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界水资源开发中环境影响评价的国际法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孔令杰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28,共6页
跨界水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往往会给水资源本身及相关国家的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作为规制跨界水资源使用、保护和管理的国际法分支,国际水法应当确保水资源得到公平合理的使用,避免对水资源和有关国家造成重大损害,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跨界水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往往会给水资源本身及相关国家的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作为规制跨界水资源使用、保护和管理的国际法分支,国际水法应当确保水资源得到公平合理的使用,避免对水资源和有关国家造成重大损害,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自1960年代率先在国内法上兴起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如今被纳入到国际法的若干分支之中。作为一项预防性的措施,环评程序有助于国际水法上实体和程序责任的实施,并对保障跨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国际水法上的跨境环评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具体实施也主要依赖国内的相关立法和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水资源 环境影响评价 国际法
下载PDF
跨界环境损害的事前救济:国际司法实践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何志鹏 高晨晨 《国际法研究》 2014年第2期64-81,共18页
特雷尔冶炼厂案所引申出的跨界环境污染的"损害赔偿国家责任原则"未能在后续实践中得到沿用,这表明国际环境法尚未发展出稳定的事后救济制度。相较而言,国际环境法更倾向于跨界环境损害预防制度的构筑。国际司法机构对跨界环... 特雷尔冶炼厂案所引申出的跨界环境污染的"损害赔偿国家责任原则"未能在后续实践中得到沿用,这表明国际环境法尚未发展出稳定的事后救济制度。相较而言,国际环境法更倾向于跨界环境损害预防制度的构筑。国际司法机构对跨界环境损害实际发生前的救济正在或已经形成一些较为稳定的制度,包括实体性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程序性的临时措施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获得各国广泛的认可与实践,并且国际法院在纸浆厂案中将其确立为国际法义务并形成初步标准;同时,国际法院和国际海洋法法庭在司法实践中对临时措施制度中证据标准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损害 事前救济 环境影响评价 临时措施
原文传递
国际法院跨界环境损害救济的“守成”与“创新”——哥斯达黎加与尼加拉瓜跨界环境损害纠纷案评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士昌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4-66,共13页
哥斯达黎加与尼加拉瓜跨界环境损害纠纷案是联合国国际法院近年来做出的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环境法判决,它标志着综合性跨界环境损害救济机制的初步建立。跨界环境影响评价属于事前救济制度,其在内容、程序方面缺乏严密规范,导致国... 哥斯达黎加与尼加拉瓜跨界环境损害纠纷案是联合国国际法院近年来做出的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环境法判决,它标志着综合性跨界环境损害救济机制的初步建立。跨界环境影响评价属于事前救济制度,其在内容、程序方面缺乏严密规范,导致国际法院较难就当事国是否违反跨界环境影响评价义务形成一致判断标准。指示临时措施属于事中救济制度,本质上是一种经由国际法院司法活动形成的“禁令救济”,因尚未形成自主法律制度而缺乏强制性法律拘束力。总体来看,国际法院在该案判决中虽进一步探讨了跨界环境损害救济制度,但在规则理解和适用上“守成”有余,进步意义有限。该案最具创新意义的是国际法院于国际法层面首次认可了跨界环境损害的可赔偿性,但它在生态损害评估、赔偿方式和科学证据使用等方面的说理论证不尽完善。综合性跨界环境损害救济机制的健全,仍有待更多国际司法实践的发展和推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斯达黎加与尼加拉瓜跨界环境损害纠纷案 跨界环境影响评价 指示临时措施 跨界环境损害
下载PDF
跨界海洋环境损害预防性救济的体系整合 被引量:1
4
作者 马得懿 陈璐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33,共14页
事后损害补偿转向事前预防成为跨界海洋环境损害救济体制的主要趋向。其中,环境影响评价和准予临时措施构成跨界海洋环境损害的预防性救济体系。然而,跨界海洋环境损害预防性救济体系面临无法弥补损害的证成困难、环境影响评价的国际法... 事后损害补偿转向事前预防成为跨界海洋环境损害救济体制的主要趋向。其中,环境影响评价和准予临时措施构成跨界海洋环境损害的预防性救济体系。然而,跨界海洋环境损害预防性救济体系面临无法弥补损害的证成困难、环境影响评价的国际法义务模糊以及准予临时措施存在不确定性等困境。跨界海洋环境损害的国际争端印证了环境影响评价和准予临时措施互为参照的实践样态,进而表明跨界海洋环境损害预防性救济体系具有融合的趋向。不仅如此,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与准予临时措施在适用前提、预防性属性以及制度价值上的相通性,为跨界海洋环境损害预防性救济的体系关联性奠定了基础。在解构和重构语境下,司法能动主义与司法克制主义的衡平激发了跨界海洋环境损害预防性救济体系整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即通过强化准予临时措施的制度价值、明确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的启动门槛及其内容,以此来优化跨界海洋环境损害预防性救济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海洋环境损害 预防性救济 临时措施 环境影响评价 体系整合
下载PDF
可燃冰开发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晏瑲 刘鑫怡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23-33,共11页
随着全球能源市场需求的增长,各国无不积极研究开发新能源。可燃冰是世界上能量密度高、储量丰富的新能源之一,其开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但可燃冰的开发存在着技术不成熟、规范不完善等诸多困难,还具有加剧温室效应、破坏生物多样性、... 随着全球能源市场需求的增长,各国无不积极研究开发新能源。可燃冰是世界上能量密度高、储量丰富的新能源之一,其开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但可燃冰的开发存在着技术不成熟、规范不完善等诸多困难,还具有加剧温室效应、破坏生物多样性、引发地质灾害、跨界环境损害等环境风险。此外,权属争议和成本高昂的商业化风险,仍有待国际及国内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对可燃冰开发的法律问题研究宜从项目准备、风险预防和事故治理三阶段入手,针对其可能引发的风险问题,在国际法层面上,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条约和国际习惯法对其开发进行规范;在国内法层面上,结合各国经验,分析中国的可燃冰开发存在的问题,即专业性法律规范和环境损害的补偿机制的缺失、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缺陷。总之,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应以环境保护与能源开发的利益平衡为核心,具体措施包括完善可燃冰开发的立法、改进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燃冰 风险预防 跨界环境损害 环境影响评估
下载PDF
国际河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国家利益衡平 被引量:9
6
作者 何艳梅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7-42,共16页
对于可能产生重大跨界损害的国际河流或其他涉水开发项目,起源国需要在项目实施前进行跨界环境影响评价,这已经构成一项习惯国际法义务。跨界环评关涉到起源国和受影响国的各种正当利益及其冲突,需要进行利益衡平,其理论基础是利益分析... 对于可能产生重大跨界损害的国际河流或其他涉水开发项目,起源国需要在项目实施前进行跨界环境影响评价,这已经构成一项习惯国际法义务。跨界环评关涉到起源国和受影响国的各种正当利益及其冲突,需要进行利益衡平,其理论基础是利益分析理论和公平合理利用原则。在跨界水协议谈判和跨界环评实践中,为了应对国际河流流域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挑战、促进国际法义务的履行、预防国际争端、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我国需要实施预防性外交政策,致力于与共同沿岸国建构国家利益的衡平机制和程序。其中立法利益之间的衡平路径包括签订和实施国际协定、优化国内立法。信息利益之间的衡平主要是确认通知和信息提供义务以及该义务的豁免情况。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之间的衡平方法包括:设定跨界环评的启动条件;就环评结果开展磋商;磋商结果没有法律约束力;开展项目实施后的跟踪评价;环评义务的有条件豁免;就受损利益获得救济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河流环评 起源国 受影响国 利益衡平 预防性外交
下载PDF
浅议北极地区跨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7
作者 宋欣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3期7-11,共5页
在北极地区开展跨界环境影响评价对保护北极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指导北极跨界环境影响评价开展的国际文件主要是北极环境影响评价指导纲要。一方面,由于缺乏强制力,而且纲要规定的内容相对滞后,致使该指导纲要在北极地区很难... 在北极地区开展跨界环境影响评价对保护北极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指导北极跨界环境影响评价开展的国际文件主要是北极环境影响评价指导纲要。一方面,由于缺乏强制力,而且纲要规定的内容相对滞后,致使该指导纲要在北极地区很难得到有效的执行。另一方面,北极的跨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展依靠的只是周边国家的自觉,不存在配套的监督机构和救济措施,并且实施效力和效果也大打了折扣。完善北极地区的跨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就应当建立后续的工作小组监督指导纲要的实施,并根据实际情况定期修订相关跨界环境影响评价的国际文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跨界环境影响评价 公众参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