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粉垄深松破障对新疆盐碱地土壤洗盐脱盐效果 被引量:8
1
作者 迪力努尔·阿布拉 黄建 +2 位作者 祁通 冯耀祖 王治国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754-1761,共8页
【目的】在不同类型土壤中应用粉垄深松破障技术装备,研究灌溉前后不同点位土壤盐分变化,分析粉垄深松破障技术对盐碱地的淋溶脱盐效果。【方法】利用粉垄深松破障设备,在中度以上盐碱地中深松破障深度达到110 cm,深松破障间距200 cm,... 【目的】在不同类型土壤中应用粉垄深松破障技术装备,研究灌溉前后不同点位土壤盐分变化,分析粉垄深松破障技术对盐碱地的淋溶脱盐效果。【方法】利用粉垄深松破障设备,在中度以上盐碱地中深松破障深度达到110 cm,深松破障间距200 cm,冬灌前后取样,取样点为水平间距为距离深松破障0、30和90 cm,取样深度为0~30、30~60和60~90 cm,检测分析土壤总盐。【结果】粉垄深松破障后,冬灌前后土壤脱盐率为,沙土水平方向为0 cm=78%>60 cm=34%>90 cm=31%,垂直方向为60~90 cm=69%>0~30 cm=43%>30~60 cm=32%;壤土水平方向为60 cm=22%>0 cm=20%>90 cm=7%,垂直方向为0~30 cm=30%>30~60 cm=12%>60~90 cm=6%;粘土水平方向平为0 cm=33%>60 cm=29%>90 cm=21%,垂直方向为0~30 cm=40%>60~90 cm=27%>30~60 cm=17%。【结论】粉垄深松破障后,沙土脱盐效率最高达到48%,粘土为28%,壤土为18%;粉垄深松破障区脱盐率为44%,30 cm处脱盐率为28%,90 cm处脱盐率为20%;不同深度表现为表层0~30 cm脱盐率为38%,30~60 cm脱盐率为20%,60~90 cm脱盐率为34%;粉垄深松破障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洗盐脱盐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垄深松破障 淋洗脱盐 土壤总盐 盐碱地改良
下载PDF
不同滴灌方式对滨海盐碱地土壤剖面盐分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王航 周青云 +2 位作者 张宝忠 尹林萍 高立凤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5-40,46,共7页
为了探讨不同滴灌方式对滨海盐碱地土壤剖面盐分变化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以天津滨海盐碱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常规滴灌(CI)和膜下滴灌(FI)2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滴灌方式下土壤剖面Ca^(2+)、Mg^(2+)、Na^(+)、K+、SAR和K+/Na^(+)的变... 为了探讨不同滴灌方式对滨海盐碱地土壤剖面盐分变化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以天津滨海盐碱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常规滴灌(CI)和膜下滴灌(FI)2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滴灌方式下土壤剖面Ca^(2+)、Mg^(2+)、Na^(+)、K+、SAR和K+/Na^(+)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灌水后CI和FI处理0-60cm土层土壤Ca^(2+)、Mg^(2+)和Na^(+)浓度显著降低;降雨后CI处理0~20 cm土层土壤Na^(+)浓度、SAR和20-60cm土层土壤Mg^(2+)浓度显著降低;水分重分布过程中,0~20 cm土层土壤Ca^(2+)、Mg^(2+)和Na^(+)浓度表现出CI>FI处理,而K+/Na^(+)则表现出CI<FI处理。灌水后CI和FI处理0~20cm土层土壤总盐降幅分别为25.2%和32.6%,而0~20 cm土层土壤Na^(+)浓度降幅分别为37.3%和57.7%;降雨后CI处理0~60 cm土层土壤总盐降幅为30%左右,而土壤Na^(+)浓度降幅达到50%以上;滨海盐碱地CI和FI处理土壤总盐均与土壤Na^(+)浓度呈显著正相关性,与土壤K+浓度呈显著负相关性,以土壤Na^(+)作为指标评估灌水和降雨对改善作物根际盐分的作用更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方式 土壤盐分 土壤总盐 土壤阳离子 K+/Na+ 滨海盐碱地 钠吸附比SAR
下载PDF
不同地下水埋深的盐化土壤蒸发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阿不都艾尼.阿不里 伍靖伟 +2 位作者 黄介生 塔西普拉提.特依拜 杨鹏举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40-243,共4页
通过室内土柱试验,研究了50、70、90cm地下水埋深的土壤盐分运动对土壤蒸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有一定差异,地下水埋深越浅,土壤水分越高;2时间上,随着蒸发的进行,阶段平均蒸发量逐渐从依次为5.8、5.6... 通过室内土柱试验,研究了50、70、90cm地下水埋深的土壤盐分运动对土壤蒸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有一定差异,地下水埋深越浅,土壤水分越高;2时间上,随着蒸发的进行,阶段平均蒸发量逐渐从依次为5.8、5.6、5.6mm/d减小到3.5、2.6、2.2mm/d。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增加,蒸发速率和蒸发量均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埋深 土壤全盐量 土壤蒸发量
下载PDF
伊犁新垦区土壤全盐量和电导率定量关系探讨 被引量:15
4
作者 许尔琪 张红旗 许咏梅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19-1124,共6页
土壤含盐量和电导率是调查评价土壤盐渍化程度的两种指标,进行两者关系的定量探讨是解决土壤盐渍化快速诊断问题的前提。本文以伊犁新垦区为例,采用传统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分段函数等对土壤含盐量和电导率关系进行回归拟合,同时应... 土壤含盐量和电导率是调查评价土壤盐渍化程度的两种指标,进行两者关系的定量探讨是解决土壤盐渍化快速诊断问题的前提。本文以伊犁新垦区为例,采用传统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分段函数等对土壤含盐量和电导率关系进行回归拟合,同时应用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等环境因子作为辅助数据对两者进行分区线性拟合,并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结果表明,随着全盐量的增加,土壤全盐量和电导率呈现一定的非线性关系,以土壤全盐量为阈值的分段函数拟合效果优于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其RMSE小于后两者;以土地利用类型作为辅助数据进行的分组拟合结果优于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的效果,也略优于分段函数的拟合精度。该方法在宏观尺度上为快速、精确获取土壤盐分状况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全盐量 土壤电导率 回归拟合 环境因子
原文传递
不同生境中碱菀形态结构的比较解剖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孔令安 宋国菡 +2 位作者 卢丽萍 崔荣宗 李法曾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31-337,共7页
研究表明 ,随着土壤总含盐量 0 .2 2 %上升到 2 .47%,碱碗根、茎、叶主脉维管束导管管径减小。叶表皮细胞外的角质层波状纹饰由稀疏、平浅变为紧密、高深。茎及叶主脉导管排列由散生转变为多数呈直线排列。根中木薄壁细胞壁木质化加厚... 研究表明 ,随着土壤总含盐量 0 .2 2 %上升到 2 .47%,碱碗根、茎、叶主脉维管束导管管径减小。叶表皮细胞外的角质层波状纹饰由稀疏、平浅变为紧密、高深。茎及叶主脉导管排列由散生转变为多数呈直线排列。根中木薄壁细胞壁木质化加厚程度加强 ,次生生长提前 ,次生结构逐渐发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菀 形态结构 比较解剖 土壤 含盐量 生态环境
下载PDF
苏干湖湿地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格局 被引量:14
6
作者 康满萍 赵成章 +1 位作者 白雪 杨俊仓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975-2984,共10页
植被覆盖度是反映群落外貌特征和影响植被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子,其时空异质性演化规律研究有助于认识湿地群落的结构功能及其环境响应机制。采用湿地群落学调查和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苏干湖内陆盐沼湿地近30年植被覆盖度的... 植被覆盖度是反映群落外貌特征和影响植被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子,其时空异质性演化规律研究有助于认识湿地群落的结构功能及其环境响应机制。采用湿地群落学调查和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苏干湖内陆盐沼湿地近30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像元二分模型在内陆盐沼湿地植被覆盖度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苏干湖湿地的植被覆盖度在1987—2017年间总体呈上升趋势,年际增幅为0.162%/5a,与气温和降水呈正相关关系;在空间上植被覆盖度与地下水位埋深呈正相关,与土壤全盐量呈负相关,但不同等级植被覆盖度与地下水位埋深、土壤全盐量间的相关性各有差异。苏干湖湿地植被覆盖度受地下水位埋深、土壤全盐量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呈现出斑块状镶嵌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干湖 内陆盐沼湿地 遥感反演 植被覆盖度 时空分异规律 地下水位 土壤全盐量
下载PDF
电导率法测定土壤可溶性盐总量的方法
7
作者 段柏秀 《化工管理》 2024年第23期46-48,共3页
土壤浸提液中可溶性盐总量与电导率在一定浓度区间呈线性相关关系,通过建立土壤可溶性盐总量与电导率之间的换算关系,用导电率法计算测得的土壤可溶性盐总量与重量法测得的土壤全盐含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电导率法测定土壤可溶性... 土壤浸提液中可溶性盐总量与电导率在一定浓度区间呈线性相关关系,通过建立土壤可溶性盐总量与电导率之间的换算关系,用导电率法计算测得的土壤可溶性盐总量与重量法测得的土壤全盐含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电导率法测定土壤可溶性盐总量准确有效,且相较其他分析方法而言,电导率法具有流程简单、效率高、分析结果准确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可溶性盐总量 浸提液 电导率法 测定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