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甸草原羊草茎叶功能性状对长期过度放牧的可塑性响应 被引量:103
1
作者 李西良 侯向阳 +5 位作者 吴新宏 萨茹拉 纪磊 陈海军 刘志英 丁勇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40-451,共12页
植物对不同功能性状进行权衡,通过表型可塑性达到对异质生境的适应是植物的一种生态对策。羊草(Leymus chinensis)是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的主要优势植物,研究其对放牧的表型反应对揭示草原生态系统的放牧响应机制具有代表意义。该文以内蒙... 植物对不同功能性状进行权衡,通过表型可塑性达到对异质生境的适应是植物的一种生态对策。羊草(Leymus chinensis)是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的主要优势植物,研究其对放牧的表型反应对揭示草原生态系统的放牧响应机制具有代表意义。该文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为例,通过设置不同放牧压力与围封的长期试验,研究了羊草茎叶功能性状对放牧的可塑性响应模式。结果表明:1)与长期围封相比,长期放牧导致羊草茎叶性状显著小型化,其中,株高和个体地上生物量分别降低76.82%和89.88%,但3年短期围封对茎性状影响不显著,说明羊草表型矮小化现象具有一定的保守性;2)通过排序构建羊草性状可塑性变化谱,发现茎质量、总质量、茎高、株高、叶面积等为对放牧响应的敏感性状,而叶片数、茎粗、叶宽等较为稳定,为惰性性状;3)放牧干扰下,羊草性状可塑性程度与其变异性之间符合y=y0+aebx拟合关系,随着植物性状的响应强度增大,其变异性增强;4)偏最小二乘法分析发现茎长、株高、叶面积、叶长等性状的投影重要性指标大于1,对地上生物量变化的解释率为68.6%,是导致长期放牧下羊草个体生物量降低的主要因子。研究认为,矮化型变是羊草的避牧适应对策,在亚稳态下,通过不同性状的权衡,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完成其生活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状 羊草 草甸草原 过度放牧 表型可塑性 草原植物矮小化
原文传递
植物表型可塑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5
2
作者 王姝 周道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8161-8169,共9页
表型可塑性已成为生态进化发育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很大程度上由于植物可塑性研究的主要贡献,但人们仍远未完全了解表型可塑性的原因和结果。从整体角度理出表型可塑性研究发展的基本脉络,介绍研究内容、途径和简史,聚焦于几个主要方面的... 表型可塑性已成为生态进化发育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很大程度上由于植物可塑性研究的主要贡献,但人们仍远未完全了解表型可塑性的原因和结果。从整体角度理出表型可塑性研究发展的基本脉络,介绍研究内容、途径和简史,聚焦于几个主要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现代可塑性研究的兴盛始于关于可塑性的进化学重要性的一篇综述,从现象的描述、对其遗传基础和可塑性本身进化的讨论,发展到探索其背后的发育机制、植物生长与适应策略、生态学影响等。未来可塑性研究应在重新理解和评价表型可塑性及其适应性的基础上,更关注自然条件下环境因子和可塑响应的复杂性。表型可塑性的生态-进化学意义仍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的复杂性 构件特征 可塑性的进化 适应性可塑 成本与限制 发育的可塑
下载PDF
植物从个体到群落水平对放牧的响应 被引量:22
3
作者 马银山 张世挺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3-121,共9页
植物对放牧响应的研究是放牧生态系统中深入探讨家畜-植物相互作用机制、阐明放牧草地退化机理的重要部分。了解放牧干扰下物种特征、动态及群落物种组成可为放牧管理决策系统的建立和天然草地的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结合国内外... 植物对放牧响应的研究是放牧生态系统中深入探讨家畜-植物相互作用机制、阐明放牧草地退化机理的重要部分。了解放牧干扰下物种特征、动态及群落物种组成可为放牧管理决策系统的建立和天然草地的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结合国内外放牧研究的现状,对放牧影响下植物的补偿及补偿机制、植物的形态可塑性变化及群落结构变化等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同时对不同群落中超补偿发生的机制、植物对放牧反应模式的研究、放牧对植物个体和群落结构的持久影响等内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 响应 补偿生长 植物性状 形态可塑性 ·群落结构
下载PDF
Response of Pinus koraiensis seedling growth to different light conditions based on the assessment of photosynthesis in current and one-year-old needles 被引量:15
4
作者 Jiaojun Zhu Kai Wang +1 位作者 Yirong Sun Qiaoling Yan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期53-62,共10页
As one of the three major five-leaved pine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Pinus koraiens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dominant tree species in the natural mixed-broadleaved Korean pine forests. However, the regeneration of P... As one of the three major five-leaved pine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Pinus koraiens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dominant tree species in the natural mixed-broadleaved Korean pine forests. However, the regeneration of P koraiensis under the canopy of secondary forest stands is poor because of the light limitatio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how P koraiensis seedlings adapt to different light intensities and what would be the optimum light level for their establishment and growth. Three repetition plots with four light intensities (15%, 30%, 60% and 100% of the natural incident irradiances, achieved by suspending layers of black nylon net above and surrounding the plots) were set up under natural climate conditions in a montane region in eastern Liaoning Province, Northeast China. A total of 80 P koraiensis seedlings with similar height and root collar diameter were transplanted into four plots. After one year of acclimation to the specific light conditions, the seasonal variations of the photosynthetic variables and needle traits of the current and one-year-old needles, and the growth parameters were observed under four light intensiti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The seedling at 60% treatment exhibited the greatest growth, which agreed with the response of the light-saturated photosynthetic rates (Amax) and the dark respiration rate (Rd) in the current and one-year-old needles, i.e., Rd at 60%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at 100% treatment, but Amax did not differ between the seedlings at 100% and 60% treatments. (2) The P. koraiensis seedlings have a certain photosynthetic plasticity to adapt the light conditions by adjusting their needle traits and regulating the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because Amax, Rd, light saturation point and compensation point, the needle mass area, needle nitrogen and chlorophyll contents were significantly (p〈0.05) correlated with the light intensities. Especially, Am,x at 100% and 60% treatm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ght requirement needle age needle trait photosynthetic plasticity Pinus koraiensis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常见植物叶属性对氮、磷添加的响应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颖 林笠 +2 位作者 朱文琰 张振华 贺金生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35-544,共10页
基于海北站氮磷添加实验平台,研究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常见植物叶片干物质含量(LDMC)、比叶面积(SLA)和叶片碳、氮、磷含量(LC,LN,LP)属性对N添加、P添加和NP同时添加的响应。从10个物种总体来看,N添加使LN显著增加9.4%。P添加使LP显著增加... 基于海北站氮磷添加实验平台,研究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常见植物叶片干物质含量(LDMC)、比叶面积(SLA)和叶片碳、氮、磷含量(LC,LN,LP)属性对N添加、P添加和NP同时添加的响应。从10个物种总体来看,N添加使LN显著增加9.4%。P添加使LP显著增加81.8%。N添加和P添加对LDMC和SLA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在无N添加条件下,P添加使LDMC减小2.3%,SLA增加3.5%;在N添加条件下,P添加使LDMC减小10.1%,SLA增加15.3%。N添加和P添加对基于叶经济谱的物种排序无显著影响,而NP同时添加显著改变了基于叶经济谱的物种排序。结果表明,通过提高SLA和叶片NP含量,使高寒草地植物对光、土壤可利用性N和P的获取与利用能力增强。NP同时添加可以显著改变叶属性的种间变异,进而导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常见植物在叶经济谱上形成新的分布格局。因此,在利用叶属性预测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对NP同时添加的响应时,应该考虑物种的特异性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经济谱 N添加 P添加 属性可塑性 资源竞争策略
下载PDF
川西林线交错带岷江冷杉幼苗异龄叶形态对长期模拟增温的响应 被引量:9
6
作者 曾瑞琪 赵家国 +2 位作者 刘银占 陈国鹏 鲜骏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008-4017,共10页
全球气候变暖对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的植物形态产生强烈影响。川西林线交错带是青藏高原东部高寒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变化极度敏感。以川西林线交错带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幼苗异龄叶为对象,采用原位开顶式生长室(Open-to... 全球气候变暖对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的植物形态产生强烈影响。川西林线交错带是青藏高原东部高寒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变化极度敏感。以川西林线交错带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幼苗异龄叶为对象,采用原位开顶式生长室(Open-top chamber,OTCs)模拟增温,研究了长期模拟增温下岷江冷杉幼苗异龄叶片叶长、叶厚等叶形态的响应,采用表型可塑性指数和变异系数对叶形态的可塑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增温限制岷江冷杉幼苗叶片的增长、增宽和叶面积、体积的扩大,使叶长、叶宽、叶面积、叶体积分别较对照减小12.77%、11.86%、17.76%、11.49%;增温促进叶片厚度的增加,较对照增加7.27%;除叶长宽比外,增温对其余叶形态均产生显著影响(P<0.05)。叶形态对模拟增温的响应具有显著的年龄差异(P<0.05)。温度、叶龄的交互效应对叶长和叶面积影响显著(P<0.05),对叶宽和叶厚影响不显著(P>0.05)。两种表型可塑性分析结果表明,除1 a叶叶长外,增温不同程度增大各叶形态可塑性。长期增温使冷杉幼苗叶片有旱生倾向且形态值更发散。研究提供了岷江冷杉幼苗叶片对长期增温的差异性响应证据,为评估青藏高原东缘优势植物对响应气候变暖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增温 岷江冷杉 异龄叶 叶形态 叶形态可塑性
下载PDF
黑果枸杞功能性状对氮磷添加的响应及其可塑性 被引量:7
7
作者 李金霞 孙小妹 +2 位作者 刘娜 李良 陈年来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79-1288,共10页
分析养分添加对荒漠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对揭示其响应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规律至关重要。本研究以黑果枸杞为材料,设置3个氮磷(NP)添加量(低、中、高)和N/P(5∶1、15∶1、45∶1),量化分析了整株、根、茎、叶和果实性状对NP添加的响应。结... 分析养分添加对荒漠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对揭示其响应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规律至关重要。本研究以黑果枸杞为材料,设置3个氮磷(NP)添加量(低、中、高)和N/P(5∶1、15∶1、45∶1),量化分析了整株、根、茎、叶和果实性状对NP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黑果枸杞功能性状差异化响应了NP添加量和比例,随NP添加量的增加,生物量和比叶面积增加,根冠比、叶干物质含量、根组织密度和比根长降低;随N/P的提高,地下生物量、比根长和净光合速率增大。17个功能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为7.3%~69.1%,生物量、根冠比和比根长为响应氮磷的敏感性状(可塑性指数PI>0.5),变异性较大(49.4%~69.1%);而叶长宽比、叶厚、叶组织密度、叶茎干物质含量为惰性性状(PI<0.20)。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黑果枸杞在多元特征空间的位置随NP添加量横向迁移,趋向于地上、地下生物量更大、根冠比更小的策略;同时叶组织密度与叶厚、比叶面积呈负相关;叶干物质含量与叶厚、比叶面积呈负相关,与叶组织密度呈正相关;生物量与比叶面积呈正相关,与比根长呈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比根长、比叶面积和叶片净光合速率是影响黑果枸杞生物量的主要功能性状。黑果枸杞通过资源利用策略的转变、根系碳分配的改变以及性状的权衡协变与非一致性响应适应土壤养分环境的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状 黑果枸杞 氮磷供应量 氮磷供应比例 表型可塑性
原文传递
蚂蚁入侵适应性进化及其机制
8
作者 倪美虹 杨欣怡 蒋明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423-5434,共12页
入侵种被传至一个新的区域后,在面对当地某些生态因子的胁迫时如何发生适应性变化,是入侵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这方面信息对评价物种的入侵性、制订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入侵性蚂蚁作为无脊椎陆生动物中入侵最成功、危害最... 入侵种被传至一个新的区域后,在面对当地某些生态因子的胁迫时如何发生适应性变化,是入侵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这方面信息对评价物种的入侵性、制订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入侵性蚂蚁作为无脊椎陆生动物中入侵最成功、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其生物学、生态学已得到大量研究,许多报道表明它们在定殖和扩张过程中会发生适应性变化。基于30多年的文献资料,从蚁群社会结构、超级蚁群形成能力、个体大小、觅食行为、种间竞争、天敌防御、适应低温能力、生态位转变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全面总结,并针对这些方面适应性变化的机制,从表型可塑性、适应性进化、自身遗传学基础、与共生微生物的互利关系等角度进行了剖析。提出了今后有待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将有助于深化对蚂蚁成功入侵机制的认识,为推进我国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小火蚁(Wasmannia auropunctata Roger)等入侵性蚂蚁的研究与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性蚂蚁 定殖 社会结构 性状可塑性 适应性进化
下载PDF
云南不同入侵地区的加拿大一枝黄花表型观测分析
9
作者 范泽文 郑凤萍 +7 位作者 杨云海 杨韶松 张付斗 申时才 徐高峰 张志燕 钏丽 崔宇琛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7期127-134,共8页
旨在明确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云南省11个不同发生地区的生态适应性。在同质园条件下分别观测其植物性状及差异。试验可以看出,不同入侵地区发生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在同质园条件下进一步的生长、繁殖特征差异显著,其中根萌芽性状指数的变异... 旨在明确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云南省11个不同发生地区的生态适应性。在同质园条件下分别观测其植物性状及差异。试验可以看出,不同入侵地区发生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在同质园条件下进一步的生长、繁殖特征差异显著,其中根萌芽性状指数的变异幅度达到了54.23%,茎秆直径、叶宽和叶形指数变异幅度为23.63%~26.31%。在生物量分配比中,花生物量分配占比最高的植株来自文山州丘北县,叶生物量分配占比最高的植株来自昆明西山区,茎秆生物量分配占比最高的植株来自昆明盘龙区,根部生物量分配占比最高的同样来自昆明盘龙区。进一步测定加拿大一枝黄花POD、SOD、CAT、MDA酶活,来自11个不同入侵地区和生境的植株群体表现出显著差异,其中以文山州丘北点和昆明盘龙点的加拿大一枝黄花植株的茎秆、株高和酶活等性状表现较为突出。通过聚类分析发现植物性状中叶表现出一定差异性,但在气候因子的偏相关性分析中发现,原始地的气候因子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影响较小。结果表明,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植物性状基本稳定一致,但不同入侵地区由于环境条件的不同,表型具有一定差异和可塑性。研究结果对明确该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云南省的生态适应性奠定重要科学基础,同时为预警、监测及防范该入侵植物的扩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拿大一枝黄花 植物性状 植物可塑性 酶活性 同质园试验
下载PDF
Differences in functional traits and reproductive allocations between native and invasive plants 被引量:6
10
作者 WANG Cong-yan ZHOU Jia-wei +2 位作者 LIU Jun XIAO Hong-guang WANG Le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3期516-525,共10页
Because co-occurring native and invasive plants are subjected to similar environmental selection pressures,the differences in functional traits and reproductive allocation strategies between native and invasive plants... Because co-occurring native and invasive plants are subjected to similar environmental selection pressures,the differences in functional traits and reproductive allocation strategies between native and invasive plants may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uccess of the latter.Accordingly,this study examines differences in functional traits and reproductive allocation strategies between native and invasive plants in Eastern China.Plant height,branch number,reproductive branch number,the belowground-to-aboveground biomass ratio,and the reproductive allocation coefficient of invasive plants were all notably higher than those of native species.Additionally,the specific leaf area(SLA)values of invasive plants were remarkably lower than those of native species.Plasticity indexes of SLA,maximum branch angle,and branch number of invasive plants were each notably lower than those of native species.The reproductive allocation coefficient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reproductive branch number and the belowground-to-aboveground biomass ratio but exhibited negative correlations with SLA and aboveground biomass.Plant height,branch number,reproductive branch number,the belowground-to-aboveground biomass ratio,and the reproductive allocation coefficient of invasive plants may strongly influence the success of their inva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nctional trait specific leaf area reproductive allocation strategy phenotypic plasticity invasive plant
下载PDF
基于功能性状的水杉原生母树种群生境适应策略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俊 姚兰 +6 位作者 艾训儒 朱江 吴漫玲 黄小 陈思艺 王进 朱强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96-302,共7页
植物的功能性状变异和表型可塑性是其应对异质生境的主要机制,对植物的生长和分布有重要贡献。本文以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原生母树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母树种群功能性状对树木形态、地形因子... 植物的功能性状变异和表型可塑性是其应对异质生境的主要机制,对植物的生长和分布有重要贡献。本文以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原生母树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母树种群功能性状对树木形态、地形因子及人为干扰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水杉原生母树叶面积、叶干重和比叶面积的变异幅度大,可塑性较强,而枝和叶的干物质含量稳定性最高。人为干扰和4个地形因子均对每个功能性状变异方差有5%–20%的解释度,冠幅对枝、叶干物质含量的变异方差有高达38%和76%的解释度。5个功能性状主要受海拔、坡位和人为干扰影响,其中,比叶面积对环境因子和干扰的响应规律不明显,叶面积和叶干重在强烈人为干扰的环境中普遍增大,枝和叶的干物质含量对坡向的变化最敏感。总之,水杉原生母树种群通过功能性状变异对环境能产生一定的可塑性响应,但人为干扰对母树生长影响较大,建议人工辅助更新,并适度减少农业和建筑对现存母树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杉 功能性状 种内变异 表型可塑性 适应策略
原文传递
母体放牧历史对羊草后代功能性状的影响
12
作者 杜海霞 安景源 +3 位作者 李元恒 李西良 周泽东 马晖玲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4-91,共8页
放牧是我国草原历史最悠久、应用最广泛的利用方式,放牧干扰下草原植物功能性状会产生适应性变化并可能形成遗留效应。为验证这一科学假设,以温性典型草原主要优势植物羊草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同质化盆栽试验,对放牧样地和围封样地的羊... 放牧是我国草原历史最悠久、应用最广泛的利用方式,放牧干扰下草原植物功能性状会产生适应性变化并可能形成遗留效应。为验证这一科学假设,以温性典型草原主要优势植物羊草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同质化盆栽试验,对放牧样地和围封样地的羊草无性系后代的表型功能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放牧羊草无性系后代与围封羊草无性系后代相比,叶片数、叶长、叶面积、比叶面积、茎长分别显著降低了13.79%、29.71%、18.74%、6.98%和31.06%(P<0.01或P<0.05),而分蘖子株数极显著增加了93.26%(P<0.01);放牧和围封来源下的羊草无性系后代单株地上总生物量、单株茎生物量及单株叶生物量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表明放牧干扰对羊草无性系后代功能性状有显著影响,进而对植物生产力造成遗留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草 典型草原 功能性状 遗留效应 表型可塑性
下载PDF
杉木叶片性状不支持广为接受的通量性状网络假说
13
作者 Xi Peng Meifang Zhao +1 位作者 Shuguang Liu Wende Yan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CSCD 2023年第2期151-161,共11页
“高叶脉密度-更快生长和更高的生产力”模型和假说认为高叶脉密度能促进更高的碳和水的耦合效率,暗示了个体的快速生长和高林分生产力,这些假说被研究者广泛关注和认同。然而,这些模型和假说并没有包括足够的裸子植物样本,特别是在亚... “高叶脉密度-更快生长和更高的生产力”模型和假说认为高叶脉密度能促进更高的碳和水的耦合效率,暗示了个体的快速生长和高林分生产力,这些假说被研究者广泛关注和认同。然而,这些模型和假说并没有包括足够的裸子植物样本,特别是在亚热带栽培的针叶树种。我们在此研究了叶脉密度和叶功能性状的值和比例关系,这些样本来自于以快速生长著称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的主要分布区。我们还检索了一个经验数据集,该数据集包括杉木的光合作用、生物化学、解剖学和水力特性。杉木叶脉密度(范围为0.34–1.09 mm/mm)远低于全球报道的范围(1–25 mm/mm),而杉木以快速生长和高产在中国长期闻名。我们进一步证实,较高的脉络密度与较小的叶片负相关(r=-0.71,P<0.001),这与被子植物中发现的情况一致。然而,我们发现,与全球物种(正相关)相比,杉木的叶脉密度-叶厚相关性和叶片寿命可塑性呈现相反的趋势,这种关系可能暗示功能效率和生产力间的权衡。我们的结果将为普适的生长规律提供有效的补充评估,包括评价区域植物性状特征、植物物种的配置和性状效率对水力潜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脉密度 叶片大小 叶片厚度 性状可塑性 种类变异
原文传递
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地上-地下性状对放牧强度的非对称性响应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芳 安景源 +3 位作者 李西良 丁勇 李元恒 白文科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8-25,共8页
在内蒙古典型草原设置5个放牧强度,即对照(CK)、轻度放牧(GI170)、中度放牧(GI340)、重度放牧(GI510)和极重度放牧(GI680),测定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全株及根茎叶性状,研究典型草原冰草地上-地下性状对放牧强度的响应规律,解析冰... 在内蒙古典型草原设置5个放牧强度,即对照(CK)、轻度放牧(GI170)、中度放牧(GI340)、重度放牧(GI510)和极重度放牧(GI680),测定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全株及根茎叶性状,研究典型草原冰草地上-地下性状对放牧强度的响应规律,解析冰草功能性状响应放牧干扰的适应策略及权衡机制。结果表明:(1)地上-地下性状响应放牧强度的幅度不同。从CK到GI680,降幅最大的是株高和生物量,其次是根长和根表面积,降幅最小的是叶片数、叶长、叶宽。(2)根性状响应放牧强度具有相对的保守性和稳定性。GI340处理下叶片开始变小、变轻(P<0.05),GI510处理下叶片数减少、植株变矮(P<0.05),GI680处理下根生物量和根表面积显著降低(P<0.05);株高和茎叶生物量可塑性指数随放牧强度增加而增加4.65倍,根性状仅增加0.85倍。(3)围封处理下,植株根长的生长速度大于株高。GI510处理下,株高降低速度大于根长。叶长与叶宽间为等速生长关系,且与放牧强度无关。适度放牧有利于冰草生物量的适应策略向地下(相比于地上)和茎(相比于叶片)分配。综上,冰草地上-地下性状对放牧强度的响应具有非对称性,其中根性状响应具有相对的保守性和稳定性。以上结论为制定科学的放牧管理制度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草 功能性状 非对称性 放牧强度 可塑性
下载PDF
冬季刈割对黄河三角洲芦苇群落多样性和功能性状可塑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郝春岩 张海波 +4 位作者 王安东 石一鸣 李可心 王光美 韩广轩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90-1296,共7页
冬季刈割是常见的芦苇管理方式,但刈割对不同地区的群落结构和生长的影响各异。设置2种冬季刈割方式——刈割+移除凋落物(MN)、刈割+不移除凋落物(MY),探究冬季刈割对黄河三角洲芦苇群落多样性、芦苇群落性状、单株性状和功能性状可塑... 冬季刈割是常见的芦苇管理方式,但刈割对不同地区的群落结构和生长的影响各异。设置2种冬季刈割方式——刈割+移除凋落物(MN)、刈割+不移除凋落物(MY),探究冬季刈割对黄河三角洲芦苇群落多样性、芦苇群落性状、单株性状和功能性状可塑性的影响,以期为该区芦苇资源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冬季刈割对芦苇群落多样性影响不显著,但导致株高、茎粗、叶长、叶宽、叶面积、单叶质量、总叶质量和总质量等单株性状显著降低。刈割处理下,芦苇呈现矮小化趋势,但密度有所提高而群体生物量未显著变化,说明群落性状的变化可能是个体性状与群体密度之间的权衡所致。MN处理下芦苇单株性状的可塑性指数高于MY处理,且密度、生物量均相对较低。兼顾火灾安全隐患消除和芦苇复壮的考虑,刈割后移除地上部是较好的管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 刈割 群落多样性 功能性状 可塑性指数 黄河三角洲
原文传递
玉米茎秆的支撑功能及其可塑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锦忠 梁淑敏 +2 位作者 李娜娜 刘永花 郝建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9-79,共11页
【目的】从植物茎支持功能相关性状出发,阐明其在各种生态因子作用下的可塑性变化及生态适应意义。【方法】定义玉米茎的3个支撑功能性状:(1)线密度=节间重量/节间长度;(2)承重自重比=节间承重/节间重量,其中,承重=节间上方全部组织与... 【目的】从植物茎支持功能相关性状出发,阐明其在各种生态因子作用下的可塑性变化及生态适应意义。【方法】定义玉米茎的3个支撑功能性状:(1)线密度=节间重量/节间长度;(2)承重自重比=节间承重/节间重量,其中,承重=节间上方全部组织与器官的重量(不包括该节间自重);(3)承重线密度比=节间承重/节间线密度。可塑性用塑性系数表示,此系数值仿照变异系数的公式进行计算,其中方差组分根据数据的期望均方模型估算。共包括6个田间试验,处理组成分别为:5个地点×2个品种组合、11个采样期×2个品种组合、4个种植密度(3.0—9.75株/m^2)×3个采样期组合、4个种植密度(2.4—6.0株/m^2)、3种施氮量×2个追肥期组合、高密无肥对比低密有肥。采用方差分析检验处理间差异,采用LSD比较处理均值,采用负对数模型拟合茎线密度依节位的垂直分布。【结果】节间线密度变幅为0.052—0.72 g DW·cm^(-1),其垂直分布符合负对数方程:线密度=a-b×log(节位);承重自重比变幅为7—51,承重线密度比变幅为122—260 cm,计入雌穗重量后以上两个数值比的最大值出现在穗下第一节间,分别为246和3 425 cm。茎功能性状在品种间、地点间差异明显,在灌浆中后期线密度呈下降趋势;随种植密度增加,节间线密度持续下降,而承重自重比在较大密度范围内基本保持不变;加大施氮量提高了线密度,但是却不影响承重线密度比。茎性状的可塑性表现为:线密度>承重自重比>承重线密度比,干物质在茎上各节间的承重投入受最优化策略控制。【结论】以上3个茎支撑功能性状反映了植物的承重特征,从一个新的角度刻划了干物质投入及其投资效率,有助于深入认识植物的干物质分配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支撑功能性状 性状可塑性 基因型 地点与农艺措施 线密度 承重自重比 承重线密度比
下载PDF
Genetically Based Trait Differentiation but Lack of Trade-offs between Stress Tolerance and Performance in Introduced Canada Thistle 被引量:1
17
作者 Kathryn A.Hodgins Alessia Guggisberg +1 位作者 Kristin Nurkowski Loren H.Rieseberg 《Plant Communications》 2020年第6期112-123,共12页
Trade-offs between performance and tolerance of abiotic and biotic stress have been proposed to explain both the success of invasive species and frequently observed size differences between native and introduced popul... Trade-offs between performance and tolerance of abiotic and biotic stress have been proposed to explain both the success of invasive species and frequently observed size differences between native and introduced populations.Canada thistle seeds collected from across the introduced North American and the native European range were grown in benign and stressful conditions(nutrient stress,shading,simulated herbivory,drought,and mowing),to evaluate whether native and introduced individuals differ in performance or stress tolerance.An additional experiment assessed the strength of maternal effects by comparing plants derived from field-collected seeds with those derived from clones grown in the glasshouse.Introduced populations tended to be larger in size,but no trade-off of stress tolerance with performance was detected;introduced populations had either superior performance or equivalent trait values and survivorship in the treatment common gardens.We also detected evidence of parallel latitudinal clines of some traits in both the native and introduced ranges and associations with climate variables in some treatments,consistent with recent climate adaptation within the introduced range.Our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rapid adaptation of introduced populations,but,contrary to predictions,the evolution of invasive traits did not come at the cost of reduced stress toler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ogical invasion EICA adaptation trait evolution plasticity Canada thistle
原文传递
基于功能性状的外来植物入侵预测模型框架构建
18
作者 王世雄 何跃军 王文颖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929-1938,共10页
预测外来植物的潜在入侵性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重要内容,外来植物与乡土物种间的亲缘关系是预测外来植物能否成功入侵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达尔文归化难题却预测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即达尔文归化假说和预适应假说)。该研究解... 预测外来植物的潜在入侵性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重要内容,外来植物与乡土物种间的亲缘关系是预测外来植物能否成功入侵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达尔文归化难题却预测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即达尔文归化假说和预适应假说)。该研究解析了达尔文归化难题的内涵,提出了基于功能性状的外来植物与乡土群落间的相似性关系应该是进行外来植物入侵预测的重要切入点,而功能性状的种间分化与种内变异可能是外来植物成功入侵的两种不同生态策略。在此基础上,该研究还通过物种功能性状的多维超体积构建了外来植物与乡土群落间的相似性,提出了基于这种相似性的外来植物入侵预测的研究框架和基本流程。该模型框架的建立有助于理解外来植物的入侵机制,对外来植物的潜在入侵性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当然,要实现外来植物能否成功入侵的准确预测,不仅依赖于功能性状的选择,还要考虑入侵的生境依赖性、空间尺度的重要性以及乡土群落的可入侵性等,未来的研究重点是通过控制实验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和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拮抗 达尔文归化难题 功能相似性 亲缘关系 性状可塑性
下载PDF
Expanding the phenotypic plasticity paradigm to broader views of trait space and ecological function
19
作者 Thomas J. DEWITT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5期463-473,共11页
Foundational concepts of trait spaces, including phenotypic plasticity and function of traits, should be expanded and better integrated with ecological theory.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wo areas where plasticity theory ... Foundational concepts of trait spaces, including phenotypic plasticity and function of traits, should be expanded and better integrated with ecological theory.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wo areas where plasticity theory can become further integrated with ecological, evolutionary, and developmental thinking. First is the idea that not only trait means within environments and plasticity of trait means across environments is optimized by selection, but that the entire shape of phenotype distributions such as variance or skew should be optimized within and across environments. In order for trait distribution shape to evolve into adaptations, there must be a genetic basis for and selection upon variation in distribution shapes and their plasticities. I present published and new data demonstrating genetic control and selection for higher moments of phenotype distributions; though, plasticity in these values has not yet been tested. Genetic control of phenotype distribution moments is shown for Neurospora crassa ascospore size and shape. Selection on trait distribution moments is shown for Eurosta solidaginis gall size. Second, there is a tradition in modeling plasti- city as an adaptive strategy that pits it as an alternative to ecological specialization or generaliza- tion. However, these strategies need not be considered alternatives. Rather, with environmental fluctuation within generations plasticity may produce additive or non-additive intermediate (gener- alist) phenotypes, or something new altogether. I present published and new data on the snail Physa virgata and fish Gambusia affinis that show plasticity produces partly intermediate (general- ist) and partly unique phenotypic elements in mixed and fluctuating environments. Plasticity can thus be viewed in the context of a broader trait space and as having broader ecological roles than currently is concei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tics of trait distributions multi-moment reaction norms non-additive plasticity off-plane phenotypes probabilisticoptimization selection on trait distributions specialists and generalists.
原文传递
种源与同质园环境对刨花楠幼苗叶功能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6
20
作者 陈嘉静 余华 +1 位作者 徐朝斌 钟全林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48-654,共7页
为了解刨花楠(Machilus pauhoi)叶片在生长过程中对资源的分配利用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特征,探究刨花楠叶功能性状变异的主要影响机制,以江西南昌与福建顺昌两地同质园的1.5年生刨花楠苗木为研究对象,分析种源与同质园环境对其叶面积(LA... 为了解刨花楠(Machilus pauhoi)叶片在生长过程中对资源的分配利用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特征,探究刨花楠叶功能性状变异的主要影响机制,以江西南昌与福建顺昌两地同质园的1.5年生刨花楠苗木为研究对象,分析种源与同质园环境对其叶面积(LA)、叶干重(LDW)、比叶重(LMA)、叶形态指数(LMI)以及叶组织密度(LTD)等主要叶功能性状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刨花楠苗木的LA、LDW、LMA、LMI及LTD等叶功能性状指标受种源及同质园土壤环境的共同影响,且同质园土壤环境对苗木叶功能性状影响的贡献高于种源(LA性状除外);种源地气温是影响刨花楠种源间苗木叶功能性状变异的主要因素,其中LA主要受种源地7月气温影响(P <0.01),LDW和LMI主要受种源地年均温影响(P <0.01),LMA和LTD则分别受种源地纬度和1月气温影响(P <0.01);土壤养分是影响同质园间苗木叶功能性状差异的主要因素,除LA性状在两同质园间无明显差异外,3个种源苗木的叶功能性状指标值均以江西南昌同质园为大;苗木LA主要受种源地环境或遗传基因影响,LDW、LMA、LMI及LTD等叶功能性状指标则主要受同质园土壤养分高低影响;苗木LA、LDW、LMA、LMI及LTD等叶功能性状指标的表型可塑性指数以LTD最大(0.96),LA最小(0.53).本研究表明刨花楠苗木不同叶功能性状对种源和同质园环境的响应并不一致;结果可为刨花楠优良种源选择、苗木高效培育等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功能性状 表型可塑性 种源 同质园 刨花楠苗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