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后三峡工程时代的鄱阳湖湿地植被生产力演变
被引量:5
- 1
-
-
作者
戴雪
杨桂山
万荣荣
李彦彦
-
机构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江苏省第二师范学院城市与资源环境学院
-
出处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77-585,I0018,共10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2240219,42071146,41901114)
江西省青年人才培养项目(20204BCJL23040)联合资助。
-
文摘
三峡运行以来,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驱动了鄱阳湖水文情势的急剧变化,并对其湿地植被产生了显著影响,但当前研究尚未系统量化鄱阳湖湿地植被在此条件下的演变规律与趋势。因此,本研究以增强型植被指数EVI(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的时段最高值作为表征湿地植被生产力的代用指标,定量揭示了后三峡工程时代鄱阳湖湿地植被生产力的气候态特征及其变化,包括变化的量级、显著性及阶段性。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鄱阳湖湿地植被EVI最高值在全年及春、秋两季分别为0.37、0.30和0.33,入湖河流三角洲及碟形洼地边滩是其生产力中心;春季EVI最高值在此区域高于秋季,而在湖心区低于秋季。(2)三峡运行后的湿地植被生产力变化在全年及春、秋两季均有极大空间异质性,在湖心深泓线附近显著增加,而在入湖河流三角洲及湿地边缘下降。春季EVI增长区域面积占比极大(84.2%),而秋季增长区面积占比较小(71.2%),即有较大面积区域EVI在秋季下降(38.8%)。(3)三峡运行后,鄱阳湖湿地植被生产力中心经历了原位增长、空间扩张以及湖心向转移3个阶段,最终完成了由支流三角洲向湖心区的转移。从总体来看,鄱阳湖湿地植被生产力在全年及春、秋季均呈增长趋势,增速分别为0.0035、0.0049和0.0028 EVI/a。本研究量化了后三峡工程时代的鄱阳湖湿地植被生产力变化,为该区域进一步的综合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
-
关键词
后三峡工程时代
鄱阳湖
湿地植被生产力
变化趋势
显著性
湖心向迁移
-
Keywords
Post TGD era
lake Poyang
wetland vegetation productivity
tendency
significance
towards lake center migration
-
分类号
Q948
[生物学—植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