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闾阎营造:英格兰风土建筑学术确立进程考 被引量:4
1
作者 吕忠正 唐建 +1 位作者 吴晓东 安德鲁·劳 《建筑师》 2019年第6期64-76,共13页
英格兰风土建筑作为乡村景观的物质载体、居住迁徙的历史见证,亦是不列颠文化传统认同和民族国家的建筑语言。英国学界一直是世界风土建筑的学术中心,具有研究对象的多元内涵和数世纪的历史跨度,方法论及问题域在战后主要拓展到社会学... 英格兰风土建筑作为乡村景观的物质载体、居住迁徙的历史见证,亦是不列颠文化传统认同和民族国家的建筑语言。英国学界一直是世界风土建筑的学术中心,具有研究对象的多元内涵和数世纪的历史跨度,方法论及问题域在战后主要拓展到社会学、地理学、人类学及生态学方向。本文通过对16世纪以来大量文献的整理与田野调查,归纳出英格兰风土建筑研究历经学术萌芽-样本考据-学科确立-学术成型-多维视野5个时段,并相应影响了同期居住建筑形态。研究表明,英国风土建筑学术遵循从狭义实体建筑形态到广义观念居住形态的过程,二战前的学术成果奠定了后续多维视野的研究基础。文中以学术问题域为切入点,并融合时间节点的史论分析方法,重新定义英国风土建筑的内涵,分析20世纪中叶前各阶段的时代主题、历史意义、逻辑主线与学术影响,建立风土建筑学术发展线与历史关联框架,并就中国风土建筑学术方向和研究方法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格兰 风土建筑 居住形态 木骨造 学术发展 历史研究
下载PDF
英国的风土建筑 被引量:3
2
作者 潘一婷(译) 《建筑遗产》 2016年第3期54-67,共14页
文章从风土建筑的含义入手,以住宅为侧重点,简要回顾了英国风土建筑的发展历程。文章不仅简略追溯了从公元1 0 0 0年左右的中世纪到19 4 5年间英国住宅的物质形态变迀,还对当前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风土建筑研究的发展方向,探... 文章从风土建筑的含义入手,以住宅为侧重点,简要回顾了英国风土建筑的发展历程。文章不仅简略追溯了从公元1 0 0 0年左右的中世纪到19 4 5年间英国住宅的物质形态变迀,还对当前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风土建筑研究的发展方向,探讨了该课题在2 1世纪的研究意义。文章旨在对过去1〇〇〇年来英国住宅的形式与发展做一个综合性的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宅 风土建筑 木构架 暖通 参考书目
下载PDF
累叠与框架——福建客家土木结合楼阁的构造分类及特征
3
作者 李筱茜 黄婧琳 《建筑遗产》 2019年第1期50-59,共10页
福建客家地区现存许多体型庞大、造型多样的土木结合楼阁,其结合了累叠的土结构和框架的木结构这两种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建造方式。文章在厘清其地域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总结其典型特征,并着重探讨其"土木结合"的三种方式,即&... 福建客家地区现存许多体型庞大、造型多样的土木结合楼阁,其结合了累叠的土结构和框架的木结构这两种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建造方式。文章在厘清其地域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总结其典型特征,并着重探讨其"土木结合"的三种方式,即"下土上木""以土为主""外土内木",并通过对各种类型典型事例的深入研究,讨论三种方式各自的构造逻辑及建筑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 楼阁 土木结合 累叠 框架
下载PDF
中国木结构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 被引量:8
4
作者 龙卫国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59-161,86,共4页
简要介绍了中国木结构的发展历史、中国近代木结构发展过程以及现状及《木结构设计规范》的编制。重点分析了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的内容和方向,如人工林强度指标、胶合木技术、木结构复合材技术和木结构建筑节能等。
关键词 木结构 轻型木结构 规格材 胶合木结构 复合材 木骨架组合墙体 轻型木桁架
原文传递
从大木尺度现象看柳林香严寺毗卢殿建造年代之复杂性
5
作者 赵萨日娜 赵寿堂 李大卫 《建筑史学刊》 2021年第3期68-91,共24页
毗卢殿是山西柳林香严寺中的重要建筑,构架简明,却又在细节设计上存在独特和矛盾之处。本文基于三维激光扫描和手工补测,对毗卢殿的建筑平面、架道、材分°设计等大木尺度设计进行了解读和还原,发现毗卢殿的设计中采用了310毫米和31... 毗卢殿是山西柳林香严寺中的重要建筑,构架简明,却又在细节设计上存在独特和矛盾之处。本文基于三维激光扫描和手工补测,对毗卢殿的建筑平面、架道、材分°设计等大木尺度设计进行了解读和还原,发现毗卢殿的设计中采用了310毫米和318~319毫米两种不同长度的营造尺。两把营造尺反映出其建造年代的复杂性,毗卢殿始建于元代,明清时期经历修缮,但其斗栱仍然保留了元构的尺度和造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严寺毗卢殿 大木尺度 营造尺 材分°制 建造年代
下载PDF
我国穿斗式木结构建筑研究现状与发展建议 被引量:7
6
作者 付帅 陈泽华 +2 位作者 杨小军 王佳阳 刘嘉敏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8-41,共4页
穿斗式木结构建筑是指由穿枋与立柱通过穿插形成的木构架为支撑体系的建筑形式,具有安全耐用、抗震性能好、建造成本低等特点,是我国古代最受欢迎的民用建筑类型之一。通过对传统木结构建筑特点、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阐述与探讨,提出... 穿斗式木结构建筑是指由穿枋与立柱通过穿插形成的木构架为支撑体系的建筑形式,具有安全耐用、抗震性能好、建造成本低等特点,是我国古代最受欢迎的民用建筑类型之一。通过对传统木结构建筑特点、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阐述与探讨,提出运用现代木结构设计与建造方法,对传统穿斗式木结构进行转型升级,以推动其高质量发展。这对于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建造技术,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木结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斗式木结构 木构架 榫卯节点 抗震性能 装配式设计
下载PDF
水平加速度作用下古建筑木构架初始运动状态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万佳 孟宪杰 +1 位作者 魏剑伟 李铁英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7-103,共7页
为研究传统木构架在水平加速度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将木构架简化为平面构架模型,分析水平加速度作用下的4种初始运动状态,并分析径高比、质量比和摩擦系数对初始运动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平加速度作用下,木构架有4种初始运动状态:静... 为研究传统木构架在水平加速度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将木构架简化为平面构架模型,分析水平加速度作用下的4种初始运动状态,并分析径高比、质量比和摩擦系数对初始运动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平加速度作用下,木构架有4种初始运动状态:静止,滑移,摇摆和滑移摇摆;初始运动状态的影响因素有:水平加速度、径高比、质量比和摩擦系数;随着加速度的增加超过了临界加速度,中国传统木结构将进入摇摆状态;径高比是木构架进入摇摆或滑移摇摆状态的关键参数;质量比的增加能够抑制滑移摇摆状态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建筑 木构架 中国传统木结构 浮放 初始运动状态 径高比 质量比
下载PDF
一座独特的木拱桥 被引量:3
8
作者 杨士金 《结构工程师》 2000年第1期1-3,共3页
上海青浦区金泽镇建成一座结构独特、造型别致的木拱桥———普庆桥 ,重现了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所绘的桥式。本文介绍单孔木结构叠梁拱的结构特点、受力分析和无支架的施工方法 。
关键词 木拱桥 叠梁桥 木框架 无支架 施工方法
下载PDF
基于ABAQUS不同节点的木构架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刘伟 陈波 +2 位作者 黄勇 车方涛 周志鹏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9-67,共9页
为了解木结构建筑不同节点形式抗震性能与受力特性,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透榫和燕尾榫两种榫卯节点,柱脚节点分别为柱脚固接、柱脚带销节点(管脚榫)以及柱脚平置浮搁的木构架模型。在不同单柱轴力的情况下对其进行低周往复荷载模... 为了解木结构建筑不同节点形式抗震性能与受力特性,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透榫和燕尾榫两种榫卯节点,柱脚节点分别为柱脚固接、柱脚带销节点(管脚榫)以及柱脚平置浮搁的木构架模型。在不同单柱轴力的情况下对其进行低周往复荷载模拟,研究木构架循环受力过程的柱脚应力分布特征以及抗震性能,探讨不同轴力、不同柱脚节点、不同榫卯节点对木构架的影响,并基于骨架曲线提出了柱脚平置浮搁木构架的水平荷载-水平位移简化双折线模型。结果表明:在往复荷载下,当柱脚节点为管脚榫和柱脚平置浮搁时,木构架会类似于摇摆柱,表现为柱脚翘起,反复抬升。相对于柱脚固接与透榫木构架,管脚榫、柱脚平置浮搁与燕尾榫木构架的滞回曲线更加饱满,耗能能力更强。柱脚固接木构架有更强的刚度与水平承载力。随着轴力的上升,木构架的刚度与水平承载力也随之上升。研究成果可为传统木结构建筑的保护与状态评估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构架 有限元 抗震性能 榫卯 柱脚节点
下载PDF
柱脚损伤木构架的抗震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胜才 骆红振 +2 位作者 胡长勇 周忠晨 殷惠光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6-70,共5页
为了研究柱脚损伤对古建木构架抗震性能的影响,研制了2种不同损伤工况、缩尺比例为1∶3.52的6个直榫木构架试件,对试件进行水平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得到了不同损伤柱脚下木构架的破坏形态与滞回性能,进一步分析讨论了损伤木构架的骨架曲... 为了研究柱脚损伤对古建木构架抗震性能的影响,研制了2种不同损伤工况、缩尺比例为1∶3.52的6个直榫木构架试件,对试件进行水平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得到了不同损伤柱脚下木构架的破坏形态与滞回性能,进一步分析讨论了损伤木构架的骨架曲线、刚度退化曲线、耗能曲线。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柱脚损伤程度的增大,木构架滞回曲线的饱满程度和峰值逐渐降低,骨架曲线的趋向平缓,等效黏滞阻尼系数也逐渐减小,木构架的抗震性能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构架 损伤 低周往复加载试验 抗震性能
原文传递
瑞典木结构住宅发展历程及模块化技术 被引量:4
11
作者 沈冬儿 简伟通 《住宅产业》 2018年第5期33-36,共4页
从历史角度简述瑞典近现代木结构住宅的发展历程,阐述了现代轻型模块化木结构住宅的主要构成及其整体框架装配式技术步骤和现场施工过程,然后从木结构的防腐、防火、防虫害三个方面介绍木结构耐久性的防护措施,以期对中国在现代装配式... 从历史角度简述瑞典近现代木结构住宅的发展历程,阐述了现代轻型模块化木结构住宅的主要构成及其整体框架装配式技术步骤和现场施工过程,然后从木结构的防腐、防火、防虫害三个方面介绍木结构耐久性的防护措施,以期对中国在现代装配式模块化木结构住宅的建设与发展起一定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型木结构 模块化住宅 装配式技术 耐久性
下载PDF
云南通海、剑川匠系民居木构架特点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高洁 杨大禹 《新建筑》 2019年第3期119-123,共5页
云南汉式合院民居受到明清时期汉文化及其建筑技艺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民居木构架的形式和建构技艺上,呈现出明显的地方差异。滇南的通海匠系和滇西的剑川匠系是云南两大木构技艺匠作的主流体系。云南各地的汉式合院民居也基本遵循这两大... 云南汉式合院民居受到明清时期汉文化及其建筑技艺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民居木构架的形式和建构技艺上,呈现出明显的地方差异。滇南的通海匠系和滇西的剑川匠系是云南两大木构技艺匠作的主流体系。云南各地的汉式合院民居也基本遵循这两大匠作体系的营造规律不断演化。重点分析了云南汉式合院民居的木构形式、屋顶构造等,探寻两大匠作体系的构架形式、构造方式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特点,以及建筑文化对构架形式的不同影响,进而获得对这两大匠作体系的建构工艺与应用更深入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汉式合院民居 匠作体系 木构架 通海匠系 剑川匠系
下载PDF
竹条铺设间距不同的敷面墙板竖向承载力试验
13
作者 杨舒雯 潘文 +2 位作者 苏何先 柏文峰 邓林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652-657,共6页
以方木为骨架、正交斜放竹条敷面制成的竹木墙板,其竖向承载力与敷面竹条铺设间距密切相关,在确保竹条敷面墙板满足承载要求的同时,兼顾经济性的竹条铺设间距问题值得探究。本工作设计制作了四组敷面竹条间距不同的竹木墙板试件,通过开... 以方木为骨架、正交斜放竹条敷面制成的竹木墙板,其竖向承载力与敷面竹条铺设间距密切相关,在确保竹条敷面墙板满足承载要求的同时,兼顾经济性的竹条铺设间距问题值得探究。本工作设计制作了四组敷面竹条间距不同的竹木墙板试件,通过开展墙板竖向承载力试验,对比分析各墙板的破坏特征与极限承载能力等关键指标,并结合试验荷载-位移曲线和荷载-应变曲线,得出最佳竹条铺设间距。试验结果表明:竹条间距为10 mm与20 mm的墙板均具有较高承载力且二者极限承载能力相当(最大值偏差仅为2.2%),同时,两组墙板中敷面竹条性能发挥也体现出较小差别。因此,在考虑极限承载能力相同的情况下,选择竹条间距为20 mm的墙板在实际应用中可更好地兼顾实用性与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方骨架 正交斜放竹条 不同铺设间距 竖向承载力
下载PDF
西溪湿地仿古建筑设计 被引量:4
14
作者 姜磊 舒畅 陈方慧 《华中建筑》 2008年第8期47-49,共3页
仿古建筑能延续传统建筑风格,并能取得一定的社会文化、经济效益,故在当今社会应运广泛。西溪湿地部分建筑是混凝土仿古建筑。它的构造特点主要是:现代结构与传统木构架分离;双层屋面;外立面贴木柱;墙体包木板等。通过对其仿古构造分析... 仿古建筑能延续传统建筑风格,并能取得一定的社会文化、经济效益,故在当今社会应运广泛。西溪湿地部分建筑是混凝土仿古建筑。它的构造特点主要是:现代结构与传统木构架分离;双层屋面;外立面贴木柱;墙体包木板等。通过对其仿古构造分析,寻找一些混凝土仿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溪湿地 仿古建筑 传统建筑风格 混凝土结构 木构架
下载PDF
新型钢节点木构架-生土墙结构抗震性能拟静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郭龙龙 袁康 +1 位作者 裴城 王玉山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0-67,共8页
针对我国村镇地区仍广泛存在生土结构房屋,且其结构整体性及抗震性能较差的现状,提出一种可有效提高其抗震性能、具有施工便捷性和装配属性的新型钢节点木构架-生土墙结构形式。进行了新型钢节点木构架-生土墙与农房中常见的素生土墙、... 针对我国村镇地区仍广泛存在生土结构房屋,且其结构整体性及抗震性能较差的现状,提出一种可有效提高其抗震性能、具有施工便捷性和装配属性的新型钢节点木构架-生土墙结构形式。进行了新型钢节点木构架-生土墙与农房中常见的素生土墙、上土坯下砖砌体混砌墙、传统榫接木构架-生土墙的拟静力对比试验,比较了4个墙体试件的破坏形态、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特征,以及延性系数、耗能能力、极限层间位移角等抗震性能指标。研究表明:素生土墙和上土坯下砖砌体混砌墙抗震性能较差,木构架的约束作用可有效提升生土墙的抗剪承载力和延性,新型钢节点连接的木构架-生土墙抗震性能优于榫接形式,具备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镇建筑 生土结构 木构架 钢节点 抗震性能
下载PDF
应县木塔顶-拉复位工艺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方应财 袁建力 杨韵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4-130,共7页
针对应县木塔的变形特征和"不落架修复"的工艺要求,提出了变形木构架内部顶-拉的复位方法,设计了逐次复位、一次整体复位以及超目标复位3种施工方案;以木塔严重变形的柱圈层为对象,通过缩尺模型试验,研究了竖向荷载对柱圈层... 针对应县木塔的变形特征和"不落架修复"的工艺要求,提出了变形木构架内部顶-拉的复位方法,设计了逐次复位、一次整体复位以及超目标复位3种施工方案;以木塔严重变形的柱圈层为对象,通过缩尺模型试验,研究了竖向荷载对柱圈层复位的影响、顶-拉复位力系与柱圈层复位的变化规律以及柱圈层复位后的回弹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榫卯节点间的摩阻性能和构件之间的牵连作用是影响柱圈层复位的重要因素;竖向荷载越大,柱圈层需要的复位力越大,但复位力卸除后柱圈层的回弹量较小;在相同的竖向荷载下,逐次复位对柱圈层的损伤较小,复位力卸除后柱圈层的回弹量也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建筑 木构架 复位工艺 静力试验 结构变形
原文传递
木框斜角榫接合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忠祥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0-22,25,共4页
在木家具结构设计中,特别是具有中国传统家具风格的实木家具结构设计中,木框角部斜角榫接合强度是人们既关注又无法回避的问题。抗拉强度和抗弯强度是衡量木框斜角榫接合性能高低的两个重要指标。笔者对三种常用的、易于机械加工的斜角... 在木家具结构设计中,特别是具有中国传统家具风格的实木家具结构设计中,木框角部斜角榫接合强度是人们既关注又无法回避的问题。抗拉强度和抗弯强度是衡量木框斜角榫接合性能高低的两个重要指标。笔者对三种常用的、易于机械加工的斜角榫接合试件的强度(抗拉强度,抗弯强度)进行了实验测定,并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斜角榫接合形式,胶黏剂种类,加压时间等各个因子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木框角部接合的整体结构性能。单肩斜角明榫接合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框 斜角榫接合 强度
下载PDF
初祖庵大殿木构架承重体系结构性能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童丽萍 刘超文 《结构工程师》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15,共7页
为科学指导初祖庵大殿的保护和修缮,以大殿木构架承重体系为原型建立整体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正常使用条件下结构变形和受力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屋盖翼角、明间后平槫和明间后屋盖位移较大,是结构薄弱部位;檩条最大位移出现在跨中,且以... 为科学指导初祖庵大殿的保护和修缮,以大殿木构架承重体系为原型建立整体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正常使用条件下结构变形和受力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屋盖翼角、明间后平槫和明间后屋盖位移较大,是结构薄弱部位;檩条最大位移出现在跨中,且以竖向位移为主;后上平槫跨中和端部弯矩较大,且其端部剪力较大;蜀柱截面小,受力大,易因木材强度较小引起承载力不足,直接影响结构的安全可靠性。研究结果将为后期的结构监测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同时为同类木结构的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祖庵大殿 木构架 结构性能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中国古建筑以木构架为主体的成因探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弘 陈天声 《江苏建筑》 2011年第2期1-3,共3页
针对几千年来我国古建筑始终保持木材为基本材料、以木构架为主体的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文章试图从木结构本身特点,结合我国地理环境、人文、社会经济等建筑文化因素,力求对其形成原因进行深层次的探析和较全面的综述。
关键词 中国古建筑 木构架 成因探析
下载PDF
汉中地区传统民居木构架营造技艺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涛 邵红 雷振东 《世界建筑》 2023年第9期14-17,共4页
汉中地处秦巴山区,其民居木构架营造技艺蕴含着独特的地域特色。本文基于实地调研,以作为承重结构的木构架为例,对其营造的工艺流程及工具、习俗等进行记录研究,分析营造过程中的工艺特色,并从用材、构造、文化等方面对其地域特色做出总... 汉中地处秦巴山区,其民居木构架营造技艺蕴含着独特的地域特色。本文基于实地调研,以作为承重结构的木构架为例,对其营造的工艺流程及工具、习俗等进行记录研究,分析营造过程中的工艺特色,并从用材、构造、文化等方面对其地域特色做出总结,对汉中地区传统民居木构架营造技艺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中地区 传统民居 木构架 营造技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