析了转载点粉尘产生来源及产生特点,提出采用密闭触控自动喷雾降尘技术对其进行治理,介绍了密闭触控自动喷雾降尘系统组成及运作原理。降尘系统在该地点应用期间,设备运行稳定,控制系统灵敏、可靠,总粉尘降尘效率高达90.5%,有效的降低了转载点粉尘浓度,改善了作业人员劳动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载点 粉尘 密闭罩 自动喷雾 降尘
下载PDF
基于CFD-DEM耦合的梯级溜槽的设计与分析
18
作者 孙晓霞 胡枫 孟文俊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2-656,661,共6页
针对传统物料转运过程中溜槽和输送带磨损严重、出口处粉尘浓度过高的问题,建立含臂架的梯级溜槽几何模型,采用基于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单元法(CFD-DEM)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臂架对转运溜槽的磨损以及对其出口处粉尘排放浓度的影响... 针对传统物料转运过程中溜槽和输送带磨损严重、出口处粉尘浓度过高的问题,建立含臂架的梯级溜槽几何模型,采用基于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单元法(CFD-DEM)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臂架对转运溜槽的磨损以及对其出口处粉尘排放浓度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含臂架的梯级溜槽可以有效控制物料流的速度和方向,降低对溜槽内表面的冲击磨损,降低出口处的粉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运溜槽 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单元法(CFD-DEM)耦合 粉尘
下载PDF
煤炭运输转载点粉尘沉降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黄磊 吴可家 +2 位作者 王振河 赵汝海 吴应豪 《选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12,共3页
运煤系统中的转载点是产生粉尘的重要源头,为了降低粉尘的产生,文章分析了粉尘的受力、粉尘沉降和风流的关系,以气固两相流理论为基础,用FLUENT软件模拟分析了风流作用下的粉尘沉降规律,从而为运煤系统粉尘的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转载点 粉尘 沉降规律 FLUENT软件 模拟
下载PDF
Toxicity and horizontal transfer of bifenthrin and dimefluthrin against the red imported fire ant, Solenopsis invicta Buren(Hymenoptera: Formicidae), and the efficacy of their dust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 被引量:3
20
作者 LIANG Ming-rong SHUANG You-ming +6 位作者 DENG Jie-fu PENG Li-ya ZHANG Sen-quan ZHANG Chen XU Yi-juan LU Yong-yue WANG Le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5期1465-1476,共12页
The red imported fire ant,Solenopsis invicta Buren,poses a significant threat to biodiversity,agriculture,and public health in its introduced ranges.While chemicals such as toxic baits and dust are the main methods fo... The red imported fire ant,Solenopsis invicta Buren,poses a significant threat to biodiversity,agriculture,and public health in its introduced ranges.While chemicals such as toxic baits and dust are the main methods for S.invicta control,toxic baits are slow,requiring approximately one or two weeks,but dust can eliminate the colony of fire ants rapidly in just three to five days.To explore more active ingredients for fire ant control using dusts,the toxicity of bifenthrin and dimefluthrin,the horizontal transfer of bifenthrin and dimefluthrin dust and their efficacy in the field were tes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D50(lethal dose) values of bifenthrin and dimefluthrin were 3.40 and 1.57 ng/ant,respectively.The KT50(median knockdown time) and KT95(95%knockdown time) values of a 20μg mL^(–1)bifenthrin dose were 7.179and 16.611 min,respectively.The KT50and KT95of a 5μg mL^(–1)dimefluthrin dose were 1.538 and 2.825 min,respectively.The horizontal transfers of bifenthrin and dimefluthrin among workers were effective.The mortality of recipients (secondary mortality) and secondary recipients (tertiary mortality) were both over 80%at 48 h after 0.25,0.50 and 1.00%bifenthrin dust treatments.The secondary mortality of recipients was over 99%at 48 h after 0.25,0.50 and 1.00% dimefluthrin dust treatments,but the tertiary mortality was below 20%.The field trial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bifenthrin and dimefluthrin exhibited excellent fire ant control effects,and the comprehensive control effects of 1.00%bifenthrin and dimefluthrin dusts at 14 d post-treatment were 95.87 and 85.70%,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 IMPORTED fire ant PYRETHROIDS secondary transfer tertiary mortality contact toxic dus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