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跗骨窦切口与传统L形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被引量:23
1
作者 洪伟武 苏海涛 +3 位作者 彭嘉杰 范智荣 周俊德 黄永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2939-2944,共6页
背景:跟骨骨折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75%的跟骨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可更好地恢复跟骨形态与功能,近年来经跗骨窦入路开始被临床医师认知并应用,但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入路选择仍存在一定争议。目的:系统评价跟骨骨折手术治疗... 背景:跟骨骨折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75%的跟骨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可更好地恢复跟骨形态与功能,近年来经跗骨窦入路开始被临床医师认知并应用,但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入路选择仍存在一定争议。目的:系统评价跟骨骨折手术治疗中经跗骨窦切口与传统L形切口2种入路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EMbase、CNKI、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查找所有比较经跗骨窦切口和传统L形切口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9年4月。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并进行数据提取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共522例患者;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2种切口的末次随访的Bohler角[MD=0.14,95%CI(-0.54,0.81),P>0.05]、术后Gissane角[MD=-0.19,95%CI(-1.36,0.98),P>0.05]及Maryland评分[MD=-0.25,95%CI(-3.41,2.91),P>0.05]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③2组末次随访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MD=6.39,95%CI(-0.09,12.87),P=0.05]可能存在差异性;④与传统L形切口相比,采用经跗骨窦切口在缩短手术时间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MD=-14.98,95%CI(-23.90,-6.06),P=0.001<0.05],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OR=0.18,95%CI(0.08,0.38),P<0.0001];⑤提示手术治疗跟骨SandersⅡ、Ⅲ型骨折,经跗骨窦切口相对于传统L形切口在疗效方面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但是由于跗骨窦切口创口较小,有着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的优势,表明采用经跗骨窦切口安全性较高。然而,因纳入研究样本量较少,以上结论仍需更高质量、样本量更大的临床试验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经跗骨窦切口 传统l形切口 并发症 META分析
下载PDF
两种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2
作者 汤佳 汤玉泉 +3 位作者 李谋林 宋瑞清 喻海筹 伍浩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3期439-442,共4页
目的比较跗骨窦切口与传统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将30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切口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跗骨窦切口内固定治疗)和对照组(采用传统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每组15例。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 目的比较跗骨窦切口与传统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将30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切口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跗骨窦切口内固定治疗)和对照组(采用传统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每组15例。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情况、跟骨宽度和高度、B9hler角、Gissane角。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观察组均少(短)于对照组(P<0.05)。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跟骨宽度和高度、B9hler角、Gissane角均较术前改善(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传统L形切口与跗骨窦切口内固定均能有效治疗跟骨骨折,跗骨窦切口内固定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及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跗骨窦切口 传统l形切口 开放复位内固定术
下载PDF
跗骨窦小切口内固定术与传统L形切口内固定术对跟骨骨折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程伟 王孔民 +3 位作者 吕根 刘玉婷 张令弘 吴溯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2年第24期20-24,共5页
目的: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在跟骨骨折患者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跟骨骨折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取传统L形切口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 目的: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在跟骨骨折患者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跟骨骨折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取传统L形切口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经跗骨窦小切口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跟骨相关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下床活动时间早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12个月,研究组AOFAS踝-后足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跟骨宽度均短于术前,跟骨长度均长于术前,Bolher角和Gissane角均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研究组跟骨宽度短于对照组,跟骨长度长于对照组,Bolher角和Gissane角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89%,低于对照组的3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跗骨窦小切口内固定术在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更胜于传统L形切口内固定术,在促进跟骨骨折患者术后足部功能和骨折端解剖结构恢复更具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传统l 形切口 经跗骨窦小切口
下载PDF
微创跗骨窦小切口与传统L形切口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
4
作者 贺明伟 《系统医学》 2020年第23期88-90,94,共4页
目的对比跟骨骨折行传统L形切口、微创跗骨窦小切口内固定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94例跟骨骨折患者入组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依次分为传统组47例和微创组47例。传统组行传统“L”型切口内固定术治疗,微创组行... 目的对比跟骨骨折行传统L形切口、微创跗骨窦小切口内固定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94例跟骨骨折患者入组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依次分为传统组47例和微创组47例。传统组行传统“L”型切口内固定术治疗,微创组行微创跗骨窦小切口内固定术治疗。将手术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骨折复位效果(跟骨Gissane角和Bohler角)、关节功能(Kofoed、AOFA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作为该研究的主要观察指标。结果微创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传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跟骨Gissane角、Bohler角、Kofoed评分、AOFAS评分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上,传统组、微创组依次为21.28%、6.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4,P=0.036)。结论微创术与传统术治疗跟骨骨折所取得的骨折复位效果和关节功能改善效果相当,但微创术下患者出血量少、骨折愈合快,术后并发症少,且康复进程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传统l形切口 微创跗骨窦小切口 并发症
下载PDF
跗骨窦切口与传统“L”形切口治疗成人跟骨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明亮 谷成毅 +1 位作者 丁松 周游 《巴楚医学》 2018年第4期60-67,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跗骨窦切口和传统"L"形切口治疗成人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数据库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截止日期为2018年5月,收集跗骨窦切口和传统"L... 目的:系统评价跗骨窦切口和传统"L"形切口治疗成人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数据库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截止日期为2018年5月,收集跗骨窦切口和传统"L"形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提取有效数据,应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1 080足,其中跗骨窦切口537足,传统"L"形切口543足。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L"形切口治疗组相比,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OR=0.28,95%CI:0.16~0.47,P<0.000 01),手术时间明显缩短(MD=-24.96,95%CI:-32.86~-17.07,P<0.000 01),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MD=-60.71,95%CI:-82.86~-38.56,P<0.000 01),术后VAS评分明显降低(MD=-1.42,95%CI:-2.15~-0.69,P=0.000 1)。两种手术切口在跟骨B9hler角、Gissane角、AOFAS评分、Maryland评分及术后疗效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现有研究结果显示跗骨窦切口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与传统"L"形切口复位效果大致相同,是一种治疗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跗骨窦切口 传统“l”形切口 META分析
下载PDF
改良跗骨窦与传统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及并发症
6
作者 王永标 骆兆配 +4 位作者 姚艺艺 郑进发 林进标 赵文雅 李宇鹏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第17期34-37,共4页
目的:分析改良跗骨窦与传统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290例采用传统L型切口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L型切口组;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同期收治... 目的:分析改良跗骨窦与传统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290例采用传统L型切口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L型切口组;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同期收治的210例采用改良跗骨窦切口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跗骨窦切口组。分析并比较两组术前、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1年AOFAS评分、Maryland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Bohler角及Gissane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手术前后Bohler角及Gissane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AOFAS评分及Maryland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两组术后1年AOFAS评分及Marylan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跗骨窦切口组(0.4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L形切口组(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跗骨窦切口治疗与传统L型切口治疗跟骨SandersⅡ、Ⅲ型骨折效果相当,且采用改良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骨折并发症较传统L型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跗骨窦切口 传统l型切口 跟骨骨折 并发症
下载PDF
改良跗骨窦切口与传统L型切口内固定对跟骨骨折患者预后及功能恢复的影响
7
作者 张茂林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11期84-87,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跗骨窦切口与传统L型切口内固定对跟骨骨折患者预后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接诊的60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与治疗组(30例)。治疗组行... 目的探讨改良跗骨窦切口与传统L型切口内固定对跟骨骨折患者预后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接诊的60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与治疗组(30例)。治疗组行改良跗骨窦切口术治疗,对照组行传统L型切口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两组患者的患足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跟骨宽度、Gissane角及Bohler角;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足功能优良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Bohler角大于术前,Gissane角、跟骨宽度均小于术前,而术后治疗组跟骨宽度、Gissane角小于对照组,Bohler角大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L型切口内固定相比,采用改良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骨折可减小手术创伤,减少并发症,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促进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改良跗骨窦切口 患足功能 传统l型切口内固定
下载PDF
不同入路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11
8
作者 赵雁波 张晨阳 +1 位作者 陈兴康 王国平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2年第8期721-725,共5页
目的观察比较跗骨窦“八”字切口入路与传统“L”形切口入路下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骨折复位、疼痛介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收治的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97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八”字入路组(... 目的观察比较跗骨窦“八”字切口入路与传统“L”形切口入路下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骨折复位、疼痛介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收治的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97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八”字入路组(n=54)和“L”形入路组(n=53),“L”形入路组行传统“L”形切口入路下钢板内固定治疗,“八”字入路组行跗骨窦“八”字切口入路下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手术指标,术前及术后1 d、3 d疼痛介质[5羟色胺(5-HT)、前列腺素E_(2)(PGE_(2))、P物质(SP)]水平,术后并发症,术前及术后3个月、12个月影像学指标(Gissane角、Bohler角、跟骨高度),术后12个月手术优良率。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八”字入路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L”形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L”形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清5-HT、PGE_(2)、SP水平组间、不同时间点及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八”字入路组术后1 d、3 d血清5-HT、PGE_(2)、SP水平较“L”形入路组低(P<0.05)。“八”字入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70%)低于“L”形入路组(1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12个月Gissane角、Bohler角、跟骨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3个月、12个月Gissane角、Bohler角、跟骨高度均较术前增加(P<0.05)。2组患者术后12个月手术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治疗中,传统“L”形切口入路和跗骨窦“八”字切口入路下钢板内固定疗效均确切,可恢复跟骨结构和形态,但后者可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手术效果,降低并发症风险,减少疼痛介质释放,对患者术后早期恢复、预后改善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跗骨窦“八”字切口入路 传统“l”形切口入路 内固定 跟骨骨折 骨折复位 疼痛介质 手术优良率
下载PDF
跗骨窦小切口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对跟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中出血量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杨勇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第S01期15-18,共4页
目的:探讨跗骨窦小切口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对跟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中出血量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03~2018-12收治的86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取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 目的:探讨跗骨窦小切口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对跟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中出血量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03~2018-12收治的86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取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而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Bohler角、Cissane角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Maryland评分、AOFAS评分高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跗骨窦小切口内固术定应用于跟骨骨折患者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跗骨窦小切口 传统外侧l型切口 内固定术 跟骨骨折 并发症发生率 术中出血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