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中西通识与古今通义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建中 朱晓骢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1-167,共7页
大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元关键词,其义有三:经典义(《礼记》篇名)、学校义(相对于"小学"而言)和方法义(教人之法)。当"大学"与"university"对译之时,其三项原生义在中西通识的层面依次衍为三项再生义:... 大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元关键词,其义有三:经典义(《礼记》篇名)、学校义(相对于"小学"而言)和方法义(教人之法)。当"大学"与"university"对译之时,其三项原生义在中西通识的层面依次衍为三项再生义:元典精神、博雅精神和会通精神。"大学"从原生义到再生义的通变,铸成中国通识教育的古今通义:一是制度层面的"书院模式",二是目标层面的"君子人格"。诠解"大学"的中西通识及古今通义,不仅可以揭示"大学"观念的"大道"之达、"大人"之旨及"大纲"之要,亦可发现"大学"实践在通识教育领域如何"通天下之不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通识 通义
下载PDF
“显訾其书,阴用其言”:《史通》对《明史》编纂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海波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9-43,共5页
唐后学者虽然不满于刘知几的"疑古惑经"思想,但却也不敢忽视其在历史编纂学上的理论建树,因而导致了"显訾其书、阴用其言"情况的出现。以《明史》修纂为例,《明史》馆臣频繁引用刘知几的观点来探讨修史问题,在史馆... 唐后学者虽然不满于刘知几的"疑古惑经"思想,但却也不敢忽视其在历史编纂学上的理论建树,因而导致了"显訾其书、阴用其言"情况的出现。以《明史》修纂为例,《明史》馆臣频繁引用刘知几的观点来探讨修史问题,在史馆运作、史料采择、史书体例上都曾对《史通》理论加以借鉴。在史馆运作方面,主要是借鉴其理论避免史馆弊端;在史料采择方面,主要是学习其史料搜集与鉴别方法;在体例上,主要体现在本纪书法、附传类传、《艺文志》、邑里与称谓、论赞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通》 《明史》 修纂 影响
下载PDF
元和乐府诗坛的分野——从唐代史学“文、史关系”角度出发
3
作者 李金欣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114-119,共6页
元和乐府诗创作是学界研究的重点领域,特别是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创作。本文另辟蹊径试图从唐代史学中"文、史关系"这一角度出发,分析元和乐府诗的创作。元白诗派的乐府诗,重视叙事,并强调"事"... 元和乐府诗创作是学界研究的重点领域,特别是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创作。本文另辟蹊径试图从唐代史学中"文、史关系"这一角度出发,分析元和乐府诗的创作。元白诗派的乐府诗,重视叙事,并强调"事"的真实性,是重"史"的一派;而韩孟诗派的乐府诗,则更加重视"文"的一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通 诗史 元白 韩孟
下载PDF
读《文选》随笔 被引量:1
4
作者 穆克宏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80-86,共7页
本文阐释了有关《文选》学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回溯了萧统《文选》37种文体之一的"七"作为一种文体的历史及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其二,对《文选旁证》的作者作了考证,认为其作者为梁章钜。其三,评价了苏轼论《文选》的观... 本文阐释了有关《文选》学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回溯了萧统《文选》37种文体之一的"七"作为一种文体的历史及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其二,对《文选旁证》的作者作了考证,认为其作者为梁章钜。其三,评价了苏轼论《文选》的观点,认为苏轼的评论有其得失。得在指出了萧统的一些错误;失在他从个人喜好出发,未能对《文选》作客观的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选》 萧统 “七”体 文体 《文选旁证》 梁章钜 苏轼
下载PDF
“旁通时行”的道德哲学——牟宗三论“焦循易学” 被引量:1
5
作者 盛珂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30,共5页
焦循是清代著名经学家,他建构起用"旁通"、"时行"、"相错"等原则诠释易经的新的方向。其关注的焦点,与其说是对于卦象之间的变化的规则,不如说是在对于自然哲学的描绘性的基础之上,建构起一个关注于人的... 焦循是清代著名经学家,他建构起用"旁通"、"时行"、"相错"等原则诠释易经的新的方向。其关注的焦点,与其说是对于卦象之间的变化的规则,不如说是在对于自然哲学的描绘性的基础之上,建构起一个关注于人的行为的实践领域的道德哲学系统。其核心在于,人的价值世界的构成,源自人的行为的展开,而行为的意义则来自对于天道的当位与失道与否。行为的意义可以经由悔吝而得到修正。在牟宗三先生看来,焦循的易学通过对于价值世界的建构,继承了先秦儒学的道德哲学,体现出易经所具有的积极的生命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循 牟宗三 旁通 时行
下载PDF
论“通识”的中国历史语境——以四史和《世说新语》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方 孙显军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0-28,I0003,I0004,共11页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史及《世说新语》中有关“通”“识”的记录较多。考察这些历史记录,可以发现:“通”之境界有三:一是某一个方面的“通”,即“专通”,范围可大可小;二是跨界之“通”,即“兼通”,就是能够游走在...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史及《世说新语》中有关“通”“识”的记录较多。考察这些历史记录,可以发现:“通”之境界有三:一是某一个方面的“通”,即“专通”,范围可大可小;二是跨界之“通”,即“兼通”,就是能够游走在不同专业领域;三是知行会通,即“融通”“贯通”,其最高境界就是“无所不通”,达到这一层面的“通”必须立意要专,读书要博,精思取舍。“德”是“通”的前提和保证;将所通之理应用于实践,勇于任事,是“通”的延展和深化;要察微知几,善于决断。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与“识”相关的三个词“识数”“识相”和“识时”,通常用来表示人的基本认识能力、自我识知能力和审时度势能力。四史及《世说新语》所揭示的“识”的境界、内容等,与三识多能参差。“通”与“识”虽相区别,但更多联系,尤其在高阶位境界,“通”与“识”合体成“通识”,其标准有四:道德高尚,行为世范;刻苦治学,博通经籍;熟悉政治,精明能干;识时明势,果于去就。“通识”贯穿了德、学、行、思诸多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识教育 通识 传统教育 传统文化
下载PDF
利用《通典》进行礼制研究有广阔空间
7
作者 吴丽娱 《国际儒学(中英文)》 CSSCI 2023年第2期93-96,189,共5页
《通典》对当今制度史和礼制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对《通典》这类有代表性、开创性的传世史书和相关制度史研究应当引起重视,包括发扬《通典》“实学”精神在内的许多问题亟待重新认识和发掘,而全书占有最大比重的礼制沿革及《开元礼纂类... 《通典》对当今制度史和礼制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对《通典》这类有代表性、开创性的传世史书和相关制度史研究应当引起重视,包括发扬《通典》“实学”精神在内的许多问题亟待重新认识和发掘,而全书占有最大比重的礼制沿革及《开元礼纂类》最有广阔空间。其编写内容及特色,与安史乱后回归开元的理想和唐代整体社会思潮的关系,乃至相关的杜佑个人长期任职江淮的生平经历等都应当是关注的内容与对象,值得大大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史 《通典》 实学 《开元礼》 《开元礼纂类》
原文传递
《时序》与《才略》:刘勰对文章时代性之论述 被引量:1
8
作者 简良如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81-85,共5页
刘勰《文心雕龙》所勾勒之文学史,非仅止于文学经验的集合,更是一必然规律的实践,文学史与"文律"是一体发生的。刘勰的态度表现在《通变》篇对文体、文数之常、变原则的讨论中。然而,在文律之外,现实中确实可见众多外于文学... 刘勰《文心雕龙》所勾勒之文学史,非仅止于文学经验的集合,更是一必然规律的实践,文学史与"文律"是一体发生的。刘勰的态度表现在《通变》篇对文体、文数之常、变原则的讨论中。然而,在文律之外,现实中确实可见众多外于文学的偶然出现,却又作为文学创作背景之因素,特别是因君王好尚与世道盛衰所造成的时代整体境况,更是刘勰回顾文学发展过程时不能不正视的另一类变因。在文章历史中,"时代性"作为变因,其影响并不明确,不具绝对、全面的主导效力;若真有时代对文章必然之影响,唯出现在世况有道的前提下,但一旦有道,亦已因道所具有之恒常性而取消了时代的个别之特性。文律故始终是决定文章历史的最大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通变》 时代性 《时序》 《才略》
下载PDF
试论萧统之“时义”
9
作者 王珍珠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59-64,共6页
萧统《文选序》是研究《文选》选文标准的重要依据,但学界多集中于对"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理解,对其中"文之时义远矣哉"一句大多未加关注,而此句在整个序言中既上承,又下启,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文之时义&... 萧统《文选序》是研究《文选》选文标准的重要依据,但学界多集中于对"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理解,对其中"文之时义远矣哉"一句大多未加关注,而此句在整个序言中既上承,又下启,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文之时义"中"时义"一词的理解,对于确定《文选》的选文标准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文选序》全文,考索文、时义、清英,"时义"当指文章美好教化功能之意。再结合萧统本人的文学观及当时重华采,尚巧似,追求骈俪、声律和文采之美的文学风尚和审美追求,"文之时义"在内涵上可兼指形式上追求艺术之美、内容上注重教化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选序》 萧统 时义
下载PDF
文同《墨竹》的主題和主體性(英文)
10
作者 石慢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研究》 2017年第1期395-440,24-26,共47页
學習宋畫最悠久也最爲人們所熟悉的一個話題,就是文同的墨竹畫以及它在蘇軾畫論中扮演的角色。它是如此的耳熟能詳,以至於近年來僅管對文同和蘇轼的認識和有關學術研究不斷增多,這一話題還是幾乎被批判性的重評所忽略。問題的核心是文... 學習宋畫最悠久也最爲人們所熟悉的一個話題,就是文同的墨竹畫以及它在蘇軾畫論中扮演的角色。它是如此的耳熟能詳,以至於近年來僅管對文同和蘇轼的認識和有關學術研究不斷增多,這一話題還是幾乎被批判性的重評所忽略。問題的核心是文同和蘇轼關係的本質,而這主要是通過蘇軾極盡溢美之詞和才華横溢的散文爲人所知。文同本人在他的時代似乎沉默寡言,也不被人們所欣賞,導致他的形象很快被神秘化。文同對於所謂的'文人畫'發展究竟有何貢獻?如何將它與蘇軾所扮演的角色進行區别?爲了回答這些基本的問題,我將用一種多面向的方式把文同放在他所處的歷史環境中,考察他的官宦生涯、他的著作、他的思想——尤其是關於莊子的部分——以及他的畫作。關注的重點在於文同與蘇軾的交往,以及在至關重要的11世紀70年代變法運動和其後激烈的政治争論背景下,它是如何發展的。此外,還有一個重點就是論述書法在文同墨竹畫中扮演的角色。代表文同書畫的是兩件真迹:《墨竹圖》(臺北故宫博物院藏)和一件范仲淹書迹之後的題跋(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這兩個作品將要與活躍於10世紀末和11世紀早、中期的書畫家的作品進行對比,以顯示出在蘇軾對作爲繪畫新主題的作者聲音的肯定中,文同的確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同 蘇軾 墨竹 莊子 書畫
原文传递
信仰与真实:浙东学派对道学道统论的祛魅
11
作者 郭亚雄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0-224,共5页
本文试图以西方现代史学理论为理论视域,对南宋道学道统论的成立与对其所作的批驳进行探讨,以探视其背后所映射出的经史关系以及经典诠释向度的转型。为此,本文着重分析了陈亮、叶适从历史角度对道统论的批驳及其对道统叙述所造成的影... 本文试图以西方现代史学理论为理论视域,对南宋道学道统论的成立与对其所作的批驳进行探讨,以探视其背后所映射出的经史关系以及经典诠释向度的转型。为此,本文着重分析了陈亮、叶适从历史角度对道统论的批驳及其对道统叙述所造成的影响。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到在经史关系不平衡时,从历史角度对道统论所作的批判多属徒劳,无法从根本上破坏道统叙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统 陈亮 叶适 浙东学派
下载PDF
透过五大茶诗家看唐宋茶诗文化
12
作者 宋思颖 《数码设计》 2018年第9期152-153,共2页
中国是茶的故乡,虽然在唐宋之前就开始有许多文人墨客喜爱将茶融入作品中,但是在唐宋茶文化才真正繁荣起来,茶叶经济的蒸蒸日上为茶文化在这个时期的盛世之况提供了充足的条件,涌现出无数才华横溢的茶诗诗人。文章选择通过研究茶诗来探... 中国是茶的故乡,虽然在唐宋之前就开始有许多文人墨客喜爱将茶融入作品中,但是在唐宋茶文化才真正繁荣起来,茶叶经济的蒸蒸日上为茶文化在这个时期的盛世之况提供了充足的条件,涌现出无数才华横溢的茶诗诗人。文章选择通过研究茶诗来探寻唐宋时期的茶美学文化,选取了五位具有代表性的茶诗诗人:陆羽、皎然、卢仝、白居易、苏轼,透过他们的作品来欣赏唐宋丰富的茶诗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羽 皎然 卢仝 白居易 苏轼
下载PDF
钱穆《周濂溪〈通书〉随劄》释义
13
作者 张京华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95-98,共4页
学者当求国家民族永久生命之所在,札记体裁高于“论文”体裁,始于经学终于经学而非止于子史之间,即便子史层面亦有以史为子、据子为经之一义,凡此种种,均足以显示钱穆先生治学之一种宗旨与特色。
关键词 钱穆 通书 经学 理学 四部之学
下载PDF
西班牙语并时连词mientras的行、知、言三域——兼论与汉语“同时”的对比
14
作者 渠默熙 《外语教育研究》 2020年第3期32-39,共8页
对西班牙语并时连词mientras在行、知、言三域的用法和特点进行了梳理。Mientras在行域连接并时事件,在知域表示补充、转折、假设三种逻辑关系。将mientras和“同时”进行了对比,分析二者在行、知二域中异同之处的表现及原因。Mientras... 对西班牙语并时连词mientras在行、知、言三域的用法和特点进行了梳理。Mientras在行域连接并时事件,在知域表示补充、转折、假设三种逻辑关系。将mientras和“同时”进行了对比,分析二者在行、知二域中异同之处的表现及原因。Mientras和“同时”均可表达行域义及知域义,说明“时间”和“逻辑”的隐喻关系在人类语言中是广泛存在的。Mientras和“同时”存在两点差异:一是mientras表示知域义中的补充关系,而“同时”表示知域义中的递进关系。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是两种语言信息传递的模式差异导致意义在知域分化。二是mientras可表示假设关系,而“同时”没有此用法。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是事理关系层面的分化带动逻辑关系层面的分化,进一步造成语言表达层面的异化。Mientras在事理关系层面反映虚拟事件,因而可表示假设关系和虚拟事件,“同时”仅能表达据实事件,因此在逻辑关系层面和语言表达层面有所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entras 行域 知域 言域 同时
下载PDF
制名以指实:“通识教育”概念的本语境辨析 被引量:22
15
作者 陆一 徐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39,共10页
本文通过对"通识"一词在中国思想文献中概念史的梳理,揭示了"通""识"二字所独具的中国文化属性,确认了"通识教育"在名实两方面对于当代中国通识教育都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与不可替代的涵括性。使... 本文通过对"通识"一词在中国思想文献中概念史的梳理,揭示了"通""识"二字所独具的中国文化属性,确认了"通识教育"在名实两方面对于当代中国通识教育都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与不可替代的涵括性。使用"通识"这一概念来指称,有利于塑造一种脱胎于本土传统的现代高等教育理念。本文也以详细史料说明"通识教育"的名称是在中国大学面临现代化转型时,出于改革内在要求而创制的一个既能接续古今又具备世界意义的教育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识教育 概念史 本土传统 文化基因
原文传递
《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与《训世评话》的词汇差异 被引量:20
16
作者 汪维辉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25,共8页
《老谚》、《朴谚》的汉文部分跟《训世》成书时间仅相差约十年,又同是朝鲜人所编写的汉语口语教科书,可是它们的语言却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文章通过三个表格列出"老朴"与《训世》的词汇差异一百多项,认为造成差异的主要原... 《老谚》、《朴谚》的汉文部分跟《训世》成书时间仅相差约十年,又同是朝鲜人所编写的汉语口语教科书,可是它们的语言却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文章通过三个表格列出"老朴"与《训世》的词汇差异一百多项,认为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不外乎四个方面:《老谚》《朴谚》有些词沿用《原老》《原朴》而未改;方言背景不同;文体和内容有异;编者个人用词习惯不同。文章举例分析了其中的前两个方面。初步结论是:《老谚》《朴谚》与《训世》的方言背景不同,《训世》中存在南方官话的成分;《老谚》《朴谚》使用的语言是明代前期(15世纪后期)的北方官话,其中还保留了一些元代"汉儿言语"的成分,《朴谚》中可能还存在少量南方官话的成分;《训世》编者李边所习得的可能是15世纪后期朱明皇朝上层人士所说的口语,其中的南方官话成分或许是北上的皇室集团从江淮地区带过去的,因此跟《老谚》《朴谚》所反映的地道的北京话相比呈现出若干不同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乞大谚解》 《朴通事谚解》 《训世评话》 词汇差异 近代汉语
原文传递
《灵枢·经筋》治则简析 被引量:15
17
作者 胥荣东 《针灸临床杂志》 2010年第10期64-67,共4页
关于《灵枢.经筋》中有关治疗原则的文字"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目前针灸书籍的解释,多有不妥之处。笔者根据多年的经筋病治疗经验,以及《黄帝内经》相关篇章的论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经筋 燔针劫刺 以痛为输 阿是穴
下载PDF
论明中叶史学风气的变化 被引量:8
18
作者 钱茂伟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6-35,共10页
本文通过对李梦阳、陆深、瞿景淳、梁梦龙、卜大有的研究 ,对明中叶史学风气转变的背景、特点作了初步的分析。认为 ,当时史学风气的转变与文学上的复古运动具有一定联系 ,而陆深等人的《史通》研究 ,促进了史家对史学理论的关注和史学... 本文通过对李梦阳、陆深、瞿景淳、梁梦龙、卜大有的研究 ,对明中叶史学风气转变的背景、特点作了初步的分析。认为 ,当时史学风气的转变与文学上的复古运动具有一定联系 ,而陆深等人的《史通》研究 ,促进了史家对史学理论的关注和史学批评的展开。梁梦龙等人对史学要义的思考 ,也推动了史学理论的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通会要》 《古今史学得失论》 《史要编》 《史学要义》
下载PDF
《资治通鉴释文》音切反映的浊音清化现象 被引量:9
19
作者 陆华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4年第3期73-77,共5页
南宋语音处于上承北宋下启元代语音变化的阶段,反映着中古音系向近代音系统的过渡与转变,这一阶段的音变现象研究属于语音演变转型期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史炤《资治通鉴释文》三十卷正是一本作于南宋时期的音义著作,其中大量的音切集... 南宋语音处于上承北宋下启元代语音变化的阶段,反映着中古音系向近代音系统的过渡与转变,这一阶段的音变现象研究属于语音演变转型期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史炤《资治通鉴释文》三十卷正是一本作于南宋时期的音义著作,其中大量的音切集中反映了宋代的语音特点,本文旨在分析声类变化中的“浊音清化”现象以窥宋代音变特点之一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治通鉴释文》 音切 浊音清化
下载PDF
王锡彤与袁世凯父子 被引量:10
20
作者 贾熟村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0-34,共5页
王锡彤与袁克定为结拜弟兄,袁世凯与王锡彤也亲如家人。王锡彤参与袁家机要,出谋划策,深得袁氏父子的信任。王锡彤以他几十年连续不断的日记,为我们记录了很多历史细节,对于研究袁世凯及其家族,相当重要;对于研究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 王锡彤与袁克定为结拜弟兄,袁世凯与王锡彤也亲如家人。王锡彤参与袁家机要,出谋划策,深得袁氏父子的信任。王锡彤以他几十年连续不断的日记,为我们记录了很多历史细节,对于研究袁世凯及其家族,相当重要;对于研究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也相当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锡彤 袁世凯 袁克定 结拜弟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