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能动的物与多元叙事:走向后人类历史
1
作者 潘伍豪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7-75,107,共10页
物质生态批评理论将包括物在内的非人类视为行动者与叙事者,认为物形构了人的存在状态,这为理解人类与非人类共存的历史提供了启示。在物质生态批评视域下,人的生存与发展是在人类与非人类过从甚密、相互纠缠、彼此绞合的过程中进行的,... 物质生态批评理论将包括物在内的非人类视为行动者与叙事者,认为物形构了人的存在状态,这为理解人类与非人类共存的历史提供了启示。在物质生态批评视域下,人的生存与发展是在人类与非人类过从甚密、相互纠缠、彼此绞合的过程中进行的,是人类与不同的非人类联合不断生成新的后人类的过程。人类社会不仅包括为人所知的人的部分,还包括不为人所知但对人影响巨大的非人的与无人的部分,要看见这一部分就需借助科学技术,采用多重尺度的观测方式,洞见事物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维度上的物叙事,由此产生复数的、活态的多元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人类 物质生态批评 物叙事 多重尺度 后人类历史
下载PDF
走进“它们”的世界:《自然》杂志科幻小说中的非人类叙事 被引量:2
2
作者 尚必武 《英语研究》 2022年第2期59-79,共21页
1999年,《自然》杂志在创刊130周年之际,新辟“未来”(“Futures”)栏目,以刊登“完全原创”“长度在850~950个单词之间的优秀科幻作品”。由此,这家全球知名的科学杂志成为发表科幻文学的一个重要平台。本文通过考察《自然》杂志刊载... 1999年,《自然》杂志在创刊130周年之际,新辟“未来”(“Futures”)栏目,以刊登“完全原创”“长度在850~950个单词之间的优秀科幻作品”。由此,这家全球知名的科学杂志成为发表科幻文学的一个重要平台。本文通过考察《自然》杂志刊载的若干科幻小说,审视此类作品对作为他者的非人类的关注。文章循着“由非人类实体参与的事件被组织进一个文本中”的非人类叙事之定义,重点考察作品的植物叙事、外星人叙事、器物叙事和机器人叙事等四种非人类叙事样式。在科技命题的外衣下,作品不仅描绘了一幅幅科技改变人类生活的未来图景,同时也揭示了人类何以借助科技走进非人类的世界,探究未知的秘密。借此,《自然》杂志的科幻作品在凸显文学想象与科技命题之间内在关联的同时,加深了我们对人类与非人类之间关系的理解,进而使得人类具有更好地介入生物圈和建构更大有机体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小说 非人类 植物叙事 外星人叙事 器物叙事 机器人叙事
下载PDF
科塔萨尔《被占据的住宅》中的“超物体”叙事
3
作者 张晓雯 《理论界》 2023年第4期82-88,共7页
阿根廷作家胡利奥·科塔萨尔的短篇小说《被占据的住宅》以住宅的“超物体”时空迷宫构建为基础,叙述了住宅这边的兄妹与那边的“声音”展开对峙、抵抗,最终失败、逃亡的紧张过程和怪诞结局。“超物体”和其中的声音在小说的叙事进... 阿根廷作家胡利奥·科塔萨尔的短篇小说《被占据的住宅》以住宅的“超物体”时空迷宫构建为基础,叙述了住宅这边的兄妹与那边的“声音”展开对峙、抵抗,最终失败、逃亡的紧张过程和怪诞结局。“超物体”和其中的声音在小说的叙事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将人类置于其强大的物质力量之下,左右人物的命运走向,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物性叙事和阅读效果,使小说透露出浓厚的荒诞色彩、难以言明的后现代文学风格和非人类中心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塔萨尔 超物体 声音 物叙事
原文传递
“纯真”物语:帕慕克《纯真博物馆》的博物馆叙事
4
作者 郭晓睿 许诗焱 《当代外国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5-102,共8页
帕慕克荣膺诺奖后的首部小说《纯真博物馆》和真实的博物馆建筑相互独立又处处契合,形成双向互构。小说人物的私人收藏肯定了物的唤起功能和物质力,博物馆式的公开收藏避免了物人关系的过度消解。虚构之物与真实展品一起,成为阶级差异... 帕慕克荣膺诺奖后的首部小说《纯真博物馆》和真实的博物馆建筑相互独立又处处契合,形成双向互构。小说人物的私人收藏肯定了物的唤起功能和物质力,博物馆式的公开收藏避免了物人关系的过度消解。虚构之物与真实展品一起,成为阶级差异、消费观念及传统与现代思想抵牾的文化表征,表达了社会转型期土耳其的民族性和身份焦虑。展览故事的叙事形式和展出馆藏的建筑实践撤出作家意识对物的介入,呼唤物性回归。小说也在叙事方式上反哺了博物馆建设,小说般的小博物馆范式颠覆了民族史诗叙事,传达了帕慕克对人性深度和历史真实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慕克 《纯真博物馆》 物叙事 博物馆 民族性
原文传递
早期韦尔蒂的地方诗学:重读《一个旅行推销员之死》 被引量:1
5
作者 唐伟胜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0-104,共5页
在1936年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一个旅行推销员之死》中,韦尔蒂通过对照孤独的旅行推销员鲍曼和温馨的索尼夫妇一家,传达了"人类关系"的重要性。细察韦尔蒂处女作中的地方诗学,即她对人与"地方"(包括风景、物和动物)... 在1936年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一个旅行推销员之死》中,韦尔蒂通过对照孤独的旅行推销员鲍曼和温馨的索尼夫妇一家,传达了"人类关系"的重要性。细察韦尔蒂处女作中的地方诗学,即她对人与"地方"(包括风景、物和动物)关系的描写,可以发现"地方"不简单是人物活动的背景,而是在小说的叙事进程中起着关键的枢纽作用。小说揭示了早期韦尔蒂的"地方意识":与南方这片"受蔽护的"土地及其代表的传统合为一体,远比象征工业化的出门远行更值得称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尔蒂 《一个旅行推销员之死》 物叙事 地方诗学 叙事进程
原文传递
生产之物:贝克特的录音带
6
作者 郑杰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5-154,共10页
本文通过分析贝克特在《克拉普的最后一盘录音带》《呼吸》和《摇篮曲》中对录音和人之间关系的戏剧处理,探讨意识和“物叙事”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康德的“物自体”概念和贝克特理解的物之间的关联。借用布朗的“物理论”... 本文通过分析贝克特在《克拉普的最后一盘录音带》《呼吸》和《摇篮曲》中对录音和人之间关系的戏剧处理,探讨意识和“物叙事”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康德的“物自体”概念和贝克特理解的物之间的关联。借用布朗的“物理论”、德勒兹的“欲望机器”、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和物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文章旨在讨论贝克特如何让录音参与戏剧叙事,重新定义且生成了物和人的新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录音带的实用功能变得陌生、含糊甚至失效,由此生成了一种奇特且充满谜意的物叙事。录音带看似是被人操纵和使用的物件,实际上却提出了一个客观难题,即物叙事是否作为物的声音参与建构了人的主体意识。通过回答这个问题,本文也将考察贝克特如何思考物质世界对人类经验、存在和意识的影响,以及这一思考如何影响物在叙事结构(视角)和主题上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克特 物自体 物叙事 录音 意识
原文传递
物叙事中“物”之地位论辩
7
作者 邓智 廖述务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56-58,共3页
传统叙事所遵循的“人本中心”观聚焦人类事件在时空中的因果链条,非人类的“物”或被忽视,或成为人类的附庸替人发言,人和物的叙事地位存在本体级差。20世纪以来,中西方的研究视域都不同程度转向了探究叙事中“物”的主体甚至本体性。... 传统叙事所遵循的“人本中心”观聚焦人类事件在时空中的因果链条,非人类的“物”或被忽视,或成为人类的附庸替人发言,人和物的叙事地位存在本体级差。20世纪以来,中西方的研究视域都不同程度转向了探究叙事中“物”的主体甚至本体性。劳拉·瑞安的叙事理论分析了人对“物”的体验所经历的从物的工具性到主体性,再到本体性的过程。比照本体叙事学的建构理论,对此过程中物的工具性、主体性、本体性进行辨析,从而窥探“物”叙事的理论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叙事 本体叙事 思辨实在论
下载PDF
爱伦·坡的“物”叙事:重读《厄舍府的倒塌》 被引量:19
8
作者 唐伟胜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11,共6页
在爱伦·坡《厄舍府的倒塌》中,主人公罗德里克·厄舍(Roderick Usher)为什么会患精神病?厄舍府为什么要倒塌?迄今为止的相关阐释几乎完全忽略了小说对物件的描写。事实上,小说自始至终都让读者体验到"物"的消极力量... 在爱伦·坡《厄舍府的倒塌》中,主人公罗德里克·厄舍(Roderick Usher)为什么会患精神病?厄舍府为什么要倒塌?迄今为止的相关阐释几乎完全忽略了小说对物件的描写。事实上,小说自始至终都让读者体验到"物"的消极力量,这种力量与"高贵"的罗德里克形成了巨大张力,消磨了他的"理性",使他在长期的自我怀疑中变得神经紧张,终于在自己的孪生妹妹玛德琳小姐的尸体显示出活力后惊吓而死。厄舍府里的"物"不仅战胜了代表理性的罗德里克,更是掀翻了整个"思想的圣殿"厄舍府。爱伦·坡在"故事"和"话语"两个层面上运作"物"的邪恶力量,制造出惊人的恐怖效果,使该小说成为"物"哥特美学的经典代表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舍府的倒塌》 物叙事 恐怖效果
下载PDF
象征·施事·赋晕:李睿珺电影的“物”叙事
9
作者 林茜 《大理大学学报》 2024年第7期61-67,共7页
李睿珺作为当代新锐导演之一,其作品聚焦了大量的“物”叙事,包含动物、植物、物件、风景、地方等。整体来看,这些“物”主要呈现了三种叙事功能:作为象征之物,隐喻某种文化和人物,进而托物言志;作为施事之物,直接作用于人物行为、矛盾... 李睿珺作为当代新锐导演之一,其作品聚焦了大量的“物”叙事,包含动物、植物、物件、风景、地方等。整体来看,这些“物”主要呈现了三种叙事功能:作为象征之物,隐喻某种文化和人物,进而托物言志;作为施事之物,直接作用于人物行为、矛盾冲突,从而推动叙事进程;作为赋晕之物,彰显“物性”,构建万物有灵、万物相连、以物观人的叙事美学,警醒世人。李睿珺的电影在“物转向”的当下赋予了“物”以主体地位,积极探索日常生活中人与“物”的关系,就电影如何呈现“物”以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叙事 李睿珺 象征之物 施事之物 赋晕之物
下载PDF
《平安小猪》:后人类视域下的物叙事
10
作者 崔筱 孙钰萌 《外国语文研究(辑刊)》 2023年第1期183-192,共10页
《平安小猪》讲述了人类进入“失物之地”与作为物的玩具进行亲密互动的奇幻冒险经历,生动展现了21世纪文学创作在叙事层面的“物转向”风貌,表达了后人类主义的去人类中心理念。作品借助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双向互动,揭示了物是如何超... 《平安小猪》讲述了人类进入“失物之地”与作为物的玩具进行亲密互动的奇幻冒险经历,生动展现了21世纪文学创作在叙事层面的“物转向”风貌,表达了后人类主义的去人类中心理念。作品借助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双向互动,揭示了物是如何超出其自身使用价值并获得主体性地位,展开对传统以人为中心思维模式的重新审视。“失物之地”的建构更呈现出物联网系统的特质,揭示作者对人类与非人类之间平等友爱、密切协作世界新格局的美好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安小猪》 后人类主义 物叙事 去人类中心
下载PDF
新生代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物”与文化身份
11
作者 祁和平 李娜 《当代外国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0-26,共7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新生代美籍华裔作家。他们作品中的“物”对于小说叙事的发展具有多重功能:或是作为文化元素映射作品主题,或是作为主体推动叙事进程,又或是作为独立于认知之外的本体对主人公产生影响。“物”构成... 20世纪80年代以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新生代美籍华裔作家。他们作品中的“物”对于小说叙事的发展具有多重功能:或是作为文化元素映射作品主题,或是作为主体推动叙事进程,又或是作为独立于认知之外的本体对主人公产生影响。“物”构成了人类生活的物理环境,不仅是叙事背景,也可以作为隐喻性的文化符号、能动性的主体或自在性的本体推动叙事发展,释放出强大的叙事动力。本文以“物”叙事为切入点,聚焦新生代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为探讨当代美国华裔族群建构、反思自我文化身份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美国华裔文学 “物”叙事 文化身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