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56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与三维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6
1
作者 张政 韩剑虹 +2 位作者 李迎春 曹毅 朱剑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21-26,共6页
目的对比256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就诊时临床表现疑似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MR血管成像检查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全部行头颈联合3D-CTA及3D-DSA检... 目的对比256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就诊时临床表现疑似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MR血管成像检查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全部行头颈联合3D-CTA及3D-DSA检查,两名影像科医师使用盲法独立判读所有患者的3D-CTA图像,3D-DSA的图像由1名从事血管介入的神经科医师和1名介入影像科医师共同判读确定。以3D-DSA检出动脉瘤的数目为标准,评估3D-cTA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两名3D-CTA阅片者、3D-CTA与3D-DSA技术之间,在动脉瘤检出数量的一致性;测量动脉瘤瘤体最大径,以3D-DSA图像测量值为标准,比较两名3D-CTA阅片者用3D-CTA容积重建图像测量瘤体最大径的差异以及3D-CTA容积重建与3D-DSA图像在瘤体最大径测量上的差异。结果 3D-DSA对46例患者中的37例共检出49个动脉瘤,其余9例未被发现动脉瘤。①3D-CTA在检出动脉瘤数目方面的敏感性为91.8%~93.9%,特异性为77.8%~100%。②对<3mm的动脉瘤,3D-CTA的敏感性均为83.3%,特异性为77.8%~100%。③从动脉瘤的检出率方面,3D-CTA阅片者以及3D-CTA与3D-DSA技术之间一致性均较高(分别为κ=0.730,κ=0.686~0.777)。④两名医师采用3D-CTA法测量的瘤体最大径与3D-DSA法的测量值,以及两名医师的3D-CTA测量值之间均存在高度相关性,均r值=0.996,均P值<0.001。结论 256层螺旋CT 3D-CTA对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3D-CTA对动脉瘤的检出率和瘤体最大径测量与3D-DSA一致性较高,可以作为疑似动脉瘤患者的首选筛查方法。但其对瘤体最大径<3mm的动脉瘤仍有假阴性的表现。在高度怀疑动脉瘤而3D-CTA结果显示为阴性时,仍需进一步行3D-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成像 三维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2
2
作者 李文化 穆民 刘晓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2期119-121,共3页
目的 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D DSA)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怀疑和确诊为脑血管疾病的 71例患者行常规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 (DSA)和 3D DSA。结果 本组共检查 71例 ,经 3D DSA技术共检出动脉瘤 4 4例 6 4枚... 目的 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D DSA)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怀疑和确诊为脑血管疾病的 71例患者行常规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 (DSA)和 3D DSA。结果 本组共检查 71例 ,经 3D DSA技术共检出动脉瘤 4 4例 6 4枚、颅内动静脉畸形 (AVM) 19例、血管狭窄致脑缺血8例 (6例颈内动脉狭窄、大脑前动脉闭塞 )。结论  3D DSA诊断脑血管疾病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对颅内动脉瘤、AVM、血管狭窄的诊断最为准确、快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脑血管疾病 技术诊断 颅内动静脉畸形 大脑前动脉闭塞 数字减影造影 颈内动脉狭窄 临床应用价值 血管狭窄 DSA技术 DSA诊断 颅内动脉瘤 脑缺血 AVM
下载PDF
急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三维CT血管造影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4
3
作者 李祥 于如同 +4 位作者 潘昕 郭克勤 李江山 徐凯 祖茂衡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688-690,i004,共4页
目的 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 (3D CTA)在急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患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9例急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3D 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手术资料。CTA图像采用遮盖容积重建 (SVR)、最... 目的 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 (3D CTA)在急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患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9例急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3D 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手术资料。CTA图像采用遮盖容积重建 (SVR)、最大密度投影 (MIP)、彩色表面阴影显示法(SSD)和CT仿真内窥镜 (VE) 4种处理技术。所得图像分别由两位神经外科医生、两位放射科医生、两位介入科医生评价。结果  3D CTA检出动脉瘤 31个 ,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及颅骨的关系清晰、确切。DSA检出动脉瘤 2 8个 ,漏检 1个大脑前动脉瘤、 1个前交通动脉瘤和 1个后交通动脉瘤。CTA的检出率为 10 0 % ,DSA的检出率为 90 %。两者检出率经 χ2 检验无显著性差异 (χ2 =1 6 1,P =0 4 2 )。 2 9例患者中 ,17例接受手术治疗 ,12例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 3D CTA测得瘤体最大直径 19 7mm ,最小直径1 2mm ,与DSA测量结果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t=1 5 2 ,P =0 33)。结论 对急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3D CTA检出动脉瘤敏感性高、快速、无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CTA 急性 DSA 三维CT血管造影 检出 VE 诊治 显著性差异
原文传递
3D-CTA与3D-DSA对颅内小动脉瘤诊断价值比较 被引量:19
4
作者 林宇佳 廖政贤 +3 位作者 谢锋 张国栋 张文 吴丽丽 《河北医药》 CAS 2018年第5期698-701,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30例颅内小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的头颅3D-CTA及3D-DSA图像,3D-CTA图像及3D-DSA图像均由1名副高以上... 目的探讨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30例颅内小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的头颅3D-CTA及3D-DSA图像,3D-CTA图像及3D-DSA图像均由1名副高以上影像诊断医师及1名高年资神经介入医师进行阅读判断,以外科开颅夹闭或血管介入手术确诊为标准,对比分析二种检查手段对不同位置、不同大小的颅内小动脉瘤的检出的准确性。结果 30例患者共发现35枚小动脉瘤(26例为单发,3例为2个小动脉瘤,1例为3个小动脉瘤),CTA共检出30枚,准确率85.7%,漏诊5枚,假阴性率(漏诊率)14.3%,假阳性4个,误诊率为10.3%;DSA共检出35枚,准确率100%,假阴性率(漏诊率)0,假阳性1个,误诊率2.7%。其中CTA漏诊的小动脉瘤中3枚直径为≤3 mm的微小动脉瘤(颈内动脉1枚,小脑后下1枚,后交通1枚);2枚直径3~5 mm(颈内动脉1枚,前交通1枚)。3D-CTA与3D-DSA对小动脉瘤(3 mm^5 mm)的检出率分别为93.3%和100%,2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微小动脉瘤(≤3 mm)的检出率分别为62.5%和100%,2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内小动脉瘤(3 mm^5 mm)的诊断,3D-CTA是无创、快速及安全可靠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但对于颅内微小动脉瘤(≤3 mm)的诊断上漏诊率及误诊率较高;而3D-DS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3D-CTA,并且3D-DSA可以为临床下一步治疗小动脉瘤提供更多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小动脉瘤 微小动脉瘤
下载PDF
3D-CTA与3D-DSA在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8
5
作者 刘俊平 龙治华 焦慧娟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9年第2期111-113,共3页
目的分析三维C 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在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 目的分析三维C 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在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疑似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纳入研究,均行3D-CTA与3D-DSA检查,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比较3D-CTA与3D-DSA检查准确性。结果 3D-CTA诊断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灵敏度为91.46%(75/82),特异度87.50%(7/8),准确性91.11%(82/90);3 D-D S A诊断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灵敏度为9 8. 7 8%(8 1/8 2),特异度100.00%(8/8),准确性98.89%(89/90),Kappa值均>0.4;3D-DSA检查方式灵敏度与准确性均明显高于3D-CTA检查方式(P<0.05)。结论相较于3D-CTA,3D-DSA诊断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准确性,可为患者临床诊治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血管造影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 诊断
下载PDF
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6
6
作者 王龙 陈谦学 +4 位作者 田道锋 晏炳元 徐海涛 吴立权 陈伟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9年第8期449-452,共4页
目的探讨64排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主要表现的颅内动脉瘤(ICAs)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1例SAH患者资料,其中3D-CTA及DSA影像学资料由一位神经外科医师和一位放射或介入科医师按双盲原则分... 目的探讨64排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主要表现的颅内动脉瘤(ICAs)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1例SAH患者资料,其中3D-CTA及DSA影像学资料由一位神经外科医师和一位放射或介入科医师按双盲原则分析。最终以DSA及手术资料对3D-CTA在ICAs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181例SAH患者,3D-CTA共发现143例共166个动脉瘤,DSA及手术证实动脉瘤144例共170个。3D-CTA对SAH患者中动脉瘤的检出率为97.6%,对直径小于2 mm的动脉瘤检出率为66.7%,对直径大于2 mm的动脉瘤检出率接近100%。此外,3D-CTA还可清晰确切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64排3D-CTA对SAH患者动脉瘤的诊断具有敏感、快捷、无创、经济等优点,与DSA有机结合有助于指导ICAs的诊断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 三维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CTA联合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海全 吕光淘 +2 位作者 胡海斌 周辉 黄小龙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年第11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联合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8例,根据检查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CTA组(38例)和CTA+MRA组(30例),比较两种检查... 目的探讨三维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联合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8例,根据检查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CTA组(38例)和CTA+MRA组(30例),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率及对颅内动脉瘤的显示情况。结果CTA+MRA诊断符合率为90.67%(68个/75个)高于CTA的77.33%(58个/7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和CTA联合MRA检测对于不同类型的动脉瘤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检测动脉瘤平均直径小于CTA联合MRA检测(P<0.05),在<10mm动脉瘤检测中,CTA联合MRA检测出的<10mm动脉瘤数量多于CT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联合MR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治中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率,在<10mm动脉瘤的诊断方面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3D-DSA与MRI影像融合技术及其在脑动静脉畸形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8
作者 李乾 任彤 +3 位作者 黄巍 韩凯伟 钱康 黄承光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241-244,共4页
目的探讨3D-DSA与MRI影像融合技术及其在脑动静脉畸形(AVM)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例脑AVM作为研究对象,术前行3D-DSA、MRI和MRA检查,在Philips大平板DSA机(Allura Xper FD20)的后处理软件Interventional tool上进行DSA-MRI融... 目的探讨3D-DSA与MRI影像融合技术及其在脑动静脉畸形(AVM)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例脑AVM作为研究对象,术前行3D-DSA、MRI和MRA检查,在Philips大平板DSA机(Allura Xper FD20)的后处理软件Interventional tool上进行DSA-MRI融合,并做术前评估。结果融合过程中,采用MRA-DSA图像进行人工配准的方法更可靠、易行,经上述方法处理得出的DSA-MRI融合影像,可清楚显示AVM的血管构筑及其与脑组织、血肿的空间位置关系。结论 3D-DSA与MRI影像融合技术对显示脑AVM与脑组织的位置毗邻关系有重要价值,对AVM的术前评估和制定治疗方案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影像融合 3D-DSA MRI 治疗策略
下载PDF
3D-CTA在急性破裂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梁满球 陈妙玲 +2 位作者 徐文 钟任佳 施德建 《中国数字医学》 2019年第12期76-79,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CTangiography,3D-CTA)在急性破裂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采用256层螺旋CT对患者实施3D-CTA...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CTangiography,3D-CTA)在急性破裂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采用256层螺旋CT对患者实施3D-CTA检查,再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对患者实施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检查,以3D-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计算3D-CTA对颅内动脉瘤急性破裂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分析3D-CTA与3D-DSA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再对颅内动脉瘤急性破裂确诊患者的影像图进行观察,测量和比较3D-CTA与3D-DSA图像中颅内动脉瘤的瘤体最大径、瘤颈最大径。结果:以3D-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3D-CTA对颅内动脉瘤急性破裂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47%、95.24%、96.00%、98.72%、90.91%,与3D-DSA诊断结果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一致性分析发现,3D-CTA与3D-DSA对颅内动脉瘤急性破裂的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良好,其Kappa值为0.745。3D-CTA与3D-DSA图像中颅内动脉瘤的瘤体最大径、瘤颈最大径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3D-CTA对颅内动脉瘤患者瘤体急性破裂可予以灵敏、准确诊断,其诊断价值良好,可作为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主要诊断方法,为其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诊断 三维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的校准及维护方法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传东 孙士龙 +2 位作者 王玉丽 贾绍田 刘瑞宏 《中国医学装备》 2015年第7期54-56,57,共4页
目的:探讨定期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方法,以使DSA设备性能在工作中达到最佳状态。方法:运用设备自带程序及模体对DSA设备的X射线管球、平板探测器、机架稳定性及焦点对称性进行校准、维护。结果:将检测数据作为调... 目的:探讨定期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方法,以使DSA设备性能在工作中达到最佳状态。方法:运用设备自带程序及模体对DSA设备的X射线管球、平板探测器、机架稳定性及焦点对称性进行校准、维护。结果:将检测数据作为调整DSA设备相关性能的依据,进而使设备保持稳定的性能。结论:通过对DSA设备的日常维护、校准,可保证其在临床诊断、治疗中的准确性,为医学科研、医疗新技术开发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校准 体模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3D-CTA结合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1
作者 田飞 陈文荣 +3 位作者 郑伟武 李永生 杨少锋 张增良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年第7期4-6,共3页
目的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7-09~2009-08入院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69例,行3D-CTA、DSA检查,研究比较CTA、DSA影像特点。结果69例患者,阴性3... 目的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7-09~2009-08入院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69例,行3D-CTA、DSA检查,研究比较CTA、DSA影像特点。结果69例患者,阴性3例,余66例患者共检出72个动脉瘤。3D-CTA与DSA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颅内动脉瘤影像学诊断上,3D-CTA和DSA各有优势。DSA与CTA两种检查方法互补可提高动脉瘤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基于3D-DSA双容积重建的单模融合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1
12
作者 范良好 熊叶 +4 位作者 赵兵 钟鸣 谭显西 郑匡 李则群 《浙江医学》 CAS 2016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探讨基于3D-DSA双容积重建的单模融合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经血管内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随访的137例患者的临床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资料。结果137例患者中共152个颅内动脉瘤... 目的探讨基于3D-DSA双容积重建的单模融合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经血管内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随访的137例患者的临床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资料。结果137例患者中共152个颅内动脉瘤,其中多发颅内动脉瘤患者15例。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栓塞术治疗,其中117个颅内动脉瘤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35个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随访发现动脉瘤完全闭塞123个(80.9%),瘤颈残留17个(11.2%),瘤腔残留12个(7.9%)。结论基于3D-DSA双容积重建的单模融合技术能够更好发现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残留或复发,并能排除金属伪影的干扰,提供更直观、清晰的重建影像,在DSA随访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DSA 颅内动脉瘤 图像融合 随访
下载PDF
HR-MRI、MRA与DSA在颅内动脉瘤瘤径测量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云升 穆学涛 +2 位作者 牛晓旺 毛更生 王宏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5年第8期621-625,共5页
目的研究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在颅内动脉瘤测量中的应用价值,并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SA,3D-DSA)、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time of f... 目的研究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在颅内动脉瘤测量中的应用价值,并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SA,3D-DSA)、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time of fl ight MRA,3D-TOF MRA)作对比。材料与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我院神经外科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25例。患者首先行3D-TOF MRA及HR-MRI扫描,并于1周内行DSA检查。分别在3D-TOF MRA、HR-MRI和3D-DSA图像上测量动脉瘤的宽径,采用配对t检验两两比较3D-TOF MRA、HR-MRI与3D-DSA在测量颅内动脉瘤宽径方面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HR-MRI与3D-DSA、HR-MRI与3D-TOF MRA在测量颅内动脉瘤宽径方面的差异[平均差值分别为(3.16±2.66)mm、(5.15±4.89)mm]均有统计学意义(P1<0.05,P2<0.05),3D-DSA与3D-TOF MRA在测量颅内动脉瘤宽径方面的差异[平均差值为(2.53±5.18)mm]无统计学意义(P3>0.05)。结论 HRMRI与3D-DSA、HR-MRI与3D-TOF MRA在显示颅内动脉瘤宽径方面有差异,可能HR-MRI能更准确地显示颅内动脉瘤实际大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下载PDF
3D-DS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脑血管造影阴性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伟 郭庆东 +3 位作者 付洛安 张磊 胡世颉 费舟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首次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原因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再次造影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至2012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造影结果呈阴性的63例患者,其中62例遵医嘱第二次行3D-DSA...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首次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原因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再次造影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至2012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造影结果呈阴性的63例患者,其中62例遵医嘱第二次行3D-DSA检查,1例等待复查期间再出血死亡。结果其中5例复查发现颅内动脉瘤,4例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1例因动脉瘤微小观察随访治疗。结论血管痉挛、微小动脉瘤是SAH首次造影阴性的重要原因,SAH的患者首次造影阴性应重复血管造影检查,3D-DSA在复查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血管痉挛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子宫动脉的三维DSA表现及其最佳显示体位探讨 被引量:10
15
作者 吕维富 张爱武 +6 位作者 周春泽 鲁东 肖景坤 王伟昱 张行明 张正峰 侯昌龙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53-856,共4页
目的用三维DSA观察子宫动脉的开口位置、解剖形态及最佳投照角度,以提高子宫动脉的插管成功率。方法对42例(84侧)成年女性子宫动脉进行前瞻性206°旋转DSA检查,对获取的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分析子宫动脉的DSA表现,并观察子宫动脉的最... 目的用三维DSA观察子宫动脉的开口位置、解剖形态及最佳投照角度,以提高子宫动脉的插管成功率。方法对42例(84侧)成年女性子宫动脉进行前瞻性206°旋转DSA检查,对获取的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分析子宫动脉的DSA表现,并观察子宫动脉的最佳显示角度。结果所有84侧子宫动脉开口均能在三维DSA上清晰显示,其中58侧起源于髂内动脉前干,占69%;16侧起源于髂内动脉主干,占19.1%;8侧发自阴部内动脉,占9.5%;2侧起源于臀下动脉,占2.4%。子宫动脉开口在对侧斜位16.4°~43.7°能够清楚显示,其中20.2%(17/84)在对侧斜位15°~25°,54.8%(46/84)在对侧斜位25°~35°,25%(21/84)在对侧斜位35°~45°。子宫动脉开口和走行在对侧斜位25°~35°投照时的显示效果明显优于对侧斜位15°~25°和35°~45°(P<0.05)。结论三维DSA能清晰显示子宫动脉开口位置及解剖形态,选用对侧斜位25°~35°投照更有助于子宫动脉的显示和超选择性插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动脉 三维数字减影动脉造影 解剖学
下载PDF
脑血管三维DSA影像的质量控制 被引量:8
16
作者 许少睿 项玉梅 +2 位作者 苏浩波 楼文胜 孙德才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2年第35期6936-6939,共4页
目的:探讨脑血管三维DSA的质量控制措施,提高影像质量。方法:对67例影像质量较差的三维DSA图像,通过与旋转DSA图像的比对分析,确定影响脑血管三维DSA图像质量的因素。结果:脑血管三维DSA图像质量与头颅运动、三维模式的选择、延迟方式... 目的:探讨脑血管三维DSA的质量控制措施,提高影像质量。方法:对67例影像质量较差的三维DSA图像,通过与旋转DSA图像的比对分析,确定影响脑血管三维DSA图像质量的因素。结果:脑血管三维DSA图像质量与头颅运动、三维模式的选择、延迟方式与时间、对比剂注入的速率与总量、连接管和导管内对比剂充盈状态、影像的后处理、扫描定位的准确性和设备定期调试较准有关。结论:要获得良好的三维DSA影像,需遵循质量控制措施多方面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质量控制 脑血管造影
原文传递
3D-CTA与DSA在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评估中的意义 被引量:8
17
作者 何跃 于加省 +4 位作者 陈劲草 陈如东 郭东生 雷霆 李龄 《华中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88-90,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及术前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自2006年以来76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DSA、3D-CTA影像学资料,CTA处理后图像与DSA图像分别由两位神经外科医师...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及术前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自2006年以来76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DSA、3D-CTA影像学资料,CTA处理后图像与DSA图像分别由两位神经外科医师及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分析。结果76例临床疑似患者仅58例经过手术及介入治疗证实为动脉瘤患者,共发现71个动脉瘤,其中单发动脉瘤47例,9例为2个动脉瘤,2例为3个动脉瘤。3D-CTA检查准确性为90.3%、敏感性为91.6%、特异性为98.6%,而DSA检查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5.8%、95.8%及100%。结论DSA诊断准确性及敏感性略高于3D-CTA,仍是颅内动脉瘤确诊的"金标准"。但后者具有安全、简便、快速、无创的优点,可清楚地显示解剖结构,是DSA检查的有力补充。两者联合应用有助于术前制定治疗策略,提高动脉瘤的诊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三维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8
作者 肖顺武 黄光富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07年第8期586-590,共5页
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作为一种快速、廉价的无创性检查手段,具有很高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能检测到瘤体直径〈3mm的颅内动脉瘤。3D—CTA可准确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和大小,评价瘤颈部与瘤体、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之间的... 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作为一种快速、廉价的无创性检查手段,具有很高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能检测到瘤体直径〈3mm的颅内动脉瘤。3D—CTA可准确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和大小,评价瘤颈部与瘤体、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之间的关系,模拟手术入路,为选择适当的手术治疗方案提供直观、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原文传递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仿真内窥镜技术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19
作者 郑涛 马青 刘瑞宏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2-14,F0002,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仿真内窥镜(VE)技术在脑血管造影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3例可疑脑血管病变的患者行旋转三维DSA检查,并通过DSA后处理工作站进行VE重建。结果:103例患者中36例动脉瘤清晰显示载瘤动脉及瘤...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仿真内窥镜(VE)技术在脑血管造影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3例可疑脑血管病变的患者行旋转三维DSA检查,并通过DSA后处理工作站进行VE重建。结果:103例患者中36例动脉瘤清晰显示载瘤动脉及瘤内情况,47例动脉狭窄表现为侧支开口不规则及VE漫游中视野缩小,7例动静脉畸形仅能看清粗大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6例动脉闭塞显示血管信号中断,7例正常无病灶。结论:三维DSA及VE技术能够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影像资料,为神经外科医生进行介入治疗的定位及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脑血管 仿真内窥镜
下载PDF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磁共振血管造影随访测量颅内动脉瘤栓塞残余的临床比较
20
作者 姜兴丰 刘璋 黄娜 《当代医学》 2024年第9期104-107,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随访测量颅内动脉瘤栓塞残留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5月宜春新建医院收治的87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患者均常规行3D-DSA与MRA检查,并对患者...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随访测量颅内动脉瘤栓塞残留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5月宜春新建医院收治的87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患者均常规行3D-DSA与MRA检查,并对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残余中的测量效果,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3D-DSA检查显示:完全闭塞45例,颈部闭塞28例,残留动脉瘤14例;MRA检查显示:完全闭塞47例,颈部残留30例,残留动脉瘤10例,不同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0.83、0.81)。3D-DSA检查显示2例(2.30%)发生并发症;MRA检查无并发症发生;3D-DSA检查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1例患者检查过程中出现血管重叠;MRA检查图像清晰,4例伴有轻微干扰,未对结果产生影响。3D-DSA与MRA检查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及大脑后动脉(PCA)血管显示平均分支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3D-DSA与MRA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残余测量中均能实现病灶分级,且二者联合检查诊断效能较高,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栓塞残留 诊断效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