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浪对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每日死亡与疾病负担影响的病例交叉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陈亦晨 彭丽 +6 位作者 周弋 肖绍坦 李小攀 孙良红 陈涵一 陈华 曲晓滨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57-663,共7页
[背景]随着全球持续变暖,热浪发生的强度与频率不断增加,其对人群健康的危害正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目的]探讨热浪对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每日死亡及疾病负担的影响。[方法]收集2005—2017年期间5—9月浦东新区居民非意外死亡、心脑血... [背景]随着全球持续变暖,热浪发生的强度与频率不断增加,其对人群健康的危害正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目的]探讨热浪对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每日死亡及疾病负担的影响。[方法]收集2005—2017年期间5—9月浦东新区居民非意外死亡、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资料以及同时期的气象因素与大气污染物数据(PM10、SO2和NO2),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并以时间分层-病例交叉的方法控制长期趋势,定量评估热浪对浦东新区居民每日非意外死亡、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与寿命损失年的影响,并依据性别、年龄以及文化程度进行分层,比较不同层间效应值的差异性。[结果]研究期间,浦东新区合计发生热浪事件25次,累计持续148 d。居民非意外死亡93040例,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死亡33402例,呼吸系统疾病死亡8842例。与非热浪日相比,浦东新区居民热浪日累积滞后5 d每日非意外死亡风险上升(RR=1.13;95%CI:1.06~1.19),其寿命损失年增加58.68(95%CI:6.70~110.67)人年;热浪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与呼吸系统疾病每日死亡影响的RR值分别为1.23(95%CI:1.12~1.35)、1.23(95%CI:1.03~1.48),其寿命损失年分别增加42.40(95%CI:18.10~66.71)人年、12.09(95%CI:1.45~22.73)人年。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人群热浪日累积滞后5 d非意外死亡的RR值(95%CI)与寿命损失年增加数分别为1.19(95%CI:1.11~1.27)与58.22(95%CI:23.01~93.44)人年,高于中学及以上文化水平人群[1.05(95%CI:0.96~1.16)与0.46(95%CI:-36.72~37.63)人年]。[结论]热浪可以增加浦东新区居民的非意外死亡、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与寿命损失年,其影响存在滞后与累积特征,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人群更易受热浪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浪 非意外死亡 寿命损失年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时间分层-病例交叉研究
原文传递
大气一氧化碳短期暴露与哮喘死亡关系的时间分层病例交叉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威 蔡苗 +5 位作者 龙政 王黎君 韦晶 周脉耕 林华亮 殷鹏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3年第4期243-249,301,共8页
目的在全国水平定量评估大气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短期暴露与哮喘死亡之间的关联。方法基于2015—2020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605个监测点的哮喘死亡数据,结合每个哮喘死亡个案的居住地址和中国高分辨率高质量近地表大气污染物数据... 目的在全国水平定量评估大气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短期暴露与哮喘死亡之间的关联。方法基于2015—2020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605个监测点的哮喘死亡数据,结合每个哮喘死亡个案的居住地址和中国高分辨率高质量近地表大气污染物数据集中大气CO污染数据,利用双线性插值法进行个体暴露估计,应用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通过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来探索CO短期暴露与哮喘死亡之间的暴露—反应关系。结果研究发现CO短期暴露与哮喘死亡风险增加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在5日累积滞后(lag04 d)时CO暴露时效应值最大,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1.101(1.024~1.184)。暴露—反应关系曲线提示,哮喘死亡的风险随着CO质量浓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双污染物模型及利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前(2015—2019年)样本的敏感性分析显示,CO与哮喘死亡增加之间的关联与主模型基本保持一致。结论我国大气污染物CO短期暴露与人群哮喘死亡风险存在显著正向关联,提示我国政府仍应不断推进大气污染防控的相关决策和措施,进一步降低大气CO质量浓度,这对降低人群哮喘负担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死亡 一氧化碳(CO) 大气污染 时间分层病例交叉研究
下载PDF
大气污染物对上海市某医院儿科呼吸病门急诊就诊量影响的病例交叉研究
3
作者 符佩华 李居龙 +5 位作者 张静 张巧珍 金慧敏 宋敏 张妍涵 顾蓁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24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评估大气污染物(PM_(10),SO_(2),NO_(2))浓度与某综合医院儿科呼吸系统疾病门急诊量的相关性。方法采集2013年5月1日至2022年3月20日浦东新区某医院儿科呼吸系统疾病门急诊就诊资料、上海市大气污染物资料及浦东新区气象资料,采用... 目的评估大气污染物(PM_(10),SO_(2),NO_(2))浓度与某综合医院儿科呼吸系统疾病门急诊量的相关性。方法采集2013年5月1日至2022年3月20日浦东新区某医院儿科呼吸系统疾病门急诊就诊资料、上海市大气污染物资料及浦东新区气象资料,采用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相结合的时间分层-病例交叉研究的方法,探讨大气污染物(PM_(10),SO_(2),NO_(2))与儿科呼吸系统疾病门急诊量的相关性。结果三种大气污染物(PM_(10),SO_(2),NO_(2))浓度与儿科呼吸系统疾病门急诊就诊量呈正相关。其中PM10浓度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门急诊就诊量的影响在累积6d(Lag0~5)的效应最强,SO_(2)与NO_(2)的影响在累积8 d(lag0~7d)的效应最强。PM_(10)浓度每上升10μg/m^(3),累积6d(Lag0~5)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就诊量上升1.10%(95%CI:0.97%~1.23%);SO_(2)与NO_(2)浓度每上升10μg/m^(3),累积8d(Lag0~7)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就诊量分别上升5.64%(95%CI:5.16%~6.13%)与5.41%(95%CI:5.15%~5.66%)。男性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就诊量受到PM_(10)与SO_(2)的影响更大;PM10对0~6岁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的呼吸系统疾病就诊量效应强于7~14岁学龄儿童,SO_(2)与NO_(2)对7~14岁学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就诊量效应强于0~6岁婴幼儿与学龄前儿童。结论大气污染物(PM_(10),SO_(2),NO_(2))与儿科呼吸系统疾病门急诊就诊量呈正相关,并表现出滞后与累积特征。男性与0~6岁儿童受大气污染的危害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大气污染物 呼吸系统疾病 时间分层-病例交叉研究
原文传递
太原市PM_(10)暴露对学生呼吸系统症状的急性影响
4
作者 张志琴 刘旭辉 +1 位作者 苏兵 马利刚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3年第10期747-751,共5页
目的探讨太原市PM_(10)暴露对学生呼吸系统症状的急性影响。方法收集2017—2019年太原市空气污染国控监测点1 km范围内所有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学生呼吸系统症状监测数据,按照发病日期、学校所对应的空气污染物监测点匹配相应污染物浓度,... 目的探讨太原市PM_(10)暴露对学生呼吸系统症状的急性影响。方法收集2017—2019年太原市空气污染国控监测点1 km范围内所有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学生呼吸系统症状监测数据,按照发病日期、学校所对应的空气污染物监测点匹配相应污染物浓度,应用时间分层病例交叉研究设计,选择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PM_(10)暴露对学生呼吸系统症状发生的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结果研究期间太原市PM_(10)每日浓度中位值为122μg/m^(3),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150μg/m^(3))307 d,占28%。发病当天至前1天(lag0~lag1 d)、前3天至前7天(lag3~lag7 d)、累积2天至累积8天(lag01~lag07 d)的PM_(10)暴露对学生呼吸系统症状发生的危险度评估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强效应期为污染后第4天,PM_(10)每升高10μg/m^(3),学生呼吸系统症状发生增长1.4%[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1.8%]。按照年级分人群分析结果显示,空气污染对幼儿园学生影响最大,其次为小学低年级(一至三年级)、中学(初高中)和小学高年级(四至六年级),PM_(10)每升高10μg/m^(3),学生呼吸系统症状发生分别增长2.0%(95%CI:1.6%,2.5%)、1.5%(95%CI:0.3%,2.7%)、1.4%(95%CI:0.7%,2.1%)和0.8%(95%CI:0.2%,1.4%)。结论太原市PM_(10)暴露对学生呼吸系统症状发生具有急性健康影响,且对中小学及幼儿园学生影响程度不同,学校应合理安排学生户外活动类型及活动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症状监测 学生 时间分层病例交叉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