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铁隧道水压致灾型轨道隆起模型试验与处置对策 被引量:5
1
作者 李林毅 阳军生 +3 位作者 王树英 吴剑 王子建 相懋龙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41-1351,共11页
暴雨导致的高铁隧道轨隆病害(称“轨隆”)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线路行车秩序,为此,系统归纳近年来轨隆案例,统计分析其病害特征及地质与降雨因素,依托典型案例,采用3D打印技术构建其精细化高铁隧道模型及排水设施,开展轨隆病害可视化模拟试... 暴雨导致的高铁隧道轨隆病害(称“轨隆”)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线路行车秩序,为此,系统归纳近年来轨隆案例,统计分析其病害特征及地质与降雨因素,依托典型案例,采用3D打印技术构建其精细化高铁隧道模型及排水设施,开展轨隆病害可视化模拟试验,探讨隧道排水量、结构外水压力和结构位移的规律;基于轨隆病害特点,提出病害整治流程及不同处置阶段具体方针,并依托病害案例对处置方案进行现场实施与效果评定,验证处置对策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现有排水系统难以消除的隧底高水压力是病害的根本原因,而运营期时有发生的堵管问题会进一步加重病害程度,上述2个方面均需引起高度重视。研究成果可为类似病害的处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隧道 水压力 轨道隆起 模型试验 病害处置
下载PDF
西天山山脉多期次隆升-剥露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48
2
作者 陈正乐 万景林 +5 位作者 刘健 李胜祥 郑恩玖 韩效忠 李细根 宫红良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7-106,共10页
磷灰石的裂变径迹法已经广泛地应用于限定山脉的隆升剥露历史研究。天山山脉的隆升历史一直存在争议,西天山山脉的构造隆升研究则相对更为缺乏。野外系统采集三个横穿西天山察汗乌苏山剖面的花岗岩、火山岩等样品,挑选磷灰石开展了裂变... 磷灰石的裂变径迹法已经广泛地应用于限定山脉的隆升剥露历史研究。天山山脉的隆升历史一直存在争议,西天山山脉的构造隆升研究则相对更为缺乏。野外系统采集三个横穿西天山察汗乌苏山剖面的花岗岩、火山岩等样品,挑选磷灰石开展了裂变径迹测试分析工作。测试结果表明,西天山可能存在多期次的构造隆升事件;进一步利用实测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数据和径迹长度,开展了磷灰石的温度时间反演模拟研究。模拟结果结合区域性的地质资料分析推断,西天山山脉自中生代以来存在4个阶段构造隆升剥露事件,分别为:三叠纪末—早侏罗纪(220~180Ma)、侏罗纪中期(170~140Ma)、白垩纪中期(110~80Ma)和晚新生代(24Ma以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天山 裂变径迹 隆升与剥露
下载PDF
阿尔金—祁连山晚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来自岩屑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的制约 被引量:4
3
作者 徐芹芹 季建清 +3 位作者 赵文韬 孙东霞 钟大赉 赵磊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44-1067,共24页
阿尔金—祁连山位于青藏高原北缘,其新生代的隆升—剥露过程记录了高原变形和向北扩展的历史,对探讨高原隆升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岩屑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分析,利用岩屑的统计特征限定阿尔金—祁连山新生代的隆升—剥露过程.磷... 阿尔金—祁连山位于青藏高原北缘,其新生代的隆升—剥露过程记录了高原变形和向北扩展的历史,对探讨高原隆升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岩屑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分析,利用岩屑的统计特征限定阿尔金—祁连山新生代的隆升—剥露过程.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结果表明,阿尔金—祁连山地区存在4个阶段的抬升冷却:21.1~19.4 Ma、13.5~10.5 Ma、9.0~7.3 Ma、4.3~3.8 Ma.其中,4.3~3.8 Ma抬升冷却事件仅体现在祁连山地区,9.0~7.3 Ma抬升冷却事件在区内普遍存在,且9.0~7.3 Ma隆升—剥露造就了现代阿尔金—祁连山的地貌.区域资料分析表明,9~7 Ma(或者8~6 Ma)期间,青藏高原北缘、东缘,甚至整个中国西部地区发生了大规模、区域性的抬升,中国现今“西高”的构造地貌形态可能于当时开始形成.阿尔金—祁连山地区4期抬升冷却事件与青藏高原的隆升阶段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应该是对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屑磷灰石 裂变径迹 隆升—剥露 地貌形态 阿尔金—祁连山
下载PDF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高聚物注浆修复后动力性能及长期耐久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3
4
作者 边学成 程翀 +2 位作者 王复明 蒋建群 陈云敏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62-568,共7页
高速铁路路基的过大沉降影响轨道结构耐久性和列车运行安全,有必要及时通过抬升路基水平恢复轨道线路的垂向平整性。尝试通过在路基表层和轨道混凝土底座之间进行非水反应高分子聚合物填充注浆的方法实现轨道结构的整体均匀抬升。通过... 高速铁路路基的过大沉降影响轨道结构耐久性和列车运行安全,有必要及时通过抬升路基水平恢复轨道线路的垂向平整性。尝试通过在路基表层和轨道混凝土底座之间进行非水反应高分子聚合物填充注浆的方法实现轨道结构的整体均匀抬升。通过大型物理模型试验测试分析了抬升后轨道–路基的整体动力学性能及长期耐久性。通过定点循环激振试验对比分析了路基抬升前后的轨道整体刚度的变化规律,发现抬升后整体刚度相比抬升前略有减小,但对轨道–路基体系自振频率的影响有限;模拟列车运行的大周次循环加载测试了抬升后路基的动力累积沉降和动刚度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抬升后路基在列车长期荷载作用下具有较好的动力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物理模型试验 累积沉降 路基抬升 动力性能
下载PDF
岩溶地区涌水对地铁隧道轨道结构的影响及防治 被引量:6
5
作者 莫伟平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5-119,共5页
分析了贵阳某地铁隧道轨道异常隆起处的监测数据;通过数值仿真手段模拟变形值,从而计算出轨道结构所受浮力的分布及大小。通过结构应力计算得出了轨道结构本身的风险点及薄弱点,同时通过仿真计算,得出道床板下水压限值。对岩溶地区地铁... 分析了贵阳某地铁隧道轨道异常隆起处的监测数据;通过数值仿真手段模拟变形值,从而计算出轨道结构所受浮力的分布及大小。通过结构应力计算得出了轨道结构本身的风险点及薄弱点,同时通过仿真计算,得出道床板下水压限值。对岩溶地区地铁隧道易发生渗漏水问题的区域给出了防治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区 地铁隧道 轨道隆起 数值仿真 防治建议
下载PDF
大青山晚白垩世以来的隆升历史 被引量:21
6
作者 吴中海 吴珍汉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5-210,共6页
根据以裂变径迹年龄为主的热年代学方法和大青山地形剖面和盆地沉积资料分析 ,认为大青山地区晚侏罗世发生大型板内挤压变形之后在晚白垩世进入伸展构造控制的构造活动阶段。在伸展背景下 ,大青山主要经历了晚白垩世整体隆升 剥蚀和始... 根据以裂变径迹年龄为主的热年代学方法和大青山地形剖面和盆地沉积资料分析 ,认为大青山地区晚侏罗世发生大型板内挤压变形之后在晚白垩世进入伸展构造控制的构造活动阶段。在伸展背景下 ,大青山主要经历了晚白垩世整体隆升 剥蚀和始新世以来的造山带伸展裂解引发的差异升降 剥蚀过程。造成大青山约 6km的剥蚀量。在大青山伸展、塌陷、裂解过程中由于山 盆间的阶段性差异升降运动形成了大青山中的四期夷平面和其下的山前侵蚀台地以及邻区盆地沉积体系中的相对应的多期沉积间断。最终形成大青山地区现今盆 山构造 地貌格局。控制山脉隆升的大青山山前正断层始新世以来的平均活动速率为 0 .2~ 0 .3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青山 晚白垩世 伸展构造控制 始新世 造山带 盆-山构造 裂变径迹 夷平面
下载PDF
从施工工艺和防排水效果反思铁路隧道的防排水设计 被引量:16
7
作者 巩江峰 朱勇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45-150,共6页
铁路隧道防排水设计与施工一直困扰着铁路隧道建设者,完善的防排水理论设计在当前的施工技术条件下难以实现,致使一些地下水发育的隧道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渗漏水。结合设计、现场施工及运营后渗漏水病害整治,针对围岩防水、初期支护防水... 铁路隧道防排水设计与施工一直困扰着铁路隧道建设者,完善的防排水理论设计在当前的施工技术条件下难以实现,致使一些地下水发育的隧道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渗漏水。结合设计、现场施工及运营后渗漏水病害整治,针对围岩防水、初期支护防水、仰拱防排水、施工缝防排水、排水板的设计与施工、无砟道床隆起原因等进行分析,提出取消衬砌背后环纵向盲管外裹无纺布、排水板可采取钉射或自粘的施工工艺、加强无砟道床仰拱防排水及带模注浆等防排水优化设计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防排水 围岩注浆 排水板 无砟道床隆起 带模注浆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中甸地区上新世快速隆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5
8
作者 邹波 王国芝 邓江红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7-236,共10页
运用裂变径迹年代学方法对青藏高原东南缘中甸地区三叠系的5件磷灰石样品的低温热年代学特征进行分析,获得样品的热演化史,并约束研究区的构造隆升剥露过程.样品的热史模拟结果表明,磷灰石样品基本反映了相同的低温段热演化史.所有样品... 运用裂变径迹年代学方法对青藏高原东南缘中甸地区三叠系的5件磷灰石样品的低温热年代学特征进行分析,获得样品的热演化史,并约束研究区的构造隆升剥露过程.样品的热史模拟结果表明,磷灰石样品基本反映了相同的低温段热演化史.所有样品在沉积后所经历的埋藏温度曾经高于最大退火温度,表明所有样品在记录径迹前都曾完全退火.磷灰石裂变径迹温度-时间轨迹表明,研究区的构造隆升主要集中在2个时间段,即10.2~5.2 Ma B.P.和5.2 MaB.P.至今.5.2 MaB.P.以来的构造隆升事件对整个研究区剥露过程的影响相当广泛,表明研究区在上新世时期曾经历区域性的快速构造隆升事件;所有样品在上新世(5.2Ma B.P.左右)都经历了一次快速的隆升,表明研究区在上新世经历了一次快速构造隆升剥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裂变径迹 热史模拟 构造隆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