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种植小麦与牧草对西北风蚀区秦王川灌区粉砂壤土风蚀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李昂 吴应珍 +3 位作者 叶鹤琳 张鸣 陈伟 葛承暄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35-540,共6页
为了探讨种植小麦和牧草对秦王川灌区农田风蚀的影响,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混播牧草披碱草(Elymus nutans)+苜蓿(Medicago sativa)及其下部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植被(或残茬)的盖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及其下部地表的粗糙度、... 为了探讨种植小麦和牧草对秦王川灌区农田风蚀的影响,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混播牧草披碱草(Elymus nutans)+苜蓿(Medicago sativa)及其下部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植被(或残茬)的盖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及其下部地表的粗糙度、湿度、含水率和风蚀量来探索植被特征指标与土壤风蚀量的变化趋势以及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在整个风蚀季节,农田风蚀表现为秋末冬初风蚀较大、冬季较小、春季又明显增强的"U"形曲线模式,风蚀最严重季节为3—5月,而9—10月的风蚀危害也不容忽视;混播牧草的盖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均显著大于单播小麦(P<0.05);各处理地表粗糙度、湿度和土壤含水量大小顺序均为披碱草+苜蓿地>小麦地>裸地,而风蚀量正好相反;相关分析显示,地表风蚀量与植被特征指标中的地上生物量间的相关性最强(r=-0.841),其后依次为与植被盖度(r=-0.816)和与植被高度(r=-0.726)间的相关性;回归分析显示,植被的地上生物量每提高1 g·m^(-2),可使其下部土壤的风蚀量减少6.0 g·m^(-2);从风蚀最严重时间(3—5月)分析,小麦地与裸地的风蚀量相近,说明该区种植春小麦不利于降低土壤风蚀,而混播种植披碱草+苜蓿可显著降低农田风蚀危害,下降幅度可达57%。为了减弱秦王川灌区农田风蚀危害和改善兰州新区生态环境,当地应减少春播小麦的种植面积,大力推广种植多年生牧草(如披碱草+苜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王川灌区 农田风蚀 牧草 地表粗糙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