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分析叶绿体类囊体膜色素蛋白复合物的蓝绿温和胶电泳系统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贝贝 郭进魁 +2 位作者 周云 张珠珠 张立新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39-643,共5页
采用蓝绿温和胶电泳系统可以非常有效地分离叶绿体蛋白质复合物 ,包括PSⅠ ,PSⅡ ,ATP合酶 ,细胞色素b6f复合物 ,捕光色素复合物和 1,5 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 .还结合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将叶绿体多亚基复合物的 5 0多种蛋白质分开 ,... 采用蓝绿温和胶电泳系统可以非常有效地分离叶绿体蛋白质复合物 ,包括PSⅠ ,PSⅡ ,ATP合酶 ,细胞色素b6f复合物 ,捕光色素复合物和 1,5 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 .还结合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将叶绿体多亚基复合物的 5 0多种蛋白质分开 ,利用免疫印迹对蛋白质复合物进行了初步鉴定 ,同时还应用蓝色温和胶电泳分析基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体 类囊体膜色素蛋白复合物 蓝绿温和胶电泳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免疫印迹
下载PDF
南粳5055及其亲本的光合特性 被引量:5
2
作者 孙萌萌 王莹慧 +3 位作者 汪育文 陈国祥 赵凌 张亚东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共9页
为探究优良食味粳稻的光合特性,进一步挖掘南粳系列水稻光合潜力,对优良食味粳稻南粳5055及其母本武粳13和父本日本优质粳稻关东194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类囊体膜蛋白组分与含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南粳5055在生殖生长期的叶绿素和类胡萝... 为探究优良食味粳稻的光合特性,进一步挖掘南粳系列水稻光合潜力,对优良食味粳稻南粳5055及其母本武粳13和父本日本优质粳稻关东194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类囊体膜蛋白组分与含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南粳5055在生殖生长期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净光合速率、量子产额、光合性能指数高于关东194,略低于武粳13;南粳5055在完熟期的结实率与千粒质量接近武粳13,高于关东194;温和蓝绿胶电泳结果表明,南粳5055在孕穗期和灌浆期光系统I复合物含量较高;蛋白质免疫印迹显示南粳5055具有较高的Lhca1和Lhca2蛋白含量,而光系统II中心复合物和捕光色素II复合物等其他复合物含量均低于武粳13。说明南粳5055的光合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与母本武粳13较为接近,南粳5055在孕穗期和乳熟期保持相对较高的光系统I复合物含量,且在生育后期具有高效的热耗散能力可以避免光抑制的发生,推测这可能是该品种能保持高效光合特性的物质和代谢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良食味粳稻 叶绿素荧光参数 类囊体膜蛋白复合物
下载PDF
T-DNA插入对拟南芥突变体色素和内囊体膜色素蛋白复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峰 王玉萍 +1 位作者 黄惠英 王蒂 《草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5期145-150,共6页
采用正向遗传学方法,从T-DNA标签技术构建的拟南芥突变体种子库中筛选到1株高叶绿素荧光表型的突变体(Hcf-1)。对该突变体及其子代群体进行Basta抗性及PCR分子检测,证实该突变体是由T-DNA插入引起的。突变性状与T-DNA共分离。对突变体(H... 采用正向遗传学方法,从T-DNA标签技术构建的拟南芥突变体种子库中筛选到1株高叶绿素荧光表型的突变体(Hcf-1)。对该突变体及其子代群体进行Basta抗性及PCR分子检测,证实该突变体是由T-DNA插入引起的。突变性状与T-DNA共分离。对突变体(Hcf-1)和野生型(WT)叶片中色素含量、叶绿体内囊体膜色素蛋白复合物及蛋白亚基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叶中的Chla和Chlb含量显著降低。光系统II部分解聚,其主要蛋白亚基CP43,CP47,D1,D2蛋白以及外周捕光色素天线蛋白LCHII含量均下降。光系统I基本未受到影响。据此判断由于T-DNA的插入,导致一个控制PSII发育的基因发生突变,叶绿体的发育和PSII的组装均受到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T-DNA插入 类囊体膜色素蛋白复合物 Hcf-1突变体
下载PDF
小麦叶片类囊体膜蛋白复合体的分离和分析技术研究
4
作者 向小聪 孟庆石 +1 位作者 鲍锦库 潘映红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48-153,共6页
膜蛋白复合体在生命活动中执行着重要的生物化学功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但由于其低表达和高度疏水的特点,完整状态和低丰度的膜蛋白复合体的分离分析仍是一大挑战。首先,采用蓝绿温和胶非变性电泳作为第一维分离技术,大量分离制备叶... 膜蛋白复合体在生命活动中执行着重要的生物化学功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但由于其低表达和高度疏水的特点,完整状态和低丰度的膜蛋白复合体的分离分析仍是一大挑战。首先,采用蓝绿温和胶非变性电泳作为第一维分离技术,大量分离制备叶绿体类囊体膜蛋白复合物;其次,采用电洗脱方法差异富集第一维电泳分离到的各种蛋白复合体;最后,采用SDS-PAGE作为第二维分离技术,分析差异富集的不同种蛋白复合体的亚基构成。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这种分离分析模式,能有效地富集膜蛋白复合体尤其是低丰度膜蛋白复合体,明显提高第二维分离分析的分辨率和蛋白覆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绿温和胶电泳 类囊体膜蛋白复合体 电洗脱 SDS-PAGE 低丰度
下载PDF
pH值对热处理后菠菜和油菜类囊体膜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曹家蕊 王冰 +1 位作者 李方巍 张燕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41-46,共6页
研究pH值对热处理后菠菜和油菜类囊体膜稳定性的影响,包括类囊体膜的色值、多肽组分、可溶性蛋白含量、类囊体膜吸收光谱以及叶绿素的倒置荧光显像.结果表明:低pH值(3.6、4.6)下菠菜和油菜类囊体膜溶液的-a值显著降低,叶绿素蛋白复合体... 研究pH值对热处理后菠菜和油菜类囊体膜稳定性的影响,包括类囊体膜的色值、多肽组分、可溶性蛋白含量、类囊体膜吸收光谱以及叶绿素的倒置荧光显像.结果表明:低pH值(3.6、4.6)下菠菜和油菜类囊体膜溶液的-a值显著降低,叶绿素蛋白复合体的多肽组分明显降解,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荧光分布发生聚集(P<0.05).由此证实,低pH值(3.6、4.6)能够破坏类囊体膜及叶绿素蛋白复合体的结构、功能稳定性,使更多的叶绿素游离出来,加速了叶绿素的降解;相同pH值条件下,菠菜类囊体膜稳定性低于油菜类囊体膜;光系统I叶绿素蛋白复合体较光系统II叶绿素蛋白复合体对低pH值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值 类囊体膜 叶绿素蛋白复合体 叶绿素
下载PDF
豌豆光系统Ⅰ中脂类物质的分离及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6
作者 姚洪军 石玉杰 +1 位作者 徐秉玖 高荣孚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5-98,共4页
为进一步探讨脂类物质在类囊体膜及其蛋白复合物中的分布及作用,该研究提取了经DOC--PAGE分离的豌豆光系统Ⅰ中的脂类物质,采用RP--HPLC--UV梯度洗脱分析方法,以乙腈与水为流动相组成,在25 min内进行了较好的分离.所得的色谱图基线平稳... 为进一步探讨脂类物质在类囊体膜及其蛋白复合物中的分布及作用,该研究提取了经DOC--PAGE分离的豌豆光系统Ⅰ中的脂类物质,采用RP--HPLC--UV梯度洗脱分析方法,以乙腈与水为流动相组成,在25 min内进行了较好的分离.所得的色谱图基线平稳、分离度高.RP--HPLC--UV分析图上有6个主要色谱峰,通过所对应的紫外吸收光谱图,确认它们均属于脂类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囊体膜 蛋白复合物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低温锻炼对小麦类囊体膜脂膜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陈志强 许春辉 +4 位作者 陈梦菁 徐黎 王可玢 林世青 匡廷云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4年第6期423-429,共7页
比较两种不同抗寒性小麦品种在低温锻炼前后类囊体膜脂及其脂肪酸成分、光系统Ⅱ捕光叶绿素a/b 蛋白复合体(LHCⅡ)及类囊体吸收光谱,低温荧光发射光谱,发现经低温锻炼后:(1)抗寒与不抗寒品种小麦类囊体磷脂酰甘油(PG... 比较两种不同抗寒性小麦品种在低温锻炼前后类囊体膜脂及其脂肪酸成分、光系统Ⅱ捕光叶绿素a/b 蛋白复合体(LHCⅡ)及类囊体吸收光谱,低温荧光发射光谱,发现经低温锻炼后:(1)抗寒与不抗寒品种小麦类囊体磷脂酰甘油(PG)的反式十六碳-烯酸含量均明显降低;抗寒品种小麦的单半乳糖基甘油二酯(MGDG)/双半乳糖基甘油二酯(DGDG)比值明显降低,而不抗寒品种变化不明显。(2)抗寒品种小麦类脂/叶绿素比值明显增高。(3)两品种小麦类囊体膜LHCⅡ寡聚体含量均降低,而单体含量均增加。(4)两品种小麦类囊体膜吸收四阶导数光谱A683/A652比值均升高。(5)不抗寒品种小麦低温荧光发射光谱F685/F738比值上升,而抗寒品种没有变化。我们认为,在低温锻炼过程中膜流动性增大可能是植物抗寒性增强的重要原因,此外,MGD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锻炼 类囊体膜 膜脂 小麦 蛋白
下载PDF
玉米类囊体膜的超分子结构及LHCP在个体发育中的变化
8
作者 左宝玉 唐崇钦 +1 位作者 姜桂珍 匡廷云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89年第12期903-908,共6页
对玉米(Zea mays)营养生长期中的下位叶(第5叶)和生殖生长时期的中位叶(果穗叶)和上位叶(顶生叶)的成熟叶片的冰冻撕裂电镜观察,发现叶绿体类囊体膜所有撕裂面上各种功能蛋白颗粒的密度均以果穗叶中的最大,依次是顶生叶和第5叶的。以果... 对玉米(Zea mays)营养生长期中的下位叶(第5叶)和生殖生长时期的中位叶(果穗叶)和上位叶(顶生叶)的成熟叶片的冰冻撕裂电镜观察,发现叶绿体类囊体膜所有撕裂面上各种功能蛋白颗粒的密度均以果穗叶中的最大,依次是顶生叶和第5叶的。以果穗叶与顶生叶相比,其类囊体膜中包含有绝大多数 LHCP 的 EFs 颗粒增加28%;包含有 PSI 反应中心与LHCP 相结合的 PFu 颗粒增加20%;包含有 PSII 反应中心与 LHCP 相结合的 EFs 颗粒增加19%。这一超分子结构的电镜观察结果与其 SDS-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板电泳解析的结果相一致。即 SDS-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板电泳解析的色素带上,同样是果穗叶类囊体膜上呈现的21kD(LHCP Ⅰ)和25 kD(LHCPⅡ)多肽的色素带相应地也比顶生叶的加宽,表明果穗叶叶绿体类囊体膜上镶嵌的叶绿素 a/b 蛋白复合体等比顶生叶的显著地增多,这有利于果穗叶光合作用中光能的吸收、传递、分配和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类囊体膜 超分子结构 LHCP
下载PDF
小麦返白系返白阶段叶绿体膜光谱特性及色素蛋白质复合体的变化 被引量:5
9
作者 赵丽哲 苏小静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62-66,共5页
小麦返白系在返白过程中,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叶绿体类囊体膜吸收光谱、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常温)逐渐减弱,全白叶片降到最低,但未见峰数目及位置的明显改变;电泳分析表明,类囊体膜色素蛋白复合体各组分含量均逐渐减少,全白叶... 小麦返白系在返白过程中,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叶绿体类囊体膜吸收光谱、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常温)逐渐减弱,全白叶片降到最低,但未见峰数目及位置的明显改变;电泳分析表明,类囊体膜色素蛋白复合体各组分含量均逐渐减少,全白叶中几乎消失,但经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发现,除CPIa、CPI的多肽缺失外,其余各组分的多肽带均可见,只是含量也随之减少。复绿过程中,以上各项分析均逐渐恢复,并达到其祖先矮变1号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 类囊体膜荧光 色素 突变体 小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