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不同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16例 被引量:20
1
作者 唐举玉 杜威 +4 位作者 宋达疆 梁捷予 俞芳 卿黎明 王聪杨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8-180,共3页
目的探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和带蒂转移修复四肢及颈部、腋窝、肩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选用同侧带血管蒂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5例颈部、腋窝、肩背部创面;选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11例四肢骨外... 目的探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和带蒂转移修复四肢及颈部、腋窝、肩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选用同侧带血管蒂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5例颈部、腋窝、肩背部创面;选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11例四肢骨外露或肌腱外露创面。其中12例以胸背动静脉-外侧支.穿支为血管蒂,4例以胸背动静脉-前锯肌支-穿支为血管蒂,皮瓣不携带深筋膜、背阔肌和胸背神经。皮瓣面积最小10cm×5cm,最大26cm×10cm。结果术后16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区与受区创面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24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外形不臃肿,皮瓣供区瘢痕不明显,肩关节功能无影响。结论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质地良好、供区隐蔽、血管蒂长、血供可靠,且不牺牲背阔肌和胸背神经。带蒂转移是修复同侧颈、肩、腋窝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游离移植适合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背动脉 穿支皮瓣 移植
原文传递
胸背动脉肌皮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2
作者 侯团结 高学宏 +4 位作者 郑和平 宁金龙 李小静 李平松 陈啸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02-205,共4页
目的探讨背阔肌肌皮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①在15具(30侧)防腐成人尸体标本上,对背阔肌及其主要血供进行巨微解剖学观察。②对1具(2侧)防腐成人尸体标本作背阔肌肌皮穿支皮瓣及肌瓣与穿支肌皮瓣分离的共蒂... 目的探讨背阔肌肌皮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①在15具(30侧)防腐成人尸体标本上,对背阔肌及其主要血供进行巨微解剖学观察。②对1具(2侧)防腐成人尸体标本作背阔肌肌皮穿支皮瓣及肌瓣与穿支肌皮瓣分离的共蒂“扇形”瓣模拟手术。结果①在32侧标本中,共发现血管外径大于0.5mm的肌皮穿支102支,其中来自胸背动脉内侧支的穿支数为56支(占55%),来自胸背动脉外侧支的穿支数为46支(占45%)。每侧标本内侧支平均发出1.9支(在1-3支之间变化),外侧支平均发出1.8支(在1-3支之间变化)。②胸背动脉内、外侧支的肌皮穿支外径大于0.5mm的穿支血管主要集中在距神经血管窗下约8.5cm(变化在6.4-9.2cm之间)范围内。结论胸背动脉的肌皮穿支血管位置恒定,管径粗,蒂长,适宜制作成肌皮穿支肌皮瓣或“扇形”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背动脉 穿支皮瓣 解剖
原文传递
应用超薄皮瓣技术改进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修复效果 被引量:12
3
作者 徐祥 李涛 +3 位作者 陈振兵 雷伟 周攀 季伟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38-440,共3页
目的探讨超薄皮瓣技术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切取中的应用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5月至2015年12月,对收治的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共10例,采取在浅筋膜层切取皮瓣并在显微镜下修薄皮瓣的方法获取胸背动脉超薄穿支皮瓣,行... 目的探讨超薄皮瓣技术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切取中的应用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5月至2015年12月,对收治的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共10例,采取在浅筋膜层切取皮瓣并在显微镜下修薄皮瓣的方法获取胸背动脉超薄穿支皮瓣,行游离移植修复创面,术中采用Kimura分型法对穿支血管进行分型。术后常规观察皮瓣血运变化,随访问卷调查患者对皮瓣外形满意度。结果9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III型)出现皮瓣边缘约2 cm×1 cm的小部分坏死,经换药后自行愈合,质地良好,供区植皮1例,术后成活良好。8例皮瓣(Ⅰ型5例、II型3例)给予均匀修薄,2例(III型)皮瓣只将以穿支蒂为中心直径3 cm以远的周缘部分修薄。8例随访至术后12个月,皮瓣后期质地良好,对患者供区功能无影响。7例对皮瓣外形满意度高(满意度为87.5%)。切口均一期愈合。结论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可以成功修薄为超薄皮瓣术式,可有效的改进穿支皮瓣的临床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背动脉 穿支皮瓣 修薄技术 四肢
原文传递
显微削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莫小金 常树森 +6 位作者 魏在荣 周健 曾可为 陈伟 聂开瑜 李书俊 邓呈亮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66-1272,共7页
目的探讨显微削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thoracodors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TDAP)修复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s,DFUs)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3月—2021年2月收治的11例DFU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6例;年龄22~6... 目的探讨显微削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thoracodors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TDAP)修复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s,DFUs)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3月—2021年2月收治的11例DFU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6例;年龄22~67岁,平均49.3岁。2型糖尿病10例,1型糖尿病1例;糖尿病病程3个月~25年,中位病程8个月。DFUs病程6 d~120个月,中位病程1个月;Wagner分级:3级6例,4级5例。溃疡创面均有组织坏死及脓性分泌物,以及不同程度肌腱、骨外露;皮肤缺损范围为5 cm×3 cm~17 cm×6 cm。采用显微削薄TDAP游离移植修复DFUs创面,其中皮瓣6例(包括1例分叶皮瓣),范围为10.0 cm×4.5 cm~26.0 cm×7.0 cm;嵌合穿支皮瓣5例,其中皮瓣范围为10.0 cm×4.5 cm~16.0 cm×5.5 cm,肌瓣范围为6 cm×2 cm~10 cm×3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患者手术时间3.42~11.17 h,平均5.92 h。术后所有皮瓣均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1例患者出现皮瓣边缘窦道形成,经换药后术区愈合良好。1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质地佳,受区外形良好,无臃肿;足部轮廓佳,鞋具穿戴舒适,活动良好,患者无需二次整形。供区切口Ⅰ期愈合,仅遗留线性瘢痕且瘢痕隐蔽,无明显凹陷畸形,肩关节功能良好。结论在确保下肢血供充足和加强围术期管理的前提下,显微削薄TDAP修复DFUs创面可获得较好疗效及外形;但手术时间延长,增加了DFUs患者发生麻醉及手术风险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溃疡 显微削薄皮瓣 胸背动脉穿支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及其在头颈修复中的意义
5
作者 冯云 李文婷 +3 位作者 唐平章 徐震纲 张彬 王乃利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CAS 2009年第2期20-23,共4页
目的探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在头颈修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解剖新鲜成人尸体5具,观察、测量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供血穿支的数目、类型、管径、蒂长、走行、出筋膜后轴向及源血管外径,并对其定位。结果胸背动脉穿支44支,其中... 目的探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在头颈修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解剖新鲜成人尸体5具,观察、测量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供血穿支的数目、类型、管径、蒂长、走行、出筋膜后轴向及源血管外径,并对其定位。结果胸背动脉穿支44支,其中肌皮穿支35支、肌间隔/直接皮穿支9支。胸背动脉内侧支的肌皮穿支数占38.6%。胸背动脉外侧支的皮穿支数占54.5%,大部分位于背阔肌前缘2 cm之内。最粗穿支血管平均蒂长(12.41±2.84)cm。肩胛下动静脉外径(3.59±0.62)(、3.75±0.41)mm,胸背动静脉外径(2.71±0.43)(、2.98±0.18)mm。结论胸背动脉的穿支血管解剖位置较为恒定,穿支皮瓣制作方便,其管径及蒂长均适宜头颈肿瘤术后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背动脉 穿支皮瓣 解剖 头颈修复重建
原文传递
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在四肢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8
6
作者 周丹亚 潘佳栋 +3 位作者 胡瑞斌 王欣 黄耀鹏 陈宏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43-246,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以胸背动脉穿支血管为蒂的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4月-2014年3月对19例伴骨、肌腱外露的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择期采用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缺损部位:上肢8例,下肢1... 目的探讨应用以胸背动脉穿支血管为蒂的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4月-2014年3月对19例伴骨、肌腱外露的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择期采用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缺损部位:上肢8例,下肢11例。胸背动脉穿支皮瓣12例,分叶型穿支皮瓣5例,嵌合背阔肌肌瓣1例.嵌合背阔肌肌瓣的分叶型穿支皮瓣1例.皮肤缺损面积为5.0cm×6.0cm~20.0cm×11.0cm。17例供区直接缝合。2例供区行游离植皮。术后随访12.18个月.随访方式均为门诊复诊。随访主要内容为皮瓣成活情况,皮瓣的质地、色泽、外观等,及供区的愈合情况和瘢痕色泽等。结果16例皮瓣顺利成活,2例皮瓣出现水泡.部分变紫.经拆线处理最终成活.1例皮瓣部分坏死经过再次手术植皮后愈合。术后随访12.18个月,皮瓣色泽与受区相似。皮瓣轻度臃肿。3例供区有较明显的瘢痕增生.但肩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穿支血管解剖较恒定,血供可靠,皮瓣质地柔软、外观良好、供区损伤小。分叶型胸背动脉穿支皮瓣适用于不规则创面.有胸背神经支配的嵌合型TDAP可用于肢体功能重建,是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良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分叶皮瓣 四肢 软组织缺损 移植
原文传递
背阔肌肌皮瓣及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在不同创面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7
作者 李连楚 肖目张 +5 位作者 刘安金 金辉 张文 马铮铮 唐宁宁 黄晓元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9-273,共5页
目的探讨背阔肌肌皮瓣及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在不同创面修复中的应用与选择。方法2012年3月至2018年2月,湘雅常德医院整形美容烧伤科收治8例男性患者,年龄35~ 67岁,其中外伤4例,肿瘤2例,骨髓炎2例。创面大小20.0 cm×6.5 cm^26.0 cm... 目的探讨背阔肌肌皮瓣及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在不同创面修复中的应用与选择。方法2012年3月至2018年2月,湘雅常德医院整形美容烧伤科收治8例男性患者,年龄35~ 67岁,其中外伤4例,肿瘤2例,骨髓炎2例。创面大小20.0 cm×6.5 cm^26.0 cm×19.0 cm。根据创面情况选择性地应用带胸背动脉蒂的岛状背阔肌肌皮瓣、游离背阔肌肌皮瓣、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联合肩胛皮瓣进行修复,8例中带血管蒂转移5例,吻合血管游离移植联合抗生素骨水泥珠链2例,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联合肩胛皮瓣1例。结果8例9块皮瓣、肌皮瓣均全部成活,皮瓣面积22.0 cm×7.5 cm^28.0 cm×21.0 cm,供区及受区愈合良好。术后随访2个月至2年,皮瓣血运及肢体功能良好,外观满意,骨髓炎得到控制,肿瘤无复发。结论根据创面特点选择性地应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带蒂或游离背阔肌肌皮瓣,可有效地修复肌肉、皮肤软组织缺损、骨髓炎、肿瘤切除后创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背阔肌肌皮瓣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外伤 骨髓炎 肿瘤
原文传递
扩张预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儿童颈部瘢痕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爱武 张万锋 +6 位作者 李金有 张小峰 梁锋 牛雪涛 李林 赵丽靓 高秋芳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1-165,共5页
目的 探讨修复儿童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理想方法.方法 一期手术于颈部瘢痕周围以及背阔肌表面埋置扩张器,完成扩张后二期行颈部瘢痕切除、挛缩松解,用颈部局部扩张皮瓣修复部分创面后,解剖扩张预构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剩余创面,... 目的 探讨修复儿童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理想方法.方法 一期手术于颈部瘢痕周围以及背阔肌表面埋置扩张器,完成扩张后二期行颈部瘢痕切除、挛缩松解,用颈部局部扩张皮瓣修复部分创面后,解剖扩张预构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剩余创面,不损伤胸背神经内外侧支和背阔肌,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2007年6月至2009年10月,于临床应用10例,所有皮瓣均成活,颈部瘢痕松解后的刨面均一次性修复.随访3~30个月,皮瓣随生长发育而增长,畸形矫正完全且未再继发,皮瓣不臃肿,颏颈胸部形态良好,颜色差异不明显.供区瘢痕较轻,功能无影响.结论 扩张预构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儿童颈部较大面积瘢痕挛缩畸形,是较为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扩张术 预构皮瓣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瘢痕 颈部
原文传递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晓峰 李学渊 +3 位作者 丁文全 薛建波 孙涛 章伟文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81-485,共5页
目的观察胸背动脉穿支的显微解剖特点,探讨应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TAP)修复手部软组织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0月至2014年11月,对10侧成人尸体胸背标本,用红色乳胶灌注腋动脉,解剖、观察、测量并统计胸背动脉穿支数量、血管直径等;2... 目的观察胸背动脉穿支的显微解剖特点,探讨应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TAP)修复手部软组织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0月至2014年11月,对10侧成人尸体胸背标本,用红色乳胶灌注腋动脉,解剖、观察、测量并统计胸背动脉穿支数量、血管直径等;2015年1月至2019年2月,对52例伴有骨质、伸肌腱外露的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TAP修复,术后进行门诊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胸背动脉穿支为2~4条,以3条最多,穿支外径0.22~0.68 mm,穿支入皮点距腋后襞的距离5.2~11.8 cm。52例皮瓣手术顺利,供区均直接关闭缝合;48例皮瓣成活,2例部分坏死,2例完全坏死,通过换药、游离植皮后伤口愈合。随访5~24个月,皮瓣血运良好,质地柔软,不过分臃肿,外观评价良好。结论TAP切取皮瓣厚度薄,供区隐蔽,直接缝合后遗留瘢痕不明显,对供区的功能及美观影响小,是一种理想的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应用解剖 软组织缺损 修复
原文传递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烧伤后严重手背瘢痕挛缩畸形 被引量:9
10
作者 肖海涛 王怀胜 +3 位作者 刘勇 张玉婷 刘晓雪 许学文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17-720,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烧伤后手背严重瘢痕挛缩的疗效。方法 2015年3月-2017年6月,收治7例手背烧伤后继发严重瘢痕挛缩畸形患者。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1148岁,平均3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867个月,平均42个月。手术瘢... 目的探讨应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烧伤后手背严重瘢痕挛缩的疗效。方法 2015年3月-2017年6月,收治7例手背烧伤后继发严重瘢痕挛缩畸形患者。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1148岁,平均3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867个月,平均42个月。手术瘢痕松解及关节复位后,遗留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5 cm×4 cm10 cm×8 cm。采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皮瓣切取范围为5.5 cm×5.0 cm10.5 cm×9.0 cm。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供受区切口均Ⅰ期愈合。3例患者皮瓣较臃肿,术后3个月行二期皮瓣修薄术。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2个月,平均15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弹性好。末次随访时,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皮瓣感觉S3+2例,S3 1例,S2 3例,S1 1例;手功能获优2例,良4例,可1例。随访期间肩关节活动无明显影响。结论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背严重瘢痕挛缩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瘢痕挛缩 手背 修复
原文传递
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整复面部亚单位大面积瘢痕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8
11
作者 胡瑞斌 周丹亚 +3 位作者 王欣 朱亮 章一新 许恒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86-589,共4页
目的探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整复面部亚单位大面积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4月—2018年3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7例面部大面积瘢痕患者,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31~49岁,累及额部4例、颏颈部3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行胸背动脉穿... 目的探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整复面部亚单位大面积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4月—2018年3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7例面部大面积瘢痕患者,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31~49岁,累及额部4例、颏颈部3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行胸背动脉穿支血管定位后,根据面部亚单位修复原则行瘢痕切除,形成的创面面积为8 cm×6 cm^21 cm×8 cm,切取面积为9 cm×7 cm^22 cm×9 cm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供区直接缝合。记录术中探查穿支血管位置与术前定位是否相符、皮瓣成活情况,随访观察皮瓣色泽、质地、外观及供区愈合情况、瘢痕形成情况、功能情况。结果7例患者术中探查穿支血管位置均与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相符。7例患者皮瓣术后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12~18个月,皮瓣色泽与受区周围皮肤相似,质地柔软,无明显挛缩,其中4例皮瓣外观轻度臃肿。7例患者皮瓣供区术后均愈合,无明显瘢痕增生,肩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穿支血管解剖较恒定,皮瓣可切取面积大,且皮瓣质地柔软、外观良好、供区隐蔽,是面部亚单位大面积瘢痕整复的良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伤口愈合 皮肤移植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面部亚单位
原文传递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在肩胸背部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承龙 仲海燕 +3 位作者 陈勇 王倩 邹鸣立 袁斯明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 CAS 2024年第1期64-68,共5页
目的探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在肩胸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应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肩胸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8例,致伤原因均为肿瘤切除术后。术前应用CTA和手持多普勒超声确认胸背动脉的存在、走... 目的探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在肩胸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应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肩胸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8例,致伤原因均为肿瘤切除术后。术前应用CTA和手持多普勒超声确认胸背动脉的存在、走行、分支及穿支位置。根据创面位置、面积设计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皮瓣仅携带穿支发出位置的极少量肌肉,将胸背动脉降支近端从肌肉内剥离,保留胸背动脉横支和胸背神经。如血管蒂长度不足,可切断横支。皮瓣带蒂转移修复创面。供瓣区拉拢缝合。结果8例皮瓣均存活,供瓣区切口愈合好。随访6个月到2年,所有患者受区外观满意,供瓣区无明显畸形,肩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血供可靠,血管蒂长,且基本完整地保留了背阔肌功能,是修复肩胸背部邻近创面的良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皮肤软组织缺损 肩胸背部 背阔肌
下载PDF
带蒂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整复腋窝中重度瘢痕挛缩畸形的效果 被引量:6
13
作者 江从航 王先成 +3 位作者 李晓芳 熊祥 孙杨 孟宪熙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80-483,共4页
目的探讨带蒂胸背动脉穿支(TDAP)皮瓣整复腋窝中重度瘢痕挛缩畸形的效果。方法2012年1月-2017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收治29例腋窝中重度瘢痕挛缩畸形患者,其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为14~42岁,双侧腋窝瘢痕挛缩畸形3例、单侧腋窝瘢痕... 目的探讨带蒂胸背动脉穿支(TDAP)皮瓣整复腋窝中重度瘢痕挛缩畸形的效果。方法2012年1月-2017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收治29例腋窝中重度瘢痕挛缩畸形患者,其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为14~42岁,双侧腋窝瘢痕挛缩畸形3例、单侧腋窝瘢痕挛缩畸形26例。完善术前相关检查,控制基础疾病后,在气管插管麻醉下行腋窝瘢痕切除松解,瘢痕切除松解后创面面积为7.5 cm×5.0 cm^21.0 cm×8.5 cm。采用带蒂TDAP皮瓣进行整复,皮瓣转移前根据需要进行适当修薄,皮瓣面积为9.0 cm×6.0 cm^22.0 cm×10.0 cm。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观察皮瓣修薄情况,术后和随访时皮瓣成活情况及随访时肩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共切取32个带蒂TDAP皮瓣,其中14个皮瓣未修薄,厚度为9.0~15.0 mm,平均13.6 mm;18个皮瓣进行修薄处理,修薄后皮瓣厚度为5.0~8.0 mm,平均7.5 mm。3例患者术后72 h内3个皮瓣远端局部出现小面积变黑和坏死,其中2个为修薄皮瓣、1个为未修薄皮瓣,经高压氧、换药等治疗后愈合。1个皮瓣术后8 h因蒂部受压出现静脉淤血,当压力解除后皮瓣颜色明显好转,其余皮瓣存活良好。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9~36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皮瓣均存活良好,皮瓣颜色与受区基本一致,未出现明显挛缩;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肩关节外展角度90.0~145.0°,平均130.0°。结论带蒂TDAP皮瓣是整复腋窝中重度瘢痕挛缩畸形较佳的选择,如果能根据腋窝缺损情况进行适当修薄将会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瘢痕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整复
原文传递
带蒂穿支皮瓣在乳房再造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明华 曾昂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26-633,共8页
与游离穿支皮瓣相比,带蒂穿支皮瓣分离技术更加简单,安全系数更高,而且供区畸形更小。近年来,应用带蒂穿支皮瓣技术已经成为乳房再造手术一种新的选择,甚至是一些患者的首选方案。常用的带蒂穿支皮瓣有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肋间动脉穿支皮... 与游离穿支皮瓣相比,带蒂穿支皮瓣分离技术更加简单,安全系数更高,而且供区畸形更小。近年来,应用带蒂穿支皮瓣技术已经成为乳房再造手术一种新的选择,甚至是一些患者的首选方案。常用的带蒂穿支皮瓣有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肋间动脉穿支皮瓣(外侧肋间动脉穿支皮瓣、前侧肋间动脉穿支皮瓣)等,其他可用的选择包括前锯肌动脉穿支皮瓣,腹壁上动脉穿支皮瓣,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等。为了提高手术设计的精确性,术前需要评估穿支血管的质量,并对其定位穿支。皮瓣的设计相比游离皮瓣手术而言,显得更加重要。虽然带蒂穿支皮瓣在乳房再造领域的作用尚不能取代游离皮瓣的金标准地位,但随着"损伤最小化"重建概念的日渐推广,带蒂穿支皮瓣将会成为乳房再造领域里的一种新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蒂穿支皮瓣 乳房再造 穿支皮瓣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肋间动脉穿支皮瓣 前锯肌动脉穿支皮瓣 腹壁上动脉穿支皮瓣 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
下载PDF
功能性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嵌合背阔肌游离移植重建前臂复合组织缺损13例
15
作者 潘佳栋 王欣 +5 位作者 尹善青 黄耀鹏 沈依俊 俞高翔 郭浩 肖栋超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1-247,共7页
目的探讨功能性胸背动脉穿支皮瓣(TDAPF)嵌合背阔肌游离移植重建前臂动力肌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技术与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手外科、整复外科择期游离移植嵌合背阔肌的功能性TDAPF重建前臂复合组织缺损共13例(... 目的探讨功能性胸背动脉穿支皮瓣(TDAPF)嵌合背阔肌游离移植重建前臂动力肌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技术与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手外科、整复外科择期游离移植嵌合背阔肌的功能性TDAPF重建前臂复合组织缺损共13例(男12例、女1例),平均年龄33.2岁。本组均为前臂开放伤,左侧5例,右侧8例。急诊行失活肌肉清除加血管、神经探查修复和创面VSD处理。重建手术在伤后4~12 d,平均7.5 d内完成,缺损面积为9.0 cm×8.0 cm~21.0 cm×11.0 cm,皮瓣切取面积为10.0 cm×9.0 cm~22.0 cm×12.0 cm,嵌合的功能性肌瓣体积为9.0 cm×2.0 cm×1.5 cm~19.0 cm×9.0 cm×1.5 cm,重建指深屈肌4例,指总伸肌8例,桡侧腕屈肌3例,拇长屈肌1例,其中用1块背阔肌的2个功能亚单位分别重建桡侧腕屈肌和指总伸肌3例。皮瓣供区直接缝合关闭。后期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患者,评估皮瓣外观、手指活动范围、肌力恢复和手部握力等情况。结果术后12例组织瓣一期顺利成活,另1例出现静脉危象,经手术探查后成活。术后随访17~52个月,平均34.1个月。肢体和皮瓣外形美观,无明显臃肿、色素沉着及瘢痕挛缩。4例重建屈指的肌力恢复均为M_(4),握拳时指端距离掌心小于2.0 cm,平均手部握力达到健侧的27.5%(20%~35%);5例单独重建伸指的肌力恢复M_(4),手指屈、伸范围无明显受限,平均手部握力达到健侧的75.4%(65%~80%);在同时重建2种动力肌的3例患者中,桡侧腕屈的肌力恢复均为M_(4),伸指肌力恢复M_(4)1例、M_(3)2例;1例重建屈拇的肌力无明显恢复。结论功能性TDAPF同时具备穿支皮瓣和功能性肌肉移植的优势,不仅可满足复杂创面覆盖的需求,而且还能精准、可靠地重建前臂毁损肌群,恢复前臂外形和手部活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背阔肌肌瓣 功能性肌肉移植 前臂 外伤性肌肉缺损 嵌合皮瓣
原文传递
二纵三横法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穿支定位及深度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被引量:4
16
作者 黄广涛 魏在荣 +6 位作者 黄丽 李书俊 陈伟 杨成兰 聂开瑜 邓呈亮 王达利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5-169,共5页
目的探讨二纵三横法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穿支定位及深度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8年12月—2020年6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1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深度创面患者,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12~72岁。清... 目的探讨二纵三横法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穿支定位及深度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8年12月—2020年6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1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深度创面患者,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12~72岁。清创后创面面积为7 cm×3 cm~11 cm×7 cm。通过腋窝中点、髂后上棘和骶髂关节突出点定位2条纵线,在2条纵线间通过腋窝中点下5、10、15 cm定位3条横线(即二纵三横法),从而形成2个梯形区域,再使用便携式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在2个梯形区域内探寻胸背动脉穿支,以此设计并切取单个、分叶或携带部分背阔肌的面积为7 cm×4 cm~12 cm×8 cm的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供区均直接缝合。记录术前定位与术中探查胸背动脉穿支数量、位置及第1穿支(距离腋窝顶点最近的穿支)穿出肌肉的位置距离背阔肌外侧缘的长度,术中测量的胸背动脉穿支管径,采用的组织瓣类型;术后随访组织瓣成活情况与供区外观。结果每例患者术前定位胸背动脉穿支数量、位置与术中探查情况一致,穿支数量为2条或3条(共42条);穿支均位于2个梯形区域内,在第1个梯形区域中均定位和探查到1条稳定的穿支(第1穿支),第2个梯形区域的平均穿支数量为1.47条;第1穿支穿出肌肉的位置距离背阔肌外侧缘2.1~3.1 cm。术中测量的胸背动脉穿支管径为0.4~0.6 mm。本组患者中12例采用单个胸背动脉穿支皮瓣、3例采用胸背动脉穿支分叶皮瓣、2例采用携带部分背阔肌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术后随访6~16个月,17例患者组织瓣均成活,质地柔软、弹性好、血运良好;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结论二纵三横法有助于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穿支定位,方法简单可靠,基于该方法设计切取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深度创面的临床效果良好,供区损伤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外科皮瓣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二纵三横法 背阔肌
原文传递
穿支皮瓣乳房再造的进展
17
作者 杜星仪 欧阳熠烨 +1 位作者 李成程 刘春军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9年第2期115-118,共4页
穿支皮瓣乳房再造具有供区损伤小、美学效果长期稳定等诸多优点,是乳房再造领域中极其重要的部分。目前常用于乳房再造的穿支皮瓣有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股深动脉穿支皮瓣、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臀动脉穿支皮瓣和腰动脉穿支皮瓣等。不同... 穿支皮瓣乳房再造具有供区损伤小、美学效果长期稳定等诸多优点,是乳房再造领域中极其重要的部分。目前常用于乳房再造的穿支皮瓣有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股深动脉穿支皮瓣、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臀动脉穿支皮瓣和腰动脉穿支皮瓣等。不同的穿支皮瓣在适应人群、手术设计等方面有各自特点。本文就常见的穿支皮瓣在乳房再造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皮瓣 乳房再造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股深动脉穿支皮瓣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肋间动脉穿支皮瓣 臀动脉穿支皮瓣 腰动脉穿支皮瓣
下载PDF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舌癌术后缺损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
18
作者 姚麟 邓璋 曾威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23年第11期672-675,共4页
目的:比较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和股前外侧皮瓣在舌癌术后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对梅州市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在2019年1月~2023年2月完成的66例舌癌术后软组织缺损修复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比较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与股... 目的:比较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和股前外侧皮瓣在舌癌术后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对梅州市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在2019年1月~2023年2月完成的66例舌癌术后软组织缺损修复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比较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与股前外侧皮瓣供区并发症以及供区美观效果的差别。应用视觉模拟量表和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调查表第4版分析术后外观结果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组供区瘢痕、色素沉着、感觉异常、功能障碍及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与股前外侧皮瓣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视觉模拟量表和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调查表结果提示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组对供区美观满意度较股前外侧皮瓣组高(P<0.05)。结论:在舌癌术后软组织缺损修复中,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和股前外侧皮瓣均可以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对美观要求较高的患者在血管质量允许的条件下可以优先选择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股前外侧皮瓣 舌癌 修复重建
原文传递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在头颈部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任振虎 范腾飞 +4 位作者 游元和 杨雯君 何悦 张陈平 胡镜宙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14-918,共5页
目的探讨胸背动脉穿支(thoracodorsal artery perforator,TDAP)皮瓣在头颈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2017年6月至2018年11月,行口腔及口咽癌根治术并行TDA... 目的探讨胸背动脉穿支(thoracodorsal artery perforator,TDAP)皮瓣在头颈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2017年6月至2018年11月,行口腔及口咽癌根治术并行TDAP皮瓣修复的口腔颌面头颈恶性肿瘤患者38例,其中男32例,女6例,年龄30~74岁。记录并统计患者基本信息,皮瓣大小,血管蒂长度、管径,穿支数量,皮瓣脂肪厚度等信息。皮瓣制备前在患者皮瓣供区应用专业测量仪器Elasti Meter和Skin Fibro Meter测量同一患者TDAP、股前外侧皮瓣、股前内侧皮瓣和前臂皮瓣4种皮瓣供区的皮肤弹性和硬度并进行比较。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8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成活率100%。在皮肤弹性方面,TDAP的弹性[(41.2±12.9)N/m]比股前外侧[(77.6±23.3)N/m]、股前内侧[(62.6±17.7)N/m]和前臂皮瓣[(51.7±8.6)N/m]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8.89、59.99和37.82,P值均<0.05);在皮肤硬度方面,TDAP的硬度[(0.037±0.016)N]也比股前外侧[(0.088±0.019)N]、股前内侧[(0.059±0.020)N]和前臂皮瓣[(0.062±0.016)N]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3.27、25.71和29.11,P值均<0.001)。随访2~14个月,38例进行TDAP皮瓣治疗的患者受区功能恢复良好,术后供区瘢痕隐蔽且无严重并发症。结论TDAP皮瓣由于其质地柔软,供区瘢痕隐蔽,且供区功能损失小等优点适合用于头颈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 硬度 弹性
原文传递
岛状背阔肌肌皮瓣或穿支皮瓣修复上臂内侧皮瓣供区缺损的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汪淼 刘元波 +4 位作者 朱珊 臧梦青 陈博 李杉珊 韩婷璐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7期396-399,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岛状背阔肌肌皮瓣或穿支皮瓣修复上臂内侧皮瓣供区缺损的可行性和技术要点。方法自2015年12月至2019年6月,应用预扩张上臂内侧皮瓣修复头颈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同期应用岛状背阔肌肌皮瓣或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带蒂转移修复上臂... 目的探讨应用岛状背阔肌肌皮瓣或穿支皮瓣修复上臂内侧皮瓣供区缺损的可行性和技术要点。方法自2015年12月至2019年6月,应用预扩张上臂内侧皮瓣修复头颈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同期应用岛状背阔肌肌皮瓣或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带蒂转移修复上臂供区缺损11例。采用近端蒂上臂内侧皮瓣修复3例,远端蒂上臂内侧皮瓣修复8例。术中切除病变组织后遗留缺损面积为12 cm×7 cm^15 cm×11 cm。预扩张上臂内侧皮瓣面积为18 cm×8 cm^27 cm×14 cm;背部组织瓣切取面积为16 cm×7 cm^22 cm×10 cm。所有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所有皮瓣均成活,受区及供区均一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随访1~18个月,转移皮瓣的颜色、质地和厚度均与受区皮肤相似,患者对头面部、上臂内侧和背部供瓣区的美学形态均较满意。结论在应用上臂内侧皮瓣修复头颈部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时,可同期切取一个岛状背阔肌肌皮瓣或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上臂内侧皮瓣供区缺损,既能保证足够的组织量,又能确保供区的美学修复,从而达到较好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臂内侧皮瓣 供区缺损修复 岛状背阔肌肌皮瓣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