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汛期暴雨径流对饮用水水库溶解性有机质(DOM)光谱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程遥 黄廷林 +5 位作者 温成成 梁伟光 林子深 杨尚业 李凯 蔡晓春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91-1402,共12页
为探究汛期暴雨径流对水库有机质的影响,以李家河水库为例,采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法(EEMs-PARAFAC)及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法分析径流过程中4个时期(径流前、径流洪峰期、径流1周后和6周后)溶解性有机质(DOM)含量及组分变化.... 为探究汛期暴雨径流对水库有机质的影响,以李家河水库为例,采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法(EEMs-PARAFAC)及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法分析径流过程中4个时期(径流前、径流洪峰期、径流1周后和6周后)溶解性有机质(DOM)含量及组分变化.结果表明:(1)径流洪峰期水库水体浊度、DOC含量显著升高(P <0.01),洪峰期后逐步下降;(2)紫外-可见光谱特征参数显示,径流洪峰期a(254)和a(355)显著升高(P <0.01),而E2/E3和E3/E4显著降低(P <0.01),表明暴雨径流使水库水体DOM的浓度、相对分子质量和腐殖化程度升高;(3)李家河水库共解析出4种荧光DOM组分,分别为陆源腐殖质组分(C1、C2)、微生物腐殖质组分(C3)和类色氨酸组分(C4),径流洪峰期C1~C3组分荧光强度显著升高(P <0.05),表明暴雨径流大幅增加了水库DOM类腐殖质组分含量,洪峰期后C1~C4组分荧光强度不断降低,表明径流后DOM不断沉降和降解.(4)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暴雨径流后水体DOM荧光强度和浊度呈现显著的相关性(r> 0.467,P <0.05),表明DOM的减少和悬浮物沉降有关,主成分分析(PCA)表明暴雨径流事件的各个时期水库水质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本研究阐明了暴雨径流对李家河水库DOM含量和组分短期及后续影响,为饮用水水库水质管理提供了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家河水库 暴雨径流 溶解性有机质(DOM) 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 三维荧光光谱(eems)
原文传递
白塔堡河底泥DOM组成结构的荧光光谱与多元统计模型表征 被引量:14
2
作者 刘东萍 高红杰 +2 位作者 崔兵 于会彬 杨芳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9-257,共9页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PARAFAC)分析、层次聚类分析(HCA)和分类回归树(CART)模型,以东北典型城镇化河流——白塔堡河为研究对象,分别在该河的农村段、城镇段和城市段采集表层底泥样品,研究表层底泥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的荧光组...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PARAFAC)分析、层次聚类分析(HCA)和分类回归树(CART)模型,以东北典型城镇化河流——白塔堡河为研究对象,分别在该河的农村段、城镇段和城市段采集表层底泥样品,研究表层底泥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的荧光组分,分析荧光组分空间特征,识别DOM特征的关键因子,并辨识污染源。结果表明:白塔堡河底泥DOM中包含6个DOM荧光组分,即类富里酸(C1)、微生物代谢产物(C2)、类胡敏酸(C3)、类色氨酸(C4)、类酪氨酸(C5)、酚类物质(C6);白塔堡河城镇段DOM荧光物质浓度最高,城市段次之,农村段最低;白塔堡河农村段底泥DOM以内源为主,城镇段与城市段受陆源和内源物质的双重影响;白塔堡河底泥污染程度为城镇段>城市段>农村段,底泥DOM呈现出农村段、城镇段和城市段分异特征;类酪氨酸与类富里酸是识别底泥DOM特征的2个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DOM) 三维荧光光谱(eems) 平行因子(PARAFAC)分析 分类回归树(CART)模型 城镇化河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