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颈动脉超声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7
1
作者 刘培琴 周君 唐琪 《海南医学》 CAS 2015年第20期3012-3014,共3页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颈动脉超声联合应用对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分别行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血管病变情况,以头颅DSA检查结果作为...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颈动脉超声联合应用对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分别行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血管病变情况,以头颅DSA检查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结果经DSA检查,109例患者颅内、颈部血管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异常血管895条。单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颅内血管异常86例,异常血管345条;单用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颅外血管异常74例,异常血管322条;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颈动脉超声发现颅内外异常血管105例,异常血管832条。单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单用颈动脉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6.99%%、83.49%和94.32%。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颈动脉超声能明显提高颅内外血管病变诊断的准确率,对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诊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超声 颈动脉超声 缺血性脑血管病 诊断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颈部血管彩超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诊断效能的影响 被引量:41
2
作者 黄月 王晓燕 黄勇智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0期1328-1331,共4页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CUS)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确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4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4例作为对照...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CUS)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确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4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4例作为对照组,均行CUS、TCD检查,统计比较两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颈动脉狭窄及颅内动脉狭窄情况。并对比CUS、TCD单一与两者联合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观察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US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颈动脉狭窄情况较对照组严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CD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颅内动脉狭窄情况较对照组严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联合检查敏感度(94.23%)、特异度(89.42%)、准确度(91.83%)均高于CUS(75.96%、64.42%、70.19%)、TCD(71.15%、66.35%、68.75%)单一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与颈部血管彩超联合可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血管彩超 经颅多普勒超声 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艾灸百会穴对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26
3
作者 任秦有 赵宁侠 +1 位作者 郭瑞林 李娟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48-49,共2页
目的 :检测艾灸百会穴对健康人大脑后动脉 (PCA)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方法 :选择本校健康男性学员 30名 ,年龄 2 0~ 2 2岁之间 ,分别测试双侧大脑后动脉最大血流速度 (Vmax)、最小血流速度 (Vmin)、搏动指数 (PI)、阻力指数 (RI)等与血... 目的 :检测艾灸百会穴对健康人大脑后动脉 (PCA)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方法 :选择本校健康男性学员 30名 ,年龄 2 0~ 2 2岁之间 ,分别测试双侧大脑后动脉最大血流速度 (Vmax)、最小血流速度 (Vmin)、搏动指数 (PI)、阻力指数 (RI)等与血流动力学有关参数 ;结果 :艾灸百会穴 5天后 ,右侧大脑后动脉最大血流速度 (Vmax)及搏动指数 (PI)增加显著 (P <0 0 1 ) ;左侧大脑后动脉最大血流速度 (Vmax)及右侧大脑后动脉最小血流速度 (Vmin)增加亦显著 (P <0 0 5) ,其余各项指标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艾灸百会穴可使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加快 ,血管阻力降低 ,脑血流量增加。本研究证实艾灸百会穴治疗脑血管病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灸 百会穴 大脑后动脉 血流速度
下载PDF
丁咯地尔和尼莫地平治疗脑血管痉挛的比较 被引量:24
4
作者 张建军 郭涛 +1 位作者 张俊 叶景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50-453,共4页
目的 :评价丁咯地尔和尼莫地平对脑血管痉挛 (CVS)的疗效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CVS病人 117例随机分成 2组 ,丁咯地尔组给丁咯地尔 150mg ,iv ,gtt ,qd× 7~ 10d后改 150mg ,po ,tid× 3wk ;尼莫地平组给尼莫地平 10mg ,i... 目的 :评价丁咯地尔和尼莫地平对脑血管痉挛 (CVS)的疗效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CVS病人 117例随机分成 2组 ,丁咯地尔组给丁咯地尔 150mg ,iv ,gtt ,qd× 7~ 10d后改 150mg ,po ,tid× 3wk ;尼莫地平组给尼莫地平 10mg ,iv ,gtt,qd× 7~ 10d后改 30mg ,po ,tid× 3wk ,治疗后检测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CVS ,尼莫地平组有效率为 94 % ,丁咯地尔组为69 % (P <0 .0 5) ;对脑血管舒、缩功能紊乱所致CVS的有效率丁咯地尔组为 93% ,尼莫地平组为 61%(P <0 .0 5)。结论 :2药对不同病因CVS效果不同 ,应根据不同病因选择不同药物 ,TCD可作为CVS治疗中判断疗效的常规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痉挛 药物疗法 丁咯地尔 尼莫地平 治疗
下载PDF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影像学所见 被引量:18
5
作者 贾建平 吴忧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1期1660-1664,共5页
关键词 颅内血栓形成 计算机体层摄影 磁共振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经颅多普勒超声
原文传递
控制性降压期间脑组织血流及氧供需平衡状况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徐仲煌 任洪智 +3 位作者 黄宇光 张秀华 罗爱伦 叶铁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60-363,共4页
目的 观察不同水平控制性降压时脑血流量及氧供需平衡状况。方法 将 30例临床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成 3组 ,每组均为 10例。组 1(G1)控制性降压”水平为平均动脉压 (MAP) 5 5 mm Hg,组 2 (G2 )为 6 5 m m Hg,组3(G3)未施降压 ,作为对照... 目的 观察不同水平控制性降压时脑血流量及氧供需平衡状况。方法 将 30例临床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成 3组 ,每组均为 10例。组 1(G1)控制性降压”水平为平均动脉压 (MAP) 5 5 mm Hg,组 2 (G2 )为 6 5 m m Hg,组3(G3)未施降压 ,作为对照。采用频率为 2 MHz的经颅多普勒脑血流速度仪 (TCD)测定大脑中动脉血流速率 ,同时监测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动静脉乳酸浓度及其他血生化指标。结果  G1、G2组平均动脉压分别降至 5 5、6 5mm Hg,维持 1h,上述两组脑组织血供及代谢指标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吸入性全麻下用 0 .0 1%硝普钠 (SNP) +安氟醚 (ENF) ,血压降至 5 5 mm Hg,维持 1h,在供氧充分的情况下 ,对脑血流量及氧供需平衡无明显影响 ,因而该方法是安全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性降压 脑血流 经颅多普勒超声 氧供需平衡
下载PDF
TCD对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张彬彬 石剑宽 +1 位作者 林宏 李柱一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疑为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脑血管病患者(观察组)和30例正常体检者(对照组)的TCD结果(主要针对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等血管),并与MR... 目的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疑为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脑血管病患者(观察组)和30例正常体检者(对照组)的TCD结果(主要针对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等血管),并与MRA及DSA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所查脑血管平均血流速度有明显差异(P<0.05);以DSA检查为金标准,TCD结果的假阳性率为17.2%,假阴性率为17.1%,特异性为82.8%,敏感性为82.9%;与MRA检查相比,对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阳性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TCD可作为诊断颅内动脉狭窄和闭塞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D 颅内血管狭窄 闭塞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应用进展 被引量:16
8
作者 刘敏 李晓东 《医学综述》 2019年第3期576-582,共7页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早期诊断及治疗一直都是临床关注的核心问题,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更多的影像技术不断应用于AIS的早期诊断与评估。多模态CT成像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排除出血、确定责任血管的狭窄程度、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早期诊断及治疗一直都是临床关注的核心问题,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更多的影像技术不断应用于AIS的早期诊断与评估。多模态CT成像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排除出血、确定责任血管的狭窄程度、识别是否存在可挽救组织;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则能进一步提供脑血管血流速度和持续栓塞的实时评估;而多模式磁共振成像检查则将脑形态学与功能学完美结合,除能早期确定再灌注患者外,更在明确脑卒中病因及预测预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多种影像技术相辅相成,从而为脑卒中患者的诊断、治疗等提供更多有用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计算机断层成像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并发眩晕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秀艳 陈建霞 +1 位作者 石庆丽 张海燕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年第5期135-138,共4页
目的 :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并发眩晕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64例急性脑梗死并发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病灶的最大直径进行... 目的 :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并发眩晕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64例急性脑梗死并发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病灶的最大直径进行分组:46例急性腔隙脑梗组、18例急性脑梗死(非腔隙性)组;另选取同期来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30例正常人员作为对照组。所有人员均接受常规的CT、经颅多普勒超声、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对三组人员的DWI、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图像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急性腔隙脑梗死组患者的ADC值和急性脑梗死(非腔隙性)组患者的病灶ADC值无明显差异;急性腔隙脑梗死组患者、急性脑梗死(非腔隙性)组患者的ADC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例出现孤立性眩晕,其中17例为短暂性发作,9例为持续性症状;38例为非孤立性眩晕,其中20例为短暂性发作,18例为持续性症状;40例存在平衡障碍,24例存在呕吐。结论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能有效诊断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并发眩晕,通过观察ADC值、脑血流动力学、临床症状及体征等改变,能指导临床医学诊断急性期并发眩晕症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经颅多普勒超声 急性腔隙性脑梗死 眩晕
原文传递
TCD对重型颅脑损伤预后判断价值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谭海斌 冯海龙 +1 位作者 黄光富 廖晓灵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3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对重型颅脑损伤预后评估的作用及其表现与颅内压、脑灌注压的相关性。方法应用TCD检测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后24h内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血流速度和脉动指数(PI),同时记录ICP、CPP及伤后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对重型颅脑损伤预后评估的作用及其表现与颅内压、脑灌注压的相关性。方法应用TCD检测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后24h内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血流速度和脉动指数(PI),同时记录ICP、CPP及伤后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4~5分为良好,1~3分为恶劣)。结果30例(51%)预后良好患者MCA平均血流速度大于40cm/s,27例(73%)预后差的患者MCA平均血流速度小于40cm/s(P<0.025)。34例预后良好患者平均PI小于1.5,30例预后恶劣患者平均PI大于1.5(P<0.001)。ICP/CPP与PI之间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型脑伤患者入院24h内TCD结果对伤后6个月的恢复结果具有预后价值,并与ICP、CPP监测结果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超声成像 颅脑损伤 颅内压 脑灌注压
下载PDF
眼缺血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杨秀芬 李红阳 +4 位作者 赵露 魏莹 胡向东 陈珺 王艳玲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119-123,共5页
目的探讨眼缺血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检查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2月至2017年12月确诊为眼缺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24眼)眼缺血综合征患者年龄59~88岁,平均71.68岁。其中男16例(19眼),女4例(5眼);右眼13... 目的探讨眼缺血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检查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2月至2017年12月确诊为眼缺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24眼)眼缺血综合征患者年龄59~88岁,平均71.68岁。其中男16例(19眼),女4例(5眼);右眼13只,左眼11只,其中双眼者4例。患者主诉为不同程度视力下降者13眼(54.17%),眼部疼痛或者眼眶疼痛者6眼(25%)。其中有13眼(58.33%)有一过性黑曚病史。最佳矫正视力结果显示,<0.05者4眼(16.67%),0.05以上至<0.3者9眼(37.5%),0.3以上至<0.7者8眼(33.33%),≥0.7者3眼(12.5%)。眼底检查显示,20例患者(24眼)均可见位于赤道部及周边视网膜的点状及小片状出血,视网膜动脉变细,静脉不同程度扩张,但迂曲不明显。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显示,造影早期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为20.3~90.2 s,其中1眼(4.17%)造影结束静脉未完全充盈;9眼(37.5%)显示出动脉“前锋”现象,18眼(75%)可见视网膜微血管瘤,2眼(8.33%)发现视网膜动静脉交通支,视网膜新生血管1眼(4.17%);视网膜无灌注区出现者10眼(41.67%)。18眼(75%)在造影晚期出现视网膜动脉及静脉壁着染。本组患者13例行双侧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7例患者行双侧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显示,同侧颈内动脉起始部和(或)颈总动脉分叉处的管腔内膜和(或)中膜增厚,最厚约1.3 mm。3例患者同侧颈内动脉管腔完全闭塞和严重狭窄,测不到血流;其余同侧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显示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异常,PSV为73~484 cm/s,中位数295 cm/s。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的7例患者均发现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硬化及颈动脉狭窄。结论眼缺血综合征多见于老年人,男性多见,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眼底造影检查及颈动脉部位的多普勒超声是诊断眼缺血综合征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缺血综合征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 经颅多普勒超声
原文传递
经颅多普勒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测在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李秀花 吴江 邢英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2-214,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彩色多普勒超声(CDU)的检测结果,探讨二者对SSS的诊断价值。方法SSS患者94例,均经TCD和CDU确诊,且有11例经DSA检查证实。采用德国EME公司的TC-8080经颅多普勒超... 目的通过分析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彩色多普勒超声(CDU)的检测结果,探讨二者对SSS的诊断价值。方法SSS患者94例,均经TCD和CDU确诊,且有11例经DSA检查证实。采用德国EME公司的TC-8080经颅多普勒超声及美国GE公司的LOGIQBOOK彩色多普勒超声。根据同侧椎动脉(Ip-VA)检测的血流方向,将盗血程度分为:Ⅰ度盗血(Ip-VA收缩期有切迹);Ⅱ度盗血(Ip-VA舒张期正向,收缩期反向);Ⅲ度盗血(Ip-VA完全反向)。结果94例SSS患者中多发性动脉硬化88例,大动脉炎6例,其中锁骨下动脉狭窄96条,平均管径为0.9~3.9mm,血流速度范围150~500cm/s,闭塞4条。Ⅰ度盗血占45%;Ⅱ度盗血占35%;Ⅲ度盗血占20%。基底动脉参与盗血的患者6例,大脑后动脉参与盗血2例。11例行DSA检查患者中,有4例闭塞或几乎闭塞。4例狭窄在75%~95%,3例狭窄在50%~74%。结论将TCD与CDU相结合不仅可以观察盗血的程度和途径,而且可以明确狭窄的病因及程度,且二者无创、经济、简便,可作为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首选检查手段,并可用于评价治疗效果及长期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经颅多普勒超声 彩色多普勒超声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3
作者 武蒙蒙 胡红建 梅其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97-902,共6页
颅内压的变化能够及时、准确地提示颅内生理病理变化情况,科学合理的颅内压监测能够为预防和治疗颅脑疾病提供有效的依据。现有的颅内压监测方法主要分为有创的颅内压监测和无创的颅内压监测2种。有创的颅内压监测方法因其高精确度一直... 颅内压的变化能够及时、准确地提示颅内生理病理变化情况,科学合理的颅内压监测能够为预防和治疗颅脑疾病提供有效的依据。现有的颅内压监测方法主要分为有创的颅内压监测和无创的颅内压监测2种。有创的颅内压监测方法因其高精确度一直被视为金标准,但同时也因其费用高、并发症多而限制了其适用范围。为追求一种廉价、可靠、适用范围广且并发症少的颅内压监测方法,近年来不断有科研工作者及临床工作者对各种无创的颅内压监测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本文对近年来多种无创颅内压监测的方法、原理、现状、相关产品的优缺点及研究新动向进行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颅内压监测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 双深度经眼眶多普勒超声检查 视神经鞘直径 鼓膜位移 耳声发射
下载PDF
七氟醚或异丙酚对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脑血流量和脑血管自身调节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田复波 黄绍强 梁伟民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15-718,共4页
目的研究妇科腹腔镜术中七氟醚或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对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和脑血管自身调节能力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七氟醚组(S组,n=20)和异丙酚组(P组,n=20)。两组分别采用七氟醚或异丙... 目的研究妇科腹腔镜术中七氟醚或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对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和脑血管自身调节能力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七氟醚组(S组,n=20)和异丙酚组(P组,n=20)。两组分别采用七氟醚或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诱导和维持麻醉,在诱导前水平仰卧位(T1)、水平截石位(T2)、诱导插管后即刻(T3)、诱导插管后5 min(T4),气腹头低位后即刻(T5)、气腹头低位后15 min(T6)、气腹放气后10 min(T7)观察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PaCO2、PETCO2、大脑中动脉时间平均峰值流速(time-average peak flow velocity,TAP)和脑短暂充血反应(transient hyperaemic response,THR)。结果与TI时点相比,P组TAP在T2、T5、T6时点均无显著变化,而在T3、T4、T7时点明显降低,S组仅在T4、T7时点明显下降,T3时点明显高于P组,且与T1时点无显著差异;S组THR反应率(THRR)在T3时点与TI时点相比显著下降,且低于P组。结论联合瑞芬太尼麻醉诱导和维持时,异丙酚可降低CBF,但对脑血管自身调节能力无明显影响,而七氟醚在吸入高浓度时能明显降低脑血管自身调节能力;CO2气腹与头低截石体位可显著升高CBF,其作用明显强于临床常用剂量的麻醉药物,但对脑血管自身调节能力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酚 七氟醚 腹腔镜 脑血流速率 经颅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检测21天头低位卧床期间脑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忠波 姚永杰 +4 位作者 吴兴裕 王新增 刘中昌 蒋昌林 姜世忠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CSCD 2000年第3期166-169,共4页
目的 观察 2 1d头低位卧床期间脑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方法  6名健康男性志愿者 ,年龄 ( 2 4.8± 6 .1)岁 ,进行了 2 1d头低位 ( HDT- 6°)卧床试验。HDT前、HDT第 10 d及卧床结束时进行了 3次立位耐力检查。HDT前 (坐... 目的 观察 2 1d头低位卧床期间脑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方法  6名健康男性志愿者 ,年龄 ( 2 4.8± 6 .1)岁 ,进行了 2 1d头低位 ( HDT- 6°)卧床试验。HDT前、HDT第 10 d及卧床结束时进行了 3次立位耐力检查。HDT前 (坐位 )、HDT开始时 ( D0 )、第 1、3、7、10、2 1d用经颅超声多普勒 ( TCD)测量了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结果 卧床第 10 d和卧床结束时 ,受试者立位耐力比卧床前降低 ( P<0 .0 5 )。卧床期间 ,受试者右侧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 和平均血流速度 vm 较卧床前 ( pre- HDT)及卧床开始时降低 ,左侧大脑中动脉 vs在卧床开始时较卧床前增加 ,卧床第 3d又较开始时降低。在卧床前 ,大脑中动脉右左两侧流速差 BVD和右左两侧非对称指数 AI的均数分别为 7.0 cm/ s和 13.74% ,在卧床期间 BVD和 AI均数降为负值 ,较卧床前时降低 ( P<0 .0 5或 P<0 .0 1)。大脑中动脉的其余指标 (含脉动指数和阻力指数等 )、大脑前和后动脉的各指标变化不显著。 结论  2 1d头低位卧床使立位耐力、双侧大脑中动脉的 vs 和右侧大脑中动脉的 vm 降低 ;HDT卧床期间 ,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降低和不对称变化 ,可能与立位耐力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失重 脑底动脉 血液动力学 超声波诊断
原文传递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From methodology to major clinical applications 被引量:10
16
作者 Antonello D'Andrea Marianna Conte +11 位作者 Massimo Cavallaro Raffaella Scarafile Lucia Riegler Rosangela Cocchia Enrica Pezzullo Andreina Carbone Francesco Natale Giuseppe Santoro Pio Caso Maria Giovanna Russo Eduardo Bossone Raffaele Calabrò 《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16年第7期383-400,共18页
Non-invasive Doppler ultrasonographic study of cerebral arteries [transcranial Doppler(TCD)] has been extensively applied on both outpatient and inpatient settings. It is performed placing a low-frequency(≤ 2 MHz) tr... Non-invasive Doppler ultrasonographic study of cerebral arteries [transcranial Doppler(TCD)] has been extensively applied on both outpatient and inpatient settings. It is performed placing a low-frequency(≤ 2 MHz) transducer on the scalp of the patient over specific acoustic windows, in order to visualize the intracranial arterial vessels and to evaluate the 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 and its alteration in many different conditions. Nowadays the most widespread indication for TCD in outpatient setting is the research of right to left shunting, responsable of so called "paradoxical embolism", most often due to patency of foramen ovale which is responsable of the majority of cryptogenic strokes occuring in patients younger than 55 years old. TCD also allows to classify the grade of severity of such shunts using the so called "microembolic signal grading score". In addition TCD has found many useful applications in neurocritical care practice. It is useful on both adults and children for day-to-day bedside assessment of critical conditions including vasospasm in subarachnoidal haemorrhage(caused by aneurysm rupture or traumatic injury), traumatic brain injury, brain stem death. It is used also to evaluate cerebral hemodynamic changes after stroke. It also allows to investigate cerebral pressure autoregulation and for the clinical evaluation of cerebral autoregulatory reser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Lindegaard ratio PARADOXICAL EMBOLISM Microembolic signals Middle cerebral artery Patent foramen ovale CRYPTOGENIC STROKE VASOSPASM Acute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schemic STROKE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预测急性脑梗死预后的价值 被引量:11
17
作者 丁立东 肖章红 +3 位作者 茆华武 陆小波 吴思思 柯开富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21期24-26,共3页
目的探讨TCD检查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TCD检查结果,并以Glasgow预后评分(GOS)为标准,判断血管狭窄情况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1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血管狭窄组99例和非血管狭窄组33例... 目的探讨TCD检查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TCD检查结果,并以Glasgow预后评分(GOS)为标准,判断血管狭窄情况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1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血管狭窄组99例和非血管狭窄组33例,结合CT和MRI检查再将血管狭窄组分为责任血管组70例和非责任血管组29例。随访6个月,血管狭窄组和非血管狭窄组愈合优良率分别为41.41%及75.00%(P<0.01)。责任血管组与非责任血管组愈合优良率分别为35.71%及55.17%。结论 TCD检查发现合并血管狭窄的脑梗死患者预后明显差于非合并血管狭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超声 预测 急性脑梗死 预后
下载PDF
幕上幕下急性局灶性颅内高压的经颅多普勒超声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耀华 刘运生 +3 位作者 刘尚明 陈立华 陈凌 刘志雄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83-386,共4页
目的 :研究幕上幕下占位性病变引起的颅内高压与颅底血管经颅多普勒 (transcranialDoppler,TCD)各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兔随机分成幕上组和幕下组 ,硬膜外腔预置球囊 ,扩张造成急性颅内高压 ,每隔 15min扩张球囊一次 ,用TCD同时监测... 目的 :研究幕上幕下占位性病变引起的颅内高压与颅底血管经颅多普勒 (transcranialDoppler,TCD)各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兔随机分成幕上组和幕下组 ,硬膜外腔预置球囊 ,扩张造成急性颅内高压 ,每隔 15min扩张球囊一次 ,用TCD同时监测基底动脉 (basilarartery ,BA)、右侧的大脑中动脉 (rightmiddlecerebralartery ,rMCA)并记录TCD参数、颅内压 (intracranialpressure ,ICP)、体循环动脉压 (systemicarteralpressure ,SAP)。结果 :①正常BA的频谱形成态与MCA的频谱形态不同 ,呈高阻力、低血流的特征。②在球囊体积为 0 4ml,0 5ml水平处 ,幕上组的ICP比幕下组明显增高 (P <0 .0 5 )。③幕上组MCA的TCD参数与ICP的相关性比BA的TCD参数与ICP的相关性密切 ;幕下组 :BA的TCD参数与ICP的相关性比MCA的TCD参数与ICP的相关性要密切。结论 :①幕上或幕下占位性病变存在颅内压力梯度 ,颅内压监护探头应放在病变处或尽可能靠近病变。②利用TCD行无创性ICP监护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高压 经颅多普勒 超声波诊断 TCD 幕上幕下占位性病变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梁春阳 张强 +8 位作者 王斌 罗永春 张振海 郭海若 何子俊 马尚 杨阳 沈春森 徐如祥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267-271,共5页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动态监测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治疗的临床应用,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011年5月至2016年6月在卒中中心进行血管内治疗的1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TCD动态监测;采用缺血性脑卒中溶栓(thrombolys...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动态监测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治疗的临床应用,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011年5月至2016年6月在卒中中心进行血管内治疗的1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TCD动态监测;采用缺血性脑卒中溶栓(thrombolysis in brain ischemia,TIBI)分级评分体系评估术前、术后24 h、72 h的血流状况。根据发病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定患者的预后,mRS评分≤2为预后良好,>2为预后不良。比较不同预后患者之间的各临床指标,并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本组患者中,动脉内治疗后24 h再通115例(77.0%),72 h再通97例(65.0%);预后良好者95例(63.3%),预后不良者55例(36.7%)。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之间年龄、心脏病史、入院基线NIHSS评分、初治时间、72 h再通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基线NIHSS评分、初治时间及术后72 h再通率与预后相关。结论 TCD监测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基于TCD监测评估的血管72 h再通率是临床转归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经颅多普勒超声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脑外伤的术中超声应用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郭志祥 何文 +2 位作者 王小平 张惠琴 王立淑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09年第6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在颅脑外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初步探讨超声造影对脑外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脑外伤患者行术中超声检查,应用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损伤灶,确定病灶的部位、深度、大小、内部回声及中线结构是否移位等。对血肿...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在颅脑外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初步探讨超声造影对脑外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脑外伤患者行术中超声检查,应用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损伤灶,确定病灶的部位、深度、大小、内部回声及中线结构是否移位等。对血肿清除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的患者及时行超声检查,以观察是否有迟发性血肿出现。其中选取4例脑挫裂伤伴出血患者行术中超声造影检查,了解脑挫裂伤、脑出血及周围脑组织的造影增强情况。结果本研究中12例患者,术前CT检查发现病灶15个,术中超声探测发现病灶18个;术中超声探测发现迟发性硬膜外血肿4个,1个经急诊CT证实为对侧硬膜外血肿,另3个经超声诊断为迟发性硬膜外血肿后,在超声引导下清除血肿。不同类型的脑外伤有不同超声表现,超声能对病变进行定位。造影前脑挫裂伤病灶边界显示不清,超声造影后损伤灶边界显示清晰。结论术中超声可对脑外伤灶进行定位以指导手术,并可发现迟发性血肿。超声造影可了解脑外伤后损伤灶及周围脑组织灌注情况,为脑外伤后脑灌注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 手术中监测 脑损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