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0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逻辑回归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滑坡灾害空间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98
1
作者 刘艺梁 殷坤龙 刘斌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2-96,共5页
以三峡坝区到巴东段为研究区,选择坡度、坡向、软弱夹层、水系影响范围和土地利用状况等9项评价指标,分别采用逻辑回归和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在ArcGIS平台上进行滑坡灾害危险性预测。此外,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以三峡坝区到巴东段为研究区,选择坡度、坡向、软弱夹层、水系影响范围和土地利用状况等9项评价指标,分别采用逻辑回归和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在ArcGIS平台上进行滑坡灾害危险性预测。此外,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方法对两种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滑坡危险性预测区划图和实际的滑坡发育情况基本吻合,逻辑回归模型和ANN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806和0.799,两种模型的预测结果可以相互验证,且逻辑回归模型的预测精度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LOGISTIC回归 人工神经网络 GIS ROC曲线
下载PDF
三峡大坝建成后长江输沙量的减少及其对长江三角洲的影响 被引量:55
2
作者 李从先 杨守业 +1 位作者 范代读 赵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95-500,共6页
三峡大坝建成之后 ,大量泥沙滞留于库区 ,出库泥沙量减少 ,坝下河床冲刷而提供相当数量的泥沙 ,支流湖泊供沙也发生变化 ,这将使进入河口地区的泥沙有所减少。三峡大坝以上长江干流和支流建设新的大坝 ,南水北调、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以... 三峡大坝建成之后 ,大量泥沙滞留于库区 ,出库泥沙量减少 ,坝下河床冲刷而提供相当数量的泥沙 ,支流湖泊供沙也发生变化 ,这将使进入河口地区的泥沙有所减少。三峡大坝以上长江干流和支流建设新的大坝 ,南水北调、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以及减少水土流失都将进一步减少长江进入河口地区的泥沙。由此估计 ,三峡大坝建成后的百年内长江输入河口地区的泥沙约为 2 .0× 10 8~ 2 .5× 10 8t/a;冰后期长江三角洲形成和发育期间的长江年均输沙量为 1.84× 10 8~ 2 .2 8× 10 8t。二者的数值相当接近 ,然而与近 5 0年的观测 (4.33× 10 8t/a)相差甚远 ,长江流域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文章着重说明中国和长江上游人口的增长、种植作物的改变可能是水土流失、长江泥沙量增长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三峡大坝 输沙量 中国人口
下载PDF
水淹对钉螺生存的影响 被引量:46
3
作者 郑英杰 钟久河 +4 位作者 陈秀纶 林丹丹 赵根明 张绍基 姜庆五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 探讨水淹对钉螺生存的影响 ,为长江洪水和三峡建坝引起的水位变化对血吸虫传播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系统抽样法进行现场查螺 ,现场和实验室模拟水淹实验观察钉螺存活情况。结果 现场查螺显示 ,3- 6月份未淹水洲滩以成螺为... 目的 探讨水淹对钉螺生存的影响 ,为长江洪水和三峡建坝引起的水位变化对血吸虫传播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系统抽样法进行现场查螺 ,现场和实验室模拟水淹实验观察钉螺存活情况。结果 现场查螺显示 ,3- 6月份未淹水洲滩以成螺为主 ,密度基本稳定在 17- 2 3只 /框 (每框为 0 .1m2 )之间 ;7- 9月份洲滩被水淹没 ,启动了钉螺的世代交替 ,新螺急剧上升并生长发育 ,8月份达到最高 80 .95只 /草帘 (0 .1m2 ) ,之后又急剧下降 ,而老螺大量死亡 ,基本稳定在 2 - 5只 /草帘 ;退水后的洲滩以新螺为主 ,其密度是淹水前洲滩的 6 .0 6倍。现场模拟钉螺水淹实验显示 ,淹水 1个月钉螺存活率急剧下降 ,之后则稳定在 5 .8% - 8.7%之间 ;实验室模拟淹水显示 ,不管是在夏季还是冬季 ,淹水使得钉螺存活率下降 ,以夏季更为明显 ,并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而继续下降 ,而与淹水的深度无关。结论 淹水可促进幼螺的生长发育和成螺的死亡 ,自然淹水成倍增加洲滩的活螺密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钉螺 三峡建坝 血吸虫病 水淹 生存 影响
下载PDF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初期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响应 被引量:40
4
作者 戴仕宝 杨世伦 +1 位作者 赵华云 李明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5-39,共5页
根据来自长江水利委员会的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出(入)库水沙变化的逐日数据(2003.5.25-6.12)以及长江中下游2003年和多年平均的干支流测站数据,本文对三峡水库蓄水初期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响应进行了初步研究。三峡水库蓄水后,拦沙作... 根据来自长江水利委员会的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出(入)库水沙变化的逐日数据(2003.5.25-6.12)以及长江中下游2003年和多年平均的干支流测站数据,本文对三峡水库蓄水初期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响应进行了初步研究。三峡水库蓄水后,拦沙作用十分明显,仅2003年6-12月份,水库淤积泥沙即达1.24亿t。由于泥沙被水库拦截,其下游各站输沙量均降低,河道沿程普遍发生冲刷(除监利至螺山段外)。各江段冲淤响应表现不一,从宜昌至监利冲刷量逐渐减小,监利至螺山段淤积,而从螺山到大通冲刷量逐渐增大。宜昌站至大通站间长江河道2003年总冲刷量为0.798亿t,比预测值小。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长江河道冲淤形势发生的变化将对长江中下游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加强及时的监测与研究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长江中下游 河道冲淤 洞庭湖
下载PDF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长江口水域夏季硅酸盐、溶解无机氮分布及硅氮比值的变化 被引量:31
5
作者 余立华 李道季 +2 位作者 方涛 李云 高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2817-2826,共10页
通过对长江口水域19992、003、2004年3个夏季航次和1959年历史数据的比较,分析研究了长江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长江口溶解硅酸盐(DSi)和无机氮(DIN)含量的变化,发现与1999年相比,2003年和2004年DIN浓度分别增加了1.3倍和2.2倍,DIN浓度还在... 通过对长江口水域19992、003、2004年3个夏季航次和1959年历史数据的比较,分析研究了长江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长江口溶解硅酸盐(DSi)和无机氮(DIN)含量的变化,发现与1999年相比,2003年和2004年DIN浓度分别增加了1.3倍和2.2倍,DIN浓度还在增加中,而且有加快的趋势;三峡水库蓄水前DSi浓度每年减少约为0.60μmol/L,而蓄水后一年内就减少了3.92μmol/L;Si/N比的平均值分别从1999年的1.66下降到2003年1.09,再下降到2004年的0.42,大面积区域比值已经小于1,下降趋势比较明显,DSi含量的下降与长江径流输沙量减少有显著关系,DIN的增加则与长江中下游化肥的使用有关;同时长江口营养盐结构已经趋于不平衡,营养盐结构的变化已经引起了长江口生态系统结构的改变,如甲藻赤潮频发等,这可能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直接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硅氮比值 三峡工程 长江河口
下载PDF
三峡大坝上下游水质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34
6
作者 张馨月 马沛明 +2 位作者 高千红 严海涛 钱宝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33-645,共13页
为探索三峡大坝上下游(坝上99.9 km、坝下63.0 km、全长162.9 km)水质时空变化特征,运用主成分分析和方差分析对2016年近坝段水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主成分分析表明,水文因子流量(Q)、气温(T)、水位(Z)和水质因子(水温(WT)、pH、... 为探索三峡大坝上下游(坝上99.9 km、坝下63.0 km、全长162.9 km)水质时空变化特征,运用主成分分析和方差分析对2016年近坝段水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主成分分析表明,水文因子流量(Q)、气温(T)、水位(Z)和水质因子(水温(WT)、pH、电导率(EC)、溶解氧(DO)、悬浮物(SS)、高锰酸盐指数(CODMn)、硫酸盐(SO24-)、氟化物(F-)、总硬度(T-Hard)、硝态氮(NO3--N)、总氮(TN)和硒(Se))的变化主导着研究区域水质变化;各采样点主成分得分和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域水质因子时间变化主要呈现出季节和不同水库运行时期的差异.消落期(2-5月),T-Hard、F-、SO24-和EC是影响河流水质变化的主导因子;汛期(7-8月),Q、SS、CODMn、NO3--N、TN和Se是影响河流水质变化的主导因子; T和WT主导着汛末(9月)河流水质变化,并引起了DO等理化特性的变化;高水位运行期(12月),Cl-是影响河流水质变化的主导因子.现阶段,DO、有机污染物(CODMn)、无机盐(SO24-和F-)、营养盐类(NO3--N和TN)、类金属元素(Se)和水体的矿化程度(T-Hard)的变化主导着区域水质的变化,是三峡大坝近坝段水域水质的控制因子.方差分析表明,河流的理化特性(DO、p H和SS)、营养盐组分构成(NH3-N和NO3--N)、无机盐类(EC和Cl-)、石油类有机污染物及粪大肠菌群(FC)等指标在坝上与坝下断面存在显著性差异.气温、水温、降雨、含沙量的季节性影响因素和水库调度运行模式是影响近坝段水质时间差异的主要因子;空间差异主要受城区污染排放和三峡水库调度引起的坝上和坝下水文和水动力学条件差异影响.因此控制研究区域因人类活动等造成的外源性污染,并针对不同类污染物质的季节变化特征实施合理的水库运行方式是近坝段水质提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多元分析 时空变化特征 三峡大坝 上下游
下载PDF
长江鄱阳湖问题的原因及湖口建闸的影响 被引量:29
7
作者 周建军 张曼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2,共12页
根据实际资料分析了近年鄱阳湖环境面貌剧烈变化的原因和湖口建闸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前鄱阳湖汛后提前干枯主要是长江上游水库群改变了河川径流节律,减少汛后水量,使河湖提前入枯和河道大幅冲刷,全线汛后水位平均降低2~4 m(湖口2.76 m)... 根据实际资料分析了近年鄱阳湖环境面貌剧烈变化的原因和湖口建闸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前鄱阳湖汛后提前干枯主要是长江上游水库群改变了河川径流节律,减少汛后水量,使河湖提前入枯和河道大幅冲刷,全线汛后水位平均降低2~4 m(湖口2.76 m),径流减少是主要原因;鄱阳湖大量采砂已经破坏了入江水道的自然水力顶托机制,使枯季(2—3月)湖区(都昌)平均水位降低2 m,这是鄱阳湖连续出现极低水位的原因;鄱阳湖流域水库拦截和长江汛期洪水减少、湖水位降低和持水量减少等,也使近年8—10月湖口入湖和出湖流量大幅度减少,加剧了湖区汛后水位降低,特别是鄱阳湖七河尾闾干旱。上述变化已经对湖区生态环境和周边生产生活影响很大,但鄱阳湖基本自然特征没有改变。湖口建闸是可控制湖区汛后水位消落和抬高枯水位,但是建闸隔断江湖,对洄游鱼类生存、鸟类生境和湖区环境影响很大;长江受三峡大坝隔断后,再在湖口建闸将严重肢解流域自然生态系统,使长江生境多样性彻底丧失;而且建闸还将进一步加剧长江下游水位降低,改变河湖面貌,降低环境容量和河口抵御咸潮能力。解决鄱阳湖问题应该在长江流域层面统筹寻找对策,建议严格坚持三峡工程规划确定的主要防大洪水原则,适当调整流域总体规划,提高湖区流域水利工程调节能力和增加汛后补水,修复鄱阳湖入江水道,加强鄱阳湖及周边适应能力建设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大保护 鄱阳湖 建闸 水库调蓄 三峡大坝
下载PDF
长江口水下地形演变对三峡水库蓄水的响应 被引量:27
8
作者 黎兵 严学新 +2 位作者 何中发 陈勇 张金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1735-1744,共10页
三峡水库蓄水对长江河口水下地形演变的影响,近年已日趋成为研究热点.但已有研究多受到水下地形数据范围和精度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长江口区域地形演变对三峡水库蓄水响应的客观认识.利用始于三峡蓄水前的2002年,截至2013年... 三峡水库蓄水对长江河口水下地形演变的影响,近年已日趋成为研究热点.但已有研究多受到水下地形数据范围和精度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长江口区域地形演变对三峡水库蓄水响应的客观认识.利用始于三峡蓄水前的2002年,截至2013年的5个代表性年份的长江口全区实测水下地形数据,通过构建水深.累积面积曲线和冲淤通量计算及与三峡水库和大通站输沙量的对比,揭示了三峡蓄水后长江口全区水下地形演变规律及其对三峡水库蓄水的响应,为判别三峡水库对长江口的影响提供了更客观和直接的证据.研究结果显示,长江口在三峡蓄水影响下的总体演化格局为:以一6.4m水深线为界,近岸以淤积为主,远岸以侵蚀占主导,一19m水深线以深水域水下地形相对稳定,受水动力影响较小.这种趋势到2013年发生显著变化,海床侵蚀明显加剧.总体而言,研究区于2002—2007年间发生由淤积主导向侵蚀为主的转变,且2007年后侵蚀趋势加剧,相比三峡蓄水前的2002年,2013年长江口侵蚀泥沙超过10亿t.2007~2011年间长江口冲淤量变化趋势与三峡水库出库输沙量及大通站年输沙量呈极好的线性正相关性,判别系数在0.99以上,说明2007年后三峡蓄水对长江口区域演化具有控制性作用,而2013年研究区海床侵蚀的加剧。还与长江口外和苏北海岸带泥沙补给受到限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 蓄水 长江口 海岸带 水下地形
原文传递
三峡大坝运行前后西洞庭湖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变化 被引量:27
9
作者 朱轶 吕偲 +5 位作者 胡慧建 王忠锁 贾亦飞 何木盈 黄小军 雷光春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44-852,共9页
鱼类是湿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鱼类的群落结构动态直接反映湿地生境及外部驱动力的变化.三峡大坝运行后,长江中游江湖水文情势发生了变化,西洞庭湖地处洞庭湖西部,是受此变化影响最为直接的区域之一.为监测西洞庭湖鱼类群落结构... 鱼类是湿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鱼类的群落结构动态直接反映湿地生境及外部驱动力的变化.三峡大坝运行后,长江中游江湖水文情势发生了变化,西洞庭湖地处洞庭湖西部,是受此变化影响最为直接的区域之一.为监测西洞庭湖鱼类群落结构变化特征,分析其变化原因,于2002年9月-2003年8月和2012年7月-2014年1月,在西洞庭湖进行了两次鱼类群落调查.共鉴定到鱼类7目17科91种,其中鲤形目最多,为58种,占总种数的63.7%.两次调查结果显示,三峡大坝运行后西洞庭湖鱼类物种数由85种下降到66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由5.00和1.11下降为4.14和1.00,鱼类个体小型化趋势明显.两次调查物种数和个体数量最多的类群均为底层、定居性、杂食性鱼类,且其比例有增加的趋势,而肉食性鱼类、中上层鱼类、半洄游性鱼类和产粘性卵、沉性卵鱼类个体数量占比均有减小的趋势,其中中上层鱼类变化有显著性差异.三峡大坝运行后10年间,西洞庭湖鱼类多样性呈现下降趋势.研究表明,西洞庭湖鱼类生境丧失、捕捞胁迫,加剧了一些特定类群的生存压力,并反映于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洞庭湖 鱼类 群落结构 三峡大坝 生境丧失 过度捕捞
下载PDF
长江三峡工程库首区胡家坪MS4.1水库诱发地震研究 被引量:25
10
作者 车用太 陈俊华 +3 位作者 张莉芬 鱼金子 刘成龙 张卫华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3,共13页
本文在系统收集有关资料并对地震现场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2008年11月22日发生在秭归县归州镇香溪村胡家坪MS4.1级地震及其发生的地质-水文地质与地震活动背景条件,介绍了地震灾害。并进一步讨论了相关的地震前兆异常、地震成因等科... 本文在系统收集有关资料并对地震现场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2008年11月22日发生在秭归县归州镇香溪村胡家坪MS4.1级地震及其发生的地质-水文地质与地震活动背景条件,介绍了地震灾害。并进一步讨论了相关的地震前兆异常、地震成因等科学问题,认为该地震是在水库水体荷载与库水下渗的共同作用下沿仙女山断裂发生的构造型水库诱发地震,并认为震前有一定的前兆异常,这个地震的发生除了水库蓄水作用之外,可能还与汶川地震对该区应力场的影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工程 仙女山断裂 水库诱发地震 胡家坪MS4.1地震
下载PDF
三峡工程运行对洞庭湖水环境及富营养化风险影响评述 被引量:23
11
作者 王婷 王坤 +3 位作者 王丽婧 田泽斌 黄威 姜霞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24,共10页
洞庭湖的江湖关系受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影响,其江湖关系的变化影响洞庭湖水文、水质、水环境容量和营养状态.近年来洞庭湖的富营养化指数不断升高,但水环境变化及富营养化风险变化的原因错综复杂,如何区分三峡工程运行等人类活动和气候... 洞庭湖的江湖关系受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影响,其江湖关系的变化影响洞庭湖水文、水质、水环境容量和营养状态.近年来洞庭湖的富营养化指数不断升高,但水环境变化及富营养化风险变化的原因错综复杂,如何区分三峡工程运行等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对洞庭湖水环境、富营养化风险的影响是洞庭湖江湖关系研究的难点.根据近年来洞庭湖江湖关系、水环境或富营养化水平的相关研究,对洞庭湖由于三峡工程运行导致的江湖关系变化,以及该变化对洞庭湖水环境、富营养化风险的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梳理、分析、总结和评述.现阶段研究得出,三峡工程运行导致的江湖关系变化影响洞庭湖不同时段的水环境容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枯水期和泄水期洞庭湖水质;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水体中的ρ(TP)有所降低,但洞庭湖湖体ρ(TN)、ρ(TP)仍相对较高,已能够满足藻类生长的需求,水华发生的制约条件是水体透明度和水流流速;江湖关系变化后洞庭湖富营养化风险增大的时段是蓄水期,其他时段富营养化风险减小;流速较低的东洞庭湖湖滩区、蓄水期流速降低明显的南洞庭湖滩区水华发生的风险增大,为水华发生的敏感区域.大型枢纽工程对通江湖泊污染物迁移转化影响的机理分析、对通江湖泊水环境影响的模拟及相关参数研究、对湖泊水环境及富营养化风险的长期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江湖关系 富营养化 三峡工程
下载PDF
Impact of the Three Gorges Dam on reproduction of four major Chinese carps specie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被引量:19
12
作者 黎明政 段中华 +2 位作者 高欣 曹文宣 刘焕章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5期885-893,共9页
Silver carp(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bighead carp(Aristichthys nobilis),grass carp(Ctenopharyngodon idella),and black carp(Mylopharyngodon piceus) are the four major Chinese carps and are commercially important aq... Silver carp(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bighead carp(Aristichthys nobilis),grass carp(Ctenopharyngodon idella),and black carp(Mylopharyngodon piceus) are the four major Chinese carps and are commercially important aquaculture species in China.Reproduction of these carp has declined sin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Dam(TGD) due to an altered water flow and thermal regime in the Changjiang(Yangtze) River.However,details of the changes in reproduction of the four species are not well understood.To assess the impact of the TGD on reproduction of the four carp,we investigated their eggs and larvae at Yidu City,which is 80 km below the TGD,during 2005-2012.We examined differences in larval abundance of the four species in the Jianli section(350 km downstream of the TGD) before(1997-2002)and after(2003-2012) construction of the TGD.Based on these observations,the first spawning date of the four species was delayed a mean of about 25 days after the dam was constructed.Mean egg abundance in the Yidu section of the river was 249 million and mean larval abundance was 464 million,which were significant decreases since the 1980 s.Moreover,larval abundance in the Jianli section after the dam was constructed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before construction(ANCOVA,P<0.05).The observed larval abundance accounted for only 24.66%of the predicted value in 2003 when the dam was first inundated.The present spawning grounds between the TGD and Yidu section of the river are very similar to those described in the 1980 s,and some spawning grounds exist upstream of the TGD.Large free-flowing stretches upstream of the TGD and the creation of artificially flooded downstream reaches are needed to stimulate spawning and effectively conserve these four major Chinese carps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ngjiang(Yangtze) River three gorges dam Chinese carp REPRODUCTION eggs and larvae
下载PDF
长江中游大型通江湖泊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特征 被引量:19
13
作者 谭志强 许秀丽 +1 位作者 李云良 张奇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619-1629,共11页
鄱阳湖和洞庭湖湿地是长江中游仅有的两个天然通江湖泊湿地,具有不可替代自然和人文价值。近年来,尤其是三峡工程运行以后两湖湿地景观格局发生改变,对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以Landsat 7为数据源,通过决策树分... 鄱阳湖和洞庭湖湿地是长江中游仅有的两个天然通江湖泊湿地,具有不可替代自然和人文价值。近年来,尤其是三峡工程运行以后两湖湿地景观格局发生改变,对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以Landsat 7为数据源,通过决策树分类及高斯回归的方法定量评估了三峡工程运行前后两湖湿地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及其差异性,旨在正确认识大型水利工程的生态效应,为湿地保护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000~2014年,洞庭湖枯水期水位变化不明显。从历史演变特征来看,虽然有少部分植被挤占泥滩和水体,但总体上3种湿地景观类型面积变化不大。相比之下,三峡工程运行后鄱阳湖枯水期水位显著下降,水体面积萎缩近14%,植被面积增加约8%。与2000年相比,2014年鄱阳湖植被分布高程下降了1 m多。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是形成两湖湿地景观格局差异性演变特征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江湖泊 洞庭湖湿地 鄱阳湖湿地 三峡工程 遥感分类 湿地景观格局
原文传递
三峡工程对两湖的生态影响 被引量:18
14
作者 谢平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607-1618,共12页
长江干流的渔业捕捞量从1954年的43万t下降到2011年的8万t,降幅达81%,而两湖(洞庭湖和鄱阳湖)的渔业捕捞量分别在2~4万t之间波动。三峡大坝对洞庭湖三口径流量的影响有限,但使江水倒灌鄱阳湖的天数和水量进一步降低。长江来水占洞庭湖... 长江干流的渔业捕捞量从1954年的43万t下降到2011年的8万t,降幅达81%,而两湖(洞庭湖和鄱阳湖)的渔业捕捞量分别在2~4万t之间波动。三峡大坝对洞庭湖三口径流量的影响有限,但使江水倒灌鄱阳湖的天数和水量进一步降低。长江来水占洞庭湖径流量的30%,而在鄱阳湖中仅有0.1%,因此,对维持长江干流的渔业资源(特别是产漂流性卵鱼类)来说,洞庭湖的重要性远超鄱阳湖。干流渔业资源的衰退主要是江湖阻隔的结果,虽然过度捕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即使在干流休渔十年,也未必能使长江的渔业资源大幅回升。如果在两湖建闸,长江渔业资源的衰退将会进一步加剧,江豚的灭绝可能难以避免,因此,维持两湖与长江的生态联系,对长江干流生物多样性的维持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大坝 洞庭湖 鄱阳湖 江湖关系 渔业资源
原文传递
三峡大坝泄水建筑物水力学原型观测与分析 被引量:18
15
作者 段文刚 侯冬梅 +2 位作者 王才欢 胡晗 唐祥甫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39-1349,共11页
三峡大坝泄水建筑物具有下泄流量大(102 500 m3/s)、泄洪落差大(97.3 m)、孔口数量多(22个表孔和23个深孔)、运行水头高(90 m)、库水位变幅大(135~180 m)等特点,其泄洪运行备受关注。采用现场原型观测手段,2003年以来历时十余年,系统观... 三峡大坝泄水建筑物具有下泄流量大(102 500 m3/s)、泄洪落差大(97.3 m)、孔口数量多(22个表孔和23个深孔)、运行水头高(90 m)、库水位变幅大(135~180 m)等特点,其泄洪运行备受关注。采用现场原型观测手段,2003年以来历时十余年,系统观测了深孔135 m、156 m、172 m和表孔162 m、172 m特征库水位泄洪消能水动力特性,重点考察了水流流态、动水压强、水流流速、水流空化噪声、通气风速、水流掺气浓度、坝下冲刷等参数,获得了宝贵的原型系列观测数据,并与模型试验成果对比分析补充完善。观测显示,泄水建筑物过流面虽有初生空化信号但未见空蚀和泥沙磨损破坏,坝下消能区冲坑最深点高程20.8 m,折算其上游坡比1∶6,表明三峡大坝泄水建筑物布置总体是成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大坝 泄水建筑物 原型观测 动水压强 空化 掺气浓度 坝下冲刷
下载PDF
三峡大坝下游粗细颗粒泥沙输移规律及成因 被引量:17
16
作者 杨云平 张明进 +4 位作者 李松喆 朱玲玲 由星莹 李侃禹 余新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42-954,共13页
以三峡下游河段为研究对象,利用1987-2014年原型观测数据,分析粗细颗粒在时间和空间的输移过程,并以水文站作为划分单元探讨其成因.三峡水库蓄水后坝下游d≤0.125 mm(细颗粒)各粒径组沙量沿程递增,并小于蓄水前均值;d>0.125 mm(粗颗... 以三峡下游河段为研究对象,利用1987-2014年原型观测数据,分析粗细颗粒在时间和空间的输移过程,并以水文站作为划分单元探讨其成因.三峡水库蓄水后坝下游d≤0.125 mm(细颗粒)各粒径组沙量沿程递增,并小于蓄水前均值;d>0.125 mm(粗颗粒)沙量在宜昌—监利河段得到补给,其下游为淤积趋势,其中2003-2007年至监利站恢复程度最大.在成因上:(1)宜昌—沙市河段,河床粗化限制了粗细颗粒泥沙补给,其中细颗粒补给受制于总水量,粗颗粒受制于大流量持续天数和量值;(2)沙市—监利河段,粗细颗粒补给均受制于总水量;(3)监利—螺山河段,洞庭湖入汇对细颗粒补给起决定作用,河床补给量中洪水年大于中枯水年,粗颗粒为淤积趋势,且中洪水年淤积量小于中枯水年;(4)螺山—汉口河段,细颗粒增加受河床补给决定,2008-2014年补给强度弱于2003-2007年,2010年前后粗颗粒泥沙由淤转冲,与大流量持续天数和量值增加有关;(5)汉口—九江河段,细颗粒泥沙淤积,粗颗粒因河床冲刷得到补给,大水年补给量高于枯水;(6)九江—大通河段,鄱阳湖入汇和河床补给对细颗粒增加的贡献比例为1∶2.82,河床冲刷对粗颗粒泥沙起补给作用,受大流量持续天数和量值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组沙 输移规律 成因分析 三峡大坝 长江中下游
下载PDF
三峡下垫面变化对区域气候效应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李艳 高阳华 +1 位作者 陈鲜艳 杜钦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0-338,共9页
利用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WRF),通过控制试验与改变三峡库区水体结构的理想试验,分析了三峡库区蓄水后可能引起的区域气候效应.研究结果标明:针对三峡库区气候特征的再现能力分析发现逐月模拟实验优于逐日模拟实验;三峡大坝... 利用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WRF),通过控制试验与改变三峡库区水体结构的理想试验,分析了三峡库区蓄水后可能引起的区域气候效应.研究结果标明:针对三峡库区气候特征的再现能力分析发现逐月模拟实验优于逐日模拟实验;三峡大坝的水体扩展引起了库区区域气候的较弱变化,平均气温与平均风速的变化较小,仅在狭窄的三峡水道上出现了弱的气温升高与风速增大的现象,变化幅度分别为0.5℃~1.5℃、0.1~1m/s;三峡库区水体面积扩大后引起了库区北部部分地区的降水增加,这主要是由于下垫面的变化与局地特殊地形相耦引起了水汽与风场的变化,从而影响了降水量的变化.三峡工程引起的气候变化主要表现在近地层,越往高层影响越小,对850hPa及以上高度层几乎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 气候效应 下垫面变化
下载PDF
鄱阳湖水文干旱化发生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齐述华 张秀秀 +1 位作者 江丰 王鹏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8-178,共11页
近年来,鄱阳湖呈现显著的秋冬季干旱化趋势,对鄱阳湖水生态安全和湿地生态安全都产生了显著影响,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揭示鄱阳湖水文情势发生变化的原因,对鄱阳湖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Landsat卫星系列遥感影像分析2000年以来... 近年来,鄱阳湖呈现显著的秋冬季干旱化趋势,对鄱阳湖水生态安全和湿地生态安全都产生了显著影响,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揭示鄱阳湖水文情势发生变化的原因,对鄱阳湖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Landsat卫星系列遥感影像分析2000年以来鄱阳湖采砂基础上,结合长时间序列水文资料,分析鄱阳湖水文特征变化,探讨了鄱阳湖水文特征变化与采砂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1)从采砂船数量、采砂规模和采砂方位等来看,数量和规模远超规划限额的规模,并且呈扩大趋势,采砂范围已经扩大到鄱阳湖最南端,并在生态敏感区出现,表现出滥采、盗采和超采的无序状态。(2)新世纪以来,鄱阳湖枯水期提前、特征低枯水位时间延长,入江河道的水面坡降呈减小趋势,但泄流出湖速率呈增加趋势。(3)长江三峡水库运行对中下游水位的影响,以及长江中下游含沙量降低造成清水侵蚀,河床下降削弱长江水对鄱阳湖泄流的顶托作用,也是鄱阳湖水文干旱化变化的潜在原因。(4)鄱阳湖采砂导致入江河道加深、加宽,是鄱阳湖秋冬季水文干旱化的原因之一。研究结果对于如何应对鄱阳湖秋冬季水文干旱化,开展鄱阳湖综合治理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干旱 采砂 鄱阳湖 三峡水库 成因探讨
原文传递
三峡三期蓄水后长江口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影响因子 被引量:15
19
作者 王丽 王保栋 +2 位作者 陈求稳 汤新武 韩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505-2512,共8页
根据2010年8月、11月以及2011年5月3个航次、各次24个监测点的调查数据,分析了三峡工程三期蓄水后一个水文年内长江口浮游动物优势种、湿重生物量及丰度的变化,并用BIOENV筛选出影响浮游动物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表明:长江口浮游动... 根据2010年8月、11月以及2011年5月3个航次、各次24个监测点的调查数据,分析了三峡工程三期蓄水后一个水文年内长江口浮游动物优势种、湿重生物量及丰度的变化,并用BIOENV筛选出影响浮游动物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表明:长江口浮游动物春季绝对优势种为夜光虫(Noctiluca scientillans)与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夏季绝对优势种为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 steuer),秋季绝对优势种为针刺拟哲水蚤(Paracalanus aculeatus);浮游动物湿重生物量夏季(970.6 mg/m^3)>秋季(613.8 mg/m^3)>春季(571.5 mg/m^3),丰度夏季(783.5个/m^3)>春季(691.3个/m^3)>秋季(399.5个/m^3);影响浮游动物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为底层盐度、底层温度及底层硅酸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长江口 三峡工程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三峡大坝通航风险演化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刘清 韩丹丹 +1 位作者 陈艳清 张伟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9-23,共5页
为深入研究三峡坝区船舶通航风险的演化过程,通过分析三峡大坝通航风险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因果关系和影响函数,构建三峡坝区船舶通航风险演化的系统动力学(SD)模型,并运用Vensim软件模拟各因素影响下的船舶通航风险演变过程。仿真结果表明... 为深入研究三峡坝区船舶通航风险的演化过程,通过分析三峡大坝通航风险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因果关系和影响函数,构建三峡坝区船舶通航风险演化的系统动力学(SD)模型,并运用Vensim软件模拟各因素影响下的船舶通航风险演变过程。仿真结果表明:当能见度、交通流密度、船员操作准确度、船舶设备故障率中某一影响因素恶化时,可以通过通航监管对其进行控制,从而降低由该因素带来的额外风险;随着影响因素恶化,坝区船舶通航风险将不同程度地增大,其中船员操作准确度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坝区 通航风险 演化规律 系统动力学(SD) VENSIM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