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2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慢性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被引量:102
1
作者 赵永强 王庆余 +8 位作者 翟明 徐健 陈协群 刘文励 张梅 宋善俊 王健民 孟凡义 单渊东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608-610,共3页
目的 评价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慢性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慢性难治性ITP患者皮下注射rhTPO 1.0μg/kg,1次/d,疗程14 d。结果 82例患者用药前血小板计数中位数为15.5(6.0-24.0)×109/L... 目的 评价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慢性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慢性难治性ITP患者皮下注射rhTPO 1.0μg/kg,1次/d,疗程14 d。结果 82例患者用药前血小板计数中位数为15.5(6.0-24.0)×109/L,给药起(5、7、15)d时分别升至27.5(16.0~47.0)×109/L、35.0(20.5-78.0)×109/L和77.0(41.8-119.5)×109/L,与用药前相比(P值均<0.01)。停药后血小板计数逐渐回落,至给药起第28天,血小板计数中位数降至76.5(35~120.3)×109/L,但仍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近期有效率85.3%,其中显效58.5%(血小板≥100×109/L,无出血症状),良效26.8%(血小板升至50×109/L或较原水平上升30×109/L以上,无或基本无出血症状)。仅3例出现轻微临床不良反应。16例中1例在给药起21 d和28 d的血清中检测出低滴度抗TPO抗体,但不具有中和活性。结论 rhTPO可一过性升高慢性难治性ITP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不良反应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治疗 慢性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临床试验 安全性
原文传递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与血小板生成素及脾脏指数间的关系 被引量:52
2
作者 李琴 孙桂珍 +5 位作者 王宝恩 贾继东 马红 魏玉香 丛玉隆 沈静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10-212,共3页
目的 研究肝硬化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及脾脏指数间的关系,以明确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方法 血清TPO水平采用酶联吸附法检测,脾脏指数由同一医生在相同的条件下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结果 健康... 目的 研究肝硬化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及脾脏指数间的关系,以明确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方法 血清TPO水平采用酶联吸附法检测,脾脏指数由同一医生在相同的条件下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结果 健康对照组与肝硬化组外周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69.63±26.60)×10^(12)/L、(109.20±53.39)×10^(12)/L,t=3.630,P<0.05;血清TPO水平分别为(412.63±132.80)pg/ml、(436.42±258.97)pg/ml,t=0.272,P>0.05。随着肝脏损伤的加重,血清TPO水平依次下降,Child-Pugh A级、B级、C级分别为(526.13±317.44)pg/ml、(445.22±214.90)pg/ml、(311.45±182.66)pg/ml,A级与C级之间差异有显著性,而其它指标(血小板计数、脾脏指数、门静脉宽度)A级与B级、C级之间差异有显著性。血小板正常组(35例)与血小板减少组(36例)血清TPO水平分别为(529.43±282.64)pg/ml、(351.27±228.25)pg/ml,t=-2.926,P<0.01;而两组间脾脏指数分别为(19.65±12.00)cm^2、(36.35±12.68)cm^2,t=1.891,P>0.05。结论 血清TPO水平降低可能是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之一,脾脏在血小板减少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生成素 脾脏指数间 血小板减少 原因
原文传递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儿童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25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36
3
作者 郑杰 马静瑶 +4 位作者 苏雁 杨菁 张瑞东 周翾 吴润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93-398,共6页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儿童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儿童患者使用rhTPO的疗效及安全性。采用回顾分析方法,收集北京儿童医院2009年12月-2012年11月收入院的25例予rhTPO治疗(连续14...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儿童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儿童患者使用rhTPO的疗效及安全性。采用回顾分析方法,收集北京儿童医院2009年12月-2012年11月收入院的25例予rhTPO治疗(连续14 d)的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临床资料。分析rhTPO治疗儿童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表明:25例病例用药前血小板中位数为4×109/L(0×109/L-10×109/L),用药后最高值中位数为71×109/L(14×109/L-439×109/L),升至最高值中位时间为11 d(范围3-15d)。停用TPO后,血小板计数逐渐下降。疗效分析显示,完全反应11/25例(44%),有效8/25例(32%),无效6/25例(24%),总有效率19/25(76%)。对于治疗有效的患者,用药后血小板最高值中位数为112×109/L(43×109/L-439×109/L),升至最高值中位时间为12 d(范围7-15 d);达到有效疗效的平均中位时间为4 d(范围1-11d)。治疗有效者停药2周时平均血小板计数仍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12例予rhTPO治疗前用足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病例,在rhTPO治疗结束后予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应用rhTPO治疗期间,2例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用药后及随访过程中未发现其他相关副作用。结论:儿童重症ITP应用rhTPO治疗安全有效,可以帮助患儿更平稳度过严重出血的危险期,但rhTPO作用不持久,停用后血小板计数逐渐回落,需维持治疗以巩固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血小板生成素 儿童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下载PDF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临床耐受性试验 被引量:36
4
作者 赵永强 姜杰玲 +6 位作者 焦力 潘家琦 陈书长 王书杰 单渊东 沈悌 武永吉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4期1508-1511,共4页
目的 评估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rhTPO)在人体内的安全性。观察其对血象、血小板聚集功能等的影响及注射后抗体产生情况。方法  2 7名正常人分为 4组 ,分别单次皮下注射rhTPO 0 2 5、0 5、1 0 μg/kg或 2 0 μg/kg ,5例化疗后... 目的 评估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rhTPO)在人体内的安全性。观察其对血象、血小板聚集功能等的影响及注射后抗体产生情况。方法  2 7名正常人分为 4组 ,分别单次皮下注射rhTPO 0 2 5、0 5、1 0 μg/kg或 2 0 μg/kg ,5例化疗后急性白血病 ,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每日皮下注射rhTPO 1 0 μg/kg,连续 7~ 14d ,动态观测血象、血小板聚集、血清生化指标和抗rhTPO抗体等。 结果  2 7名正常人单次皮下注射rhTPO后仅 1例在给药后 6h体温一度至 37 4℃ ;1例给药次日出现轻度乏力、纳差和思睡 ;1例出现一过性丙氨酸转氨酶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轻度升高。血小板数约于给药后第 14d达高峰 ,与给药前相比 ,平均升高 2 4%~ 5 2 % ,给药后 2 1d基本回落至基础水平。血小板升高时聚集功能无明显改变。 7例血液肿瘤患者接受连续皮下注射rhTPO后未出现与药物相关的不适反应 ;1例出现一过性丙氨酸转氨酶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轻度升高 ;4例用药后血小板数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 ;1例给药后血清中检出一过性低滴度 (1∶5 )抗rhTPO抗体。结论 rhTPO单次皮下注射(0 2 5~ 2 0 μg/kg)和每日 1次皮下注射 (1 0 μg/kg ,7~ 14d)对人体是安全的 ,不良反应轻微。rhTPO具有特异性和剂量依赖性升血小板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生成素 药物耐受性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聚集 白血病
原文传递
Platelets in liver disease, cancer and regeneration 被引量:29
5
作者 Tomohiro Kurokawa Nobuhiro Ohkohch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7年第18期3228-3239,共12页
Although viral hepatitis treatments have evolved over the years, the resultant liver cirrhosis still does not completely heal. Platelets contain proteins required for hemostasis, as well as many growth factors require... Although viral hepatitis treatments have evolved over the years, the resultant liver cirrhosis still does not completely heal. Platelets contain proteins required for hemostasis, as well as many growth factors required for organ development, tissue regeneration and repair. Thrombocytopenia, which is frequently observed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liver disease(CLD) and cirrhosis, can manifest from decreased thrombopoietin production and accelerated platelet destruction caused by hypersplenism;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rombocytopenia and hepatic pathogenesis, as well as the role of platelets in CLD, is poorly understood. In this paper, experimental evidence of platelets improving liver fibrosis and accelerating liver regeneration is summarized and addressed based on studies conducted in our laboratory and current progress reports from other investigators. In addition, we describe our current 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se studies. Platelets improve liver fibrosis by inactivating hepatic stellate cells, which decreases collagen production. The regenerative effect of platelets in the liver involves a direct effect on hepatocytes, a cooperative effect with 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 and a collaborative effect with Kupffer cells. Based on these observations, we ascertained the direct effect of platelet transfusion on improving several indicators of live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LD and liver cirrhosis. However, unlike the results of our previous clinical study, the smaller incremental changes in live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LD who received eltrombopag for 6 mo were due to patient selection from a heterogeneous population. We highlight the current knowledge concerning the role of platelets in CLD and cancer and anticipate a novel application of platelet-based clinical therapies to treat liver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telet Liver cirrhosis Liver regeneration CANCER thrombopoietin thrombopoietin agonist ELTROMBOPAG
下载PDF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初治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1
6
作者 孙明玲 王新有 +5 位作者 江明 包小云 王蕾 刘颖 王秀娟 郭新红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02-205,共4页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初治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2013年6月至2015年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初治ITP患者59例,随机...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初治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2013年6月至2015年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初治ITP患者59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试验组采用rhTP0(300U·kg-1 ·d-1,第1~l4天,皮下注射,若PLT升高绝对值>50×10^9/L则停用rhTPO)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40 mg,第1~4天,静脉点滴)治疗;对照组仅使用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剂量用法同前).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试验组的短期(15 d内)和中期(3个月)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83.3% (25/30)比51.7% (15/29),76.7%(23/30)比20.7% (6/29),P值均<0.01].试验组与对照组PLT达到10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6.0d和6.8d.试验组患者rhTPO使用天数为(6.1±1.7)d.两组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试验组与rhTP0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7%(2/30),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乏力不适.结论 与单用大剂量地塞米松相比,rhTPO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初治ITP在短期、中期疗效上均有明显优势,且不良反应较小,为ITP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生成素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治疗结果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与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7
作者 王兆钺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141-1144,共4页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自身抗体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自身抗原的主要成分是血小板一种或多种糖蛋白;细胞免疫也是血小板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ITP的诊断仍是临床排除性诊断,分为原发性...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自身抗体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自身抗原的主要成分是血小板一种或多种糖蛋白;细胞免疫也是血小板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ITP的诊断仍是临床排除性诊断,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ITP治疗的目的是使患者血小板计数提高到安全水平。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仍是ITP的首选药物,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用于控制严重出血与重度血小板减少,脾切除仍是治疗慢性ITP的主要手段。血小板生成素(TPO)类似物可能成为新的治疗方法。对成人慢性ITP患者应常规进行幽门螺杆菌(Hp)筛查,阳性患者应根除H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发病机制 治疗 血小板生成素 幽门螺杆菌
下载PDF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41例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30
8
作者 黄月婷 刘晓帆 +5 位作者 薛峰 陈云飞 刘葳 付荣凤 张磊 杨仁池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11-514,共4页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4年9月接受rhTPO治疗(rhTPO组)的41例儿童ITP患者临床资料,与同期接受长春地辛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4年9月接受rhTPO治疗(rhTPO组)的41例儿童ITP患者临床资料,与同期接受长春地辛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对照组)的26例ITP患儿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全部67例ITP患儿中男31例、女36例,中位年龄10.0(1.6~17.0)岁;新诊断ITP 19例,持续性ITP 18例,慢性ITP 30例;重症ITP (PLT< 10×109/L)43例.rhTPO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29%(28/41)对65.38%(17/26),P=0.806].rhTPO组与对照组新诊断ITP、持续性及慢性ITP患儿总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20和0.763).rhTPO组与对照组重症ITP患儿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67%(17/30)对61.54%(8/13),P=0.766].rhTPO组与对照组治疗后PLT峰值、PLT>30×109/L时间、PLT>50×109/L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2 (7~608)×109/L对40(3~152)×109/L,P=0.05;7(3~13)d对4(2~24)d,P=0.202;7.5(4~15)d对5.5(4~23)d,P=0.557].rhTPO组治疗后PLT升高值于对照组[43 (3~605)×109/L对32(-14~149)×109/L,P=0.042].两组患儿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rhTPO单药治疗儿童ITP的疗效与长春地辛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相当,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生成素 儿童 血小板减少 治疗结果 药物毒性
原文传递
大剂量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48例成人初治重症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被引量:29
9
作者 李燕 黄琴 +3 位作者 王超 木合塔拜尔 安利 王晓敏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4-137,共4页
目的 评价大剂量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成人初治重症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48例初治重症ITP患者,男26例,女22例,中位年龄45(20~69)岁,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5例)... 目的 评价大剂量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成人初治重症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48例初治重症ITP患者,男26例,女22例,中位年龄45(20~69)岁,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5例),分别给予大剂量地塞米松(40 mg/d&#215;4 d)联合rhTPO(15 000 U/d&#215;14 d)方案及大剂量地塞米松单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增幅以及总有效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第3、7、14、30天,观察组血小板计数及增幅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3、7天,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8%对36.0%,x2=0.008,P=0.930;56.5%对48.0%,x2=0.349,P=0.555);治疗第14、30天,观察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91.3%对68.0%,x2=3.945,P=0.047;82.6%对52.0%,x2=5.050,P=0.025).观察组出现肌肉酸痛不适1例,停药后白行好转.结论 与大剂量地塞米松单药比较,大剂量地塞米松联合rhTPO治疗成人初治重症ITP起效快速、血小板计数增幅较大、疗效持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 地塞米松 血小板生成素 治疗结果 药物毒性
原文传递
调控巨核系造血的细胞因子和转录因子(英文) 被引量:24
10
作者 杨默 李桂霞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6期580-585,共6页
本文综述有关细胞因子和转录因子在调控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生成的作用。巨核细胞的生成包括巨核系祖细胞增殖与分化为未成熟巨核细胞 ,再进一步分化为成熟巨核细胞并释出血小板的过程。在巨核系造血的早期阶段 ,主要由TPO及IL 1 ,IL 3和P... 本文综述有关细胞因子和转录因子在调控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生成的作用。巨核细胞的生成包括巨核系祖细胞增殖与分化为未成熟巨核细胞 ,再进一步分化为成熟巨核细胞并释出血小板的过程。在巨核系造血的早期阶段 ,主要由TPO及IL 1 ,IL 3和PDGF调控 ;在分化的后期有TPO及IL 6和IL 1 1参与。多个转录因子也参与巨核细胞的分化过程。GATA 1 ,FOG 1和Fli 1主要作为早期至中期巨核细胞生成的调节因子。NF E2则主要参与晚期巨核细胞分化和血小板生成的调控。目前对血小板释放的机制还缺乏深入了解。一氧化氮可能通过引起巨核细胞的凋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生成素 调控 巨核系造血 细胞因子 转录因子
下载PDF
血小板生成素与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26
11
作者 廖小梅 王迎 +3 位作者 邓承祺 牛挺 孟文彤 张杰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473-475,共3页
目的 探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ITP)患者Tpo水平及其与网织血小板 (RP)、血小板计数 (BPC)、骨髓巨核细胞及其成熟度的关系 ,以及Tpo水平在治疗中的预测作用。方法 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Tpo水平 ;噻唑橙染色 ,流式... 目的 探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ITP)患者Tpo水平及其与网织血小板 (RP)、血小板计数 (BPC)、骨髓巨核细胞及其成熟度的关系 ,以及Tpo水平在治疗中的预测作用。方法 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Tpo水平 ;噻唑橙染色 ,流式细胞仪检测RP ;骨髓巨核细胞双重荧光染色后 ,多光子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成熟度。结果  2 2名正常对照和 33例CITP患者血清Tpo水平分别为 (2 0 4.0 5± 6 5 .70 )ng/L和 (34 5 .46± 2 2 2 .2 3)ng/L(P >0 .0 5 ) ;2 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 (AA)及 10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AML)Tpo水平分别为 (142 7.6 2± 46 8.84)ng/L和 (5 96 .0 9± 46 2 .95 )ng/L ,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5 ) ;CITP组RP比例明显增高 ,AA组及AML组网织血小板绝对计数 (RPC)明显降低 ;CITP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组的Tpo水平高于有效及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CITP组Tpo水平较对照组无明显升高。Tpo水平与RPC、RP比例相结合可反映骨髓血小板生成情况 ,鉴别血小板减少原因。Tpo水平与巨核细胞成熟度无相关性。血清Tpo水平可作为预测CITP患者对治疗反应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生成素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网织血小板 CITD
原文传递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新诊断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临床观察 被引量:28
12
作者 顾史洋 庄静丽 +8 位作者 邹善华 李锋 王志梅 程韵枫 王伟光 程志祥 袁玲 承璐雅 魏征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83-886,共4页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新诊断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62例重症新诊断ITP患者纳入研究,男24例、女38例,中位年龄50(21~84)岁。随机分为试...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新诊断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62例重症新诊断ITP患者纳入研究,男24例、女38例,中位年龄50(21~84)岁。随机分为试验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试验组给予rhTPO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照组予以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果试验组治疗第3、7和14天的平均血小板计数均高于对照组[(35.5±24.9)X109/L对(24.5±15.6)X109/L,P=0.022;(135.2±94.9)×10。/L对(78.2±121.9)×10^9/L,P=0.009;(192.0±109.1)×10^9/L对(95.8±60.5)×10^9/L,P=0.001]。治疗后第28、90天试验组和对照组平均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147.8±59.1)×10^9/L对(105.1±56.9)×109/L,P=0.243;(137.4±52.3)×10^9/L对(104.3士59.8)×10^9/L,P=0.568]。试验组第7、14、28天的完全反应率(61.3%、87.1%、80.6%)均高于对照组(16.1%、29.0%、4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中位起效时间分别为3、5d,中位完全反应持续时间分别为76、54d;试验组、对照组分别有4、11例患者进行了血小板输注。结论rhTPO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新诊断ITP患者,起效时间、血小板增幅、完全反应率及完全反应持续时间均优于单用糖皮质激素方案,不良反应较少且可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生成素 糖皮质激素类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蜈蚣提取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浆vWF和TPO的影响 被引量:27
13
作者 王丽娜 何玲 +3 位作者 程卉 菅威 王键 胡建鹏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192-195,共4页
目的:研究蜈蚣提取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浆血管假血友病因子(vWF)和血小板生成素(TPO)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蜈蚣提取液高、中、低剂量组(0... 目的:研究蜈蚣提取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浆血管假血友病因子(vWF)和血小板生成素(TPO)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蜈蚣提取液高、中、低剂量组(0.7,0.35,0.175 g.kg-1)和益气活血方组(8.54 g.kg-1),造模后连续ig给药14 d,采用ELASA法测定大鼠血浆vWF和TPO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浆vWF和TPO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蜈蚣提取液高剂量组大鼠血浆vWF和TPO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益气活血方组大鼠血浆TPO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益气活血方组大鼠血浆vWF较模型组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蜈蚣提取液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浆vWF和TPO含量较模型组降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蜈蚣提取液能通过降低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浆vWF和TPO的含量,改善脑缺血再灌注造成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蜈蚣提取液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 血管假血友病因子 血小板生成素
原文传递
中枢神经系统表达TPO受体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4
14
作者 杨默 夏文杰 +7 位作者 李桂霞 庞雅轩 戚其威 李志光 吴香玲 吴浩强 冯国培 霍泰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94-497,共4页
为了研究中枢神经系统是否表达促血小板生成素 (TPO)的受体c mpl和TPO对神经细胞生长和保护作用 ,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 PCR方法分析c mpl表达 ,用MTT ,annexinⅤ方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观察TPO对神经细胞生长和抗凋亡作用。结果表明 ,人... 为了研究中枢神经系统是否表达促血小板生成素 (TPO)的受体c mpl和TPO对神经细胞生长和保护作用 ,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 PCR方法分析c mpl表达 ,用MTT ,annexinⅤ方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观察TPO对神经细胞生长和抗凋亡作用。结果表明 ,人中枢神经系统和小鼠神经细胞均表达TPO受体c mpl,人大脑半球和小脑及小鼠神经干细胞株C17.2在mRNA水平表达c mpl,进一步在蛋白水平证实TPO受体c mpl在人大脑半球神经细胞表达 ,TPO对C17.2细胞有生长促进作用和抗凋亡作用。结论 :本研究首次证实中枢神经系统表达TPO受体c mpl和TPO有促进体外神经细胞生长和抗凋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生成素 c—mpl 中枢神经系统
下载PDF
Management of thrombocytopenia due to liver cirrhosis:A review 被引量:21
15
作者 Hiromitsu Hayashi Toru Beppu +2 位作者 Ken Shirabe Yoshihiko Maehara Hideo Bab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4年第10期2595-2605,共11页
Thrombocytopenia is a common complication in liver disease and can adversely affect the treatment of liver cirrhosis,limiting the ability to administer therapy and delaying planned surgical/diagnostic procedures becau... Thrombocytopenia is a common complication in liver disease and can adversely affect the treatment of liver cirrhosis,limiting the ability to administer therapy and delaying planned surgical/diagnostic procedures because of an increased risk of bleeding.Multiple factors,including splenic sequestration,reduced activity of the hematopoietic growth factor thrombopoietin,bone marrow suppression by chronic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and anti-cancer agents,and antiviral treatment with interferon-based therapy,can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rombocytopenia in cirrhotic patients.Of these factors,the major mechanisms for thrombocytopenia in liver cirrhosis are(1)platelet sequestration in the spleen;and(2)decreased production of thrombopoietin in the liver.Several treatment options,including platelet transfusion,interventional 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and surgical splenectomy,are now available for severe thrombocytopenia in cirrhotic patients.Although thrombopoietin agonists and targeted agents are alternative tools for noninvasively treating thrombocytopenia due to liver cirrhosis,their ability to improve thrombocytopenia in cirrhotic patients is under investigation in clinical trials.In this review,we propose a treatment approach to thrombocytopenia according to our novel concept of splenic volume,and we describe the current management of thrombocytopenia due to liver cirrh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ver cirrhosis THROMBOCYTOPENIA thrombopoietin 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 SPLENECTOMY
下载PDF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92例成人重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3
16
作者 刘晓帆 黄月婷 +4 位作者 刘葳 陈云飞 薛峰 张磊 杨仁池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12-315,共4页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成人重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92例成人重型IT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新诊断ITP7例、持续性ITP29例、慢性ITP56...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成人重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92例成人重型IT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新诊断ITP7例、持续性ITP29例、慢性ITP56例,男35例、女57例,中位年龄34(18~65)岁。全部患者接受rhTPO300U·kg^-1·d^-1×14d治疗,停药后观察7d。结果全部92例患者rhTPO治疗的总反应率为60.9%(56/92),新诊断ITP、持续性ITP、慢性ITP患者总反应率分别为71.4%、62.1%、58.9%。所有患者治疗第4、7、14天与停药第7天中位PLT分别为27(5~49)、65(16~138)、133(28~208)、67(15-134)×10^9/L。获完全反应的患者PLT达到100×10^9/L的中位时间为6(5~7)d,PLT达峰值中位时间为11(5-17)d,中位PLT峰值为194(132~274)×10^9/L。患者性别、年龄、疾病分期、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抗体表达及外周血CD19^+B、CD3^+CD4^+T、CD3^+CD8^+T淋巴细胞数量均与疗效无相关性(P〉0.05)。少数患者出现低热、肌肉酸痛、乏力、头晕,均自行恢复。结论rhTPO治疗成人重型ITP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生成素 治疗结果 药物毒性
原文传递
番薯叶多糖制剂的升血小板作用及其机理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明义 董苍玉 +3 位作者 肖国芝 马长明 贾弘禔 顾平圻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3年第4期261-263,共3页
采用腹腔注射抗血小板血清方法,建立了较理想的低血小板动物模型,利用该模型观察了番薯叶多糖制剂Ⅲ的升血小板作用,初步探讨了其作用机理。证明该多糖制剂有明显的升血小板作用,其作用机理之一是刺激血小板生成素的产生。
关键词 蕃薯叶 多糖 抗血小板血清
下载PDF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与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2
18
作者 赵兰 张飞飞 +2 位作者 屈蓓蓓 高青梅 韩秀华 《血栓与止血学》 2018年第4期541-544,共4页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7年11月我院血液科病房收治的57例成人原发ITP患者,随机...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7年11月我院血液科病房收治的57例成人原发ITP患者,随机分为三组:rh-TPO+常规剂量地塞米松(DX)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g)+常规剂量DX组,对照组单用常规剂量DX。对三组资料进行对比,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所有病例治疗14d,三组达有效(R)、完全反应(CR)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三组总反应率分别为16例(94. 1%),17例(89. 5%),15例(71. 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三组中位起效时间、血小板计数达50×10~9/L中位时间、血小板计数达100×10~9/L(CR)中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继续随访至90 d,TPO+DX组和DX组,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维持在50~100×10~9/L之间,Ig+DX组,血小板计数维持在150~200×10~9/L之间,和前两组血小板计数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少数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结论 rh-TPO及Ig分别联合常规剂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成人原发ITP疗效相当,且安全性良好。治疗90 d时,Ig+DX组血小板计数的维持水平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生成素 免疫球蛋白 糖皮质激素 血小板减少
下载PDF
慢性乙肝肝硬化血小板减少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20
19
作者 崔文娟 朱凤群 +4 位作者 马列婷 赵英仁 蔺淑梅 樊万虎 叶峰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5-88,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肝硬化血小板减少与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浓度及HBV-DNA载量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26例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代偿期患者、73例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26例血小板...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肝硬化血小板减少与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浓度及HBV-DNA载量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26例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代偿期患者、73例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26例血小板正常的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及25例健康对照的血小板参数;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TPO浓度;荧光定量PCR法测定99例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的HBV-DNA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代偿期组及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组的血小板显著降低(P<0.01),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组的血清TPO浓度显著升高(P<0.05),而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代偿期组与血小板正常的慢性乙肝肝硬化组及健康对照组的血清TPO浓度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代偿期组、失代偿期组的血清TPO浓度与外周血小板计数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与HBV-DNA水平小于103IU/mL的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组比较,HBV-DNA水平在103~106IU/mL及HBV-DNA水平大于106IU/mL的血小板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血小板减少可以作为评价慢性乙肝肝硬化的指标,但不能区别肝硬化肝功能处于代偿期还是失代偿期。慢性乙肝肝硬化血小板减少是多因素影响的,血清TPO水平在慢性乙肝肝硬化中增高,其对血小板减少的影响不大,而乙肝病毒载量高低对血小板减少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肝硬化 血小板生成素 血小板参数 病毒
下载PDF
干燥综合征患者抗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抗体与血小板减少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吴侗 周彬 +3 位作者 龙丽 张晶 孙晓麟 李英妮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4年第2期63-66,共4页
目的分析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 gren's syndrome,PSS)患者抗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受体(cmpl)抗体与血小板减少的相关性和作用,探讨抗体的致病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PSS伴有血小板减少患者40例(A组)、无血小板减少患... 目的分析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 gren's syndrome,PSS)患者抗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受体(cmpl)抗体与血小板减少的相关性和作用,探讨抗体的致病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PSS伴有血小板减少患者40例(A组)、无血小板减少患者40例(B组),以及同期住院的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患者40例(C组)、无血小板减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24例(D组)、正常体检的健康志愿者40例(E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TPO水平;间接ELISA法测定抗c-mpl抗体水平,分析其与临床表现、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和意义。结果①血清抗c-mpl抗体在A、B、C、D和E组中的检出率分别为62.5%、27.5%、12.5%、12.5%和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独比较A组与B组血清抗c-mpl抗体及血清TPO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和0.004)。②PSS患者抗c-mpl抗体与抗SSA抗体具有相关性(P<0.05),与ESR、IgG、IgA水平呈线性正相关(P<0.05),与血小板计数负相关(r=-0.32,P=0.004),与骨髓增生分化无相关性,而与巨核细胞成熟障碍、骨髓血小板生成减少相关(P<0.05)。结论抗c-mpl抗体可能与PSS血小板减少相关,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血小板产量减少可能是抗c-mpl抗体致病作用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生成素 抗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抗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