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蒙以养正”到“善以养正”——童年的两种不同形态及其启示
1
作者 芦晋汉 康永久 《终身教育研究》 2023年第4期26-32,共7页
童年何以生成,又缘何消逝?在这个过早开蒙的时代,我们又该用什么来守护童年?借助对“蒙以养正”的重新阐释,发现了一种放缓儿童步入社会的童年。同时,借助对区隔的意义和新媒介时代下知识、自由与童年关系的分析,发现了隐藏在知识与纯... 童年何以生成,又缘何消逝?在这个过早开蒙的时代,我们又该用什么来守护童年?借助对“蒙以养正”的重新阐释,发现了一种放缓儿童步入社会的童年。同时,借助对区隔的意义和新媒介时代下知识、自由与童年关系的分析,发现了隐藏在知识与纯粹意向下的善意对童年发展的意义,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种作为纯粹知识意向的童年。如果纯粹的知识意向会构建一种善意的互动情境,而充满善意的互动会为儿童先验善意的留存、对世界的信任和建构自己的纯粹目光提供保障,那现实童年的重建之路就有了实实在在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 蒙以养正 区隔之网 知识意向 先验的善意
下载PDF
作为道德判断的奠基:论本能的道德及不可教性 被引量:1
2
作者 陈乐乐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15,共13页
儿童天生拥有的先验生活形式使其后来的社会文化生活成为可能。在年幼儿童那里,这种基于天性的内在生活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生活。儿童不是天生的道德无知者,那些先于任何个体经验的先验善意、先验社会性、先天道德本能等,帮助儿童... 儿童天生拥有的先验生活形式使其后来的社会文化生活成为可能。在年幼儿童那里,这种基于天性的内在生活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生活。儿童不是天生的道德无知者,那些先于任何个体经验的先验善意、先验社会性、先天道德本能等,帮助儿童在一种天生优越于成人的意义上获得了他自身在世界之中存在的先验道德根基。在儿童道德意识的来源中,先天的道德本能是社会性道德的奠基,而后者则是前者的补充。由此来看,儿童与生俱来的本能道德既不是一种恶的东西,也并非儿童道德教育的绊脚石,而是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的基础。儿童不仅过着一种基于后天文化教育而来的社会道德生活,他还有相对于此更为重要和第一性的生活,即内在的道德本能生活。既然先天的道德本能不能通过后天外在的教育加以习得,那么儿童道德教育需要思考如何正确打开儿童先验的道德生活,通过激发、引导而非道德知识的强制灌输,进而使得儿童过上一种美好的道德生活。完整意义上的道德生活应是孟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完美结合,而不是二者之间选择其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哲学 先验善意 本能道德 赤子之心 道德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