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轿车扭转梁悬架强度分析与疲劳寿命预测 被引量:2
1
作者 豆力 《客车技术》 2012年第5期12-15,共4页
为了分析某款轿车扭转梁悬架在通过不平路面、紧急制动、最小转向半径且不侧滑3种典型危险工况下是否会出现静力破坏现象,建立扭转梁悬架有限元模型,对该悬架的3种典型危险工况进行了力学分析,并基于Nastran对该悬架在3种典型危险工... 为了分析某款轿车扭转梁悬架在通过不平路面、紧急制动、最小转向半径且不侧滑3种典型危险工况下是否会出现静力破坏现象,建立扭转梁悬架有限元模型,对该悬架的3种典型危险工况进行了力学分析,并基于Nastran对该悬架在3种典型危险工况下的强度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该悬架可以满足结构强度要求。最后利用疲劳寿命分析软件MSC-Fatigue对该悬架进行了疲劳寿命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转梁 有限元 强度 疲劳寿命
下载PDF
扭力梁式后悬架扭转工况下横梁疲劳特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韬 杨旭静 +3 位作者 李茂君 秦银平 左捍亭 齐军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1-239,共9页
基于有限元仿真,对扭力梁式后悬架扭转工况下横梁的疲劳特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利用等效试样预测复杂结构零件疲劳寿命的新方法;建立了扭力梁式后悬架仿真模型,分析了横梁的应力分布规律;基于静力学分析结果,结合FB590高强钢疲劳寿... 基于有限元仿真,对扭力梁式后悬架扭转工况下横梁的疲劳特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利用等效试样预测复杂结构零件疲劳寿命的新方法;建立了扭力梁式后悬架仿真模型,分析了横梁的应力分布规律;基于静力学分析结果,结合FB590高强钢疲劳寿命曲线、成形后横梁表面粗糙度以及表面残余应力,根据名义应力法和Gerber平均应力修正计算了横梁的疲劳寿命,并根据危险区弯曲变形程度设计了不同弯曲半径的等效试样(AR、R20和R10)进行疲劳试验和疲劳断口分析,实现了对横梁疲劳台架试验结果的有效预测。结果表明,在扭转工况下横梁疲劳危险区与应力集中区位于过渡段转角处,横梁的工况幅值-寿命曲线有效覆盖了服役情况下的所有负载情况,并得到了实际载荷谱的应力幅值参考范围;在台架试验中,R10与AR、R20等效试样交点寿命在横梁实际断裂寿命区域内,表明设计的等效试样疲劳试验可以有效表征横梁危险区的疲劳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力梁式后悬架 等效试样 疲劳特性 疲劳寿命预测
下载PDF
弹性撞击作用下弯扭耦合梁的动力响应 被引量:4
3
作者 鲍四元 邓子辰 《应用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15-420,共6页
对于质量块以一定初速度撞击悬臂梁端部问题,基于弯扭耦合Timoshenko梁模型,把质量块与悬臂梁作为一个整体振动,动力响应以Duhamel积分表示,使用模态叠加法给出动力响应与撞击力的结果。对于悬臂梁受质量块撞击的算例,分别分析了弯扭耦... 对于质量块以一定初速度撞击悬臂梁端部问题,基于弯扭耦合Timoshenko梁模型,把质量块与悬臂梁作为一个整体振动,动力响应以Duhamel积分表示,使用模态叠加法给出动力响应与撞击力的结果。对于悬臂梁受质量块撞击的算例,分别分析了弯扭耦合梁、弯扭耦合系数很小的梁和各向同性Timoshenko梁,对比讨论了撞击力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扭耦合梁 撞击 动力响应 直接模态叠加法
下载PDF
某车型扭力梁后桥总成优化设计 被引量:2
4
作者 栾兰 刘巍 +3 位作者 席鹏东 谷明起 潘之杰 赵福全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12年第11期46-51,共6页
某车型扭力梁后桥总成开发后,台架试验时出现横梁开裂问题。对台架试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优化设计,最终使本款车型的扭力梁后桥达到强度、疲劳设计要求,满足疲劳试验的要求。主要包括4个阶段的整改,每个阶段整改的后桥都进行设计优化,疲... 某车型扭力梁后桥总成开发后,台架试验时出现横梁开裂问题。对台架试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优化设计,最终使本款车型的扭力梁后桥达到强度、疲劳设计要求,满足疲劳试验的要求。主要包括4个阶段的整改,每个阶段整改的后桥都进行设计优化,疲劳仿真,疲劳台架,再设计优化的过程。整改期间还包括工艺优化,材料优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力梁后桥 疲劳 强度 优化 有限元 焊接工艺 材料
下载PDF
晶尚名苑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
5
作者 骆小青 《福建建筑》 2007年第7期41-42,44,共3页
通过工程实践简述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的构成、特点,以及利用该结构进行实际设计工作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比如计算方法、剪力墙布置方式、配筋方式以及连梁、转角窗的设计等。可供工程设计应用时参考。
关键词 短肢剪力墙 扭转 连梁 转角窗 延性
下载PDF
预制坯形状对扭力梁内高压成形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1
6
作者 韩聪 张伟玮 +3 位作者 苑世剑 赵福全 丁勇 曹伟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5,共5页
针对复杂截面扭力梁内高压成形容易出现咬边和开裂的问题,以轿车V型扭力梁为例,采用数值模拟和试验方法,分析了预制坯形状对扭力梁内高压成形的影响,重点研究了压下量(Y)和侧向宽度(B)对预制坯形状和内高压成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当Y、B... 针对复杂截面扭力梁内高压成形容易出现咬边和开裂的问题,以轿车V型扭力梁为例,采用数值模拟和试验方法,分析了预制坯形状对扭力梁内高压成形的影响,重点研究了压下量(Y)和侧向宽度(B)对预制坯形状和内高压成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当Y、B分别为0.83D(D为管材直径)、0.73D和0.78D、0.78D时,得到的预制坯形状在合模时出现咬边缺陷;当Y、B分别为0.73D、0.73D和0.78D、0.68D时,得到的预制坯形状能够顺利完成合模过程,但在内高压成形时出现了开裂缺陷;当Y、B为0.78D、0.73D时,得到的预制坯能顺利成形出合格的内高压成形零件.由此可知,预制坯形状是决定复杂截面扭力梁内高压能否顺利成形的重要因素,通过控制截面的高宽尺寸和形状,可以得到合理的预制坯形状,避免内高压成形过程中缺陷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高压成形 液压成形 扭力梁 预成形
下载PDF
加载路径对扭力梁内高压成形壁厚分布和精度的影响 被引量:18
7
作者 张伟玮 韩聪 +3 位作者 苑世剑 曹伟 丁勇 赵福全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6,共6页
为研究加载路径(内压力和轴向补料的匹配关系)对扭力梁内高压成形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加载路径对局部截面壁厚分布和管件成形精度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当补料初始压力过低时,在端部区域起皱;当补料初始压力... 为研究加载路径(内压力和轴向补料的匹配关系)对扭力梁内高压成形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加载路径对局部截面壁厚分布和管件成形精度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当补料初始压力过低时,在端部区域起皱;当补料初始压力过高时,补料全部集中在端部区域;当补料量过小时,壁厚改善不明显;补料量过大时,端部区域起皱.研究结果表明:初始压力为30 MPa,补料量15 mm时为合理加载路径,此时内高压成形件壁厚减薄较小,成形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载路径 减薄率 成形精度 内高压成形 扭力梁
下载PDF
780MPa超高强钢扭力梁内高压成形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韩聪 贺久强 苑世剑 《精密成形工程》 2016年第5期53-59,共7页
目的为了适应载荷和安装空间及轻量化的要求,轿车扭力梁正趋于设计成空心封闭变截面高强钢结构,但高强钢成形存在着回弹大、成形精度低等缺点。方法针对这一问题,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的方法,开展了780 MPa超高强钢扭力梁内高压成形研究,... 目的为了适应载荷和安装空间及轻量化的要求,轿车扭力梁正趋于设计成空心封闭变截面高强钢结构,但高强钢成形存在着回弹大、成形精度低等缺点。方法针对这一问题,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的方法,开展了780 MPa超高强钢扭力梁内高压成形研究,重点研究了预制坯形状对扭力梁内高压成形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模型,优化了预制坯,获得了最优的预制坯形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加载路径对扭力梁内高压成形过程的影响。结果当扭力梁预成形压下量为62.2 mm,下模引导角为29.2°时,得到了最优的预制坯形状。后续内高压成形过程中,支撑压力过小或补料量过大,在试件端部引起起皱缺陷;支撑压力过大或者补料量过小,补料主要集中于端部,对大膨胀量区域影响较小;当采用补料量为8%的加载路径时,可以有效改善壁厚的分布,避免起皱缺陷。结论合理的预制坯形状能够有效避免超高强钢扭力梁内高压成形过程中的飞边缺陷,而加载路径控制是扭力梁内高压成形过程中避免起皱缺陷和过度减薄,提高成形极限和零件成形精度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力梁 内高压成形 预成形 先进高强钢
下载PDF
汽车轻量化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周伟 苏世荣 +2 位作者 储胜林 梁媛媛 王浩 《汽车工程师》 2019年第1期21-24,共4页
汽车轻量化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之一,轻量化技术的应用对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别运用拓扑优化技术和新型液压成型技术对客车车身和乘用车扭力梁进行轻量化设计,并应用虚拟仿真技术对优化前后的客车车身和扭力梁进行... 汽车轻量化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之一,轻量化技术的应用对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别运用拓扑优化技术和新型液压成型技术对客车车身和乘用车扭力梁进行轻量化设计,并应用虚拟仿真技术对优化前后的客车车身和扭力梁进行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经过轻量化设计的客车车身和扭力梁性能没有降低,部分性能还得到提升。由此得出,应用恰当的优化方法和制造工艺可以在保证性能不降低的前提下,实现汽车零部件轻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车身 轻量化 扭力梁 拓扑优化 液压成型
下载PDF
M OEMS光开关静电驱动的优化设计 被引量:10
10
作者 孙东明 董玮 +6 位作者 郭文滨 刘彩霞 常惠明 张龙 纪平 徐宝琨 陈维友 《光电子技术》 CAS 2002年第4期223-227,共5页
给出基于硅的微机械光开关的设计分析。优化设计了光开关结构 ,提出了一种降低扭臂式结构光开关驱动电压的方法。并根据不同结构 ,给出了静电驱动等方面的分析结果。
关键词 MOEMS 优化设计 光开关 静电驱动 扭臂
下载PDF
用单光纤光栅实现扭转与温度的双参量传感测量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伟刚 许兆文 +4 位作者 杨翔鹏 开桂云 赵启大 袁树忠 董孝义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1070-1075,共6页
采用一种新颖的扭梁设计结构 ,利用单光纤光栅成功地实现了扭转 (扭转角或扭矩 )与温度的双参量同时测量。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扭转角与温度的交叉敏感问题 ,且光纤光栅波长的变化对扭转角、扭矩及扭应力 (力臂一定时 )均呈线性关系。... 采用一种新颖的扭梁设计结构 ,利用单光纤光栅成功地实现了扭转 (扭转角或扭矩 )与温度的双参量同时测量。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扭转角与温度的交叉敏感问题 ,且光纤光栅波长的变化对扭转角、扭矩及扭应力 (力臂一定时 )均呈线性关系。在 - 40°~ +32°范围内 ,扭转角、扭矩和温度的传感灵敏度分别达到 0 .19nm (°)、3.2 9nm Nm和 0 .0 3nm ℃ ,波长线性调谐范围可达 14.2 0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双参量传感测量 光纤光栅 扭梁 扭转角 扭矩 扭应变 光纤传感
原文传递
扭力梁热成形过程温度与微观组织的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余凯 程和法 +2 位作者 陈文琳 熊飞 刘凯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9-114,共6页
利用有限元模拟软件和实物验证,研究了扭力梁热成形过程中的温度场、微观组织和硬度的变化关系。研究表明:零件的截面形状对成形后零件的温度场分布有直接影响,截面形状差异会造成不同区域与模具接触程度有差异,成形结束后不同区域温度... 利用有限元模拟软件和实物验证,研究了扭力梁热成形过程中的温度场、微观组织和硬度的变化关系。研究表明:零件的截面形状对成形后零件的温度场分布有直接影响,截面形状差异会造成不同区域与模具接触程度有差异,成形结束后不同区域温度分布也不同;扭力梁不同区域的温度冷却速度有差异,造成不同区域微观组织呈现不同形式,且平均冷却速率与硬度值成正相关关系;热成形后,零件微观组织主要为马氏体组织;部分区域成形时内部会有空腔,坯料与模具接触不紧密,淬火不充分,瞬时冷却速度低,会发生贝氏体和铁素体转变,整个零件呈现典型的高硬度区和低硬度区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力梁 热力耦合 热成形 冷却速度 硬度
下载PDF
免受温度影响的光纤光栅线性扭转传感器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伟刚 开桂云 +2 位作者 赵启大 袁树忠 董孝义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3-87,共5页
设计了一种新颖的组合式扭梁传感结构 ,利用外直径相等的实心梁与空心梁界线两侧应变分布的差异 ,将一定长度的光纤光栅沿与轴向呈一定角度刚性粘贴于界线的表面 ,通过测量界线两侧光纤光栅反射波长的差值 ,首次实现了免受温度影响的光... 设计了一种新颖的组合式扭梁传感结构 ,利用外直径相等的实心梁与空心梁界线两侧应变分布的差异 ,将一定长度的光纤光栅沿与轴向呈一定角度刚性粘贴于界线的表面 ,通过测量界线两侧光纤光栅反射波长的差值 ,首次实现了免受温度影响的光纤光栅扭转传感测量。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证明 ,该传感装置能够自动消除扭转传感与温度的交叉敏感效应 ,界线两侧光纤光栅反射 (或透射 )波长漂移的差值对扭角、扭矩及扭力 (力臂一定时 )均呈线性关系 ,与温度变化无关。在± 4 0°扭角范围内 ,扭角、扭矩的传感灵敏度分别达到 0 0 92nm degree ,2 0 76nm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光栅 扭转传感器 扭梁 线性传感 温度不敏感
原文传递
扭力梁式后悬架对不足转向性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曾迥立 赵宁 +3 位作者 张晶峰 王国进 房拴虎 郭昕 《汽车科技》 2009年第4期34-36,共3页
根据汽车操纵稳定性理论和悬架侧倾受力分析,较系统地阐述了扭力梁式后悬架对整车不足转向性的影响和改善措施。通过对前束和轴转向的控制,使后轴车轮侧偏角背离整车离心力方向,以提高整车的不足转向性。
关键词 汽车 悬架 扭力梁 不足转向性
下载PDF
汽车扭力梁充液成形技术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郎利辉 田鹏 +3 位作者 程鹏志 孔德帅 罗璇 邹卫东 《锻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5-30,共6页
针对变截面汽车扭力梁充液成形过程易出现破裂和起皱缺陷,通过有限元分析和实验研究,分析了预成形模具形状和充液成形时加载路径对扭力梁充液成形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预成形模具导向角度过小时,管坯被机械挤压内凹变形时,圆角... 针对变截面汽车扭力梁充液成形过程易出现破裂和起皱缺陷,通过有限元分析和实验研究,分析了预成形模具形状和充液成形时加载路径对扭力梁充液成形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预成形模具导向角度过小时,管坯被机械挤压内凹变形时,圆角部位容易起皱;导向角度过大时,管坯材料流向凹模困难,减薄严重;充液成形时补料初始液室压力过大,材料堆积在零件端部起皱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力梁 充液成形 预成形 导向角度 加载路径
原文传递
减振器阻尼对扭力梁疲劳寿命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周兵 李宁 +1 位作者 吴晓建 姜高松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44-549,共6页
为了研究减振器阻尼对扭力梁疲劳寿命的影响,建立了扭力梁有限元模型以及刚柔耦合整车模型。通过试验采集强化路面道路载荷谱作为整车模型的输入激励,仿真得到疲劳寿命分析所需文件,利用模态应力恢复法对扭力梁进行疲劳寿命分析,并通过... 为了研究减振器阻尼对扭力梁疲劳寿命的影响,建立了扭力梁有限元模型以及刚柔耦合整车模型。通过试验采集强化路面道路载荷谱作为整车模型的输入激励,仿真得到疲劳寿命分析所需文件,利用模态应力恢复法对扭力梁进行疲劳寿命分析,并通过扭力梁耐久性台架试验证明了仿真模型与疲劳寿命分析方法的准确性。仿真得到了不同阻尼系数下的扭力梁疲劳寿命分布云图以及最小疲劳寿命循环数,分析结果总结出了减振器阻尼大小对扭力梁本体疲劳寿命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力梁 减振器阻尼 模态应力恢复 疲劳寿命
下载PDF
扭力梁内高压成形的起皱行为 被引量:7
17
作者 韩聪 张伟玮 +1 位作者 谢文才 苑世剑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5-88,共4页
为了揭示扭力梁内高压成形时起皱的形成机制,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低碳钢扭力梁内高压成形过程支撑压力和补料量对起皱的影响规律;通过数值模拟给出起皱区应力状态,并绘制应力分布轨迹图,从应力分析角度揭示起皱形成机制.结果表... 为了揭示扭力梁内高压成形时起皱的形成机制,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低碳钢扭力梁内高压成形过程支撑压力和补料量对起皱的影响规律;通过数值模拟给出起皱区应力状态,并绘制应力分布轨迹图,从应力分析角度揭示起皱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随着支撑压力的提高,轴向压应力的绝对值下降,失稳起皱趋势降低,当支撑压力超过一个临界值时,皱纹完全消除;随着补料量的增大,轴向压应力的绝对值升高,失稳起皱趋势增大,当补料量超过一个临界值时,开始出现皱纹.对于直径为89 mm、壁厚为2.5 mm低碳钢管材,当支撑内压为30 MPa,补料量为15 mm,为一个合理的加载路径,可以有效避免起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高压成形 扭力梁 起皱 加载路径
下载PDF
含硼钢管状扭力梁热处理脱碳层对疲劳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徐小华 《锻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35-240,共6页
针对含硼钢扭力梁疲劳开裂问题,采用含硼钢BR1500HS为原材料,按照制管、预成形、液压成形、热处理、喷砂、激光切割等工艺制造扭力梁零件,通过台架试验对零件进行扭转疲劳性能测试,分析了台架试验过程中零件疲劳开裂后扭力梁的断口形貌... 针对含硼钢扭力梁疲劳开裂问题,采用含硼钢BR1500HS为原材料,按照制管、预成形、液压成形、热处理、喷砂、激光切割等工艺制造扭力梁零件,通过台架试验对零件进行扭转疲劳性能测试,分析了台架试验过程中零件疲劳开裂后扭力梁的断口形貌、应力、应变、原始奥氏体晶粒度和金相显微组织。研究结果表明:含硼钢扭力梁台架试验中应力较大的位置均位于扭力梁"V"形开口处;含硼钢扭力梁零件在热处理之后,表面存在一定深度的脱碳层,该脱碳层对零件的显微硬度和零件的疲劳性能有显著影响,通过优化热处理工艺,降低了脱碳层深度,提高了含硼钢扭力梁的疲劳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硼钢 扭力梁 热处理 脱碳层 疲劳性能
原文传递
扭力梁后悬架K&C特性仿真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冯金芝 梁鹏 +1 位作者 郑松林 杨涛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57-61,共5页
充分考虑扭力梁的柔性特性,建立某型轿车扭力梁后悬架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模型,分别进行平行轮跳、侧向力加载以及纵向力加载工况下的仿真分析。基于悬架K&C试验结果对所建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扭力梁后悬架刚柔耦合多体动... 充分考虑扭力梁的柔性特性,建立某型轿车扭力梁后悬架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模型,分别进行平行轮跳、侧向力加载以及纵向力加载工况下的仿真分析。基于悬架K&C试验结果对所建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扭力梁后悬架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模型具有一定的精度,可用于悬架K&C特性的后续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力梁 刚柔耦合 K&C特性
下载PDF
降低扭臂结构微机械光开关驱动电压的新方法 被引量:4
20
作者 董玮 阮圣平 +3 位作者 张歆冬 刘彩霞 张龙 陈维友 《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CAS 2003年第1期1-3,共3页
利用机械和电学特性,推导出悬梁的位移与外加电压之间的关系,指出外加电压与扭臂厚度的3次方成正比,随上下电极之间距离的减小而降低。提出了一种具有倾斜下电极的驱动结构,该结构可以通过具有倾斜一定角度的(111)硅片的各向异性腐蚀得... 利用机械和电学特性,推导出悬梁的位移与外加电压之间的关系,指出外加电压与扭臂厚度的3次方成正比,随上下电极之间距离的减小而降低。提出了一种具有倾斜下电极的驱动结构,该结构可以通过具有倾斜一定角度的(111)硅片的各向异性腐蚀得到。理论分析表明,倾斜下电极结构可以使阈值电压从60V降低到32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机械光开关 驱动电压 静电驱动 扭臂结构 阈值电压 化学腐蚀 光通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