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振兴中传统生态智慧的传承与发展 被引量:13
1
作者 李博 黄敏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0-114,共5页
要在这片承载着五千年农耕文明的乡土大地上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我们需要正视当前乡村建设面临的生态困境,挖掘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当代价值,加以现代转换和再诠释的传承与发展,以解决当代日益严重的乡村生态危机。当前我国乡村出现了... 要在这片承载着五千年农耕文明的乡土大地上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我们需要正视当前乡村建设面临的生态困境,挖掘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当代价值,加以现代转换和再诠释的传承与发展,以解决当代日益严重的乡村生态危机。当前我国乡村出现了社会生态异化、生态系统破坏形势严峻、自然灾害频繁、生态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等古代乡村不曾出现的生态问题,因此,我们对待传统生态智慧,应该采取“释其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的原则,不盲目照搬历史经验和传统做法,而是用当代哲学和生态学来分析传统生态智慧蕴含的生态美学、生态发展观和社会生态功能,构建新型人地关系的生态伦理,把被动适应的传统生态智慧发展成为主动共生的当代生态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传统生态智慧 文化传承与发展 生态文明
下载PDF
陕北传统雨水场地的生态智慧对现代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9
2
作者 杨建辉 周庆华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4-68,共5页
陕北特殊的自然条件和雨洪过程决定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是以小流域为基本尺度、以流域内的各类场地为基本单元,实现对地表径流的有效管控,并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海绵城市建设。针对小流域内生产与生活场地上的地表径流管控问题,长期以来... 陕北特殊的自然条件和雨洪过程决定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是以小流域为基本尺度、以流域内的各类场地为基本单元,实现对地表径流的有效管控,并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海绵城市建设。针对小流域内生产与生活场地上的地表径流管控问题,长期以来形成的地域经验与智慧值得挖掘与总结。通过调查研究,总结了传统措施具有的高适宜性、低成本、多功能融合的特征以及防用结合、综合治理和就地取材、生态审美2条场地建设经验;根据地形地貌、生产与生活功能及其地表水文过程的差异,将传统雨水场地及措施归纳为4种场地类型,并分别总结了每类场地适宜的措施及其特点。在对比传统经验措施与现代海绵城市措施的基础上,从4个方面指出了传统雨水场地经验智慧对现代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传统生态智慧 海绵城市 雨水场地 陕北地区
下载PDF
地方性生态知识视野下的岭南庭园研究进展
3
作者 高伟 麦湘颖 +2 位作者 陈璞 马佩馨 林广思 《园林》 2024年第5期23-29,共7页
岭南庭园中丰富的、有待挖掘整理的地方性生态知识是地域性的重要体现。目前,人文视角下岭南庭园研究已构成完整研究体系并呈现往细分领域成熟发展趋势,生态视角下以岭南庭园气候适应性研究为主,尚未完成全生态因子测量与整体景观要素... 岭南庭园中丰富的、有待挖掘整理的地方性生态知识是地域性的重要体现。目前,人文视角下岭南庭园研究已构成完整研究体系并呈现往细分领域成熟发展趋势,生态视角下以岭南庭园气候适应性研究为主,尚未完成全生态因子测量与整体景观要素生态过程分析。尽管岭南庭园研究重点关注于地方性自然环境及地方性物质空间载体,但是基于整体性的地方性知识体系仍需完善。从地方性生态知识视野对岭南庭园再认知,提出了适应于岭南庭园营造的地方性生态知识框架体系,由场地生态关系、地方生态技能、传统生态智慧三部分组成,可为岭南庭园营造提供具有整体性、生态性、创新性和国际化的研究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生态知识 岭南庭园 整体人文生态系统 场地生态关系 地方生态技能 传统生态智慧
下载PDF
水土平衡的生境营造模式及其工程应用
4
作者 王志勇 李嘉宁 +2 位作者 彭晓 洪敏 张凯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5-174,共10页
对我国农业生产中的23种理水造田智慧进行梳理,总结其处理水土关系的方法,发现通过就地填挖土方,将雨水径流进行收集或分离,在局部与土壤形成一种动态稳定的互生互养关系,是营造可种植生境的核心。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挖凹以集蓄塑造汇... 对我国农业生产中的23种理水造田智慧进行梳理,总结其处理水土关系的方法,发现通过就地填挖土方,将雨水径流进行收集或分离,在局部与土壤形成一种动态稳定的互生互养关系,是营造可种植生境的核心。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挖凹以集蓄塑造汇水区、堆凸以分流塑造分水岭”的两种生境营造模式。依据地形坡度与河水淹没范围之间的动态关系,提出两种生境营造模式在流域尺度的空间分布范式——多尺度分水岭–汇水区的嵌套结构。将两种生境营造模式应用于生态修复工程实践,证明其具有处理水土平衡关系、营造可种植生境的潜力,可为当前我国的生态修复工程提供方法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生态 传统生态智慧 生境营造 生态修复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下载PDF
设计生态系统的一般方法框架及其在典型模式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志勇 李嘉宁 +1 位作者 刘佳驹 彭晓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01-512,共12页
依据生态学与设计学的原理,提出设计生态系统的一般方法框架,即以提供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为导向,以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为依据,通过水土平衡的生境营造、稳定有序的乡土生物网配置和最小干预的游憩设施介入,构建人与自然耦合的生态系统。同... 依据生态学与设计学的原理,提出设计生态系统的一般方法框架,即以提供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为导向,以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为依据,通过水土平衡的生境营造、稳定有序的乡土生物网配置和最小干预的游憩设施介入,构建人与自然耦合的生态系统。同时,依据生态修复设计实践及国内外经典生态工程设计指南,从结构、材料和辅助措施三方面梳理和总结设计生态系统的关键设计参数,共计31项。在此基础上,依据传统生态智慧工程化的思路,提出梯田、陂塘、基塘和垛田4种生境营造模式在基本模式特征、生境单元塑造、水循环调节、土壤环境调节、生物群落配置和游憩设施构建方面的具体设计方法与量化参数。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当前面临的大面积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实践提供一种可工程化和可复制推广的设计方法和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生态系统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生态系统服务 传统生态智慧
下载PDF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美学思考——从“亲生命”“敬畏感”到“水意识”建构
6
作者 周宪 《探索与争鸣》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0-157,180,共9页
长江经济带是国家发展的一个重点,长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个需要破解的难题。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应以对母亲河长江的敬畏感为核心,一方面可发掘古往今来形成的长江文化中深邃的生态智慧,并与当代生态学新知识和新观... 长江经济带是国家发展的一个重点,长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个需要破解的难题。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应以对母亲河长江的敬畏感为核心,一方面可发掘古往今来形成的长江文化中深邃的生态智慧,并与当代生态学新知识和新观念对接,为新时代长江文化的重构提供丰富资源;另一方面可通过探讨公园建设中的景观叙事与敬畏感陶养的复杂关联,探索以场所建构和“水意识”唤起为策略的建设路径,从而塑造公民的“亲生命”(“亲环境”)行为,夯实保护母亲河长江的广泛社会-文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敬畏感 传统生态智慧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 景观叙事 水意识
原文传递
技术“敌托邦”的解药——基于自然治愈地球的中国模式 被引量:1
7
作者 俞孔坚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CSCD 2023年第2期4-9,共6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人们运用技术来解决城市所面临的各项挑战与困境。但风电、光电和水电实践中所产生的问题都证明单一“双碳”目标下的功能导向可能会带来潜在的“技术‘敌托邦’”。当现代技术无法解决环境问题时,基于自然的中...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人们运用技术来解决城市所面临的各项挑战与困境。但风电、光电和水电实践中所产生的问题都证明单一“双碳”目标下的功能导向可能会带来潜在的“技术‘敌托邦’”。当现代技术无法解决环境问题时,基于自然的中国模式可以为技术“敌托邦”提供解药,让自然做功,以综合、系统的途径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中国千百年来积累的传统生态智慧为基于自然的中国模式奠定了基础。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基于自然的中国规划模式以寻求人文与自然之间的空间关系和空间格局,以及基于自然的中国设计和工程模式来提高自然修复的效率。基于自然的中国模式目前已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未来还需要对其进行绩效评估,通过科学数据揭示生态绩效的影响因素与调控机理,为当代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敌托邦”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中国模式 气候变化 传统生态智慧
原文传递
产业兴旺视角下传统生态智慧的当代价值研究——以阿巴嘎旗畜牧业发展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杨浏熹 罗康隆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6-122,共7页
文章基于阿巴嘎旗牧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市场化现代化冲击下传统生计快速转型中呈现的问题,揭示其生计方式历史变迁和生态文化调适,发现当牧区一味迎合经济发展时,会面临生产生活成本增加、抗灾能力减弱及畜牧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等事... 文章基于阿巴嘎旗牧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市场化现代化冲击下传统生计快速转型中呈现的问题,揭示其生计方式历史变迁和生态文化调适,发现当牧区一味迎合经济发展时,会面临生产生活成本增加、抗灾能力减弱及畜牧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等事与愿违的结果。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由此产业发展赖以依存的环境、资源受到巨大潜在威胁。与此相对比,牧区传统生计中所包容的对本土资源的差异利用、对当地环境的有效维护等传统生态智慧恰是产业兴旺中所强调的“因地制宜”的源泉,是取得持续有效发展路径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生计 传统生态智慧 产业发展
原文传递
传统艺术生态智慧与当代可持续景观设计 被引量:2
9
作者 黄艳 《创意与设计》 2019年第6期5-11,共7页
古代中国人将朴素和经验性的生态智慧不仅融入到工艺、绘画、音乐、诗歌等领域,更直接指导了生活环境、城镇规划和园林的建设,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审美和哲学思想,达成了生态和美学的高度一致。这些理论和方法不仅成为今天全世界... 古代中国人将朴素和经验性的生态智慧不仅融入到工艺、绘画、音乐、诗歌等领域,更直接指导了生活环境、城镇规划和园林的建设,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审美和哲学思想,达成了生态和美学的高度一致。这些理论和方法不仅成为今天全世界生态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思想来源,也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智慧的途径。本文将结合设计案例,通过解释传统生态原则是如何体现在一个新建项目中的、人造景观是如何最大化利用自然资源而不是依赖高技术等问题,来介绍传统艺术生态智慧在当今可持续环境建设中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生态智慧 生态美学 可持续环境 当代景观
下载PDF
苗族传统生态智慧的现实际遇与和谐社区建设
10
作者 肖金香 包龙源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33-36,共4页
苗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其先民充分运用自身劳作智慧,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苗族传统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是其文化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先民与自然长期互动的结晶。深入挖掘和探究苗... 苗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其先民充分运用自身劳作智慧,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苗族传统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是其文化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先民与自然长期互动的结晶。深入挖掘和探究苗族传统生态智慧,并将其作为一种社区建设资源和治理资源加以运用,对于苗族和谐社区的构建,以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 传统生态智慧 现实际遇 和谐社区建设
下载PDF
中国传统生态智慧视域下秦都咸阳的水文化
11
作者 张伟 尹仑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16-21,共6页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秦帝国的首都,咸阳蕴含了丰富的水文化。秦都咸阳的水文化是古代秦人在长期的建都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识水、用水、治水的相关文化,蕴含着与水有关的哲学、技术和工程等古代秦人的智慧。这一水...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秦帝国的首都,咸阳蕴含了丰富的水文化。秦都咸阳的水文化是古代秦人在长期的建都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识水、用水、治水的相关文化,蕴含着与水有关的哲学、技术和工程等古代秦人的智慧。这一水文化由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组成,分别为精神信仰、行为模式、物质遗存三个层面,包括古代秦人对水的信仰与认识,治理水和改造水环境的行为,建造的水利工程和与水相关的设施建筑等。秦都咸阳的水文化有其流域环境基础、精神内涵和物质遗存,挖掘其历史价值和所蕴藏的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可以为当前中国城市的水文化建设和流域资源管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阳 水文化 水利遗产 传统生态智慧
下载PDF
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主旨探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魏连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1-144,共4页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内含着丰富的生态自然观,儒道佛三家的生态智慧更是光芒四射。这三家的古代先哲们阐释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众生平等"的生态自然观就意蕴着诸多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内含着丰富的生态自然观,儒道佛三家的生态智慧更是光芒四射。这三家的古代先哲们阐释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众生平等"的生态自然观就意蕴着诸多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为今天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重要的思想原则,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宝贵的文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生态智慧 理论主旨 生态自然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