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 被引量:29
1
作者 张旭 赵芬琴 +2 位作者 韩光 刘蕾 高昕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10年第3期433-436,共4页
本实验研究了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是采用溶剂法和柱色谱法提取分离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核磁共振氢谱、碳谱、质谱对其化学结构进行鉴定,然后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二甲苯致小鼠腹膜炎模型对... 本实验研究了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是采用溶剂法和柱色谱法提取分离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核磁共振氢谱、碳谱、质谱对其化学结构进行鉴定,然后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二甲苯致小鼠腹膜炎模型对所得化合物的抗炎活性进行考察。最终从桦褐孔菌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羊毛脂烷型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羊毛甾醇(1)、inotodiol(2)和trametenolic acid(3)。化合物1、2、3在10 mg/kg均显著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化合物1和2在10 mg/kg时显著降低血管通透性。由此得出化合物1~3均有抗炎活性,其中trametenolic acid(3)的抗炎活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褐孔菌 化学成分 羊毛甾醇 inotodiol trametenolic ACID 抗炎
下载PDF
桦褐孔菌三萜对CCl_4致小鼠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5
2
作者 赵芬琴 严琳 +5 位作者 崔仙红 林昇 王聪 张慧 康晓燕 姬汴生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80-684,共5页
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系多孔菌科药用真菌,主要分布于北纬45°~50°地区,在我国的黑龙江、吉林两省资源较丰富。民间广泛用于治疗一些恶性肿瘤[1]。已有大量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桦褐孔菌具有抗肿瘤、抗炎、抗病毒、... 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系多孔菌科药用真菌,主要分布于北纬45°~50°地区,在我国的黑龙江、吉林两省资源较丰富。民间广泛用于治疗一些恶性肿瘤[1]。已有大量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桦褐孔菌具有抗肿瘤、抗炎、抗病毒、降血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褐孔菌 三萜 羊毛甾醇 桦褐孔菌醇 栓菌酸 抗氧化作用 氧化应激
原文传递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桦褐孔菌4种成分含量及不同部位含量比较 被引量:3
3
作者 段雨晴 朱田密 +2 位作者 陈树和 段雪云 王思萌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9-345,共7页
目的评价桦褐孔菌药材质量,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桦褐孔菌药材中4种成分含量,并比较不同部位4种成分含量的差异。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桦褐孔菌中栓菌酸、桦褐孔菌醇、麦角甾醇、羊毛甾醇含量,并对桦褐孔菌药材黑褐色外壳和内部... 目的评价桦褐孔菌药材质量,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桦褐孔菌药材中4种成分含量,并比较不同部位4种成分含量的差异。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桦褐孔菌中栓菌酸、桦褐孔菌醇、麦角甾醇、羊毛甾醇含量,并对桦褐孔菌药材黑褐色外壳和内部黄色菌肉中4种成分含量进行比较。色谱柱为Agilent 5 TC-C 18(250 mm×4.6 mm,5μm),柱温30℃;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03,282 nm;进样量:20μL。采用SPSS23.0版统计软件对不同产地桦褐孔菌药材进行聚类分析,对内外两部位含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种成分在各自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7);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79%,102.96%,101.12%和101.37%,RSD分别为2.35%,2.25%,2.27%和2.13%(n=6);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24 h)实验RSD均<3.0%(n=6);23批桦褐孔菌药材中栓菌酸、桦褐孔菌醇、麦角甾醇、羊毛甾醇含量范围分别为0.3830~3.5234,0.7412~6.4903,0.1288~0.6997,0.6289~4.0533 mg·g^(-1);聚类分析可将23批样品分为3类。桦褐孔菌药材内部菌肉中麦角甾醇、羊毛甾醇含量高于黑褐色外壳,而栓菌酸、桦褐孔菌醇含量在桦褐孔菌内外两部位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所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重复性、稳定性、可操作性良好,可为桦褐孔菌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褐孔菌 栓菌酸 桦褐孔菌醇 麦角甾醇 羊毛甾醇 含量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栓菌酸通过RhoC/ROCK1通路对肝癌HepG2.2.15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
4
作者 万雨莲 汪鋆植 +5 位作者 袁园 叶汪阳 李华丽 张晓兰 张宏岐 李莉娥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5-196,共12页
以Ras同源基因家族成员C(Ras homolog gene family member C, RhoC)为靶点探讨栓菌酸(trametenolic acid, TA)对人肝癌HepG2.2.15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及机制,为栓菌酸的利用提供依据。采用MTT法检测TA对HepG2.2.15细胞增殖的影响;划痕实... 以Ras同源基因家族成员C(Ras homolog gene family member C, RhoC)为靶点探讨栓菌酸(trametenolic acid, TA)对人肝癌HepG2.2.15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及机制,为栓菌酸的利用提供依据。采用MTT法检测TA对HepG2.2.15细胞增殖的影响;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TA对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pull down实验检测TA对Ras相似物GTP酶(Ras homologue GTPases, Rho GTPases)活性的影响;Western blot实验检测TA对RhoC从胞质到胞膜转运及对RhoC/Rho相关激酶1(Rho-associated kinase 1, ROCK1)/肌球蛋白轻链(myosin light chain, MLC)/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ase 2, 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ase 9,MMP9)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瞬时质粒转染过表达pcDNA3.1-RhoC,激光共聚焦检测细胞骨架中F-actin的变化,并检测细胞迁移侵袭及RhoC/ROCK1/MLC/MMP2/MMP9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以及RhoC GTP酶活性;建立BALB/c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以索拉菲尼为阳性对照(Sora 20 mg·kg^(-1)),测量TA低、中、高剂量组(40、80、120 mg·kg^(-1))瘤体积和质量,瘤组织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TA呈浓度依赖性抑制HepG2.2.15细胞增殖,24、48 h的IC50分别为66.65、23.09μmol·L^(-1)。裸鼠肿瘤质量、肿瘤体积均显著降低,索拉菲尼,TA低、中、高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为62.23%、26.48%、55.45%、62.36%。TA能显著降低HepG2.2.15细胞迁移侵袭数,且呈浓度依赖性抑制RhoC蛋白的表达及RhoC GTP酶活性,使膜组分RhoC显著下调,减少膜结合RhoC GTP酶的量。体内外实验证实,TA可显著抑制RhoC下游ROCK1、MLC、p-MLC、MMP2、MMP9蛋白表达。HepG2.2.15细胞转染pcDNA3.1-RhoC过表达RhoC后,TA能有效抑制过表达后RhoC、ROCK1、MLC、p-MLC、MMP2、MMP9蛋白的表达水平,及RhoC GTP酶的活性,与过表达前相对抑制水平相似。综上所述,TA可抑制人肝癌HepG2.2.15细胞迁移侵袭,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靶向抑制RhoC GTP酶的活性,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菌酸 肝癌 RHOC 迁移 侵袭 HSP90Α
原文传递
桦褐孔菌子实体三萜单体的分离及鉴定 被引量:4
5
作者 陈程 徐向群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2期264-268,共5页
利用超声破壁处理,氯仿为溶剂对桦褐孔菌子实体中三萜单体进行提取。通过薄层层析色谱(TLC)检测,用1%香草醛-浓硫酸试剂作为显色剂,反复用硅胶柱色谱对氯仿提取物进行梯度洗脱,得到两种羊毛脂烷型的三萜化合物,即化合物1(121mg)和化合物... 利用超声破壁处理,氯仿为溶剂对桦褐孔菌子实体中三萜单体进行提取。通过薄层层析色谱(TLC)检测,用1%香草醛-浓硫酸试剂作为显色剂,反复用硅胶柱色谱对氯仿提取物进行梯度洗脱,得到两种羊毛脂烷型的三萜化合物,即化合物1(121mg)和化合物2(67mg)。采用HPLC的方法在206nm处分析其纯度,同时红外光谱(IR)分析两种化合物的特征,以及核磁共振(1 H-NMR和13 C-NMR)技术对两种羊毛脂烷型的三萜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对比已知标准谱图,最终确定其结构为羊毛甾醇(Lanosterol)和栓菌酸(Trametenolic aci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褐孔菌 硅胶柱色谱法 三萜化合物 羊毛甾醇 栓菌酸
下载PDF
姜黄素和栓菌酸联用促吸收增效作用研究
6
作者 颜华玲 汪鋆植 +6 位作者 邓改改 雷晶鹏 高元喜 曹红烨 宋宇 虢梦佳 邓张双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64-974,共11页
目的:观察姜黄素(CUR)和栓菌酸(TAB)联用,对吸收和抗肿瘤活性的影响,为提高CUR、TAB生物利用度提供依据。方法:采用MTT法研究CUR和TAB联用对SGC7901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SGC7901细胞内CUR、TAB的积累情况及相互影响;... 目的:观察姜黄素(CUR)和栓菌酸(TAB)联用,对吸收和抗肿瘤活性的影响,为提高CUR、TAB生物利用度提供依据。方法:采用MTT法研究CUR和TAB联用对SGC7901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SGC7901细胞内CUR、TAB的积累情况及相互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CUR和TAB联用对大鼠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MTT结果显示CUR(12μg·mL^(-1))与TAB(40μg·mL^(-1))联用对SGC7901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联合用药指数<1,说明CUR与TAB联用呈现协同作用;CUR(24μg·mL^(-1))与TAB(80μg·mL^(-1))联用后,细胞内CUR浓度是单用的2.98倍,TAB浓度是单用的1.63倍,结果显示CUR和TAB在体外有相互促吸收作用;大鼠灌胃CUR后C_(max)是6.48μg·mL^(-1),CUR和TAB联用组C_(max)为14.74μg·mL^(-1);大鼠灌胃TAB后C_(max)是16.77μg·mL^(-1),联用后TAB的C_(max)是48.67μg·mL^(-1),以上结果显示在体内实验中CUR和TAB能相互促进吸收。结论:CUR与TAB联用具相互促进吸收,且协同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的双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栓菌酸 促吸收 协同增效 细胞增殖 联合用药 活性
原文传递
3-氢化松苓酸B诱导人胃癌HGC-27细胞的程序性死亡 被引量:3
7
作者 张盼 闫喜明 +5 位作者 汪鋆植 佘欣欣 余海立 贺海波 李湜 李莉娥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3-39,共7页
目的研究3-氢化松苓酸B对人胃癌细胞HGC-27程序性死亡的影响。方法 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及凋亡率。吖啶橙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自噬;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3-氢化松苓酸B对HGC-27细胞的... 目的研究3-氢化松苓酸B对人胃癌细胞HGC-27程序性死亡的影响。方法 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及凋亡率。吖啶橙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自噬;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3-氢化松苓酸B对HGC-27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并呈明显的时间、剂量依赖性。10、20、40μmol/L 3-氢化松苓酸B处理HGC-27细胞24 h后,可将细胞阻滞于G0/G1期,但对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20μmol/L 3-氢化松苓酸B处理HGC-27细胞24 h后,透射电镜观察到大量自噬泡和自噬体,细胞自噬比例随浓度增加而显著提高;3-氢化松苓酸B促进I型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 I)向II型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 II)转化,上调肌球蛋白样B淋巴细胞瘤-2(Bcl-2)结合蛋白(Beclin-1)和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因子1A(p21)的表达,并抑制G1/S-特异性周期蛋白-D1(Cyclin D1)的表达。结论 3-氢化松苓酸B可诱导HGC-27细胞发生自噬性死亡,但是对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氢化松苓酸B 人胃癌细胞HGC-27 凋亡 自噬 自噬蛋白
下载PDF
3-氢化松苓酸B对宫颈癌U14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王爱玲 叶汪阳 +5 位作者 汪鋆植 吕慧芳 张宏岐 李平媛 李湜 贺海波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8-112,共5页
观察3-氢化松苓酸B(TAB)对宫颈癌U14的体内抑制作用,并初步判断其体内毒副作用,为3-氢化松苓酸B的利用提供依据.背部近腋窝处皮下接种0.2mL U14细胞(1×107个/mL)悬液制移植瘤模型,测定移植瘤体积,计算抑瘤率,观察组织形态;测定相... 观察3-氢化松苓酸B(TAB)对宫颈癌U14的体内抑制作用,并初步判断其体内毒副作用,为3-氢化松苓酸B的利用提供依据.背部近腋窝处皮下接种0.2mL U14细胞(1×107个/mL)悬液制移植瘤模型,测定移植瘤体积,计算抑瘤率,观察组织形态;测定相关脏器指标,血液相关生化指标.结果表明3-氢化松苓酸B高、中、低剂量组可以显著降低移植瘤体积,抑瘤率分别为50.9%、36.8%、30.0%,阳性药雷帕霉素的抑瘤率为46.0%.3-氢化松苓酸B高、中、低剂量组均未对小鼠脏器组织形态产生明显影响.血液生化分析显示,TAB会降低血糖,对代谢可能产生一定影响,其他指标趋向正常,有待进一步研究.故TAB具有抑制U14细胞增殖的作用;治疗剂量下无明显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氢化松苓酸B U14细胞 移植瘤
下载PDF
栓菌酸对耐索拉非尼肝癌细胞HepG2/Sora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1
9
作者 袁园 汪鋆植 +4 位作者 邓李蓉 高元喜 叶汪阳 张晓兰 邓改改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6-81,共6页
目的:探讨栓菌酸对肝癌HepG2细胞株耐索拉非尼(Sorafenib)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浓度梯度递增法建立对索拉非尼获得性耐药细胞株HepG2/Sora;Western Blot法检测HepG2、HepG2/Sora细胞内AKT、p-AKT及c-RAF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栓菌... 目的:探讨栓菌酸对肝癌HepG2细胞株耐索拉非尼(Sorafenib)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浓度梯度递增法建立对索拉非尼获得性耐药细胞株HepG2/Sora;Western Blot法检测HepG2、HepG2/Sora细胞内AKT、p-AKT及c-RAF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栓菌酸细胞毒性,同时检测栓菌酸和索拉非尼联用后对HepG2/Sora的活性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低细胞毒性浓度5、10μmol/L栓菌酸联合索拉非尼对HepG2/Sora细胞内AKT、p-AKT、mTOR、p-mTOR、c-RAF、VEGFR2的蛋白表达。结果:建立了索拉非尼耐药细胞株HepG2/Sora,耐药指数为4.7;HepG2/Sora细胞中p-AKT及c-RAF较HepG2细胞显著上调(P<0.01);低细胞毒性浓度5、10μmol/L栓菌酸联合索拉非尼作用HepG2/Sora细胞后,药物敏感性增强,联合用药指数均小于1,具有协同作用,逆转倍数分别为5.17、7.5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栓菌酸联合索拉非尼可以显著下调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AKT、p-AKT、mTOR、p-mTOR及索拉非尼作用靶点c-RAF、VEGFR2的蛋白表达(P<0.01)。结论:栓菌酸能有效逆转HepG2/Sora耐药细胞对索拉非尼的耐药,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菌酸 索拉非尼 肝癌 耐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