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卒中患者步行时躯体运动的三维运动学研究 被引量:31
1
作者 徐光青 黄东锋 +3 位作者 毛玉瑢 兰月 刘鹏 陈正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728-730,共3页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躯体运动的三维运动学分析,比较分析偏瘫步态躯体运动变化与其步行能力(步速)之间的关系,探讨影响偏瘫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的量化指标。方法:选择首次脑卒中后可以独立步行10m以上的偏瘫患者39例,采用远红外线三维步...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躯体运动的三维运动学分析,比较分析偏瘫步态躯体运动变化与其步行能力(步速)之间的关系,探讨影响偏瘫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的量化指标。方法:选择首次脑卒中后可以独立步行10m以上的偏瘫患者39例,采用远红外线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步态检测与分析,对偏瘫步态躯体的运动学参数与其步行能力(步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与骨盆旋转运动之间的相关有显著性意义(r=-0.396.P<0.05);其步行能力与躯体侧方运动呈负相关,而与其躯体垂直运动呈正相关(r=-0.755,P<0.01;r=0.534,P<0.01),步行能力与Barthel指数正相关(r=0.475,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躯体和骨盆运动障碍是影响步态恢复的重要因素,提示躯体的协调性训练和骨盆的控制性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步行 躯体运动 三维运动学 偏瘫
下载PDF
《内经》恢刺和关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临床观察 被引量:27
2
作者 严睿峻 程波 +2 位作者 陈麓圣 沈雪勇 宗蕾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第8期930-934,共5页
目的观察《内经》恢刺和关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1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61例)和恢关刺组(60例)。每组治疗2星期,每星期5次。用四肢简化Fugl-Meyer量表、改良Ashworth量表、Tardieu量表、日... 目的观察《内经》恢刺和关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1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61例)和恢关刺组(60例)。每组治疗2星期,每星期5次。用四肢简化Fugl-Meyer量表、改良Ashworth量表、Tardieu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下肢痉挛情况进行评估。并且,在常规针刺组和恢关刺组中,分别随机抽取4例患者,共计8例,在治疗前、治疗后进行三维步态分析,选取踝背伸角、踝关节活动度、足内翻角、足跟抬离地面高度进行观察。结果与结论恢关刺法和常规针刺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均有明显临床疗效。恢刺和关刺法在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肢体平衡能力、关节活动情况、肌张力、下肢阵挛等方面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法。恢刺和关刺法可能通过改善中风后偏瘫的肢体平衡能力、关节活动情况、肌张力、下肢阵挛而改善患者足内翻和偏瘫步态。三维步态分析踝背伸角、足内翻角、足跟抬离地面高度,可用以更为客观、细致、精确地评估中风后偏瘫的痉挛性步态的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遗症 偏瘫 肌痉挛 刺法 三维步态分析
下载PDF
下肢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测试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22
3
作者 雷德宝 吴校林 +2 位作者 朱锐 李彬 刘文卫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年第12期1323-1327,共5页
目的以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价下肢机器人训练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前瞻性选取襄阳市中心医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康复科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机器人组、对照组各40例。均给予康复治疗,期间对照... 目的以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价下肢机器人训练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前瞻性选取襄阳市中心医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康复科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机器人组、对照组各40例。均给予康复治疗,期间对照组给予常规步态纠正训练,机器人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下肢机器人进行步行训练。治疗前和治疗两个疗程(4周为一个疗程)后应用tma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测试所有患者步行能力,包括步态时空参数、步态时相参数、下肢关节活动度、地面反作用力峰值等。结果三维步态分析显示,治疗前两组步态时空参数、步态时相参数、下肢关节活动度、地面反作用力峰值等无统计学差异(P> 0.05),治疗后各项参数、关节活动角度、地面反作用力均显著改善(P <0.05);但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机器人组步速、步频、跨步长显著高,步宽明显小(P <0.05),患侧下肢支撑期百分比明显高,健侧与患侧支撑期比值、双支撑期百分比明显低(P <0.05),最大髋关节、膝关节屈伸角度与最大踝关节背屈跖屈角度明显大(P <0.05),向前地面、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占体重百分比明显高(P <0.05)。结论步态纠正训练基础上应用下肢机器人进行步行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且三维步态分析可作为疗效的客观评价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下肢机器人 步态纠正训练 三维步态分析
下载PDF
三维步态分析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步态变化 被引量:19
4
作者 单莎瑞 黄旭明 +4 位作者 张明兴 王秀坤 郑翔 鲍赛荣 洪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62-767,共6页
背景:目前国内外可见大量关于健侧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或者患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均具有提升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相关研究,而对下肢运动功能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少。目的:通过三维步态分析采集步态参数,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 背景:目前国内外可见大量关于健侧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或者患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均具有提升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相关研究,而对下肢运动功能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少。目的:通过三维步态分析采集步态参数,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偏瘫步态的影响。方法:36例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被随机分为试验组和伪刺激组,每组各18例,均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试验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Magneuro100型经颅磁刺激仪进行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8字形线圈与患者颅骨健侧对应的第一躯体运动皮质区域脑部表面相切,设定刺激频率为1 Hz,刺激强度为运动阈值的90%,20次脉冲/序列,30个序列/次,序列间隔2 s,每次治疗持续刺激20 min;伪刺激组给予假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6 d/周,1次/d,连续3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周采用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仪采集2组患者步态参数评估疗效。研究方案经过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结果与结论:(1)治疗前,试验组和伪刺激组各项步态参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治疗后,试验组步速、步幅、步频、步行周期、健患侧支撑相比值、患健侧摆动相比值改善程度均优于伪刺激组(P <0.05);试验组步宽、双支撑期、患侧支撑相时间(%)、患侧摆动相时间(%)、健侧支撑相时间(%)、健侧摆动相时间(%)改善程度与伪刺激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2)结果说明,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提升了患者步速、步频、步幅及步态对称性参数,但对平衡性相关参数如双支撑期、步宽等无改善作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偏瘫步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偏瘫步态 三维步态分析
下载PDF
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态的影响 被引量:16
5
作者 赵秦 魏慧 +2 位作者 王威 贾磊 岳寿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76-681,共6页
目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定量地评价全身振动训练(WBVT)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选择14例脑卒中患者进行WBVT(2组,5min/组,10min,中间间隔1min,频率30Hz,振幅5mm),于WBVT前及训练后即刻行三维步态分析,收集患者WBVT前后... 目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定量地评价全身振动训练(WBVT)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选择14例脑卒中患者进行WBVT(2组,5min/组,10min,中间间隔1min,频率30Hz,振幅5mm),于WBVT前及训练后即刻行三维步态分析,收集患者WBVT前后时空参数、关节运动角度以及动力学参数,比较患者WBVT前后各步态参数的差异,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患者的步态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WBVT后,脑卒中患者患侧时空参数及足蹬地时踝关节跖屈角度、膝关节屈曲角度、踝关节跖屈力矩占体重百分比及向前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占体重百分比(AGRF)均改善(P<0.05);WBVT前后,患侧AGRF与步速、步长、摆动相百分比均呈正相关(P<0.05)。WBVT前,患侧AGRF与足蹬地时髋关节屈曲角度呈正相关(P<0.05),WBVT后,患侧AGRF与足蹬地时踝跖屈角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WBVT可以辅助改善脑卒中患者患足蹬地时即刻步态,长期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全身振动 三维步态分析 地面反作用力
下载PDF
电针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 被引量:14
6
作者 黄慧 陈健 +2 位作者 邱斐 林小梅 林正坤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观察基于康复治疗的电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与单纯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运动功能、痉挛程度、肌力及三维步态分析参数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生物反馈组、生物反馈组和康复治疗... 目的:观察基于康复治疗的电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与单纯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运动功能、痉挛程度、肌力及三维步态分析参数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生物反馈组、生物反馈组和康复治疗组,每组20例。康复治疗组予基础康复训练,每次45 min;生物反馈组在康复治疗组基础上予生物反馈疗法,每次30 min;电针+生物反馈组在生物反馈组基础上予电针治疗,针刺穴取伏兔、梁丘、足三里、丰隆等,足三里、太冲连接电针,连续波,频率5 Hz。3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评定3组患者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患侧胫前肌肌力,并测量3组患者三维步态分析时空参数(步频、步速)及运动学参数(患侧踝关节最大背屈及最大跖屈角度)。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下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电针+生物反馈组、生物反馈组患者下肢FMA评分高于康复治疗组(P<0.05);电针+生物反馈组、生物反馈组患者CS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均低于康复治疗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步频及步速较治疗前提高、患侧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及最大跖屈角度较治疗前增加(P<0.05);电针+生物反馈组、生物反馈组患者步频及步速、患侧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及最大跖屈角大于康复治疗组(P<0.05),电针+生物反馈组步速高于生物反馈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患侧胫前肌肌力评级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电针+生物反馈组、生物反馈组患者患侧胫前肌肌力评级高于康复治疗组(P<0.05)。结论: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电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与单纯生物反馈疗法均可有效改善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运动功能、痉挛程度,提高步频、步速及踝关节活动度,在改善步态方面,电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痉挛 电针 生物反馈 三维步态分析
原文传递
触发点针刺联合下肢机器人训练对脑性瘫痪患儿腘绳肌痉挛疗效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7
作者 沈威 刘初容 +5 位作者 陈小芳 张瑞先 孙冰 郭永亮 关梓辉 袁青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5-201,共7页
目的:探讨触发点针刺联合下肢机器人训练对痉挛型双瘫的脑瘫患儿腘绳肌痉挛改善的影响。方法:将70例痉挛型双瘫的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35例,脱落3例)。两组均予康复治疗、传统针灸治疗等常规治疗,... 目的:探讨触发点针刺联合下肢机器人训练对痉挛型双瘫的脑瘫患儿腘绳肌痉挛改善的影响。方法:将70例痉挛型双瘫的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35例,脱落3例)。两组均予康复治疗、传统针灸治疗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下肢机器人训练,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触发点针刺联合下肢机器人训练,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治疗四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三维步态分析、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进行评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MAS评分下降,平均速度、步频提高,跨步长、步长提高,膝关节活动度提高,GMFM-D区、E区评分提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MAS评分、平均速度、步频、膝关节活动度、GMFM-D区、E区评分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触发点针刺联合下肢机器人训练有助于缓解脑瘫患儿腘绳肌痉挛,改善患儿步态及站立、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触发点 针刺 下肢机器人 三维步态分析
下载PDF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三维步态分析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红 侯美金 +2 位作者 黄武杰 林荣 江征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82-885,共4页
目前三维步态分析已被用于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诊断、治疗和康复。已有研究从时空参数、运动学参数、动力学参数和表面肌电图等方面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步态进行较为系统的横断面研究。现有的临床研究很少利用三维步态分析去客观评... 目前三维步态分析已被用于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诊断、治疗和康复。已有研究从时空参数、运动学参数、动力学参数和表面肌电图等方面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步态进行较为系统的横断面研究。现有的临床研究很少利用三维步态分析去客观评估某一种治疗方式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疗效的影响,未来关于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研究可以在这方面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 三维步态分析 表面肌电图 综述
下载PDF
不同肌力训练方法对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宝金才 张秀花 +2 位作者 王志 王峰 苏彬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23-26,共4页
目的:分析不同肌力训练方法对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A组(30例,行BTE Primus RS训练)、B组(30例,行常规肌力训... 目的:分析不同肌力训练方法对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A组(30例,行BTE Primus RS训练)、B组(30例,行常规肌力训练),均连续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疗效优良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评估其疼痛度、踝关节功能,测定两组训练前后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背屈肌力、跖屈肌力及三维步态参数(步长、步速、步频、患足廓清地面最大距离),并观察并发症。结果:A组疗效优良率93.33%高于B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训练1个月、2个月后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而AOFAS评分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AROM及背屈、跖屈最大肌力均增加,且A组上述指标增加幅度较B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训练后A组步长、步速、步频、患足廓清地面最大距离均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BTE Primus RS训练可有效改善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踝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肌力,降低疼痛度,提高其步行能力,且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TE Primus RS训练 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三维步态分析
原文传递
头针治疗联合下肢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0
作者 吴月峰 蔡锣杰 +5 位作者 董晓琼 朱童 高海军 张芳 许夏彬 陶丽琴 《浙江医学》 CAS 2022年第3期269-273,278,共6页
目的通过三维步态分析观察头针治疗联合下肢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异常步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绍兴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机器人对照组和头... 目的通过三维步态分析观察头针治疗联合下肢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异常步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绍兴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机器人对照组和头针对照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后的常规运动康复治疗及头针治疗,其中试验组及机器人对照组患者在常规运动康复治疗及头针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下肢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而头针对照组不增加;试验组患者头针治疗与下肢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同时进行,机器人对照组及头针对照组患者的头针治疗与常规运动康复治疗中的步行训练及步态矫正训练同步进行。3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测定Fugl-Meyer评定量表的下肢部分(FMA-LE)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步行时的步幅、步速、步宽、双足支撑百分比及患侧支撑相期髋关节伸展、膝关节伸展、踝关节跖屈的峰值力矩等三维步态参数。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FMA-LE、MBI评分、步幅、步速、步宽、双足支撑百分比、髋、膝、踝关节峰值力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治疗后FMA-LE、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试验组与机器人对照组患者MBI评分较头针对照组患者均明显为高(均P<0.05)。3组患者治疗后步幅、步速、步宽、双足支撑百分比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均P<0.05),试验组与机器人对照组患者步幅、步速较头针对照组患者均有显著改善(均P<0.05),试验组患者步速较机器人对照组明显加快(P<0.05)。3组患者治疗后髋、膝、踝关节峰值力矩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试验组与机器人对照组患者髋、膝、踝关节峰值力矩较头针对照组均明显为高(均P<0.05),试验组患者膝关节峰值力矩较机器人对照组明显为高(P<0.05)。结论应用头针治疗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针 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 三维步态分析 脑卒中 步态
下载PDF
三维步态分析技术在脑卒中后偏瘫步态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胡填 古剑雄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11期124-128,共5页
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是其回归家庭、重返社会的基础,为了更准确地量化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临床工作者引入了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本文总结了三维步态分析技术在脑卒中后偏瘫步态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展望,旨在为三维步态分析技... 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是其回归家庭、重返社会的基础,为了更准确地量化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临床工作者引入了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本文总结了三维步态分析技术在脑卒中后偏瘫步态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展望,旨在为三维步态分析技术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更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偏瘫步态 三维步态分析 康复
下载PDF
三维步态分析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彦新 《康复学报》 2017年第3期1-4,共4页
三维测量技术和计算软件开发的最新进展使人们有可能通过生物力学的方法从关节层面至肌肉骨骼层面对人体运动进行描述。在医学领域,三维步态分析技术在临床诊断、分析异常运动表现、评价康复治疗效果和优化康复治疗方案等方面被广泛地... 三维测量技术和计算软件开发的最新进展使人们有可能通过生物力学的方法从关节层面至肌肉骨骼层面对人体运动进行描述。在医学领域,三维步态分析技术在临床诊断、分析异常运动表现、评价康复治疗效果和优化康复治疗方案等方面被广泛地应用。本文主要介绍步态分析的基本方法、临床应用及步态分析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步态分析 生物力学 康复评估
下载PDF
脑卒中偏瘫患者水中平板步行步态及表面肌电实时监测的观察 被引量:8
13
作者 吴琼 张通 +2 位作者 丛芳 潘钰 吴瑞斌 《中国康复》 2021年第12期712-716,共5页
目的:探索脑卒中偏瘫患者水中平板步行过程中步态参数及表面肌电图特征。方法:分别在水中平板步行训练(UWTT)及陆地步行(LW)过程中,采用无线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及表面肌电图系统同步采集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时空参数及表面肌电信号。结果:... 目的:探索脑卒中偏瘫患者水中平板步行过程中步态参数及表面肌电图特征。方法:分别在水中平板步行训练(UWTT)及陆地步行(LW)过程中,采用无线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及表面肌电图系统同步采集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时空参数及表面肌电信号。结果:在自感轻松地用力状态下,脑卒中患者UWTT过程中步频、步速、健侧步长、患侧步长、双侧步长差及患侧下肢摆动相百分比(SP%)均显著降低于LW(均P<0.05),步行周期显著高于LW(P<0.05);健侧摆动相百分比及双侧摆动相百分比之差未见显著差异。在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面,UWTT过程中健侧下肢股二头肌(BF)、股直肌(RF)、胫骨前肌(TA)的积分肌电值(iEMG)均显著低于LW(均P<0.05),腓肠肌外侧头(LGA)iEMG值未见差异;患侧下肢BF、RF、TA的iEMG值均显著低于LW(均P<0.05),LGA未见差异;UWTT过程中双侧下肢iEMG差值在BF、RF、TA、LGA均显著低于LW(均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UWTT步行时空参数与LW差异显著,UWTT显著影响脑卒中患者下肢步行关键肌激活程度,有助于改善步行对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中平板步行训练 三维步态分析 表面肌电图 脑卒中
下载PDF
步行支持带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步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4
作者 董晓琼 吴月峰 +5 位作者 范虹 张芳 朱童 朱海平 章一锋 唐邵威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28-532,共5页
目的应用三维步态分析评价步行支持带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步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步行支持带组20例、AFO组20例和常规治疗组20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步行支持带组患者采用步行支... 目的应用三维步态分析评价步行支持带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步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步行支持带组20例、AFO组20例和常规治疗组20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步行支持带组患者采用步行支持带联合常规康复治疗,AFO组患者采用踝足矫形器联合常规康复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三维步态分析评价3组患者的三维步态参数。结果共统计了57例患者,分别为步行支持带组(20例)、AFO组(19例)和常规治疗组(18例)。治疗后,3组患者的步速、步频和步长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增加,而步宽、双支撑相百分比、健侧支撑相百分比、患侧支撑相百分比和健患侧支撑相比值较组内治疗前则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FO组的步速、步频和步长较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明显增加,步宽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减少(P<0.05);治疗后,步行支持带组的步速、步频和步长较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明显增加,步宽、双支撑相百分比和健侧支撑相百分比较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步行支持带组的双支撑相百分比为(32.05±5.26)%,健侧支撑相百分比为(69.15±2.41)%,较AFO组治疗后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步行支持带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异常步态,且在增加步行中的支撑能力方面优于踝足矫形器联合常规康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步行支持带 步态 三维步态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三维步态分析技术评价关中李氏骨伤流派关节理筋手法对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7
15
作者 雷程翔 殷继超 +5 位作者 胡兴律 魏帆 许磊 陈玉辉 王墉琦 王军 《中国中医急症》 2020年第7期1161-1164,共4页
目的应用三维步态分析技术对关中李氏骨伤流派关节理筋手法治疗足底筋膜炎(PF)的临床疗效研究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治疗组64例足底筋膜炎患者予关中李氏骨伤流派关节理筋手法治疗,招募本院64例健康职工为健康组。比较足底筋膜炎... 目的应用三维步态分析技术对关中李氏骨伤流派关节理筋手法治疗足底筋膜炎(PF)的临床疗效研究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治疗组64例足底筋膜炎患者予关中李氏骨伤流派关节理筋手法治疗,招募本院64例健康职工为健康组。比较足底筋膜炎患者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和与健康人在三维步态分析参数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的VA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与健康组步态参数比较,膝关节矢状面运动角度与踝关节矢状面运动角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与健康比较各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单步时间、跨步时间、摆动相时间、单步长、跨步长、膝关节矢状面运动角度、踝关节矢状面运动角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关中李氏骨伤流派关节理筋手法对治疗PF具良好的治疗效果,患者在VAS评分、步态参数上均有改善。三维步态分析技术可以作为足底筋膜炎疗效的评估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底筋膜炎 关中李氏骨伤流派关节理筋手法 三维步态分析 膝关节运动角度 踝关节运动角度
下载PDF
膝外翻儿童步态的时空、运动学、动力学参数特征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阳 姜淑云 +3 位作者 李一瀛 俞艳 鲁潇莹 王丹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2303-2308,共6页
背景:膝外翻作为一种主要的儿童下肢畸形,在生长发育的早期就可能出现异常表现。但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手术治疗方面,对生长发育阶段膝外翻儿童的步态研究较为缺失。目的:通过对膝外翻儿童步态特征的系统分析,为儿童膝外翻的早期评估及... 背景:膝外翻作为一种主要的儿童下肢畸形,在生长发育的早期就可能出现异常表现。但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手术治疗方面,对生长发育阶段膝外翻儿童的步态研究较为缺失。目的:通过对膝外翻儿童步态特征的系统分析,为儿童膝外翻的早期评估及早期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膝外翻受试者及健康志愿者各50例,根据膝外翻的发生规律将受试者分为3-6岁及7-12岁年龄段,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采集每位受试者的关节运动学、动力学及时空参数。将膝外翻儿童的步态参数与健康儿童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其步态特征。结果与结论:①时空参数方面,膝外翻儿童步长、步速减小,步宽增加;7-12岁年龄段膝外翻儿童单下肢支撑时间延长;②运动学参数方面,膝外翻儿童在支撑相足外翻及膝外翻角度增加,胫骨向内扭转角度增加,髋关节最大伸展角度减小,足廓清角度减小;7-12岁年龄段膝外翻儿童还表现出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及屈伸运动范围减小;③动力学方面,膝外翻儿童足蹬离地面时垂直方向地反力减小;3-6岁年龄段膝外翻儿童踝、膝关节最大功率下降,膝关节内翻力矩减小;7-12岁年龄段儿童承重反应期垂直方向地反力减低,髋关节功率下降;④结果表明,膝外翻儿童步行效率及平衡稳定性下降,步行时下肢推进能力减低,踝关节及膝关节均存在力线排列异常问题;低年龄段膝外翻儿童的髋关节代偿性异常运动及下肢肌群的功能下降表现更明显;发育为成熟步态模式后的膝外翻儿童,髋关节异常代偿减少,但踝、膝关节的异常力线排列始终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外翻 儿童 三维步态分析 力线
下载PDF
三维步态分析仪对中医经筋疗法治疗膝关节置换术后疗效的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金辉 李淑春 +2 位作者 马廷健 兰宏佳 季有波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第3期491-493,共3页
目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仪测量下肢步态参数,评价中医经筋疗法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招募因单侧膝骨关节炎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患者20例,每天接受中医经筋疗法,一共治疗4周。使用三维步态分析仪对患者治疗前及治... 目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仪测量下肢步态参数,评价中医经筋疗法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招募因单侧膝骨关节炎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患者20例,每天接受中医经筋疗法,一共治疗4周。使用三维步态分析仪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进行步态评估,记录步态特征中的时间空间参数(步长、步宽、步幅、步速、步频)、运动学(膝关节的角度、速度、角速度、加速度等)、动力学(地面反力、关节受力、力矩等)、肌电活动等多方面参数并进行分析。结果经筋疗法治疗后患侧步幅、步频、步速、患侧单腿支撑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 <0.05)。治疗后步长、步速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0.05);治疗后承重反应期最大屈膝角度、支撑相中期最大伸膝角度、摆动相最大屈膝角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 <0.05);治疗后可见矢状面第1次、第2次最大伸膝力矩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 <0.05),矢状面的最大屈膝力矩与治疗前比较减小(P <0.05)。结论三维步态分析可以精确测量膝骨关节炎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步态参数,中医经筋疗法可以改善膝关节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步态分析 中医经筋疗法 膝关节置换术 膝骨关节炎
下载PDF
基于三维步态分析的个性化康复治疗对脑性瘫痪患儿步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胡玲 陈玉霞 +3 位作者 王志娇 乐凯 孙曼莉 肖农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68-271,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三维步态分析(3DGA)的个性化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痉挛型双瘫或偏瘫的脑瘫患儿21例,IQ〉60分,平均年龄(8.1±3.3)岁。所有患儿治疗前均接受3DGA,并根据分析结果制订... 目的探讨基于三维步态分析(3DGA)的个性化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痉挛型双瘫或偏瘫的脑瘫患儿21例,IQ〉60分,平均年龄(8.1±3.3)岁。所有患儿治疗前均接受3DGA,并根据分析结果制订个性化康复治疗方案,于治疗4周后(治疗后)再次接受3DGA,并比较治疗前、后的步行参数。结果治疗后,脑瘫患儿的足背屈角度、胭窝角度、步行中步速、步长、跨步长、支撑相初期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支撑相末期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最大后向地面反作用力及最大垂直地面反作用力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频、总支撑时间、初始双支撑时间、摆动相时间、支撑相中期膝关节最大伸展角度及最大前向地面反作用力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痉挛型脑瘫患儿经3DGA指导下的个性化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步行功能,且3DGA对脑瘫患儿个性化康复治疗方案的制定及修改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步态分析 脑性瘫痪 康复治疗
原文传递
针对半月板损伤患者的运动学步态分析
19
作者 李鹏 郭丽 +1 位作者 李鹏翠 卫小春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8期828-832,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Codamotion 2CX1三维动态关节运动捕捉系统分析不同程度半月板损伤患者运动学特征。方法:2020年12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半月板损伤患者及招募的正常人共135例,男82例,女53例;年龄14~29岁;病程1~3个月。结合临床症状及MRI检... 目的:探讨应用Codamotion 2CX1三维动态关节运动捕捉系统分析不同程度半月板损伤患者运动学特征。方法:2020年12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半月板损伤患者及招募的正常人共135例,男82例,女53例;年龄14~29岁;病程1~3个月。结合临床症状及MRI检查明确半月板损伤诊断,根据Stoller分级标准将半月板损伤分为4级:0级(正常)37例,Ⅰ级30例,Ⅱ级33例,Ⅲ级35例。采用Codamotion 2CX1三维动态关节运动捕捉系统对各组受试者进行行走测试,采集步行及运动学定量化指标,包括膝关节屈伸、内外旋、内外翻,并对其进行运动学进行分析。结果:在膝关节屈曲/伸直的分布中,4组患者膝关节最大屈曲、最小伸直及膝关节屈伸范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膝关节内旋/外旋的分布中,4组患者膝关节内旋及膝关节旋转范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膝关节内翻/外翻的分布中,4组患者膝关节外翻及膝关节翻转范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进展与膝关节伸直、外旋、内外翻及翻转活动范围呈正相关(P<0.05);与膝关节屈曲、内旋及屈伸、旋转活动范围呈现负相关(P<0.05);膝关节内旋、外旋角度可以作为半月板损伤临床分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6,0.019<0.05)。结论:半月板损伤患者膝关节运动发生了明显变化,且不同临床分期下,变化有一定差异,步态分析为半月板损伤的运动学分析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依据,有助于更好了解关节的运动学指标,同时提供了一个较为可靠的辅助诊疗方案,为后续医学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月板损伤 三维步态分析 运动学 三自由度
下载PDF
臀肌挛缩微创松解对骨盆矢状面倾斜改变的三维步态分析
20
作者 卢林 吴云龙 +2 位作者 陈海诚 周驰 陈镇秋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4年第6期561-565,共5页
目的基于三维步态分析观察臀肌挛缩症患者微创松解术后骨盆矢状面倾斜变化及相关力学因素。方法纳入自2021-05-2021-11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股骨头坏死科行微创松解术治疗的10例双侧臀肌挛缩症患者(观察组),并选取10例性别、年... 目的基于三维步态分析观察臀肌挛缩症患者微创松解术后骨盆矢状面倾斜变化及相关力学因素。方法纳入自2021-05-2021-11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股骨头坏死科行微创松解术治疗的10例双侧臀肌挛缩症患者(观察组),并选取10例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与观察组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意大利BTS三维步态分析系统(SMART-DX400)对观察组术前、术后3个月的静态及日常速度行走的骨盆矢状面活动参数进行测量,对照组进行一次三维步态分析作为观察组标准参数。结果观察组术后3个月骨盆矢状面运动角度及髋关节屈伸角度的最大值、最小值及静态角度均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骨盆矢状面运动角度的幅度、步幅占身高比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术后3个月骨盆矢状面运动的幅度及静态角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前、术后3个月两组骨盆矢状面运动角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髋关节伸展角度最小值、幅度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髋关节屈曲角度最大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髋关节屈曲角度最大值、最小值及静态角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步幅占身高比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步幅占身高比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松解术能改善臀肌挛缩症患者髋关节屈伸角度、运动幅度,但是对术后挛缩解除下骨盆前倾的增加、臀肌主动肌力不足以及长期代偿姿势下累积性损害的影响较小,腰部肌群对于平衡姿势的影响术后仍存在,术后进行骨盆前倾调整及臀肌肌力训练、腰部肌群的整体功能训练,有利于术后功能恢复、步态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臀肌挛缩 三维步态分析 骨盆矢状面倾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