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授之屋》中的空间书写
1
作者 赵君 朱哲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5-60,共6页
薇拉·凯瑟的小说《教授之屋》是一部具有很强空间写作风格的作品。小说主要通过并置、叙述视角等叙事手法将主人公圣彼得教授置于旧屋、新屋和蓝方山三个不同空间中,展示身处失衡世界中教授的"两个自我"的激烈冲突和凯... 薇拉·凯瑟的小说《教授之屋》是一部具有很强空间写作风格的作品。小说主要通过并置、叙述视角等叙事手法将主人公圣彼得教授置于旧屋、新屋和蓝方山三个不同空间中,展示身处失衡世界中教授的"两个自我"的激烈冲突和凯瑟对当时美国社会深层文化的忧虑与思考。运用加布里埃尔·佐伦的叙事空间理论,从地形学空间、时空体空间及文本空间三个层次解读小说《教授之屋》中的空间叙事,有助于进一步探讨空间叙事对读者构建空间阅读体验推动作用和对小说主题的表现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授之屋》 地形学空间 时空体空间 文本空间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坡度尺度效应空间分异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土祥 王春梅 +2 位作者 庞国伟 杨勤科 温伯清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64-972,共9页
基于DEM提取的地形因子随分辨率变化问题(尺度效应)受到广泛关注,不同地貌类型区地形因子随分辨率变化规律存在差异,其差异的机理性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五个副区为研究区,统计了不同地貌类型区坡度随分辨率变... 基于DEM提取的地形因子随分辨率变化问题(尺度效应)受到广泛关注,不同地貌类型区地形因子随分辨率变化规律存在差异,其差异的机理性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五个副区为研究区,统计了不同地貌类型区坡度随分辨率变化规律,计算了高程变异函数,并引入独立结构变异函数模型(Independent Structures Model,ISM)拟合了高程表面不同空间频率层次,分析了地形空间频率层次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空间分异规律,从而进一步分析坡度随分辨率变化规律与地形空间频率层次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平均坡度相近的地区坡度随分辨率变化规律并不相同,高频地形信息的存在与否及其所占比重,是决定一个地区坡度随分辨率变化衰减程度的重要因素,在坡度随分辨率变化衰减程度和坡度尺度变换研究及应用中应考虑研究区内地形空间频率组成情况,这对于丰富和完善数字地形分析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坡度尺度效应 地统计学 地形空间频率 独立结构变异函数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