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旅游用地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5
1
作者 梁栋栋 陆林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05年第5期462-464,共3页
在分析大量旅游用地文献的基础上,对旅游用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在修正旅游用地概念的同时,总结了旅游用地的特点,提出了旅游用地利用的原则内容和研究,最后就旅游用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 旅游用地 特点 原则 资源管理
下载PDF
滨海旅游小镇旅游用地空间格局演变微尺度分析——以大连金石滩旅游度假区为例 被引量:18
2
作者 杨俊 那楠 +2 位作者 席建超 葛全胜 李月辰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65-474,共10页
采用社会调查数据、扩展强度指数与GIS技术,以大连金石滩旅游度假区为例,定量研究1998-2012年旅游用地时空格局演变特点和驱动机制,研究表明:1旅游用地扩张速度表现为快速增长(1998-2003年),缓慢增长(2003-2007年),稳定增长(2007-2012... 采用社会调查数据、扩展强度指数与GIS技术,以大连金石滩旅游度假区为例,定量研究1998-2012年旅游用地时空格局演变特点和驱动机制,研究表明:1旅游用地扩张速度表现为快速增长(1998-2003年),缓慢增长(2003-2007年),稳定增长(2007-2012年)3个阶段。1998-2003年,耕地是旅游用地增长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园地和建设附属用地。2003-2007年,其他用地是旅游用地增长的主要来源,其次是耕地和城乡居民用地。2007-2012年,耕地是旅游用地增长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其他用地和园地。功能变化:金石滩旅游度假区逐渐由单一功能的传统城镇向集住宿、购物、餐饮、娱乐多元化功能的旅游型城镇转变;2空间格局变化:1998-2003年,旅游开发主要以"海、路、石"为主,旅游用地空间形态以"n"字形布局模式;2003-2012年,旅游开发主要以"海、山、路、石"为主,旅游用地由沿海向内陆呈面状扩展;3驱动机制:区域优势为滨海旅游开发提供了方向性指标,居民协调配合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府和旅游企业开发的时间,市场需求的理性选择是小镇功能转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在动力。政府和企业为适应不同阶段的旅游需求做出的调控和规划为旅游用地的相对稳定提供了支撑力。因此,金石滩旅游度假区以内部驱动因子为基础和推动力,外部驱动因子为支撑力,共同驱动旅游用地空间格局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用地 空间格局演变 滨海旅游小镇 金石滩旅游度假区
原文传递
中原经济区旅游业-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分析及预测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娟 《旅游论坛》 2014年第5期39-44,共6页
在分析旅游业、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系统交互耦合机理基础上,构建了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模型,对中原经济区旅游业、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关系及协调关系进行了定量评价和预测。结果显示:2001-2011年旅游业评价指数、土地利用评价... 在分析旅游业、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系统交互耦合机理基础上,构建了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模型,对中原经济区旅游业、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关系及协调关系进行了定量评价和预测。结果显示:2001-2011年旅游业评价指数、土地利用评价指数和生态环境评价指数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耦合度相对稳定,三者之间整体上处于失调状态,由2001年的极度失调向2011年轻度失调演变,协调度指数呈加快增长趋势。预测结果显示,2012-2014年三者仍处于快速增长趋势,协调程度不断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 旅游业 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 耦合协同
下载PDF
乡村聚落空间演化与旅游开发的关联机制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宇 范悦 吴捷 《新建筑》 2019年第1期106-109,共4页
乡村旅游既是一种产业模式,又是一种开发行为,不仅能有效带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也改变了农民的生活与生产方式,进而成为推动乡村聚落空间演化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天津蓟县穿芳峪镇毛家峪村、东水厂村、小穿芳峪村为例,采用实证分析的方... 乡村旅游既是一种产业模式,又是一种开发行为,不仅能有效带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也改变了农民的生活与生产方式,进而成为推动乡村聚落空间演化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天津蓟县穿芳峪镇毛家峪村、东水厂村、小穿芳峪村为例,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乡村聚落空间演化与旅游开发的关联机制。以旅游开发阶段、资本介入模式为着眼点,分析乡村聚落空间用地性质、住居空间使用功能与空间形制在旅游开发前后的变化规律,以期为今后旅游型乡村聚落空间开发研究与建设实践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演化 旅游开发 用地功能 空间形制 关联机制
下载PDF
旅游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桂林市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吴郭泉 刘加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5期7897-7899,7995,共4页
通过对广西桂林市目前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分析,针对桂林是旅游城市的特殊性,提出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模式,并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布局及空间管制措施。
关键词 旅游城市 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下载PDF
Tourism and Land Transformation:A Case Study of the Li River Basin,Guilin,China 被引量:3
6
作者 MAO Xi-yan MENG Ji-jun WANG Q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6期1606-1619,共14页
Land-use change is intertwined with tourism because land is used as a resource for human activities.Land-use change also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evaluate the status of the ecoenvironment.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 Land-use change is intertwined with tourism because land is used as a resource for human activities.Land-use change also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evaluate the status of the ecoenvironment.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land use change would help to predict the effect of tourism on land use and encourage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Using the Li River Basin as a case study,a hybrid approach using multilevel modeling and logistic regressions was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of land-usechange between 1989 and 2010 to examine potential driving factors.Results reveal that rapid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expansion expose this area to risk of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Construction increased by 141% between 1989 and 2000 and by 195% between 2000 and 2010.The primary driving force for construction expansion shifted from population growth between 1989 and 2000 to investment growth after 2000.New construction primarily occurred on crop and woodlands areas,with shares of 81.25% and 6.38%,respectively,between 1989 and 2000,and with shares of 57.79% and 15.29%,respectively,between 2000 and 2010.Moreover,these drastic increases in construction also led to frequent transitions between croplands,woodlands,and grasslands.Traits including distances to urban areas and roads and scenic locations exerte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land-use change.Woodland regrowth in the areas thatsurround scenic locations consisted of fluctuating woodlands,whereas stable woodland regrowth was often absent in these areas.Likewise,permanent woodland clearing tended to be closed to near scenic locations.That is,construction at scenic locations negatively affected forest conservation in the Li River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stainable tourism land-use change Tourist region Multi-level logistic regression Li River Basin
下载PDF
桂林恭城生态农业旅游用地现状及未来发展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刘加凤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89-194,199,共7页
生态农业旅游是一种以自然资源为依托,是发展农业经济与保护环境相结合的新兴的旅游项目,是近年来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文章从恭城生态农业旅游的4个主要景区旅游用地现状入手,在对其旅游接待能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恭... 生态农业旅游是一种以自然资源为依托,是发展农业经济与保护环境相结合的新兴的旅游项目,是近年来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文章从恭城生态农业旅游的4个主要景区旅游用地现状入手,在对其旅游接待能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恭城生态农业旅游用地未来供需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对恭城生态农业旅游用地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恭城县 生态农业旅游 用地现状 发展前景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区域旅游空间结构识别与规划路径 被引量:3
8
作者 苟雨君 何孝凡 苏振宇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4-193,共10页
在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树立底线思维、集约高效开发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共识。旅游空间结构作为旅游专项规划的重要成果之一,呈现出重概念、轻落位,重发展、轻管控的特征,在空间用途管制、资源约束利用等诸多方面都难以与国土空间... 在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树立底线思维、集约高效开发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共识。旅游空间结构作为旅游专项规划的重要成果之一,呈现出重概念、轻落位,重发展、轻管控的特征,在空间用途管制、资源约束利用等诸多方面都难以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效衔接。文章以普洱市为例,提出“底线确定—本底分析—结构识别”的旅游空间结构识别路径,结合“三区三线”成果,完成旅游“底线—约束性”评价;结合旅游开发潜力及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完成旅游“本底—适宜性”评价;再通过判断矩阵综合划定普洱市旅游主体功能区。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心力指标、GIS空间分析法及定性分析法,实现旅游空间节点确定、旅游发展轴线组织及旅游功能区划分;最后,构建普洱市“三核、八心、六轴、四片区”的旅游空间结构,形成一套旅游空间结构识别的集成技术方法,为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旅游空间结构规划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主体功能区 土地用途管制 旅游空间结构 旅游功能区划“ 三区三线” 普洱市
原文传递
“两型社会”视角下的“以农带旅”型新农村规划研究——以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赵村村庄规划为例 被引量:5
9
作者 李飞 段西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305-308,共4页
本文与时俱进地确立"两型社会"视角下新农村规划内容框架,指出应从建设"两型社会"的角度,合理确定村庄性质与发展主题,并以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赵村为例进行研究。本文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规划策略,包括应... 本文与时俱进地确立"两型社会"视角下新农村规划内容框架,指出应从建设"两型社会"的角度,合理确定村庄性质与发展主题,并以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赵村为例进行研究。本文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规划策略,包括应基于农业生产结构优化,进行村庄经济发展规划;尊重环境的工程管线规划;公建设施的按需配套;提供多样化的户型,满足村庄经济发展对公建设施的弹性需求等。本文还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规划策略,包括基于调整用地的空间发展策略;严格控制村庄建设用地的面积,建设节约型新农村;因地制宜地共享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型社会”规划理念 “以农带旅”型村庄 新农村规划 农业生产结构优化 用地调整 村庄整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