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6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肠道螺旋CT三维成像方法及临床应用评价 被引量:55
1
作者 张晓鹏 徐刚 +1 位作者 徐舟 孙应实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08-312,共5页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方法及其在胃肠道诊断领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63例患者行胃肠道螺旋CT检查,采用实时螺旋扫描,工作站后处理,设定CT域值和进行图像切割,分别获得胃肠道的仿真内窥镜、气体铸型、模拟管腔和立体剖面等不...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方法及其在胃肠道诊断领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63例患者行胃肠道螺旋CT检查,采用实时螺旋扫描,工作站后处理,设定CT域值和进行图像切割,分别获得胃肠道的仿真内窥镜、气体铸型、模拟管腔和立体剖面等不同的三维图像,并与临床病理对照。结果临床病理资料较为完整者245例,获得的三维图像能较好地显示胃肠道的解剖关系及病灶的定位。对于胃癌、大肠癌的大体分型准确率为92.3%(36/39)和95.2%(40/4)。对于直径≥6mm及≤5mm的息肉检出率分别为100.0%(5/5)和64.0%(16/25)。不同三维图像对不同征象的显示能力有明显差异。结论运用多种三维成像方法,可在显示胃肠道解剖和病灶定位、癌肿的大体分型,以及对息肉、炎症性肠疾患的诊断等方面发挥较大作用,是CT横断面图像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三维成像 诊断 胃肠肿瘤
原文传递
^(18)F-脱氧葡萄糖PET-CT检测食管癌病变长度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6
2
作者 袁双虎 于金明 +7 位作者 于甬华 杨新华 付政 杨国仁 郭洪波 王晓航 周英智 陈少卿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89-392,共4页
目的评价^(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诊断食管癌病变长度的临床价值,并和其他检测方法比较。方法选择食管癌患者32例,其中胸上段食管癌1例,胸中段22例,胸下段9例。术前分别行食管镜、食管钡餐、CT和FDG PET-CT检查,并检测食管癌原发... 目的评价^(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诊断食管癌病变长度的临床价值,并和其他检测方法比较。方法选择食管癌患者32例,其中胸上段食管癌1例,胸中段22例,胸下段9例。术前分别行食管镜、食管钡餐、CT和FDG PET-CT检查,并检测食管癌原发灶病变位置和长度。1周内行食管癌手术,手术大体标本与检查结果比较。结果食管钡餐、CT、FDG PET-CT分段与大体标本全部符合,而食管镜检查有2例分段与大体标本不符合。食管镜、食管钡餐、CT、PET-CT所示食管癌病变长度与大体标本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741、0.746、0.870、0.876(P值均为0.000);所示食管癌原发灶长度分别为(3.8±1.4)、(4.1±1.5)、(4.4±1.6)、(5.3±1.9)和(4.7±1.7)cm,4种检查结果与大体标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7、0.025、0.001),病变长度从小到大依次为食管镜、食管钡餐、CT、大体标本、PET-CT。但考虑到标本离体后有一定程度的回缩,实际病变长度与PET-CT最接近。结论PET-CT较准确的显示食管癌病变实际长度,有一定临床价值。对手术病例,PET-CT可用于指导术者选择食管癌切除的剖胸径路及食管切除长度;对放疗病例,PET-CT有助于指导放疗靶区的精确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外科学 病变长度 体层摄影术 正电子发射型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食管镜 食管钡餐
原文传递
64层螺旋CT评价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价值 被引量:44
3
作者 刘新 李颖 +5 位作者 杨立 赵锡海 王新疆 赵绍宏 张玉霄 蔡祖龙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08-811,共4页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14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的患者(共37个支架)进行CT冠状动脉成像(CTA)。在CTA上,通过肉眼观察和测量支架内CT值两种方法诊断ISR。以冠状动脉造影(ISR...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14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的患者(共37个支架)进行CT冠状动脉成像(CTA)。在CTA上,通过肉眼观察和测量支架内CT值两种方法诊断ISR。以冠状动脉造影(ISR≥50%)为标准,计算并比较两种方法诊断ISR的准确性。结果37个支架中,CCA检出ISR(≥50%)11个,正常(包括ISR<50%)26个。与CCA对照,CTA肉眼观察法正确诊断ISR 2个,正常18个,CT值测量法则分别正确诊断ISR 3个,正常21个。两种方法诊断ISR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8%、69%、20%、67%和27%、81%、38%、72%。两种方法各项准确性指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层螺旋CT诊断ISR十分困难,但对排除ISR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术 支架
原文传递
64层螺旋CT诊断成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被引量:40
4
作者 戴沁怡 吕飙 张兆琪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04-807,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诊断成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价值。方法对978例成人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并与国内外文献比较。结果978例完整冠状动脉CTA结果中,共检出成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30例,检出率为3.07%,包括右...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诊断成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价值。方法对978例成人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并与国内外文献比较。结果978例完整冠状动脉CTA结果中,共检出成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30例,检出率为3.07%,包括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9例(30.00%),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7例(23.33%),左、右冠状动脉均起源异常2例(6.67%),回旋支缺如1例(3.33%)和冠状动脉其他分支起源异常11例(36.67%)。结论64层螺旋CT诊断成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是一种无创、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畸形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肺癌侵犯中央肺血管及其可切除性的研究——螺旋CT血管造影与手术的相关性 被引量:37
5
作者 谭群友 王芳泽 +1 位作者 孙玉鹗 赵绍宏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05-207,共3页
目的 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 (CTA)判断肺癌侵犯中央肺血管的准确性。方法 对 33例病变在肺门区、术前诊断为肺癌的病人进行CTA检查 ,采用 5分制分析患侧中央肺血管与肿瘤的关系。盲法在术中解剖这些肺血管 ,以手术结果为标准 ,对比增强... 目的 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 (CTA)判断肺癌侵犯中央肺血管的准确性。方法 对 33例病变在肺门区、术前诊断为肺癌的病人进行CTA检查 ,采用 5分制分析患侧中央肺血管与肿瘤的关系。盲法在术中解剖这些肺血管 ,以手术结果为标准 ,对比增强横断面CT和CTA图像判断肿瘤侵犯肺血管的准确性。结果  (1)CTA判断血管与肿瘤关系的正确率高于横断面CT(P <0 .0 0 0 1)。 (2 )CTA预测血管不能处理和不能行标准肺叶切除术的准确率高于横断面CT。结论 CTA可用于术前判断肺癌与中央肺动静脉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肿瘤浸润 血管造影术 螺旋CT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骶髂关节强直性脊柱炎的CT诊断价值 被引量:27
6
作者 孟家晓 沈君 +1 位作者 梁碧玲 赵继泉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4年第2期46-48,共3页
目的 回顾性分析强直性脊柱炎 的骶髂关节CT表现,评价CT诊断的价值。方法 分析36例临床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的CT征象,进行分级,并与临床分期对照。结果 临床早期CTⅠ-Ⅱ级表现骶髂关节的面呈对称性或不对称受累,关节面毛糙、... 目的 回顾性分析强直性脊柱炎 的骶髂关节CT表现,评价CT诊断的价值。方法 分析36例临床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的CT征象,进行分级,并与临床分期对照。结果 临床早期CTⅠ-Ⅱ级表现骶髂关节的面呈对称性或不对称受累,关节面毛糙、皮质白线消失,骨关节面皮质中断,关节面下小囊变。临床中期即CTⅢ,表现为骶髂关节面局呈锯齿状或毛刷样改变,关节面下小囊状骨质破坏及其周围增生硬化,关节间隙假性增宽或不规则狭窄,关节间隙内含气征。晚期即CTⅣ级为临床稳定期,可见韧带钙化,关节骨性强直和关节间隙消失,明显骨质疏松,为临床稳定期。结论 CT能够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的细微结构,作出正确的分级诊断,为临床分期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关节 强直性脊柱炎 CT检查 诊断 临床分期
下载PDF
原发性肝血管肉瘤的CT和MRI表现 被引量:27
7
作者 张伟 王兰荣 +5 位作者 薛鹏 皇甫幼田 陈勇 杨文魁 马秀华 杨学华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34-738,共5页
目的探讨肝血管肉瘤(PHA)的CT和MRI影像特征,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肝血管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检查资料,各例均行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其中5例仅行CT扫描,5例行CT和MRI两种检查。结果 10例PHA中,单发巨块型7例... 目的探讨肝血管肉瘤(PHA)的CT和MRI影像特征,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肝血管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检查资料,各例均行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其中5例仅行CT扫描,5例行CT和MRI两种检查。结果 10例PHA中,单发巨块型7例,多发结节型1例,混合型2例。4例巨块型病灶T1WI见片状高信号出血灶,3例巨块型病灶MR T2WI见杂乱流空血管影。增强扫描8个(8/12)巨块型病灶动脉期周边部呈中度至明显不均匀环状或不规则形强化,中心区见不规则索条状或结节状明显强化影;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呈向心状和(或)离心状扩展,中心区均未完全填充。1例多发结节型病灶动脉期及门脉期中心见斑片状轻中度强化,延迟期持续强化,部分病灶各期未见明显强化。结论 PHA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增强扫描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典型表现为动脉期周边部和中心区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填充式强化,但多不能完全充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血管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血管淋巴管瘤的CT及MRI诊断 被引量:26
8
作者 卢艳玉 詹阿来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0年第6期51-53,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淋巴管瘤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血管淋巴管瘤12例,其中CT扫描2例,MRI扫描11例。回顾性分析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12个病例中多房囊性或囊实性11例,均以囊性为主;单房囊性1例... 目的探讨血管淋巴管瘤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血管淋巴管瘤12例,其中CT扫描2例,MRI扫描11例。回顾性分析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12个病例中多房囊性或囊实性11例,均以囊性为主;单房囊性1例;沿组织间隙蔓延生长11例;MRI显示液-液平2例。CT或MR增强扫描囊壁及间隔轻度或中重度强化。结论血管淋巴管瘤多呈多房囊性或囊实性,以囊性为主,易沿疏松组织间隙蔓延,影像学表现具特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淋巴管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CT及MR在诊断输卵管卵巢脓肿中的作用 被引量:24
9
作者 李德忠 冯丰坔 +2 位作者 夏树枚 张建针 杨龙堂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2期224-226,共3页
目的:分析输卵管卵巢脓肿(tubo-ovarian abscess,TOA)多层螺旋CT(MSCT),MR征象,探讨影像技术对输卵管卵巢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常规活检证实的输卵管卵巢脓肿患者的MSCT平扫及增强,其中7例行MR检查3例行增强MR扫描的影... 目的:分析输卵管卵巢脓肿(tubo-ovarian abscess,TOA)多层螺旋CT(MSCT),MR征象,探讨影像技术对输卵管卵巢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常规活检证实的输卵管卵巢脓肿患者的MSCT平扫及增强,其中7例行MR检查3例行增强MR扫描的影像学表现。结果:附件区厚壁多房囊性或囊实性混合肿块22例(100%)、附件区有增粗积液或积脓的输卵管管状结构影或腊肠样输卵管征象13例(59%),子宫直肠脂肪间隙消失、脂肪密度增高、骶骨子宫韧带增厚、盆腔积液17例(77%),CT及MRI增强扫描病灶囊液均未见强化效应,囊壁呈分层强化,并见水肿带,分隔均匀强化。结论:CT及MR检查在输卵管卵巢脓肿的诊断及病情评估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卵管卵巢脓肿 体层摄像术 x线计算机 核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CT诊断 被引量:24
10
作者 王东 徐家兴 王振祥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20-223,共4页
本文回顾性分析34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CT表现。病变包括腺癌16例,平滑肌肉瘤12例,淋巴瘤6例。CT扫描能明确肿瘤向腔内和腔外侵犯的程度,清晰显示肿瘤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有无局部及远处转移等,为临床治疗... 本文回顾性分析34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CT表现。病变包括腺癌16例,平滑肌肉瘤12例,淋巴瘤6例。CT扫描能明确肿瘤向腔内和腔外侵犯的程度,清晰显示肿瘤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有无局部及远处转移等,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鉴别诊断应包括小肠良性肿瘤、炎性病变和转移性肿瘤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 小肠肿瘤 CT 诊断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11
作者 蔡欣 邓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62-564,共3页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及价值, 分析其CT表现。方法 应用多层螺旋CT机对27名肺栓塞病人进行肺动脉增强扫描, 将图像进行多平面(MPR)、曲面(CPR)及斜面(Oblique)重组再处理。结果 27 例病人共发现肺动脉栓子14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及价值, 分析其CT表现。方法 应用多层螺旋CT机对27名肺栓塞病人进行肺动脉增强扫描, 将图像进行多平面(MPR)、曲面(CPR)及斜面(Oblique)重组再处理。结果 27 例病人共发现肺动脉栓子146个,其中左及右肺动脉7个,肺叶动脉34 个,肺段动脉99 个,肺亚段动脉6 个。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段以上肺动脉血栓栓子,具有方便、快捷、无创、准确的优点,对及时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并能有效评估溶栓治疗后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显像
下载PDF
三维CTA检查预测高危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2
12
作者 陈运奎 符惠宏 +1 位作者 王录兵 黄丹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3期363-366,共4页
目的评价三维CTA(3D-CTA)检查高危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应用价值及筛选敏感性指标。方法选择手术确诊颅内动脉瘤患者共60例(80个动脉瘤,破裂出血30个),均采用3D-CTA检查,评估动脉瘤数目、位置、形态、长度、高度、瘤颈宽度、瘤体颈比(AR... 目的评价三维CTA(3D-CTA)检查高危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应用价值及筛选敏感性指标。方法选择手术确诊颅内动脉瘤患者共60例(80个动脉瘤,破裂出血30个),均采用3D-CTA检查,评估动脉瘤数目、位置、形态、长度、高度、瘤颈宽度、瘤体颈比(AR)、入射夹角、载瘤动脉直径、高度/载瘤动脉直径(SR)、瘤体钙化及血栓,分别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破裂的高危因素,以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动脉瘤破裂的诊断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得出,破裂组患者性别和年龄、动脉瘤数目、位置、高度、载瘤动脉直径、瘤体钙化及血栓与未破裂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但破裂组动脉瘤形态、长度、瘤颈宽度、AR、入射夹角和SR与未破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子囊、AR>0.98、入射夹角>105.4°和SR>0.42是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得出AR诊断动脉瘤破裂的准确性(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66,临界值1.15;入射夹角诊断准确性为0.845,临界值110°;SR诊断准确性为0.855,临界值0.51。结论3D-CTA检查高危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子囊、AR、入射夹角和SR值可能是预测破裂的敏感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破裂出血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动态增强CT预测原发性肝癌微血管的侵犯 被引量:21
13
作者 张雪辉 孙其勤 王钦习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30-733,共4页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观察原发性肝癌的微血管侵犯价值。方法选取行根治性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19例。术前行动态增强CT扫描,观察动态增强cT图像上病灶大小、数目、包膜,病理上记录肿瘤有无微血管侵犯及肿瘤分化程度。结果cT上共检出病...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观察原发性肝癌的微血管侵犯价值。方法选取行根治性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19例。术前行动态增强CT扫描,观察动态增强cT图像上病灶大小、数目、包膜,病理上记录肿瘤有无微血管侵犯及肿瘤分化程度。结果cT上共检出病灶129个,病理上70个病灶显示具有微血管侵犯,59个病灶为阴性。微血管侵犯组,肿瘤直径(4.8±2.7)cm,而非微血管侵犯组,肿瘤直径为(3.3±2.0)cm,P=0.039(F=6.47)。随着肿瘤分化程度降低,微血管侵犯发生率明显升高。肿瘤分化程度与微血管侵犯密切相关,P=0.045(X^2=12.21)。包膜完整性分级≥3的病灶56个,20个病灶显示微血管侵犯,73个病灶包膜完整性分级为1~2级的病灶,50个病灶显示微血管栓子,随着包膜完整性分级降低,微血管发生率明显升高,P=0.003(X^2=15.34),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肿瘤大小、数目、分化程度及有无包膜与肿瘤微血管侵犯密切相关,通过动态增强CT,可以预测肿瘤微血管侵犯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动态增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微血管侵犯
原文传递
肺癌双能量成像、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17
14
作者 顾艳 苗重昌 +2 位作者 袁刚 王宗盛 周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19-1022,共4页
目的探讨双能量成指标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价值。方法对62例非小细胞肺癌行双源CT双能量扫描,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并对肿瘤标本行MVD计数和V... 目的探讨双能量成指标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价值。方法对62例非小细胞肺癌行双源CT双能量扫描,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并对肿瘤标本行MVD计数和VEGF分析,分析NSCLC两组指标间差异以及与MVD及VEGF的关系。结果 (1)有淋巴结转移组中,NSCLC碘浓度、NIC、动脉期斜率、MVD和VEGF参数值均大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碘浓度、NIC、动脉期斜率与MVD、VEGF均成正相关。结论双源CT双能量成像中的碘浓度、NIC、动脉期斜率可作为术前判断肺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预测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病理学 淋巴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肾积水肾功能可复性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3
15
作者 叶慧 胡道予 +3 位作者 王秋霞 肖明 黄文华 宋金梅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9-412,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MSCT)灌注成像在肾积水肾功能可复性预测中的价值。方法建立大白兔单侧输尿管部分梗阻肾积水模型。分为对照组,梗阻2、4及8周组,后3组在解除梗阻后再饲养4周,各组在梗阻解除前、后均行 MSCT 灌注扫描,测量右肾皮、...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MSCT)灌注成像在肾积水肾功能可复性预测中的价值。方法建立大白兔单侧输尿管部分梗阻肾积水模型。分为对照组,梗阻2、4及8周组,后3组在解除梗阻后再饲养4周,各组在梗阻解除前、后均行 MSCT 灌注扫描,测量右肾皮、髓质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值并进行比较。然后处死实验动物制成普通病理切片,观察各组病理改变。结果 (1)MSCT 检查显示梗阻2周组在梗阻解除后,其右肾皮质的 BF、BV 分别为(864±32)ml·100 g^(-1)·min^(-1)、(19.5±0.9)ml/100 g,较梗阻解除前[分别为(630±37)ml·100 g^(-1)·min^(-1)、(14.0±1.2)ml/100 g)]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19.37、-12.11,P 值均<0.01);右肾髓质的 BF、BV 分别为(182.1±7.5)ml·100 g^(-1)·min^(-1)、(8.37±0.51)ml/100 g,比梗阻解除前[分别为(132.6±3.9)ml·100 g^(-1)·min^(-1)、(5.13±0.35)ml/100 g)]也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23.52、-11.51,P 值均<0.01)。(2)梗阻4周、8周组在梗阻解除后,其右肾皮质BF[分别为(525±15)、(512±10)ml·100 g^(-1)·min^(-1)]、BV[分别为(12.8±0.6)、(9.4±1.0)ml/100 g]与梗阻解除前[分别为(515±23)、(505±16)ml·100 g^(-1)·min^(-1),(12.2±0.8)、(10.3±0.5)ml/100 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3)组织学上,梗阻时间短,解除梗阻后的病理变化较轻,梗阻时间长,解除梗阻后的病理变化重。结论 MSCT 灌注成像不仅能够提供肾积水形态学的信息,又能提供血流灌注的信息,在肾积水肾功能可复性预测中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流 肾积水 预测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间接下肢CT静脉成像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6
16
作者 朱力 郭佑民 +3 位作者 王建国 郭晓娟 刘敏 郭玉林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948-952,共5页
目的评价间接下肢CT静脉成像(CTV)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16例经影像学方法诊断为急性肺栓塞(PTE)患者的CT肺动脉成像(CTPA)资料,结合间接下肢CTV和下肢静脉加压超声检查,以下肢静脉加压超声检查... 目的评价间接下肢CT静脉成像(CTV)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16例经影像学方法诊断为急性肺栓塞(PTE)患者的CT肺动脉成像(CTPA)资料,结合间接下肢CTV和下肢静脉加压超声检查,以下肢静脉加压超声检查结果为参照标准,计算间接下肢CaW诊断DVT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评价两种方法对DVT显示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516例急性VIE患者中同时行CTPA联合CTV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者共110例,CTV和下肢超声检查均发现下肢静脉内栓子48例,两者结果均为阴性39例,CTV结果阳性而下肢超声结果阴性13例,下肢超声结果阳性而CTV结果阴性10例。CTV诊断下肢DVT的敏感性为82.8%(48/58)、特异性为75.O%(39/52)、阳性预测值为78.7%(48/61)、阴性预测值为79.6%(39/49);下肢CaW和下肢静脉加压超声检查对显示股胴静脉内血栓的一致性较好(CTV分别显示了62和52个血栓,超声分别显示了67和51个血栓;Kappa=0.874~0.914,P值均为0.000),对小腿静脉内血栓的一致性降低(CTV分别显示了6、25和13个血栓,超声分别显示了13、38和19个血栓;Kappa=0.464~0.584,P值均为0.000),对髂外静脉内血栓的一致性较差(CTV显示了33个血栓,超声显示了17个血栓;Kappa=0.230~0.262,P值分别为0.067和0.004)。结论CTV对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准确性。CTPA联合CTV可以1次同时完成肺动脉和下肢静脉检查,CTV可以更准确、方便地检出盆腔静脉内血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超声检查
原文传递
不完全与完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CT影像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17
作者 古今 史河水 +4 位作者 韩萍 周运锋 吴爱兰 任宏伟 刘永华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 对比评价不完全与完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CT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显示有MB患者的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DSCTA)资料,将其分为不完全MB-MCA组(MCA被心肌部分包绕,至少在1/2以上)和完全MB-MCA组(MCA完全... 目的 对比评价不完全与完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CT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显示有MB患者的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DSCTA)资料,将其分为不完全MB-MCA组(MCA被心肌部分包绕,至少在1/2以上)和完全MB-MCA组(MCA完全被心肌包绕),分别在其最佳收缩期及舒张期测量MCA及其近远侧血管的管径变化,计算MCA狭窄率,并记录MB近侧血管发生粥样硬化情况.结果 50例患者中,DSCTA显示58处MB,平均长度为(2.02±1.02)cm,其中不完全MB 23处,完全MB 35处,前降支中段32处(55.2%),前降支远段17处(29.3%),前降支近段1处,第一对角支3处,钝缘支4处,右冠状动脉远段1处.不完全MB-MCA舒张期及收缩期管径、狭窄率分别为(1.93±0.49)mm、(1.71±0.45)mm和25.21%±21.02%,完全MB-MCA舒张期及收缩期管径、狭窄率分别为(2.21±0.41)mm、(1.63±0.52)mm和10.38%±20.2%.两型MB-MCA管径变化(t=2.76,P=0.008)及MCA狭窄率(t=2.66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处(34.78%)不完全MB及15处(42.86%)完全MB近侧血管发生粥样硬化,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78,P>0.05).结论 DSCTA能够清晰的显示不完全和完全MB,并能准确评价MB-MCA在舒张期和收缩期的形态学变化及MB近侧血管发生粥样硬化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硬化
原文传递
肝细胞腺瘤的CT和MRI表现 被引量:15
18
作者 赵心明 欧阳汉 周纯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0-82,共3页
目的 探讨肝细胞腺瘤 (HA)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9例HA的影像资料 ,其中CT和MRI扫描各 8例。结果 CT平扫呈等或略低密度影 4/6例 ;CT增强扫描动脉期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明显高密度影 4/6例 ;门静脉期表现... 目的 探讨肝细胞腺瘤 (HA)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9例HA的影像资料 ,其中CT和MRI扫描各 8例。结果 CT平扫呈等或略低密度影 4/6例 ;CT增强扫描动脉期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明显高密度影 4/6例 ;门静脉期表现为高密度或略高密度 6/8例 ;3 /5例在延迟期扫描表现为等密度。 2例增强及延迟扫描均为低密度的病灶 ,病理显示其内明显脂肪变。 7/8例在MR的T1WI为均匀或不均匀的高信号影 ,8/8例T2WI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中高信号影 ;MRI的动态增强扫描与CT增强扫描类似。结论 影像检查能够正确诊断大部分肝脏腺瘤病例 ,MRI对显示HA病理特征优于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细胞腺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MSCT表现及良恶性鉴别 被引量:15
19
作者 章婷婷 余永强 +1 位作者 钱银锋 张静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22-726,共5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诊断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及其良恶性鉴别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MSCT表现,比较其特征的差异,对其进行Fisher确切检验。结果 33例患者中共38个病灶,其中,神经内分泌...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诊断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及其良恶性鉴别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MSCT表现,比较其特征的差异,对其进行Fisher确切检验。结果 33例患者中共38个病灶,其中,神经内分泌瘤(NET)28个病灶,边界清晰23个,形态规则24个,均匀强化12个,动脉期明显强化19个;神经内分泌癌(NEC)10个病灶,边界不清晰9个,形态不规则6个,侵袭性6个,均为不均匀强化,动脉期明显强化4个。NET和NEC在边界、形态、侵袭性及强化方式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内部成分、是否有钙化、胰胆管扩张、胰腺体尾部萎缩等征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MSCT表现对其良恶性的鉴别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良恶性鉴别
原文传递
螺旋CT及气管三维重建技术观察气管支架置入术的疗效和并发症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4
20
作者 魏宁 徐浩 +7 位作者 祖茂衡 顾玉明 李刚 张庆桥 许伟 崔艳峰 刘洪涛 王文亮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探讨螺旋CT及气管三维重建技术在评价气管支架置入术后的疗效和并发症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因气管良、恶性狭窄或气管瘘而行金属支架置入治疗患者,其中恶性气管狭窄27例,良性气管狭窄2例,肺癌术后气管残端瘘1例,食管癌术后... 目的探讨螺旋CT及气管三维重建技术在评价气管支架置入术后的疗效和并发症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因气管良、恶性狭窄或气管瘘而行金属支架置入治疗患者,其中恶性气管狭窄27例,良性气管狭窄2例,肺癌术后气管残端瘘1例,食管癌术后吻合口气管瘘1例,通过阅读螺旋CT及气管三维重建资料,观察气管支架的位置、形态和相关并发症的表现,并进行评估。结果 31例患者共置入Z型不锈钢支架8枚,Ni-Ti记忆合金支架28枚,22例支架在位良好,支架再狭窄5例,移位3例,断裂1例。所有图像均以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和CT仿真气管内镜成像方式进行后处理。气管狭窄和瘘口部位、支架的位置、形态、通畅程度和相关并发症如再狭窄、断裂等均能从不同角度明确显示。结论螺旋CT及气管三维重建技术能简便、准确、客观的评价气管支架及其并发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狭窄 支架 x线计算机 三维重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