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形图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被引量:8
1
作者 承继成 金江军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8,共2页
地形图是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基础资料。本文阐述了地形图上等高线、线性要素、面积要素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即除非比例尺为1∶1,否则等高线并不真正具有“等高线上点的高度相等”的意义,这一不确定性特征,这种不确定性随着比例尺、地貌类... 地形图是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基础资料。本文阐述了地形图上等高线、线性要素、面积要素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即除非比例尺为1∶1,否则等高线并不真正具有“等高线上点的高度相等”的意义,这一不确定性特征,这种不确定性随着比例尺、地貌类型等的变化而变化。线性要素、面积要素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问题与之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图 不确定性 等高线 线性要素 面积要素 地貌类型
下载PDF
地理民族双重影响下的渝东南传统聚落景观特征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张菁 龙彬 陈秋渝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5-91,共7页
渝东南传统聚落景观是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的重要保护对象。该地区独特的山地环境和复杂的民族构成是探究聚落景观生成机制的关键。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从生态、生产、聚落和宅屋4个层次选取传统聚落景观的关键特... 渝东南传统聚落景观是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的重要保护对象。该地区独特的山地环境和复杂的民族构成是探究聚落景观生成机制的关键。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从生态、生产、聚落和宅屋4个层次选取传统聚落景观的关键特征要素,结合GIS空间统计分析与形态分析的方法手段,总结归纳出受地理与民族双重影响下的渝东南传统聚落景观特征:1)受北高南低的自然地貌差异影响,传统聚落在区域尺度上呈现出北靠山居、南临水体的景观特征;2)受民族互动的影响,不同民族传统聚落景观呈现汉族聚落位于交通便利的溪河两岸,土家族聚落位于溪河两岸与浅丘地带,苗族聚落位于后山“溪里”的族群景观分异;3)传统聚落景观在聚落尺度上受地理与民族双重影响而呈现出差异化的特征,地理要素主要作用于生态、生产与聚落景观层次,民族要素主要作用于聚落与宅屋景观层次,并呈现出“从区隔到融合”的发展规律。渝东南传统聚落景观特征及其生成机制的挖掘为武陵山区文化生态保护提供了实证依据与支撑,可为构建西南山地多民族文化生态体系提供一个区域性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传统聚落 地形地貌 民族构成 景观特征 渝东南
下载PDF
基于多级模式的地形数据库变化信息发布方法 被引量:4
3
作者 朱华吉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2-35,共4页
为了解决地形数据更新以后,及时将地形数据的变化信息发布给用户的问题,研究了新的变化信息发布方法,提出了基于图元模式、要素模式和用户视图3级结构的地形数据库变化信息发布方法:基于图元建立变化信息的图元模式,通过组合图元模式中... 为了解决地形数据更新以后,及时将地形数据的变化信息发布给用户的问题,研究了新的变化信息发布方法,提出了基于图元模式、要素模式和用户视图3级结构的地形数据库变化信息发布方法:基于图元建立变化信息的图元模式,通过组合图元模式中的记录构建变化信息要素模式;并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通过组合和筛选图元模式和要素模式中的数据构建用户视图。此方法能有效的满足用户对各种变化信息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数据库 变化信息发布 图元模式 要素模式
下载PDF
土方测量中考虑地形要素的方格网法 被引量:2
4
作者 匡志威 《城市勘测》 2021年第3期173-176,共4页
方格网法具备直观、易验算等特点,使用频率高,应用广。但该方法忽略了地形要素信息,地形越复杂,格网长度越大,计算误差越大,计算误差容易超限。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考虑地形要素的测量方法,通过将地形要素定义为特征线,建立考虑地... 方格网法具备直观、易验算等特点,使用频率高,应用广。但该方法忽略了地形要素信息,地形越复杂,格网长度越大,计算误差越大,计算误差容易超限。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考虑地形要素的测量方法,通过将地形要素定义为特征线,建立考虑地形要素的TIN模型,土方计算时考虑地形要素的影响。工程案例分析结果显示,该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土方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格网法 地形要素 特征线 TIN
下载PDF
基于数字化模型的砂轮表面地貌特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智耕 李学崑 融亦鸣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CAS 2014年第1期18-22,27,共6页
单层电镀CBN砂轮通过电镀工艺将磨料固结在砂轮表面。通过严格的磨料粒径一致度控制,实现更高的砂轮品质是高端砂轮制造的关键技术。因此,建立磨料粒度及其分布与砂轮表面地貌特性之间的关系对砂轮设计及磨削质量控制将起到重要作用。... 单层电镀CBN砂轮通过电镀工艺将磨料固结在砂轮表面。通过严格的磨料粒径一致度控制,实现更高的砂轮品质是高端砂轮制造的关键技术。因此,建立磨料粒度及其分布与砂轮表面地貌特性之间的关系对砂轮设计及磨削质量控制将起到重要作用。针对单层电镀CBN砂轮提出了基于制造过程的数字化砂轮模型,可实现对砂轮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每个步骤的仿真。通过对3种规格砂轮的建模与地貌测量,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同时,通过该模型研究了磨粒直径标准差与砂轮微观地貌特征的关联机制,为砂轮数字化设计与质量控制提供了定量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削 电镀CBN砂轮 砂轮模型 地貌特征
下载PDF
突变地形特征在DEM上的表达 被引量:8
6
作者 古云鹤 杨勤科 +2 位作者 罗仪宁 王雷 王懿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4-179,共6页
黄土高原南部高塬沟壑区的地形,存在比较明显的塬边线和沟缘线等突变地形特征线,而这种地形特征在DEM表面的表达却缺乏必要研究。选长武县为研究区,将1∶50 000地形图(等高线、高程点和河流等专题层)及其手工提取的地形特征线(塬边线、... 黄土高原南部高塬沟壑区的地形,存在比较明显的塬边线和沟缘线等突变地形特征线,而这种地形特征在DEM表面的表达却缺乏必要研究。选长武县为研究区,将1∶50 000地形图(等高线、高程点和河流等专题层)及其手工提取的地形特征线(塬边线、沟缘线和坡脚线)数字化;利用多要素构TIN方法和Hutchinson插值方法,分别在有无地形特征线参与的情况下建立10m分辨率规则格网的DEM;利用地图代数运算和频率统计等方法,比较分析所建DEM表面的高程、坡度和剖面曲率等地形属性特征。结果表明:在ANUDEM插值(Hutchinson算法)情况下,地形特征线的参与,可显著改善DEM对地形特征的表达,既避免了平三角,又兼顾了地形的光滑和连续性特征;而在构TIN建立DEM的情况下则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N DEM Hc-DEM 地形特征线 地形突变
下载PDF
不同形貌纯钛表面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梁乃文 石磊 +1 位作者 黄颖 邓旭亮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3-48,共6页
目的: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s)为模型细胞,研究纯钛表面的形貌因素对种植体周围成血管效应的可能影响。方法:构建不同结构形貌的纯钛表面,包括光滑表面、纳米结构表面、微米结构表面以及微米... 目的: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s)为模型细胞,研究纯钛表面的形貌因素对种植体周围成血管效应的可能影响。方法:构建不同结构形貌的纯钛表面,包括光滑表面、纳米结构表面、微米结构表面以及微米/纳米复合结构表面,检测不同形貌纯钛表面对HUVECs的黏附和增殖能力,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分泌能力和HUVECs内钙离子(calcium,Ca2+)的浓度。结果:不同形貌纯钛材料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分别具有光滑表面、纳米结构表面、纳米结构表面和微米/纳米复合结构表面。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细胞骨架染色结果显示,在不同形貌纯钛表面孵育24 h后,光滑表面结构组的细胞数目从(18±4)个/视野增加到(42±6)个/视野,纳米结构表面组的细胞数目从(28±6)个/视野增加到(52±10)个/视野,微米结构表面组的细胞数目从(20±4)个/视野增加到(21±6)个/视野,微米/纳米复合结构组表面的细胞数目从(16±4)个/视野增加到(18±6)个/视野,微米结构表面组和微米/纳米复合结构表面组黏附和增殖的细胞数目显著少于光滑表面结构组和纳米结构表面组(P<0.05)。酶联免疫吸附定量研究显示,HUVECs在光滑结构表面、纳米结构表面、微米结构表面以及微米/纳米复合结构表面VEGF分泌量分别为(690±35)ng/L、(560±20)ng/L、(474±43)ng/L、(517±29)ng/L,与光滑结构表面相比,HUVECs在微米结构表面和微米/纳米复合结构表面分泌的VEGF量显著减少(P<0.05)。Ca2+免疫荧光探针检测结果显示,HUVECs细胞内Ca2+在微米结构表面和微米/纳米复合结构表面的表达显著高于在光滑结构表面和纳米结构表面。结论:HUVECs在微米结构表面和微米/纳米复合结构表面的功能受影响可能与在这些表面HUVECs内钙浓度的增加相关,因此,种植体表面的形貌因素可能通过影响内皮细胞的功能,对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体 表面形貌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遥感图像提取农田微地形特征
8
作者 杜蒙蒙 李瀚远 +2 位作者 金鑫 ROSHNIANFARD Ali 周浩 《农业工程》 2023年第2期77-81,共5页
近年来极端暴雨天气与自然灾害频发,导致农田损毁,影响耕作。该研究利用高精度农田数字地形模型(Farmland Digital Terrain Model,FDTM),基于地形因子综合属性提出一种识别农田微地形特征(凸起特征及洼地特征)的方法。首先,基于SfM(Stru... 近年来极端暴雨天气与自然灾害频发,导致农田损毁,影响耕作。该研究利用高精度农田数字地形模型(Farmland Digital Terrain Model,FDTM),基于地形因子综合属性提出一种识别农田微地形特征(凸起特征及洼地特征)的方法。首先,基于SfM(Structure from Motion)技术处理试验田的航拍图像,获取高精度农田FDTM,分析FDTM的高程方差随局部窗口尺度的变化趋势,确定分析窗口的尺度区间为31像素×31像素至51像素×51像素。其次,选择高程、地形起伏度和坡度综合评价在51像素×51像素窗口下提取的315个高程极值点,获取多窗口地形因子综合隶属度。最后,根据斯特吉斯公式确定阈值为0.627,提取16个农田凸起特征顶点,并结合等高线图识别凸起特征的外形轮廓;同理,建立反转数字地形模型(Reverse-FDTM,RFDTM),将FDTM中的洼地特征转变为RFDTM中的凸起特征,识别9个农田洼地特征。研究结果可为农田复垦及精准土地平整作业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遥感 数字地形模型 微地形特征 农田 耕整地
下载PDF
基于大规模DEM的地形特征分析——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为例
9
作者 陈雨涵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210-213,共4页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大规模DEM为基础,运用GIS空间分析的理论及方法,选取坡度、地形起伏度、绝对高程和等高线4个地形因子进行地形特征分析,其中,对地形起伏度的最佳统计窗口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最佳统计窗口的大小。同时,对...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大规模DEM为基础,运用GIS空间分析的理论及方法,选取坡度、地形起伏度、绝对高程和等高线4个地形因子进行地形特征分析,其中,对地形起伏度的最佳统计窗口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最佳统计窗口的大小。同时,对于得到的地形特征结果结合国家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并采用GeoServer与网页语言,设计了系统进行展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地形因子 地形特征分析
下载PDF
一种近区地表地物重力改正的方法
10
作者 于德武 卢景奇 李晓昌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2007年第S1期25-28,14,共5页
利用重力等值原理,求物体质心的方法,针对高精度重力测量中常见的地表地形、地物的重力异常影响,提出了一种近区地表地物的改正方法。
关键词 近区重力改正 地表地物 质心
下载PDF
流域地貌形态特征多重分形算法研究 被引量:21
11
作者 沈中原 李占斌 +1 位作者 李鹏 鲁克新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85-391,共7页
为研究流域地貌形态特征的量化指标,提出基于高程分布概率的多重分形计算模型,结合大理河岔巴沟流域和大堡岔流域DEM数据进行多重分形计算,对流域地貌形态特征多重分形谱的表征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流域地貌形态特征多重分形谱可... 为研究流域地貌形态特征的量化指标,提出基于高程分布概率的多重分形计算模型,结合大理河岔巴沟流域和大堡岔流域DEM数据进行多重分形计算,对流域地貌形态特征多重分形谱的表征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流域地貌形态特征多重分形谱可以更加敏感、更加全面地对流域地貌形态的总体特征进行描述;多重分形谱的顶点对应简单分形的容量维,多重分形谱的宽度可以定量表征流域表面的起伏程度,多重分形谱的端点维数的差别可以间接地反映流域峰谷数目的比例;流域地貌形态特征多重分形谱能够分层次地刻画流域内部的精细结构,从而更加突出地表现异常局部地貌变化特征;流域地貌形态特征多重分形谱的无标度区间的合理范围,应该确定为DEM像元尺度到流域最大高程值的1.5倍左右最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 地貌形态 多重分形算法 无标度区间
下载PDF
基于DEM的坡长计算方法比较分析 被引量:20
12
作者 曹龙熹 符素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8-62,共5页
坡长是重要的地形因子,流域坡长的提取有多种方法,国内应用到实际研究中的有基于格网的直接计算法和基于山脊线的快速计算法。以陕西省安塞县大南沟流域5 m分辨率DEM为数据源探讨这两种方法的提取精度。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在ArcGIS 9.... 坡长是重要的地形因子,流域坡长的提取有多种方法,国内应用到实际研究中的有基于格网的直接计算法和基于山脊线的快速计算法。以陕西省安塞县大南沟流域5 m分辨率DEM为数据源探讨这两种方法的提取精度。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在ArcGIS 9.0环境中分别用直接计算法和快速计算法进行坡长提取,并与通过地形图量算的坡长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直接方法计算结果的合格率为86.9%,与量算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00,确定性系数为0.520。快速计算法的合格率为69.7%,相关系数为0.276,确定性系数为—0.150,说明直接计算法的精度比快速计算法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地形特征 坡长计算 坡长因子
下载PDF
模拟流域地貌发育过程的空间数据获取与分析 被引量:17
13
作者 肖学年 崔灵周 +1 位作者 王春 李占斌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39-443,共5页
运用数字摄影测量与GIS技术对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小流域模型地貌发育过程进行了动态监测研究,获得了小流域模型不同发育阶段地貌形态高精度、高分辨率的DEM数据、等高线、纵横剖面等数据,计算出了流域模型各种地貌形态参数,并利用GIS技... 运用数字摄影测量与GIS技术对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小流域模型地貌发育过程进行了动态监测研究,获得了小流域模型不同发育阶段地貌形态高精度、高分辨率的DEM数据、等高线、纵横剖面等数据,计算出了流域模型各种地貌形态参数,并利用GIS技术进行流域发育过程的空间形态进行了可视化和空间分析。研究表明,数字摄影测量与GIS技术可准确快速获取流域地貌形态的相关参数及小流域土壤侵蚀的空间定量分布,对于黄土高原小流域降雨侵蚀产沙过程与地貌形态特征定量作用关系研究及小流域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建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模型 地貌空间数据 发育过程
下载PDF
面向地形特征的DEM与影像纹理差异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刘凯 汤国安 +1 位作者 黄骁力 蒋圣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86-395,共10页
纹理分析方法在宏观地形特征分析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与潜力,但当前缺少对DEM与影像数据纹理特征差异的系统分析研究。本文采用灰度共生矩阵为纹理量化模型,选取了8个不同地貌单元的样本数据,对DEM和遥感影像2类数据的纹理进行了特征值... 纹理分析方法在宏观地形特征分析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与潜力,但当前缺少对DEM与影像数据纹理特征差异的系统分析研究。本文采用灰度共生矩阵为纹理量化模型,选取了8个不同地貌单元的样本数据,对DEM和遥感影像2类数据的纹理进行了特征值对比分析、纹理特征稳定性分析、纹理特征组间差异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所测试的二阶角矩、对比度、方差、熵4个纹理指标中,DEM和影像的对比度特征值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通过不同地貌样区纹理特征值对比分析发现,DEM数据在地形起伏较大区域纹理特征更为明显,遥感影像数据则受地表覆盖物影响较大;从地形特征的稳定性角度分析,DEM数据在丘陵和山地分析有优势,影像数据则在平原和台地分析表现更好;从地形特征差异性角度分析,DEM数据要优于影像数据。进一步采用光照模拟和坡度数据以增加DEM纹理信息,研究结果表明,DEM派生的2类数据在地形量化差异性方面改进明显,并大大优于影像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特征 纹理分析 DEM 遥感影像 数字地形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要素的地形图数据更新方法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杨文杰 张新长 +1 位作者 罗国玮 郭泰圣 《地理信息世界》 2014年第6期12-16,共5页
针对地形图数据库更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要素的地形图数据更新方法。根据地形图数据更新的特点,将地形图数据的更新分为变化检测和数据入库两部分,在变化检测中利用缓冲区分析、几何量算等方法检测地形图数据中发生变化的要素,并写入临... 针对地形图数据库更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要素的地形图数据更新方法。根据地形图数据更新的特点,将地形图数据的更新分为变化检测和数据入库两部分,在变化检测中利用缓冲区分析、几何量算等方法检测地形图数据中发生变化的要素,并写入临时库,赋予其特定的属性值,根据临时库中变化要素的不同变化情况,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相应的更新操作。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要素的地形图数据更新方法能实现地形图数据的更新,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图数据 要素 更新 缓冲区
下载PDF
基于SRTM DEM,ASTER GDEM地貌特征分析与铁路选线 被引量:10
16
作者 高山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6,共6页
研究目的:SRTM DEM,ASTER GDEM数据具有全球范围、免费获取、精度较高的优点,结合复杂山区铁路工程,评价其数据精度,研究线路地貌特征,辅助铁路选线。研究结论:SRTM DEM,ASTER GDEM数据由于各自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通过采用高程精度评价... 研究目的:SRTM DEM,ASTER GDEM数据具有全球范围、免费获取、精度较高的优点,结合复杂山区铁路工程,评价其数据精度,研究线路地貌特征,辅助铁路选线。研究结论:SRTM DEM,ASTER GDEM数据由于各自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通过采用高程精度评价、DEM融合、高程基准偏移、DEM重采样方法提高数字高程精度,进而构建大范围、高精度、可视化的三维数字地貌模型,有助于分析构造地貌特征、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发育规律,提高铁路选线质量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TM DEM ASTER GDEM 地貌特征 铁路选线
下载PDF
基于DEM提取水域特征的一种算法实现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勤超 李宏伟 孟婵媛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3-104,共2页
本文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规则格网DEM的地形特征线提取算法。该算法基于水文模拟方法,提出了平地、洼地的结构模型,研究了它们形成复杂洼地的拓扑关系,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洼地填平等算法,简便快捷,在邙山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中得到应用,... 本文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规则格网DEM的地形特征线提取算法。该算法基于水文模拟方法,提出了平地、洼地的结构模型,研究了它们形成复杂洼地的拓扑关系,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洼地填平等算法,简便快捷,在邙山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中得到应用,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网DEM 水文模拟 地形特征 水域特征
下载PDF
喀斯特峰林峰丛地貌形态表达研究综述 被引量:9
18
作者 杨先武 钱叶青 郑春霞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2-27,共6页
峰林峰丛是形态最典型、特征最突出的喀斯特地貌,而喀斯特形态研究是喀斯特研究的基础。该文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在全面梳理峰林峰丛地貌的概念内涵、形态特征、中西方不同表述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峰林峰丛地貌形态研究的发展历程... 峰林峰丛是形态最典型、特征最突出的喀斯特地貌,而喀斯特形态研究是喀斯特研究的基础。该文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在全面梳理峰林峰丛地貌的概念内涵、形态特征、中西方不同表述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峰林峰丛地貌形态研究的发展历程。喀斯特峰林峰丛地貌形态研究经历了从定性描述到定量分析,从简单的数理统计、形态量计到分形分析,以及随多源、高分辨率数据的获取而发展起来的基于DEM和GIS空间分析技术进行精确定量分析等几个重要阶段。在分析总结上述峰林峰丛地貌形态研究过程及技术手段的基础上,指出现有的形态定量研究方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对喀斯特峰林峰丛形态研究的前景做出展望,并提出峰林峰丛地貌形态研究的发展方向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峰林峰丛 地貌形态 DEM
下载PDF
滇西无量山逆冲推覆带山前飞来峰的构造成因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世锋 王二七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7-322,共6页
印度板块相对于我国华南地块的向北运动在滇西三江地区造成许多地块发生大规模的顺时针旋转,其中,由于刚性度上的差异,临沧花岗岩基的旋转对邻近地块的影响最为明显,导致兰坪—思茅盆地的大规模缩短和无量山的隆升。无量山的隆升是一系... 印度板块相对于我国华南地块的向北运动在滇西三江地区造成许多地块发生大规模的顺时针旋转,其中,由于刚性度上的差异,临沧花岗岩基的旋转对邻近地块的影响最为明显,导致兰坪—思茅盆地的大规模缩短和无量山的隆升。无量山的隆升是一系列逆冲断片的叠置造成的,其中,古生界无量山群浅变质岩位于最上部,三叠系麦初箐组含煤砂板岩位于中部,侏罗-白垩系红层位于最下部。在无量山的北东山前散布有许多飞来峰,盖在侏罗-白垩系红层之上,由于这些飞来峰的岩性和无量山群及麦初箐组很相似,前人将其视为推覆体。近年来,笔者针对这些飞来峰的变形和地貌特征以及与无量山的构造关系开展系统研究,认为它们是在重力作用下从无量山滑覆下来的岩块,并在滑覆的过程中岩石发生了掀斜。无量山的顶部山峰大多位于同一高度,十分平坦,代表一次侵蚀夷平事件,这说明在推覆造山之后发生过大规模的侵蚀作用,在此之前无量山要高的多,因此造山带边缘的推覆岩片具有很大的势能,这是重力滑覆作用得以发生的条件。可以推测飞来峰的滑覆发生在造山期后,很可能发生在无量山大规模的侵蚀作用期间,因为在此时大气降水多,山体边坡稳定性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量山 飞来峰 构造成因 逆冲 滇西 推覆带 侏罗-白垩系 临沧花岗岩基 侵蚀作用 顺时针旋转 边坡稳定性 三江地区 华南地块 印度板块 思茅盆地 浅变质岩 系统研究 构造关系 地貌特征 重力作用 造山期后 大气降水 规模 滑覆
下载PDF
Multi-resolution representation of digital terrain models with terrain features preservation 被引量:7
20
作者 LI QingQuan1,WANG Zhi1,2 & YANG BiSheng1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 Surveying,Mapping and Remote Sensing,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2 School of Remote Sensing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8年第S1期145-154,共10页
multi-resolution TIN model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contexts of visu-alization,virtual reality (VR),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multi-resolution TIN ... multi-resolution TIN model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contexts of visu-alization,virtual reality (VR),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multi-resolution TIN models with multi-scale topographic features preservation. The proposed method is driven by a half-edge collapse operation in a greedy framework and employs a new quadric error metric to efficiently measure geometric errors. We define topographic features in a multi-scale manner using a center-surround operator on Gaussian-weighted mean curvatures.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performs better than previous methods in terms of topographic features preservation,and is able to achieve multi-resolution TIN models with a higher accura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gital TERRAIN models level of DETAIL differential-geometry QUADRIC error metrics topographic featur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