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起伏地表直接成像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
作者 曲英铭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25-644,共20页
常用的高程静校正方法需要满足地表一致性假设的基本条件,但在我国西部与南方山前带油气勘探区内,地表起伏剧烈,横向变速明显,地表一致性假设不再成立。为了对复杂山前带进行准确的成像,起伏地表直接成像方法得到了广泛研究与快速发展... 常用的高程静校正方法需要满足地表一致性假设的基本条件,但在我国西部与南方山前带油气勘探区内,地表起伏剧烈,横向变速明显,地表一致性假设不再成立。为了对复杂山前带进行准确的成像,起伏地表直接成像方法得到了广泛研究与快速发展。对起伏地表直接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基于射线理论的起伏地表偏移,基于单程波方程的起伏地表偏移及基于双程波方程的起伏地表变网格、曲网格、三角网格逆时偏移,起伏地表粘声逆时偏移,起伏地表各向异性逆时偏移,起伏地表最小二乘偏移等,并对起伏地表速度反演方法进行了总结。从简单的起伏地表构造成像到同时存在剧烈起伏地表及复杂地下结构的双复杂构造直接成像回顾了起伏地表成像的总体发展趋势,指出基于双程波方程的起伏地表直接成像方法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该方法在理论上可以对任意复杂构造进行精确成像,对速度的依赖性强和计算量庞大是其主要的发展瓶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伏地表 直接成像 叠前深度偏移 射线类 单程波 逆时偏移(RTM) 最小二乘逆时偏移 速度建模 各向异性
下载PDF
一个古老学科的新发展——发展临床解剖学要找准新技术的结合点 被引量:4
2
作者 钟世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共3页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十分古老的学科 ,科研选题步履维艰。我们密切结合临床发展的需要 ,开辟了一条生机盎然的新道路 ,建立了现代临床解剖学研究体系。回顾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 ,技术往往超前于基础研究 ,成为理论突破的先导。一个传统学科...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十分古老的学科 ,科研选题步履维艰。我们密切结合临床发展的需要 ,开辟了一条生机盎然的新道路 ,建立了现代临床解剖学研究体系。回顾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 ,技术往往超前于基础研究 ,成为理论突破的先导。一个传统学科的发展 ,必须选准与新技术的结合点。本文围绕临床解剖学的创新发展 ,分别叙述了与显微外科解剖学、临床解剖生物力学、断层影像解剖学、组织工程、微创外科解剖学、数字人和数字解剖学的有关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显微外科手术 生物力学 诊断显像 组织工程 外科手术 最小侵入性 数字人
下载PDF
基于压缩感知的稀疏阵列近景微波三维成像 被引量:2
3
作者 乞耀龙 谭维贤 +2 位作者 江海 王彦平 洪文 《电子测量技术》 2012年第5期66-72,共7页
近景微波成像技术在隐藏武器检测、生物医学成像、无损检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将压缩感知理论应用于近景微波成像系统,提出了基于稀疏阵列天线的三维成像几何及相应的回波模型,该几何通过高度向的稀疏阵列电子扫描、方位向的机... 近景微波成像技术在隐藏武器检测、生物医学成像、无损检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将压缩感知理论应用于近景微波成像系统,提出了基于稀疏阵列天线的三维成像几何及相应的回波模型,该几何通过高度向的稀疏阵列电子扫描、方位向的机械扫描及距离向发射宽带信号来实现三维分辨;文中将压缩感知理论应用于稀疏阵列三维成像,提出了基于压缩感知的稀疏阵列层析成像算法;最后,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验证了文中提出的成像几何和成像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感知 近景微波三维成像 稀疏天线阵列 层析成像
下载PDF
电磁波速度层析成像技术用于探测地下深部岩层特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宋雷 黄家会 +1 位作者 崔广心 杨维好 《工程勘察》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62-63,共2页
本文阐述了电磁波速度层析成像的原理、资料处理及解释, 利用钻孔地质雷达将该方法运用到地下深部灰岩裂隙带和水流通道探测中, 其效果显著。
关键词 钻孔地质雷达 电磁波 速度层析成像 岩层 流体
下载PDF
SPECT与CT或MRI对缺血性脑病诊断价值的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吉生 丁里 +3 位作者 沈达炜 翟明 宋邦坤 朱之庄 《云南医药》 CAS 1998年第3期163-164,共2页
为比较SPECT与CT或MRI对缺血性脑病的诊断价值,对67例缺血性脑病患者以及1只栓塞实验猴进行了99mTc-ECDSPECT和CT或MRI检查,按解剖分区对SPECT阳性程度进行相对定量并与CT或MRI结果进行了... 为比较SPECT与CT或MRI对缺血性脑病的诊断价值,对67例缺血性脑病患者以及1只栓塞实验猴进行了99mTc-ECDSPECT和CT或MRI检查,按解剖分区对SPECT阳性程度进行相对定量并与CT或MRI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SPECT的阳性率为100%且阳性范围显示较大;CT为725%,MRI为867%;特别是急性脑梗塞后SPECT即可显示阳性,而CT和MRI于24小时内敏感性差。但是,SPECT不能显示白质缺血和不能区分出血病灶。提示对于缺血性和功能减低性脑病,特别是脑梗塞早期,SPECT比CT或MRI更敏感,但对白质梗塞以及出血灶则明显不如CT或M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脑血管疾病 诊断 SPECT CT MRI
下载PDF
原子力显微镜在纳米生物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6
作者 马梦佳 陈玉云 +3 位作者 闫志强 丁剑 何丹农 钟建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5-144,共10页
在过去的20年里,原子力显微镜(AFM)在纳米生物材料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AFM可有力地揭示纳米生物材料的表面结构与力学性质,并且可作为纳米加工工具对其进行操作与处理。本文综述了AFM在纳米生物材料中的最新应用进展,包括纳米生物材料... 在过去的20年里,原子力显微镜(AFM)在纳米生物材料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AFM可有力地揭示纳米生物材料的表面结构与力学性质,并且可作为纳米加工工具对其进行操作与处理。本文综述了AFM在纳米生物材料中的最新应用进展,包括纳米生物材料的成像与表征,力学性能测量和纳米加工。AFM可用来观察纳米生物材料的表面形貌并对其特征高度和表面粗糙度进行分析,还可对其动态过程进行原位观察。通过AFM相图还可得到有时候高度图无法获取的一些表面特征。AFM力曲线可用于测量针尖与纳米生物材料之间的黏附力及分子内外的相互作用力。AFM纳米压痕技术可用来测量材料的相关力学性质(弹力,杨氏模量,硬度,纳米断裂行为等)。此外,AFM也已经被探索用于精准、可控、可重复地加工纳米生物材料。总之,作为一个强大的纳米技术工具,AFM已成为纳米生物材料相关研究领域的一个理想的表面分析和表面加工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力显微镜 纳米生物材料 形貌成像 相位成像 力学性能 纳米加工
原文传递
近场光学用于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的亚微米级空间分辨成像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晓萍 殷志斌 +2 位作者 程肖玲 刘蓉 杭纬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54-1358,共5页
基于激光离子源的飞行时间质谱法作为一门新兴的成像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材料、地质、环境、药物和生命科学领域中。但受限于光学衍射极限、聚焦透镜的焦距和数值孔径等因素,使其难以实现亚微米尺寸的高空间分辨率成像。近场技术的引... 基于激光离子源的飞行时间质谱法作为一门新兴的成像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材料、地质、环境、药物和生命科学领域中。但受限于光学衍射极限、聚焦透镜的焦距和数值孔径等因素,使其难以实现亚微米尺寸的高空间分辨率成像。近场技术的引入成功地解决了光学衍射极限的限制,将近场技术与激光电离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对固体样品表面纳米级弹坑的剥蚀。此外,传统的质谱成像技术常常假设样品表面是平整的,忽略其表面形貌的高低起伏,但这往往会导致信号强度不稳定和成像假象。为此,不仅需要获得样品中的化学组成与空间分布,还需同时获得样品表面的形貌信息,才能实现多功能的原位表征。在自行研制的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的基础上,采用近场纳米有孔针尖离子源代替传统的远场激光聚焦,以532 nm波长激光为第一束解析激光, 355 nm波长激光为后电离激光,音叉式原子力显微镜控制系统针尖与样品之间的距离维持在近场范围内,对酞菁铜镀层样品表面进行了弹坑剥蚀实验,获得了直径为550~850 nm的弹坑点阵;并对7.5μm×7.5μm的标准酞菁铜网格样品进行了铜离子亚微米级的高分辨率成像;此外,纳米有孔针尖离子源作为原子力显微镜的一种变体,还可同时获得成像区域的表面形貌信息,这一结合优势大大拓展了质谱技术在微纳尺度下的原位表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针尖 亚微米级空间分辨 质谱成像 形貌成像 飞行时间质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