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传统治道对现代国家治理概念的补正及启示
1
作者 李胜男 方军 《深圳社会科学》 2024年第6期148-156,共9页
“治道”是中国传统思想特有概念。传统“治道”概念包括“道统”和“治统”两个层面含义,且“道统”引领并指导“治统”,均承载着丰富的超大规模国家治国理政经验,蕴含着中国悠久的政治文化-心理基因。其特有的价值理性色彩、人文文教... “治道”是中国传统思想特有概念。传统“治道”概念包括“道统”和“治统”两个层面含义,且“道统”引领并指导“治统”,均承载着丰富的超大规模国家治国理政经验,蕴含着中国悠久的政治文化-心理基因。其特有的价值理性色彩、人文文教思维、本体-本源追求,以及整体性目标关切,均能对当下西方舶来的“治理”概念起到很好的充实和补缺作用。中国“治道”对“治理”概念的丰富和完善,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之天道皈依,这是中国“治道”的基本依据和总体旨归,唯有遵循普遍规律的主观治理行动才具有正当性。二是天民合一之民意导向,这为传统“治道”确立了合理化目标,指出了理想化人本价值方向。三是礼乐教化之人文关怀,这是中国“治道”的基本价值底色,儒家“治道”是中国传统政教文明的主流。四是整体和谐之生生相映,中国传统“治道”思想是在整体和谐大背景下来思考治国理政系列问题的,使得古代治理活动总能在天道-人道、人文-物性互嵌互释中自洽运行。五是士君子人格之弘毅担当,中国古代“治道”历史有着独特的“士大夫政治”文化传统,士大夫既是政治-行政事务的承担者,也是人文教化事业的设计者。六是天下为公之大同秩序,这是中国“治道”的终极价值追求和理想目标,建立天下大同的社会与心灵秩序,一直是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的不懈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中国传统治道 国家治理 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 政治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