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帕罗西汀治疗重性抑郁障碍 被引量:25
1
作者 房萌 任艳萍 +2 位作者 刘辉 周方 王刚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194-199,共6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联合帕罗西汀对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的疗效。方法本研究是一项为期6周的随机、双盲、伪刺激对照临床试验。48例MDD患者采用数字表...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联合帕罗西汀对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的疗效。方法本研究是一项为期6周的随机、双盲、伪刺激对照临床试验。48例MDD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接受rTMS真(real)或伪(sham)刺激治疗2周,基线起同时合并固定剂量的帕罗西汀(20 mg/d),rTMS治疗结束后随访至6周末,随访期间帕罗西汀治疗剂量保持不变。设置7个访视点进行疗效评定和不良事件记录。结果研究结束时,两组患者的蒙哥马利抑郁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较基线均显著降低,但两组对比总体疗效相当。Real组平均起效时间比Sham组早3天,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符合方案人群分析显示Real组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焦虑/躯体化"因子分的改善,在第10、14、28天显著优于Sham组;对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的改善在第10天显著优于Sham组。2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TMS联合帕罗西汀是一种较好的抑郁症治疗方法,显示出较快起效的趋势,rTMS对焦虑症状、躯体化症状可能具有较快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重性抑郁障碍 起效时间
下载PDF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信号检测法在药品安全性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严心远 王胤丞 +4 位作者 张天一 叶小飞 侯永芳 吴桂芝 贺佳 《中国药物警戒》 2017年第6期350-352,共3页
目的传统的信号检测方法主要基于不相称理沦,这些方法主要基于观测与理论频数之比来识别信号。最近有学者最新提出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时间(TTO)信号检测法,通过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的分布来发现信号,本文对该方法原理及应用现状做一介绍... 目的传统的信号检测方法主要基于不相称理沦,这些方法主要基于观测与理论频数之比来识别信号。最近有学者最新提出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时间(TTO)信号检测法,通过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的分布来发现信号,本文对该方法原理及应用现状做一介绍。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对TTO的原理、特点、信号检测能力等诸多方面进行回顾与综述。结果既往研究表明TTO方法在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检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然而TTO方法在不同数据库中表现效果存在差异。结论TTO方法可以作为传统不相称测定分析的一种重要补充手段应用于信号检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时间 药品不良反应 信号检测 不相称测定分析
下载PDF
基于发生时间间隔的信号检测及其在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中的应用
3
作者 夏兰芳 李克莉 王华庆 《中国疫苗和免疫》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04-608,共5页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被动监测是疫苗安全性评估的重要途径之一,通常采用传统的AEFI发生率比较或比例失衡分析方法检测可疑的疫苗安全性信号。近年来,基于反应发生时间间隔(Time-to-onset,T...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被动监测是疫苗安全性评估的重要途径之一,通常采用传统的AEFI发生率比较或比例失衡分析方法检测可疑的疫苗安全性信号。近年来,基于反应发生时间间隔(Time-to-onset,TTO)的检测方法应用于AEFI信号检测,且具有一定的优势和良好的检测能力。本文介绍了TTO间隔检测方法的原理、步骤和在AEFI信号检测中的应用,为中国疫苗上市后安全性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苗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发生时间间隔 信号检测
原文传递
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成功的影响因素和手术时机的选择 被引量:27
4
作者 黄琦 周远航 +5 位作者 廖芝伟 易辉 李玥 张男男 董建 吴钢 《上海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59-362,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成功的影响因素和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因急性胆囊炎行急诊LC的患者1 025例。其中按计划完整切除胆囊973例,未按计划施行完整胆囊切除(包括中转开腹手术...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成功的影响因素和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因急性胆囊炎行急诊LC的患者1 025例。其中按计划完整切除胆囊973例,未按计划施行完整胆囊切除(包括中转开腹手术、腹腔镜下胆囊大部切除术和单纯胆囊造瘘术)52例。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未按原计划在腹腔镜下完整切除胆囊的影响因素。比较手术时距起病≥72h和<72h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中转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χ~2检验结果显示,体温≥38.5℃、胆囊周围有积液、胆囊壁厚度≥6mm、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有反复发作史、手术时距起病≥72h、术前白细胞计数≥15×10~9/L均与手术中转率显著相关(P值分别<0.05、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白细胞计数≥15×10~9/L(OR=2.877,95%CI为1.531~3.934)、胆囊壁厚度≥6 mm(OR=2.221,95%CI为1.503~3.565)和胆囊颈部结石嵌顿(OR=1.947,95%CI为1.458~3.121)是影响LC中转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01)。手术时距起病≥72h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行腹腔镜下胆囊大部切除或造瘘术率均显著高于手术时距起病<72h者(P值均<0.05)。结论术前白细胞计数、胆囊壁厚度和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是急性胆囊炎患者成功施行LC的影响因素。发病超过72h者行LC的手术操作难度增加、手术时间延长,但并非手术禁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炎 急性 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发病时间
下载PDF
预见性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0
5
作者 杜倩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第25期236-238,共3页
目的研究分析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开展预见性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电脑随机法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 目的研究分析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开展预见性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电脑随机法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接受预见性护理干预。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恶化与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糖、血压和胆固醇的正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心绞痛发生次数少于护理前,发生时间显著短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心绞痛发生次数少于对照组,发生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其预后状况,提升健康水平,减少心绞痛的发作次数,缩短发作时间,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绞痛 预见性护理 发作次数 发作时间
下载PDF
从昼夜节律角度浅析荨麻疹发病时间规律
6
作者 鄢德政 张红星 +2 位作者 王钏 韩永丽 李钰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7期1472-1475,共4页
荨麻疹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疾病,已有的流行病学发现荨麻疹的发病时间存在一定的规律,其多表现为日间症状缓解,于夜间发作或加重,与《黄帝内经》中“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所体现的昼夜节律基本相符合,而现代研究中的生物钟理论... 荨麻疹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疾病,已有的流行病学发现荨麻疹的发病时间存在一定的规律,其多表现为日间症状缓解,于夜间发作或加重,与《黄帝内经》中“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所体现的昼夜节律基本相符合,而现代研究中的生物钟理论也反应出人体免疫机制与疾病的进展同样存在昼夜变化,故从传统中医和现代研究角度探究和分析荨麻疹这一发病规律形成的原因和机制,以期更全面认识荨麻疹的疾病病机,为荨麻疹的临床诊疗思路提供参考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荨麻疹 医学 中国传统 发病时间 昼夜节律 发病规律
下载PDF
基于FAERS数据库的喹硫平不良事件信号挖掘与分析
7
作者 邓珍珍 冯灿 汪江林 《中南药学》 CAS 2024年第8期2248-2254,共7页
目的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挖掘喹硫平的药物不良事件(ADE)信号,为该药的临床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FAERS数据库中2004年至2023年共79个季度关于喹硫平的不良反应报告,同时采用报告比值比... 目的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挖掘喹硫平的药物不良事件(ADE)信号,为该药的临床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FAERS数据库中2004年至2023年共79个季度关于喹硫平的不良反应报告,同时采用报告比值比法、比例报告比值法、贝叶斯置信区间神经网络传播法、多重伽马-泊松收缩估计法,按药物不良事件术语集的首选术语(PT)和系统器官分类(SOC)对纳入的ADE报告进行分类并计算风险信号。结果共收集主要怀疑药物为喹硫平的ADE报告261725份,涉及的患者有68012例,其中以女性(37495份,55.13%)及老年患者(>65岁)(35312份,占51.9%)居多,报告国家以美国为主,结局多为其他严重后果、住院、死亡和危及患者生命。共挖掘出喹硫平阳性风险信号PT 713个,涉及SOC 27个,所得信号基本与药品说明书一致,其中报告数最多的ADE为糖尿病,且信号强度较高。报告数超过500例的ADE中,共挖掘47个阳性风险信号PT,其中横纹肌溶解为说明书中未收载的ADE。喹硫平引起ADE发生的时间不一,常在用药后30 d内或用药一年以上发生。结论临床在使用喹硫平时除应在全程关注药品说明书收录的ADE外,还应警惕说明书未提及的ADE,并且根据性别、年龄等制订个体化的用药监护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硫平 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药物不良事件 发生时间
下载PDF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人Treg/Th17与发病时间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庄茂林 潘旻升 +6 位作者 孙明洁 于洋 姜祖波 赵政政 张本旺 江峰 陈付强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79-684,共6页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病人外周血中的调节性T淋巴细胞(regulatory Tcells,Treg)与辅助性T淋巴细胞17(helper Tcell,Th17)比值,即Treg/Th17与发病时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9月青岛市...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病人外周血中的调节性T淋巴细胞(regulatory Tcells,Treg)与辅助性T淋巴细胞17(helper Tcell,Th17)比值,即Treg/Th17与发病时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9月青岛市市立医院疼痛科PHN病人48例及同期的22名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采集他们的各淋巴细胞亚群数据并进行比较。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HN病人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的Treg细胞和Th17细胞水平,计算Th17与Treg细胞的比率。将PHN病人与健康对照者的Treg细胞比例、Th17细胞比例、Treg/Th17进行对比。统计病人自发病到就诊时间,分析PHN病人Treg/Th17与发病时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HN组外周血中CD4^(+)淋巴细胞数量显著下降,Treg细胞比例,Th17细胞比例,Treg/Th17、CD8^(+)/CD4^(+)比率显著升高;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HN病人的Treg/Th17与发病时间呈正相关。结论:带状疱疹病人外周血中Treg细胞与Th17细胞均显著增高,提示两种细胞通过改变免疫系统功能在疾病的转归过程发挥重要作用。PHN病人Treg/Th17与发病时间呈正相关,可能意味着随Treg细胞的相对增多,引起免疫系统功能减退,延长病人病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调节性T细胞 TH17细胞 发病时间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的日、周和季节律特征的探讨 被引量:4
9
作者 蒋新华 杨天伦 +2 位作者 黄澄 周钢铁 谭艳武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年第2期20-22,49,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时间规律及其机制,为AMI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856例ST段抬高型AMI患者,以胸痛出现的时间为发病时间,统计其发病的日、周和季时间分布,计算相应时段发病数及其占总发病数百分比,用X2检验对组...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时间规律及其机制,为AMI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856例ST段抬高型AMI患者,以胸痛出现的时间为发病时间,统计其发病的日、周和季时间分布,计算相应时段发病数及其占总发病数百分比,用X2检验对组间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日发病高峰出现在6:01~12:00,周发病高峰出现在周一,季发病高峰出现在冬季,并与各自相应的其他时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AMI发病具有日、周和季节律特征,应依据其时间节律特征进行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发病时间 节律
原文传递
625例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规律的探讨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孝忠 彭整军 +4 位作者 肖莎 侯允天 娄振宇 高光华 赵玉娟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1999年第7期407-409,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时间与触发因素。方法:将625例AMI患者的昼夜、周及年发病时间各分为4个、7个和4个时间段,计算各段发病人数及百分比。统计分析采用一致性χ2检验。结果:昼夜发病分布见早晨和晚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时间与触发因素。方法:将625例AMI患者的昼夜、周及年发病时间各分为4个、7个和4个时间段,计算各段发病人数及百分比。统计分析采用一致性χ2检验。结果:昼夜发病分布见早晨和晚间2个发病高峰,周发病有周一、周五和周六3个峰,年发病有1~3月和10~12月2个峰,P均<0.05。可能的触发因素为:①早晨交感神经活性增加致动脉压升高、冠状动脉张力增大、粥样斑块易破裂和血小板沉积增多;②血液粘滞度加大,血小板聚集性增加,导致相对高凝状态;③血清泼尼松浓度高于基础水平;④寒冷;⑤其他。结论:AMI发病时间并非偶然,其可能的触发因素亦有多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发病时间 心肌梗塞
下载PDF
脑梗死发病时间的调查及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冯乃清 路慎国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5期2-4,共3页
目的脑梗死(CI)的发病时间规律被多次报道,但结论不完全一致。本文将探讨本地区脑梗死发病的时间模式规律。方法回顾性研究本院自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收入236例脑梗死患者的发病时间进行昼夜时间,周变化和季节变化的规律分析,统计分析... 目的脑梗死(CI)的发病时间规律被多次报道,但结论不完全一致。本文将探讨本地区脑梗死发病的时间模式规律。方法回顾性研究本院自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收入236例脑梗死患者的发病时间进行昼夜时间,周变化和季节变化的规律分析,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结果脑梗死的发病有昼夜变化规律(P=0.000)和季节变化规律(P=0.001),无周变化规律(P=0.714)。昼夜发病呈现双峰模式,上午8~10 am为脑梗死发病的最高峰,午后2~4 pm为一个相对较低的高峰。发病季节以冬春季节为高发。结论脑梗死的发病存在着昼夜和季节的变化规律,没有周变化规律。为进一步的干预治疗,防治该病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发病时间 规律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476例主动脉夹层发病时间分布特点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迎峰 朱化刚 +2 位作者 张志功 李永生 仇鹏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13-1117,共5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患者发病时间分布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7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76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纳入患者按以下标准划分:性别、年龄[青年(〈45岁)、中年(45~5...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患者发病时间分布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7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76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纳入患者按以下标准划分:性别、年龄[青年(〈45岁)、中年(45~59岁)和老年(≥60岁)]、Stanford分型(A型和B型)、是否合并高血压病。将各变量纳入圆形统计法分析患者发病的时间(月份和昼夜)分布情况。观察指标:(1)患者整体发病时间分布情况。(2)不同性别患者发病时间分布情况。(3)不同年龄患者发病时间分布情况。(4)不同Stanford分型患者发病时间分布情况。(5)是否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发病时间分布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采用圆形统计法计算三角函数变换后的发病时间资料。采用Rayleigh检验(统计量为Z值)分析发病月份节律性和昼夜节律性。结果(1)患者整体发病时间分布情况:AD患者发病具有明显月份节律性和昼夜节律性(Z=14.79,31.60,P〈0.05)。发病最多月份为11月(59例),最少月份为8月(24例),发病高峰日为1月12日;发病最多时段为16:00—17:00(37例),发病最少时段为3:00—4:00(8例),发病高峰时刻为14:55。(2)不同性别发病时间分布情况:男性患者具有发病月份节律性和昼夜节律性(Z=11.28,27.81,P〈0.05);女性患者也具有发病月份节律性和昼夜节律性(z=3.48,4.37,P〈0.05)。(3)不同年龄患者发病时间分布情况:青年患者不具有发病月份节律性(z=1.33,P〉0.05),而具有发病昼夜节律性(Z=4.29,P〈0.05);中年患者具有发病月份节律性和昼夜节律性(Z=7.48,17.41,P〈0.05);老年患者也具有发病月份节律性和昼夜节律性(Z=6.62,11.04.P〈0.0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发病时间 圆形统计法 流行病学研究 节律性 安徽地区
原文传递
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时间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泽兰 李作孝 陈秀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100-102,共3页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发病的时间规律 ,寻求防治措施。方法 :对 10 1例SAH病人发病时间 ,日周期从零时计算每 2小时为一时间段 ,年周期以月为计算单元。分析各时间段的发病 ,及发病时间与年龄、发病原因、血压、气候的关系。...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发病的时间规律 ,寻求防治措施。方法 :对 10 1例SAH病人发病时间 ,日周期从零时计算每 2小时为一时间段 ,年周期以月为计算单元。分析各时间段的发病 ,及发病时间与年龄、发病原因、血压、气候的关系。结果 :将各时间段实际发病例数与期望发病例数进行比较 ,日周期节律最高峰 8~ 10时 ,次高峰下午 16~ 2 0时 ,最低谷 0~ 4时。年周期两个峰分别为 1~ 2月和 9~ 10月。结论 :SAH发病具有时间规律性 ,常与血压、气候、情绪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发病时间 年周期 日周期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及亚型细胞变化 被引量:3
14
作者 朱慧 孟然 +5 位作者 吴涛 商梦晴 李继来 王培福 吉训明 杜继臣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5年第5期383-386,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24 h内外周血白细胞及亚型细胞的变化特点。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统计其外周血白细胞及其亚型细胞变化,并记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DWI测定脑梗死体积,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24 h内外周血白细胞及亚型细胞的变化特点。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统计其外周血白细胞及其亚型细胞变化,并记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DWI测定脑梗死体积,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行统计。结果:脑梗死急性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升高相比白细胞总数升高及淋巴细胞减低更为明显(P<0.05),且发病时间≥3.5 h、NIHSS评分≥3.5分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升高明显相关(P<0.05)。结论:脑梗死初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升高可能有助于推测脑梗死可能的发生时间及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中性粒细胞 发病时间
下载PDF
102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时间特点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静 华琦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3期354-356,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的时间特点。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1994年~2004年共1023例初发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资料,统计患者月、周和昼夜发病的规律,计算各段发病人数及百分比,统计分析采用一致性χ2检验。结果1)夏季...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的时间特点。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1994年~2004年共1023例初发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资料,统计患者月、周和昼夜发病的规律,计算各段发病人数及百分比,统计分析采用一致性χ2检验。结果1)夏季发病人数明显少于其他季节,其中6月份最低(P<0.05)。2)周二、周五和周六为发病高峰,中青年组和老年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4h中,0:00~1:00、6:00~7:00、9:00~10:00、13:00~14:00、17:00~18:00时的心肌梗死患者所占比例最高(P<0.05);24h内6:00~9:00、13:00~17:00和21:00~24:00为心肌梗死高发时段。结论心肌梗死的发病在时间上存在一定规律,与性别和年龄无关,是人体生理周期和环境变化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发病时间 季节 星期 昼夜节律
下载PDF
几种A型肉毒毒素制剂的比较
16
作者 喻冬蕾 陈冠中 王杭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2年第7期839-845,共7页
2020年,2种A型肉毒毒素(BoNT-A)正式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分别为AbobotulinumtoxinA(吉适)和LetibotulinumtoxinA(乐提葆)。为了比较不同BoNT-A制剂的差异,该文对国际上研究得较多的3种BoNT-A[AbobotulinumtoxinA、Onabotu... 2020年,2种A型肉毒毒素(BoNT-A)正式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分别为AbobotulinumtoxinA(吉适)和LetibotulinumtoxinA(乐提葆)。为了比较不同BoNT-A制剂的差异,该文对国际上研究得较多的3种BoNT-A[AbobotulinumtoxinA、OnabotulinumtoxinA(保妥适)、IncobotulinumtoxinA]和国内的2种BoNT-A[LanbotulinumtoxinA(衡力)、LetibotulinumtoxinA],从制剂的扩散范围、换算比例、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免疫原性及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总结,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起效时间 维持时间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ntigen HBs Seroconversion among Blood Donors in Ouagadougou from 2008 to 2017
17
作者 Abdoul-Guaniyi Sawadogo T. Isidore Traore +13 位作者 Salam Sawadogo Kompingnin Nebie Lucien Désiré Dahourou Juste Some Hervé Kpoda Ahmed Kabore Dahourou Honorine Arzouma Paul Yooda Bia Emile Drabo Jean-Etienne Koanda Alain Konseybo Eléonore Kafando Nicolas Meda Léon Blaise Savadogo 《Advances in Infectious Diseases》 2021年第3期278-289,共12页
<strong>Introduction: </strong>The risk of transmission of pathogens such as hepatitis B virus threatens the safety of transfused patients especially in high endemic area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 <strong>Introduction: </strong>The risk of transmission of pathogens such as hepatitis B virus threatens the safety of transfused patients especially in high endemic area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incidence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 (HBsAg) seroconversion in blood donors at the Regional Blood Transfusion Centre of Ouagadougou. <strong>Methods:</strong>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voluntary non-remunerated blood donors (VNRBD), was conducted from 2008 to 2017. Data on HBsAg seroconversion were collected. The Kaplan-Meier method and the Log-Rank test were used to estimate the survival curves. Cox’s regression identified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is seroconversion. <strong>Results:</strong> Of 23,494 donors, 559 had HBsAg seroconversion. The number of donor years was 58,637.50 and the HBV incidence rate was 9.53 per 1000 donor years. The median seroconversion time was 75.73 months with extremes of 2.7 months and 107.12 months. The risk of seroconversion was 1.30 times higher among donors aged 21 to 24 years old (p = 0.007) and 2.49 times higher among those over 24 years old (p < 0.0001) than among donors under 21 years old. Female donors were 1.11 times more likely to seroconvert than male donors (p = 0.33). Donor residence was not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HBsAg seroconversion (Hazard ratio = 1.12;p = 0.36). The risk of seroconversion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number of blood donations (Hazard ratio = 0.58;p = 0.006). <strong>Conclusion: </strong>The incidence of HBsAg remains high among blood donors, which could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ransfusion safety. The age of the blood donor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to AgHBs seroconver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me to onset Viral Hepatitis B Blood Donors SEROCONVERSION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清晨高峰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秀娟 李帮清 +2 位作者 宋俊贤 迟骋 陈红 《中国医药》 2011年第8期897-899,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清晨高峰现象的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入选2002年10月到2006年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发病时间明确的AMI患者,共874例.统计AMI发病时间的昼夜节律,找出AMI发病的清晨高峰,用多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AM...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清晨高峰现象的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入选2002年10月到2006年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发病时间明确的AMI患者,共874例.统计AMI发病时间的昼夜节律,找出AMI发病的清晨高峰,用多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AMI发病清晨高峰的影响因素.结果 AMI的发病时间有明显的昼夜节律,高峰在6:01~9:00时(146例,16.7%,与其他时间段比较,P<0.05).多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74,95%CI:1.11~2.73,P<0.05)、高血压病史(OR=1.71,95%CI:1.17~2.51,P<0.01)和梗死前心绞痛(OR=1.61,95%CI:1.08~2.38,P<0.05)是AMI发病清晨高峰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MI的发病时间有明显的清晨高峰现象,男性、高血压病史和梗死前心绞痛是AMI发病清晨高峰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发病时间 清晨高峰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利用圆形分布法分析脑血管病发病时间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钦凤 许欣欣 乔建博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1992年第3期221-224,共4页
调查了1989年9月1日至1990年2月28日在泰安市四家医院住院的197例脑血管病病人。其中脑梗塞(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113例,脑出血84例。用圆形分布法分析脑梗塞与脑出血的发病时间,脑梗塞发病的平均时间为9:06Am,以4:00Am~10:00Am发病人... 调查了1989年9月1日至1990年2月28日在泰安市四家医院住院的197例脑血管病病人。其中脑梗塞(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113例,脑出血84例。用圆形分布法分析脑梗塞与脑出血的发病时间,脑梗塞发病的平均时间为9:06Am,以4:00Am~10:00Am发病人数最多(占56%)。脑出血发病的平均时间为3:45pm,以2:00pm—8:00pm发病人数最多(占15%)。脑梗塞与脑出血的发病平均时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别(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脑出血 发病时间 圆形分布
下载PDF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临床分析
20
作者 张秀艳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4年第35期65-65,67,共2页
目的:总结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的经验。方法:2011年8月-2013年9月收治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患者9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视力下降,患者感觉畏光、流泪、刺痛等。发病时间是术后10~49 d... 目的:总结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的经验。方法:2011年8月-2013年9月收治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患者9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视力下降,患者感觉畏光、流泪、刺痛等。发病时间是术后10~49 d,多数患者发生在术后17~25 d。90例患者经过治疗于3~5 d炎症得以控制,5~7 d炎症消退,视力恢复。结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多发生于术后17~25 d,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及时应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是预防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迟发性葡萄膜炎 发病时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